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筑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2:58
转帖,请注意红字(有删节)
众志成城铸辉煌
中国一航共产党员型号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专辑
20年前,当国外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开始装备并应用实战时,中国航空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当时,我国航空工业面临的现状是水平低、基础差、人才断层明显。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新型战机研制的先驱者们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创举——研制适应跨世纪作战环境的第三代歼击机。
80年代初期,新型战机研制采用了当今国际先进技术,技术新,要求高,其新材料、新成品数量完全突破了研制一架新机的国际惯例。这些难点被自力更生、敢于拼搏的航空人打破了。
说到新机的成功与创新,新机研制的艰辛和不易,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为新机研制付出毕生精力的老共产党员、新型战机总设计师——宋文骢。
1986年春天,北京。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科工委的领导宣布:新式气动布局方案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随后,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新型战机总设计师。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成功,必须以雄厚的实力为基础。
“一切为了新机,新机就是我的一切”。20多年来,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新型战机的设计定型,宋总殚精竭虑、赤诚奉献,放弃了许多欢乐和幸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智慧。从设计发图到设施组建,从试制试飞到新成品研制,年过七旬的宋文骢,长期工作在新机研制第一线,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某年3月23日下午,2点40分。成都某机场,随着一阵轰鸣, 01架新型战机如利箭般射向天空,直冲云霄。
当天,气象条件不够理想,但国家功勋飞行员雷强在预定高度飞了三圈后就主动请战,又多飞了一圈。精彩的飞行令人振奋,漂亮的通场让全场欢呼不已。轻轻摆动的机翼,表达了雷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更展示了他娴熟、高超的飞行技术。
当雷强驾驶着飞机轻盈地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平稳的降落在跑道上时,机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激动地握手拥抱,欣喜若狂。走下飞机的雷强更是无比兴奋地说:这才叫真正的战斗机!
面对这沸腾的场面,宋文骢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潮水般的情感,与刚下飞机的雷强紧紧拥抱。
当晚,设计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相识和不相识的都相互祝贺,喝酒的和不喝酒的都频频举杯,人们的情绪达到了沸点,热烈喜庆的气氛胜过新年,设计、试制现场今夜无眠!有人知道,再过两天就是宋总的生日了,专门定制了一个蛋糕,既要表达首飞成功的喜悦,也要向宋总表达崇敬之情。在这个激动时刻,宋总神情严肃地宣布:“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多少艰难的岁月,我们一起度过,为那心中的事业,我们一同探索”。这是一位结构工程师满怀激情创作的歌曲——《岁月》,反映了新机研制的艰辛历程,更是共产党人实现“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真实写照。
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的新型战机,要实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术要求,不仅要选择一套切实可行的总体方案,还必须突破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其中,数字电传飞控设计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作为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总体方案的成功,一旦出现意外必将导致机毁人亡。国外,凡是采用数字电传飞控技术的飞机,都出现过类似的惨剧。在这充满挑战的领域里,年轻的开拓者们艰难的探索和前进着,今天的六一一所所长、总设计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96年5月,在DSI大厅里,我国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第三代航电综合试验获得成功!2000年2月,新机全国产化DSI综合仿真试验设施全面建成。同年10月,综合仿真地面试验顺利完成。这些成功,不仅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而且使我国航电系统的开发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填补了我国航空电子技术领域的空白。
2003年,新机设计定型已经箭在弦上,其中导弹靶试任务更是重中之重的关键项目,它直接关系到新机能否顺利定型,人们都在热切地关注着靶试现场。
终于,靶试开始,首发成功!为此,大家欢欣鼓舞。然而,第二发导弹试射失败了。瞬间,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大家急切的询问着原因。心里都捏着一把汗。
第二天,宋文骢、李文正、杨伟、戴亚隆在靶试现场,和设计员一起分析数据,仔细排查原因。在北京、在上海,导弹专家们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并迅速排除。在随后的试射中三发全部命中,大江南北所有关心新机研制的人们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名字叫——肖党生。正如“党生”这个名字一样,他与党同一天生,为党工作一生,为了党的航空事业而献身。
肖党生,我国飞机机电控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派往国外进修学习期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和研究上,除了一日三餐和睡眠,其他时间都是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度过。他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并参加了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开发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令外国同行和导师称赞不已。
学习期满,校方盛情挽留,多家公司高薪聘请,但是,肖党生一一拒绝,他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心,毅然返回了祖国。
回国后,肖党生主持了新机飞控系统中多项重要工作,成为活跃在新机研制一线的重要骨干,被航空航天工业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
1999年,肖党生主持了新机环控系统核心部件的开发工作。他将传统的飞机机械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相结合,突破了设计中的许多难点和疑点,科学有效地解决了原系统中振荡和跟随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控制品质,保证了系统的先进性和可实现性。
然而,长期的疲劳使肖党生的体质明显下降。当环控控制器刚刚研制成功,他就住进了医院:胃癌晚期!
