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火力支援武器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2:36:57


    火力支援是现代登陆作战的必要手段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登陆部队的登陆速度和伤亡程度。登陆作战时,防御方会对登陆一方进行全方位和全时段的联合火力阻击,其目的就是压制登陆部队上岸,阻碍登陆部队的登陆速度,毁伤已登陆的部队人员。而登陆方则需要对岸上各种火力进行有效压制和摧毁,确保登陆部队安全迅速上岸并展开。国外比较经典的登陆作战战役有诺曼底登陆和仁川登陆,中国较为经典的是一江山岛登陆作战。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诺曼底战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诺曼底登陆使用了战略欺骗手段,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

      仁川登陆战是朝鲜战争中一场决定性的进攻及战役,战役于1950年9月15日开始,及至9月28日结束。联合国军通过在朝鲜人民军后方的一系列登陆,攻占了仁川及突破了釜山地区,当时参与这次登陆作战的主要为联合国军的美军部队。仁川登陆利用了朝鲜人民军的麻痹和防御薄弱,具有很大的战略欺骗性和突然性。

       现代登陆作战中,由于各种侦查手段和信息手段的发达,在登陆作战伊始的大规模兵力集结时及航渡过程中,作战意图基本就会暴露,而登陆战役就有可能打成攻坚战。即使在有效使用战略欺骗成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的防御火力对登陆美军部队也造成重大伤亡。

       一般来说,防御方的防御部队作战式样有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在主要作战方向上有较大的正面和纵深,在非作战方向上,防御正面都会适当加大。防御体系上,一般有前沿阵地、第一线防御阵地、第二线防御阵地、中间阵地、斜切阵地、港口防御阵地等等。在火力配置上,一般有阵前、近、中、远四个层次,而火力密度则自远而近逐步加大。各层次武器配置一般有轻武器、迫击炮、直瞄火炮、火箭炮、大口径岸炮及导弹等组成。

      现代登陆作战一般分五个阶段:先期作战阶段、集结上船阶段、海上航渡阶段、突击上岸阶段、巩固扩大登陆场阶段。在先期作战阶段和突击上岸阶段,均需要对防御方火力进行摧毁和压制。先期作战阶段有三项主要作战任务,而预先火力准备就是其中之一,在预先火力准备后,一般应摧毁防御方近三分之二的固定火力。而一些坚固目标和机动火力将会幸存,这些战术火力对登陆部队突击上岸会产生极大威胁,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直接火力准备和登陆部队上岸后的火力支援。直接火力准备一般有空中直接火力准备和海上直接火力准备,海上直接火力准备后转入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对防御方剩余火力阵地、滩头工事、零散火力点和机动火力点进行压制和清除。

      在国外,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舰种一般由驱护舰和两栖攻击舰承担,所使用的武器除舰载机之外,主要为各型大中口径舰炮和舰对岸导弹,如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联军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的大口径舰炮就为登陆部队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中国海军在1955年的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也进行了预先火力准备、直接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任务,整个作战模式初具现代登陆作战雏形。
在本世纪初期,面对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中国海军开始了一种新的尝试,着手研制船载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和火力支援舰。

      舰(船)载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并不是简单将现成的陆用武器搬运上舰船使用,由于海上使用条件的特殊性,陆用武器上舰船,必须经过适应性改进,使其能适应海上平台的情况,否则精度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陆用武器上舰船,还需要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防腐蚀设计、火力兼容性设计和防护性设计等。

      中国海军新设计的船载火力支援武器系统是在顶层系统内有机结合各功能模块单元,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战斗单元。火力支援武器系统模块设置于标准集装箱内,具有运输上的的方便快捷性和战时征集民船加装的快速性,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火力支援武器系统模块由不同的功能模块组成,主要有发射模块、控制模块、电源模块和弹药模块,便于在不同种类的民用船舶上安装。而系统自带船舶摇摆测量装置可实时向随动系统提供参数值进行修正,起到发射装置稳定作用。系统自带的气象测量接收装置,可提供不同的气象参数,供火控设备进行射击诸元修正,其作战模式主要采用目标参数诸元装订法。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陆用300毫米口径火箭弹自身带有控制系统,其主要由角度稳定系统和距离修正系统组成,精度高于无控火箭弹。火箭弹长7.3米,直径0.3米,起飞质量840千克,战斗部质量235千克,最大射程为150公里。新设计的船载型300毫米火箭炮发射模块为8个定向管框架联装式,可重复装填。

      在火力支援舰上,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火箭炮移植的问题,而是全新设计一个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并将其融入全舰作战系统,成为一个子系统。总体上的设计思路就是采用成熟的舰船电子武器技术并加以创新,沿用陆用制式火箭弹,构建一个全新的武器系统。

