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网易《前掠翼版J20只是臆想》一文的5个错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11:29


关于网易《前掠翼版J20只是臆想》一文的几个错误
冷狗原文链接是:http://war.163.com/13/0808/13/95OS1O4B00014J0G.html
看了之后,觉得其中有不少错误-----
第一、“前掠翼版J20”这个名称首先就错误。XJZ-20BH是前掠W翼,而不是单纯的前掠翼,两者完全不同
不同点在于-------
1、
前掠W翼,与单纯的前掠翼比较,涡系不同、升力系数不同。前掠W翼拥有內缘涡(侧缘涡)、前缘涡,两个涡系,相向而行在一定位置汇合之后,产生二次涡增升,并各自延迟破裂。前掠W翼升力系数更胜单纯的前掠翼。XJZ-20BH的內缘涡涡系很复杂,拥有后掠鸭翼涡、大边条涡、主翼后掠段的内缘襟翼涡,这三者本来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增益、沿着内侧向后运行向外发散的。
按有关论文,前掠W翼的升力系数比前掠翼,明显大出不少比例,尤其是在迎角超过一定度数之后直到一定的极限。
2、
前掠W翼,与单纯的前掠翼比较,前掠段长度占翼展的比例完全不同。XJZ-20BH前掠段占翼展只有38%左右,而SU47前掠段占翼展68%左右。SU47前掠翼的前掠段,比起XJZ-20BH的前掠段,比例上大了七成八。
3、
由于前掠段占翼展比例不同导致,两者翼梢的震颤和弯扭发散的力臂长度,完全不同。震颤和弯扭发散的烈度、力度、可控度,完全不同。
4、
由于前掠段占翼展比例不同导致,相应可以承受的高速性,完全不同。
第二、“前掠翼战机机翼分量过于沉重”,这也完全错误
XJZ-20BH的前掠段,只占据整个翼展的38%左右。比例比较小。增重本来有限。何况可以采用3D打印或者锻铸加工的钛合金翼盒与肋条,类似F22。以及采用T700以上级别的复合材料。
而冷狗的举例是采用“以一架轻型战斗机的铝合金机翼为例”,“当它的前掠角从14.5度增大到27度和35度时,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机翼重量要从255公斤增加到716公斤和1589公斤”。这都3D打印钛合金和大量使用复材的时代了,用铝合金来论证前掠翼机翼过重,完全举例不当。

第三、“S-37的前掠翼导致该机高速性能非常低劣”。这也实在莫名。
S37(SU47)的极速是高空2500km/H,低空1400km/h。按照高空2.0M左右的极速,比起F18、比起枭龙,那不错了。够用了。绝非低劣。他可能把S37的极速记成了霉锅X29的1.6M的速度。

第四、“歼20如采用前掠翼讲失去高速性能”结论不合理,论证过程存疑
用“错误认为的S37极速低”,来佐证“歼20如采用前掠翼讲失去高速性能”,并不可取。S37后缘前掠37°,而XJZ-20BH前后缘前掠45°,后者前掠角更大,理论上更适应高速。
至于他说“通过测量软件提取,45度前掠角的前掠翼要满足9500kg/㎡以上的速压指标,这绝对是现阶段地球上首屈一指的航空工业挑战”云云,希望他展示运算过程再说。

第五、“歼20如采用前掠翼会出现强反射特征”的论据错误

他的论据是:“尤其是看到90度的翼根内角时,笔者已经开始严重怀疑方案提出者的基本专业素养了。严格避免线、面以直角相交,形成强烈的角反射特征”。这正是他错误的。众所周知,J20主翼前缘后掠49°,按照冷狗文前掠翼的前后缘都是“45度前掠角”。请问:主翼后掠段后掠49度,前掠段前掠45度,后掠段、前掠段相交处的夹角是多少度?
答案是:不是直角90°。
也许XJZ-20BH示意图上画的是90°左右,那是示意图而已。既然是J20,实测你必须按照J20的实际的后掠角来算。两者结合处可能是一个不到90°的锐角。这就不形成角反射效应了。J31和F35的DSI进气道的下边沿、与机身的夹角,也是一个接近90度的锐角。并不过于影响隐身性。

写了这么多,我想强调什么呢?

