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颠覆二战美军英雄形象:法国得救女性遭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08:43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3_08_06_163869_2.shtml

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教授玛丽·路易斯·罗伯茨公布的研究成果,可能会颠覆人们长期对二战中盟军英雄形象的认识。

她在自己的新书《士兵们做了些什么?在二战法国的美国大兵和性》中援引部分法国民众的观点,称美军士兵并非为了正义与自由,更像是为了法国姑娘才来扮演“解放者”的;他们想方设法与法国女性寻欢作乐,掀起了“欲望的海啸”。

1944年,美国《生活》杂志曾刊登过一张美国大兵亲吻法国妇女的照片,为的是宣传盟军战争的正义性。1945年8月,该杂志刊登的另一张照片成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一个瞬间。艾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拍摄的一位水兵在纽约时报广场亲吻一名护士,这张照片代表二战的结局就像童话故事般美丽。就像珀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圣乔治与公主、超人与路易丝·莱恩——美国战胜了怪物,赢得全世界的感谢,这一吻就是奖励。

从这一天开始,无数关于二战的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都让这一童话故事延续。在美国,二战仍被称作“正义之战”,参加二战的男人都是“最伟大的一代”。盟军被描述成像《兄弟连》一样,无所畏惧地直捅敌人的老巢,并活着给后人讲述这一神话。相反,轴心国则与他们所犯的暴行分不开:南京大屠杀、缅甸死亡铁路和犹太人大屠杀。而其他人都是可怜的受害者:被侵犯的犹太人、被拯救的战俘和充满感激之情的法国抵抗运动者。

数十年来,相关认识一直未曾被动摇。2004年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即便法美关系因伊拉克战争遇冷,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仍然强调,法国决不会忘记“永远的美国朋友”。

没有哪位历史学家会质疑盟军打倒纳粹政权的核心目的,但现在似乎有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直面这场“正义战争”中黑白分明的方方面面。

“赶紧把女人藏好”

美国大兵在欧洲的“性冒险”,从他们进驻英国时便露出了苗头。这些高大、自信、精力过剩的年轻人,用巧克力、尼龙袜和肥皂等小礼物,换取与当地女孩亲热的机会,买春者亦不在少数。诺曼底登陆前夕,从伦敦的夜总会和酒吧钻出来的美国军人,时常乘着酒兴,在街头寻找“流莺”,谈妥价钱后(通常为3英镑左右),便在军大衣掩盖下匆匆完成交易。

一位士兵在给朋友的信中如此描述这种现象:“我们正开辟‘第二战场’。我无法形容海德公园夜幕降临后的情景和响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5年间,美国军人在英国犯下126起强奸案。相对来说,由于英国不属交战区,美军已经算是十分克制。等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战区后,“性趣”不减的美国大兵们,更是头顶“解放者”光环,上演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性狂欢”。用现在一位观察家的话说,美军对法国女人的态度是:“我们解放了你,你不欠我们点什么吗?”

罗伯茨说,带着这样的态度,随着诺曼底登陆而来的是“真正男性欲望的海啸”,让当地人民大吃一惊。她从诺曼底档案中找到许多美国士兵性侵和公然猥亵的案例。比如在勒阿弗尔,当地人出门时几乎肯定能撞见美国士兵与妓女在公共场合交欢。许多法国人声称,美国人的行为比德国人要糟糕得多,其中一人写道:“他们袭击、抢夺,把街道和我们的房子弄得团团乱。”

玛丽·罗伯茨写道,在距故乡千里之遥的异邦,美军官兵们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时间一长,便认为法国人亏欠自己太多,这个国家的女性有义务“慰劳”他们。于是,他们动辄以暴力手段释放自己的欲望。彼时,诺曼底地区的居民中流行一句话:“之前德国人来了,我们(男人)伪装自己;现在美国人来了,我们得赶紧把女人藏好。”

