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兵器》2013年第10期专题后的一点体会和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15:24


买了2013年第10期《兵器》杂志,完全是因为本期的专题是63式装甲车。买到后把有关主题的文章都读了一遍,下面谈谈自己读过后的体会和意见。(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谈谈我觉得很好的地方:
1、在介绍63式的研制时,没有把大量的篇幅用在介绍数据上,而是重点介绍了63式的研制过程,介绍了工厂领导、设计人员和工人在一开始连装甲输送车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制造出符合军队需要的装甲输送车,让我体会大我国早期兵工人员创业的不易。而且文中还引用了很多当事人的回忆,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现在网络发达,平面出版物数量种类也很庞大,要搞到这种老装备的技术数据并不算困难。在买书时,我身边有两个大概30多的大姐经过,同时用很不屑的口气说,“现在网上什么没有,谁还费时间翻这些玩艺儿。”当时我就想,网络发达确实对平面媒体产生很大冲击,军事杂志也不例外,但是我始终感觉网络上的东西更像快餐,而真正要学到什么东西还要靠图书和杂志。所以我觉得军事杂志要办好,就要把内容做的有深度,不能用那些在网上也能搞到的内容。
2、主题的第二篇主要文章《“千台计划”—63式的产能革命》,我感觉是本次主题中最有意义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说的是工厂为了实现上级要求年产1000辆63式装甲车的计划而如何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看似与军事无关,实际上细细体会就会发现现代国防与工业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乃至管理学的紧密联系,国防建设并不仅仅是军队的建设,决定现代化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输赢,战争的结局可能在工厂中就已经决定了。比如文中介绍了早期生产的63式装甲车,由于运来的装甲板生产工艺落后,平整度不好,需要身强体壮的工人,用16磅大锤敲打几百下才能调平一块装甲板,即使这样,装甲板还会变形。如果不改进技术,在战时,得多少人轮大锤才能满足战争需要?文中还介绍了早期的生产管理,一个月30天,往往头10天停工待料,第二个10天才组装零件,最后10天才开始总装,大量时间被浪费,影响效率。如果生产技术和管理不改进,假设当年中苏战争爆发,苏联上万辆坦克装甲车辆从北方杀过来,以当时我国的装甲车的产量,恐怕一次战役就会消耗工厂半年多甚至一年的产量。虽然“千台计划”没能实现,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开发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建造了新生产线和设备,改进了管理方法,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能力,同时也为未来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读过这篇的另一点体会是:计划经济体制还真是适合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像北方车辆厂当年要建设新的装甲板生产线,自制新设备,其他工厂是只要不影响本厂完成生产任务,基本是要零件就提供零件,要技术就提供技术,当然这其中还有上级调配的因素,毕竟各厂之间没有竞争关系,技术的转让非常方便。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光专利技术转让就要进行复杂的,有时是旷日持久的谈判,还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转让费或使用费,这都会拖延军工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进度,增加成本。
3、除了这两篇之外,我认为专题中介绍63车族谱系和外贸以及演习实战的文章则中规中矩,不过读来也很有意义。

其次就要谈一谈我认为本期专题的不足之处。
1、《“千台计划”—63式的产能革命》中,写很多企业用的是现在的名字,为什么不用老厂名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在文中用老厂名,然后用括号表明现名称,明明文中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却用21世纪的厂名,觉得不习惯,感觉用老厂名更有味道。
2、《驰骋在异邦—63式的出口》这篇,为什么没有写出是哪国买下了那些装甲车?而只用“外方”代替?根据文中的内容和照片,我推测买下这些装甲车的可能是伊拉克,如果是,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伊拉克”呢?难道现在这个也不让说?
3、应该是因为篇幅的关系,对63式的服役特别是在外国的服役和实战介绍的比较简略。63式车族曾经出口到很多国家,比如:亚洲的朝鲜、越南、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伊拉克,非洲的刚果(金)、津巴布韦,欧洲的阿尔巴尼亚。63式车族参加过的战争较大规模的也有越南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海湾战争,应该也参加了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写的内容,得如果篇幅不够,可以去掉一些非本专题的文章,腾出篇幅,把专题做的再详细一些。总之对本专题的63式装甲车服役和实战部分有点失望。
4、对本期专题最不喜欢的文章是最后一篇《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感觉就是一个广告,有植入广告的嫌疑,感觉完全可以压缩一下,作为附件或备注,没必要占一面篇幅。不过这篇也有一点好处,就是了解了作为军工企业,北方车辆集团公司还生产哪些民用产品。

虽然本期专题我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总体上我是很喜欢的,不知道今年《兵器》增刊B什么时候出,希望还是像之前的两期增刊一样,集中做一个专题。