我想说:前掠W翼版J20,是升力系数更大于后掠翼版、起降性能、可控迎角与外挂能力等等更胜于后掠翼版、重量可控、高速性也不差的可以探索的路子。俺们不能轻率就否定新机型和新探索。更不能不分清楚翼型、不核对证据就轻易下结论。



关于网易《前掠翼版J20只是臆想》一文的几个错误
冷狗原文链接是:http://war.163.com/13/0808/13/95OS1O4B00014J0G.html
看了之后,觉得其中有不少错误-----
第一、“前掠翼版J20”这个名称首先就错误。XJZ-20BH是前掠W翼,而不是单纯的前掠翼,两者完全不同
不同点在于-------
1、
前掠W翼,与单纯的前掠翼比较,涡系不同、升力系数不同。前掠W翼拥有內缘涡(侧缘涡)、前缘涡,两个涡系,相向而行在一定位置汇合之后,产生二次涡增升,并各自延迟破裂。前掠W翼升力系数更胜单纯的前掠翼。XJZ-20BH的內缘涡涡系很复杂,拥有后掠鸭翼涡、大边条涡、主翼后掠段的内缘襟翼涡,这三者本来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增益、沿着内侧向后运行向外发散的。
按有关论文,前掠W翼的升力系数比前掠翼,明显大出不少比例,尤其是在迎角超过一定度数之后直到一定的极限。
2、
前掠W翼,与单纯的前掠翼比较,前掠段长度占翼展的比例完全不同。XJZ-20BH前掠段占翼展只有38%左右,而SU47前掠段占翼展68%左右。SU47前掠翼的前掠段,比起XJZ-20BH的前掠段,比例上大了七成八。
3、
由于前掠段占翼展比例不同导致,两者翼梢的震颤和弯扭发散的力臂长度,完全不同。震颤和弯扭发散的烈度、力度、可控度,完全不同。
4、
由于前掠段占翼展比例不同导致,相应可以承受的高速性,完全不同。
第二、“前掠翼战机机翼分量过于沉重”,这也完全错误
XJZ-20BH的前掠段,只占据整个翼展的38%左右。比例比较小。增重本来有限。何况可以采用3D打印或者锻铸加工的钛合金翼盒与肋条,类似F22。以及采用T700以上级别的复合材料。
而冷狗的举例是采用“以一架轻型战斗机的铝合金机翼为例”,“当它的前掠角从14.5度增大到27度和35度时,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机翼重量要从255公斤增加到716公斤和1589公斤”。这都3D打印钛合金和大量使用复材的时代了,用铝合金来论证前掠翼机翼过重,完全举例不当。

第三、“S-37的前掠翼导致该机高速性能非常低劣”。这也实在莫名。
S37(SU47)的极速是高空2500km/H,低空1400km/h。按照高空2.0M左右的极速,比起F18、比起枭龙,那不错了。够用了。绝非低劣。他可能把S37的极速记成了霉锅X29的1.6M的速度。

第四、“歼20如采用前掠翼讲失去高速性能”结论不合理,论证过程存疑
用“错误认为的S37极速低”,来佐证“歼20如采用前掠翼讲失去高速性能”,并不可取。S37后缘前掠37°,而XJZ-20BH前后缘前掠45°,后者前掠角更大,理论上更适应高速。
至于他说“通过测量软件提取,45度前掠角的前掠翼要满足9500kg/㎡以上的速压指标,这绝对是现阶段地球上首屈一指的航空工业挑战”云云,希望他展示运算过程再说。

