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晒64年前解放军借马欠条 价值或超24万(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09:44
2013年08月06日12:34  湖南在线 我有话说(879人参与) http://news.sina.com.cn/s/p/2013-08-06/123427876611.shtml



张兰庭向记者展示这张已有64年历史的借条


已有64年历史的借条 已有64年历史的借条


  “1949年冬天的枪炮声打断了南岭脚下这片山沟的平静。为了运送伤员,部队从张兰庭家借走了一匹马。

  64年过去了,那张借马的欠条仍然静静地躺在老张家村一栋破败瓦房的角落里。如今的张兰庭已是78岁的老人,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张被光阴染黄的老信纸,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将这张借条兑换,同时他也很想知道,那时写下这张借条的人到底是谁。”

  远近村庄唯一一匹马

  出南岭脚下的蓝山县一路向北,40里山路后翻过塘井岭、九里元两座大山,眼前出现的是发源于南岭的冷水河,这也是湘南地区十分难得的一小块平地。这片三面环山的平地边缘,是一个叫做“老张家”的小山村,这也是78岁的张兰庭一辈子都没有远离的家乡。

  1949年初冬,30公里外的宁远县已被解放,而东侧的嘉禾、临武两县,南侧的蓝山县却仍在国民党军队的控制下,这三个县成掎角之势,牢牢控制着湖南、 广东、广西三省交界。这片面积不大的三角地带集中着南岭最险要的地形,海拔千米以上的九嶷山、华阴山和五岭山等高山均聚集在此。同时,已撤到台湾的国民党 政府在此仍留有超过12000人的兵力。

  这一切,似乎都与当年14岁的张兰庭没有多大关系。托西面宁远县解放的“福”,张兰庭得以入读初小,不同于私塾四书五经的教育,初小除了教授汉语汉字外,还能学到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张兰庭的父亲张土荣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因为张土荣除了传统中医还懂得一些西医和外科的知识,以致方圆30里的各村都经常慕名请他出诊。张土荣的腿受过 伤,背着药箱跋涉二三十里山路对于他来说早已成为巨大的困难,于是解放前两年,不算富裕的他以20石稻谷的价格换了一匹精壮的黑马,这也是方圆30里的村 庄中唯一一匹马。买马之后,张家的积蓄已不够当年全家的口粮。张土荣对于马匹十分珍惜,如果不是急诊,很少骑马外出。

  解放军借马运伤员

  1949年农历十一月十三这天,天还没亮张土荣就徒步外出巡诊了。中午时分,饥肠辘辘的张兰庭放学回到家中,见到三位穿军装的陌生客人。

  关于解放军的宣传张兰庭早已听过,几天前,村里还能听见不远处传来连天的枪炮声,所以见到带着枪的三人他不害怕。此时家中只有母亲和妹妹在,三人表明来意,希望张土荣能够将家中的马匹借给部队以运送附近的伤员。

  张兰庭当即表示,不需要等父亲回来,由自己去把马牵来。张家老屋后百米左右是一片开阔的山坡,也是村里人放牧牛羊的地方,张家的马平时也拴在这里吃草。张兰庭将马牵到门前,连马鞭并马鞍一起交给了其中一名解放军战士。

  “三个人里面有两个人是背着步枪的,另外一个年纪稍大点的没有背步枪,而是武装带上佩着手枪,像是个军官。”张兰庭回忆,“然后佩手枪的这位军官说给我们留一张借条,马匹用完之后便即归还。”

  这名军官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和一张信纸,写下:“今借到张先生土荣家马壹匹此据”。随后在上面盖上了“湘南司令部”的条印,并注明落款为:“十一月十三日”。

  当天晚上天黑后,张土荣才回到家中,张兰庭告诉父亲解放军借走了家里的马,并将借条交给父亲。张土荣只说了句:“知道了,收好吧。”于是张兰庭将借条与家中分田后的地契、全家人的生辰八字等重要文书放在一起,用一块黑布包裹,存放进大衣柜的最里面。

  这张借条在大衣柜里一存就是50年。

  沉睡50年的借条

  就在张兰庭将借条藏入大衣柜后不久,湖南全境解放了。张土荣也结束了巡诊的生涯,被当地政府聘为新张家村村卫生所主任。1953年,刚刚成年的张兰庭也成为了附近石城村卫生所的医生。父子俩工资相同,每月9元,这在当时是一份令全村人艳羡的“高收入”工作。

  可这种“好日子”只持续了5年,随之而来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即便在卫生所当医生,张氏父子一家也是农业户口,为了完成生产队分配的“工分”任务,张氏父子不得不辞去卫生所的工作回家务农。

