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苏联那些事——看看苏联历史,窥视我们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28:31


前言
  我身边的人都不相信我会去写历史,也不相信我会写成历史,因为不是什么学者,不是专家,不是教授,甚至我不是学文的,而是一个学机械的理科学生。但是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历史是最好写的,只要你抱着尊重历史、公正客观的态度,加上大量的阅读和研究便可以去写历史。有人会问,如果人人都可以去写历史,那为什么要读你写的?是啊,我在写作之初也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关于历史的书籍如夜空中的繁星,实在是数不胜数,好的作品也很多,但是敢问除了学校用的历史课本或者是关于历史题材的小说之外,谁又能真正去读一本历史书呢?估计很少会有人去读。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但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为什么如此受冷落?我认为还是观念的限制。作者们普遍认为历史应该是有板有眼的,有棱有角的,有因有果的,这样一来就是关于历史的书籍变得枯燥而冰冷,试想如果不是搞研究的人谁会去抱着一本无聊至极的历史书去阅读几十甚至成百上千年的事情。但这种现象似乎在前几年被改变,原因在于一本叫《明朝那些事》的书,我觉得这个作者很厉害,他完全颠覆了历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本书让大家知道原来历史可以用这样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被叙述出来,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意思。是啊,历史本来就应该这样去写,让大家有兴趣、有意愿、有冲动去了解,因为历史是属于整个民族、整个世界的宝贵遗产,而不仅仅是属于那些专家研究的对象。所以,在《明朝那些事》被广泛阅读并引起轰动之时,我想他也应该引起一些作家的反思,而不是嫉妒和谩骂。我写作《苏联那些事》的原则便是尽量让历史贴近生活,尽量让历史鲜活生动。在这里我不会去把某个领导人说的神乎其神,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疲惫不堪、会兴高采烈、会受人蒙蔽也会暴跳如雷。他们是时代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受时代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曾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但也曾杀人无数——所有事件我都尽量用一种轻松诙谐但不失公正的语言去陈述,因为我的目的便是希望更多的带着一种好奇一种冲动去了解历史,去熟知历史,去享受阅读历史的乐趣——我更希望我写出来的是一部尊重历史的故事书。
  又有人会问了,你为什么要写苏联历史,中国历史都没研究明白谁会去读苏联历史。其实对前苏联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苏联历史是非常波澜壮阔且耐人寻味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大哥”,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是效仿苏联,甚至可以说照搬苏联经验。比如最开始如何组建共产党、红军的组建、国家政体的形式,建国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等,中国历史的进程犹如苏联历史的重演。包括苏联解体之前国内所暴露出的种种现象,如今的中国国内存在。这时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前苏联的过去也是我们的过去,那苏联的现在是不是我们的未来呢?我们的国家何去何从,我们的人民何去何从?我们能否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使我们更加民富国强?而作为读者又能从苏联历史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大家好,我是作者男哥。我写的这段历史是苏联历史,而不是整个俄国历史。有人就问了,有什么不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从数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包含于”的问题,俄罗斯的历史包括苏联历史,俄国、苏联、俄罗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呢?原来俄国的东欧部分在中世纪早期被称为罗斯地区,分布着大小数个公国,被称为罗斯诸公国。后来猛人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罗斯诸公国都被灭掉,他们被迫臣服于蒙古人,再后来大多成为金帐汗国的附庸。金帐汗国衰落后,莫斯科大公国等开始发展起来就把蒙古人赶跑了,吞并了这些地方。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继承拜占庭的皇冠,自称沙皇,国号称俄国。1687年彼得一世正式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等到了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又叫过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再后来同很多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联,最后苏联解体了,苏联就成了俄罗斯联邦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俄罗斯。

  看着有点乱,但其实这个不难理解,这些名字只不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罢了。这就好像是咱中国各个朝代的国号呗,就好比俄国是大清国,苏联是民国,俄罗斯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联的历史呢,是从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开始的,按照道理来说这段历史应该从那一年开始,但我总觉得那样写有点太突兀,之前的事情也得讲讲——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十月革命”可不是突然就发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都是一点点积累的。要说最根本原因,那肯定是腐朽的帝制嘛,独裁的帝制不顺应历史潮流,被推翻那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一点点把这个巨大无比的帝国推向灭亡的直接原因却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那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要推行改革呢,咱还得往前推。

  话说这亚历山大二世有个老爸叫做沙皇尼古拉一世,这尼古拉一世在活着的时候打了一场仗,一场挺丢人的仗——克里米亚战争。

  之所以要打这克里米亚战争是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这巴尔干半岛绝对是个乱套的地方,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地图,不爱看光听我说也行。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方面积55万平方公里,面积比四川省大不了多少,但是却有十一个国家,像什么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反正你新闻上听到的各种什么“亚”的国家大部分在这里了,所以那里的人没事开车,一不小心就容易冲到别人国家去,要是两国关系好点还行,就当没看到,要是赶上两国关系不好互相仇视的情况,就说你这是派遣间谍潜入本国,然后立马就造成了两国争端。而且信奉的宗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这国土一小肯定就总有领土争端的问题,几平方米的地方都当做宝贝似的,再加上信仰不同,说这地方不乱都没人信。不过那都是次要的,怎么说都是一个半岛的老乡,坐下来好好谈谈不会出什么大乱子,关键问题是国外势力总来搅和,都想趁乱分得一杯羹。更有甚者,有的国家想把这里直接变成自己家的地盘——比如俄国。

  俄国一直对巴尔干半岛虎视眈眈,想来想去终于在1853年发动了侵略战争。其实凭借 俄国的势力拿下巴尔干半岛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好像如今我们中国拿下日本一样)。但是问题在于其他国家再此也有利益,不能坐视不理(就好像美国不会让咱中国打日本)。好家伙,你俄国要独占巴尔干那别人怎么活。所以这边俄国刚想攻打巴尔干那边土耳其、英国、法国和撒旦王国结成了同盟像俄国宣战,给俄国来了个“群殴”,我们东北话叫做“圈踢”。

  话说这俄国也够惨的了,尼古拉一世做梦也没想到克里米亚战争是这样的,也万万没想到后人对克里米亚战争有这样一个称呼——“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 有人就问了,这不挺好的嘛,有枪有火炮,不用刀光剑影的厮杀了。可问题是这“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是对方——俄国还停留在这“第一次”之前。

  的确,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战争中,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之前,大家都认为打仗打的就是人,人越多越好,动不动就号称发动几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别管手里拿的是铁锹还是镐头,反正人多就行。咱们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是这么想的,他那大手一扬,命手下将领点骑兵一万步兵五万,昼夜奔袭前往巴尔干,大有踏平巴尔干地区的架势。可是一打起来俄军傻眼了,对方那边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无线电通讯等等新鲜玩意儿一股脑儿的用到了他的身上。这边俄军通报前线战况还得骑个马来回跑,马累死了人接着跑,到了长官那报告个军情,长官说了,传我命令,大家顶住!之后你得接着往回跑,一回到前线发现前线就剩五六个人了,顶是顶不住了,但是不能擅自撤退啊,怎么办?接着骑马回去报军情吧。要是赶上沙皇想知道这边情况或是下命令了,还得来个八百里特快加急,到了沙皇一说军情,沙皇眉头一皱,接着说:“再探,再报!”好嘛,又一个百八里特快加急。如果交战双方都是这样还好,半斤八两都一样。可问题在于人家联军用上了无线电通讯,那东西快啊。俄国这边通信兵马还没骑上呢,人家英法那边已经传达过来长官的命令了,你说这能比了吗。

  同时新武器的产生必将带动新战术和新的军事思想,这个就是更可怕的了。沙皇这边,长官挥舞着大旗指挥几千人气势汹汹的,一会排了个一字长蛇阵,一会排成个太极八卦阵,呼天喊地的要消灭联军,结果最废的就是嗓子,一个个都喊哑了。这个战术实在是太落后,人家联军一顿密集的炮轰再加一个装备精良的小分队就全部给你拿下。人多没有用了,要用新战术和军事思想了。再者说,英国的海军是如何强大啊,那可是海上第一强国,就指着这些战舰在世界各地胡作非为呢。法国的步兵也牛啊,五十年前就跟着拿破仑打遍欧洲了。反过来说俄国,它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军队基数庞大,人家搞军备竞赛的时候他们还守着一堆破铜烂铁般的兵器啃着功劳薄呢。所以说,无论如何俄国也是赢不了这场战争的

