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国反日情绪高涨 日企经营受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08:05
金融时报
作者:亚力山德拉•哈尼(Alexandra Harney)、马里科•桑查塔(Mariko Sanchanta)、叶之宇(Andrew Yeh)
2005年04月12日 星期二

随着中国对前战争仇敌日本的反感情绪日益增长,强烈抗议和联合抵制呼声的矛头直指日货和日本企业。

中国国内反日情绪上升,令在华日企的处境更加困难,因为联合抵制日货呼声的势头不断加强。
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近日在其网站上贴出一条警告,称有1至2万人在京集会,要求联合抵制日货。
上周日,在富裕的南方城市深圳,估计有3000人走上街头,抗议日本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他们在永旺集团(Aeon)经营的吉之岛(Jusco)分店和西武(Seibu)百货商店门外进行抗议。
前一天,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成都,抗议者袭击了一家伊藤洋华堂(Ito-Yokado)超市,并砸毁橱窗玻璃。本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hina Chain Store and Franchise Association)力劝零售商家将日货撤下货架,以抗议一些日本教科书的出版,这些教科书因歪曲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而受到抨击。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要求暂时抵制日货的文字信息。互联网已成为中国日益流行的新闻传播渠道。
“如果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1000家日本公司将破产,”一条此类信息这样说道。“如果中国人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 如果中国人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将会崩溃。请将此发送给其他中国人,我们将不用上战场!”
本月已有约3000万中国人上网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字,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尽管中日政治关系紧张已导致中国近年来许多反日抗议,但上周末的示威行动首次对日本财产造成了实际损害。中日间的政治关系紧张可上溯至上世纪30年代。
日本政府一直敦促中国政府同它签署一份投资保护协议,以建立防止日本在华利益受损的制度性框架。据商业团体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Keidanren)称,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拒绝开启谈判。
尽管日本企业管理人士说,近期紧张态势对日本的经济影响有限,但零星证据显示,这些行动肯定会造成损失。
在远离东北这个传统反日中心的深圳,日本餐厅的雇员表示,他们的顾客正在流失。一位永旺集团官员私下说,今年来店里光顾的中国顾客人数比去年已有所下降,但这些数字看来还未对销售产生实质影响。
“在中国的所有日资企业中,零售商面临的风险是最大的,因为它们身在街头,处于第一线,”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东京分部的管理人戴维•马拉(David Marra)说,“传统上,联合抵制在短期内会对一家商店的收益有重大影响。数天的抵制可能令商店损失整整一个月的利润。”
日本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正做出谨慎回应。从月初以来,日本驻广州领事馆已向该地区的日本人发出两次警告,让他们提防可能来自抗议者的危险。广州是靠近深圳以北的一座城市。在当地的日本人说,日企高管已被要求在对待中国员工时要小心谨慎,避免使用某些词汇,例如日语“八嘎”(baka,意即愚蠢),因为那会令一些中国人回想起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期间使用的语言。
本田(Honda)在广州设有一家汽车制造合资企业。一位本田发言人说,“只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公司已指示该企业以及中国其它地方的日本员工保持低调。”例如,本田告诉员工,不要举行大型公共聚会欢迎新员工。这家汽车制造商有140名日本员工常驻中国。
在本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本田首席执行官福井威夫(Takeo Fukui)说:“我们很担心。我们希望在这一敏感时期保持低调,同时我们要减少海外旅行的数量。”这些反日行动的出现,正值日本公司加大在华投资之际。由于日本国内消费支出低迷和人口老龄化导致销售低迷,日本零售商尤其将中国视为自己的下一个增长途径。
译者/李裕金融时报
作者:亚力山德拉•哈尼(Alexandra Harney)、马里科•桑查塔(Mariko Sanchanta)、叶之宇(Andrew Yeh)
2005年04月12日 星期二

