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希德马丁将制造商用型量子计算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17:29
如果你真的有一台量子计算机的话,那么网络世界对于你将会是毫无保留开放的,借助量子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任何网络上的秘密对于你来说唾手可得。世界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抢在了IBM和微软等IT厂商的前面,宣布即将推出商用型的量子计算机。

据洛克希德马丁称,商用型计算机的原型是由加拿大D-Wave公司制作的量子计算机,通过两年的技术升级洛克希德·马丁使得这台原型机可以达到商用水准,如果新的计算机像洛克希德和D-Wave期望的那样运转,那么,它将可以极大地提升哪怕是如今最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的运算能力,其处理科技和商务问题的速度,会比今天快数百万倍。

洛克希德公司的技术主管雷·约翰逊说,公司将利用量子计算机开发和测试复杂的雷达、航天和航空器系统。这种计算机将可以完成许多任务,比如即时得出一个有几百万行代码的卫星网络管理软件遇到太阳黑子爆发或核爆炸冲击波时会作何反应。当然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也可以做到不过要花几周的时间。

鉴于洛克希德马丁军火商的身份,大概有一天这公司会做出来军用级的量子计算机装备美国国防部,看来新的信息革命又要开始了。
如果你真的有一台量子计算机的话,那么网络世界对于你将会是毫无保留开放的,借助量子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任何网络上的秘密对于你来说唾手可得。世界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抢在了IBM和微软等IT厂商的前面,宣布即将推出商用型的量子计算机。

据洛克希德马丁称,商用型计算机的原型是由加拿大D-Wave公司制作的量子计算机,通过两年的技术升级洛克希德·马丁使得这台原型机可以达到商用水准,如果新的计算机像洛克希德和D-Wave期望的那样运转,那么,它将可以极大地提升哪怕是如今最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的运算能力,其处理科技和商务问题的速度,会比今天快数百万倍。

洛克希德公司的技术主管雷·约翰逊说,公司将利用量子计算机开发和测试复杂的雷达、航天和航空器系统。这种计算机将可以完成许多任务,比如即时得出一个有几百万行代码的卫星网络管理软件遇到太阳黑子爆发或核爆炸冲击波时会作何反应。当然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也可以做到不过要花几周的时间。

鉴于洛克希德马丁军火商的身份,大概有一天这公司会做出来军用级的量子计算机装备美国国防部,看来新的信息革命又要开始了。
没想到罗马这么NB,前面是聚变反应堆,后面就是量子计算机,IMB,INTEL都在干什么?
2023年洛克希德臭鼬工厂的针对商业的核聚变 技术

洛克希德公司在谷歌的Solve for X(注)上提出了一个100兆瓦的小型聚变反应堆的概念,它利用氘和氚(氢的同位素)进行聚变反应。将可以装上卡车,并可以通过类似喷气发动机生产线一样的方式生产(相对于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这样的需要多国巨大投入的超级工程)。

注:Google发布了一个类似与TED的“Solve for X”网站,关注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前沿技术思想和解决之道。介绍页面的文字翻译如下:

什么是Solve for X?

Solve for X 是一个听取并讨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沿科技理念的地方。在这个前沿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亿万的人。从前沿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项目大胆的想法使它们听起来像科幻小说。在前沿这个意义上说,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会带给我们这些想法真的可以走进生活的全部希望。
待解决的巨大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方法和使它成真的科技突破的结合是这个“探月工程”(指的是Slove for X)的本质。
Solve for X将是一个论坛,以鼓励和详述那些以技术为主导的重大项目的设想和团队。这个论坛从一个由梅根·史密斯和埃里克·施密特共同主持的面对面的活动开始 – Slove for X 演讲现在正在被发布到该网站。我们鼓励你观看 Solve for X 演讲,加入G + 讨论圈,并发表你自己的Solve for X演讲。