2004年1月14日,在新型战机设计定型的前夕,年仅48岁的肖党生带着对航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走的那天,所园区网的论坛里挤满了关心老肖的人们,他们自发地缅怀老肖,自发地为他送行,人们说得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新机研制一线还有许多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原新机总质量师袁承昌,全身心工作,首飞前一次偶然的体检,发现肺癌已到晚期,终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没能等到首飞成功的那一天。他为了确保新机的质量,却放弃了自己身体的质量。航电系统国家级专家蒲小勃,长期超负荷工作,经常被剧烈的头疼所困扰,他总是吃点药就挺过去,当他又一次被突然发作的头疼击倒时,医院的诊断是:脑垂体瘤!在连续做了两次脑部手术后,他仅仅休息了很短的时间,又投入到新机研制的工作中。电气专业副总师彭家护做过心脏手术,年过六旬还常常和年轻人一样通宵达旦的工作,被同志们称为带着心脏起搏器的“拼命三郎”…….
龙腾东方,荡气回肠!

热血铸剑扬国威
新型战机试制定点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新机试制成为成飞最大的政治。20年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员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他们追求与奋斗、光荣与梦想的故事,构成了新型战机研制的壮丽篇章。
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具有30多年航空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家,杨宝树精通飞机试制生产的各个环节,对飞机各系统及相互关系了如指掌,他深知新机试制的不易,他指挥有关人员消化新技术,对先进制造技术预先跟踪,作好技术储备和试制条件的准备。
新机的装配有特定的要求,中机身的孔不但要用钻头钻,还要用铰刀铰。一个孔要用4 把铰刀才能加工完成,之后,还要涂密封胶,做气密油密试验,难度非常大。型号飞机原型机中机身骨架的装配上上下下协调了20多次, 进度受到了影响。关键时刻,杨宝树来到装配现场:“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啊!装配的进度,对鼓舞试制全线有很大影响!同志们,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决不能让型号试制的列车在咱装配厂晚点!”
在杨宝树的鼓励下,型号装配线上的干部职工面对挑战,无所畏惧,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组织三班倒,计划按小时排,能提前1分钟,决不耽误60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带头吃住在车间;许多职工饮食起居、工作生活不再有规律,家住市内的职工换洗衣服都是妻子和家人送到公司大门口;青年职工在现场鲜红的团旗下庄严宣誓:“我为型号做贡献,型号成功我成才!”众志成城,确保了型号飞机按节点推进了总装。
飞机进入总装后,杨宝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高度平行交叉的环节,要确保试制目标,必须以网络计划为核心,强化现场管理。他坐镇现场指挥,协调试制进度,解决重大问题。由于清楚许多细节,杨总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来激励大家的斗志。
杨宝树使用的“激将”法,就是向大家敞开赤诚之心,说肺腑之言,强化大家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一次动员会上,他说:“对型号飞机总装,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我们的总装车间是六十年代组成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工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咱们的总装车间从没有打过败仗!从没有因为总装而延误新机按时交付。现在,型号飞机也决不能在总装晚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那么多新的成品、新的电缆、新的插头、新的导管在装配,我们一定要一项一项地把它解决好,在战术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螺钉、每一个插头。我们的工人、工艺人员、设计人员要三结合,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安装任务。党员干部要振奋精神,坚守防线,‘后墙不倒’……”
领导指挥有力,逐级落实责任,很快,电缆制造,提前完成;导管安装,提前完成;系统安装,提前完成;“三通”,没有烧坏一件成品,创造了新机总装史上的奇迹!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型号飞机被送上蓝天后,无情的病魔正悄悄向杨宝树袭来。他不是不珍惜生命,他是没有时间去医院检查身体啊!他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拖着羸弱的身体,来到型号飞机身旁,像抚摸自己孩子般抚摸着伴随了他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飞机,目光里流露出太多的眷恋。在病情恶化处于深度昏迷时,他还在喃喃自语:“飞起来……拉高!再拉高!……”带着对新型飞机深深的爱,带着对中国航空工业美好未来的向往,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牵挂的新型飞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投身挚爱的事业,并为之付出终生的追求。这,就是共产党员杨宝树的人生选择。正是这样的选择,让我们懂得了,在今天,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和追求,生命才有价值!

新型飞机前起落架的制造材料是一种超高强度材料,机械加工难度很大。按设计要求,前起落架某部位上,需在直径不到100毫米、长度近1000毫米的深孔内加工出一对相间180度的键槽,槽的精度误差只允许0.03mm。这就是被称为前起落架加工第一关的“深孔内双键槽精密加工”。
面对这一高难度技术课题,传统的工艺加工方法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必须另辟蹊径。工艺员们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制定出了一套套方案,在实践中却一个个被无情否决。
有着成飞“车工第一刀”的共产党员、青年车工同工艺员一起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凭借多年的机械加工经验,提出了用车床磨键槽的想法,成功制造了“磨削动力头”,经在车床上安装试用,解决了键槽对称度要求的问题。
参加工作10年,张林完成的工时相当于30年的工作量,仅加班加点的时间相当于3年的工作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能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张林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成飞党委及时总结提炼概括出“张林精神”,命名了“张林工段”,发出了“开展学习张林、立志岗位成才活动”的“倡议”。共产党员张林,成为敬业精神的一面旗帜。
旗帜指引方向,榜样给人力量。共产党员们用实际行动在新型飞机试制中诠释着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复材中心青年技术员、共产党员程勇勇担风险,与工人们一起攻关,创造性地采用玻璃钢工装技术,成功解决了盒式梁零件制造难题,合格率从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新型飞机在试飞站做称重试验时,共产党员程予川和他的战友们拿着油枪在机身上一蹲就是二、三个小时,试验结束后,他们的双手已经被煤油泡得又红又肿;试飞站五大队的共产党员们为保证发动机试车成功,将脸贴近冲洗干净的地面,睁大眼睛,一寸寸检查有无多余物;离休干部、老共产党员马贵庆病危之中,坚持不让奋战在试制第一线的儿子陪伴,嘱咐儿子“搞好新型飞机,千万不要分心”。

只有报效祖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才得以升华!