随着中国对前战争仇敌日本的反感情绪日益增长,强烈抗议和联合抵制呼声的矛头直指日货和日本企业。

中国国内反日情绪上升,令在华日企的处境更加困难,因为联合抵制日货呼声的势头不断加强。
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近日在其网站上贴出一条警告,称有1至2万人在京集会,要求联合抵制日货。
上周日,在富裕的南方城市深圳,估计有3000人走上街头,抗议日本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他们在永旺集团(Aeon)经营的吉之岛(Jusco)分店和西武(Seibu)百货商店门外进行抗议。
前一天,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成都,抗议者袭击了一家伊藤洋华堂(Ito-Yokado)超市,并砸毁橱窗玻璃。本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hina Chain Store and Franchise Association)力劝零售商家将日货撤下货架,以抗议一些日本教科书的出版,这些教科书因歪曲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而受到抨击。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要求暂时抵制日货的文字信息。互联网已成为中国日益流行的新闻传播渠道。
“如果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1000家日本公司将破产,”一条此类信息这样说道。“如果中国人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 如果中国人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将会崩溃。请将此发送给其他中国人,我们将不用上战场!”
本月已有约3000万中国人上网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字,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尽管中日政治关系紧张已导致中国近年来许多反日抗议,但上周末的示威行动首次对日本财产造成了实际损害。中日间的政治关系紧张可上溯至上世纪30年代。
日本政府一直敦促中国政府同它签署一份投资保护协议,以建立防止日本在华利益受损的制度性框架。据商业团体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Keidanren)称,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拒绝开启谈判。
尽管日本企业管理人士说,近期紧张态势对日本的经济影响有限,但零星证据显示,这些行动肯定会造成损失。
在远离东北这个传统反日中心的深圳,日本餐厅的雇员表示,他们的顾客正在流失。一位永旺集团官员私下说,今年来店里光顾的中国顾客人数比去年已有所下降,但这些数字看来还未对销售产生实质影响。
“在中国的所有日资企业中,零售商面临的风险是最大的,因为它们身在街头,处于第一线,”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东京分部的管理人戴维•马拉(David Marra)说,“传统上,联合抵制在短期内会对一家商店的收益有重大影响。数天的抵制可能令商店损失整整一个月的利润。”
日本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正做出谨慎回应。从月初以来,日本驻广州领事馆已向该地区的日本人发出两次警告,让他们提防可能来自抗议者的危险。广州是靠近深圳以北的一座城市。在当地的日本人说,日企高管已被要求在对待中国员工时要小心谨慎,避免使用某些词汇,例如日语“八嘎”(baka,意即愚蠢),因为那会令一些中国人回想起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期间使用的语言。
本田(Honda)在广州设有一家汽车制造合资企业。一位本田发言人说,“只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公司已指示该企业以及中国其它地方的日本员工保持低调。”例如,本田告诉员工,不要举行大型公共聚会欢迎新员工。这家汽车制造商有140名日本员工常驻中国。
在本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本田首席执行官福井威夫(Takeo Fukui)说:“我们很担心。我们希望在这一敏感时期保持低调,同时我们要减少海外旅行的数量。”这些反日行动的出现,正值日本公司加大在华投资之际。由于日本国内消费支出低迷和人口老龄化导致销售低迷,日本零售商尤其将中国视为自己的下一个增长途径。
译者/李裕
反日潮会否掀翻中日“商船”?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齐天
2005年04月13日 星期三
在中国多个城市发生了反日示威活动之后,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开始互相指责,双方的言辞、口气在一度有所缓和之后,周二(4月12日)又突然强硬起来。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印度期间称,“亚洲人民针对日本图谋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示威活动,应引起日本当局深刻反省。”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则说:“中国试图成为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我们要求他们采取适当的对策。” 他甚至直接了当地称中国是一个“可怕的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关系专家时殷弘教授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这是中日两国自从1972年建交以来关系最糟糕的时期。
美国《华尔街日报》则引述一些国际分析家的话说,中国民众的愤怒情绪实际上源于一种长期而深刻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劲的经济增长已经造就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地缘政治巨头,这一地位的变迁给亚洲地区带来了紧张和不安。
“政冷”必然导致“经凉”?
不过,对于中日两国之间政治关系的紧张是否会严重影响两国的经贸关系,不同的专家和媒体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国际上一些传媒认为,中日的政治摩擦已经影响到两国的经贸合作和金融市场。这些传媒指出,日本股市周一和周二连续下挫,均与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反日示威活动扩大有关,一些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造船、钢铁等企业首当其冲:他们的股票纷纷下跌。
还有一些传媒报道说,在中国的日资企业纷纷加强门卫,并警告员工不要在公共场合说日语。