前言
  我身边的人都不相信我会去写历史,也不相信我会写成历史,因为不是什么学者,不是专家,不是教授,甚至我不是学文的,而是一个学机械的理科学生。但是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历史是最好写的,只要你抱着尊重历史、公正客观的态度,加上大量的阅读和研究便可以去写历史。有人会问,如果人人都可以去写历史,那为什么要读你写的?是啊,我在写作之初也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关于历史的书籍如夜空中的繁星,实在是数不胜数,好的作品也很多,但是敢问除了学校用的历史课本或者是关于历史题材的小说之外,谁又能真正去读一本历史书呢?估计很少会有人去读。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但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为什么如此受冷落?我认为还是观念的限制。作者们普遍认为历史应该是有板有眼的,有棱有角的,有因有果的,这样一来就是关于历史的书籍变得枯燥而冰冷,试想如果不是搞研究的人谁会去抱着一本无聊至极的历史书去阅读几十甚至成百上千年的事情。但这种现象似乎在前几年被改变,原因在于一本叫《明朝那些事》的书,我觉得这个作者很厉害,他完全颠覆了历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本书让大家知道原来历史可以用这样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被叙述出来,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意思。是啊,历史本来就应该这样去写,让大家有兴趣、有意愿、有冲动去了解,因为历史是属于整个民族、整个世界的宝贵遗产,而不仅仅是属于那些专家研究的对象。所以,在《明朝那些事》被广泛阅读并引起轰动之时,我想他也应该引起一些作家的反思,而不是嫉妒和谩骂。我写作《苏联那些事》的原则便是尽量让历史贴近生活,尽量让历史鲜活生动。在这里我不会去把某个领导人说的神乎其神,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疲惫不堪、会兴高采烈、会受人蒙蔽也会暴跳如雷。他们是时代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受时代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曾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但也曾杀人无数——所有事件我都尽量用一种轻松诙谐但不失公正的语言去陈述,因为我的目的便是希望更多的带着一种好奇一种冲动去了解历史,去熟知历史,去享受阅读历史的乐趣——我更希望我写出来的是一部尊重历史的故事书。
  又有人会问了,你为什么要写苏联历史,中国历史都没研究明白谁会去读苏联历史。其实对前苏联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苏联历史是非常波澜壮阔且耐人寻味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大哥”,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是效仿苏联,甚至可以说照搬苏联经验。比如最开始如何组建共产党、红军的组建、国家政体的形式,建国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等,中国历史的进程犹如苏联历史的重演。包括苏联解体之前国内所暴露出的种种现象,如今的中国国内存在。这时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前苏联的过去也是我们的过去,那苏联的现在是不是我们的未来呢?我们的国家何去何从,我们的人民何去何从?我们能否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使我们更加民富国强?而作为读者又能从苏联历史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大家好,我是作者男哥。我写的这段历史是苏联历史,而不是整个俄国历史。有人就问了,有什么不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从数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包含于”的问题,俄罗斯的历史包括苏联历史,俄国、苏联、俄罗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呢?原来俄国的东欧部分在中世纪早期被称为罗斯地区,分布着大小数个公国,被称为罗斯诸公国。后来猛人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罗斯诸公国都被灭掉,他们被迫臣服于蒙古人,再后来大多成为金帐汗国的附庸。金帐汗国衰落后,莫斯科大公国等开始发展起来就把蒙古人赶跑了,吞并了这些地方。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继承拜占庭的皇冠,自称沙皇,国号称俄国。1687年彼得一世正式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等到了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又叫过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再后来同很多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联,最后苏联解体了,苏联就成了俄罗斯联邦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俄罗斯。

  看着有点乱,但其实这个不难理解,这些名字只不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罢了。这就好像是咱中国各个朝代的国号呗,就好比俄国是大清国,苏联是民国,俄罗斯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联的历史呢,是从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开始的,按照道理来说这段历史应该从那一年开始,但我总觉得那样写有点太突兀,之前的事情也得讲讲——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十月革命”可不是突然就发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都是一点点积累的。要说最根本原因,那肯定是腐朽的帝制嘛,独裁的帝制不顺应历史潮流,被推翻那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一点点把这个巨大无比的帝国推向灭亡的直接原因却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那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要推行改革呢,咱还得往前推。

  话说这亚历山大二世有个老爸叫做沙皇尼古拉一世,这尼古拉一世在活着的时候打了一场仗,一场挺丢人的仗——克里米亚战争。

  之所以要打这克里米亚战争是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这巴尔干半岛绝对是个乱套的地方,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地图,不爱看光听我说也行。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方面积55万平方公里,面积比四川省大不了多少,但是却有十一个国家,像什么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反正你新闻上听到的各种什么“亚”的国家大部分在这里了,所以那里的人没事开车,一不小心就容易冲到别人国家去,要是两国关系好点还行,就当没看到,要是赶上两国关系不好互相仇视的情况,就说你这是派遣间谍潜入本国,然后立马就造成了两国争端。而且信奉的宗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这国土一小肯定就总有领土争端的问题,几平方米的地方都当做宝贝似的,再加上信仰不同,说这地方不乱都没人信。不过那都是次要的,怎么说都是一个半岛的老乡,坐下来好好谈谈不会出什么大乱子,关键问题是国外势力总来搅和,都想趁乱分得一杯羹。更有甚者,有的国家想把这里直接变成自己家的地盘——比如俄国。

  俄国一直对巴尔干半岛虎视眈眈,想来想去终于在1853年发动了侵略战争。其实凭借 俄国的势力拿下巴尔干半岛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好像如今我们中国拿下日本一样)。但是问题在于其他国家再此也有利益,不能坐视不理(就好像美国不会让咱中国打日本)。好家伙,你俄国要独占巴尔干那别人怎么活。所以这边俄国刚想攻打巴尔干那边土耳其、英国、法国和撒旦王国结成了同盟像俄国宣战,给俄国来了个“群殴”,我们东北话叫做“圈踢”。

  话说这俄国也够惨的了,尼古拉一世做梦也没想到克里米亚战争是这样的,也万万没想到后人对克里米亚战争有这样一个称呼——“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 有人就问了,这不挺好的嘛,有枪有火炮,不用刀光剑影的厮杀了。可问题是这“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是对方——俄国还停留在这“第一次”之前。

  的确,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战争中,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之前,大家都认为打仗打的就是人,人越多越好,动不动就号称发动几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别管手里拿的是铁锹还是镐头,反正人多就行。咱们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是这么想的,他那大手一扬,命手下将领点骑兵一万步兵五万,昼夜奔袭前往巴尔干,大有踏平巴尔干地区的架势。可是一打起来俄军傻眼了,对方那边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无线电通讯等等新鲜玩意儿一股脑儿的用到了他的身上。这边俄军通报前线战况还得骑个马来回跑,马累死了人接着跑,到了长官那报告个军情,长官说了,传我命令,大家顶住!之后你得接着往回跑,一回到前线发现前线就剩五六个人了,顶是顶不住了,但是不能擅自撤退啊,怎么办?接着骑马回去报军情吧。要是赶上沙皇想知道这边情况或是下命令了,还得来个八百里特快加急,到了沙皇一说军情,沙皇眉头一皱,接着说:“再探,再报!”好嘛,又一个百八里特快加急。如果交战双方都是这样还好,半斤八两都一样。可问题在于人家联军用上了无线电通讯,那东西快啊。俄国这边通信兵马还没骑上呢,人家英法那边已经传达过来长官的命令了,你说这能比了吗。

  同时新武器的产生必将带动新战术和新的军事思想,这个就是更可怕的了。沙皇这边,长官挥舞着大旗指挥几千人气势汹汹的,一会排了个一字长蛇阵,一会排成个太极八卦阵,呼天喊地的要消灭联军,结果最废的就是嗓子,一个个都喊哑了。这个战术实在是太落后,人家联军一顿密集的炮轰再加一个装备精良的小分队就全部给你拿下。人多没有用了,要用新战术和军事思想了。再者说,英国的海军是如何强大啊,那可是海上第一强国,就指着这些战舰在世界各地胡作非为呢。法国的步兵也牛啊,五十年前就跟着拿破仑打遍欧洲了。反过来说俄国,它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军队基数庞大,人家搞军备竞赛的时候他们还守着一堆破铜烂铁般的兵器啃着功劳薄呢。所以说,无论如何俄国也是赢不了这场战争的


      这一失败不要紧,俄国国内肯定乱套,成天吵吵着政府昏庸无能(其实大家可以联想到咱们清末的甲午中日战争,知道了那段历史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了)。其实俄国人民对沙皇统治不满不是一天两天的,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俄罗斯国内朝野对尼古拉一世的不满达到了顶峰。要知道,半个世纪前,俄国沙皇击败拿破仑之后,那俄国绝对是欧洲的霸主,只有我对你吹胡子的份没有你对我瞪眼的份。而这场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出俄国装备落后,后勤运输和供应能力低下,军事思想陈旧,指挥无方等严重问题。

    第二节.变革变革,我要变革

    尼古拉一死,他的儿子就继承了王位,人称亚历山大二世,从1855年到1881年在位。亚二(以后要较多的提到亚历山大二世,因为这个名字较长所以咱以后就用亚二来代替吧,以下同上)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老师叫茹可夫斯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一身书生气,所以他一心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一名仁君。和茹老师正好相反的是尼古拉一世,因为尼一是一位标准的军人,所以他就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一名“武皇帝”。于是这俩人就开始展开了对亚二的“思想争夺战”。然而这种争夺不是恶性的争夺,而是良性的。话说人家亚二也聪明,十分聪明,教什么会什么,不但和老爸学会了舞枪弄棒,也跟老师学回了舞文弄墨,十九岁的时候就完成了学业,包括数学、物理、地理、历史、东正教神学、政治经济学。同时还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和波兰语。可以说,亚二是俄罗斯所有沙皇中学历最高、文化最高的人。

    看到亚二这么有文化,有人会问了,他身为沙皇,文武双全,可能会很自恃清高,一天天啃着老祖宗留下的产业吟诗作对、钓鱼打猎,怎么会要变革呢。这个问题和亚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他在幼年的时候就跟随父母到过莫斯科、华沙和柏林。在学业完成之后他又在老师茹科夫斯基的陪同下到俄罗斯各地旅行。这旅行肯定是最高规格的公费旅行了,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百般伺候,街道上张灯结彩,什么乞丐盲流一律关押起来,不能给咱地方抹黑。谁不知道,这是未来的沙皇,面上的工作必须做好。但是面子工程能坚持多久,无论怎么煞费苦心去掩饰也掩盖不了当时俄罗斯每况日下的现状。要知道,当时俄罗斯经济处于相当落后的时期,人们绝大部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是普遍现象。就像《康熙微服私访记》一样,亚二这一路上也时时不忘体察民情,对俄罗斯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他也深刻的认识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亚二心中萌生了变革的想法。

