请教红外等学霸,关于弹丸的转正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54:45
钝头弹的转正效应原理是杠杆效应,转正发生是在弹尖接触装甲表面的瞬间,我有几个问题。
1,根据杠杆原理,弹丸的支点在弹尖,转正力是在弹丸重心向弹尖的延长线上,克服重心产生的阻力。如果弹丸的长径比越大,转正效应是否越小?是不是122mm APCR的转正效应好于125mm APFSDS。

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弹丸在转正过程中,是否会有水平方向动量的减弱?整体动能是否会降低?杠杆效应必然会使弹丸在射入装甲前,弹丸重心以弹尖为圆心做圆周运动的转动惯量,使弹丸在穿透过程中弹杆与装甲摩擦力增大?

钝头弹的转正效应原理是杠杆效应,转正发生是在弹尖接触装甲表面的瞬间,我有几个问题。
1,根据杠杆原理,弹丸的支点在弹尖,转正力是在弹丸重心向弹尖的延长线上,克服重心产生的阻力。如果弹丸的长径比越大,转正效应是否越小?是不是122mm APCR的转正效应好于125mm APFSDS。

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弹丸在转正过程中,是否会有水平方向动量的减弱?整体动能是否会降低?杠杆效应必然会使弹丸在射入装甲前,弹丸重心以弹尖为圆心做圆周运动的转动惯量,使弹丸在穿透过程中弹杆与装甲摩擦力增大?

所谓转正,在30-40年代提法较多,现代弹药发展中,已经基本上忽略该效应,更多的是使用某一种量化指标直接进行推算,而不再进行深入研究。单纯对比所谓的转正效应,已经没有实际的意义,122效应再好,也根本比不上125的深度,这种对比早已经失去了对比的前提。在现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上,已经不再提及转正效应。所以,这个话题可以到此结束
而且转正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度转正也是一种跳弹。
红外6904 发表于 2013-10-8 08:15
所谓转正,在30-40年代提法较多,现代弹药发展中,已经基本上忽略该效应,更多的是使用某一种量化指标直接 ...
也就是说倾斜装甲还有存在的意义?虎王,豹的倾角是55度,T-34,IS-2M,IS-4都是60度。为什么德系的倾角要略小于苏系?140毫米倾斜60度和160毫米倾斜55度的装甲,都等效280毫米水平厚度,哪个的抗弹能力更好?

另外68度大倾角的设计,是否只适合复合装甲?

也就是说倾斜装甲还有存在的意义?虎王,豹的倾角是55度,T-34,IS-2M,IS-4都是60度。为什么德系的倾角 ...
德系主动轮前置,正面装甲后要塞的东西比较多——个人认为这可能是限制倾角的一个原因。
现代坦克装甲首先要防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次是防住破甲弹。68度倾角是综合装甲结构,装甲厚度,全车重量等主要因素后得出的一个综合较佳的数值,讨论这个数值,不能离开全车重量的限制。
以前在兵器知识上看见过转正效应一词,但是后来提及的很少了。
个人建议,我们与其讨论转正效应,不如讨论长杆弹的章动效应。
红外6904 发表于 2013-10-8 08:15
所谓转正,在30-40年代提法较多,现代弹药发展中,已经基本上忽略该效应,更多的是使用某一种量化指标直接 ...
是不是转正越好的弹,穿深(动能)都不能做得很高?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122mm的榴弹炮对黑豹不是很厚的倾斜装甲有很好的杀伤力,但是122是抛物线攻击,动能不高,啃不动喵王。(长径比小的弹丸,在抛物线的作用下,转正效果会很好的,但是动量不高)

而复合装甲采用大倾角设计,就是为了对付长杆和金属射流?

契卡人民委员会 发表于 2013-10-8 10:51
是不是转正越好的弹,穿深(动能)都不能做得很高?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122mm的榴弹炮对黑豹不是很厚的倾 ...
老掉牙的东西,应该找喜欢古董的人研究。现代坦克用大倾角,主要是为了增加侵彻距离......
红外6904 发表于 2013-10-8 14:18
老掉牙的东西,应该找喜欢古董的人研究。现代坦克用大倾角,主要是为了增加侵彻距离......
装甲耐持续打击呢?
古董的毛系122穿深不如德系的长88,但是122弹丸的质量比较高,同样输出动能的情况下(发射装药一样),弹丸增重一倍,动量就会增加1.4。比如面对150毫米60度的均质钢板,88炮穿透比122深,但是122能造成比88更高的金属疲劳。在持续打击下,装甲板会被“砸”开。

对于非金属的复合装甲来说,复合装甲在对抗穿杆和射流时,寿命折损是怎么样的?同样,如果用D25T这样的老炮连续对T-72的正面进行打击,效果是怎么样?以前有报道,T-72和T-80U在车臣遭到单兵武器连续打击的情况,但是乘员最后安全。
契卡人民委员会 发表于 2013-10-9 10:17
装甲耐持续打击呢?
古董的毛系122穿深不如德系的长88,但是122弹丸的质量比较高,同样输出动能的情况下 ...
那这个“持续打击”的量是多少呢?几发?几十发?几百发?
Aircraft06 发表于 2013-10-9 12:16
那这个“持续打击”的量是多少呢?几发?几十发?几百发?
100次以下的打击。
契卡人民委员会 发表于 2013-10-9 14:20
100次以下的打击。
有无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的支持?
弹丸的转正效应只要看钝头穿甲弹就行了。

很简单,尖头穿甲弹是“负”转正效应,而采用尖头弹芯设计的APCR,APDS统统是“负”转正效应。

金属射流对角度不敏感,但早期发射金属射流弹的引信对角度敏感。长杆弹对角度不敏感。
Aircraft06 发表于 2013-10-9 15:23
有无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的支持?
库宾卡D-25射击虎王首上,也就打了4发。
第一发HE,无影响
第二发降低初速模拟2500m射击,不穿
第三发降低初速模拟700m射击,不穿
第四发降低初速模拟700m射击,穿透
太专业了
大学里面学的材料力学怎么没有这方面的

buttstock 发表于 2013-10-8 10:13
现代坦克装甲首先要防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次是防住破甲弹。68度倾角是综合装甲结构,装甲厚度,全车重 ...


