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烈士血洒老山前线 110名战友27年奉养其父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7:26:46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11/1719734685.html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高家龙 特约记者张立群

  30年前,黄冈武穴一群20岁左右的小伙子,登上了开往老山前线的火车,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上战场前,热血男儿如此约定:如果谁回不来了,他的父母就是我们共同的父母,我们一起负责照顾!

  枪林弹雨中,五位武穴籍战士壮烈牺牲。一句承诺重千金。110名老兵于1986年退伍回到武穴后,把五位烈士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着,照顾着。而老人们也早已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

  寒来暑往,27载从未间断。


  烈士鲜血洒疆场 冲锋前立下生死约定

  8月9日中午,武穴市革命烈士陵园,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老兵何祥德、刘亮华、蔡胜军3人带着爆竹、香火、纸钱,来到5位牺牲战友的墓前祭拜。“30年了,兄弟们没有忘记约定,你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何祥德深情诉说,似乎长眠的烈士能够听到。

  时间回溯到1984年,来自武穴市的毛国荣、吴和弟、周中良、陈少华、汤立强、何祥德、罗敏、刘亮华、郭志雄等人同乘一列火车,作为陆一军战士前往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每一次冲锋前,战友们立下生死约定:不管再苦再难,都要替牺牲战友尽孝尽责。

  老山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何祥德回忆,武穴籍战友中有120多人参战,在1984年12月到1985年2月的3个月时间里,毛国荣、吴和弟、周中良、陈少华、汤立强五人先后壮烈牺牲,他们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9岁。

  陈少华同一个连的战友程志旗,如今是武穴妇幼保健院负责人。他回忆说,陈少华在部队是个炊事兵,临战前才整合到五班当副机枪手。考虑他平时没有作战经验,连队在第一次战役中没安排他上,结果他写血书要求参战。“他牺牲前一天晚上高兴地找到我,说领导同意他参战了,并留下一句嘱托说,‘一旦我牺牲了,请照顾好我的家人’。”

  百余老兵组成团 信守承诺认爹娘照顾

  1986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士兵都退伍回乡了。想起战友牺牲前的托付,老兵们决定抱团帮扶烈士亲属。

  陈少华烈士的爷爷是建国前的烈士,父亲解放后病逝,兄长在30岁时也因病去世,家中只有老母亲、兄嫂和3个年龄加起来还不到15岁的侄儿。年迈的老母亲因家庭困难,不得不到寺庙里度日。战友们看到这心酸一幕,连忙将老母亲从寺庙里接回家,坚持2个月探望一次,看看米缸里是否缺米,灶上有没有油吃,缺了就及时送去。老母亲生病了,老兵们也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轮流到医院照顾,煨汤送饭……

  吴和弟烈士的父亲很早就病逝,母亲在他牺牲后不久也撒手而去。家中兄长患有肝癌,全家就靠兄嫂一个人支撑起苦难的家,年幼的侄子刚上初一,没钱交学费。得知他家的难处后,何祥德、程志旗、罗敏等21位战友决定联合出资,资助吴和弟的侄子读大学,计划初中每年资助五千,高中每年1万,大学每年1.5万元。

  汤立强烈士从小父母双亡,是哥哥将他抚养成人。他牺牲后,哥哥一直想去部队战斗的地方看一看。去年5月1日,在战友程志旗的资助下,汤立强的哥哥来到老山旧战场祭奠,终于圆梦。

  成立爱心基金会 办厂募善款长期资助

  从1987年开始,为了筹集资金帮助烈士家属,在何祥德、罗敏、郭志雄、邓艳雄等战友倡议下,陆一军武穴籍战友爱心基金会正式成立,基金会决定每年以捐款的形式募集资金,为5位烈士亲属提供帮助。战友基金会会长何祥德介绍,捐款单都登记在册,这么多年来共有110名战友加入,粗略统计共有50多万元。

  记者看到,基金会还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何祥德说:“近10年来,烈士的父母都年事已高,家里难事也增多起来,老人看病,孩子上学,经常需要援手,做这个计划,就是为了能保证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何祥德介绍,27年来,老兵们坚持每年为5位烈士扫墓2次,不少于6次为烈士亲人送生活必需食品。

  由于这些退伍老兵如今已步入中老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资助恐难以为继。为了长远打算,何祥德于是设想办个企业,为基金会筹集经费。今年上半年,他从家里拿了20万元,办起皮蛋厂,专门生产绿色无铅健康皮蛋。7月中旬,皮蛋厂开张,战友们纷纷来帮忙,为工厂生产经营出力献计,以便更好地帮扶烈士亲属。

  义举坚守了27年 一生的承诺令人感动

  8月9日下午,记者跟随何祥德等10多位老兵,一起来到武穴市花桥镇烈士陈少华家里。陈母正在新房里看电视,前不久她生病住院,何祥德安排母亲和妻子轮流送饭,在家里煨好土鸡汤、莲藕排骨汤为她补身子。战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在病房照料1个多月。病床上的陈母感动地说:“我儿子如果还活着,也会被你们这群伢们感动。”“老娘,我们来了。”这群老兵如同走进自己家里一样,他们有的扶着老人问长问短(如图),有的忙着把刚刚从市里拿回的烈士证钉在墙上,何祥德则代表众“儿子”又给老人送来了五百元钱。