      海上平台特有的自身摇摆和航行时产生的位移以及平台转向时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的变化,这些情况及其叠加效应对火箭炮发射精度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直接将陆用火箭炮移植上舰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用成熟的舰船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如用成熟的舰炮技术重新设计舰载火箭炮、将火力支援武器系统融合进作战系统等等。经过全新设计的火力支援武器系统与其他武器系统通过作战系统网络共享探测系统的数据,如炮瞄雷达和光电仪参数;从导航系统取得舰艇姿态参数和气象参数;通过网络得到数据链传输过来的目标点的参数。事实证明,经过全新设计的火力支援武器在射击精度、单位密集度、战斗准备时间等各方面,指标均超越现行陆用火箭炮。

      舰载火箭炮由发射装置、火控系统、装填装置等组成。采用成熟的数字化火控系统和舰炮数字随动技术,可根据目标指示参数自动装订射击诸元并根据舰船的摇摆量、航速和风速及风向自动进行实时修正,保证跟踪精度。发射模块为箱式,一箱备弹25发,一个发射单元由两个箱式发射模块组成。这种模块化设计的好处在于运输时可一体化运输,缩短战前准备时间;箱式发射模块平时可密封,减少在潮湿和盐雾环境下的腐蚀;实现快速装填,缩短战时再次准备时间。装填装置为计算机控制液压传动,一次可将两箱发射模块快速装填到位。装填装置与弹库有机结合,弹库敷设有防护装甲保护和自动消防报警喷淋等设施。

      火力支援舰的主要用途是在登陆作战中进行直接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用以打击和摧毁登陆场及一定纵深范围内的防御方阵地、工事和其他火力目标,对登陆场进行火力覆盖,在登陆部队上岸时对发现的剩余火力点和机动火力进行应招打击。火力支援舰是伴随登陆舰船航行,而此时必须在得到制空权和制海权之条件下遂行航渡和抢滩登陆任务,故此,对火力支援舰自身的防卫能力可降低要求,这样也可将舰上宝贵的空间让给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并使其功能专职化。

      火力支援舰的作战模式有以下几种,预先诸元装订打击,即将已知目标参数输入火控系统执行打击任务;探测打击,即利用本舰探测设备发现目标,锁定后进行打击;应招打击,即通过登陆兵的召唤,从数据链或其他无线通信手段得到目标参数后实施打击。

      舰载火箭炮具有极高的射速来达成火力的突然性,在20几秒时间内即可将250发各式火箭弹覆盖在防御方阵地上。火箭弹弹种配备了钢珠杀爆弹、云爆弹、双用途子母弹、杀爆燃弹、燃烧弹、布雷弹等,新设计的舰载火箭炮具有很高的密集度,覆盖性射击可对地表和地下人员及武器进行毁伤,而残留的顽固火力点则由舰炮进行清除。

      中国海军所做的这些尝试和努力,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也为现代登陆作战火力支援方式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火力支援是现代登陆作战的必要手段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登陆部队的登陆速度和伤亡程度。登陆作战时,防御方会对登陆一方进行全方位和全时段的联合火力阻击,其目的就是压制登陆部队上岸,阻碍登陆部队的登陆速度,毁伤已登陆的部队人员。而登陆方则需要对岸上各种火力进行有效压制和摧毁,确保登陆部队安全迅速上岸并展开。国外比较经典的登陆作战战役有诺曼底登陆和仁川登陆,中国较为经典的是一江山岛登陆作战。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诺曼底战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诺曼底登陆使用了战略欺骗手段,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

      仁川登陆战是朝鲜战争中一场决定性的进攻及战役,战役于1950年9月15日开始,及至9月28日结束。联合国军通过在朝鲜人民军后方的一系列登陆,攻占了仁川及突破了釜山地区,当时参与这次登陆作战的主要为联合国军的美军部队。仁川登陆利用了朝鲜人民军的麻痹和防御薄弱,具有很大的战略欺骗性和突然性。

       现代登陆作战中,由于各种侦查手段和信息手段的发达,在登陆作战伊始的大规模兵力集结时及航渡过程中,作战意图基本就会暴露,而登陆战役就有可能打成攻坚战。即使在有效使用战略欺骗成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的防御火力对登陆美军部队也造成重大伤亡。

       一般来说,防御方的防御部队作战式样有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在主要作战方向上有较大的正面和纵深,在非作战方向上,防御正面都会适当加大。防御体系上,一般有前沿阵地、第一线防御阵地、第二线防御阵地、中间阵地、斜切阵地、港口防御阵地等等。在火力配置上,一般有阵前、近、中、远四个层次,而火力密度则自远而近逐步加大。各层次武器配置一般有轻武器、迫击炮、直瞄火炮、火箭炮、大口径岸炮及导弹等组成。

