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U-35和T-50以及由莫斯科航展引出的一些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06:09
      在很多人印象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没钱,军用航空工业受到沉重打击,20年来技术水平一直停滞不前。所以目前俄罗斯航空工业完全是在吃老本,很快就会没落下去。

      资金投入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航空工业又是个极其烧钱的产业。但是仅仅由此以偏概全对俄罗斯航空工业抱有偏见却很成问题。由于缺少资金,俄航空工业近20年来没有大规模的进步这是事实,曾经的重要项目全部被迫中断也是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航空科学没有进步,恰恰相反,在气动控制方面俄罗斯和中国美国一样都有明显的发展。可以说在气动控制方面仍然只有俄罗斯可以和美国匹敌。

      因为缺少资金,俄罗斯很难开展大规模的战机研发项目。T-50投入的资金目前也仅有20亿美元,T-50也被很多人嘲笑为拍扁的侧卫。但是很多人忽视了缺少资金的俄罗斯利用SU-27这个现成的平台一直取得的进步,而且这些进步都取得了实用化的成果。也正是这些成果,铺就了T-50的发展之路。

      早期的SU-27存在不少问题,前一阵子论坛里热烈讨论SU-27相对于F-15的不足也说明了这种情况,比如推力不足、更笨重、超音速性能问题、机体强度问题等等。但是无可否认SU-27是极有潜力的发展平台,比如那个曾经震惊世界的眼镜蛇机动。这说明SU-27的气动布局设计非常成功,而利用和改进这个布局无疑可以少花钱多办事。俄罗斯航空工业正是这么干的。所以可以看到,米格I.44和S-37项目都停止了,但是SU-27的改进项目一直坚持了下来。

      利用SU-27探索先进气动控制技术俄罗斯走了一条由繁到简的路子。先是增加气动控制面,搞三翼面布局,早期的SU-35采用三翼面控制,到了SU-37更加上推力矢量技术。变态的SU-37更是能在天上做出翻跟头的机动动作,赚足了观众们的眼球。但是如此复杂的气动控制反映出的是俄罗斯电传控制技术的不成熟和技术整合能力的欠缺。之后随着气动控制研究的逐渐深入,SU-37被搁置,SU-35则用矢量推力取代了三翼面,化繁为简、达到了以简驭繁的境界。气动控制的核心以高水平的电传控制和推力矢量为重点,实现了SU-27平台的自我飞跃。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利用印度的SU-30MKI完成了技术实用化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却有可能被中国享用。俄罗斯花别人的钱搞自己的技术,谁说俄罗斯人脑子不活泛?当然中间还有个插曲是沈飞的三翼面四代机竞标项目,显然深受俄罗斯气动控制研究初始阶段的影响。

      基于SU-27平台的工程研究硕果累累,所以苏霍伊推出T-50应该不意外。俄罗斯人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儿?当然背后也反映出很多无奈,一是钱的问题,二是俄罗斯军用航空技术明显有短板,比如说全面的隐身技术和设计。俄罗斯当然不想搞一个兼顾所有方面而所有方面都平庸的玩意,T-50在隐身方面表现的相当简陋,而在气动控制方面又相当突出。整机外形设计简洁明快,协调性非常好。这不是那种匠气十足的设计,不是那种表面上一看就在堆叠一堆技术设计的东西。比如SU-30MKI。

      这里面当然没提到俄罗斯航空工业其他方面的进步,T-50作为防御性战机显然是想用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来抵消对手的隐身优势,发挥机动优势来战胜对手。这说明俄罗斯对自己的雷达系统和机载电子设备比较有信心,而这些方面俄罗斯这些年进步也很明显。另外,俄罗斯仍然是除美国之外能够持续研发大推力发动机的国家,在大推力和矢量控制相结合的领域,俄罗斯有明显优势。      在很多人印象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没钱,军用航空工业受到沉重打击,20年来技术水平一直停滞不前。所以目前俄罗斯航空工业完全是在吃老本,很快就会没落下去。

      资金投入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航空工业又是个极其烧钱的产业。但是仅仅由此以偏概全对俄罗斯航空工业抱有偏见却很成问题。由于缺少资金,俄航空工业近20年来没有大规模的进步这是事实,曾经的重要项目全部被迫中断也是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航空科学没有进步,恰恰相反,在气动控制方面俄罗斯和中国美国一样都有明显的发展。可以说在气动控制方面仍然只有俄罗斯可以和美国匹敌。

      因为缺少资金,俄罗斯很难开展大规模的战机研发项目。T-50投入的资金目前也仅有20亿美元,T-50也被很多人嘲笑为拍扁的侧卫。但是很多人忽视了缺少资金的俄罗斯利用SU-27这个现成的平台一直取得的进步,而且这些进步都取得了实用化的成果。也正是这些成果,铺就了T-50的发展之路。

      早期的SU-27存在不少问题,前一阵子论坛里热烈讨论SU-27相对于F-15的不足也说明了这种情况,比如推力不足、更笨重、超音速性能问题、机体强度问题等等。但是无可否认SU-27是极有潜力的发展平台,比如那个曾经震惊世界的眼镜蛇机动。这说明SU-27的气动布局设计非常成功,而利用和改进这个布局无疑可以少花钱多办事。俄罗斯航空工业正是这么干的。所以可以看到,米格I.44和S-37项目都停止了,但是SU-27的改进项目一直坚持了下来。