  紧随其后到来的是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张土荣夫妇也没能挺过这段时期。父母死后,全家只剩下张兰庭夫妇和未出嫁的妹妹,张兰庭一人支撑着全家生计,日子越过越穷。

  直到1999年,张兰庭偶然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郴州一位市民一直保存着解放战争时期借给部队10石谷子的借条,最终被当地政府按照历年银行汇率折算兑换的消息。他猛然想起,那张借马的借条已在自家大衣柜里静静沉睡了50年。

  此时的张兰庭家境窘迫,老妻多年卧病,大儿子年近五旬仍是村里闻名的光棍,如果那张借条能够兑换,或许有钱去治妻子的病,或许全家人的生活能够得到一些 改善。张兰庭从大衣柜深处翻出那个黑布包,黑布早已褪色,借条也已发黄,常年压在衣物下,信纸边缘的褶皱都紧紧粘在了一起。

  不过,捧着这张穿越时光的借条,张兰庭茫然了,当年写下借条的人不知名姓,建国后历次整编部队,又到哪里去找这早已消失在时光里的“湘南司令部”呢?

  犹豫再三,张兰庭去了宁远县政府,将借条的情况和希望兑换的要求告知了县里。2000年,宁远县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来到张家鉴定了这张借条,认为借条真实,且出具了一张确认函。张拿回了确认函的复印件,等待兑现通知,这一等,13年又过去了。

  眼见借条迟迟不能兑现,妻子也于2008年去世,张兰庭想在自己离世前了却这桩心愿。今年7月,在亲戚的帮助下,78岁的张兰庭与64年前借条的故事被发布到红网上。

  是谁写下了借条

  张兰庭的故事立刻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当此事被转发到微博上后,更是引起了全国范围的网友讨论,其中声援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

  对借条提出质疑的声音主要指向借条的真实性,其中有人认为这张借条文字简体、繁体混杂,借条正本中“马壹匹”用的是繁体的“壹”,而日期“十一月十三日”用的是简体字的“一”。

  但宁远县武装部却没有受这些质疑的影响,早在2000年第一次见到此物时就认定其为真品。对此北京的红色收藏家金铁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收藏过从红军 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大量文物史料,并表示在自己看到的解放前的文本中,日期用繁体和简体的都大量存在。同时,一些书画界人士也提出借条字迹、格式、行文 都符合当时历史。

  “借条的真伪其实看纸张、墨迹和印章就基本能够分辨。”金铁华仔细辨认了记者提供的照片,“这张借条墨迹已经透入棉纸,纸张状况不像伪造。签章是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文书中常见的条印,条印的油墨含碳,完全不像现代仿制品。”

  张兰庭和借条的故事现身网络后,7月28日,宁远县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时隔13年再次登门,他们又一次向张兰庭表示承认这张借条的真实性,同时明确表示,借条可以兑换。

  除了兑换外,张兰庭另有一个心愿,他很想知道当年写下这张借条的军官到底是谁,今日是否依然健在。

  据我军已公开的资料显示,1949年冬在湘南地区作战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46军136师和137师。从张兰庭回忆借马是为了转运伤 员的细节来看,距老张家村距离最近的是136师408团在冷水铺地区发生的战斗。冷水铺即是今天的下辖老张家村的冷水镇,距离老张家村不到15公里。

  按照张兰庭对于写下借条者“佩手枪”的描述,结合随身携带“湘南司令部”条印的细节,有人提出此人军衔至少应在营级以上。

  “那个人(写借条者)个子比我们本地人要高一些,身材魁梧、皮肤较黑。”张兰庭回忆,“他说话不是这一带的口音,但是我可以听得懂,口音接近永州地区或者四川一带的‘官话’。”

  如何兑换成为难题

  这张64年前的借条到底价值几何,张兰庭自己说不清楚,但借条现身后,网上曾有人跟帖回复愿意出5万元购买。宁远县冷水镇党委书记蒋先定曾向红网表示, 偿付方式会和张家人商量,双方达成协议后尽快偿付。他对红网称:“如果他们要马,就算我们宁远不产马,我们也会从外地买马还给他们。如果采用现金支付,那 我们就要调查现在一匹马值多少钱。而且,镇里会向上级建议对张家的义举给予奖励。总之,一匹马无论如何跑不掉。”

  64年前的借条,是否只是“借一匹马,还一匹马”这样简单?