说起试制现场的共产党员,我们不得不提起型号飞机副总工程师许德,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就渴望着有一天能够亲自研制我国先进的飞机,几十年后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以赤子的情怀,以20年的时间全程参与了型号飞机的试制。他主持了成飞部级10余项和公司级百余项关键制造技术的攻关,使成飞在航空先进关键制造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型号飞机机翼壁板喷丸成形项目攻关,先期在国外做了5个月的发展试验,未获成功,许德根据成形金属变形的机理提出蒙皮重新分块的建议,从而突破了这一被美国人称为“世界之最”的重大技术关键;担任试飞副总师后,他主持试飞条件的建设,开发了10余项试飞尖端技术软件,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飞遥测指挥室,实现了飞行试验的实时传输和监控,使我国飞行试验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加快研制、加快试飞,早日定型,加速装备部队,及早实现集中大强度联合试飞,型号飞机及成飞技术服务人员进驻西线基地。身为西线试飞现场副总指挥的许德,来到冰天雪地的茫茫戈壁。妻子病重,他没有时间照顾;妻子的逝世,成为许总心中永远的痛;儿孙从国外回来探亲,他也没有时间和亲人团聚。60岁的人,和技术保障人员一起,查看资料,走访部队,排查问题,制定措施,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转帖,请注意红字(有删节)
众志成城铸辉煌
中国一航共产党员型号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专辑
20年前,当国外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开始装备并应用实战时,中国航空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当时,我国航空工业面临的现状是水平低、基础差、人才断层明显。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新型战机研制的先驱者们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创举——研制适应跨世纪作战环境的第三代歼击机。
80年代初期,新型战机研制采用了当今国际先进技术,技术新,要求高,其新材料、新成品数量完全突破了研制一架新机的国际惯例。这些难点被自力更生、敢于拼搏的航空人打破了。
说到新机的成功与创新,新机研制的艰辛和不易,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为新机研制付出毕生精力的老共产党员、新型战机总设计师——宋文骢。
1986年春天,北京。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科工委的领导宣布:新式气动布局方案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随后,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新型战机总设计师。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成功,必须以雄厚的实力为基础。
“一切为了新机,新机就是我的一切”。20多年来,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新型战机的设计定型,宋总殚精竭虑、赤诚奉献,放弃了许多欢乐和幸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智慧。从设计发图到设施组建,从试制试飞到新成品研制,年过七旬的宋文骢,长期工作在新机研制第一线,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某年3月23日下午,2点40分。成都某机场,随着一阵轰鸣, 01架新型战机如利箭般射向天空,直冲云霄。
当天,气象条件不够理想,但国家功勋飞行员雷强在预定高度飞了三圈后就主动请战,又多飞了一圈。精彩的飞行令人振奋,漂亮的通场让全场欢呼不已。轻轻摆动的机翼,表达了雷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更展示了他娴熟、高超的飞行技术。
当雷强驾驶着飞机轻盈地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平稳的降落在跑道上时,机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激动地握手拥抱,欣喜若狂。走下飞机的雷强更是无比兴奋地说:这才叫真正的战斗机!