第五、“歼20如采用前掠翼会出现强反射特征”的论据错误

他的论据是:“尤其是看到90度的翼根内角时,笔者已经开始严重怀疑方案提出者的基本专业素养了。严格避免线、面以直角相交,形成强烈的角反射特征”。这正是他错误的。众所周知,J20主翼前缘后掠49°,按照冷狗文前掠翼的前后缘都是“45度前掠角”。请问:主翼后掠段后掠49度,前掠段前掠45度,后掠段、前掠段相交处的夹角是多少度?
答案是:不是直角90°。
也许XJZ-20BH示意图上画的是90°左右,那是示意图而已。既然是J20,实测你必须按照J20的实际的后掠角来算。两者结合处可能是一个不到90°的锐角。这就不形成角反射效应了。J31和F35的DSI进气道的下边沿、与机身的夹角,也是一个接近90度的锐角。并不过于影响隐身性。

写了这么多,我想强调什么呢?

我想说:前掠W翼版J20,是升力系数更大于后掠翼版、起降性能、可控迎角与外挂能力等等更胜于后掠翼版、重量可控、高速性也不差的可以探索的路子。俺们不能轻率就否定新机型和新探索。更不能不分清楚翼型、不核对证据就轻易下结论。



占楼。。。。。。。。

本文没发图。关于“前掠W翼型J20”前掠段比例,与SU47对照的图,参见TSQ此文  http://lt.cjdby.net/thread-1690244-1-1.html

关于前掠W翼型与纯前掠翼的比较,见此链接四楼:http://lt.cjdby.net/thread-1690207-1-1.html

占楼。。。。。。。。

本文没发图。关于“前掠W翼型J20”前掠段比例,与SU47对照的图,参见TSQ此文  http://lt.cjdby.net/thread-1690244-1-1.html

关于前掠W翼型与纯前掠翼的比较,见此链接四楼:http://lt.cjdby.net/thread-1690207-1-1.html
发错地方了吧,批网易的发这里来了。

风中雪 发表于 2013-8-9 19:08
发错地方了吧,批网易的发这里来了。


应该发在哪里?

理论探讨,对事不对人。

ps:如果此文导致网易和CD矛盾,或者顾虑此矛盾,请斑竹锁帖。谢谢。我从来很少去网易。
风中雪 发表于 2013-8-9 19:08
发错地方了吧,批网易的发这里来了。


应该发在哪里?

理论探讨,对事不对人。

ps:如果此文导致网易和CD矛盾,或者顾虑此矛盾,请斑竹锁帖。谢谢。我从来很少去网易。
killbills 发表于 2013-8-9 19:11
应该发在哪里?

理论探讨,对事不对人。
这样子啊,好吧,当我没说
风中雪 发表于 2013-8-9 19:16
这样子啊,好吧,当我没说

ps:如果此文导致网易和CD矛盾,或者顾虑此矛盾,请斑竹锁帖。谢谢。我从来很少去网易。不知怎么在网易发帖
killbills 发表于 2013-8-9 19:16
ps:如果此文导致网易和CD矛盾,或者顾虑此矛盾,请斑竹锁帖。谢谢。我从来很少去网易。不知怎么在网易 ...
这个应该不至于,我说的是受众不同的问题,批网易上文章的观点。发在网易上更好一点,让他们知道有不同观点。发超大,在网易看的那些人就不知道。
应该发在哪里?

理论探讨,对事不对人。

写的挺好啊,当然可以发。尤其是你已经把网易文转帖过了
其实用心读的话,那篇文章即使不动气动的文科生都能发现不妥的地方。
比方说在前面他将su47的高速性能差归结于前掠翼,到后面话锋一转又批评su47整体设计的拙劣,将不合适的发动机等一大堆东西整合在一起导致性能差。
这种说法就有毛病,另外他只说su47高速性能糟糕,却丝毫不提su47的性能能打到2马赫。
总之那篇文章太多的不严谨的地方了,果然是来自“有态度的媒体”。
zangtom 发表于 2013-8-9 20:43
其实用心读的话,那篇文章即使不动气动的文科生都能发现不妥的地方。
比方说在前面他将su47的高速性能差归 ...
请把注意力转移到文章本身来
小学没毕业,会百毒和骨狗就能写网文了