美国大兵的性行为不分时间和场合。1945年,在诺曼底第二大城市勒阿弗尔,港口挤满了准备开拔回国的士兵。原本宁静的勒阿弗尔被“穿制服的嫖客”弄得乌烟瘴气。头痛不已的市长皮埃尔·瓦赞只得向当地美军指挥官韦德上校写信求助,称市民们甚至“不敢到公园里散步,也不敢去公墓祭扫先人”,因为一不小心,就能撞见忙着与女性交欢的美军士兵。

“这不仅仅是丢脸,而且已经让人无法容忍了。”在信中,瓦赞市长建议美军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建一所“官办”妓院,旋即遭韦德上校回绝,后者的主要理由是:万一建妓院的消息传回国内,恐怕会影响军人们与妻子或女友的关系。

“解放者”愈发不受欢迎

法国官方的公开表态,往往只涉及美军公开买春的行为。而在平民百姓留下的文字间,情况远不止于此。1945年10月,一位勒阿弗尔市民愤怒地申诉:“我们被袭击,被抢劫。无论在家中还是街上,都会遭受伤害……这是一个正在被穿军装的强盗侵害的国度。”

对于美军在法国的各种犯罪行为,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希区柯克在其《通往自由的痛苦之路》中如此记述:“这些‘解放者’对诺曼底地区居民住所和农场的偷窃及抢劫,从(1944年)6月6日开始,整个夏天都没停下来。”他还援引当地居民的说法:“我们对‘解放者’的热情不断减弱,他们抢走每样东西,以扫荡残余德军为借口随意闯入房屋。”

随着战线推进,美国军人把种种恶劣作风散布到法国各地。在布列塔尼,喝得醉醺醺的美国大兵买不到白兰地,遂把酒吧砸得稀烂;在里昂,一名大兵端着枪闯入民宅,强迫女主人与他发生关系……法国警察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起报警,多数时候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事实上,作为盟军的骨干力量,美军士兵非常清楚上述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一名陆军下士在日记中写道:“当地人并不欢迎我们,把我们看成带来毁灭和痛苦的使者。”另一名士兵也坦承,“如果期待当地人欢迎我们……那你无疑会大失所望。”

失望最深的还是法国百姓。勒阿弗尔的一位咖啡馆老板有言:“当我们期待朋友到来,以便帮我们驱散战败的耻辱时,却撞上了这么一群自大、傲慢、行为丑陋的征服者。”

媒体的暗示是否恰当?

面对与日俱增的负面消息,美国为照顾盟国情绪,也曾对士兵的犯罪行为予以谴责,但实际制裁往往“跟不上趟”,“外紧内松”的态度反倒纵容了犯罪者的气焰。史学界估算,从1944年6月到战争结束,不到1年间,美军在法国犯下的强奸案约为3500起。由于很多案件没有目击证人,加上受害者羞于启齿,针对法国女性的性暴力只会比数字显示得更广泛。

对一些情节恶劣、公众影响力巨大的强奸案,美军的确进行了军法审判。问题在于,由于当时的美国军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种族歧视,站在被告席上的往往是非洲裔士兵。


一份日期标注为1944年10月的文件显示,152名美军官兵被控强奸罪,其中130名是黑人。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总共有29名士兵因类似暴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其中25人是黑人。事实上,在战区的强奸案中,非洲裔士兵根本没占到如此高的犯罪比例。换言之,他们只是作为挡箭牌被推到了前台,以暂时平息法国公众的怒火。

罗伯茨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注意到:美军并不严肃对待公共舆论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法国人经常公开交欢,自己这样做,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

与此相关,媒体的战时报道发挥的作用值得玩味。当时,美国杂志不时刊登美国军人与法国女子热吻的照片,让很多年轻人想当然地认为,解放法国是一场“浪漫之旅”。

更有甚者,部分媒体为激励远征军官兵的士气,涉嫌对后者施以不恰当的暗示。譬如,影响力很大的《生活》杂志曾把前往法国作战形容为一场“性冒险”,称法国是一个“住着4000万享乐主义者的巨大妓院,那里的人每天饕餮美食、狂饮名酒、日夜交欢”。