突破性的技术:洛克希德的查尔斯·蔡斯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发出高贝塔的配置,这使得紧凑型反应堆的设计将具备更快的开发时间(5年,而不是30)。

*(相对于托卡马克装置)在等离子体想要扩张的时候,会遭遇更强的磁力(在托卡马克装置中,旋转的等离子体自行发生磁场,离核心越远,磁场越弱,而等离子体扩张的越厉害,这导致了一个死循环,也是为什么托卡马克构型如此麻烦复杂)
*它也有极少数的开放磁力线(装置密封程度高,基本没有空隙让粒子泄露)
*理想的拱磁力线曲率
*洛克希德系统的beta约1。
*系统使用氢的同位素作为燃料(氘 - 氚)

目前气缸宽1米,高2米。 而100 MW版本,将比现有的装置大大约两倍的尺寸。
这个,必然是分析获得了外星人的科技
光靠军工订单,难以维持营收,更难保证持续增长。 不开源,难道光去求五角大楼找吃吃?
不靠谱啊不靠谱
把概念改了
很负责的说,这属于yy
要求中航工业制造发帖机器人以应对挑战
差距越拉越大
pedant22 发表于 2013-8-2 00:04
2023年洛克希德臭鼬工厂的针对商业的核聚变 技术

洛克希德公司在谷歌的Solve for X(注)上提出了一个10 ...
可控热核反应一大挑战是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由于等离子体种种不稳定性,磁力线发生畸变,无法约束“核燃料”。 难道洛克希德有所突破?
我查了一下,还真的有D-wave 这个公司,而且google 和NASA已经买了他们的量子计算机,至于下面说的那个聚变反应堆,这个还不能够证实。我看了视频,感觉说的还是挺靠谱的,如果真的能够民用,那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想想,电动车,电动航母,高能激光加工技术,等等,人类真的进入电器时代了
好莱坞垃圾看多了,忽悠,继续忽悠。
这玩意得多大呀,那么大的功率,光冷却系统就够受的了
诺马玩的都最尖端科技前沿的东东,了不起啊!只要一项取得突破,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诺马科技精英的实力和远大的抱负确实让人敬畏。
2013-06-08 10:14:35 来源: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最近,由我室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团队的陆朝阳、刘乃乐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实验。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线性方程组广泛地应用于几乎每一个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数值计算、信号处理、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比如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气象预报,就需要建立并求解包含百万变量的线性方程组,来实现对大气中各种物理参数(温度、气压、湿度等)的模拟和预测。而高准确度的气象预报则需要求解具有海量数据的方程组,假使要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即便是用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至少需要几百年。

  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塞斯.罗伊德(Seth Lloyd)等提出了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认为借助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带来指数级的加速,将能远远超越现有经典计算机的速度。根据理论预计,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线性方程组,利用GHz时钟频率的量子计算机将只需要10秒钟的计算时间。

  潘建伟团队发展了世界领先的多光子纠缠操控技术,成功运行了求解一个2×2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线路,首次从原理上证明了这一算法的可行性。审稿人评价 “实验工作新颖而且重要”、“这个算法是量子信息技术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物理评论快报》把该论文选为重点推介论文,并且在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网站专门撰文介绍。

  在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的长期支持下,潘建伟团队对光学量子计算开展了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2007年在世界上首次用光量子计算机实现大数分解量子肖尔算法、2008年首次实现量子容失编码、2009年首次量子模拟任意子的分数统计、2010年首次实现可容错光子逻辑门、2011年首次实现非簇态的单向量子计算、2012年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2013年首次实现线性方程组量子算法。上述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英国物理学会、BBC、新科学家杂志等国际媒体广泛报道,标志着我国在光学量子计算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论文链接:http://prl.aps.org/abstract/PRL/v110/i23/e230501
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网站报道:http://physics.aps.org/synopsis-for/10.1103/PhysRevLett.110.230501
译者:PenitentSin1219浏览| 0评论T|T
量子计算机可解简单线性方程组

