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逼死英国14岁少女 亚太逾20%青少年曾遭欺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19:26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8/10/c_125146097.htm

     不久前,英国一名14岁少女因不堪网络暴力而在家中上吊自杀。此事曝光后,在英国掀起了一场抵制网络暴力的大讨论,这起悲剧也将社交网络缺乏监管的现状推出水面。受害女孩的父亲通过一份请愿书,公开呼吁首相卡梅伦“设立规章管一管网络”,得到了数万网友的声援。
  8日,卡梅伦表示,针对日益增多的网络暴力行为,网站运营商必须开始行动,确保上网者免于遭受网络暴力,避免少女汉娜·史密斯自杀这类悲剧再次发生。
  阳光女孩因网络暴力自杀
  父亲向首相请愿“管管网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媒体近日报道,14岁的英国北爱尔兰东部郡女孩汉娜·史密斯,数月以前在社交网站Ask.fm网站注册了个人主页并上传了照片,没想到竟无辜遭到网络暴徒的谩骂。
  “帮帮忙去死吧,你这个可怜的家伙”,连续数周时间,这些赤裸裸的谩骂多次出现在汉娜的主页上。甚至连汉娜已故的叔叔都不被放过,网友留言称“他该死,罪有应得”。还有很多人在她的个人主页上留言道,“你真的很丑”、“太肥了”,甚至有人还诅咒她,“遭遇死神”、“得癌症”、“去死”。
  汉娜曾一度勇敢地对这些威吓之词做出反击:“是的,我可能丑陋,但你们让别人死,说明你们的性格更加丑陋。你们可能欠缺关爱。”但最终,不堪重负的汉娜还是选择了在位于莱斯特郡的家中上吊身亡。
  “汉娜是一个非常开朗、阳光而平凡的女孩。我们从来没有预料到类似的事情会发生在她的身上。”沉浸在失女之痛中的父亲大卫·史密斯夜不能寐。他一直试图找出夺去女儿生命的真凶。
  大卫回忆,女儿在自杀前十分平静,甚至还整理了自己的房间,直到遗体被16岁的姐姐发现。在翻阅了女儿生前使用的电脑后,大卫发现,杀死女儿的正是不负责任的社交网络。
  据报道,汉娜最初登录这一社交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湿疹和抑郁的答案。但网络暴力却让她真正陷入抑郁,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女儿去世后,身为货车司机的大卫公开呼吁首相卡梅伦“设立规章管一管网络”。大卫认为匿名的谩骂无异于一种语言暴力行为,“当你在电脑屏幕后面说话的时候可以恣意妄为,可你却不知道这些留言将会给脆弱的个体造成多么深的伤害。”
  大卫向卡梅伦发起的请愿书很快得到了6400个签名,在网络上声援的网友则多达4.5万。
  “肇事”网站已引发3起自杀
  卡梅伦吁网站运营商负起责任
  14岁的汉娜之死,使得多年来饱受争议的社交网络管制行为再次浮出水面。近年来,由于匿名,网友可以任凭语言暴力、死亡的威胁在社交网站恣意地发泄。
  据悉,引发争议的社交网站Ask.fm是一个创办于2010年的拉脱维亚社交网站,提供网络问答服务。据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特雷斌和伊尔佳·特雷斌透露,Ask.fm在巴西、美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德国、土耳其等地规模很大,目前总共覆盖了150多个国家,支持24种语言。这个网站在13岁以下的用户群中十分流行。但由于允许用户在青少年个人主页上发布含有性或攻击内容的匿名评论或问题,该网站一直受到“反网络暴力”人士的强烈谴责。一些儿童安全专家将该网站形容为“骚扰者天堂”。
  据悉,该网站至今已经引发至少3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今年4月,来自英国兰开夏的15岁男孩约什·安斯沃斯被发现吊死在自家花园内,此前他连续几个月遭到该网站网友的欺凌。去年,来自爱尔兰的15岁女孩西娅拉·帕格斯里和13岁女孩埃琳·盖拉格也因在该网站遭到威吓自杀身亡。
  英国首相卡梅伦8日说,针对日益增多的网络暴力行为,网站运营商必须开始行动,确保上网者免于遭受网络暴力,避免少女汉娜·史密斯自杀这类悲剧再次发生。
  卡梅伦当天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运营这些网站的人需要站出来并采取行动,表现出他们的责任感,网络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煽动他人造成伤害,或引发暴力行为,无论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属违法行为。他还说,网民应共同抵制那些有类似劣迹的网站,这是每个人都可参与的举措。
