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男子肠胃可自动分泌酵母将食物酿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59:00
肚子里酿美酒,这并非魔法而是现实,美国媒体近日报道,一名美国得州61岁男子没有饮酒却胜似饮酒,他的肠胃中能够分泌大量酿酒酵母,吃下去的食物可以自动酿成酒精,以至于没喝酒也整天醉醺醺,这是一种什么怪病呢?据说,这种怪病根本没有成型的治疗方案。

  ■ 名词解释

  何为自动酿酒综合征?

  也被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病因尚无定论,一些医学家认为是源于患者肠胃受到某种真菌感染,患者肠胃酿酒酵母的数量惊人,当吃下富含淀粉食物后,其中糖分会在酵母的作用下发酵,自行生成酒精,产生醉酒状。

  没喝酒酒精含量严重超标

  美国得州一名61岁的男子因头晕眼花赶到医院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0.37%,是得州当地酒驾标准的近5倍,所有人都认为他喝醉了,但这位大叔坚称滴酒未沾。

  事实上,这位大叔并非第一次如此令人莫名其妙,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近5年。2004年,他因脚伤动手术,并且服用了抗生素。此后就变得很容易醉酒,喝两杯啤酒就晕了,有时候没喝酒都醉醺醺,比如起床时、在教堂里做礼拜时、在工作中、与家人散步时等等。

  他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对丈夫的行为同样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醉酒”,但是自己却从未注意过他何时喝的酒。妻子用酒精呼吸测试仪进行测试,发现他血液中的酒精量通常都在0.33%-0.4%之间。美国判定司机醉驾的标准是0.08%。

  2009年,终于有一次因出现了可能酒精中毒的症状后,这位大叔被送到了医院的急诊室。“他感到头晕目眩,很不舒服,身上酒味很重,看上去就像喝醉了,还可能酒精中毒,但他却说自己真没喝酒。”得州帕诺拉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芭芭拉·科德尔说。

  这位大叔在医院检查时,医生们都笑他,但科德尔院长却没有作出武断的判断,她联系了胃肠病学家贾斯汀·麦卡锡,想弄清楚这位患者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患自动酿酒综合征

  2010年,得州大叔同意和医生们一起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被隔离在一间屋子里,确保没有接触任何酒精类物品。监测人员给他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包括零食。每两个小时给他测量一次血液内酒精浓度,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血液内的葡萄糖浓度。到了中午,大叔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已经达到0.12%,这令人大吃一惊。

  翻看大叔的病历,并没有出奇之处,他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否认曾经食用过任何酵母类营养品,也否认曾经患有肠胃不调等病症。

  经过研究,这位大叔患有罕见的“自动酿酒综合征”。他的肠胃就如同一个啤酒酿造厂,其中酿酒酵母的数量惊人。当他吃下面包之类富含淀粉的食物后,其中的糖分会在酵母作用下发酵,自行生成酒精,使他由内而外“被喝醉”。

  那么,他为什么会自己产生酿酒酵母呢?研究人员怀疑,在他进行脚伤治疗时,抗生素杀死了他肠胃内的全部细菌,使得酵母茁壮成长。

  肠胃真菌感染引发“醉酒”?

  这种病症非常少见,以至于几乎没有成型的治疗方法可循。针对大叔的病症,科德尔医生和肠胃病学家麦卡锡联名撰写了一篇医学论文,文中称,自动酿酒综合征是一种现代医学对其毫无所知的现象。此前相关的文章很少,而且大部分是轶闻。

  “自动酿酒综合征”也被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或者“醉酒症”。目前医学界对其研究很少,也没有办法准确找到病因,一些医学家认为这种怪病应该源于患者的肠胃受到某种真菌感染。

  这种病症最早记载始于日本,在1972年之前已经有12例。1976年,一名24岁日本女子在食用碳水化合物食物之后,导致醉酒。当时医生们认为“罪魁祸首”是女子肠胃内的白色念珠菌。这名患者随后减少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入量,并且服用抗真菌药物,之后症状逐渐消失。

  白色念珠菌是普通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它总是试图与“有益的”细菌争抢地盘。一般在正常机体中,白色念珠菌数量少,不会引起疾病。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则会大量繁殖,迅速扩大“地盘”并改变生长形式,侵入细胞引起疾病,比如婴儿念珠菌肠炎。

  有学者认为,在肠道中大量繁殖的白色念珠菌会导致一系列肠胃疾病,比如疲劳、身体疼痛、化学敏感等,而疲劳、眩晕正是“醉酒”的表现。曾经有学者做过实验,如果给肠胃被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吃糖类或者高碳水化合物食品,他们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也会升高。