    再后来就是之前说到的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时候,尼古拉一世含恨而终,此时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各种责骂声不断,各种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亚二肩摊上一堆烂摊子登上了沙皇的宝座,可他没有畏惧,而是准备大干一番、名垂千古。   

    亚二是个很聪明的人,并且学识和阅历都很丰富,通过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他看出来,战争失败的根源是俄罗斯制度落后和经济的萎靡不振。问题是找到了,但是改革如何下手呢?亚二就开始想了:制度不能一下就全改,那样的话,俄国那些地主老财肯定不能让,非得把我拉下王位不可,所以制度得循序渐进地改。当下最尖锐的矛盾就是农奴问题,如今咱们国家有九成的人口是农民,也就说有九成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是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一闹起来那肯定翻天。妥了,这制度上问题就先从农奴制入手。亚二挺高兴,觉得自己很聪明。政体上的问题想明白了,那就想如何解决经济落后的问题吧。经济落后主要体现在工业上的落后,工业落后可以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来解决,但问题是没钱。想要钱也有办法,出口粮食呗,咱国家别的没有,就是有土地,但是没人种啊,人都在地主老财那当奴隶呢。刹那间,亚二似乎想明白了一切,所有的问题其实就是围绕着“奴隶制”这三个字。在当时,俄罗斯有90%的人是农民,一半以上的农民是农奴。农奴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像电视里面演的那样,浑身就穿一个裤衩还全是窟窿,每天你这边往死里干活,那边还往死里打你,晚上分点发霉的面包住在马棚里。这情况还赶不上咱当时的大清朝,当时咱大清朝正经过的不错呢。有人问了,这百分之九十的人往死里干活为什么俄罗斯的农业还不行,应该很发达才对。问题在这里,这百分之四十五的农奴是自己家圈养的,没地种你也不能去别地方,给我在家种花,怎么好看怎么种,实在没事干就给奶牛抓虱子,给牲口洗澡,一根毛一根毛地洗。反正你生是我家奴隶,死是我家的死奴隶。这种做法就完全限制了劳动力,你种你家地,他种他家地,种完了就不管不顾了,那还有很多地没人种怎么办,只能闲着浪费了。所以,最终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奴隶制问题上,解放了奴隶不但解决了眼下的政治危机,也解放了劳动力,让他们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不就完了吗?

    说干就干,亚二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改革之中,希望能挽救俄罗斯于水火之中,最终能成为名垂千古的沙皇。

    1857年,亚二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但是到了1861年他才下诏进行改革,历程各位艰辛。

    无论如何经历了四年的艰辛和努力之后改革算是开始进行了,在亚二看来,俄罗斯从此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注意,那只是在他看来!实际上,凭借一个年轻的小小沙皇的小小改革,根本撼动不了千年的君主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请接着往下看。


    之前的数据大家可能没太注意,我现在再重新强调一下,在当时俄国人口中的90%是农民,一半的农民是农奴。咱假如俄国有一万人,就是说有4500人是农民,还有有4500人是农奴,他们都是被剥削的对象。可能会有200人是军人,200人是知识分子、艺术家演员之类的,300人是工人,这些人对国家的政治有一定影响,但只是一定而已。还有就有299人是贵族、地主和商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资金、土地和农奴,他们的权利巨大无比,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权利的控制者。有人会问了,这些人加一起是9999啊,剩下那人呢?那个人当然就是沙皇了,传说中的孤家寡人。看似万人之上,看似可以呼风唤雨,但是有个前提,绝对不能动摇那299人的根本利益。对于这个改革的问题就算是俄罗斯当年最牛的两个沙皇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触及。亚二是个倒霉蛋,生在了这个风口浪尖的年代,他触动了,也是不得不触动。

    话说,这个能文能武的亚二也是个意志坚定的猛人,改革是雷打不动了,必须改!况且当时朝野之内也有很多官员主张改革,最重要的是当时俄罗斯的农民起义一浪高过一浪,改革是大势所趋。那些地主老财们也知道,此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亚二曾经意味深长地对那些贵族说了这么一句话:“从上而下废除农奴制比从下而上废除它好!”估计这句话的分量贵族们也知道,时代不同了,不改革就容易玩完。但是从这句话也可以感觉到亚二的无奈——但并不是说一不二的人,他也要同其他人商量着办事。改是改,不能胡改乱改,既要安抚了暴动的农民,还不能损失到贵族们的利益——这就是他们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因为这个,亚二公布的每一个改革方案都要被地主老财们一顿修改之后返给亚二,亚二一看,这哪行,跟没改一样,再改,再给他们看。然后呢,他们再改,再返回给亚二…就这样,经历了四年的时间最终的改革方案才正式出炉。改革方案主要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另外他在经济、教育、军事上也有很多改革,这个在后面会说到。





      这一失败不要紧,俄国国内肯定乱套,成天吵吵着政府昏庸无能(其实大家可以联想到咱们清末的甲午中日战争,知道了那段历史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了)。其实俄国人民对沙皇统治不满不是一天两天的,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俄罗斯国内朝野对尼古拉一世的不满达到了顶峰。要知道,半个世纪前,俄国沙皇击败拿破仑之后,那俄国绝对是欧洲的霸主,只有我对你吹胡子的份没有你对我瞪眼的份。而这场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出俄国装备落后,后勤运输和供应能力低下,军事思想陈旧,指挥无方等严重问题。

    第二节.变革变革,我要变革

    尼古拉一死,他的儿子就继承了王位,人称亚历山大二世,从1855年到1881年在位。亚二(以后要较多的提到亚历山大二世,因为这个名字较长所以咱以后就用亚二来代替吧,以下同上)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老师叫茹可夫斯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一身书生气,所以他一心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一名仁君。和茹老师正好相反的是尼古拉一世,因为尼一是一位标准的军人,所以他就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一名“武皇帝”。于是这俩人就开始展开了对亚二的“思想争夺战”。然而这种争夺不是恶性的争夺,而是良性的。话说人家亚二也聪明,十分聪明,教什么会什么,不但和老爸学会了舞枪弄棒,也跟老师学回了舞文弄墨,十九岁的时候就完成了学业,包括数学、物理、地理、历史、东正教神学、政治经济学。同时还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和波兰语。可以说,亚二是俄罗斯所有沙皇中学历最高、文化最高的人。

    看到亚二这么有文化,有人会问了,他身为沙皇,文武双全,可能会很自恃清高,一天天啃着老祖宗留下的产业吟诗作对、钓鱼打猎,怎么会要变革呢。这个问题和亚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他在幼年的时候就跟随父母到过莫斯科、华沙和柏林。在学业完成之后他又在老师茹科夫斯基的陪同下到俄罗斯各地旅行。这旅行肯定是最高规格的公费旅行了,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百般伺候,街道上张灯结彩,什么乞丐盲流一律关押起来,不能给咱地方抹黑。谁不知道,这是未来的沙皇,面上的工作必须做好。但是面子工程能坚持多久,无论怎么煞费苦心去掩饰也掩盖不了当时俄罗斯每况日下的现状。要知道,当时俄罗斯经济处于相当落后的时期,人们绝大部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是普遍现象。就像《康熙微服私访记》一样,亚二这一路上也时时不忘体察民情,对俄罗斯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他也深刻的认识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亚二心中萌生了变革的想法。

    再后来就是之前说到的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时候,尼古拉一世含恨而终,此时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各种责骂声不断,各种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亚二肩摊上一堆烂摊子登上了沙皇的宝座,可他没有畏惧,而是准备大干一番、名垂千古。   

    亚二是个很聪明的人,并且学识和阅历都很丰富,通过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他看出来,战争失败的根源是俄罗斯制度落后和经济的萎靡不振。问题是找到了,但是改革如何下手呢?亚二就开始想了:制度不能一下就全改,那样的话,俄国那些地主老财肯定不能让,非得把我拉下王位不可,所以制度得循序渐进地改。当下最尖锐的矛盾就是农奴问题,如今咱们国家有九成的人口是农民,也就说有九成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是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一闹起来那肯定翻天。妥了,这制度上问题就先从农奴制入手。亚二挺高兴,觉得自己很聪明。政体上的问题想明白了,那就想如何解决经济落后的问题吧。经济落后主要体现在工业上的落后,工业落后可以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来解决,但问题是没钱。想要钱也有办法,出口粮食呗,咱国家别的没有,就是有土地,但是没人种啊,人都在地主老财那当奴隶呢。刹那间,亚二似乎想明白了一切,所有的问题其实就是围绕着“奴隶制”这三个字。在当时,俄罗斯有90%的人是农民,一半以上的农民是农奴。农奴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像电视里面演的那样,浑身就穿一个裤衩还全是窟窿,每天你这边往死里干活,那边还往死里打你,晚上分点发霉的面包住在马棚里。这情况还赶不上咱当时的大清朝,当时咱大清朝正经过的不错呢。有人问了,这百分之九十的人往死里干活为什么俄罗斯的农业还不行,应该很发达才对。问题在这里,这百分之四十五的农奴是自己家圈养的,没地种你也不能去别地方,给我在家种花,怎么好看怎么种,实在没事干就给奶牛抓虱子,给牲口洗澡,一根毛一根毛地洗。反正你生是我家奴隶,死是我家的死奴隶。这种做法就完全限制了劳动力,你种你家地,他种他家地,种完了就不管不顾了,那还有很多地没人种怎么办,只能闲着浪费了。所以,最终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奴隶制问题上,解放了奴隶不但解决了眼下的政治危机,也解放了劳动力,让他们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不就完了吗?