点击查看大图

解方程组:3x + y = 2 和x + 3y = 0
上面这种简单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用笔和纸在一到两分钟内解出来。现在,中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的物理学家已经可以用简单的量子计算机解这样的方程组。他们的实验包括把量子信息编译到四个光子里,并通过光学设备发送这些信息。物理学家表示,他们可以改进并进一步调整装置以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

潘建伟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多伦多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其他工作人员运用2009年阿拉姆·哈罗、阿维纳坦·哈斯蒂姆、和赛斯·洛伊德等教授发明的新量子算法实现了这项运算技术。对于简单的线性方程组,哈罗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算法比传统计算机最好的算法要快指数倍。然而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是这个算法找到的并不是精确解,而是近似解。

潘教授的研究队伍通过放射紫外脉冲到一个装有两个硼酸钡晶体的光学系统中以释放两个光子对。一对光子的偏振方向纠缠在一起。这意味着光子间极化的内在联系比传统物理学的更加紧密。

光束分离器、反射镜和棱镜

每一个纠缠的光子对都被极化光束分离器传送出去,此分离器按照光子对的极化性把它们分离开来。四个光子都输入成量子比特进行计算。然后一个光学回路(由光束分离器、反射镜和棱镜组成)会处理这些量子比特。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线性方程可以被描述为一个2乘2矩阵和一个向量,这两个都可以编译进三个量子比特中。第四个量子比特则是一个“附属物”,是一个调整量子回路函数的定值。

当四个光子通过回路的时候,他们处在一个高度缠乱的GHZ状态(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state),这是量子运算的标志。然后四个光子被四个不同的探测器探测到。这些探测器测量光子的极化程度,这条信息可被用于得出代数问题的解。

当然,因为研究队伍已经知道答案,所以他们能够对比理论结果来测试算法。经过测试三个不同的问题,他们发现实验输出结果的准确度在0.825到0.993之间(数值为1的准确度表示完全符合理论值)。

更好的光源和探测器

研究队伍指出他们现在的装置仅局限于单光子光源 — 这个光源是具有概率性的,并不能一直释放所需的光子 — 而且光子探测器的效率相对较低。然而,研究者正在寻找更好的光源和探测器。这就意味着芯片集成化的使用可以创建大规模回路的运算从而解决更加复杂的线性方程。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执行其他的量子算法以解决微分方程或者为数据寻找合适的数学函数。

“我们的近期目标是想办法控制10到20个量子比特”,中国科技大学的卢朝阳教授解释道,“这可以使我们测试更复杂的量子算法,比如解微分方程,通用量子纠错码和各种系统的量子模拟。”

原文链接:

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news/2013/jun/12/quantum-computer-solves-simple-linear-equations
验明正身,D-Wave 量子计算机原来是“非主流”
马若飞| 7月02日 16:23


D-Wave 说自己要做量子计算机可不只是这一两年的事情 ,从 1999 年起,伴随他们事业的争议自然也持续到了现在。即使他们的理论已经变成了现实,卖给洛克希德·马丁一台 D-Wave One 型,卖给 Google 和 NASA 一台 D-Wave Two 型,关于 D-Wave 是不是真正的量子计算机学界还在争论不休。

“非主流”的 D-Wave

最近,南加州大学的研究者基于对 Google 这台 D-Wave Two 型的研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结论可以这样理解,D-Wave 是量子计算机,却也不是。

在自然界中,物理过程的发生并不需要计算,而是基于“自然”条件自然的完成。用数学语言探索这个“自然”条件的过程即是物理学,它当然很复杂。但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用这个条件直接解决问题,似乎就简单了很多。比如,在自然界中,高能量的状态会自发的转变到低能量的基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达到最优结果的过程。