      利用SU-27探索先进气动控制技术俄罗斯走了一条由繁到简的路子。先是增加气动控制面,搞三翼面布局,早期的SU-35采用三翼面控制,到了SU-37更加上推力矢量技术。变态的SU-37更是能在天上做出翻跟头的机动动作,赚足了观众们的眼球。但是如此复杂的气动控制反映出的是俄罗斯电传控制技术的不成熟和技术整合能力的欠缺。之后随着气动控制研究的逐渐深入,SU-37被搁置,SU-35则用矢量推力取代了三翼面,化繁为简、达到了以简驭繁的境界。气动控制的核心以高水平的电传控制和推力矢量为重点,实现了SU-27平台的自我飞跃。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利用印度的SU-30MKI完成了技术实用化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却有可能被中国享用。俄罗斯花别人的钱搞自己的技术,谁说俄罗斯人脑子不活泛?当然中间还有个插曲是沈飞的三翼面四代机竞标项目,显然深受俄罗斯气动控制研究初始阶段的影响。

      基于SU-27平台的工程研究硕果累累,所以苏霍伊推出T-50应该不意外。俄罗斯人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儿?当然背后也反映出很多无奈,一是钱的问题,二是俄罗斯军用航空技术明显有短板,比如说全面的隐身技术和设计。俄罗斯当然不想搞一个兼顾所有方面而所有方面都平庸的玩意,T-50在隐身方面表现的相当简陋,而在气动控制方面又相当突出。整机外形设计简洁明快,协调性非常好。这不是那种匠气十足的设计,不是那种表面上一看就在堆叠一堆技术设计的东西。比如SU-30MKI。

      这里面当然没提到俄罗斯航空工业其他方面的进步,T-50作为防御性战机显然是想用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来抵消对手的隐身优势,发挥机动优势来战胜对手。这说明俄罗斯对自己的雷达系统和机载电子设备比较有信心,而这些方面俄罗斯这些年进步也很明显。另外,俄罗斯仍然是除美国之外能够持续研发大推力发动机的国家,在大推力和矢量控制相结合的领域,俄罗斯有明显优势。
T-50的作战对象在亚洲方向主要是向其他国家销售的和仿制的SU-27/30战机以及F-35,在欧洲方向则是F-16和台风。
本文说得对

这些年毛子航空工业最大的进步 首先在矢推和超远距雷达这两块。

超远距雷达,属于不对称隐形思路
难道暑假过去了,好文就都出来了?至于说T50隐身如何,这个还是看以后吧!我YY一下如果T50攻击的时候在腹部挂象超虫的那种隐形弹仓。rcs是不是能小不少?
俄罗斯航空的底蕴还是比较深厚的,但是感觉最近保守了一些,是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许多事情都是这个闹得。
shiwangnanhai 发表于 2013-9-1 21:13
难道暑假过去了,好文就都出来了?至于说T50隐身如何,这个还是看以后吧!我YY一下如果T50攻击的时候在腹部 ...
T-50有自己的弹仓。其实RCS的降低目前都是相对而言,对不同的探测手段效果相差很大,除非能够实现下一代战机所设想的主动反侦测措施。应该说T-50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具体情形如何还不清楚。这种方法目前也被美国海军用在F/A-18EF上进行试验。


超黄蜂及其隐身版现在成了美国既F-16之后最成功的战机,这应该说代表了美国面对隐身设计的另外一条思路。在反隐身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片面追求外形设计和材料的隐身效果有其固有的缺陷,而采用主动电磁对抗技术可以成为隐身技术的重要助力。第六代战机的隐身技术必定是低探测性被动隐身和主动对抗隐身相结合的方式,美国在超黄蜂和F-35上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T-50有可能是俄罗斯所走的类似于超黄蜂隐身版的路子。俄罗斯没有办法像美国一样全面发展隐身技术,不得已只能从低端做起。主动电磁对抗对俄罗斯来说算是切实可行又降低成本的办法。

超黄蜂及其隐身版现在成了美国既F-16之后最成功的战机,这应该说代表了美国面对隐身设计的另外一条思路。在反隐身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片面追求外形设计和材料的隐身效果有其固有的缺陷,而采用主动电磁对抗技术可以成为隐身技术的重要助力。第六代战机的隐身技术必定是低探测性被动隐身和主动对抗隐身相结合的方式,美国在超黄蜂和F-35上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T-50有可能是俄罗斯所走的类似于超黄蜂隐身版的路子。俄罗斯没有办法像美国一样全面发展隐身技术,不得已只能从低端做起。主动电磁对抗对俄罗斯来说算是切实可行又降低成本的办法。
没有等离子隐身技术。失望
濒海战斗舰 发表于 2013-9-10 13:20
没有等离子隐身技术。失望
等离子隐身忽悠了多少人……
在我眼中,俄罗斯现在正如我国上世纪90年代,资金不足,很多项目进展困难,但是正如我们也不断慢慢沉淀一样,俄罗斯也在不断的用有限的资金做着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迎来一个爆发。或许不像苏联那样全面开花,但是在某些优势领域一定会有自己不可代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