买了2013年第10期《兵器》杂志,完全是因为本期的专题是63式装甲车。买到后把有关主题的文章都读了一遍,下面谈谈自己读过后的体会和意见。(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谈谈我觉得很好的地方:
1、在介绍63式的研制时,没有把大量的篇幅用在介绍数据上,而是重点介绍了63式的研制过程,介绍了工厂领导、设计人员和工人在一开始连装甲输送车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制造出符合军队需要的装甲输送车,让我体会大我国早期兵工人员创业的不易。而且文中还引用了很多当事人的回忆,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现在网络发达,平面出版物数量种类也很庞大,要搞到这种老装备的技术数据并不算困难。在买书时,我身边有两个大概30多的大姐经过,同时用很不屑的口气说,“现在网上什么没有,谁还费时间翻这些玩艺儿。”当时我就想,网络发达确实对平面媒体产生很大冲击,军事杂志也不例外,但是我始终感觉网络上的东西更像快餐,而真正要学到什么东西还要靠图书和杂志。所以我觉得军事杂志要办好,就要把内容做的有深度,不能用那些在网上也能搞到的内容。
2、主题的第二篇主要文章《“千台计划”—63式的产能革命》,我感觉是本次主题中最有意义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说的是工厂为了实现上级要求年产1000辆63式装甲车的计划而如何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看似与军事无关,实际上细细体会就会发现现代国防与工业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乃至管理学的紧密联系,国防建设并不仅仅是军队的建设,决定现代化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输赢,战争的结局可能在工厂中就已经决定了。比如文中介绍了早期生产的63式装甲车,由于运来的装甲板生产工艺落后,平整度不好,需要身强体壮的工人,用16磅大锤敲打几百下才能调平一块装甲板,即使这样,装甲板还会变形。如果不改进技术,在战时,得多少人轮大锤才能满足战争需要?文中还介绍了早期的生产管理,一个月30天,往往头10天停工待料,第二个10天才组装零件,最后10天才开始总装,大量时间被浪费,影响效率。如果生产技术和管理不改进,假设当年中苏战争爆发,苏联上万辆坦克装甲车辆从北方杀过来,以当时我国的装甲车的产量,恐怕一次战役就会消耗工厂半年多甚至一年的产量。虽然“千台计划”没能实现,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开发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建造了新生产线和设备,改进了管理方法,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能力,同时也为未来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读过这篇的另一点体会是:计划经济体制还真是适合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像北方车辆厂当年要建设新的装甲板生产线,自制新设备,其他工厂是只要不影响本厂完成生产任务,基本是要零件就提供零件,要技术就提供技术,当然这其中还有上级调配的因素,毕竟各厂之间没有竞争关系,技术的转让非常方便。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光专利技术转让就要进行复杂的,有时是旷日持久的谈判,还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转让费或使用费,这都会拖延军工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进度,增加成本。
3、除了这两篇之外,我认为专题中介绍63车族谱系和外贸以及演习实战的文章则中规中矩,不过读来也很有意义。

其次就要谈一谈我认为本期专题的不足之处。
1、《“千台计划”—63式的产能革命》中,写很多企业用的是现在的名字,为什么不用老厂名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在文中用老厂名,然后用括号表明现名称,明明文中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却用21世纪的厂名,觉得不习惯,感觉用老厂名更有味道。
2、《驰骋在异邦—63式的出口》这篇,为什么没有写出是哪国买下了那些装甲车?而只用“外方”代替?根据文中的内容和照片,我推测买下这些装甲车的可能是伊拉克,如果是,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伊拉克”呢?难道现在这个也不让说?
3、应该是因为篇幅的关系,对63式的服役特别是在外国的服役和实战介绍的比较简略。63式车族曾经出口到很多国家,比如:亚洲的朝鲜、越南、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伊拉克,非洲的刚果(金)、津巴布韦,欧洲的阿尔巴尼亚。63式车族参加过的战争较大规模的也有越南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海湾战争,应该也参加了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写的内容,得如果篇幅不够,可以去掉一些非本专题的文章,腾出篇幅,把专题做的再详细一些。总之对本专题的63式装甲车服役和实战部分有点失望。
4、对本期专题最不喜欢的文章是最后一篇《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感觉就是一个广告,有植入广告的嫌疑,感觉完全可以压缩一下,作为附件或备注,没必要占一面篇幅。不过这篇也有一点好处,就是了解了作为军工企业,北方车辆集团公司还生产哪些民用产品。