D-Wave 量子计算机正是模拟了这个过程。在计算机中由液氮创造的超低温环境保持了芯片上多个量子位组成的阵列的低能量基态,并且低温也创造了一个几乎没有热运动的环境,保证了量子位整列的基态不会被热交换干扰。也保证了量子位阵列只通过隧道穿透效应改变自旋状态。

D-Wave 实现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实现了“控制”多个量子位的自旋,在 D-Wave Two 机型中,量子位的数量高达 512 个。另外一个就是利用了隧道穿透效应,实现量子退火算法优化计算过程。D-Wave 擅长完成诸如线性规划,粒子能量计算,蛋白质折叠这样的计算。

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到目前为止,电子计算机与理论中的未来计算机使用的都是冯·诺依曼结构,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传输与计算的“信号”之间的不同。在传统计算机中,输入的信号是某个量的本征态,简单的说,就是在我们传统的经典物理学范畴内只能够观测到唯一结果的量,比如一个二进制数字 0110110。当然,经过计算之后,输出的信号也是这样。

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单元中最基本的部件被称为“门”,是所有逻辑运算的基础。门有很多种类型,比如与门、或门、非门、与或门、与非门等等。举例来说,非门最简单。基于二进制的特性,让你输入“0”时,非门会得到结果“1”,输入“1”时,结果则是“0”。与门稍微复杂一点,能对同时输入的两个量作出判断。输入“0”、“0”结果为“0”,输入“0”、“1”结果为“0”,输入“1”、“0”结果为“0”,输入“1”、“1”结果为“1”。简单地说,当所有输入都为高值,结果才为高,只要有一个低值,结果就为低。

电子计算机的逻辑电路就是用这样无数个“门”组成。门组成加法器,进而实现更复杂的运算。如同二进制的特点,电子计算机使用的半导体元件有且只有两个状态:开或闭。理论上真正的量子计算机则完全不同。

在量子力学中,物质的状态虽然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确定,但是观察的结果却不是“绝对”的,每一次观察可能“发现”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有能力复制“很多”个“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并对它们分别进行观测,如果都能得到相同结果,那么说明这个物体处在观测空间的某个本征态上。而如果观测结果不同,那么说明该物体处在该空间一系列本征态的叠加状态上。

这些不同的结果,就是物质在一系列空间中本征态的叠加,称为“叠加态”。这种量子状态在宏观世界几乎是不可能观察到的,“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可以帮助理解这种有点违反常识的现象。如同猫具有“又死又活”这个叠加态,在量子力学描述的世界中,虽然事件的因果是必然的,但是你看到的结果却有可能是不同的。

量子力学描述了粒子的另外一种特性:自旋。这种特性无法用本征态来表示,除了可以 0 和 1 描述正向和反向自旋之外,这两者之间还有多种不同的状态。能够表现这些叠加态的元件称为量子位。如同电子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算位,量子位即是理论中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基础。量子计算机对每一个叠加态分量实现的计算相当于进行一次传统的计算。所有这些传统计算同时完成并按一定的概率振幅叠加起来,即是量子计算机的输出结果。果壳的方弦这么说:“不太准确的比方,电子计算机能解决无数个问题,那么理论上量子计算机就能解决 2 的 n 次方个问题。”

量子计算机可以对叠加态进行运算,但是运算结果本身也是叠加态。只有针对特定的问题,才能用特定的算法从叠加的结果中抽离出需要的信息。而且,遵循不确定性原理,任何对量子叠加态的测量都会导致波函数的坍缩,一旦坍缩就会出现一个确定的状态,量子叠加态消失,所有在叠加态基础上进行的计算也都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造出量子计算机还需要目前不存在的物理学突破。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这样说:“造出量子计算机的成功率大概和造出反重力汽车差不多。”



为什么要制造量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是有瓶颈的。在追求性能的路上,现代半导体芯片的晶体管数目激增,为了减小芯片面积,控制功耗,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艺越来越精密,英特尔已经将制程推进到了 10 纳米左右。继续推进的成本和得到的性能提升实际上已经不成正比,而且在进行某些大规模运算时,即使最强大的超级电子计算机也已经力不从心。而且制程的缩小也不是无限制的。