面对这沸腾的场面,宋文骢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潮水般的情感,与刚下飞机的雷强紧紧拥抱。
当晚,设计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相识和不相识的都相互祝贺,喝酒的和不喝酒的都频频举杯,人们的情绪达到了沸点,热烈喜庆的气氛胜过新年,设计、试制现场今夜无眠!有人知道,再过两天就是宋总的生日了,专门定制了一个蛋糕,既要表达首飞成功的喜悦,也要向宋总表达崇敬之情。在这个激动时刻,宋总神情严肃地宣布:“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多少艰难的岁月,我们一起度过,为那心中的事业,我们一同探索”。这是一位结构工程师满怀激情创作的歌曲——《岁月》,反映了新机研制的艰辛历程,更是共产党人实现“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真实写照。
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的新型战机,要实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术要求,不仅要选择一套切实可行的总体方案,还必须突破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其中,数字电传飞控设计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作为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总体方案的成功,一旦出现意外必将导致机毁人亡。国外,凡是采用数字电传飞控技术的飞机,都出现过类似的惨剧。在这充满挑战的领域里,年轻的开拓者们艰难的探索和前进着,今天的六一一所所长、总设计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96年5月,在DSI大厅里,我国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第三代航电综合试验获得成功!2000年2月,新机全国产化DSI综合仿真试验设施全面建成。同年10月,综合仿真地面试验顺利完成。这些成功,不仅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而且使我国航电系统的开发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填补了我国航空电子技术领域的空白。
2003年,新机设计定型已经箭在弦上,其中导弹靶试任务更是重中之重的关键项目,它直接关系到新机能否顺利定型,人们都在热切地关注着靶试现场。
终于,靶试开始,首发成功!为此,大家欢欣鼓舞。然而,第二发导弹试射失败了。瞬间,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大家急切的询问着原因。心里都捏着一把汗。
第二天,宋文骢、李文正、杨伟、戴亚隆在靶试现场,和设计员一起分析数据,仔细排查原因。在北京、在上海,导弹专家们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并迅速排除。在随后的试射中三发全部命中,大江南北所有关心新机研制的人们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名字叫——肖党生。正如“党生”这个名字一样,他与党同一天生,为党工作一生,为了党的航空事业而献身。
肖党生,我国飞机机电控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派往国外进修学习期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和研究上,除了一日三餐和睡眠,其他时间都是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度过。他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并参加了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开发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令外国同行和导师称赞不已。
学习期满,校方盛情挽留,多家公司高薪聘请,但是,肖党生一一拒绝,他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心,毅然返回了祖国。
回国后,肖党生主持了新机飞控系统中多项重要工作,成为活跃在新机研制一线的重要骨干,被航空航天工业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
1999年,肖党生主持了新机环控系统核心部件的开发工作。他将传统的飞机机械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相结合,突破了设计中的许多难点和疑点,科学有效地解决了原系统中振荡和跟随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控制品质,保证了系统的先进性和可实现性。
然而,长期的疲劳使肖党生的体质明显下降。当环控控制器刚刚研制成功,他就住进了医院:胃癌晚期!
2004年1月14日,在新型战机设计定型的前夕,年仅48岁的肖党生带着对航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走的那天,所园区网的论坛里挤满了关心老肖的人们,他们自发地缅怀老肖,自发地为他送行,人们说得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新机研制一线还有许多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原新机总质量师袁承昌,全身心工作,首飞前一次偶然的体检,发现肺癌已到晚期,终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没能等到首飞成功的那一天。他为了确保新机的质量,却放弃了自己身体的质量。航电系统国家级专家蒲小勃,长期超负荷工作,经常被剧烈的头疼所困扰,他总是吃点药就挺过去,当他又一次被突然发作的头疼击倒时,医院的诊断是:脑垂体瘤!在连续做了两次脑部手术后,他仅仅休息了很短的时间,又投入到新机研制的工作中。电气专业副总师彭家护做过心脏手术,年过六旬还常常和年轻人一样通宵达旦的工作,被同志们称为带着心脏起搏器的“拼命三郎”…….
龙腾东方,荡气回肠!

热血铸剑扬国威
新型战机试制定点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新机试制成为成飞最大的政治。20年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员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他们追求与奋斗、光荣与梦想的故事,构成了新型战机研制的壮丽篇章。
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具有30多年航空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家,杨宝树精通飞机试制生产的各个环节,对飞机各系统及相互关系了如指掌,他深知新机试制的不易,他指挥有关人员消化新技术,对先进制造技术预先跟踪,作好技术储备和试制条件的准备。
新机的装配有特定的要求,中机身的孔不但要用钻头钻,还要用铰刀铰。一个孔要用4 把铰刀才能加工完成,之后,还要涂密封胶,做气密油密试验,难度非常大。型号飞机原型机中机身骨架的装配上上下下协调了20多次, 进度受到了影响。关键时刻,杨宝树来到装配现场:“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啊!装配的进度,对鼓舞试制全线有很大影响!同志们,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决不能让型号试制的列车在咱装配厂晚点!”