  酿酒酵母也是罪魁



  近30年来,“自动酿酒综合征”的案例很少,只有两例儿童病例。他们的“醉酒”症状也是源于真菌感染。一名13岁的儿童在肠子里自动产生了光滑念珠菌和酿酒酵母,另一名3岁的女孩曾经在饮用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后,出现“醉酒”现象,她的胃液中存在乳酒念珠菌和酿酒酵母。二人都在服用治疗真菌感染的氟康唑药物后症状消失。

  得州大叔的胃里同样出现了大量酿酒酵母。在酵母家族中,酿酒酵母最为人们所熟知,但一直以来,人们只关注酿酒酵母怎么造出啤酒,而忽略了它在人体中的作用。

  事实上,这种酵母对人体的作用,近年来才被作为“刚刚出现的传染疾病”被重视,它主要作用在缺乏抵抗力的重症患者或者婴儿身上,而在健康成人身上,很少有酿酒酵母感染的记载。

  由于得州大叔通常是在消化糖或者酒精24小时后出现醉酒症状,因此他的治疗方案是服用氟康唑药物和严格采用无碳水化合物、无糖食谱,经过10周治疗,大叔“醉酒”的症状大幅减轻,呼吸时的酒精浓度已经为0,酿酒酵母呈现阴性。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 ... t_469389.htm?div=-1肚子里酿美酒,这并非魔法而是现实,美国媒体近日报道,一名美国得州61岁男子没有饮酒却胜似饮酒,他的肠胃中能够分泌大量酿酒酵母,吃下去的食物可以自动酿成酒精,以至于没喝酒也整天醉醺醺,这是一种什么怪病呢?据说,这种怪病根本没有成型的治疗方案。

  ■ 名词解释

  何为自动酿酒综合征?

  也被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病因尚无定论,一些医学家认为是源于患者肠胃受到某种真菌感染,患者肠胃酿酒酵母的数量惊人,当吃下富含淀粉食物后,其中糖分会在酵母的作用下发酵,自行生成酒精,产生醉酒状。

  没喝酒酒精含量严重超标

  美国得州一名61岁的男子因头晕眼花赶到医院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0.37%,是得州当地酒驾标准的近5倍,所有人都认为他喝醉了,但这位大叔坚称滴酒未沾。

  事实上,这位大叔并非第一次如此令人莫名其妙,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近5年。2004年,他因脚伤动手术,并且服用了抗生素。此后就变得很容易醉酒,喝两杯啤酒就晕了,有时候没喝酒都醉醺醺,比如起床时、在教堂里做礼拜时、在工作中、与家人散步时等等。

  他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对丈夫的行为同样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醉酒”,但是自己却从未注意过他何时喝的酒。妻子用酒精呼吸测试仪进行测试,发现他血液中的酒精量通常都在0.33%-0.4%之间。美国判定司机醉驾的标准是0.08%。

  2009年,终于有一次因出现了可能酒精中毒的症状后,这位大叔被送到了医院的急诊室。“他感到头晕目眩,很不舒服,身上酒味很重,看上去就像喝醉了,还可能酒精中毒,但他却说自己真没喝酒。”得州帕诺拉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芭芭拉·科德尔说。

  这位大叔在医院检查时,医生们都笑他,但科德尔院长却没有作出武断的判断,她联系了胃肠病学家贾斯汀·麦卡锡,想弄清楚这位患者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患自动酿酒综合征

  2010年,得州大叔同意和医生们一起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被隔离在一间屋子里,确保没有接触任何酒精类物品。监测人员给他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包括零食。每两个小时给他测量一次血液内酒精浓度,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血液内的葡萄糖浓度。到了中午,大叔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已经达到0.12%,这令人大吃一惊。

  翻看大叔的病历,并没有出奇之处,他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否认曾经食用过任何酵母类营养品,也否认曾经患有肠胃不调等病症。

  经过研究,这位大叔患有罕见的“自动酿酒综合征”。他的肠胃就如同一个啤酒酿造厂,其中酿酒酵母的数量惊人。当他吃下面包之类富含淀粉的食物后,其中的糖分会在酵母作用下发酵,自行生成酒精,使他由内而外“被喝醉”。

  那么,他为什么会自己产生酿酒酵母呢?研究人员怀疑,在他进行脚伤治疗时,抗生素杀死了他肠胃内的全部细菌,使得酵母茁壮成长。

  肠胃真菌感染引发“醉酒”?