  近来,“网络暴力”已成为英国热词。在汉娜事件之前,女权主义者卡洛琳也因为成功说服英国央行将10英镑纸币上的达尔文头像换成简·奥斯汀,而在社交网络“推特”上激起了男权主义者的不满,甚至收到了大量强奸威胁。这一事件让“推特”同意增加“一键举报”功能,让用户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举报网络恶性行为。
  网络暴力盯上青少年
  亚太逾20%青少年曾遭欺凌
  不过,网络暴力的最大受害者还是青少年。
  去年9月,美国15岁女高中生奥德里·波特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喝醉酒后遭三名男同学性侵并被拍照。这三名男生随后将照片发布到了网上,并对奥德里进行人身攻击。一周后,奥德里羞愤交加,在家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几乎同样的事情今年4月又发生在了加拿大女孩瑞塔·帕森斯身上,并且这已是加拿大一年中发生的第二起网络欺凌引发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5月发表声明称,政府已着手将“网络欺凌”作为犯罪行为列入加拿大法律条文。
  “网络欺凌”也称“网络暴力”,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
  英国名为“tes”的杂志最近发布统计数据显示,英国每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曾受到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已经成为英国中小学生中增长最快、最常见的暴力形式。
  另有数据显示,在美国,也有大约20%年轻人曾经受到网络暴力的干扰,在亚太地区,这个比例更高一些,其中香港得到的数据是30%。
  青少年既是网络暴力的最大受害群体,也是很多“网络欺凌”的实施者。很多青少年涉及或参与网上欺凌活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一切行为发生在遥远的空间,并不察觉得到在个人网页重复污辱,极可能导致对方恐慌甚至担心人身安全。
  专家认为,抵制不良内容、不沉迷、良好地控制上网时间,都能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欺凌的威胁。据报道,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还相继开通了专门的网络热线,鼓励举报与网络欺凌有关的信息。据央视、央广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8/10/c_125146097.htm

     不久前,英国一名14岁少女因不堪网络暴力而在家中上吊自杀。此事曝光后,在英国掀起了一场抵制网络暴力的大讨论,这起悲剧也将社交网络缺乏监管的现状推出水面。受害女孩的父亲通过一份请愿书,公开呼吁首相卡梅伦“设立规章管一管网络”,得到了数万网友的声援。
  8日,卡梅伦表示,针对日益增多的网络暴力行为,网站运营商必须开始行动,确保上网者免于遭受网络暴力,避免少女汉娜·史密斯自杀这类悲剧再次发生。
  阳光女孩因网络暴力自杀
  父亲向首相请愿“管管网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媒体近日报道,14岁的英国北爱尔兰东部郡女孩汉娜·史密斯,数月以前在社交网站Ask.fm网站注册了个人主页并上传了照片,没想到竟无辜遭到网络暴徒的谩骂。
  “帮帮忙去死吧,你这个可怜的家伙”,连续数周时间,这些赤裸裸的谩骂多次出现在汉娜的主页上。甚至连汉娜已故的叔叔都不被放过,网友留言称“他该死,罪有应得”。还有很多人在她的个人主页上留言道,“你真的很丑”、“太肥了”,甚至有人还诅咒她,“遭遇死神”、“得癌症”、“去死”。
  汉娜曾一度勇敢地对这些威吓之词做出反击:“是的,我可能丑陋,但你们让别人死,说明你们的性格更加丑陋。你们可能欠缺关爱。”但最终,不堪重负的汉娜还是选择了在位于莱斯特郡的家中上吊身亡。
  “汉娜是一个非常开朗、阳光而平凡的女孩。我们从来没有预料到类似的事情会发生在她的身上。”沉浸在失女之痛中的父亲大卫·史密斯夜不能寐。他一直试图找出夺去女儿生命的真凶。
  大卫回忆,女儿在自杀前十分平静,甚至还整理了自己的房间,直到遗体被16岁的姐姐发现。在翻阅了女儿生前使用的电脑后,大卫发现,杀死女儿的正是不负责任的社交网络。
  据报道,汉娜最初登录这一社交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湿疹和抑郁的答案。但网络暴力却让她真正陷入抑郁,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女儿去世后,身为货车司机的大卫公开呼吁首相卡梅伦“设立规章管一管网络”。大卫认为匿名的谩骂无异于一种语言暴力行为,“当你在电脑屏幕后面说话的时候可以恣意妄为,可你却不知道这些留言将会给脆弱的个体造成多么深的伤害。”