  按照张土荣当年购买马匹的20石谷子计算,按购买力折合现今的粮价,解放前旧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20斤,今年的粳稻最低收购价1.5元/斤,20石稻谷换来的马匹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应有3600元。

  对于解放前我党我军人员在民间欠下的债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全国范围成立过清欠办公室,清理从红军时期开始我党我军在各地筹集粮饷时所打的借 条。由于多数借条未规定利息,当时的政策规定的原则是按照历年银行的存款利率计算到兑换时止,清欠工作一直到1970年左右结束。

  按照张兰庭马匹的价值为20石稻谷计算,计入1949年—1970年的历年存款利率,如兑换成粮食,将超过16万斤稻谷,价值超过24万元人民币。

  张兰庭并不知道这项计算的答案,站在已成为危房的张家老屋前,此时的他双手已捧不稳那张64年前的借条。他说自己今年78岁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日子,只希望能在去世前,了却这桩横跨了两代人的旧事。

  文并摄/本报记者 倪家宁

2013年08月06日12:34  湖南在线 我有话说(879人参与) http://news.sina.com.cn/s/p/2013-08-06/123427876611.shtml



张兰庭向记者展示这张已有64年历史的借条

U2415P1T1D27876611F21DT20130806123401.jpg (36.0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6 15:09 上传



已有64年历史的借条 已有64年历史的借条

U2415P1T1D27876611F23DT20130806123401.jpg (41.1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8-6 15:09 上传



  “1949年冬天的枪炮声打断了南岭脚下这片山沟的平静。为了运送伤员,部队从张兰庭家借走了一匹马。

  64年过去了,那张借马的欠条仍然静静地躺在老张家村一栋破败瓦房的角落里。如今的张兰庭已是78岁的老人,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张被光阴染黄的老信纸,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将这张借条兑换,同时他也很想知道,那时写下这张借条的人到底是谁。”

  远近村庄唯一一匹马

  出南岭脚下的蓝山县一路向北,40里山路后翻过塘井岭、九里元两座大山,眼前出现的是发源于南岭的冷水河,这也是湘南地区十分难得的一小块平地。这片三面环山的平地边缘,是一个叫做“老张家”的小山村,这也是78岁的张兰庭一辈子都没有远离的家乡。

  1949年初冬,30公里外的宁远县已被解放,而东侧的嘉禾、临武两县,南侧的蓝山县却仍在国民党军队的控制下,这三个县成掎角之势,牢牢控制着湖南、 广东、广西三省交界。这片面积不大的三角地带集中着南岭最险要的地形,海拔千米以上的九嶷山、华阴山和五岭山等高山均聚集在此。同时,已撤到台湾的国民党 政府在此仍留有超过12000人的兵力。

  这一切,似乎都与当年14岁的张兰庭没有多大关系。托西面宁远县解放的“福”,张兰庭得以入读初小,不同于私塾四书五经的教育,初小除了教授汉语汉字外,还能学到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张兰庭的父亲张土荣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因为张土荣除了传统中医还懂得一些西医和外科的知识,以致方圆30里的各村都经常慕名请他出诊。张土荣的腿受过 伤,背着药箱跋涉二三十里山路对于他来说早已成为巨大的困难,于是解放前两年,不算富裕的他以20石稻谷的价格换了一匹精壮的黑马,这也是方圆30里的村 庄中唯一一匹马。买马之后,张家的积蓄已不够当年全家的口粮。张土荣对于马匹十分珍惜,如果不是急诊,很少骑马外出。

  解放军借马运伤员

  1949年农历十一月十三这天,天还没亮张土荣就徒步外出巡诊了。中午时分,饥肠辘辘的张兰庭放学回到家中,见到三位穿军装的陌生客人。

  关于解放军的宣传张兰庭早已听过,几天前,村里还能听见不远处传来连天的枪炮声,所以见到带着枪的三人他不害怕。此时家中只有母亲和妹妹在,三人表明来意,希望张土荣能够将家中的马匹借给部队以运送附近的伤员。

  张兰庭当即表示,不需要等父亲回来,由自己去把马牵来。张家老屋后百米左右是一片开阔的山坡,也是村里人放牧牛羊的地方,张家的马平时也拴在这里吃草。张兰庭将马牵到门前,连马鞭并马鞍一起交给了其中一名解放军战士。

  “三个人里面有两个人是背着步枪的,另外一个年纪稍大点的没有背步枪,而是武装带上佩着手枪,像是个军官。”张兰庭回忆,“然后佩手枪的这位军官说给我们留一张借条,马匹用完之后便即归还。”

  这名军官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和一张信纸,写下:“今借到张先生土荣家马壹匹此据”。随后在上面盖上了“湘南司令部”的条印,并注明落款为:“十一月十三日”。

  当天晚上天黑后,张土荣才回到家中,张兰庭告诉父亲解放军借走了家里的马,并将借条交给父亲。张土荣只说了句:“知道了,收好吧。”于是张兰庭将借条与家中分田后的地契、全家人的生辰八字等重要文书放在一起,用一块黑布包裹,存放进大衣柜的最里面。