  这种病症非常少见,以至于几乎没有成型的治疗方法可循。针对大叔的病症,科德尔医生和肠胃病学家麦卡锡联名撰写了一篇医学论文,文中称,自动酿酒综合征是一种现代医学对其毫无所知的现象。此前相关的文章很少,而且大部分是轶闻。

  “自动酿酒综合征”也被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或者“醉酒症”。目前医学界对其研究很少,也没有办法准确找到病因,一些医学家认为这种怪病应该源于患者的肠胃受到某种真菌感染。

  这种病症最早记载始于日本,在1972年之前已经有12例。1976年,一名24岁日本女子在食用碳水化合物食物之后,导致醉酒。当时医生们认为“罪魁祸首”是女子肠胃内的白色念珠菌。这名患者随后减少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入量,并且服用抗真菌药物,之后症状逐渐消失。

  白色念珠菌是普通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它总是试图与“有益的”细菌争抢地盘。一般在正常机体中,白色念珠菌数量少,不会引起疾病。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则会大量繁殖,迅速扩大“地盘”并改变生长形式,侵入细胞引起疾病,比如婴儿念珠菌肠炎。

  有学者认为,在肠道中大量繁殖的白色念珠菌会导致一系列肠胃疾病,比如疲劳、身体疼痛、化学敏感等,而疲劳、眩晕正是“醉酒”的表现。曾经有学者做过实验,如果给肠胃被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吃糖类或者高碳水化合物食品,他们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也会升高。

  酿酒酵母也是罪魁



  近30年来,“自动酿酒综合征”的案例很少,只有两例儿童病例。他们的“醉酒”症状也是源于真菌感染。一名13岁的儿童在肠子里自动产生了光滑念珠菌和酿酒酵母,另一名3岁的女孩曾经在饮用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后,出现“醉酒”现象,她的胃液中存在乳酒念珠菌和酿酒酵母。二人都在服用治疗真菌感染的氟康唑药物后症状消失。

  得州大叔的胃里同样出现了大量酿酒酵母。在酵母家族中,酿酒酵母最为人们所熟知,但一直以来,人们只关注酿酒酵母怎么造出啤酒,而忽略了它在人体中的作用。

  事实上,这种酵母对人体的作用,近年来才被作为“刚刚出现的传染疾病”被重视,它主要作用在缺乏抵抗力的重症患者或者婴儿身上,而在健康成人身上,很少有酿酒酵母感染的记载。

  由于得州大叔通常是在消化糖或者酒精24小时后出现醉酒症状,因此他的治疗方案是服用氟康唑药物和严格采用无碳水化合物、无糖食谱,经过10周治疗,大叔“醉酒”的症状大幅减轻,呼吸时的酒精浓度已经为0,酿酒酵母呈现阴性。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 ... t_469389.htm?div=-1
看来能够分解纤维素也是可能的。
“酵母”不是一种化学物质,人体不可能“分泌”。只能是“寄生”或者“共生”
fdbiology 发表于 2013-10-6 13:57
“酵母”不是一种化学物质,人体不可能“分泌”。只能是“寄生”或者“共生”
知道,知道,您对2楼的有何想法
无道可道 发表于 2013-10-6 14:03
知道,知道,您对2楼的有何想法
要是允许拿人做实验,大概30年内能做出来
可以试验一下能不能大量共生其他细菌
给官员移植一个,这样就不用喝酒了
人类现在搞清楚消化系统内的细菌生态环境了么?
大朋友1978 发表于 2013-10-6 17:49
给官员移植一个,这样就不用喝酒了
猛啊 可以给纪委的先搞
无道可道 发表于 2013-10-6 14:03
知道,知道,您对2楼的有何想法
参考下面的研究,人类消化纤维素什么的,还是有希望的.
尤其是人类在掌握基因技术之后,改造与人共生的细菌就可以.或许可以考虑借用白蚁消化道内细菌的基因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414112507609174.shtm
日本人肠道菌含消化海藻独特酶
日本人——而非美国人——所携带的一些细菌具有一些能够分解海藻的酶,就像海洋细菌Zobellia galactanivorans(小图)一样。

美国人的胃生来就不是给寿司预备的——至少一项新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科学家同时发现,日本人的肠道细菌所含有的酶能够帮助他们消化海藻,而这些酶正是北美人所缺乏的。此外,日本人最初可能是通过食用在海藻中茁壮生长的细菌而获得这些酶的。

Mirjam Czjzek并未对这种跨越文化的饮食习惯进行过比较。实际上,这位在法国布列塔尼沿岸的罗斯寇夫生物研究所从事研究的化学家一开始只是对如何消化一片海藻感兴趣。与陆生植物不同,构成海藻的碳水化合物“点缀”着硫分子,因此只有用特殊的酶才能够将它们分解。

为了搞清到底需要些什么样的酶,Czjzek和同事开始了她所谓的“在海洋菌类基因组中寻宝”的工作。研究人员将目光聚集在一种名为Zobellia galactanivorans的细菌上——这种海洋细菌已知能够以海藻为食。他们在Zobellia galactanivorans找到了5种基因,后者似乎能够编码一些可以分解海藻所含特殊碳水化合物的酶。当研究人员将这些基因转移到其他细菌上后,他们发现,有两种基因特别活跃。