    说干就干,亚二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改革之中,希望能挽救俄罗斯于水火之中,最终能成为名垂千古的沙皇。

    1857年,亚二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但是到了1861年他才下诏进行改革,历程各位艰辛。

    无论如何经历了四年的艰辛和努力之后改革算是开始进行了,在亚二看来,俄罗斯从此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注意,那只是在他看来!实际上,凭借一个年轻的小小沙皇的小小改革,根本撼动不了千年的君主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请接着往下看。


    之前的数据大家可能没太注意,我现在再重新强调一下,在当时俄国人口中的90%是农民,一半的农民是农奴。咱假如俄国有一万人,就是说有4500人是农民,还有有4500人是农奴,他们都是被剥削的对象。可能会有200人是军人,200人是知识分子、艺术家演员之类的,300人是工人,这些人对国家的政治有一定影响,但只是一定而已。还有就有299人是贵族、地主和商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资金、土地和农奴,他们的权利巨大无比,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权利的控制者。有人会问了,这些人加一起是9999啊,剩下那人呢?那个人当然就是沙皇了,传说中的孤家寡人。看似万人之上,看似可以呼风唤雨,但是有个前提,绝对不能动摇那299人的根本利益。对于这个改革的问题就算是俄罗斯当年最牛的两个沙皇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触及。亚二是个倒霉蛋,生在了这个风口浪尖的年代,他触动了,也是不得不触动。

    话说,这个能文能武的亚二也是个意志坚定的猛人,改革是雷打不动了,必须改!况且当时朝野之内也有很多官员主张改革,最重要的是当时俄罗斯的农民起义一浪高过一浪,改革是大势所趋。那些地主老财们也知道,此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亚二曾经意味深长地对那些贵族说了这么一句话:“从上而下废除农奴制比从下而上废除它好!”估计这句话的分量贵族们也知道,时代不同了,不改革就容易玩完。但是从这句话也可以感觉到亚二的无奈——但并不是说一不二的人,他也要同其他人商量着办事。改是改,不能胡改乱改,既要安抚了暴动的农民,还不能损失到贵族们的利益——这就是他们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因为这个,亚二公布的每一个改革方案都要被地主老财们一顿修改之后返给亚二,亚二一看,这哪行,跟没改一样,再改,再给他们看。然后呢,他们再改,再返回给亚二…就这样,经历了四年的时间最终的改革方案才正式出炉。改革方案主要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另外他在经济、教育、军事上也有很多改革,这个在后面会说到。



亚二的改革
      改革方案有些泛泛,咱们来具体说一下。先说说亚二关于这个农奴制度的改革。第一条:农奴恢复自由,可以结婚、迁徙、自己工作、可以自己攒钱等等。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等于向一千多年的俄罗斯农奴制挑战,让农奴有了一定的人权,大家可以说话了,可以不用只穿一个裤衩了,可以背后骂地主了等等,这条法令让整个民族的文明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咱再看第二条:农民可以用三倍于土地的价钱购买土地,并可享年限为49年的政府贷款。这条看着也不错,农民终于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了,可关键问题就在这“土地”二字。咱中国人善于变通,俄国人同样善于这个,你以为那些地主老财是吃白饭的、能让你农民占便宜吗?法令上是写着卖给农民土地,但是没有写卖什么样的土地。好了,漏洞找到了,那就开始钻吧。地主们找到了漏洞便开始钻,老百姓满怀希望的拿着钱去买土地,结果得到的要不就是满是杂草的荒地,要不就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反正一句话,你拿着高出三倍的钱买到的土地却连沙漠仙人掌都种不出来。大家争前恐后去买地,最后傻眼了。要退钱,开玩笑,这是沙皇公布的法令,你想退钱就是和沙皇对着干,得做大牢。

    老百姓们的积蓄都花光了,买到土地连仙人掌都种不出来,走投无路了怎么办?还是乖乖回去给地主打工吧,管它是馊面包还是臭鸡蛋,好歹不能饿死啊。就这样,奴隶和农民们就又回到了地主老财的魔爪之下。这下子可给地主老财们赚个脑满肠肥,不但卖掉了没用的土地,而且没了钱的农民对他们的依赖性更大了,更对他们死心塌地。但这也使占90%人口的农民们的积怨更大了。这没改革还好点,自己偷偷还赞点钱,这一改革弄的倾家荡产的,所以不闹事不行了。1860年没改革的时候,全国的农民骚动是126次,到了改革的1861年,一下变为1176次。说明什么啊,说明老百姓真是被逼疯了。

    当时老百姓肯定是疯了,朝野里面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朝野里面有拥护改革的进步势力,当然也有反对改革的代表贵族阶级利益的势力,两方面明争暗斗,刀光剑影。

    刚才说到亚二除了关于农奴制的改革之外,还进行了包括教育、文化、军事、经济和政府的改革。在经济上,首先大力建设铁路线。改革之前俄国只有一条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铁路线,全国的铁路线也不过965公里。而且这条铁路也基本就是御用铁路,给皇家运点好吃的好喝的什么的,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很小很小。改革后经过亚二的大力发展,到他死时俄国的铁路长度到达22525公里,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谓功绩卓越啊。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路一旦畅通,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在1879年,俄国的第一个发电站投产,圣彼得堡开始了电气化的时代。

    在科技文化方面,有一个人我必须提一下,虽然我很恨他,但是他的确很伟大。那就是让我们在深夜中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解而恨得咬牙切齿的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想想,在那个科学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竟然能如此深入的了解微观世界并发现其规律,真的是很牛。但是这个重大的发现也有赖于在亚二改革下,对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

    我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时期亚二关于文化教育的改革,像什么开放博物馆、剧院、动物园之类的事情都是小事,最主要的是自1863年起俄罗斯的大学获得自治,学术氛围逐渐转向自由化。从1864年开始,中等教育机构开始面向全社会接收学生,改变了此前只接收贵族子弟入学的做法。此外在这一时期,俄罗斯还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医学和教育方面的社会团体,出现了第一批社会慈善机构。我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因为这个为以后的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炸弹。之前都是富人子弟读书,读了书有了文化,回家继承老爸的财产,继续享受富裕生活。所以,这一部分人有吃有喝,是希望社会稳定的,也是支持封建制度的中坚力量。但是穷人读了书,有了理想有了抱负之后就不能回家继续种地了,他们得研究如何改变自己乃至全国穷人的现状。怎么办,变革呗!所以,这些人才是社会中最不稳定也是最危险的因素。当然,我这话是相对于沙皇来说的。还有一点就是社会团体的出现,就好像大学的社团,什么双节棍社团、街舞社团、创业社团,但是那都是小儿科,为了卖点双节棍或者衣服帽子啥的,为也受过骗。但还有很多社团是想救国人于水火之中的,甚至有些极端的社团就是以杀死沙皇为目的的,他们以为杀死亚二就可以改变现状。所以,我认为这个事情对教育和文化的开放是日后导致沙皇王朝覆灭的很重要的一点。

    在这个时期,俄国也加强了向外的扩张。说到这里有一个名词我不得不提一下——“大沙文主义”。这个词咱们应该都听说过,但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大沙文主义是沙俄政府推行的压迫各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认为:“专制”是俄罗斯完整、巩固、强大和尊严的基础。没有它,俄国就不能存在。俄罗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领土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只能“统一”进来,不能分离出去。“民族”只是指大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民族是优秀民族,只有它才能在国家中享有统治的权利。“异民族”是“历史废物”(你看这话说的,也太伤人了),注定成为统治的对象。“东正教”是从精神上掌握了俄罗斯民族的真正宗教,它确立和巩固了上述俄罗斯民族固有的特征。“专制、 正教、 民族”原则是俄国教育大臣C.C.乌瓦罗夫1833年在致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奏折中首先正式提出的,但这种思想的存在却要早得多,从16世纪起,俄国的全部历史就充满着争取确立这些原则的斗争。大俄罗斯主义者凭借直接暴力,扩大俄罗斯的统治范围;只承认一个政权,即沙皇专制,一个宗教,即东正教,一个民族,即俄罗斯民族。一切异教徒、反专制分子和异民族都遭到宗教、阶级和民族的压迫,从而使俄国成为“各族人民的牢狱”。当时,俄罗斯人民同盟纲领还规定:必须充分发挥与俄国正教会血肉相连的沙皇专制制度的权力;保证俄罗斯民族占统治地位,保证纯粹由俄罗斯人组成国家杜马,并使之成为沙皇的主要助手;革除一切反对沙皇专制政权官吏的职务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政策即被废除。这也就是为什么李朝历代的沙皇们都穷兵黩武,喜欢搞扩张的原因了,他们的思想里都受到“大沙文主义”的控制。
  侵占中国
      说到俄国的扩张我还是比较气愤的,因为亚二在有文化还是改不掉帝国主义的思想,他当时把魔爪伸向了中国,而且用的还是趁人之危的下三滥手段。大家都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是谈“外”色变啊,那慈禧太后真是被外国人打怕了。那个时候焦头烂额的清政府只要看到是大鼻子蓝眼睛的,也不管是哪国人了,只要提出要求统统满足,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能保住大清的统治让他们干什么都行。据说当时有一个非洲那边什么鸟不拉屎的小岛国,估计是穷疯了,又听说中国又有钱又好欺负,于是十多个人划几个独木舟就来了。见到皇帝张嘴就要白银一百两,估计他们真的是没见过银子。当时皇帝懵了,也不知道这几个长相怪异的外国人是在开玩笑还是动真格的,最后给了他们二百两银子就当是可怜饭的了。这帮岛民一看白花花的银子吓傻了,心想大清还真是好欺负,要一百两却给了二百两。岛民们高高兴兴的划着独木舟回非洲了,他们憧憬着用这笔巨款来发展国民经济。这事情倒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当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可见一斑。