  这张借条在大衣柜里一存就是50年。

  沉睡50年的借条

  就在张兰庭将借条藏入大衣柜后不久,湖南全境解放了。张土荣也结束了巡诊的生涯,被当地政府聘为新张家村村卫生所主任。1953年,刚刚成年的张兰庭也成为了附近石城村卫生所的医生。父子俩工资相同,每月9元,这在当时是一份令全村人艳羡的“高收入”工作。

  可这种“好日子”只持续了5年,随之而来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即便在卫生所当医生,张氏父子一家也是农业户口,为了完成生产队分配的“工分”任务,张氏父子不得不辞去卫生所的工作回家务农。

  紧随其后到来的是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张土荣夫妇也没能挺过这段时期。父母死后,全家只剩下张兰庭夫妇和未出嫁的妹妹,张兰庭一人支撑着全家生计,日子越过越穷。

  直到1999年,张兰庭偶然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郴州一位市民一直保存着解放战争时期借给部队10石谷子的借条,最终被当地政府按照历年银行汇率折算兑换的消息。他猛然想起,那张借马的借条已在自家大衣柜里静静沉睡了50年。

  此时的张兰庭家境窘迫,老妻多年卧病,大儿子年近五旬仍是村里闻名的光棍,如果那张借条能够兑换,或许有钱去治妻子的病,或许全家人的生活能够得到一些 改善。张兰庭从大衣柜深处翻出那个黑布包,黑布早已褪色,借条也已发黄,常年压在衣物下,信纸边缘的褶皱都紧紧粘在了一起。

  不过,捧着这张穿越时光的借条,张兰庭茫然了,当年写下借条的人不知名姓,建国后历次整编部队,又到哪里去找这早已消失在时光里的“湘南司令部”呢?

  犹豫再三,张兰庭去了宁远县政府,将借条的情况和希望兑换的要求告知了县里。2000年,宁远县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来到张家鉴定了这张借条,认为借条真实,且出具了一张确认函。张拿回了确认函的复印件,等待兑现通知,这一等,13年又过去了。

  眼见借条迟迟不能兑现,妻子也于2008年去世,张兰庭想在自己离世前了却这桩心愿。今年7月,在亲戚的帮助下,78岁的张兰庭与64年前借条的故事被发布到红网上。

  是谁写下了借条

  张兰庭的故事立刻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当此事被转发到微博上后,更是引起了全国范围的网友讨论,其中声援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

  对借条提出质疑的声音主要指向借条的真实性,其中有人认为这张借条文字简体、繁体混杂,借条正本中“马壹匹”用的是繁体的“壹”,而日期“十一月十三日”用的是简体字的“一”。

  但宁远县武装部却没有受这些质疑的影响,早在2000年第一次见到此物时就认定其为真品。对此北京的红色收藏家金铁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收藏过从红军 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大量文物史料,并表示在自己看到的解放前的文本中,日期用繁体和简体的都大量存在。同时,一些书画界人士也提出借条字迹、格式、行文 都符合当时历史。

  “借条的真伪其实看纸张、墨迹和印章就基本能够分辨。”金铁华仔细辨认了记者提供的照片,“这张借条墨迹已经透入棉纸,纸张状况不像伪造。签章是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文书中常见的条印,条印的油墨含碳,完全不像现代仿制品。”

  张兰庭和借条的故事现身网络后,7月28日,宁远县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时隔13年再次登门,他们又一次向张兰庭表示承认这张借条的真实性,同时明确表示,借条可以兑换。

  除了兑换外,张兰庭另有一个心愿,他很想知道当年写下这张借条的军官到底是谁,今日是否依然健在。

  据我军已公开的资料显示,1949年冬在湘南地区作战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46军136师和137师。从张兰庭回忆借马是为了转运伤 员的细节来看,距老张家村距离最近的是136师408团在冷水铺地区发生的战斗。冷水铺即是今天的下辖老张家村的冷水镇,距离老张家村不到15公里。

  按照张兰庭对于写下借条者“佩手枪”的描述,结合随身携带“湘南司令部”条印的细节,有人提出此人军衔至少应在营级以上。

  “那个人(写借条者)个子比我们本地人要高一些,身材魁梧、皮肤较黑。”张兰庭回忆,“他说话不是这一带的口音,但是我可以听得懂,口音接近永州地区或者四川一带的‘官话’。”

  如何兑换成为难题

  这张64年前的借条到底价值几何,张兰庭自己说不清楚,但借条现身后,网上曾有人跟帖回复愿意出5万元购买。宁远县冷水镇党委书记蒋先定曾向红网表示, 偿付方式会和张家人商量,双方达成协议后尽快偿付。他对红网称:“如果他们要马,就算我们宁远不产马,我们也会从外地买马还给他们。如果采用现金支付,那 我们就要调查现在一匹马值多少钱。而且,镇里会向上级建议对张家的义举给予奖励。总之,一匹马无论如何跑不掉。”

  64年前的借条,是否只是“借一匹马,还一匹马”这样简单?