和最有态度,别的基本没有提的价值的媒体较真会很累,但当然支持LZ的分析精神
翼载荷高意味着低速大载荷。

对航母起降好处极大,是不是?
赞一个
其实个人虽然理科生但是不太懂气动,但是前掠翼灵活性是不容置疑的。。。没有网易说的那么差,可能是刚找的实习编辑吧
现在的网易,简直不能看,全是喷子聚焦地。
我把楼主分析给转帖到网易去。
没看网易的文章,仅指出楼主的一点问题:高速性能不等于极速性能,所以楼主第三点,拿S37的2马赫极速来反驳S37高速性能糟糕这一点,并不成立。
下午上网易一看,就看到这篇不知道怎么形容和定性的文章。
满嘴的天马行空般的“作者很肯定的猜想”,缺乏必要数据分析。
LZ这一总结,清晰多了,多谢。
关于现在所谓的W翼的气动性能明显被夸大了,所列举的论文只是概念性的研究,不能作为W翼有优势的依据。
对于W翼,我有以下几方面观点,希望和大家探讨:
1 低速的升阻特性
   对于W翼,在展弦比、前缘后掠角、机翼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三维效应要强于常规的菱形机翼(就是F22那种,因为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不局限于YF-23),因此其升力线斜率不会高于后掠翼,升阻比也是如此。在大迎角情况其涡系肯定非常复杂,但因为掠角不大,所以都不会很强,况且涡系方向并不一致,所以大迎角性能也不会太好。
    至于那几篇论文里面讲的其实就是前掠翼或类似前掠翼,内翼段就是起边条作用改善翼根流场,这些机翼的前缘掠角都没有与后缘平行,因此一般小于后掠翼。(论文我没细看,如果有类似机翼还请指出)
2 跨音速性能
   对于掠角相同的机翼,不管是前掠还是后掠,跨音速的阻力是差不多的,前掠翼是因为掠角的差异才具有较好的跨音速性能。关于舵面效率,舵面效率与机翼流场和本身轴线的掠角相关,如果掠角太大,舵面效率会显著降低,因此W翼的舵面效率未必会比菱形翼好很多。
3 超音速性能
   对于W翼,超音速的焦点移动量会像前掠翼一样很大,这肯定不利于高速飞行,鸭式布局的高速性能好主要就是因为超音速的焦点移动量小。
从以上气动分析,本人认为W翼尽管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是我关于W翼的观点,希望大家指正,轻拍。
?坏小子 发表于 2013-8-9 21:45
其实个人虽然理科生但是不太懂气动,但是前掠翼灵活性是不容置疑的。。。没有网易说的那么差,可能是刚找的 ...
你说措了,不是“...没有网易说的那么差...”,而是那篇“网易”的文章很差。
那篇文章的内容有不少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内容,而且有些和实际状况完全不符。比如,居然说“...但现役的固定翼第三代战斗机中,采用后掠翼设计的只有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 ...”

当然要是用来当洗脑文除外。
风中雪 发表于 2013-8-9 19:21
这个应该不至于,我说的是受众不同的问题,批网易上文章的观点。发在网易上更好一点,让他们知道 ...
你觉得网易上大部分人会仔细看?张口先给你扣个五毛的帽子再说
极速性能是什么东西?
是最大速度吗?
高速性能是高速条件下的可控性能。
和最大速度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管是前掠翼还是W翼,都是没戏的
这玩意都是空对空。
真是个认真人啊,顶你的认真………
超大对3D打印这种工艺已经神话了。


你怎么又来了,能先解释下你下面这段话的错误么?