  大卫向卡梅伦发起的请愿书很快得到了6400个签名,在网络上声援的网友则多达4.5万。
  “肇事”网站已引发3起自杀
  卡梅伦吁网站运营商负起责任
  14岁的汉娜之死,使得多年来饱受争议的社交网络管制行为再次浮出水面。近年来,由于匿名,网友可以任凭语言暴力、死亡的威胁在社交网站恣意地发泄。
  据悉,引发争议的社交网站Ask.fm是一个创办于2010年的拉脱维亚社交网站,提供网络问答服务。据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特雷斌和伊尔佳·特雷斌透露,Ask.fm在巴西、美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德国、土耳其等地规模很大,目前总共覆盖了150多个国家,支持24种语言。这个网站在13岁以下的用户群中十分流行。但由于允许用户在青少年个人主页上发布含有性或攻击内容的匿名评论或问题,该网站一直受到“反网络暴力”人士的强烈谴责。一些儿童安全专家将该网站形容为“骚扰者天堂”。
  据悉,该网站至今已经引发至少3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今年4月,来自英国兰开夏的15岁男孩约什·安斯沃斯被发现吊死在自家花园内,此前他连续几个月遭到该网站网友的欺凌。去年,来自爱尔兰的15岁女孩西娅拉·帕格斯里和13岁女孩埃琳·盖拉格也因在该网站遭到威吓自杀身亡。
  英国首相卡梅伦8日说,针对日益增多的网络暴力行为,网站运营商必须开始行动,确保上网者免于遭受网络暴力,避免少女汉娜·史密斯自杀这类悲剧再次发生。
  卡梅伦当天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运营这些网站的人需要站出来并采取行动,表现出他们的责任感,网络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煽动他人造成伤害,或引发暴力行为,无论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属违法行为。他还说,网民应共同抵制那些有类似劣迹的网站,这是每个人都可参与的举措。
  近来,“网络暴力”已成为英国热词。在汉娜事件之前,女权主义者卡洛琳也因为成功说服英国央行将10英镑纸币上的达尔文头像换成简·奥斯汀,而在社交网络“推特”上激起了男权主义者的不满,甚至收到了大量强奸威胁。这一事件让“推特”同意增加“一键举报”功能,让用户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举报网络恶性行为。
  网络暴力盯上青少年
  亚太逾20%青少年曾遭欺凌
  不过,网络暴力的最大受害者还是青少年。
  去年9月,美国15岁女高中生奥德里·波特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喝醉酒后遭三名男同学性侵并被拍照。这三名男生随后将照片发布到了网上,并对奥德里进行人身攻击。一周后,奥德里羞愤交加,在家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几乎同样的事情今年4月又发生在了加拿大女孩瑞塔·帕森斯身上,并且这已是加拿大一年中发生的第二起网络欺凌引发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5月发表声明称,政府已着手将“网络欺凌”作为犯罪行为列入加拿大法律条文。
  “网络欺凌”也称“网络暴力”,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
  英国名为“tes”的杂志最近发布统计数据显示,英国每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曾受到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已经成为英国中小学生中增长最快、最常见的暴力形式。
  另有数据显示,在美国,也有大约20%年轻人曾经受到网络暴力的干扰,在亚太地区,这个比例更高一些,其中香港得到的数据是30%。
  青少年既是网络暴力的最大受害群体,也是很多“网络欺凌”的实施者。很多青少年涉及或参与网上欺凌活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一切行为发生在遥远的空间,并不察觉得到在个人网页重复污辱,极可能导致对方恐慌甚至担心人身安全。
  专家认为,抵制不良内容、不沉迷、良好地控制上网时间,都能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欺凌的威胁。据报道,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还相继开通了专门的网络热线,鼓励举报与网络欺凌有关的信息。据央视、央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