战时,美国军方管理的《星条旗报》会定期刊登诸如“放下武器”等德文短语,以便士兵同敌人作战时使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报刊登的大量法文短语和作战没什么直接关系,包括“你有一双迷人的眼睛”、“ 我未婚”、“你父母在家吗”、“想来根烟吗”等,都带有一望即知的“特殊含义”。士兵们从这样的报道中会得到怎样的启发,也就不言自明。

百姓的痛苦与胜败无关

玛丽·罗伯茨在《士兵们做了些什么?》一书中指出,法国并非美军性暴力的惟一受害国。盟军进入德国境内后,沦为“牺牲品”的当地女性平民同样数以千计。另外,英国伦敦公共记录办公室的解密文件显示,二战期间,美国大兵在英国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私生子,作为其后果之一,英国1945年的离婚申请数量竟相当于1939年的5倍。

容易想见,美军之所以在紧张的战斗之余“性趣”高昂,与“及时行乐”的思想不无关系。身处战火纷飞的前线,生命随时可能消逝,命运的不确定性,促使血气方刚的大兵们肆无忌惮地宣泄着本能——有时,他们“霸王硬上弓”;有时,他们也可以用一块香皂、一块巧克力或一包口香糖,引诱饱受战火摧残、生计艰难的欧洲女子宽衣解带。

无独有偶,同为在欧洲战场抗击纳粹的主力,苏联也因为本国士兵针对战区平民的大规模暴行而屡遭指责。其中,以2002年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出版的《柏林:一九四五沦陷》一书的观点最为惊人:从苏联军队反攻波兰开始,至柏林陷落为止,总共大约200万名德国妇女沦为性暴力的对象,其中部分受害者更遭到轮奸。

“苏联人对施暴对象几乎不加选择,被强奸者包括80岁的老人、10岁的儿童以及临产的孕妇。”按照比弗的说法,单在柏林一地,就有13万妇女被蹂躏,其中约1万人因不堪打击而自杀。受害者中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的夫人,那时她只有12岁。

除了德国,在波兰、南斯拉夫等多地,也存在对苏军性犯罪的记录。

尽管时隔半个多世纪,比弗的研究结论在俄罗斯依然遭到强烈批评。《莫斯科时报》曾刊文称,比弗“炮制所谓的历史真相和揭秘,瞎编滥造,极尽歪曲之能事。”

如今,以玛丽·罗伯茨为首的学者揭露的、美军在战争期间的阴暗面,同样成为美、英、法、德等各国媒体评述的话题。尽管这段往事无法改变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在孰是孰非的争论中,历史的复杂性得到展现,也会有更多人在掩卷之余,想起“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句古话——战争从来没有绝对的赢家,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参战各方的平民百姓。

为金钱临阵脱逃

这不是我们习惯看到的关于二战老兵的描述。另一本最近出版的著作也在质疑盟军的英雄形象。记者查尔斯·格拉斯的《逃军者:二战最后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了1939年至1945年间,15万英美士兵放弃军职的事。这些故事以前从未被提起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人觉得很羞愧,另一方面是我们想让这些英雄永垂不朽。然而,通过讲述这样的故事,格拉斯打破了将近70年无人触碰的禁忌。

格拉斯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许多士兵在血腥战斗的压力下失去人性的过程。格拉斯描述的战争与我们习惯在《兄弟连》中看到的状态相去甚远,因为许多士兵在不同的部队间调动,从未能与同伴建立任何深厚的友谊。约翰·韦恩在电影《硫黄岛浴血战》(1949年)里刻画的指挥官像父亲一样的形象也被无情地颠覆了。的确有许多军官自己也身负重伤,无暇顾及寻求指导的普通士兵。虽然英勇事迹在这本书里也比比皆是,但这种英雄主义标准是多数士兵无法做到的。