68度倾角出来的时候,西方还没有105的APFSDS,要等10年以后。
主要就是防HEAT为主。
buttstock 发表于 2013-10-8 10:13
现代坦克装甲首先要防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次是防住破甲弹。68度倾角是综合装甲结构,装甲厚度,全车重 ...


68度倾角出来的时候,西方还没有105的APFSDS,要等10年以后。
主要就是防HEAT为主。
现在还是多研究下特种合金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自锐效应比较好。
这个转正效应我记得以前提过一点点。。。

我看有些人有的时候分不清转正效应与跳弹倾向。。。当然了对于防御的一方装甲来说是期望跳弹倾向的,而对攻的一方就是弹的一方是希望转正效应的。。。

转正效应主要是由于杠杆的作用力而引起的,对于不同倾角装甲(请注意这里指的是匀质钢装甲来作为研究目标)自有不同考量。。。这是与角度可构成一条不规则的曲线的。。。

对于长杆弹来说,60度以内的倾角内,转正效应不是很明显明显,当然也不会有跳弹影响,基本上可以实打实的计算,不需修正。。。可以直接按照0度的穿深除以cos角度来算,而在60度以上,转正效应就明显增加,则长杆弹在穿甲末端会向法线方向转正,对于穿甲性能的相较于直接除以cos角度的基础上,再提升个10-15%左右。。。我记得,对68度倾角好象是提升15%左右的穿深。。。而到了70度到82度以内,跳弹倾向开始提升,在78-82度以上,跳弹倾向开始明显,跳弹的可能比较大了。。。

而二战时期的钝头弹,对于三四十度以上倾角,跳弹倾向就开始显现了,并且极大削弱穿甲弹的穿深,而且这个跳弹倾向和削弱穿深会随着倾角的增大而极大增大。。。

所以,对于线膛炮发射的旋转稳定穿甲弹来说,长径比4-5,跳弹倾向的极限角度大概是40度左右,而对于现代长杆弹来说,是78-82度,这个随着长径比的提升还将继续提升。另外,这个着速也有关系,着速越快跳弹倾向也越明显,越会显著削弱穿深,所以提高长径比,适当降低初速,降低千米速度降是目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发展思路。。。而对于甲的一方而言,在二战以及战后70年代前,可得到良好跳弹倾向的铸造的椭圆形炮塔,车体正面的大倾角也十分流行。。。这就是因为对于老式的穿甲弹来说,四十度的就可产生跳弹倾向。。。但是随着长杆弹的出现。。。倾角已经达到了78-82度,这样的大倾角,基本上已经无法通过铸造椭圆形炮塔实现了。。。而且如此巨大的倾角设计起来也很成问题,因为会占用太大的空间与材料,得不偿失。。。所以,像德国的豹2.美国的M1系列都是炮塔小倾角装甲,甚至是垂直装甲,因为对于长杆弹以及破甲弹来说,使用铸造的椭圆形炮塔的弹着角基本上很少能够超过60度,而且在60-70度之间,反倒会产生更加不利的转正效应,不利于装甲防御一方。。。而78度以上的跳弹倾斜角这恐怕不是圆形铸造炮塔能能够达到的。。。所以莫不如直接来个垂直装甲,虽然得不到cos角度所增加的装甲厚度(M1少量增加了一些)但是车内空间却增大了不少,便于设计。。。或者,从这一点,前苏的T72,T80一直不放弃圆形铸造炮塔或者有跟不上形势之嫌。。。

而且,现在采用多种材料叠加的复合装甲。。。而长杆弹也越来越长,这里长杆弹一旦命中了装甲,会使穿甲弹尖端牢牢定在装甲上而不产生跳弹,而且各层之间密度和硬度发生突然变化,法线向转正力矩会更加明显,这样,长径越长,比如说现在的长径比将要达到30,穿甲弹就越可能从中被这个侧向的分力所折断。。。所以,这个转正效应也是个对弹的一方不利的地方。。。但是这个目前的研究还是不足的,因为毕竟以前大都是长径比15左右的,现在弄个30左右的,但是口径没有变化,不可能增粗太多,于是弹长了,腰没粗多少,但是转向力矩增大许多,兴许转不好就自己折断了。。。
第5机械化军 发表于 2013-10-9 16:50
68度倾角出来的时候,西方还没有105的APFSDS,要等10年以后。
主要就是防HEAT为主。
sorry,我好像穿越了。
renfeng028 发表于 2013-10-14 23:57
这个转正效应我记得以前提过一点点。。。

我看有些人有的时候分不清转正效应与跳弹倾向。。。当然了对于 ...
应该用这个观点去驳斥要求穿甲弹飞行体长度超过1米的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