    亚二当时也就是看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对其威逼利诱,在1858—1960年先后与中国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并把远东总督府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说符拉迪沃斯托克可能大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说到它的另一个名字海参崴大家就知道了,那就是被俄国人强占的。海参崴是战略意义极其要的港口,当时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现在一提到所谓的“第二岛链”就知道了,如果当时海参崴不被强占,那就是我们中国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如果不被强占那现在也就没什么“第二岛链”的说法了。最最可恶的是,他把海参崴改成了一个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统治东方。杀人诛心啊!所以以后大家有机会去那旅游就别兴高采烈的对别人说:“我去符拉迪沃斯托克”啦!

    当时亚二也加紧了在其他地区的扩张,包括将波兰和高加索变成了自己的省、占了中亚地区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获得了土耳其的大片领土并且得到了黑海的出海口。

    顺便提一下,你看当时俄国抢这个占那个,却把阿拉斯加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720万美元的价钱卖给了美国。即使当时美元购买力远远大于现在,但是一平方公里0.2美元的价格也让我无语之后再无语。美国是够精明的了,人家一枪不发,不伤一兵一卒,只要钱能办到的绝对不用生命去换来。换言之,我和你打仗的费用足可以用来买你的阿拉斯加,那我为什么要打仗。反过来你看俄国占领中亚的160万平方公里死了多少人。但说起俄国为什么要卖掉阿拉斯加其实也实属无奈,当时虽然俄国经济大大发展,但是面对不断的扩张和国内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也实在开销不起,国库空虚。哪有人力物力去管阿拉斯加,要知道那中间还隔着海呢。再加美国各种施压,所以还不如卖个人情,让这远水解一下近渴。但如果亚二知道如今的阿拉斯加的旅游业和自然资源所产生的巨大价值的话,估计他能从棺材里气的蹦出来。

    虽然亚二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革,但却从不允许任何人限制其独裁专制的权利,这是他的底线——怎么改革都可以,但我必须永远是王!

    独裁专制已经有悖于当时国内的大趋势,俄国人都已经红眼了,处于暗流涌动的状态。大作家托尔斯泰用这样一段话描写1856年的情况: “人人都在读书、写书、宣读其方案,每个人都想纠正、破坏和改变事物,全体俄罗斯人像一个人似的,发现他们自己处于一种无法形容的状态之中。”当然托尔斯泰指的应该是文人墨客那类人,但革命就是这样,有人指导,有人卖命。这些“闹事”的人可都是文化人,一直都倾向于西方的民主生活,他们也知道俄罗斯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制度,所以一直不满俄罗斯的君主专制,好不容易盼来了改革但还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的改革,于是一部分人开始对沙皇失望了。之前说过了,在这个时期国内出现的派别和组织多如牛毛,保守派、激进派、还有民粹派、民意党之类的,他们中间还有分化。由此同时在这些党派之中出现了以行刺沙皇为目的的组织,他们认为这个沙皇黔驴技穷了,必须除掉。

    1866年亚二遭遇到了第一次暗杀,但是亚二命比较大,没死了,但这一枪的意义如同“南昌起义”中的第一枪那样,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当然这个时代是个混乱的“恐怖暗杀时代”。从此之后针对于沙皇、贵族还有官员的暗杀就接连不断,反正看谁不顺眼就按上一个“贵族”的名头,然后就可以暗杀了。那时候的人们一听到到“贵族”两个字眼睛都红,恨不得生吃其肉。举个例子吧,民意党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女性叫维拉查苏里奇,她有一天就在逛街(当然也可能喝咖啡或者做别的),走着走着听路人说圣彼得堡军事长官特列波夫将军下令鞭打囚徒。她一听立马怒火冲天,心想:你这算什么,你这是虐囚,是不讲人权,这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于是她就揣着枪,也不知道怎么就进了特列波夫的办公室,对着脑袋“当”就是一枪。从此她就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了,因为她杀了一个“鞭打囚徒的恶魔”。其实我感觉这件事情挺搞笑的,这个著名的女人也真正的去了解情况就杀人,你知道被鞭打的囚徒是民意党还是江洋大盗,你知道这个将军是无辜施暴还是公事公办。所以我认为当时社会是处于一种十分恐怖的状态下,人人自危,谈“党”色变。

    一次暗杀不算完,之后针对亚二的暗杀还有好几次,无非是枪击和投弹之类的方式。虽然亚二很幸运一直没死,但是这对他心灵上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总想:我竭尽全力的去搞改革为了让子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可我的子民为什么还要杀我呢?的确,这个真挺让人心凉的。无论如何,这时候国内对亚二的不满已经到达了峰值,宫廷之内也是如此,保守派和激进派争论的不可开交,最后怎么办,还是要把矛头指向沙皇。而且就在这个最不该出现问题的时候,亚二的“后宫”失火。亚二他一直有一个小情人,多小呢?1880年亚二的皇后死后的第六个星期,亚二同这个小情人结婚,当时这个丫头只有十五岁。其实在平时这也没什么,咱中国的皇帝不也三宫六院吗,可在当时那个风口浪尖的时候,没事都编个理由污蔑你,何况出这种事情,这叫做玩物丧志,薄情寡义。所以当时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对亚二的不满情绪都达到了最高潮。

    既然不满情绪到了最高潮,那就得解决。所以,在经历过四次暗杀失败之后,“恐怖分子”在第五次暗杀中终于得手。1881年3月1日,说来也巧,由于之前各方面关于君主专制的不满情绪太大,他的教育部长提出了一个法案,要求建立个委员会参与财政、行政管理甚至是立法的事宜,这天亚二坐马车打算去看看这个法案,他出门之前还对身边的人说:我担心自己已经走上了“通向宪法的道路”。的确,他打心眼里对于削弱君主专制是一万个不乐意,但无奈,事到临头已别无他法了。可幸运的是亚二最终没有被削弱君主专制,因为他一出门,马车前就被一个民意党——前首都文职市长的女儿索菲亚投了炸弹。

    伴随着一声轰响,车马被炸上了天空,亚二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解放者沙皇”最终没能完成自己的解放梦想。
  
    亚二就这么含恨而终,有点可惜,但是我们来怎么看待这个“解放者”呢?我倒不是什么评论家,但我觉得如果从一个沙皇的角度来说亚二真的是很伟大了,就好像我们的光绪皇帝,大家评价光绪绝对都是赞同外加点惋惜。而亚二做的比光绪要多的多,他已经进行了改革。至于不肯放弃君主专制,这只能说他所生活的环境和身份决定,从小我就是万万人之上,说一不二,这回非要我跟大家商量,心理肯定不乐意,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后来同十五岁小姑娘结婚的事情,那都是娱乐八卦,添油加醋的花边新闻,不去理会。说一个人的功绩要全面评判,更不能用现代人的想法去评判。如果在这骂亚二,说他不够明智,不懂得民主,没有前瞻性,我觉得这纯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咱们可生下来就是用电灯电话的年代,而那时候西方的民主也没有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没人敢说当时西方的民主就是最适合这个国家的制度。所以我感觉,在那个时代,亚二能做出这些变革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而且就像对待光绪一样,大家也应该对其给予惋惜和同情
第三节.亚历山大三世——幸运儿、官二代、富二代加武林高手


    这亚二遇刺身亡自然就得儿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了。说到亚三,实在是不能和他那位“解放者”老爸相比,可能是亚二忙于改革还有与未成年女朋友约会,所以没有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儿子。实际上亚二也真没有在乎亚三,因为他是亚二的二儿子,他的哥哥尼古拉才是皇储,亚二着重培养的就是尼古拉。可是就在尼古拉准备和丹麦公主玛丽亚•索菲亚•达格马拉成婚的前不久,他竟然在骑马时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死了。当时亚三可能还和哪个仆人在宫殿里玩骑大马呢,突然一个下人来报:尊敬的亚历山大,你的哥哥尼古拉皇储骑马摔死了,你现在成了皇储!亚历山大吓得瘫在地上了,心想这也太戏剧化了吧。下人紧接着说:还有,因为尼古拉死了,所以你未来的嫂子——丹麦公主将成为你的妻子。亚三吓得趴在地上,心想:这真是太戏剧化了。此时亚历山大彻底‘崩溃’,高兴得崩溃了。敢问一个人怎能同时承受得了如此幸运的事情,一天里自己变成了皇储还成了丹麦公主的丈夫。反正换做是我我肯定得像范进那样疯掉。所以一开始我对亚三的态度就是羡慕嫉妒恨。