当芯片中结构的尺寸小于某个值——一般认为这个值现在的工艺已经基本接近,电子的运动就不仅遵循经典物理,开始呈现量子态。举例来说,这种情况下电子有概率呈现出波的特性,出现隧道穿透效应“穿过”原本不可能穿过的绝缘节点。在宏观上,半导体芯片会出现漏电等不良结果。量子计算机就是理论上完全超越现阶段电子计算机的下一代计算机器。

在量子退火算法的性能方面,其实目前还有争议。在某些超级计算机上使用模拟的量子退火算法计算的速度甚至超过 D-Wave。从原理上讲,D-Wave 并没有利用量子门电路控制量子位来进行计算,它并不是上文所说的理论中的量子计算机。但 D-Wave 实现的量子退火算法确实利用了量子理论描述的效应,它是特殊的“量子计算机”。
CPK抗量子穷举的对策
南湘浩
(2011.09)
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的问世,意味着新时代即将来临。量子计算机使过去不可能穷举的计算复杂度变得可行,有些人宣称:依靠计算复杂度的现行公钥体制,15年以后几乎全部要“死亡”。因此,对未来公钥体制来说,抗量子计算攻击的设计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任务。幸好,CPK组合公钥体制的技术架构,能够用来构造出在量子计算时代也具生命力的新型公钥体制。
1穷举能力

首先分析一下量子计算的特点。D Wave公司提供了一张表,对RSA因子分解的计算步骤做了比较。给出了两条曲线:一个曲线是一个量子芯片或一秒中完成的的计算步骤;另一曲线是全球500台最先进的计算机扩大寿命周期2000倍的计算步骤。

一个指甲大小的量子芯片一秒钟计算
           图27.1 电子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运算方法比较
从表中可看出,量子计算的计算步骤大大少于电子计算机,因而计算速度极快。其次,量子计算几乎不受密钥长度的影响,1024bit的分解步骤与2048bit的分解步骤几乎相当。据说,目前量子计算机的准确率只达到78%(听说军用机更高),主要用于模式识别等领域,但是不久的将来可用于计算,这对建立在计算复杂度的现行公钥体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2基本分析

工业化进程为密码学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元器件,不同的元器件构成不同的密码形态,如:机械密以机械动作取代了人工动作,电子密以记忆单元取代了人工记忆,微电子是以计算单元取代了人工运算。虽然密码的形态很不相同,但是密码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可见,量子计算对密码学的性质不会产生影响。
对密码学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两个基本需求:鉴别与隐私。鉴别是由一方出示证据,各方验证的非对称活动(一对多),隐私是由各方加密,只有我方脱密的非对称活动(多对一)。这种非对称需求只有非对称的公钥体制才能实现,而非对称公钥体制也只有抽象的数学模型才能构造。这种数学模型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概念上,即由私钥到公钥的计算是容易的,而公钥到私钥的计算是很困难的。在电子计算机时代,对建立在计算复杂度基础上的现行公钥体制来说,这个理念似乎是完美的。但是,只要存在容易计算的一方(如私钥到公钥的计算),而且其计算是线性的,那么,就为穷举提供致命的把柄。这就是问题的症结。这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使人很容易陷入困惑之中。
在用密码体制均是理论方案和实践工程的结合体,方案和工程是为实现一个目的的两个不同方面,缺一不可。各不同部分各自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可互补。另外一个方面,公钥体制主要用于密钥管理,而密钥管理必须将密钥生成与密钥分发作为统一的整体。如果不重视理论方案和实践工程的互补性,不重视密钥生成与分发的整体性,把问题互相孤立起来,那么其症结永远是解不开的。在这种情况下,对量子计算攻击作一些理性的和全面的分析,找出正确的出路很有必要的。
3主要目标