  按照张土荣当年购买马匹的20石谷子计算,按购买力折合现今的粮价,解放前旧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20斤,今年的粳稻最低收购价1.5元/斤,20石稻谷换来的马匹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应有3600元。

  对于解放前我党我军人员在民间欠下的债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全国范围成立过清欠办公室,清理从红军时期开始我党我军在各地筹集粮饷时所打的借 条。由于多数借条未规定利息,当时的政策规定的原则是按照历年银行的存款利率计算到兑换时止,清欠工作一直到1970年左右结束。

  按照张兰庭马匹的价值为20石稻谷计算,计入1949年—1970年的历年存款利率,如兑换成粮食,将超过16万斤稻谷,价值超过24万元人民币。

  张兰庭并不知道这项计算的答案,站在已成为危房的张家老屋前,此时的他双手已捧不稳那张64年前的借条。他说自己今年78岁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日子,只希望能在去世前,了却这桩横跨了两代人的旧事。

  文并摄/本报记者 倪家宁

红网对此事的报道

村民晒64年前解放军借马欠条 官方称不赖帐2013年08月04日02:59  潇湘晨报 我有话说
  红网记者陈宗昊实习生杜钜金李凡丽永州报道http://news.sina.com.cn/s/2013-08-04/025927855878.shtml

  连日来,一张64年前“解放军借马欠条”出现在网上,引发无数网友关注。

  8月1日,宁远县冷水镇党委书记蒋先定回应说,正在向上级反映此情况,争取尽快确认借据真伪,如果属实,共产党人绝不会赖拥军群众的这笔账。

  网帖:解放军借马留下欠条

  7月29日,题为《一张珍藏的借据解放军60多年前借了我家的东西》的帖子被网友“名人堂”代发到红网论坛,引起网友热议。

  根据帖文叙述,1949年,14岁的宁远县冷水镇村民张兰庭随父亲张土荣在蓝山县竹管寺行医遇到解放军发起解放蓝山之战。为转移伤员,有位解放军军官借走了张土荣一匹行医用的马,留下借据时表示待仗打完后将把马还回来。

  多年过去,借走的马一直没还回来,这张借据在张土荣去世后由张兰庭珍藏至今。因为现在家境困难,张兰庭委托网友“名人堂”到红网发帖询问,看有关部门能否依据偿付。

  在网友“名人堂”上传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借据书写在一张较薄的笺纸上,纸色泛黄,但保存比较完整。内容为“今借到,张先生土荣家马壹匹,十一月十三日条”,日期上方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湘南司令部”朱印。

  声音:如果属实,应当偿付

  帖子发出来后,短短两天时间,点击量超过十万,还有人将其转发到微博上,绝大多数网友表示,如果经过鉴定借据属实,有关部门应当偿付。

  网友“洞庭君”说:“如果是真的,一定要还,而且要赶快还。”

  网友“云之心”认为:“借条珍贵,地方博物馆可珍藏。政府加倍补偿应该,言而有信方不失民心。”

  也有网友提出,到底是偿还一匹马,还是根据当年马的价值折算成人民币,提出了各自见解。

  网友“大树还小”在跟帖中说:“充分说明我军,真正是文明之师啊!想一想当年的部队,对吧?还有哪些征了民间的东西还会留借据呢?”

  张家:曾鉴定过借据的真假

  8月1日,记者联系上张兰庭老人的孙子张毅平,了解到一些帖子之外的情况。

  首先,对于网上有人发微博说张兰庭家已与当地政府初步达成60万元补偿的说法,张毅平直接否认,并表示全家人从没上过微博,对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完全不知情。

  张毅平说,7月31日宁远县人武部和冷水镇政府的同志确实到张家来了解过情况,但没有就借据偿还一事作出结论。

  张毅平还表示,之前借据被他祖父张兰庭老人藏在衣柜里,所以保存比较完整。而且,村里不少年纪大的村民,很早以前就知道解放军从张家借走一匹马的事。

  他听祖父说,大约2001年左右,老人曾找到当地人武部鉴定过借据,并开出了借据属实的证明。但因为时间太长,老人将证明原件遗失。不过,有不少见过证明原件的亲戚,还有当时陪老人一起去鉴定的亲戚也可以作证。