虽然他十分同情这些士兵,但格拉斯也认为,这些士兵在战场下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他在书中说,一些逃军者不是被炮弹吓退的,而是看到赚钱的机会,通常和暴力犯罪团伙搅和在一起。他们性放纵,在黑市牟取暴利,甚至从事暴力犯罪。

残暴不逊日本兵

如果说罗伯茨和格拉斯质疑了英雄的形象,那么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东亚历史的阿伦·威廉·穆尔的新书则颠覆了怪物的形象。穆尔在《书写战争:士兵记录下的日本帝国》一书中,通过200多名日本、中国和美国士兵的日记审视了当时的亚太地区战场。

据他描述,日本士兵远非许多西方人仍然坚信的是“被洗脑的机器人”,日本士兵展现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度与中国和美国士兵完全一样。他们能够在目睹暴行时表达不满和怀疑。1937年,一位日本士兵在南京大屠杀后抵达南京时惊恐地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日本兵干的吗?”

同样,只有日本人残暴的想法也是错误的。穆尔描述,许多美国士兵与日本人的残暴程度完全一样,包括将囚犯乱刀砍死,斩首,把油炸过的日本人的耳朵或手指作为战争纪念品。穆尔直言不讳地指出:“在这一方面,美国人与其东亚的对手没什么区别。”日本士兵拒绝投降的传奇其实主要是怕被美国人虐待,而非什么特殊的狂热。

也许最让人不安的是穆尔对士兵写日记的分析。他说,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士兵的想法和感受都受到上级的严密监视。因此,他们平时表现的是自我控制的一面,写日记成为这些士兵说服自己听从国家命令的有效手段。

也许相比上一代人,或者10年前,我们现在能更加舒服地表达质疑,而过去我们深深地陷入对冷战或反恐战争非黑即白的论断中。也许我们武装部队今天的所作所为(比如阿布格里卜监狱丑闻)也让我们不禁怀疑他们过去表现得如何。

不论最近历史学家和出版商想要打破禁忌的原因是什么,关于正义战争的论调不会轻易消散。这些故事得以持续的原因是,我们会对自己感到好受,对我们的父母或祖父母感到好受,对培养我们的国家感到好受。这些故事让我们同过去产生情感联系。时报广场上的这一吻比任何知识分子追求的细节真相更能满足我们灵魂深处的渴望。

(综合青年参考、金融时报报道,《 青年参考 》撰稿:章鲁生,英国《金融时报》作者:基思·洛)


http://www.guancha.cn/history/2013_08_06_163869_2.shtml

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教授玛丽·路易斯·罗伯茨公布的研究成果,可能会颠覆人们长期对二战中盟军英雄形象的认识。

她在自己的新书《士兵们做了些什么?在二战法国的美国大兵和性》中援引部分法国民众的观点,称美军士兵并非为了正义与自由,更像是为了法国姑娘才来扮演“解放者”的;他们想方设法与法国女性寻欢作乐,掀起了“欲望的海啸”。

1944年,美国《生活》杂志曾刊登过一张美国大兵亲吻法国妇女的照片,为的是宣传盟军战争的正义性。1945年8月,该杂志刊登的另一张照片成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一个瞬间。艾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拍摄的一位水兵在纽约时报广场亲吻一名护士,这张照片代表二战的结局就像童话故事般美丽。就像珀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圣乔治与公主、超人与路易丝·莱恩——美国战胜了怪物,赢得全世界的感谢,这一吻就是奖励。