日本通产省东北亚贸易负责人寺泽达也说:“最新的事态发展使日本公司的主管更为谨慎地考虑在中国的投资。”他说,虽然目前尚无迹象显示,中国民众抵制日货的活动正在扩散,但他不排除未来扩散的可能性。
美国加州的“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所长赵京认为,中国民众抵制日货肯定会对日本在华公司的业务造成一定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反日情绪如果继续发展,可能和日本国内的民族情绪产生激烈的碰撞,可能会最终导致日本当局重新思考中国在日本整体经贸战略中的位置。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关志雄(C. H. Kwan)也认为,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高涨不仅不利于政府间合作,而且,如果日本企业判断对华商务活动中的风险增加,而又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就会减少对华投资。
中日经济互相依赖?
但是,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经济上互相依赖,两国贸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目前双方政治上的紧张关系是一时的,而民间的反日浪潮也无法掀翻中日贸易的“商船”。
日本作家和历史学家Hideaki Kase说,中国可能会选择从其它国家购买产品,但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现实却要复杂的多。“中国经济就像一个吸毒成瘾的瘾君子,它需要外国投资这个‘毒品’来继续其高速增长;而日本公司也难以戒掉其依赖中国市场的‘毒瘾’,因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向中国的出口。”
中国深圳的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家朱业弘(译音:Zhu Yehon)在接受香港英文报纸《虎报》采访时说,中国一些超级市场对日本朝日啤酒和其它产品的抵制仅仅影响了日本在华贸易和投资的很小的一部分。
据本报驻东京记者报道,最近中国兴起的抵制日货运动即使对朝日啤酒公司也影响不大。日本朝日啤酒公司称,中国商家和民众对朝日啤酒的抵制仅仅产生了有限的影响,朝日公司旗下的更为盈利的品牌至今尚未受到中国民众的冲击。
朱业弘进一步指出,日本的对华出口集中在一些不太可能被民众示威所影响的领域,因为这些出口产品或者是对中国企业的直接销售,或者是日本公司有着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包括高端的家用电器、数码相机、汽车、机械产品、建筑用车辆、钢铁产品等,而日本的对华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对上述产品有着强烈需求的领域。
朱业弘说:“如果我们抵制所有的日本产品,我们的经济将会马上瘫痪。”
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数字,中国去年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郑永年教授也说,中日两国在经济上互相依赖,互利互惠,中国需要日本投资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日本需要中国制造的产品的程度。
郑永年认为,尽管两国领导人口头上强硬,但行动上却仍然非常理性,“双方都在努力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反日本右翼,不反日货?
的确,在中国民间反日情绪日趋高涨、中国政府对日言辞也逐渐升温的同时,也有人在呼唤理性。
在中国民间发生反日抗议活动不久,被视为代表中国官方立场的香港《文汇报》发表了该报资深评论员刘斯路撰写的文章《中日关系的理性思维》,称“就中国的利益而言,中国百姓在处理对日问题上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 ”
作者说:“目前,中国和亚洲人民要反的是什么,不是日本企业,不是日本人民,也不是日本文化、日本的产品、日本的技术、日本的资金,要反的是日本右翼势力及其政策。”
中国内地的许多官方媒体都转载了刘斯路的这篇文章。刘斯路在文章中强调说,“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又是再明显不过。中日之间的经贸,世界第一。中国如果抵制日货,日本也会抵制中国货,结果是两败俱伤。”
“中国如果抵制日货,日本也会抵制中国货,结果是两败俱伤。”
打贸易战的话,看谁受的损失更大。
损失的只是买办的利益,这些人根本就不应该有什么利益,买办的利益多一点,人民的利益就少一点.
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是整个世界
天下没有不流血的战争.
互相抵制的话,日本损失更大。日本无疑要为这种风险负责。
如果中国人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 如果中国人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将会崩溃。请将此发送给其他中国人,我们将不用上战场!
我现在才知道哦 ,我一定拒买!!!!!!!!!1
[em01]
坚决抵制日货!!
不错
包括高端的家用电器、数码相机、汽车、机械产品、建筑用车辆、钢铁产品等,而日本的对华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对上述产品有着强烈需求的领域。
==============================================
除了机械产品,钢铁产品以外,其他产品皆可替代.
坚决抵制日货!!
“如果我们抵制所有的日本产品,我们的经济将会马上瘫痪。”???  
未必,我们的工业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尽管比较落后,不会出现致命的缺门,何况还有欧盟等替代国家.
[B]以下是引用[I]xlpt[/I]在2005-4-13 21:33:00的发言:[/B][BR]“如果我们抵制所有的日本产品,我们的经济将会马上瘫痪。”???  
未必,我们的工业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尽管比较落后,不会出现致命的缺门,何况还有欧盟等替代国家.

4242
坚决抵制
[B]以下是引用[I]xlpt[/I]在2005-4-13 21:33:00的发言:[/B][BR]“如果我们抵制所有的日本产品,我们的经济将会马上瘫痪。”???  
未必,我们的工业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尽管比较落后,不会出现致命的缺门,何况还有欧盟等替代国家.

我们是在制裁中长大的..............................
损失的只是买办的利益,这些人根本就不应该有什么利益,买办的利益多一点,人民的利益就少一点.
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是整个世界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