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人不能一日没有中华料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17:48
  日本人不能一日没有中华料理,至少不能一日没有中华料理的材料与调味品。以最基本的调味品酱油为例,如果没有酱油,寿司、生鱼片会多么乏味?酱油是中国人发明的,是日本料理的基本味,与中华料理有共通点,日本人的味蕾当然会很认同中华料理。<BR><BR>  历史上记载日本正式派往中国的使节,遣隋使便有600年、607年、608年、614年的四次。遣唐使自630年到894年之间有十数次,是为了学习国际情势与大陆文化为目的。每次有正、副大使之下500~600人,2~3年一往返。中国方面也有到日本弘法的高僧,如有名的鉴真和尚是唐‧扬州江阳县人,是日本律宗之祖,759年创建戒律道场唐招提寺于奈良。『唐大和尚(受日本朝廷的赐号)东征传』中有记载鉴真和尚第二次(第一、二次均失散)渡日(743年)船上所携带的食品记录「……胡椒。阿魏。石蜜。蔗糖等五百斤。蜂蜜十斛。甘蔗八十束……」。隐元和尚是日本黄檗宗开祖。明‧福建福清人,名隆琦。1654年渡日,开创黄檗万福寺于京都府宇治市,到江户中期(江户时代为1603~1867共260年)代代主持均为中国僧而伽蓝(寺院)、食物(料理)也采用中国方式。万福寺之名点心有万福寺馒头、万福寺特产干豆鼓更是日本独一无二,驰名遐尔。菜豆日名隐元豆,有隐元和尚所传的说法。山口、名古屋的名糕点「外郎米粉糕」的「外郎」就是指应安(1368~1375)年间移住日本的元时人,礼部员外郎陈宗敬其人。<BR><BR>  经过官方、民间的文化交流,中国的黄豆、黑豆、酱油、豆腐、腐皮、茶、菜豆、面条、包子、馒头、糕饼等被传到日本。<BR><BR>  日语把白菜的一种叫山东白菜或山东菜,菜豆叫隐元豆,黄瓜叫胡瓜或唐瓜,南瓜叫南京或唐茄子或唐瓜,花生叫南京豆,芝麻叫胡麻,甘薯叫唐芋,仅举数例农作物的原乡是不言可喻的。<BR><BR>  桌袱料理是江户时代,长崎地方开始流行的中华料理的日本化料理。主材料为肉、鱼贝类,以大盘、大碗盛料理摆满桌,各自取食的长崎料理。<BR><BR>  麻婆豆腐、麻婆茄子、清椒肉丝、糖醋里脊、糖醋鱼、鸡唐炸(中式炸鸡)、什锦炒菜、蛋炒饭、酸辣汤、春卷、锅贴(煎饺子、日语叫烧饺子)、包子、馄饨、拉面………都是日本人极为熟悉,在家、出外都爱吃的菜名。<BR><BR>  拉面,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拉的面,当然是诞生于中国,日语就直接发音为拉面。而此拉面在日本已凌驾本家的中国,变成日本的国民食了。<BR><BR>  小麦是从西亚细亚传到中国的,西汉时代(公元前206~8)已确实普遍被栽培。然而古代西亚细亚是以小麦粉烧烤的面包类型为主,用水煮或蒸的小麦粉食品并不发达。据日本日清食品公司所举办「地球面家族、面探检队」所做两次地球性规模的调查已确认了面条的发源地是中国,又据发源地种类多,距离越远种类越少的原则,也适当地说明中国确实是面的发生地。<BR><BR>  六世纪前半成书、中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记述着山东地区的农业技术,涉及料理法与酿造技术,也是一本古代中国有关食物的基本文献。第九卷「饼法」章记述「水引饼」的作法,这是具体记述面条作法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记录。<BR><BR>  日本在平安时代初期(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延喜式』(以汉文记述宫中仪式与制度等)的「大膳」项目有索饼的记述,被认为是索面(即面线)的原型。这是具体的有材料记载的日本最古老的面。<BR><BR>  日本人对面有其独到的爱好可以下面的记述看出端倪。江户幕府时代末期,江户(现在的东京)的荞面店有3763家,人口以一百万计,每262人就有一家,这比率以现在来看也相当高。当时江户商业兴旺,往来旅客多,「外食」(在外面吃饭)的需要与机会增多,也可以想象江户人是喜欢在外面吃面的。因为吃面经济实惠而简便,现在的日本人也喜欢吃荞面,而且更喜欢吃拉面。(荞面店通常兼卖面条)。<BR><BR>  对面食研究极为透彻的日本方便面的创始者安藤百福 日清食品会长说,日本拉面已胜于蓝了(意即胜过本家的中国面)。<BR><BR>  日本人的好处是仔细,有耐心把一个东西钻研到极致,且不懈怠地改良下去。拉面就是一例,从北到南有名的拉面有札幌拉面、喜多方拉面、京都拉面、九州岛拉面到冲绳拉面都有其特点与地方风味,还有个别地方的拉面同业公会,爱好者之会,也常举行拉面的各种评比会,日本的电视也换参一脚播放现况。