从这一天开始,无数关于二战的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都让这一童话故事延续。在美国,二战仍被称作“正义之战”,参加二战的男人都是“最伟大的一代”。盟军被描述成像《兄弟连》一样,无所畏惧地直捅敌人的老巢,并活着给后人讲述这一神话。相反,轴心国则与他们所犯的暴行分不开:南京大屠杀、缅甸死亡铁路和犹太人大屠杀。而其他人都是可怜的受害者:被侵犯的犹太人、被拯救的战俘和充满感激之情的法国抵抗运动者。

数十年来,相关认识一直未曾被动摇。2004年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即便法美关系因伊拉克战争遇冷,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仍然强调,法国决不会忘记“永远的美国朋友”。

没有哪位历史学家会质疑盟军打倒纳粹政权的核心目的,但现在似乎有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直面这场“正义战争”中黑白分明的方方面面。

“赶紧把女人藏好”

美国大兵在欧洲的“性冒险”,从他们进驻英国时便露出了苗头。这些高大、自信、精力过剩的年轻人,用巧克力、尼龙袜和肥皂等小礼物,换取与当地女孩亲热的机会,买春者亦不在少数。诺曼底登陆前夕,从伦敦的夜总会和酒吧钻出来的美国军人,时常乘着酒兴,在街头寻找“流莺”,谈妥价钱后(通常为3英镑左右),便在军大衣掩盖下匆匆完成交易。

一位士兵在给朋友的信中如此描述这种现象:“我们正开辟‘第二战场’。我无法形容海德公园夜幕降临后的情景和响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5年间,美国军人在英国犯下126起强奸案。相对来说,由于英国不属交战区,美军已经算是十分克制。等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战区后,“性趣”不减的美国大兵们,更是头顶“解放者”光环,上演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性狂欢”。用现在一位观察家的话说,美军对法国女人的态度是:“我们解放了你,你不欠我们点什么吗?”

罗伯茨说,带着这样的态度,随着诺曼底登陆而来的是“真正男性欲望的海啸”,让当地人民大吃一惊。她从诺曼底档案中找到许多美国士兵性侵和公然猥亵的案例。比如在勒阿弗尔,当地人出门时几乎肯定能撞见美国士兵与妓女在公共场合交欢。许多法国人声称,美国人的行为比德国人要糟糕得多,其中一人写道:“他们袭击、抢夺,把街道和我们的房子弄得团团乱。”

玛丽·罗伯茨写道,在距故乡千里之遥的异邦,美军官兵们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时间一长,便认为法国人亏欠自己太多,这个国家的女性有义务“慰劳”他们。于是,他们动辄以暴力手段释放自己的欲望。彼时,诺曼底地区的居民中流行一句话:“之前德国人来了,我们(男人)伪装自己;现在美国人来了,我们得赶紧把女人藏好。”

美国大兵的性行为不分时间和场合。1945年,在诺曼底第二大城市勒阿弗尔,港口挤满了准备开拔回国的士兵。原本宁静的勒阿弗尔被“穿制服的嫖客”弄得乌烟瘴气。头痛不已的市长皮埃尔·瓦赞只得向当地美军指挥官韦德上校写信求助,称市民们甚至“不敢到公园里散步,也不敢去公墓祭扫先人”,因为一不小心,就能撞见忙着与女性交欢的美军士兵。

“这不仅仅是丢脸,而且已经让人无法容忍了。”在信中,瓦赞市长建议美军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建一所“官办”妓院,旋即遭韦德上校回绝,后者的主要理由是:万一建妓院的消息传回国内,恐怕会影响军人们与妻子或女友的关系。

“解放者”愈发不受欢迎

法国官方的公开表态,往往只涉及美军公开买春的行为。而在平民百姓留下的文字间,情况远不止于此。1945年10月,一位勒阿弗尔市民愤怒地申诉:“我们被袭击,被抢劫。无论在家中还是街上,都会遭受伤害……这是一个正在被穿军装的强盗侵害的国度。”