在杨宝树的鼓励下,型号装配线上的干部职工面对挑战,无所畏惧,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组织三班倒,计划按小时排,能提前1分钟,决不耽误60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带头吃住在车间;许多职工饮食起居、工作生活不再有规律,家住市内的职工换洗衣服都是妻子和家人送到公司大门口;青年职工在现场鲜红的团旗下庄严宣誓:“我为型号做贡献,型号成功我成才!”众志成城,确保了型号飞机按节点推进了总装。
飞机进入总装后,杨宝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高度平行交叉的环节,要确保试制目标,必须以网络计划为核心,强化现场管理。他坐镇现场指挥,协调试制进度,解决重大问题。由于清楚许多细节,杨总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来激励大家的斗志。
杨宝树使用的“激将”法,就是向大家敞开赤诚之心,说肺腑之言,强化大家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一次动员会上,他说:“对型号飞机总装,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我们的总装车间是六十年代组成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工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咱们的总装车间从没有打过败仗!从没有因为总装而延误新机按时交付。现在,型号飞机也决不能在总装晚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那么多新的成品、新的电缆、新的插头、新的导管在装配,我们一定要一项一项地把它解决好,在战术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螺钉、每一个插头。我们的工人、工艺人员、设计人员要三结合,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安装任务。党员干部要振奋精神,坚守防线,‘后墙不倒’……”
领导指挥有力,逐级落实责任,很快,电缆制造,提前完成;导管安装,提前完成;系统安装,提前完成;“三通”,没有烧坏一件成品,创造了新机总装史上的奇迹!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型号飞机被送上蓝天后,无情的病魔正悄悄向杨宝树袭来。他不是不珍惜生命,他是没有时间去医院检查身体啊!他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拖着羸弱的身体,来到型号飞机身旁,像抚摸自己孩子般抚摸着伴随了他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飞机,目光里流露出太多的眷恋。在病情恶化处于深度昏迷时,他还在喃喃自语:“飞起来……拉高!再拉高!……”带着对新型飞机深深的爱,带着对中国航空工业美好未来的向往,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牵挂的新型飞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投身挚爱的事业,并为之付出终生的追求。这,就是共产党员杨宝树的人生选择。正是这样的选择,让我们懂得了,在今天,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和追求,生命才有价值!

新型飞机前起落架的制造材料是一种超高强度材料,机械加工难度很大。按设计要求,前起落架某部位上,需在直径不到100毫米、长度近1000毫米的深孔内加工出一对相间180度的键槽,槽的精度误差只允许0.03mm。这就是被称为前起落架加工第一关的“深孔内双键槽精密加工”。
面对这一高难度技术课题,传统的工艺加工方法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必须另辟蹊径。工艺员们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制定出了一套套方案,在实践中却一个个被无情否决。
有着成飞“车工第一刀”的共产党员、青年车工同工艺员一起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凭借多年的机械加工经验,提出了用车床磨键槽的想法,成功制造了“磨削动力头”,经在车床上安装试用,解决了键槽对称度要求的问题。
参加工作10年,张林完成的工时相当于30年的工作量,仅加班加点的时间相当于3年的工作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能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张林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成飞党委及时总结提炼概括出“张林精神”,命名了“张林工段”,发出了“开展学习张林、立志岗位成才活动”的“倡议”。共产党员张林,成为敬业精神的一面旗帜。
旗帜指引方向,榜样给人力量。共产党员们用实际行动在新型飞机试制中诠释着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复材中心青年技术员、共产党员程勇勇担风险,与工人们一起攻关,创造性地采用玻璃钢工装技术,成功解决了盒式梁零件制造难题,合格率从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新型飞机在试飞站做称重试验时,共产党员程予川和他的战友们拿着油枪在机身上一蹲就是二、三个小时,试验结束后,他们的双手已经被煤油泡得又红又肿;试飞站五大队的共产党员们为保证发动机试车成功,将脸贴近冲洗干净的地面,睁大眼睛,一寸寸检查有无多余物;离休干部、老共产党员马贵庆病危之中,坚持不让奋战在试制第一线的儿子陪伴,嘱咐儿子“搞好新型飞机,千万不要分心”。

只有报效祖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才得以升华!