      现代登陆作战一般分五个阶段:先期作战阶段、集结上船阶段、海上航渡阶段、突击上岸阶段、巩固扩大登陆场阶段。在先期作战阶段和突击上岸阶段,均需要对防御方火力进行摧毁和压制。先期作战阶段有三项主要作战任务,而预先火力准备就是其中之一,在预先火力准备后,一般应摧毁防御方近三分之二的固定火力。而一些坚固目标和机动火力将会幸存,这些战术火力对登陆部队突击上岸会产生极大威胁,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直接火力准备和登陆部队上岸后的火力支援。直接火力准备一般有空中直接火力准备和海上直接火力准备,海上直接火力准备后转入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对防御方剩余火力阵地、滩头工事、零散火力点和机动火力点进行压制和清除。

      在国外,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舰种一般由驱护舰和两栖攻击舰承担,所使用的武器除舰载机之外,主要为各型大中口径舰炮和舰对岸导弹,如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联军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的大口径舰炮就为登陆部队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中国海军在1955年的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也进行了预先火力准备、直接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任务,整个作战模式初具现代登陆作战雏形。
在本世纪初期,面对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中国海军开始了一种新的尝试,着手研制船载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和火力支援舰。

      舰(船)载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并不是简单将现成的陆用武器搬运上舰船使用,由于海上使用条件的特殊性,陆用武器上舰船,必须经过适应性改进,使其能适应海上平台的情况,否则精度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陆用武器上舰船,还需要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防腐蚀设计、火力兼容性设计和防护性设计等。

      中国海军新设计的船载火力支援武器系统是在顶层系统内有机结合各功能模块单元,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战斗单元。火力支援武器系统模块设置于标准集装箱内,具有运输上的的方便快捷性和战时征集民船加装的快速性,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火力支援武器系统模块由不同的功能模块组成,主要有发射模块、控制模块、电源模块和弹药模块,便于在不同种类的民用船舶上安装。而系统自带船舶摇摆测量装置可实时向随动系统提供参数值进行修正,起到发射装置稳定作用。系统自带的气象测量接收装置,可提供不同的气象参数,供火控设备进行射击诸元修正,其作战模式主要采用目标参数诸元装订法。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陆用300毫米口径火箭弹自身带有控制系统,其主要由角度稳定系统和距离修正系统组成,精度高于无控火箭弹。火箭弹长7.3米,直径0.3米,起飞质量840千克,战斗部质量235千克,最大射程为150公里。新设计的船载型300毫米火箭炮发射模块为8个定向管框架联装式,可重复装填。

      在火力支援舰上,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火箭炮移植的问题,而是全新设计一个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并将其融入全舰作战系统,成为一个子系统。总体上的设计思路就是采用成熟的舰船电子武器技术并加以创新,沿用陆用制式火箭弹,构建一个全新的武器系统。

      海上平台特有的自身摇摆和航行时产生的位移以及平台转向时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的变化,这些情况及其叠加效应对火箭炮发射精度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直接将陆用火箭炮移植上舰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用成熟的舰船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如用成熟的舰炮技术重新设计舰载火箭炮、将火力支援武器系统融合进作战系统等等。经过全新设计的火力支援武器系统与其他武器系统通过作战系统网络共享探测系统的数据,如炮瞄雷达和光电仪参数;从导航系统取得舰艇姿态参数和气象参数;通过网络得到数据链传输过来的目标点的参数。事实证明,经过全新设计的火力支援武器在射击精度、单位密集度、战斗准备时间等各方面,指标均超越现行陆用火箭炮。

      舰载火箭炮由发射装置、火控系统、装填装置等组成。采用成熟的数字化火控系统和舰炮数字随动技术,可根据目标指示参数自动装订射击诸元并根据舰船的摇摆量、航速和风速及风向自动进行实时修正,保证跟踪精度。发射模块为箱式,一箱备弹25发,一个发射单元由两个箱式发射模块组成。这种模块化设计的好处在于运输时可一体化运输,缩短战前准备时间;箱式发射模块平时可密封,减少在潮湿和盐雾环境下的腐蚀;实现快速装填,缩短战时再次准备时间。装填装置为计算机控制液压传动,一次可将两箱发射模块快速装填到位。装填装置与弹库有机结合,弹库敷设有防护装甲保护和自动消防报警喷淋等设施。

      火力支援舰的主要用途是在登陆作战中进行直接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用以打击和摧毁登陆场及一定纵深范围内的防御方阵地、工事和其他火力目标,对登陆场进行火力覆盖,在登陆部队上岸时对发现的剩余火力点和机动火力进行应招打击。火力支援舰是伴随登陆舰船航行,而此时必须在得到制空权和制海权之条件下遂行航渡和抢滩登陆任务,故此,对火力支援舰自身的防卫能力可降低要求,这样也可将舰上宝贵的空间让给火力支援武器系统,并使其功能专职化。