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正已转入互联网时代的网际安全(cyber security)。网际网络包括信息网络、也包括物联网络。因此,网络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过去的信息安全的主要任务是被动防御的话,未来网际安全的主要任务则是主动管理。因此,安全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动管理的核心是标识的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标识”是实体的唯一“名称”,标识的管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标识的定义规则,二是标识真实性的证明。标识必须具有公认性,且可证明。例如,就因特网来说,IP地址是以随机数定名的,没有公认性,只有定义的一方才能解析,这为网络垄断提供了条件。其次,没有给出地址真实性证明,不能防止非法接入的发生,进而引起网络的混乱。因此,我们要研究的公钥体制,首先要满足超大规模的标识(地址)鉴别的需要。这就是新的公钥体制首先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
现有所有公钥体制(非对称)都是建立在线性结构的数学模型上,以计算复杂度衡量体制的安全性。这种计算复杂度能够抗衡电子计算机的穷举攻击,但是不能抗衡量子计算的穷举攻击。量子计算攻击的主要特征是穷举,因此,怎样防止穷举是新的公钥体制要达到的第二个目标。
4技术路线

任何穷举只有存在一个判别条件时才有意义,否则没有意义。
一是公钥和私钥都要保密。当一定密钥长度能够阻止电子计算机的穷举攻击时,采用公开公钥的方法是解决密钥分发难题的最简单方法。但在量子计算面前,只要公钥一公开,就为私钥的穷举提供判别条件,抗不住量子计算的穷举。例如,在ECC公钥体制aG=A中,a是私钥,A是公钥,G是椭圆曲线的基点,基点G是已知因素,只要再把公钥A公开,那么就可以穷举私钥a,并能得到唯一解。反过来,如果将公钥A能保密,a就失去了穷举的判别依据,穷举就失去意义。在基于标识的公钥体制中,标识代表实体,且具有公认性。标识的公开,为不公开公钥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只有基于标识的公钥体制,才能做到公钥的保密。至今能用于数字签名的基于标识的公钥体制,除Shamir的IBC(1984)外,还有CPK家族,包括CPKDLP、CPKRSA、CPKECC(2003)和基于圆锥曲线的CPK-CCC(2008)以及基于双线性对的CPKBLP(2009)等。中国是最早使用基于标识的公钥体制的国家,早在1989年研制出非对称密码体制CPKRSA,1991年正式应用于某大型计算机网络,继而于1997年应用于我国商密SJY01,解决了10亿用户的密钥管理,到2003年以“RSA多重密钥”的名义正式公布。在CPK家族中,只有CPKECC能为标识鉴别提供短签名。
二是将基于计算复杂度的传统的公钥体制,改造成基于线性复杂度的新型公钥体制。将公钥的生成与分发相结合起来,在密钥的生成和分发中设置秘密变量,将线性复杂度“无限”放大,使穷举变得不可能。使各实体具有计算任何依赖方的公钥的能力,却不暴露公钥本身。
三是在签名协议或密钥传递协议中,公钥和私钥必须以不可穷举的和数形态出现,以简单方程 (a戀) mod 13=7为例, a和b是未知数。一眼可看出方程就有无穷解,与穷举能力无关。
5功能实现