说起试制现场的共产党员,我们不得不提起型号飞机副总工程师许德,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就渴望着有一天能够亲自研制我国先进的飞机,几十年后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以赤子的情怀,以20年的时间全程参与了型号飞机的试制。他主持了成飞部级10余项和公司级百余项关键制造技术的攻关,使成飞在航空先进关键制造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型号飞机机翼壁板喷丸成形项目攻关,先期在国外做了5个月的发展试验,未获成功,许德根据成形金属变形的机理提出蒙皮重新分块的建议,从而突破了这一被美国人称为“世界之最”的重大技术关键;担任试飞副总师后,他主持试飞条件的建设,开发了10余项试飞尖端技术软件,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飞遥测指挥室,实现了飞行试验的实时传输和监控,使我国飞行试验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加快研制、加快试飞,早日定型,加速装备部队,及早实现集中大强度联合试飞,型号飞机及成飞技术服务人员进驻西线基地。身为西线试飞现场副总指挥的许德,来到冰天雪地的茫茫戈壁。妻子病重,他没有时间照顾;妻子的逝世,成为许总心中永远的痛;儿孙从国外回来探亲,他也没有时间和亲人团聚。60岁的人,和技术保障人员一起,查看资料,走访部队,排查问题,制定措施,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可以说,参与新机定型试飞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都被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感所驱使着。而对于试飞总师的周自全来说,他的责任和压力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那是在新机第一次弹射试飞中,由于责任重大,光电经纬仪的操作人员非常紧张,生怕抓不到目标,得不到弹射数据,迟迟没有发出弹射命令。在那稍纵即逝的时刻,周自全试飞总师在机场上一把抓起电话下令弹射:“出了问题我负责!”激动的声音让在场的人们都吃了一惊。弹射成功了,周总长长出了一口气。一句“出了问题我负责”,这其中包含着多少压力与抉择。周自全总师深有感触地说过:“定型试飞真难。难在哪?难在飞机状态,难在技术风险,难在上下左右的压力,难在管理协调,难在决策的决心。”记得当初在开发新机“颤振激励系统”时,外方开口就报出天价。谈判进行的异常艰苦,最后周总和中方代表提出:由我们自行研制开发,外方只负责检测。但没想到他们提出的价码竟比全部开发出来的费用还高。因为外方知道,这个系统事关飞机的安全,而核心技术在世界上都是很先进的。周自全总师还清楚地记得双方总裁曾对王昂副部长说:“这是你们试飞不可逾越的困难,必须要得到我们的帮助。”
周自全偏偏就不信这个邪,最后,他和中方有关科研人员一起,经过几个月的刻苦攻关,成功开发出了该系统。我们的系统不但是数字式的,而且性能和价格都大大优于外方模拟式的。
在新机定型试飞中, A/GDAS测控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新机成功定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论证时,系统是全盘引进,还是自行研制却是争论不休,许多人力主全盘购买,这样既轻松又保险。周自全在会激动地讲道:“我们靠洋人吃饭的日子到底要持续多久,难道真的要世世代代吗!”有人故意激他说:“老周,你敢立军令状吗?”周自全可真是当真,当场坚定地说:“我--敢!”。最后,他带领齐连普、谭斌禄、霍培丰、白效贤等几员大将,经过顽强攻关,终于自行研发和集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A/GDAS。
周自全以前经常夸耀自己有一个好身体,很少得病。但新机在试飞时,他因工作操劳奔波,身体终于抵不住了。院领导把专家专门请到院里为他诊断。结果一检查,转胺酶高达1800,是正常值的45倍,当天就住进了医院,差点发出了病危通知。
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周自全终于康复了,领导让他再休息一段日子,把身体彻底养好。可周总出院的第二天就赶到了试飞一线。因为他知道,所有参试人员都在超极限地工作着。他们早已没有了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概念,为加快进度,试飞员们每个飞行日经常要进行5~6个架次的飞行,如此高的飞行效率,在试飞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新机能安全顺利地完成定型试飞,是严谨的科学性、管理的有效性、上下的一致性的综合体现。周自全曾长期致力于变稳飞机(也就是空中飞行模拟器的)研制开发。当新机在试飞中化解了“横向偶发振荡”,最危险的一次险情时,试飞员钱学林安全着陆后,第一句话就是:“真得感谢变稳机,要不是曾经在变稳机上模拟过类似的情况,这次就很危险了。”然而,正是这个同样的问题,国外摔掉了好几架电传飞机。
2002年5月,按照上级的统一布置,新机的后续试飞任务将在茫茫大漠戈壁的试验基地进行。4架新机全部转场到基地。300多人的队伍,几百吨、上千箱物资,分乘几十辆汽车、一辆专列、4架伊尔-76大型飞机,浩浩荡荡,驶向戈壁。这是中国试飞历史上最壮观的试飞阵地转移,同时这也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科研试飞大会战。
在那茫茫的戈壁大漠,最美丽的景色就是傍晚天空中呈现的那美丽夺目的“火烧云”,天空被那通红的云彩映射得异常辉煌壮丽。远赴西线所有参加试飞人们的心情,正如同这火一般的云彩。
在西线的日子,人们忘我工作的动力是什么?是他们对新机的热爱,是他们对战友庄严的承诺。在新机成功完成定型试飞的时刻,周自全却独自一人来到室外,闭上眼睛,脑海中又出现了那已逝去多年的老试飞科研人员,也是他的老朋友--廖厚全。为了使新机早日试飞定型,老廖不顾年过半百的年龄和大家一样加班加点,最后病倒在去GDAS的路上,12名战友的鲜血汇聚在他的血管里,还是没有留住他的生命。在此半年前,他已办理了退休手续。周自全此时清楚地记得,干了一辈子科研试飞的老廖曾对他说:“你放心,我会跟着你,直到把新机试飞搞完。”
“我们一定会等到那一天!”这是历史的使命,祖国的重托,战友的夙愿!这种责任已深深注入到周总和每一位参试人员的血液和生命中。
在新机定型试飞中,要说到最辛苦的人,人们都会马上想到机务人员。有人统计过,从2002年4月到2003年12月31日整整20个月,600天,机务保障人员总共才休息了13天。
在塞外的戈壁大漠,夏天,飞机蒙皮被烤的发烫,一不小心他们的手就会烫红起泡。冬天,机务人员在零下30°C的环境中还在工作,手一碰上飞机蒙皮就会粘下一块皮。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执着,一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得回答:“赶上这个型号不容易。”