      火力支援舰的作战模式有以下几种,预先诸元装订打击,即将已知目标参数输入火控系统执行打击任务;探测打击,即利用本舰探测设备发现目标,锁定后进行打击;应招打击,即通过登陆兵的召唤,从数据链或其他无线通信手段得到目标参数后实施打击。

      舰载火箭炮具有极高的射速来达成火力的突然性,在20几秒时间内即可将250发各式火箭弹覆盖在防御方阵地上。火箭弹弹种配备了钢珠杀爆弹、云爆弹、双用途子母弹、杀爆燃弹、燃烧弹、布雷弹等,新设计的舰载火箭炮具有很高的密集度,覆盖性射击可对地表和地下人员及武器进行毁伤,而残留的顽固火力点则由舰炮进行清除。

      中国海军所做的这些尝试和努力,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也为现代登陆作战火力支援方式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学习了,希望多一些这种科普的知识!
老大配一些图啊,干文字看着不舒服
学习了,多谢大师


可惜的是,516至今孤零零一条。  我总觉得我军是要走空中支援为主的路子
响马 发表于 2013-8-26 12:32
可惜的是,516至今孤零零一条。  我总觉得我军是要走空中支援为主的路子
"火力支援武器系统模块设置于标准集装箱内,具有运输上的的方便快捷性和战时征集民船加装的快速性,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科普贴,学习了。要是有些配图讲解就更好了
2013-8-26 12:43 上传

2013-8-26 12:47 上传

谢谢了,科普才是王道!
对台大杀器。@forward81  
多谢科普!
科普贴,学习了
好帖,个人觉得071的主炮也该改成130的
很好的科普帖,多谢LZ!
响马 发表于 2013-8-26 12:32
可惜的是,516至今孤零零一条。  我总觉得我军是要走空中支援为主的路子
516针对性极强,台海缓和后就没有必要大规模改装建造,经国家一级定型后转入技术储备。
地平线下面 发表于 2013-8-26 13:32
516针对性极强,台海缓和后就没有必要大规模改装建造,经国家一级定型后转入技术储备。
其实,俺的话的重点在后面。
响马 发表于 2013-8-26 13:35
其实,俺的话的重点在后面。
空军的火力支援固然很好,但是有局限性,比如夜间登陆、恶劣气象登陆等。
以后希望多发些这样的科普帖,感谢LZ
响马 发表于 2013-8-26 13:35
其实,俺的话的重点在后面。
空中支援,成本更高,费效比不如这种简装货。。。
结合近期直10跨海攻击演练和国产两栖攻击舰模型在国外的展出,空中火力支援可能是我军下一步建设的重点。
学习了,谢谢老大科普
千万不要搞个中国版的武库舰,那纯粹是钱多烧得。。。。
awentom 发表于 2013-8-26 12:53
对台大杀器。@forward81
我也纳闷呢,为啥516不多来几艘。。。
我想到了一个名字 “火箭舰”
forward81 发表于 2013-8-26 14:28
我也纳闷呢,为啥516不多来几艘。。。
不是马上急用。。。
响马 发表于 2013-8-26 12:32
可惜的是,516至今孤零零一条。  我总觉得我军是要走空中支援为主的路子
改516舰是出于当时台海紧张局势的需要,两岸一缓和就没有多改的需要了。

顺便感谢一下pop3大师的科普好文
awentom 发表于 2013-8-26 14:45
不是马上急用。。。
整个6艘,不定期到海峡转一圈,看着都爽!

除了滩头火力覆盖外,这个玩意用来破障应该还是蛮管用的。
forward81 发表于 2013-8-26 14:50
整个6艘,不定期到海峡转一圈,看着都爽!

除了滩头火力覆盖外,这个玩意用来破障应该还是蛮管用的。
你没看吗,模块化,真要用,每个民船挂几个。。。
我是来学习的
学习 学习  楼主辛苦了  
为了未来做准备挺好,可惜火炮小点。应该放上垂直起降侦查校射无人机,前后各一门主炮,最少130
学习了,多谢老大
炸弹飞车的感觉啊爽
新人贴  支持新人贴,^_^
南海猴子强占的岛屿,只需要一个齐射就可攻下了。
forward81 发表于 2013-8-26 14:28
我也纳闷呢,为啥516不多来几艘。。。
516的改装不成功,源自于陆军的很多东西放在海上故障率太高了
羲☆→和 发表于 2013-8-26 16:56
516的改装不成功,源自于陆军的很多东西放在海上故障率太高了
自由心证。
不成功能通过国家一级定型?
感觉比自行火炮上船靠谱多了
谢谢了    这对于我这种小白实在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