    说羡慕嫉妒不仅仅指他意外当了沙皇并且娶了她的美女嫂子,还因为他得到了老爸亚二为他创下的辉煌家业。但为什么要说恨呢,不仅仅因为我太羡慕他,还因为他是个大败家子——他彻底伤了沙俄的元气。

    亚三这个人,就像之前说的,一直没有人特别重视他,他自己也没重视自己,一直以为当个“王爷”有钱花有房住就行了,所以他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素养和他老爸一比那就基本为零。但是有一点是亚三十分值得炫耀的,这个人的身体强健,虎背熊腰,肚子上赫然八块腹肌,什么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一应俱全,而且一脸大胡子,看着十分有派头。据说再一次火车事故中,他独立支撑起倒塌的餐车顶部,妻儿老小从他高大的身躯下逃出了火车——亚三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大力士。他总喜欢把一个铁棍扭成蝴蝶结形来逗他儿子和儿子的朋友。小朋友把他当做大英雄,于是亚三再次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大力士。还有一次在国宴上,奥地利的大使对他出口不逊,于是他把餐叉撅成了圆形向大使扔过去,大使吓了一跳,心想:这个皇帝真是个猛人,能把叉子撅成圆形,咱可惹不起。亚三暗笑:这算什么,我还能把铁棍扭成蝴蝶结呢。于是亚三第三次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力士。

    除了力大无比之外,亚三为人豪爽、坚毅、直来直去,这是很多史料上对他的评价。但我怎么看怎么觉得他倒更像是一个绿林好汉,可惜的是他是一个沙皇,一个更多时候需要过人智慧的沙皇。而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绝对是悲剧。

    实际上,在政治方面亚三没有太多的建树。由于他老爸亚二自创一派,光芒照四方,所以他基本上都是延续了老爸的政策。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没有过多的变动,唯独在搞民主上他不同意自己老爸的观点。这个是由于很多方面造成的,一方面他是个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者,认为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统治好俄国,所以用不着旁人来搞什么民主搞什么议会。另一方面贵族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之前说过了,沙皇不过是一个孤家寡人,人多势众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统治者,他们完全有能力“辞掉”不听话的沙皇,换上一个代表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况且亚三还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所以贵族们来威逼利诱他就更容易了。

    亚三没有什么雄才伟略,他就是一个绿林好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是绿林人绝对不允许的。所以他即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父亲报仇,他把与杀死自己老爸有关的人的人统统绞死,以解心头之恨。本来好汉亚三觉得杀死凶手就完了,可以安安稳稳地当沙皇了,可是他的谋士给他出主意了。这个谋士叫康斯坦丁波别多诺斯采夫,是亚三的老师。他其实是个一本正经的人,但却是贵族阶级的代表,所以他的思想也完全符合了贵族阶级的利益。空口无凭,咱来看看他在出版的叫《一个俄国国务活动家的回忆》一书中所体现的观点,他认为人有两类——贵族小知识分子和庸俗的、无法进行高尚思考的“流氓”。看到这个观点我个人就比较蒙圈,这究竟是根据什么分类的?毫无道理啊。而他的另一段话不仅 让你感到毫无道理,而且更感到气愤。他说:议会体制是“人类错觉最大的例证之一”;普选权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是人类历史上最显著的错误之一”;出版物、公共舆论机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虚伪的体制之一”;此外,“对抽象原则的信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错误。”议会、民主、出版物、理性主义和被人类可完善性和永久性的理念一样,只能导致人的不满和不幸。而且,目前的教育也远远超过了人的需要。之后他指出,由于俄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专制独裁体制是唯一可行的政府管理方式。

    这段话看着挺迷糊,其实中心意思就是一个,俄国不需要议会、不需要普选、不需要言论自由、不需要信仰那些有悖于专制的思想。再简单一点说,俄国除了独裁专制没有别的出路,沙皇说什么大家就得听什么,不可以有疑问。我估计当时波别多诺斯采夫就是这么给亚三解释的,因为说得太复杂亚三也听不懂。

    亚三听波别多诺斯采夫这么一解释当时乐了,这个好啊,这么一来整个俄国就我说算了,任何人都不能限制我了。好,这个想法太好了。亚三大喜,贵族也跟着高兴啊,因为贵族这个庞大团体才是独裁专制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能不高兴吗。大家都高兴了,于是开始改变之前亚二的一些政策,而政策的改变都是围绕着一点——加强独裁专制。

    首先,他大力查处各种革命者,对于“不守规矩”的人该罚的罚,该杀的杀,绝不手软。并且颁布了一个为期三年的临时宪法,叫做《关于保障国家安全及社会秩序法案》,法律规定地方长官在特殊时期有权对罪犯处罚,禁闭三个月以下,可以诉诸军事法庭,可以从其省份流放任何可疑人。他们还可以禁止集会和聚会,也可以关闭学校或工厂,取缔报纸、解雇官员。并且他还取缔了大学的自主权。

    这个法令就是比较变态的了,首先不许集会行走,在行动上限制了人民,其次可以取缔报纸、关闭学校,从思想上也严格限制了人民,可谓是杀人诛心。而且,这个法令在颁布的时候规定期限是三年,但实际上却之行了三十年,也就是说亚三死之后他的儿子还在继续执行这个变态的法令。

    其次,亚三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收回了农民和地方的权利。之前啊,地方自治机构中有个缙绅会议,这个会议成员包括贵族和官僚阶层以外的知识分子、商人、乡绅、工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哥萨克等社会阶层,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有什么事情大家可以商量,各个阶层的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还是比较民主的。可是亚三上台之后取缔了这一会议,缙绅会议联席制度被地方法院取代,地方法院除司法权以外,还获得了行政权力,警察机关也被划到地方法院管辖之下,这样一来司法体系基本上控制了地方自治。也就是说,之前政府和法院互不干涉,也就是说老百姓要是告政府官员,理论上还是嫩告倒的,到了现在可好,政府和法院变成一家了,连理论上的胜率都没有了。政府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想去法院告政府,可以啊,随便来,我不怕,因为法院也是咱家的。你说这不叫专制叫什么?也就是在此时,老百姓可以说没有一点权力了,只有听话的份。

其实,这些法令的公布表面上是亚三下令公布的,但实际上都是那些实力雄厚的贵族阶层在后面唆使。亚三再没心也知道政府和司法要分立啊,合并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可是司法部就是不听,就要合并,沙皇迫于强大的压力最后也不得不同意。他心理明白,老百姓支持他没有用,农民皇帝当不得,只有这些贵族支持他他才能保住家业,才能稳稳当当的做沙皇。实际上,在整个亚三统治的时期,他基本上都是采用董事长方式治国,有什么事情了手下的智囊团出谋划策,拿出几个方案出来。那些智囊拿出方案(当然这些方案绝大部分都是代表着贵族的利益)给亚三看,看好了就立即实行,觉得不好,那拿智囊们就威逼利诱直到亚三同意为之。

   沙皇想通过这两剂猛药将俄国的民主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实际上那只是贵族们的天真想法,因为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人类前进的步伐更是不可逆的。这些法令的颁布不但不能阻止民主的发展而且还为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埋下了定时炸弹。

   有一点咱不得不承认,在亚三统治的事情俄罗斯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达到了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亚二生前制定的经济策略所产生的良好后果,亚三的很多举措也大大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的举措主要是加大或鼓励对铁路、矿山和制造业的投资。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壮就开矿,这一点亚三比咱认识到的更早。但话又说回来了,加大投资是可以,但是钱从哪来?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要,一个是借。跟老百姓要,也就是传说中的增加税收。跟外国借,也就是贷款,名义上是国家跟其他国家贷款,但国家是谁?国家能种地还是能炼钢?最终贷款还是要平均摊到人民的头上,变成老百姓的贷款。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不变的道理。就好像美国人说自己,一个孩子刚出生就要背负四万美元的欠款。所以当时俄国看似很强大。但是国家是有钱,军队是强悍,人民呢?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有一个词叫国富民强,但我看不完全正确,国富民就一定强?其实最理想的状态是国富民也富,或者说国贫民富,让资本分散,人民富起来了,素质高了,生活好了,这才能更多的为国家创造价值和财富。你看有的国家,有的是钱,今天借你点明天借他点,但是国内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起饭,还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这能说国富是一件好事?只是国家有钱有没啥用,都被国家的蛀虫给吃掉了,看似万里大堤,其实早已经被无数的蚂蚁倒空,根本禁不起风浪。也可所以说,真正的强大应该是国贫民富。当然国贫只是相对的,通过健全的制度,在危难之时便可倾全民之力,瞬间便可成为富国。所以说,当时的俄国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贵族当政的专制政府,一切的做法都是为了满足贵族的利益,所以无论如何强大都是暂时的,不得民心的政府不会真正的强大。

    亚三有一件事情最值得炫耀,就是他的外交能力。在他统治时期与欧洲很多国家交好,还曾在1887年与法国结盟,达成秘密的反德协议。现在法国还有一座叫宏伟的大桥叫做亚历山大三世桥,就是以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的,可见当时亚三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实际上亚三在外交上大多数情况都能占上风,我想这可能与亚三健壮的身材、坚毅果敢的态度有关。我看过他的照片,网上看的,一脸大胡子,身体矫健,器宇轩昂,一看就是武林高手。所以一般西方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搞外交的瘦老头看到这样猛将肯定当时就矮半截。但归根结底,亚三之所有那么有底气还是依赖当时俄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谁能不敬三分。再说,当时欧洲也比较乱套,谁都想巴结俄国来壮自己的腰杆。

