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鑫诺”在九天——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鑫诺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01:51
守护“鑫诺”在九天
——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鑫诺站


发布时间: 2013-08-01  |   作者:杨冰 姜宁 祁登峰 张强
http://www.stdaily.com 2013年08月0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杨冰 姜宁 祁登峰 张强    杨冰 姜宁 祁登峰 本报记者 张强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告别。

    2013年7月9日14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鑫诺站的精准控制下,鑫诺一号卫星完成了它在轨运行15年的使命,进入国际公认的卫星“坟墓轨道”自由飞行。鑫诺站卫星控制机房里,看着电脑屏幕上一点点消失的飞行曲线,鑫诺人禁不住泪流满面,向这个朝夕相处15年的伙伴作最后的告别。

    鑫诺一号是一颗由法国泰雷兹公司制造的电视平台通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完全使用自主研发的测控系统管理的外国卫星。在15年的寿命期内,它不仅担负着政府机关、公共交通、重要媒体等百余家国内外用户的卫星通信任务,同时也为亚太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干线通信、数据传输等多种服务。

    从1998年7月18日发射升空到2013年7月9日卫星进入“坟墓轨道”,鑫诺人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守护着鑫诺一号的平安。

    “一定要把卫星救回来”

    时间回溯到2012年9月6日22时38分。鑫诺站卫星控制机房突然响起一阵“嘀嘀”的报警声,随后卫星姿态丢失,转入对日定向,紧接着星上转发器全部关闭,通信全部中断。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处置,上亿用户收视将受到影响,损失无法估量。

    此时的鑫诺一号已在轨运行14年,进入故障高发期。赶到现场指挥抢救的中心领导给鑫诺站下达命令,“一定要把卫星救回来。”

    鑫诺站站长李燕宁带领大家打响了一场“保卫战”。次日凌晨3时22分,在科技人员的奋力抢救下,鑫诺一号顺利捕获地球。早上6时整,卫星终于转入了正常模式,姿态稳定。

    从发现故障到排除险情,只用了7小时22分钟。鑫诺人创造了国内商业卫星抢救的最快纪录。

    鑫诺人过硬的测控能力,离不开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卫星通信测控地面站站长汪赛进清晰地记得鑫诺站刚成立时的场景。那是1997年1月,中心从各岗位抽调14名年轻人远涉法国,学习卫星测控管理技术。面对14名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小伙子,法国宇航局的专家们纷纷摇头。晚上回到住处,14名年轻人一起拍着桌子发誓:一定要管好鑫诺一号,给中国人争口气。

    为了这个承诺,年轻的鑫诺人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和培训上,疯狂地汲取着国外卫星测控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回国后,几乎又是马不停蹄地学习测控设备操作和卫星应急处置方法。

    15年后,法国宇航局的一位老专家来鑫诺站参观后感叹:“15年前,你们在法国参加鑫诺一号管理培训。15年后,在中国鑫诺站,我想对你们说:了不起。”

    与非法信号干扰赛跑

    2002年6月23日19时,一个强烈的干扰信号出现在鑫诺站的卫星监控显示屏上,妄图占据鑫诺一号转发器,攻击正在直播的新闻联播。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告诉现场每一个人,这肯定是非法组织妄图在新闻联播中插播其反动画面。

    鑫诺站的科技人员迅速反应,果断切断该路转发器,有效阻拦了非法干扰信号。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2天、第3天……每天新闻联播一开始,这个非法干扰信号都会出现,恶意攻击。

    鑫诺站全体科技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攻关当中,经过一昼夜认真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利用卫星姿态偏置手段查找干扰源的方案。

    29日19时23分,监控系统再次发出告警,干扰出现了。大家马上按预案有条不紊地反干扰、切载波、调姿态、测功率。19时30分,干扰源被准确定位出来。

    这一结果迅速汇报给了中央,为党中央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六天五夜的较量中,鑫诺人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荣立集体一等功。

    这次事件结束后,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必须不断创新和攻关,提高鑫诺一号卫星测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随后,由技术骨干领衔的一个个创新攻关小组应运而生——