  “我们为牺牲的烈士照顾亲属,不只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也是在用行动怀念战友。”何祥德告诉记者,“每次从烈士亲属家离开时,我总有心酸的感觉。只要我们这些老兵还活着,就一定会替牺牲的战友们照顾好他们。”

  老兵们替牺牲战友尽孝27载,这份深情也感动了不少烈士亲属以及四邻八方的乡亲们。烈士陈少华的母亲就时常对何祥德说,欠下的恩情只能来世再报了。“我儿子有你们这样的好战友,我想他九泉之下也会安息的。”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11/1719734685.html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高家龙 特约记者张立群

  30年前,黄冈武穴一群20岁左右的小伙子,登上了开往老山前线的火车,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上战场前,热血男儿如此约定:如果谁回不来了,他的父母就是我们共同的父母,我们一起负责照顾!

  枪林弹雨中,五位武穴籍战士壮烈牺牲。一句承诺重千金。110名老兵于1986年退伍回到武穴后,把五位烈士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着,照顾着。而老人们也早已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

  寒来暑往,27载从未间断。


  烈士鲜血洒疆场 冲锋前立下生死约定

  8月9日中午,武穴市革命烈士陵园,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老兵何祥德、刘亮华、蔡胜军3人带着爆竹、香火、纸钱,来到5位牺牲战友的墓前祭拜。“30年了,兄弟们没有忘记约定,你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何祥德深情诉说,似乎长眠的烈士能够听到。

  时间回溯到1984年,来自武穴市的毛国荣、吴和弟、周中良、陈少华、汤立强、何祥德、罗敏、刘亮华、郭志雄等人同乘一列火车,作为陆一军战士前往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每一次冲锋前,战友们立下生死约定:不管再苦再难,都要替牺牲战友尽孝尽责。

  老山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何祥德回忆,武穴籍战友中有120多人参战,在1984年12月到1985年2月的3个月时间里,毛国荣、吴和弟、周中良、陈少华、汤立强五人先后壮烈牺牲,他们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9岁。

  陈少华同一个连的战友程志旗,如今是武穴妇幼保健院负责人。他回忆说,陈少华在部队是个炊事兵,临战前才整合到五班当副机枪手。考虑他平时没有作战经验,连队在第一次战役中没安排他上,结果他写血书要求参战。“他牺牲前一天晚上高兴地找到我,说领导同意他参战了,并留下一句嘱托说,‘一旦我牺牲了,请照顾好我的家人’。”

  百余老兵组成团 信守承诺认爹娘照顾

  1986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士兵都退伍回乡了。想起战友牺牲前的托付,老兵们决定抱团帮扶烈士亲属。

  陈少华烈士的爷爷是建国前的烈士,父亲解放后病逝,兄长在30岁时也因病去世,家中只有老母亲、兄嫂和3个年龄加起来还不到15岁的侄儿。年迈的老母亲因家庭困难,不得不到寺庙里度日。战友们看到这心酸一幕,连忙将老母亲从寺庙里接回家,坚持2个月探望一次,看看米缸里是否缺米,灶上有没有油吃,缺了就及时送去。老母亲生病了,老兵们也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轮流到医院照顾,煨汤送饭……

  吴和弟烈士的父亲很早就病逝,母亲在他牺牲后不久也撒手而去。家中兄长患有肝癌,全家就靠兄嫂一个人支撑起苦难的家,年幼的侄子刚上初一,没钱交学费。得知他家的难处后,何祥德、程志旗、罗敏等21位战友决定联合出资,资助吴和弟的侄子读大学,计划初中每年资助五千,高中每年1万,大学每年1.5万元。

  汤立强烈士从小父母双亡,是哥哥将他抚养成人。他牺牲后,哥哥一直想去部队战斗的地方看一看。去年5月1日,在战友程志旗的资助下,汤立强的哥哥来到老山旧战场祭奠,终于圆梦。

  成立爱心基金会 办厂募善款长期资助

  从1987年开始,为了筹集资金帮助烈士家属,在何祥德、罗敏、郭志雄、邓艳雄等战友倡议下,陆一军武穴籍战友爱心基金会正式成立,基金会决定每年以捐款的形式募集资金,为5位烈士亲属提供帮助。战友基金会会长何祥德介绍,捐款单都登记在册,这么多年来共有110名战友加入,粗略统计共有50多万元。

  记者看到,基金会还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何祥德说:“近10年来,烈士的父母都年事已高,家里难事也增多起来,老人看病,孩子上学,经常需要援手,做这个计划,就是为了能保证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何祥德介绍,27年来,老兵们坚持每年为5位烈士扫墓2次,不少于6次为烈士亲人送生活必需食品。