虽然本期专题我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总体上我是很喜欢的,不知道今年《兵器》增刊B什么时候出,希望还是像之前的两期增刊一样,集中做一个专题。
{:soso_e104:}谢谢支持,看来这期稿子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成功地向读者传达了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厂名相关的内容,是当事人反复讨论、有关机关审查研究后确定的。
问题2也一样。
问题3,我们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兵器》对于无法确证真实性的内容,是不刊登的。楼主提到的第三世界国家往往没有完整的档案记载,没有历史文献公布,所以查不到。希望今后有机会充实,也欢迎大家投稿。

再次感谢
问题4,杂志有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
当时什么都是往大产能上靠的,年产1000架歼7,800架轰6.特殊年代吧。
生产装甲输送车也是一样,军队换装计划本来就处在混乱时期,领导们都在讲政治。不过工厂的努力是很让人感动的。
不错哈。想起兵器刚出来对军刊的影响,希望现在能有新气象。
我只想知道那个漫画YY什么时候停止,我真的不知道是那些人群喜欢这个,太考验个人的想象力了。
中插图片请别再用漫画好吗,要用漫画也搞好些啊,真的连兵器知识的剖视图都不如。还不如就搞个3点MM拿枪的图片都行。
我也认为写历史就应该用老厂名,用现在的厂名感觉很错乱。

厂名按照以下格式来写比较好: 第一厂名(工厂代号、第二厂名、曾用厂名、现厂名),这样一个工厂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

不过官刊的审查机关似乎有一个很土鳖的规定:工厂的厂名和代号不能同时出现。
不写伊拉克是因为当时联合国对两伊战争双方进行制裁,不能光明正大的出口。69式坦克好像是通过朝鲜走私过去的。当然每辆给朝鲜100美元过路费。
这期专题相当不错。
只要是有深度的专题就欢迎。
你不觉得正是因为计划经济,没有竞争,所以不得不用劣质装甲板,最后还不得不自己上本厂并不擅长的自制装甲板项目。浪费时间,低效率也是计划经济的弊病吧。
LZ评论到位,第10期是今年最好的一期
支持今年的第10期的专题
今后这才是兵器摆脱网络文章困扰的根本出路

威震天123 发表于 2013-9-7 23:30
你不觉得正是因为计划经济,没有竞争,所以不得不用劣质装甲板,最后还不得不自己上本厂并不擅长的自制装甲 ...


计划经济在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工业化早期或经过战乱的国家恢复期是非常实用的,本来当时国家工业基础就薄弱,而重工业投资大,见效慢,商人们肯定更愿意把钱投到那种投资小见效快的轻工业部门,我想如果当年允许自由竞争,我国将很难在短期内建立完善的重工业体系,这将不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但当重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后,如果仍然保持计划经济体制,则会造成管理僵化、经济增长缓慢,产品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这时就往往需要改革。
当年装甲板质量较差,我觉得更可能是因为当时技术力量薄弱,根据文中介绍,当时的装甲车装甲板只有包头的工厂做,生产线是苏联援建的,是半手工半机械生产,而且这种工厂也只能是国家有能力投资建造。当时在自己厂建生产线一是因为装甲板生产厂在包头,为了完场“千台计划”,自己建装甲板生产线可以节省运输时间,二是包头靠近中蒙边境,一点苏联入侵,包头恐怕将不会再提供装甲板。
威震天123 发表于 2013-9-7 23:30
你不觉得正是因为计划经济,没有竞争,所以不得不用劣质装甲板,最后还不得不自己上本厂并不擅长的自制装甲 ...


计划经济在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工业化早期或经过战乱的国家恢复期是非常实用的,本来当时国家工业基础就薄弱,而重工业投资大,见效慢,商人们肯定更愿意把钱投到那种投资小见效快的轻工业部门,我想如果当年允许自由竞争,我国将很难在短期内建立完善的重工业体系,这将不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但当重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后,如果仍然保持计划经济体制,则会造成管理僵化、经济增长缓慢,产品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这时就往往需要改革。
当年装甲板质量较差,我觉得更可能是因为当时技术力量薄弱,根据文中介绍,当时的装甲车装甲板只有包头的工厂做,生产线是苏联援建的,是半手工半机械生产,而且这种工厂也只能是国家有能力投资建造。当时在自己厂建生产线一是因为装甲板生产厂在包头,为了完场“千台计划”,自己建装甲板生产线可以节省运输时间,二是包头靠近中蒙边境,一点苏联入侵,包头恐怕将不会再提供装甲板。
马马虎虎 发表于 2013-9-7 23:44
支持今年的第10期的专题
今后这才是兵器摆脱网络文章困扰的根本出路
同感,同感。
用“某国”是天朝的必须呀。
外方应该不止是伊拉克,似乎还应包括伊朗,只是装船点不同
赞博主客观理性和茶博士的回复,相信编辑老师们在大爆猛料同时也有诸多无奈,所有内容合法合规是必须做好的工作,如此才能长期稳定生存。
怪物老人 发表于 2013-9-7 16:19
我只想知道那个漫画YY什么时候停止,我真的不知道是那些人群喜欢这个,太考验个人的想象力了。
中插图片请 ...
作者白玮在微博上说了,绝对不是YY内容,只是因为保密限制,只能通过漫画形式爆一下历史猛料。我作为兵器、正版战场、航空史研究等刊物的老读者,认为白玮是靠谱的。
这样认真的读后感,斑竹应该加分啊
2010年以来再也没觉得一期《兵器》物有所值
不是苦难先辈就是犄角旮旯的小破武器,要么就是各种防务展,特色有了,却把自己搞成非主流了。
别告诉我非主流是核心竞争力。
本期63APC专题很不错