对于美军在法国的各种犯罪行为,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希区柯克在其《通往自由的痛苦之路》中如此记述:“这些‘解放者’对诺曼底地区居民住所和农场的偷窃及抢劫,从(1944年)6月6日开始,整个夏天都没停下来。”他还援引当地居民的说法:“我们对‘解放者’的热情不断减弱,他们抢走每样东西,以扫荡残余德军为借口随意闯入房屋。”

随着战线推进,美国军人把种种恶劣作风散布到法国各地。在布列塔尼,喝得醉醺醺的美国大兵买不到白兰地,遂把酒吧砸得稀烂;在里昂,一名大兵端着枪闯入民宅,强迫女主人与他发生关系……法国警察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起报警,多数时候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事实上,作为盟军的骨干力量,美军士兵非常清楚上述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一名陆军下士在日记中写道:“当地人并不欢迎我们,把我们看成带来毁灭和痛苦的使者。”另一名士兵也坦承,“如果期待当地人欢迎我们……那你无疑会大失所望。”

失望最深的还是法国百姓。勒阿弗尔的一位咖啡馆老板有言:“当我们期待朋友到来,以便帮我们驱散战败的耻辱时,却撞上了这么一群自大、傲慢、行为丑陋的征服者。”

媒体的暗示是否恰当?

面对与日俱增的负面消息,美国为照顾盟国情绪,也曾对士兵的犯罪行为予以谴责,但实际制裁往往“跟不上趟”,“外紧内松”的态度反倒纵容了犯罪者的气焰。史学界估算,从1944年6月到战争结束,不到1年间,美军在法国犯下的强奸案约为3500起。由于很多案件没有目击证人,加上受害者羞于启齿,针对法国女性的性暴力只会比数字显示得更广泛。

对一些情节恶劣、公众影响力巨大的强奸案,美军的确进行了军法审判。问题在于,由于当时的美国军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种族歧视,站在被告席上的往往是非洲裔士兵。


一份日期标注为1944年10月的文件显示,152名美军官兵被控强奸罪,其中130名是黑人。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总共有29名士兵因类似暴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其中25人是黑人。事实上,在战区的强奸案中,非洲裔士兵根本没占到如此高的犯罪比例。换言之,他们只是作为挡箭牌被推到了前台,以暂时平息法国公众的怒火。

罗伯茨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注意到:美军并不严肃对待公共舆论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法国人经常公开交欢,自己这样做,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

与此相关,媒体的战时报道发挥的作用值得玩味。当时,美国杂志不时刊登美国军人与法国女子热吻的照片,让很多年轻人想当然地认为,解放法国是一场“浪漫之旅”。

更有甚者,部分媒体为激励远征军官兵的士气,涉嫌对后者施以不恰当的暗示。譬如,影响力很大的《生活》杂志曾把前往法国作战形容为一场“性冒险”,称法国是一个“住着4000万享乐主义者的巨大妓院,那里的人每天饕餮美食、狂饮名酒、日夜交欢”。

战时,美国军方管理的《星条旗报》会定期刊登诸如“放下武器”等德文短语,以便士兵同敌人作战时使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报刊登的大量法文短语和作战没什么直接关系,包括“你有一双迷人的眼睛”、“ 我未婚”、“你父母在家吗”、“想来根烟吗”等,都带有一望即知的“特殊含义”。士兵们从这样的报道中会得到怎样的启发,也就不言自明。

百姓的痛苦与胜败无关

玛丽·罗伯茨在《士兵们做了些什么?》一书中指出,法国并非美军性暴力的惟一受害国。盟军进入德国境内后,沦为“牺牲品”的当地女性平民同样数以千计。另外,英国伦敦公共记录办公室的解密文件显示,二战期间,美国大兵在英国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私生子,作为其后果之一,英国1945年的离婚申请数量竟相当于1939年的5倍。