  网友“名人堂”在后来的跟帖中也提到了张兰庭老人去鉴定借据的事情。而且,帖子发出后,有人向张兰庭老人提出用5万元收购借据并找政府兑现,但事后要收1万元回扣。

  冷水镇党委书记:如属实,绝不赖账

  宁远县冷水镇党委书记蒋先定1日向红网记者证实,帖子发出来后,镇里确实派人到张兰庭老人家了解情况。

  “镇里正在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尽快确认借据真伪,同时,根据张兰庭家的现实情况,冷水镇会依照政策帮助解决张家的实际困难。”蒋先定说,“包括申请困难补助、农村低保等等。这二者并不矛盾,都是基层政府应该做的。”

  蒋先定认为,宁远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一直有拥军传统。如果借据属实,张兰庭老人一家多年后才由于经济困难把借据拿出来的行为,本身已经充分证明了老区人民的善良和淳朴。留下借据的当事人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但共产党还在,共产党人绝不会赖拥军群众的这笔账,也不会让九泉之下的革命前辈留有遗憾。

  当问及偿付方式时,蒋先定表示这还需要和张家人商量,双方达成协议后一定尽快偿付。“如果他们要马,就算我们宁远不产马,我们也会从外地买马还给他们。”蒋先定笑着说:“如果采用现金支付,那我们就要调查现在一匹马值多少钱。而且,镇里会向上级建议对张家的义举给予奖励。总之,一匹马无论如何跑不掉。”

  [链接旧闻]


  汝城县:红军借据曾兑现

  据潇湘晨报2006年10月报道1996年暮春的一天,湖南汝城县延寿乡官亨村村民胡运海(胡四德之孙),准备在家里厨房砌一个新灶,在拆除老灶时发现一张发黄的毛边纸,上书:“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百零伍担生猪叁头重量伍百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落款是“叶祖令”,时间为“1934年冬”。这是一张当年红军留下的借据。

  他将此事报告了村干部,村干部将此事上报到了县里,县里又给省里和中央有关部门写信反映。后据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查知,写借据的叶祖令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于1934年12月在贵州省石阡县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1997年5月17日,汝城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在官亨村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按原价折款,由汝城县政府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胡运海归还1.5万元人民币。胡运海当即将其中的13930元捐献给村里修建希望小学。

(原标题:64年前解放军借走我家一匹马,有欠条)
民政部门对这些事应该有所作为,然后拿出这样的正面处理作为宣传材料宣扬我大土鳖的亲民政策才行!
应该还是要还的
应该还是要还的
如果查证属实,至少应该按照银行利息计算
http://bbs.rednet.cn/thread-28383261-1-1.html
考证如下
先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湘南司令部是啥?那就先找他的建立者。
成铁侠
目录
人物简介人物经历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成铁侠(1900-1970),字百炼,宁远冷水人。1922年投入唐生智旅,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党部队历任连长、营长、旅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卧底汪伪政权。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编辑本段人物经历成铁侠生于宁远冷水,1922年投身军旅,国民革命运动期间加入国民党。1930年,任十六师四十七旅旅长。此后,率部追剿红军五年之久。“八一三”事变后,他率一旅之师赴沪抗日,部队被陈诚改编。他率100余人愤然回湖南,在宁远成立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队伍很快发展到4000多人。由于给养困难,被近接受湖南省政府改编。1940年11月,他由唐生明介绍,打入汪伪政府,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5月20日,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回到宁远、新田、桂阳交界处,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军区司令部,任司令员,部队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对促成欧冠起义、解放湘南起了重要作用。解放后,先后任湖南省军区高参、零陵专区土改委员会委员、湘南行署民政处副处长、衡阳副专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于1970年1月30日去世。1979年2月平反昭雪。[1]














可见这个司令部应该是一个我党领导下的游击队武装,而非正规军。


那么正规历史,请参见永州地方志http://www.yzcity.gov.cn/gtb/ind ... rt_2731_142251.html


军事编中游击队一节:


一、人民游擊隊
    解放戰爭後期,一批中共地下黨員和地下工作者,先後受上級組織指派到境內,組建地方人民武裝。至1949年11月零陵全境解放前夕,有中共領導下的8支人民游擊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軍區司令部  民國38年(1949)5月成立,轄第一(桂陽)、第二(新田)、第三(寧遠)3個分區和直屬部隊。至整編前夕,隊伍發展到3000人、1900余支槍,司令員成鐵俠,副司令員李鐵山,副政委羅杰,同年10月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整編。


由此可知,到49年5月,该部已改名为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軍區司令部,而非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湘南司令部了。


到十月,其也已经被我军改编,就更加不可能使用原有的番号,而应使用改编以后的番号。


这张借据,上面日期应该是10月以后的13日,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不应署名的番号为什么会出现在10月以后才应签署的借条上呢?这就很有意思了~


来看看蓝山解放的情况,请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11aac0100043w.html