Czjzek于是便寻思这些基因还有可能潜伏在哪里。她随后对有关细菌的海量基因序列进行了扫描,旨在寻找与两种Zobellia galactanivorans基因相匹配的基因,而惊奇也就随之产生。

Czjzek表示:“除了一个例外,找到的这些基因都来自海洋细菌。而这一个例外……居然来自于人类的肠道样本!”这种引起关注的细菌名为Bacteroides plebeius,它被发现仅仅存在于日本人体内。为了搞清这些酶是否为日本人所特有,Czjzek的研究小组将13个日本人与18个北美人的微生物基因组进行了对比。Czjzek说,其中5个日本受试者体内携带了这种酶,而在北美人中,“我们一个也没有发现”。研究小组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人类肠内有很多对宿主有益的细菌。其中一些能够分解人自身的酶无法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从而让人们得到更多的热量。在日本,每人每天大约会摄入14克海藻,这些难消化的食物中的一些来自包寿司的海苔,以及很多汤和沙拉中的原料。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微生物学家Justin Sonnenburg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吃进的细菌可能为肠道中微生物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基因资源。作为论文作者之一的Gurvan Michel认为,西方吃寿司者不太可能得到这种能力,基因转移这种事情非常罕见,对于那些习惯了西方饮食的肠道细菌来说,消化海藻中的碳水化合物显得不是那么必要。而日本人却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他们摄入更多的海藻,从而给肠道细菌们更大的选择压力,让它们保留消化海藻的基因。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微生物学家Ruth Ley指出,科学家之前曾认为消化道细菌能够从其他微生物中攫取基因,这一过程即人们所说的横向基因转移,“但是从没有一个实例像现在这般清晰”。他说:“我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如何影响消化道(中的细菌)的第一个例证。”(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当然,试图改变人类身体的细菌种类,可能还会对产生其他的影响.
下面这个是对果蝇的影响:

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的哦!

http://www.bioon.com/biology/genetics/462316.shtml
PNAS:共生菌可能影响果蝇的交配选择

一项研究说,果蝇携带的共生细菌可以影响果蝇的交配偏好。进化论认为,进化的引擎——自然选择不仅对生物的基因起作用,也对生物携带的任何共生微生物的基因起作用。为了确定共生细菌是否影响果蝇的交配偏好并驱动着进化,Eugene Rosenberg及其同事用果蝇进行了交配偏好的测试,这些果蝇是在含有糖浆或淀粉的食物源中喂养的。这组作者报告说,在经过一代的生长后,喂养糖浆的果蝇更喜欢与同类果蝇交配,而不是与淀粉喂养的果蝇交配。

这组作者发现,这种偏好至少持续了37代,但是让果蝇服用抗生素从而杀死它们的共生细菌的时候,这种偏好终止了,这提示这种细菌而非食物源驱动着这种偏好。通过解读这种细菌的遗传蓝图,这组作者确定了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是这种交配偏好的部分触发原因。此外,这种细菌很可能通过改变果蝇角质层的性激素浓度从而影响了交配偏好。这组作者说,这些发现提示共生细菌可能影响交配选择和物种形成。(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荐英文摘要:

PNAS doi: 10.1073/pnas.1009906107

Commensal bacteria play a role in mating preference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Gil Sharona, Daniel Segala, John M. Ringob, Abraham Hefetzc, Ilana Zilber-Rosenbergd, and Eugene Rosenberga,1

aDepartment of Molecular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Tel Aviv University, Tel Aviv 69978, Israel;
bSchool of Biology and Ecology, University of Maine, Orono, ME 04469;
cDepartment of Zoology, Tel Aviv University, Tel Aviv 69978, Israel; and
d18 Rachavat Ilan St., Givat Shmuel 51905, Israel

Development of mating preference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arly event in speciation. In this study, mating preference was achieved by dividing a population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nd rearing one part on a molasses medium and the other on a starch medium. When the isolated populations were mixed, “molasses flies” preferred to mate with other molasses flies and “starch flies” preferred to mate with other starch flies. The mating preference appeared after only one generation and was maintained for at least 37 generations. Antibiotic treatment abolished mating preference, suggesting that the fly microbiota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phenomenon. This was confirmed by infection experiments with microbiota obtained from the fly media (before antibiotic treatment) as well as with a mixed culture of Lactobacillus species and a pure culture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isolated from starch flies. Analytical data suggest that symbiotic bacteria can influence mating preference by changing the levels of cuticular hydrocarbon sex pheromone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hologenome theory of evolution.
肠道菌落失衡??来中国吃半年地沟油保证治好
X-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