容易想见,美军之所以在紧张的战斗之余“性趣”高昂,与“及时行乐”的思想不无关系。身处战火纷飞的前线,生命随时可能消逝,命运的不确定性,促使血气方刚的大兵们肆无忌惮地宣泄着本能——有时,他们“霸王硬上弓”;有时,他们也可以用一块香皂、一块巧克力或一包口香糖,引诱饱受战火摧残、生计艰难的欧洲女子宽衣解带。

无独有偶,同为在欧洲战场抗击纳粹的主力,苏联也因为本国士兵针对战区平民的大规模暴行而屡遭指责。其中,以2002年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出版的《柏林:一九四五沦陷》一书的观点最为惊人:从苏联军队反攻波兰开始,至柏林陷落为止,总共大约200万名德国妇女沦为性暴力的对象,其中部分受害者更遭到轮奸。

“苏联人对施暴对象几乎不加选择,被强奸者包括80岁的老人、10岁的儿童以及临产的孕妇。”按照比弗的说法,单在柏林一地,就有13万妇女被蹂躏,其中约1万人因不堪打击而自杀。受害者中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的夫人,那时她只有12岁。

除了德国,在波兰、南斯拉夫等多地,也存在对苏军性犯罪的记录。

尽管时隔半个多世纪,比弗的研究结论在俄罗斯依然遭到强烈批评。《莫斯科时报》曾刊文称,比弗“炮制所谓的历史真相和揭秘,瞎编滥造,极尽歪曲之能事。”

如今,以玛丽·罗伯茨为首的学者揭露的、美军在战争期间的阴暗面,同样成为美、英、法、德等各国媒体评述的话题。尽管这段往事无法改变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在孰是孰非的争论中,历史的复杂性得到展现,也会有更多人在掩卷之余,想起“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句古话——战争从来没有绝对的赢家,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参战各方的平民百姓。

为金钱临阵脱逃

这不是我们习惯看到的关于二战老兵的描述。另一本最近出版的著作也在质疑盟军的英雄形象。记者查尔斯·格拉斯的《逃军者:二战最后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了1939年至1945年间,15万英美士兵放弃军职的事。这些故事以前从未被提起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人觉得很羞愧,另一方面是我们想让这些英雄永垂不朽。然而,通过讲述这样的故事,格拉斯打破了将近70年无人触碰的禁忌。

格拉斯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许多士兵在血腥战斗的压力下失去人性的过程。格拉斯描述的战争与我们习惯在《兄弟连》中看到的状态相去甚远,因为许多士兵在不同的部队间调动,从未能与同伴建立任何深厚的友谊。约翰·韦恩在电影《硫黄岛浴血战》(1949年)里刻画的指挥官像父亲一样的形象也被无情地颠覆了。的确有许多军官自己也身负重伤,无暇顾及寻求指导的普通士兵。虽然英勇事迹在这本书里也比比皆是,但这种英雄主义标准是多数士兵无法做到的。

虽然他十分同情这些士兵,但格拉斯也认为,这些士兵在战场下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他在书中说,一些逃军者不是被炮弹吓退的,而是看到赚钱的机会,通常和暴力犯罪团伙搅和在一起。他们性放纵,在黑市牟取暴利,甚至从事暴力犯罪。

残暴不逊日本兵

如果说罗伯茨和格拉斯质疑了英雄的形象,那么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东亚历史的阿伦·威廉·穆尔的新书则颠覆了怪物的形象。穆尔在《书写战争:士兵记录下的日本帝国》一书中,通过200多名日本、中国和美国士兵的日记审视了当时的亚太地区战场。

据他描述,日本士兵远非许多西方人仍然坚信的是“被洗脑的机器人”,日本士兵展现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度与中国和美国士兵完全一样。他们能够在目睹暴行时表达不满和怀疑。1937年,一位日本士兵在南京大屠杀后抵达南京时惊恐地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日本兵干的吗?”