在新艺机械厂给新机现场指挥部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里,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和新机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机务工作者和共产党员,他叫孙建英,是试飞院机务六大队航电主任。从1999年开始到新机完成定型试飞的时间里,机务人员总共排除了大小1394个各种故障,其中有496个都是孙建英和战友们一起克服种种困难排除的。
几年来,他在维护新机的过程中,撰写论文和笔记多达50多万字,并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赢得了9家厂所、8次向大队航电专业颁发的委托书和授权书。难怪新机的设计总师宋文骢说:“航电方面的问题,就去找孙建英。”
当今世界,新型飞机发展越快,科技含量越高,其中的风险性也越大。一日,一架墨绿色的战机从试飞院机场腾空而起直刺长空。座舱内,空军特级试飞员李存宝精神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松懈。当飞机到达万米高度时,飞机突然发出两声异响,随即飞机的无线电失灵,平显消失,所有设备指示灯全部熄灭,只剩下总告警灯发出可怕的红光。
此时,李存宝与地面完全失去了联系,他根据经验判断,飞机很可能是发动机意外停车。失去动力的飞机高度急剧下降,李存宝迅速稳定住情绪,6秒种后,他手动打开了“EPU”(应急动力系统)。再有20多秒,飞机就将接地了,李存宝仍牢牢地握着驾驶杆。就在这时,“嘭”的一声,飞机发动机重新喷出耀眼的火焰,飞机空中起动成功,战机再次跃上蓝天。李存宝在耳机里又听到了现场指挥员、他的老伙伴汤连刚那熟悉的声音,他感到这声音是那么的近,那么的亲切。   
这是新机的首次空中停车。李存宝不但保住了飞机,更令人惊呀的是,他还准确记住和叙述了在发生意外停车的几秒时间里,飞机和座舱的一切情况和数据,这些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飞机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圣的事业之所以为人们所崇敬,因为他总是伴着风雨和磨砺。空中加受油试飞是新机定型试飞中重要的一项。但在进行空中加油时,试飞员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完成新机的空中加油试飞,试飞团先期就曾进行过大量的准备工作。团长张景亭亲自驾驶的受油飞机与加油机进行了“腋下加油”训练,飞机近到可以清楚看见对方飞机的铆钉和标识。
最后,张景亭和试飞员们一起,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和观看录像资料,并结合国内外加油的成功经验,终于找准了问题。在实际试飞中,试飞员采用了余光看锥套、逐渐逼近的试飞方法,最终成功完成了新机的“战略对接”。
张景亭,不但是我军首批具有双学士学位的试飞员,也是我国唯有的三名国际试飞员之一。作为一名当代军人,一名由党培养起来的大学生试飞员,他深深地懂得部队是多么渴望新装备的到来。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领头雁”,也是一个过硬的试飞尖兵。新机在阎良试飞时,是他完成了最小滑跑距离试飞,也是他最先经受了每秒9米大侧风着陆的考验。他还科学地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大侧风着陆方法,为后来在西线试飞时,试飞员在每秒14米的大侧风条件下成功着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不光是身在西线的人们关注着新机的进展,那在远方的人们也在时时关注着新型战机。西线的同志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院长曾20多次亲赴西线组织、研究试飞工作;书记曾多次带着院党委的关怀和全院职工关注,到西线看望大家。还于八月十五亲自带着院里自编自演的节目和亲人们的问候来到戈壁,为繁忙的人们带来欢笑;他们还清楚地记得,凡是重大节日,院里都有院领导到茫茫大漠与大家共同度过。
新型战机,包含着多少人的情和义。
2004年元旦前夕,新机试飞的攻坚战——“低空大表速”试飞开始了。
新机只有通过了该项目的检验,才能获得通向蓝天的“绿卡”,才能在广阔的天空无忧虑地飞行。作为一类风险科目,“低空大表速”试飞危险性很大,国外在进行新机的“低空大表速”试飞时,曾多次发生飞机空中解体的惨剧。      
2003年12月1日上午8点30分,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驾战鹰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天空,转瞬间从人们关切的目光中消失,融入大漠碧蓝如洗的天空。
万米高空,战机开加力向下俯冲,飞机急剧下降。 当飞机的下降速度达到120米/秒时,李中华感到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在这里就象是一个人坠入无底的深渊,就象是一个人被丢在了无边的黑暗世界。
空军装备部、集团公司有关领导此时坐在地面监控室中,他们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监视器的屏幕。当监视器显视飞机动压已非常高,院长和在场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大家都知道,此时的飞机和试飞员都在承受着超极限的巨大过载。大家都在为李中华和他的战鹰捏着一把汗,同时也在默默为他祝福。
飞机在继续以大速度向下俯冲,飞机与空气摩擦产生的噪音也越来越大。中国最大飞行表速的记录已被李中华甩在了身后。试飞的标准数据早已达到,李中华决心向耶格尔跨越音障那样,继续向飞机和身体的极限挑战。此时,飞机速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而产生的噪音和视觉反差却在以10个单位增加着。在这个前人从未涉足过的未知领域里,飞机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使人精神高度紧张。
李中华咬紧了牙关。
飞机从万米高空沿大角度俯冲,距离地面只剩下几百米时,飞机最大表速终于达到了。
试飞成功了!李中华冒着飞机可能解体和瞬间接地的巨大风险,创造了一项国内飞机崭新的飞行速度纪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对事业无比执着,只有具备过硬的素质,只有那些无畏死神的勇士才能突破那蓝天禁区,创造出辉煌的战绩。
2003年12月25日,随着试飞员徐勇凌驾机准确命中靶机,新机的定型试飞任务,乃至整个重点工程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真是定型试飞千般苦,一弹开花定乾坤。为了这一天,中国航空人整整等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岁月峥嵘,新机,终于被磨成了蓝天利剑!