只为一个拉面可以正经八百到疯狂的程度。<BR></P></TD></TR></TABLE>日本人不能一日没有中华料理,至少不能一日没有中华料理的材料与调味品。以最基本的调味品酱油为例,如果没有酱油,寿司、生鱼片会多么乏味?酱油是中国人发明的,是日本料理的基本味,与中华料理有共通点,日本人的味蕾当然会很认同中华料理。<BR><BR>  历史上记载日本正式派往中国的使节,遣隋使便有600年、607年、608年、614年的四次。遣唐使自630年到894年之间有十数次,是为了学习国际情势与大陆文化为目的。每次有正、副大使之下500~600人,2~3年一往返。中国方面也有到日本弘法的高僧,如有名的鉴真和尚是唐‧扬州江阳县人,是日本律宗之祖,759年创建戒律道场唐招提寺于奈良。『唐大和尚(受日本朝廷的赐号)东征传』中有记载鉴真和尚第二次(第一、二次均失散)渡日(743年)船上所携带的食品记录「……胡椒。阿魏。石蜜。蔗糖等五百斤。蜂蜜十斛。甘蔗八十束……」。隐元和尚是日本黄檗宗开祖。明‧福建福清人,名隆琦。1654年渡日,开创黄檗万福寺于京都府宇治市,到江户中期(江户时代为1603~1867共260年)代代主持均为中国僧而伽蓝(寺院)、食物(料理)也采用中国方式。万福寺之名点心有万福寺馒头、万福寺特产干豆鼓更是日本独一无二,驰名遐尔。菜豆日名隐元豆,有隐元和尚所传的说法。山口、名古屋的名糕点「外郎米粉糕」的「外郎」就是指应安(1368~1375)年间移住日本的元时人,礼部员外郎陈宗敬其人。<BR><BR>  经过官方、民间的文化交流,中国的黄豆、黑豆、酱油、豆腐、腐皮、茶、菜豆、面条、包子、馒头、糕饼等被传到日本。<BR><BR>  日语把白菜的一种叫山东白菜或山东菜,菜豆叫隐元豆,黄瓜叫胡瓜或唐瓜,南瓜叫南京或唐茄子或唐瓜,花生叫南京豆,芝麻叫胡麻,甘薯叫唐芋,仅举数例农作物的原乡是不言可喻的。<BR><BR>  桌袱料理是江户时代,长崎地方开始流行的中华料理的日本化料理。主材料为肉、鱼贝类,以大盘、大碗盛料理摆满桌,各自取食的长崎料理。<BR><BR>  麻婆豆腐、麻婆茄子、清椒肉丝、糖醋里脊、糖醋鱼、鸡唐炸(中式炸鸡)、什锦炒菜、蛋炒饭、酸辣汤、春卷、锅贴(煎饺子、日语叫烧饺子)、包子、馄饨、拉面………都是日本人极为熟悉,在家、出外都爱吃的菜名。<BR><BR>  拉面,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拉的面,当然是诞生于中国,日语就直接发音为拉面。而此拉面在日本已凌驾本家的中国,变成日本的国民食了。<BR><BR>  小麦是从西亚细亚传到中国的,西汉时代(公元前206~8)已确实普遍被栽培。然而古代西亚细亚是以小麦粉烧烤的面包类型为主,用水煮或蒸的小麦粉食品并不发达。据日本日清食品公司所举办「地球面家族、面探检队」所做两次地球性规模的调查已确认了面条的发源地是中国,又据发源地种类多,距离越远种类越少的原则,也适当地说明中国确实是面的发生地。<BR><BR>  六世纪前半成书、中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记述着山东地区的农业技术,涉及料理法与酿造技术,也是一本古代中国有关食物的基本文献。第九卷「饼法」章记述「水引饼」的作法,这是具体记述面条作法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记录。<BR><BR>  日本在平安时代初期(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延喜式』(以汉文记述宫中仪式与制度等)的「大膳」项目有索饼的记述,被认为是索面(即面线)的原型。这是具体的有材料记载的日本最古老的面。<BR><BR>  日本人对面有其独到的爱好可以下面的记述看出端倪。江户幕府时代末期,江户(现在的东京)的荞面店有3763家,人口以一百万计,每262人就有一家,这比率以现在来看也相当高。当时江户商业兴旺,往来旅客多,「外食」(在外面吃饭)的需要与机会增多,也可以想象江户人是喜欢在外面吃面的。因为吃面经济实惠而简便,现在的日本人也喜欢吃荞面,而且更喜欢吃拉面。(荞面店通常兼卖面条)。<BR><BR>  对面食研究极为透彻的日本方便面的创始者安藤百福 日清食品会长说,日本拉面已胜于蓝了(意即胜过本家的中国面)。<BR><BR>  日本人的好处是仔细,有耐心把一个东西钻研到极致,且不懈怠地改良下去。拉面就是一例,从北到南有名的拉面有札幌拉面、喜多方拉面、京都拉面、九州岛拉面到冲绳拉面都有其特点与地方风味,还有个别地方的拉面同业公会,爱好者之会,也常举行拉面的各种评比会,日本的电视也换参一脚播放现况。只为一个拉面可以正经八百到疯狂的程度。<BR></P></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