    实际上当时亚三已经强到可以不通过武力只通过外交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步了,曾有这么一件小事说明了当时亚三有多牛。

    话说有一天亚三在郊区钓鱼,太阳伞一支,咖啡一喝,十分舒坦。可坐了一上午一条也没吊上了,正闹心的时候一个负责欧洲事务的大臣慌慌张张的跑过来说:当家的,大事不好啦,欧洲出事了!亚三都没用正眼看大臣,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沙皇还在钓鱼,欧洲可以暂时等着!于是这个大臣就把亚三的原话转达给了各国公使。这话可不是吹,当时沙皇亚三真的已经牛到这个程度了。亚三是公认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最强大的统治者。当然我还得再次提醒一句,他就好像乾隆,之所以那么牛都是老爸给打的基础好。

亚三在外交上可谓是风风光光、一呼百应,但是国内的形势还是让他闹心。他虽然通过各种政策加强了政府的专制,但是民众已经觉醒,不会再让沙皇和贵族们胡作非为。各种地下活动在积极的展开,而且最让亚三痛恨的革命意志党还是搞暗杀,只不过这回暗杀的对象变成了亚三。

    暗杀亚三的事情我得具体说一说,虽然这件事情本身不太重要,因为沙皇都习惯被人刺杀了,但是这件事情所产生的后果却直接导致这个专制王朝的覆灭,并且也成全了一个伟大的不能再伟大的人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在圣彼得堡大学的物理系有一个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也叫亚历山大,只不过人家姓乌里扬诺夫。这个人爱好研究问题,他除了去图书馆看书之外还研究蚯蚓,虽然很让人不解,但是人家就觉得有意思,就是爱研究。由于他家庭条件比较好,暑假也不用去勤工俭学,就呆在大学里,天天早起,干嘛啊?研究蚯蚓。大清早蹲在地上就是看,边看边记录。最后人家写出一篇有关蚯蚓的论文,虽然我没看到这论文的内容,但据说这篇论文在大学竞赛中获得金质奖章——真是人才啊!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问,说这些和暗杀亚三有什么关系,难不成他要拿蚯蚓勒死沙皇不成?当然不是!研究蚯蚓只是他表面上的爱好,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研究炸药,而且他还有一个很秘密的身份——革命家!

    这下就和暗杀亚三联系起来了——他是一个会做炸药的革命家。

    亚历山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个从事暗杀沙皇的小组。话说这个小组有了暗杀亚三的想法那就得开始行动。二月份的时候这个乌里扬诺夫制作了一些金属爆炸物和用于制炸药的硝酸和白炸药等,还做了一些铅弹;有人拿来一些白铁的圆柱体,亚历山大将其中填满了炸药和浸过士的宁(一种化学毒剂,后来有人据此认为乌里扬诺夫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位试图用化学武器来从事“恐怖活动”的人)的子弹等。这个号称历史上第一个用化学武器的家伙胸有成竹,以为杀掉亚三不成问题。

    化学武器做好了,得和同伴们互换消息啊。同伴在远方怎么办,就得写信。可这一写信麻烦了,那时候的信可没有黑莓公司电子邮件那加密的功能,就是通过邮局。而当时沙皇为了监视国内事态已经严格监控全国人的往来书信。管你是写情书还是报家丧,内容必须被沙皇的人检查一遍,合格之后给你拿浆糊沾上再邮寄出去,所以那时候你收到信的时候信封都是被动过的。乌里扬诺夫的信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这信没有被毁掉,而是在检查之后邮寄了出去。这帮间谍也不傻,他们得掉到鱼。

    2月28号那天,乌里扬诺夫的同伴们拿着秘密武器来到亚三一会将路过的大街上溜达,炸药被夹在一本被掏空的书里面,就等着亚三一过来就炸死他。亚三马上就要来了,这几个小子激动的直蹦,心想马上就要改写历史了,马上就要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了。亚三骑着马渐渐过来,就当他们举起炸药要扔的时候一群警察冲出来将他们拿下。

    他们被拿下了,和他们有书信往来的、而且是主谋的乌里扬诺夫当然也逃不掉,一并被捉拿。

    俄国的法令没有咱大清朝那么严格,欺君之罪不至于就斩首,但是你这刺杀沙皇也太过分了,不灭你九族就算是开恩了,所以死刑是必须的了。不过当时很多开明的大臣替这些“刺客”求情,说:当家的,不能杀啊,这些人都虽然要行刺你,但是你把他们一杀就是以牙还牙,你要是不杀就是以德报怨,你人缘本来就不怎么好,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来得民心啊,你说你怎么办吧?亚三一听,也是这么回事,我得给这些革命党留点好印象啊,让他们感动,不然这三天两头行刺你谁能受得了。于是亚三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要求他们主动忏悔,忏悔的深刻便可饶他不死。但有五个人一点面子都不给亚三,坚决不忏悔,其中包括乌里扬诺夫,而且他在行刑前还留下了这样慷慨激扬的一段话:“实际情形已经弄清,很准确,我不否认。因此,辩护权仅仅用于陈述我的犯罪动机,也就是讲一下我的思想过程。我可以说,这是我少年时就有的对整个制度朦胧的不满情绪所致,这种情绪越来越深入到我的意识中,使我产生了这个信念。亚三听到这话当时就爆发了,这样的人不杀迟早是个祸害,给我杀!亚三一句话,这五个人都被绞死了。要说这乌里扬诺夫太爷们了,太血性了,他深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俄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吾始”。当然,这段话是谭嗣同在临死之前说的,我把“中国”更换为了“俄国”,用在这里正合适,我觉得谭嗣同就是俄国版的乌里扬诺夫,那五个俄国哥们就是中国版的“戊戌六君子”。这不是巧合,在追求进步和自由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国界。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有人又要问了,不就是杀死五个革命党吗,有之前你说的那么重要,那么影响深远吗?当然,那个慷慨激昂的人叫做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倒不是很有名,不过他有一个猛人弟弟,叫做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亚三杀死了列宁的哥哥。

    当时列宁还是个中学生,一个富家子弟,当时可能梦想着自己成为一名画家或是音乐家,但是当他知道自己那个果敢坚毅的哥哥因为革命而死在亚三的手中时,列宁心理暗自下了决心,他对自己的母亲说:我必须走另一条路了!

    好吧,就这样,沙皇的噩梦来了!

    列宁是后来的事情了,这时候他还只是个中学生,咱接着说亚三。

    这亚三自从被暗杀过之后啊,状态就一直很低迷,一个是因为害怕,整天提心吊胆,再一个就是有点伤心和不解,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把俄罗斯治理的如此的强盛,为什么自己的臣民还要刺杀自己?这也没办法,一个长年累月在皇宫里面呆着的人怎么会知道老百姓的所需所想,我想只要有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当面问他:外交能当饭吃吗,军队能用来给我们耕地吗?只要这么一问他当时肯定傻。

    高处不胜寒,高处的孤家寡人更是悲惨,就这样,亚三带着疑惑不解和悲愤一蹶不振,整日不理朝政。这样一来,手下的贵族官僚们就更加猖狂了,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俄国的状况就是那样了,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但是还得继续说亚三,不给他说死也没法交代后面的事情啊。

    1888年,亚三在家郁闷了一年多,实在太压抑了,觉得出去旅游吧,就和一家人坐着火车去克里米亚半岛度假。由于途中要路过一个叫哈尔科夫的大城市,负责沙皇安全的切列文将军。这将军为了防止在路过城市的时候遭到革命党人的埋伏就下令加快行进的速度,尽快离开这个人口众多的城市。心是好的,但是你也悠着点来啊。放下这个火车是老火车不说,当时这辆车设计的正常时速是20俄里(20.12公里),但切列文一声令下,这辆老火车开到70俄里,你说这不是要了命了吗。这还不算,这辆老火车最多能拖动42节车厢,可不知道是人多还是亚三的东西多,总之这个车头拖了64节的车厢。这么一跑火车声可就变了,就好像十几台拖拉机在“叫唤”一样。亚三在车厢里一看,高兴了,你看咱俄国的火车,能跑这么快,多么令人自豪啊!身边的儿子,日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乐的够呛,这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这辆老火车实在是坚持不住了,突然一声巨响,老火车脱轨了。刹那间火车冒着烟翻滚了出去。车厢都坍塌下来,所有的玻璃都被震碎,现场一片狼藉。侥幸活着的人都傻眼了,因为他们都以为沙皇一家人都没命了。可是他们发现沙皇所在的那节车厢没有完全坍塌,有一个地方隆起来了,再往里面一看大家都懵了——此时亚三正用自己强壮的的身体顶住了车顶,让家人从自己的身体地下爬出来。就这样,亚三的一家人都毫发无伤。所以,我之前说亚三是个武林高手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一家人平安无事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对亚三来说绝对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一方面,猛人亚三因为太长时间支撑车顶,把肾脏给压坏了,从此以后身体没有以前那么强壮了,无奈告别武林高手之列。另一方面,这次事件的确是个意外,但亚三认为这还是一次蓄意已久的谋杀,所以在精神上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就这样,亚三一蹶不振,疾病缠身。六年后这位幸运无比的富二代、叱咤风云的武林高手、十九世纪俄罗斯最强的统治者、敢让整个欧洲等他钓鱼的沙皇由于肾病死在病床上。

    又一个沙皇被我说死了,咱来稍微评论一下亚三吧,当然以下都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评论。