2、采用允许范围内的中等偏大前掠角
有报道称:随着前掠角的增大,前掠机翼的气动弹性发散速度迅速下降。当机翼前掠角由0 增加到28 时,机翼的发散速度降低了90%。可见采用适当中等偏大的前掠角,有助于减少弯扭发散。美国带前掠翼的原型机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20°~-25°,也即前掠20°~25°。而SU47的前掠角为主翼前缘后掠角为-20°也就是前掠20°,后缘前掠37°。从凌龙的流传网上的样图看,貌似前后缘的前掠角均为ABT 45°。

直角相交只是作者自己说的不严谨或者知识面匮乏。实际上机翼翼尖的锐角都是一个空腔,这对隐身是致命的,没有任何办法解决。

再者,3D打印目前只是初步的工程应用,你指望其解决战斗机的材料重量问题,麻烦十年后再说。顺带一提我想问一下你打算怎么解决你所谓的W型前掠翼的翼型连接处应力集中问题?

你怎么又来了,能先解释下你下面这段话的错误么?

2、采用允许范围内的中等偏大前掠角
有报道称:随着前掠角的增大,前掠机翼的气动弹性发散速度迅速下降。当机翼前掠角由0 增加到28 时,机翼的发散速度降低了90%。可见采用适当中等偏大的前掠角,有助于减少弯扭发散。美国带前掠翼的原型机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20°~-25°,也即前掠20°~25°。而SU47的前掠角为主翼前缘后掠角为-20°也就是前掠20°,后缘前掠37°。从凌龙的流传网上的样图看,貌似前后缘的前掠角均为ABT 45°。

直角相交只是作者自己说的不严谨或者知识面匮乏。实际上机翼翼尖的锐角都是一个空腔,这对隐身是致命的,没有任何办法解决。

再者,3D打印目前只是初步的工程应用,你指望其解决战斗机的材料重量问题,麻烦十年后再说。顺带一提我想问一下你打算怎么解决你所谓的W型前掠翼的翼型连接处应力集中问题?
不明觉厉,支持这类理性分析的技术贴~~
确实,3D打印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科幻。现在确实还在探索阶段。信心要有,不能3D打印捧上天
复合材料还是不错的(^_^)Y
冷狗果然转职成网易写手了么...上次刚看到他在网易批10式狙的...另外说别人小学生的几位有看文章么...冷狗不是没有谬误,认真讨论是应该,有不合理指出也是应该,只是某几楼小学生几个字就给这么定性了只能说那么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你怎么又来了,能先解释下你下面这段话的错误么?

2、采用允许范围内的中等偏大前掠角

招啊。前向隐身和应力集中貌似两大死穴。w看似很美,看怎么用了。现在的有人歼击机用这个,很难吧?不过作些研究也好,没准派生出其他好处也未可知
不错 支持原创分析好文!
3D打印钛合金已经实际工程应用
啥叫10年后再说?
只有中国有能力有资格可以制造W前掠翼
米地10年后未必都有这资格
2014国防预算未必都编得好
当然W前掠翼高速机动可能有问题
所以前掠部分还要再缩小
可以造架实验机试试看


不管怎么说,如果成飞愿意就这种布局进行探索,还是值得鼓励的
风险是难免的,有风险不是不去尝试的理由
有理有据,我完全赞同对kill兄对前掠W翼J20改的分析和判断!
killbills 发表于 2013-8-9 19:16
ps:如果此文导致网易和CD矛盾,或者顾虑此矛盾,请斑竹锁帖。谢谢。我从来很少去网易。不知怎么在网易 ...
呵呵,怎么会有矛盾呢,斑主明确承认CD和网易是有密切合作,对了是和南方系相关媒体有密切合作的!

其实更应该请某方面澄清此文是否和CD有直接的联系,若本身就是由CD相关人员制作,就更没有矛盾一说啦
风中雪 发表于 2013-8-9 19:21
这个应该不至于,我说的是受众不同的问题,批网易上文章的观点。发在网易上更好一点,让他们知道 ...
天真还是糊涂,在网易上发批评他们的观点,可能吗,不知道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号反民主吗,对不同观点直接删除!
要不都说是养猪网,大粪坑呢
angadow 发表于 2013-8-9 20:48
请把注意力转移到文章本身来
对文章后面人的态度更应该要注意啦
看到3D打印变成克服各种困难的有力工具时,我汗那个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