可知解放蓝山的是
46军,时间是
十二月五日二十三时,西线一三七师由道县经江华、宁远、进至蓝山南部的大桥、所城一带,封锁了敌人向西、向南逃窜之路。东线由四十军的一个团和一个营由宜章、郴州出发,进至临武与蓝山交界的华荫山,堵上了敌人东逃的口子。担任主攻的一三六师三个团兵力分三路分别从东北、北面攻入,大胆穿插,把敌人的防御系统打得一团糟。
一三六师四0七团长途奔袭二百余里,于十二月五日下午到达蓝山县境。



那么路过宁远的137师,是在12月5日之前不久,通过的,而且是包抄,主攻为136师407团。



那么问题就是:文中说“1949年,我满了14岁,有一天,我照样跟着父亲到不远的蓝山县竹管寺行医,正碰上解放军和国民党的军队打仗,听说是要解放蓝山,我们看见解放军很多战士受了伤,我和父亲不顾生命危险,立即抢救受伤的解放军,用当时所带的草药为十多名受伤的解放军进行了包扎,得到了解放军的赞扬。”那显然遇到的应该是136师407团,那么就算有借条,也应该是136师407团。而从属宁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軍區司令部,最有可能配合的是137师,而不是136师的部队。



所以无论是部队、时间,都是有疑问的。



而136师和137师,均没有吸收当地武装,具体沿革如下:



步兵第136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5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6师,下辖第406、407、408团,师长曾雍雅,政治委员徐光华。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11月组建的冀东军区第12旅和第14旅,1946年7月两旅合编为新第12旅,次月改称冀东军区独立第10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为25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5师。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力强,能吃苦,出关作战后进步很快”。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两次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香通武战役、滦东战役、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平解放长沙、衡宝战役等。在辽沈战役时,25师在锦北战斗中,插得进,站的稳,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东野总部给予通令嘉奖。74团1连(现为装甲第8师29团装步营1连)坚守白老虎屯,击退了敌人一个团兵力的进攻,被9纵授予“白老虎连”荣誉称号,并获“死打硬拼”锦旗一面。1952年9月,136师随军入朝参战,三打马踏里。1953年6月组建师炮兵517团(1969年改称师炮兵团)。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省。1975年6月随军调防,驻防山东临沂。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67集团军步兵第136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下辖第407、408、409团、炮兵团,撤消406团。1999年,该师与河南开封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合并,改编为河南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36师。

该师部分主官:曾雍雅少将(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徐光华少将(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步兵第137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7师,下辖第409、410、411团,师长萧全夫,政治委员李振声。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11月组建的冀东军区第13旅,1946年8月改称冀东军区独立第11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为26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6师。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两次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香通武战役、滦东战役、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1947年9月,26师在五岭山阻击战中,粉碎了敌7个团的疯狂进攻,歼敌1000余人,保证了友军全歼杨仗子之敌的胜利。9纵首长对26师英勇顽强的阻击,给予高度赞扬。76团5连被纵队授予“守如泰山连”荣誉称号。同年10月,26师参加朝阳攻坚战斗,歼敌1600余人。78团5连英勇顽强,首先登城,全连集体荣立大功,被纵队命名为“朝阳连”。英雄的战士王岐、王连山、王宪林、李宝玉、周志民等被授予“朝阳勇士”的光荣称号。锦州攻坚战中,26师共歼敌5085人,76团5连浴血奋战,四树红旗,被纵队授予“锦州战斗尖刀连”称号。天津战役时,137师为46军主攻师,在津南率先突破,共歼敌9788名。1949年10月,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里面对137师的成长进步给予了客观的评价:“137师部队原是冀东地区之地方兵团,抗日战争末期的县区游击武装基础。该师没有老骨干部队,干部绝大多数是青年。部队富有朝气,战斗情绪高,作风勇猛,执行命令坚决,善于野战,攻坚力不行。”1951年1月,137师随46军移防粤东,保卫海防。1952年9月,46军部队入朝参战,137师410团为入朝先锋团。在朝鲜战场上,137师参加了西海岸战备防御、三八线阵地守备作战以及停战后的战备整训。1953年6月组建师炮兵518团(1969年改称师炮兵团)。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1975年7月,137师随46军换防到江苏徐州地区,3年后又移防山东胶县。1985年10月,137师撤消番号和建制,师部改为陆军第26集团军炮兵旅旅部,主力409团转隶136师建制。26集团军炮兵旅在1992年缩编为炮兵第47团,编入炮兵第8师。2003年,炮兵8师缩编为炮兵旅,该团撤消番号和建制。

该师部分主官:萧全夫少将(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李振声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程登志少将(旅大警备区政委)、曹芃生上将(兰州军区政委)、杜铁环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委)。



可见,这个借条是大有问题的。




另外解放军的文件上是否盖章最好证据如下,湖南省博物馆馆藏: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司令部镇压匪首胡凤璋的油印布告