    我觉得亚三这人真的适合行走绿林,他绝对是个铁骨铮铮的大丈夫,是个侠骨柔性的男子汉,但可是他偏偏是沙皇,只能说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而他的所作所为如果是在俄国历史中平稳的年代也许还真能成为一个十分了得的强硬派的沙皇,但偏偏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风口浪尖的时代。命运作弄了他,让一个不应该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做了不应该做的职业,尽管他一度使俄国成为世界一等强国,但那都是回光返照。这个时代已经容不下独裁和专制,已经容不下一个叫“沙皇”的职业了。其实对于当时俄国的现状,任何人都无力回天了,亚三的种种做法一方面来说是加速恶果的覆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促进了俄国革命的早日爆发。

    总之,亚三是一个比较悲惨的人,时代的产物。但请不要同情他,因为他只是沧海一粟,因为此时有更多的劳苦大众承受着更为悲惨的生活,他们的悲惨才是整个民族的悲惨,他们的命运才更值得我们去同情。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无论是武林高手还是沙皇或者贵族都无法阻止它的前进。
   “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


     好了,亚三这个“武林高手”终于被我说死了,接下来即位的自然是他的儿子——“末代皇帝”尼古拉了,历史上称之为尼古拉二世,咱们按照惯例,叫他尼二。

     可能是我过于鼠目寸光,当我看俄国历史读到尼古拉二世的时候我的第一想法不是想知道他执政之后制定了什么新的政策、也不是进行了什么变革,甚至没有去想他长什么样,而是对他的名字感到很疑惑——他为什么叫尼古拉二世呢?

     我是从亚二开始写的,但是此之前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咱提到了当时的沙皇,他叫尼古拉•巴甫洛维奇,传说中的尼古拉一世。亚二是继承了尼古拉一世的王位。也就是说,这个尼古拉•巴甫洛维奇就是尼古拉一世,所以现在要说的叫尼古拉的末代皇帝只能成为尼古拉二世了。当然,这都是后人给的称呼,当时谁知道以后还会有一个叫尼古拉的人当沙皇。这一点还是觉得咱中国人有智慧有办法,你看咱这皇帝有大名、有小名、有庙号、有年号,驾崩之后还有谥号,怎么叫都行。比如咱康熙帝,人家大名叫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叫康熙,庙号叫清圣祖,最牛的还有谥号,众位听好了,我一口气把康熙的谥号说出来,叫: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这么多名字你叫哪一个都是人家康熙的名字,我就不信了,用咱中国的这种方法能出现二世、三世的尴尬现象?中国除了秦始皇的倒霉儿子秦二世之外我还没听说谁叫什么什么二世。

    顺便再提一起,为什么俄国的皇帝叫做沙皇呢?听起来很有气势,很有杀气对不对?但其实就是俄语音译过来的,就是皇帝、老大、当家的、大哥大一类词语的意思。

    尼古拉二世名字的问题咱是弄明白了,那咱接着说。

    尼二这人啊,摸样看着也挺凶,标准的俄罗斯大汗,可实际上他从小体弱多病,性格上也比较优柔寡断,完全没有他那位壮士老爸的风采。说来这种性格的形成也不无道理。尼二的爷爷,“解放者”亚二怎么死的?被刺客炸死的。他老爸亚三也怕被刺杀,更怕家人被刺杀,所以对家人的保护可谓做到极致了。什么叔叔大爷、大姑大姨的,把尼二当做佛一样供着,所以在尼二的性格特点中有很多依赖性和优柔寡断。而且在尼二即位之后,保留了大多数亚三时代的大臣,要知道猛将旗下无弱兵,这些大臣勇猛程度不次于亚三,这帮老臣们一个个刚强勇猛、说一不二,就让尼二那优柔寡断的性格更加暴露无遗了。总之,从小生活在精心呵护并且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中,造成了尼二恐惧、憎恨、软弱、依赖他人并且他很相信宿命。这些性格特点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实在是不幸,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和很多贵族家的孩子一样,尼二这个超级贵族家的孩子也喜欢一些奢侈的文体活动。骑马和看芭蕾舞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滑雪、打猎也不足为奇,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尼二很喜欢劈柴。闲着没事了找仆人把原木摆在地上,用斧子一个一个劈开,然后摆放的工工整整的给厨房或者锅炉房用,劈柴的时候还得有仆人在旁边叫好:“好!主子好斧法!这一斧劈的神出鬼没!”估计这柴火劈完下面的人都不敢用。

    尼二学识还是比较渊博的,一天父母不让出屋能干嘛啊,学习呗!他精通英语、法语和德语,学习过历史、地理、数学、科学、宗教、绘画和音乐,也受到过军事方面的训练。他还游历过希腊、埃及、印度、日本和中国。其实我认为最增长见识的事情就是旅行,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通过旅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会让你形成永生难忘的印象。当年我骑车去过西藏,虽然之前很久就开始研究西藏的地理人文什么的,但是还是总忘。而当我真正置身于昆仑山口、可可西里无人区、唐古拉山口,当我真正吃到了青稞面喝到了酥油茶和青稞酒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才是西藏,而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是我永生难忘的,是在书中学不到的。所以,旅行对于增长一人的阅历和知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就好像当年的亚二一样,尼二也有各种公费旅行。并且它是第一位来到亚洲,来到中国的沙皇。但别以他来中国像现在国家元首之间的互访一样,总能带来多少多少的贸易合作。尼二看来中国乃是地大物博之地,特别是中国的东北,遍地是黄金。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所以中国实在是个掠夺资源的绝佳地点。

    关于侵略咱中国领土的事情咱慢慢说,还是先说说尼二本人。

    话说,亚三的死比较出乎大家意料,虽然有肾病,但毕竟只有49岁,正值当打之年,所以尼二也没什么心理准备就当上了沙皇。事实上,当时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尼二事先没有心理准备的,所以每件事情他好像都没有办法处理好
    流血星期日


    这不,他加冕当天就出了大乱子。

    1896年5月18日这天,尼古拉二世加冕。他在莫斯科郊外贺登广场举行了盛大的游园活动,这加冕可是大事,无数的人来看热闹,小商小贩也都来了,什么烤窜儿的、卖铁板鱿鱼的、耍猴的唱戏的,反正干什么都有。按照传统的习惯,沙皇将给群众分礼物。那个年代,人民都穷疯了,一听说给礼物,不要命的往贺登广场跑。顷刻之间在约九平方公里的地方集中了50万以上的人。这人一多问题就出现了,那广场可不是咱们的天安门广场,那么平坦宽阔。那是一个凹凸不平,有不少坑洼、沟渠的广场,甚至可以说就是一块大空地,政府又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结果人群这一起哄,后面的人挤了前面的人,发生踩踏事件了。后来一清点,挤死两千人,挤伤几万人。那可是活生生两千条人命啊!人们把这场灾难叫做“贺登卡”事件。
灾难发生后,按照常理,按照咱们电视上经常能看到的场面,首先赶紧治病救人,然后沙皇去进行安抚,然后政府出面处理善后工作,最后媒体再积极宣传,让大家知道领导心怀人民,这才是正经套路。但是,那个败家尼二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他觉得任何事都不能耽误加冕。于是他和皇后亚历山德拉在当天晚上出席舞会,寻欢作乐,跟没事儿人似的。尼二自己是挺高兴,喝了不少酒,但他不知道,这个事件的发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毁灭了人民心中对沙皇最后一点点的希望。俄国的沙皇和中国皇帝一样,都是老百姓心中的活佛。咱看《康熙微服私访记》中,老百姓没事就告御状,找皇帝平冤情。为什么啊,因为大家对皇帝还是十分信任和尊重的,他们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能为自己伸张正义。沙皇在俄国老百姓心中也是这个样子,他一直以来都是以维护底层社会人民的形象出现的,所以俄国老百姓一直以来称沙皇为“慈父”,但是“贺登卡”事件的发生彻底让“慈父”变成了恶魔,没人再去相信沙皇了,所有的人都期盼着这个腐朽的王朝早日灭亡。

    这个惨案发生以后,全国一片哗然。各个暗杀组织都放出风说要杀掉尼二,为民除害。这下子尼二可害了怕了。

    尼二是一个胆小之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你想,他爷爷是被刺杀死的,他爸爸是被刺杀的人吓得抑郁而终的,轮到他了能不害怕吗,而且那边各个组织都已经放出风声。为了躲避刺杀,尼二不敢住在豪华舒适的东宫里面,而是搬到了加特奇那行宫,那个地方可能是比较偏僻安静,有个风吹草动都能被发现,再加上重兵把守,他的心里总算是有了点底。但是身为一国之君贪生怕死,整天蜷缩在行宫里那成何体统,根本没有帝王那气吞山河的气概嘛,所以人们都戏称尼二为“加特奇那囚徒”。的确像是囚徒,自己把自己给软禁起来了。
俄国历史的确是了解的很少,LZ继续写
这个写完了吗???别是工地啊
也许是工地。关注。
基本是写小说.....,另外还带了点私货
窥视我们的未来什么意思?

作者期待解体?
风之助 发表于 2013-9-6 07:36
基本是写小说.....,另外还带了点私货
嗯……那点儿私货,看出来了……


私货太多。苏联经济是因为对外扩张而导致入不敷出而崩溃的。

私货太多。苏联经济是因为对外扩张而导致入不敷出而崩溃的。
一个不懂得宏观经济的人侈谈中国解体,简直是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