    2004年初,鑫诺站参与完成了国内首个同步轨道卫星双星共位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同年12月,“卫星干扰自动监测及应急关机系统”研制成功,极大提高了安播任务保障能力;2009年,鑫诺站又突破了多星共位测控技术,并成功应用到鑫诺卫星的测控管理工作中;2011年,鑫诺人自主研发鑫诺一号自动发令软件和“多星综合测控与管理系统”……

    让鑫诺精神薪火相传

    2006年6月,意大利罗马。

    由美国航空航天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国际空间任务操作大会上,15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航天界的专家学者将目光同时汇聚在一名中国小伙子的身上。他就是吴风雷,时任鑫诺站总工。流利的英语、清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吴风雷精彩完美的表现给各国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听完汇报,各国专家非常惊讶,他们没想到这名不满30岁的小伙子竟然在卫星测控管理领域有如此深厚的造诣。会后,两位来自欧洲最大的测控软件开发公司的专家专程跟吴风雷来到了中国,参观访问鑫诺站,交流卫星长期测控管理技术。

    卫星通信测控地面站站长汪赛进评价说:“鑫诺站培养出来的人,除了技术过硬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岗、敬业,责任大于一切,使命重于生命。”

    “全局、主动、团结、敬业”是鑫诺精神的精髓,也是所有鑫诺人办事作风和工作习惯的全面体现。

    担负大型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的设备工程师付永强,在某大型天线出现故障时,冒着暑天正午40多度的高温,爬上了天线,连续工作3个小时;负责通信和设备工作的工程师邵华,为了指导项目组的新人赶一个紧急的项目,含泪把高烧不退的孩子托付给朋友照顾;年轻的80后技术骨干徐辉,连续加班72小时,独立完成了某大型任务10余份相关操作程序和故障应急方案的撰写……

    “鑫诺人创造了鑫诺精神。”卫星通信测控地面站党委书记刘美告诉记者,“我们一定要让鑫诺精神薪火相传。”

    《科技日报》(2013-08-01 三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629664.htm守护“鑫诺”在九天
——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鑫诺站


发布时间: 2013-08-01  |   作者:杨冰 姜宁 祁登峰 张强
http://www.stdaily.com 2013年08月0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杨冰 姜宁 祁登峰 张强    杨冰 姜宁 祁登峰 本报记者 张强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告别。

    2013年7月9日14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鑫诺站的精准控制下,鑫诺一号卫星完成了它在轨运行15年的使命,进入国际公认的卫星“坟墓轨道”自由飞行。鑫诺站卫星控制机房里,看着电脑屏幕上一点点消失的飞行曲线,鑫诺人禁不住泪流满面,向这个朝夕相处15年的伙伴作最后的告别。

    鑫诺一号是一颗由法国泰雷兹公司制造的电视平台通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完全使用自主研发的测控系统管理的外国卫星。在15年的寿命期内,它不仅担负着政府机关、公共交通、重要媒体等百余家国内外用户的卫星通信任务,同时也为亚太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干线通信、数据传输等多种服务。

    从1998年7月18日发射升空到2013年7月9日卫星进入“坟墓轨道”,鑫诺人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守护着鑫诺一号的平安。

    “一定要把卫星救回来”

    时间回溯到2012年9月6日22时38分。鑫诺站卫星控制机房突然响起一阵“嘀嘀”的报警声,随后卫星姿态丢失,转入对日定向,紧接着星上转发器全部关闭,通信全部中断。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处置,上亿用户收视将受到影响,损失无法估量。

    此时的鑫诺一号已在轨运行14年,进入故障高发期。赶到现场指挥抢救的中心领导给鑫诺站下达命令,“一定要把卫星救回来。”

    鑫诺站站长李燕宁带领大家打响了一场“保卫战”。次日凌晨3时22分,在科技人员的奋力抢救下,鑫诺一号顺利捕获地球。早上6时整,卫星终于转入了正常模式,姿态稳定。

    从发现故障到排除险情,只用了7小时22分钟。鑫诺人创造了国内商业卫星抢救的最快纪录。

    鑫诺人过硬的测控能力,离不开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卫星通信测控地面站站长汪赛进清晰地记得鑫诺站刚成立时的场景。那是1997年1月,中心从各岗位抽调14名年轻人远涉法国,学习卫星测控管理技术。面对14名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小伙子,法国宇航局的专家们纷纷摇头。晚上回到住处,14名年轻人一起拍着桌子发誓:一定要管好鑫诺一号,给中国人争口气。