历史总在沧桑巨变,亘古不变的是那博大宽广的天空,她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和新时代的航空人创造了新机诞生的奇迹,也是艰辛的研制历程锻造了这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人。 新型战机,将永远成为中国航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执笔:郑宇星 朱西蓉 侯淑萍 杜菲)
《中国航空报》2005.4.15
官方文章写得清清楚楚的问题,还是有人要在帖子里讨论过来过去的,唉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em06][em06][em06][em06][em06]
真是好文呢!楼主快了一步!关于李存宝那一段,是惯导系统的问题,看下面的文章:
危情时刻-六一八所惯导系统排除黑屏故障纪实
2004/06/15
一个春日的下午,天气乍暖还寒,某飞机厂的会议室里正召开某重点型号飞机专题会议,来自六一八所的几位领导和专家聚精会神地参与讨论。
突然,会场中的专用电话骤响,持续的电话铃声在会场中显得格外响亮。
会议刚刚开始十多分钟,什么事这么紧急?与会人员都不禁有些紧张起来,因为他们知道此刻试飞现场正在进行试飞,会不会是试飞现场出了什么事?
不出所料,电话果然是从试飞现场打来的。电话那头正急着找六一八所的技术专家,说是惯导系统在空中出现故障,飞机平面显示器“黑屏”了,飞行员正准备紧急降落!
惯导故障!平显“黑屏”!这个消息非同小可。六一八所的领导和专家立即收拾文件,火速赶往试飞现场。
此时试飞现场天空阴沉沉的,能见度比较低。当六一八所的领导和专家急匆匆赶到现场时,试飞的飞机还在空中盘旋,塔台周围站着不少工作人员,每个人的表情都显得焦急而紧张。
“到底是怎么回事,飞行员怎么样?”六一八所的专家气喘吁吁地跑到现场指挥人员的面前问。“惯导系统突然故障关机,飞行员看不到任何飞行参数,这下就看飞行员的了!”现场指挥人员不无焦急地说。
“快!准备好,飞机马上就要降落了。”随着人们的喊声,大家不约而同地向空中望去,只见飞机正稳稳地向机场跑道飞来,大家的心里别提有多紧张了。
飞机着陆、滑行、停稳,现场所有的人员都向飞机涌去。只见飞行员满脸通红地从机舱中出来,衣服也几乎被汗水浸透了,半晌没有说话,仿佛还沉浸在刚才的险情中。在众人不停地追问下,他才激动地说:“不知怎么搞的,惯导系统在空中突然故障关机,飞机平显‘黑屏’,什么飞行参数也没有,飞控系统还在不停地报警:‘防失速’!整个座舱全是告警红光……这种现象从来没有遇到过,我完全是凭感觉、凭经验把飞机开回来的!”
幸好飞行员和飞机都安全回来了,现场人们都不禁松了一口气。可是六一八所的领导和专家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他们送走了飞行员之后,立刻赶到机场指挥室观看飞行录像,查阅相关数据,急切地想弄清楚空中“黑屏”究竟是怎么回事?惯导系统空中关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面对“黑屏”故障,专家们首先想到了这次试飞之前惯导系统在机场做起飞前地面联试时,曾出现自动关机,重复几次都一样。六一八所因此紧急派来了专家组,解决了系统启动时的误关机现象。难道这次飞行中造成的空中“黑屏”,是旧病复发了吗?
现场专家们通过认真排查,很快就把这个首先想到的问题排除掉了。“硬件一切正常”;“软件一切正常”。随着逐步排查,惯导系统似乎一切都是正常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们一致认为,“黑屏”的原因一定可以从飞行录像提供的数据中找到。于是,新一轮攻关又开始了……不知不觉中,机场上空早已是繁星点点。
故障的原因终于找出来了!在场专家的心情却十分复杂。原来,这么重大的一次空中险情,是因为惯导系统力矩电机阻值出现异常,同时软件设计中缺少提示功能造成的!这个缺陷使惯导系统故障关机的时候,没有设置“信息无效”的提示功能,造成与之交联的飞控系统还在按照惯导系统提供的无效信息继续工作,于是导致座舱一片红光、语音系统不断报警等一系列惊险现象的发生。
问题很快得到了排除。六一八所随即就对电机阻值变大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从工艺上采取措施,杜绝了此类现象重复出现。与此同时,软件人员对软件系统的提示功能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增加了无效信息和有效信息的提示功能,并对惯导系统所有故障进行了全面模拟验证,从根本上杜绝了“黑屏”现象再发生,确保了飞机首飞一次成功!
这么多可敬可爱的无名英雄为了J10牺牲在岗位上,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向他们致敬!!
关于“新型飞机前起落架的制造材料是一种超高强度材料”,应该就是前段时间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黄伯云院士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研究之收获!有兴趣的可以查看一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