密码系统一般用芯片技术实现。目前,在芯片中设计一定量的EEPROM,用于存储COS(20KB)和经加密的共有参数(12KB),将密钥的生成和分发过程隐秘化。这可增加获取公、私钥的难度。另外,所有的功能模块,都需要具备抗穷举能力。
密钥生成模块:公钥的生成过程,均在芯片内进行。密钥生成模块的输入因素是实体标识(Alice)。合成密钥生成后,直接提供芯片内部的数字签名模块和密钥传递模块调用,不外露。
数字签名模块:签名进程的输入为签名者的标识(Alice)和签名对象(h)、输出为签名码s和核对码c,即SIGalice(h)=(s,c),其中,alice是Alice的私钥,由ID卡提供。在输出因素s中包括私钥或公钥因素,但s提供不可穷举的方程。验证进程的输入为标识(Alice)和签名码s,输出为核对码c’,即VERALICE(Alice, s, c )=c’,公钥由Alice派生,不外露。
密钥传递模块:加密方输入因素是对方的标识(Bob),产生密钥传递密钥β,β是随机数r和公钥BOB的乘积,公钥由标识Bob派生,不外露,即β=r BOB=r bob G,显然是不可穷举的方程。
以上简要讨论了在CPK特定体制条件下对付量子计算攻击的对策,至少证明了现有公钥体制只要构建成基于标识的体制,仍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问题也集中在了怎样保护公钥上,我们可以期望和相信满足新需求的软、硬件支撑技术会不断涌
http://www.e-henxen.com/IntroNews.asp?tag=Gywm&TheID=106
量子计算机很NB的说,不知道咱们在研到哪一步了?
居然是骡马?IBM在干啥呐?
实验的那个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量子计算机。
忽悠,接着忽悠!
中国这方面不会落后太多,基本上跟他们都是排在前列的
pedant22 发表于 2013-8-2 00:00
没想到罗马这么NB,前面是聚变反应堆,后面就是量子计算机,IMB,INTEL都在干什么?
这背后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
连链接都没有,不怕扣分吗?
llin7 发表于 2013-8-2 22:58
中国这方面不会落后太多,基本上跟他们都是排在前列的
你的意思是中国正宗的量子计算机比你美国粑粑的伪量子计算机落后?
hswz 发表于 2013-8-2 17:39
2013-06-08 10:14:35 来源: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最近,由我室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光学和 ...
这个文章我也搜到了,很多东西是国外弄一个概念出来,国内马上就可以做的比国外很好,这个确实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国内的人原创精神太差了,另外商业气氛也不浓厚。

pedant22 发表于 2013-8-3 08:59
这个文章我也搜到了,很多东西是国外弄一个概念出来,国内马上就可以做的比国外很好,这个确实是我们的优 ...


确实是这样、
在量子领域,中国一点都不比国外差。
但只要一旦成熟,中国的举国体制、在量子等新技术实用化方面,还是有速度优势的
前几年兔子还在验证量子有线通信,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都已在组建实用的有线量子通信网,
就如同太阳能等光伏产业、兔子一旦吃透新技术、只需几年就可以把它搞成一个庞然巨兽、形成成本优势。
pedant22 发表于 2013-8-3 08:59
这个文章我也搜到了,很多东西是国外弄一个概念出来,国内马上就可以做的比国外很好,这个确实是我们的优 ...