    为了这个承诺,年轻的鑫诺人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和培训上,疯狂地汲取着国外卫星测控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回国后,几乎又是马不停蹄地学习测控设备操作和卫星应急处置方法。

    15年后,法国宇航局的一位老专家来鑫诺站参观后感叹:“15年前,你们在法国参加鑫诺一号管理培训。15年后,在中国鑫诺站,我想对你们说:了不起。”

    与非法信号干扰赛跑

    2002年6月23日19时,一个强烈的干扰信号出现在鑫诺站的卫星监控显示屏上,妄图占据鑫诺一号转发器,攻击正在直播的新闻联播。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告诉现场每一个人,这肯定是非法组织妄图在新闻联播中插播其反动画面。

    鑫诺站的科技人员迅速反应,果断切断该路转发器,有效阻拦了非法干扰信号。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2天、第3天……每天新闻联播一开始,这个非法干扰信号都会出现,恶意攻击。

    鑫诺站全体科技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攻关当中,经过一昼夜认真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利用卫星姿态偏置手段查找干扰源的方案。

    29日19时23分,监控系统再次发出告警,干扰出现了。大家马上按预案有条不紊地反干扰、切载波、调姿态、测功率。19时30分,干扰源被准确定位出来。

    这一结果迅速汇报给了中央,为党中央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六天五夜的较量中,鑫诺人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荣立集体一等功。

    这次事件结束后,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必须不断创新和攻关,提高鑫诺一号卫星测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随后,由技术骨干领衔的一个个创新攻关小组应运而生——

    2004年初,鑫诺站参与完成了国内首个同步轨道卫星双星共位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同年12月,“卫星干扰自动监测及应急关机系统”研制成功,极大提高了安播任务保障能力;2009年,鑫诺站又突破了多星共位测控技术,并成功应用到鑫诺卫星的测控管理工作中;2011年,鑫诺人自主研发鑫诺一号自动发令软件和“多星综合测控与管理系统”……

    让鑫诺精神薪火相传

    2006年6月,意大利罗马。

    由美国航空航天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国际空间任务操作大会上,15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航天界的专家学者将目光同时汇聚在一名中国小伙子的身上。他就是吴风雷,时任鑫诺站总工。流利的英语、清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吴风雷精彩完美的表现给各国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听完汇报,各国专家非常惊讶,他们没想到这名不满30岁的小伙子竟然在卫星测控管理领域有如此深厚的造诣。会后,两位来自欧洲最大的测控软件开发公司的专家专程跟吴风雷来到了中国,参观访问鑫诺站,交流卫星长期测控管理技术。

    卫星通信测控地面站站长汪赛进评价说:“鑫诺站培养出来的人,除了技术过硬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岗、敬业,责任大于一切,使命重于生命。”

    “全局、主动、团结、敬业”是鑫诺精神的精髓,也是所有鑫诺人办事作风和工作习惯的全面体现。

    担负大型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的设备工程师付永强,在某大型天线出现故障时,冒着暑天正午40多度的高温,爬上了天线,连续工作3个小时;负责通信和设备工作的工程师邵华,为了指导项目组的新人赶一个紧急的项目,含泪把高烧不退的孩子托付给朋友照顾;年轻的80后技术骨干徐辉,连续加班72小时,独立完成了某大型任务10余份相关操作程序和故障应急方案的撰写……

    “鑫诺人创造了鑫诺精神。”卫星通信测控地面站党委书记刘美告诉记者,“我们一定要让鑫诺精神薪火相传。”

    《科技日报》(2013-08-01 三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629664.htm
那个干扰轮子干的?
butongla 发表于 2013-8-3 18:10
那个干扰轮子干的?
是,当时通过定位,发现干扰源在台湾。为保障关键电视频道传输,特别是后来的17大直播,特地发射了加强抗干扰能力的鑫诺3号。
轮子有这么大能耐?多半是轮子背后的人不轨之徒吧
astrozjl 发表于 2013-8-4 00:44
轮子有这么大能耐?多半是轮子背后的人不轨之徒吧
当然是背后有敌对势力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