同样,只有日本人残暴的想法也是错误的。穆尔描述,许多美国士兵与日本人的残暴程度完全一样,包括将囚犯乱刀砍死,斩首,把油炸过的日本人的耳朵或手指作为战争纪念品。穆尔直言不讳地指出:“在这一方面,美国人与其东亚的对手没什么区别。”日本士兵拒绝投降的传奇其实主要是怕被美国人虐待,而非什么特殊的狂热。

也许最让人不安的是穆尔对士兵写日记的分析。他说,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士兵的想法和感受都受到上级的严密监视。因此,他们平时表现的是自我控制的一面,写日记成为这些士兵说服自己听从国家命令的有效手段。

也许相比上一代人,或者10年前,我们现在能更加舒服地表达质疑,而过去我们深深地陷入对冷战或反恐战争非黑即白的论断中。也许我们武装部队今天的所作所为(比如阿布格里卜监狱丑闻)也让我们不禁怀疑他们过去表现得如何。

不论最近历史学家和出版商想要打破禁忌的原因是什么,关于正义战争的论调不会轻易消散。这些故事得以持续的原因是,我们会对自己感到好受,对我们的父母或祖父母感到好受,对培养我们的国家感到好受。这些故事让我们同过去产生情感联系。时报广场上的这一吻比任何知识分子追求的细节真相更能满足我们灵魂深处的渴望。

(综合青年参考、金融时报报道,《 青年参考 》撰稿:章鲁生,英国《金融时报》作者:基思·洛)


战争主要是雄性的对抗。
好多私货
这还用研究啊?
普世原则的意思就是你有我也有。
不说因为出于报复的对待战俘的残忍。单说美军在太平洋岛屿战争中最喜欢撬开日本士兵在中国或者东南亚掠夺财富而来的金牙或者砍下手指来获取金戒指。以此来积攒财富。
而在欧洲战场,则是大肆搜刮哪怕是平民的财产。
战争让女人走开
两边都一样。。。
法国女性先是被德国人玩弄,然后被美国人勾引,这就是战败的下场。
法国男人才是最该检讨的。
一战时,米帝就这个德行了,参见《永别了,武器》
香水国的女人就是烂漫啊!
打仗不就是抢钱抢女人吗。
战争让女人走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第三帝国国防军1 发表于 2013-8-7 11:30
打仗不就是抢钱抢女人吗。
还有抢地盘
法国还是叫母鸡国吧
美国人啥时候做过亏本的买卖:帮你收了地,地里的女人归我...要西!
退一步说:法国女人和美国男人  谁勾引谁 还不一定呢...
第三帝国国防军1 发表于 2013-8-7 11:30
打仗不就是抢钱抢女人吗。
本来就是这样啊
桥下桑内牛满面,看看,我说的吧~~你们还喷我~~
:法国是一个“住着4000万享乐主义者的巨大妓院,那里的人每天饕餮美食、狂饮名酒、日夜交欢”。
据说苏联人八月风暴行动之后在旅顺港也做出很多调戏妇女的事情
美国大兵还是以买春居多吧?强奸这事还是毛子更狠,比如德国,比如东北。。。。
彼此彼此吧
米畜啥时候正义过?二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都怪法国男人自己保护不好自己的女人。投降了等着别人来拯救,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别说美国大兵了,苏联兵解放东北的时候,也这个德行
这也算是公鸡交保护费了呗
WillSiegKane 发表于 2013-8-7 13:25
都怪法国男人自己保护不好自己的女人。投降了等着别人来拯救,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解放后绞自己女人的头发倒是相当积极的……
私货终于私货到了爸爸的头上
爱生活爱拉登 发表于 2013-8-7 11:04
法国女性先是被德国人玩弄,然后被美国人勾引,这就是战败的下场。
法国男人才是最该检讨的。
集中全国物力修建的所谓防线被绕过,这和法国男人有什么关系??作为平民,他们的义务就是照章纳税,要怪也应该怪走错了道路的将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