确实是这样、
在量子领域,中国一点都不比国外差。
但只要一旦成熟,中国的举国体制、在量子等新技术实用化方面,还是有速度优势的
前几年兔子还在验证量子有线通信,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都已在组建实用的有线量子通信网,
就如同太阳能等光伏产业、兔子一旦吃透新技术、只需几年就可以把它搞成一个庞然巨兽、形成成本优势。
D-WAVE那个东西也就一使用量子原理写算法的传统计算机而已,算不上量子计算机,以这个为原型机,当时我就笑了。
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USC)的研究小组宣布,验证了加拿大D-Wave Systems公司制造的量子计算机(QC)的运行情况,确认“正如想象的一样,发挥出了量子力学的效应”。这意味着承认D-Wave的QC是“真的”。
  NASA和谷歌都已购买
  D-Wave公司于2007年1月首次发布了16量子位*QC处理器(图1)。后来又增加了量子位数,于2009年11月开发出了128量子位的处理器“RAINIER”,2012年9月开发出了512量子位的处理器“Vesuvius”,并且还实现了产品化,配备RAINIER的QC“D-WaveOne”已于2011年5月上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购买了“D-Wave alt=图1:以每年两倍的速度扩大量子位数 src="http://i6.hexunimg.cn/2013-07-25/156492376.jpg" align=middle border=1>图1:以每年两倍的速度扩大量子位数
  D-Wave公司的处理器开发历史。“D-Wave alt=图2:1个量子位最多可与6个量子位结合 src="http://i2.hexunimg.cn/2013-07-25/156492377.jpg" align=middle border=1>图2:1个量子位最多可与6个量子位结合
  USC验证的RAINIER的量子位间的结合状态。在128个量子位中,有20个不工作。图由《日经电子》根据USC的资料制作。
  D-Wave公司的QC和冯·诺伊曼结构QC分别可以解决的问题。冯·诺伊曼结构QC至少目前可解决的问题还非常少。而D-Wave的QC可解决的问题多,但能否非常快速地解决还是个未知数。
  曾被认为是“假的”
  从2007年D-Wave公司的开发品发布,业界就围绕它是不是真正的QC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由于该公司直到最近都未公布有关开发品运行的详细数据,因此冯·诺伊曼结构QC的研究人员大多对D-Wave公司持怀疑态度。2009年底,相继有研究人员质疑说“D-Wave的QC是假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D-Wave公司的处理器采用“模拟退火法(SA)还是量子退火法(QA)”上(图4)。模拟退火法一般是针对只能循环求解的问题,尽量提高求解程序效率的搜索方法之一。现有的计算机采用这种方法。
 
  而D-Wave主张该公司的QC采用了量子退火法。量子退火法虽然跟模拟退火法相似,但以量子位的量子力学为前提,理论上比模拟退火法效率应该更高。所以质疑派大多认为“D-Wave公司的量子计算机是采用模拟退火法的计算机”。
  此次USC证实D-Wave One不是采用模拟退火法而是量子退火法,事实上终结了以往的争论。此消息一出,曾自称是“D-Wave质疑派代表(chief D-Wave skeptic)”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副教授斯科特·阿伦森(Scott Aaronson)也承认D-Wave公司的计算机确实是量子计算机。不过,阿伦森认为,D-Wave公司的QC解决问题的速度是不是比现有计算机快很多还是个未知数。
只记得去年谷哥就买了一台还是两台这玩意
骡马又在忽悠米帝了,新概念和前瞻性是骡马赚钱的法宝。
这两天一直在搜这方面的资料,看了国内和国外的报道和一些文章,基本上对这种东西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得出自己的结论:D-WAVE的量子计算机严格意义上不是真正量子计算机,骡马只是买了这个机器并进行了改进,应用到自己的领域,这个GOOGLE 和NASA购买这个机器没有本质区别。
D-WAVE的机器这个从2007年一推出,就广泛遭到质疑,只是它比较巧妙的运用了量子效应,可以说是准量子计算机,不过这个也算是量子计算机的一个突破。
另外IBM等正在研发的计算机才是真正的量子计算机,国内的不敢说太多,说不好,愤青们肯定会给我给拍死,吹牛的事国内国外都有,国内会稍微严重一点。强调一点,如果国内有突破,将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肯定会先颁给他,这个属于全人类的成果。
俺特意挖坟一次,谷歌与nasa的量子计算机现在已经部署到位。大家都来聊聊会引起哪些方面的竞争和变革?
版主扣分,但勿锁帖。

天水自流 发表于 2015-10-2 11:19
俺特意挖坟一次,谷歌与nasa的量子计算机现在已经部署到位。大家都来聊聊会引起哪些方面的竞争和变革?
版 ...
把量子计算机的定义改了,你的前提就成立了
把量子计算机的定义改了,你的前提就成立了
还请详述些内容。
这段时间大洋这边爆的高科技太多,严重伤害了大洋两岸美分们的小心灵,需要打打气。
波音还要弄反重力引擎。。。美帝这是怎么了,又挖到威震天了?
搞商用量子计算机?骡马这是要抢IBM的饭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