尤其是千台计划
zoboe 发表于 2013-9-9 14:05
作者白玮在微博上说了,绝对不是YY内容,只是因为保密限制,只能通过漫画形式爆一下历史猛料。我作为兵器 ...
那个米格25也没问题?难道派来的就是试验机?
但是,这期的漫画中出现了“图森破”这个词
从杂志的身份来看,为谨慎计,此种词语最好不要再出现,以避免别有用心人抓住把柄
今年的这期是我觉得最超值的一期,从2005-2013年一直购买,下午兵器杂志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粗翻了下,技术参数貌似没看到啊,长,宽,高,什么的?上次那个闪电战斗机专题,也是严重缺技术参数的。简单的技术参数占不了多少版面的,豆腐干大小就可以了,好多页的专题,不好当资料查啊
duweisu27 发表于 2013-9-9 17:08
那个米格25也没问题?难道派来的就是试验机?
为何不可能呢?当然,我作为爬虫迷,一般不对飞虫挑错,老兄若这方面懂得多,不妨开帖质问作者。
MachairodusX 发表于 2013-9-9 14:55
2010年以来再也没觉得一期《兵器》物有所值
不是苦难先辈就是犄角旮旯的小破武器,要么就是各种防务展,特 ...
不免纳闷,请教老兄所指的主流是?
zoboe 发表于 2013-9-10 14:21
不免纳闷,请教老兄所指的主流是?
就像NAAS、舰载武器、老航档和全球防务这样,老老实实解读经典武器的技战术,偏门题材每期有三五页一篇文章就行了
这么老的东西貌似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爽吧
整体感觉不错,还没有时间细看~~
支持兵器,本期专题非常棒,体现了“人文”二字的内函。作为一个26年的老军迷,支持《兵器》。以后还可以开一些专题,比如我国新舰艇的内部让读者也了解一下。光看外观都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内部什么样真还是不太清楚,记得2011年自己去武汉亲自登上106舰参观完,才感觉到舰艇内部的神奇,和自己想想的完全不一样。大开眼界。也能体会到舰艇设计的复杂。
zoboe 发表于 2013-9-9 14:05
作者白玮在微博上说了,绝对不是YY内容,只是因为保密限制,只能通过漫画形式爆一下历史猛料。我作为兵器 ...
人家都在漫画里附上“备注”说明了……真心搞不明白为什么还是有人说人家是YY的……
本期封面不是塑封,难道要减少成本,以后都不这样了?这样的话,封面易花掉啊
天涯-明月 发表于 2013-9-11 21:49
本期封面不是塑封,难道要减少成本,以后都不这样了?这样的话,封面易花掉啊
封面上那个63车是加了金属色的,再塑封就看不出来了。下期恢复塑封。
兵器茶博士 发表于 2013-9-11 22:31
封面上那个63车是加了金属色的,再塑封就看不出来了。下期恢复塑封。
封面不是塑封更加好,没有必要恢复塑封!
63的专题很不错

MachairodusX 发表于 2013-9-11 08:52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呃,NAAS是“老老实实解读经典武器的技战术”?一向大篇议论文,而且记叙文也经常大段议论,还有些历史细节上的基本错误好吧~
MachairodusX 发表于 2013-9-11 08:52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呃,NAAS是“老老实实解读经典武器的技战术”?一向大篇议论文,而且记叙文也经常大段议论,还有些历史细节上的基本错误好吧~
东风妖洞妖 发表于 2013-9-11 16:51
人家都在漫画里附上“备注”说明了……真心搞不明白为什么还是有人说人家是YY的……
看书不认真仔细就只管喷的,要么是鲁莽要么故意黑,这年代真不缺这样的人……
LZ评价中肯,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