  由于这些退伍老兵如今已步入中老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资助恐难以为继。为了长远打算,何祥德于是设想办个企业,为基金会筹集经费。今年上半年,他从家里拿了20万元,办起皮蛋厂,专门生产绿色无铅健康皮蛋。7月中旬,皮蛋厂开张,战友们纷纷来帮忙,为工厂生产经营出力献计,以便更好地帮扶烈士亲属。

  义举坚守了27年 一生的承诺令人感动

  8月9日下午,记者跟随何祥德等10多位老兵,一起来到武穴市花桥镇烈士陈少华家里。陈母正在新房里看电视,前不久她生病住院,何祥德安排母亲和妻子轮流送饭,在家里煨好土鸡汤、莲藕排骨汤为她补身子。战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在病房照料1个多月。病床上的陈母感动地说:“我儿子如果还活着,也会被你们这群伢们感动。”“老娘,我们来了。”这群老兵如同走进自己家里一样,他们有的扶着老人问长问短(如图),有的忙着把刚刚从市里拿回的烈士证钉在墙上,何祥德则代表众“儿子”又给老人送来了五百元钱。

  “我们为牺牲的烈士照顾亲属,不只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也是在用行动怀念战友。”何祥德告诉记者,“每次从烈士亲属家离开时,我总有心酸的感觉。只要我们这些老兵还活着,就一定会替牺牲的战友们照顾好他们。”

  老兵们替牺牲战友尽孝27载,这份深情也感动了不少烈士亲属以及四邻八方的乡亲们。烈士陈少华的母亲就时常对何祥德说,欠下的恩情只能来世再报了。“我儿子有你们这样的好战友,我想他九泉之下也会安息的。”
兄弟情,战友义,中华德
本来就想几朵花送上,但是这样就变纯表了,再多的言语也表达不了敬意!
这种故事是多好的电影题裁啊,中国人的重情重义守信是一种传统的优良品德。。
哎,国家该立个基金会什么的啊
这沉甸甸的感动中国!
眼里再次进沙!!我为什么要说再?!
为什么我反而觉得是ZF对烈属关怀太少?

就如我们这边的扶贫款。。。。
我不是要抹黑。。只是想说:请派人监督下扶贫款的发放吧。
不要光凭签名的字体不一样就当作发到需要的人手上了。。
八一电影制片厂何在?
战友情
应该搬上屏幕!!!

问题是为什么不得不靠战友们?
热泪盈盈!中华好儿女!!怪不得人说!!!男人就是要一起扛过枪!!才是好兄弟!!
不容易
感动。

向老兵致敬!
致敬,无言。
建国后几仗,多有死伤。
皆归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公祭,小有不妥。
建议在某个战争纪念日,公祭一下。
土共主要老大上台当年,公祭英雄,以彰土共之心,尚武之威。
不能 不回帖
为国捐血捐躯,为大义
为战友 善后,为大仁
国家的救助基金在哪?社会的救助基金在哪?
要我们曾经的战士“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抗”嘛?
可不可以在CD上给那个皮蛋厂做个广告,让我们也能尽点绵薄之力。
我只想说zf去哪了
过命的交情,现在多数人没体会过。
中华有情有义血性好男儿。
泪。
感动
狗血抗战剧拍够了吗?
脑残编剧们是不是可以参考一下这个?
狗血抗战剧拍够了吗?
脑残编剧们是不是可以参考一下这个?
自卫反击战貌似不能拍吧
243087080 发表于 2013-8-12 14:05
自卫反击战貌似不能拍吧
有什么不能拍的?
灵长类们就差没蹦到我们头上撒尿了,还需要顾及这些家伙的感受不成?
galaxymacro 发表于 2013-8-12 12:45
我只想说zf去哪了
ZF肯定给了,只是此前那么多次战争,付出的牺牲实在太大,人数太多,现在给的也只能意思意思。
不过幸好有那帮战友,我感觉上过战场,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友感情,确实很不一样,人生的价值会看清很多。
他们身上其实体现出的是一种我们民族所蕴含的一种朴素感情,只是这种感情在30多年来西方思维的影响下,被掩盖住了不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为祖国而战,政府干嘛去了?
galaxymacro 发表于 2013-8-12 12:45
我只想说zf去哪了
哪管烈士遗属,都五子登科去了。
看了心酸,为什么国家没有对烈士遗属尽到应尽的责任?!!!!
此帖不回,天理何在!
政府干什么去了
再多的言语也表达不了敬意
243087080 发表于 2013-8-12 14:05
自卫反击战貌似不能拍吧
《高山下的花环》《蛇谷奇兵》 《闪电行动》《铁甲008》都是自卫反击战题材的。
同过窗,扛过枪
电而有信 发表于 2013-8-12 00:51
这种故事是多好的电影题裁啊,中国人的重情重义守信是一种传统的优良品德。。
只要有好的编剧导演绝对是拿奖影片,结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忽悠几亿老外不成问题,但问题是就目前文艺圈的这些人。。。。。
向英雄致敬!兄弟情,战友情!!!!!!
一篇赞颂战友情的报道又被几个别有用心的狗杂种给污染了!
回帖里不赞扬这种行为,只知道骂政府的几个id,你们是禽兽!!!
什么也不说了,向英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