1949年7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攻破汝城县匪巢“古上寨”,活捉了匪首胡凤璋,8月15日将其镇压于桂东沙田。胡匪伏法,震动湘南。胡凤璋被镇压的第二天,即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布告,公布了胡凤璋残害人民,与人民为敌的种种罪行。湖南省博物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征集到这张布告。布告为传单式,毛边纸墨色油印,纵长25厘米,横长38.5厘米。上方“罪状”二字为毛笔书写,并以红墨水圈划。

这个湘南支队,也是一支起义武装,而且是纯正的正规军。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5师的番号出现在1949年3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2师改称,师长刘子奇。该师组建于1948年12月,以吉林军区和原合江军区各1个独立团为基础成立整训第2师,师机关由合江军区前方指挥部和吉林军区部分干部组成。1949年3月,东北军区第165师划归第四野战军直属。1949年5月165师归湖北军区建制,8月,该师又调给12兵团兼湖南军区,11月奉命进驻郴州城区。遵照湖南省军区命令,郴县军分区司、政机关与第165师、湘南支队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郴县军分区,刘子奇任司令员,刘亚球兼政委,第654师第493团改为独立7团,第495团编入各县大队,取消团的番号。1952年10月,与零陵、衡阳军分区合并为湘南军区。1954年6月,撤销湘南军区。其机构人员分别组成衡阳、郴县两个军分区。1960年3月,郴县军分区更名为郴州军分区,
主官简介:
刘子奇少将 曾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而其正规文件中没有盖章。


因此基本可以认定,不是这位受人指使造假(可能较大),要不就是非正规部队的脱队人员,以老部队番号招摇撞骗。

一匹马。64年后才24万,?
2000年,宁远县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来到张家鉴定了这张借条,认为借条真实,且出具了一张确认函。张拿回了确认函的复印件,等待兑现通知,这一等,13年又过去了。{:173:}{:173:}土家的基层**,就不用指望了,,,,一堆吃喝的货而已。。
我发现这几年的借条特别多,有借枪的,有借粮食的,还有借银子的,还有这篇借马的。。。。。。
好好活 发表于 2013-8-6 15:45
2000年,宁远县武装部的工作人员来到张家鉴定了这张借条,认为借条真实,且出具了一张确认函。张拿回了确认 ...
好事都要被搞成坏事了。
赶紧兑了吧,借条送博物馆,算是善始善终
网易上面已经高潮了。
说实话,且不说借条的真假,单说这篇报道里面私货就不少······
"稻谷壹百零伍担生猪叁头重量伍百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   按原价折款归还1.5万元。。。兔子果然腹黑。。。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解放初期,五十年代为何不要?
   如果当年说“不借”,会怎样?
我军有纪律的
这东西要还的。
有借有还,而且这事,最后肯定是还。
这种故事,十年前鼓噪了一阵,现在还在扯皮,真是佩服这糟老头和没事找事的记者。
要还可以,找到双方当事人再说。
6楼果然是一考据党
quweiping 发表于 2013-8-6 20:31
这种故事,十年前鼓噪了一阵,现在还在扯皮,真是佩服这糟老头和没事找事的记者。
要还可以,找到双方当事 ...
十年前的新闻你还记得?
是不是从侧面印证了解放军真正是文明之师,这样的军队古今中外很少见的吧
    那些牺牲了亲属的家庭呢,他们用什么还。  这个差不多就算了,分走的那些土地是不是也要还回来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借的东西一律打借条      我知道的好像是后来由当地政府补还了的         像这个事情如果属实应当机立断给予补偿兑换   绝对不能拖拖拉拉的啊    不然丢党的脸啊
利滚利,党怕是得拿一个国企给老人了。
铅笔刀o 发表于 2013-8-6 21:52
利滚利,党怕是得拿一个国企给老人了。
得亏有了这匹马,革命才能胜利
很简单把小马崽子一起还回去,3代同堂了。
这种事没什么好说的~确认属实后折算好还掉是应该的,不然打这借条干什么?这本来就是我党我军的政策~
打了借条确实该还
解放军是文明之师??别在这说笑话了
不能用科学手段鉴定借条用纸的年代吗?
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花钱,吃你个烂西瓜还要钱
面包超人 发表于 2013-8-6 22:04
解放军是文明之师??别在这说笑话了
只有明灯国的军队才是文明之师!对吧兄逮
我党刚年收了我家在方家胡同3间四合院,能要回来不?
应该是一辆宝马的钱
先查查湘南司令部
TG好像没有类似的称号吧
不过,对这种为解放事业奉献的人还是应该鼓励的
还上个几匹马就是了,现在的很多记者不是一般的找抽,各种造谣生事,没事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