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文摘】为东亚安全护航 美日联盟不是“独”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14:57
文摘】为东亚安全护航 美日联盟不是“独”舰 ?

“美日安全关系的未来不是仅仅由华盛顿和东京决定的。”美国外交政策分析协会(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高级研究员詹姆斯·斯考夫(James L Schoff )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当美日说自己不以中国和朝鲜为目标时,他们是诚实的,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讨论过这些问题。美日联盟在实际行动中的任何不谨慎,都可能会造成‘孤立’中国的客观效果。而北京的行动和决定也会对亚洲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2005年2月19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与日本外相町村孝、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在华盛顿举行的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结束后,发表了一份共同声明。这一令人关注的声明详细罗列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12项同战略目标,被普遍认为是美日联盟建立的标志。“在亚洲安全战略中把中国搁置在一边是‘不安全’的。”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研究协会研究生院(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教授相兰欣因此提出,将欧盟纳入亚洲的多边安全框架中。

美国外交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何理凯(Eric Heginbotham)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让欧盟参与亚洲事务的对话是个非常好的主意。欧盟在东亚既有经济利益,也有政治和军事利益,并且转化美国政策有平衡作用。”美日结盟意在反恐?

“美日花了20年时间才实现今日的联盟声明。”美国右翼智库传统基金会的东亚问题专家鲍比娜·黄(Balbina Hwang)对这份声明倍加肯定,“1990年代起,随着日本在经济上的衰落,美日的互动开始减少。然而布什总统上台后,重视和日本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特别是9.11发生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恐的忠实盟友,并发挥出比冷战结束时更重要的安全作用。”

“很难令人信服,反恐能作为如此宏大的合作框架的最重要目标。”美国防务信息中心(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针锋相对地批驳了保守派的观点,“所谓的反恐合作,只是一种结构转移。东亚的确的力量在不管变化,美国的安全政策也在转移。而地区反恐这个目标,听起来像是被利用来当作美国联盟的‘幌子’。美日联盟的这种表现仍然没有理解亚洲安全力量转化的失败。因此,“美日的联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非常浮浅的。”
站在二者中间,詹姆斯·斯考夫认为美日合作应该放入美国的整体战略构思中考虑。他说:“美日‘共同战略目标’是双方同盟关系的重要发展,但是这一步还没有延伸开来。出于战略和技术上的原因,不仅在亚洲,美国正在全世界进行力量重组。以美日同盟为例,双方是在对共同战略目标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对话后,才谈到美军在日本的重新部署,和美日安全合作的未来。其实,美韩之间也进行了关于未来联盟的对话(Future of the Alliance talks,FOTA),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结盟之举并未达成。” “日本在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台湾问题上紧紧跟随着美国的脚步,”何理凯,“美日的合作是国际大环境转变的一种体现。冷战时期,双方的合作是为了遏制苏联,那是美国当时非常关心的问题。9.11后,地区性霸权的威胁成为美国忧心的另一个领域,而日本愿意站在美国一边支持其在反恐、军控等方面的立场。日本总想证明,它在美国关心的各个领域都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除了国际格局的变化,让斯考夫和何理凯不谋而合的是日本在美日联盟中打的“小算盘
“从日本内部政治格局看,联盟对它非常重要。”何理凯分析说,“目前,自民党在日本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抑制着左翼的社民党等其它党派。美日联盟能帮助出身自民党的小泉首相在区域安全合作上赢得政绩,巩固执政党在日本国内的地位。”

斯考夫则说:“近年来,日本自身实力的相对削弱正威胁着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但如果和美国结了盟,日本就能保持更高的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

中国是美日联盟的“受益者”? 日本驻美大使馆政治参赞兼原信克(Nobukatsu Kanehara)在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4月4日举行的“美日联盟研讨会”上说:“中国将是美日联盟中一个很大的受益者,因为中日在亚洲安全中有共同的利益。”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美国沿着它的传统东亚战略,总希望在亚洲找寻一个“伙伴”来领导这一地区。当然无论是冷战前后,这个人选总是落在日本头上,中国却似乎只能做一个“分享者”。

“中国在很多国际政策中没有像日本那样愿意追随美国。”何理凯解释说,“除了反恐,美国的安全战略中还有其它主题,如地区稳定。美国关注中国的崛起。作为对此的一种反应,美国要通过和日本及其它亚洲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平衡中国在东亚的发展。”
何理凯也特别澄清,“这是平衡,不是遏制。‘遏制’已经不再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种选择了。也许有些美国人仍幻想‘遏制’中国,但在实践中根本行不通。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形象仍有争议,在‘敌人’或是‘朋友’之间拿捏不定,但我个人认为,中国在很多领域应该被当作美国的合作伙伴。”

同样是解释中国的角色,斯考夫说:“既然是双边同盟,中国自然不在其内。北京对美日同盟有一些猜疑是可以理解的。美日安全关系的加强意味着日本在共同防卫中的局限被松绑了。”
“到目前为止,亚洲并没有建立起所谓的地区安全框架来处理外交冲突,美日联盟也只是预期多于实际罢了。”斯考夫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我想,这就和1990年代末的‘美日防卫指针修订案’一样,(虽然条约签了),但两国在后来的行动中却往往相互掣肘。”

他的观点在孔哲文那里得到了印证:“从长远看,中国不会倚赖于美日联盟的‘庇佑’。事实上,中美关系也没有双方描述得那么好。虽然我不认为中美未来会出现明显的‘大冲突’(Clash),但是中美在战略想法上的差异仍然需要重新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在亚洲地位上升及其带来的冲击。”
由于美日联盟忽视了中美之间这一段分歧,孔哲文对美国在亚洲的双边安全框架政策(如,美日联盟)提出了根本的质疑。他明确表示,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大国,美国应该考虑建立某种多边合作框架实现地区稳定。

“一个可能的设想是,建立亚洲版的防扩散安全倡议(PSI)。”孔哲文说,“中日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利益,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双边贸易额比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还大;二者在能源安全领域和环境保护上的互动都是合作的基础。虽然亚洲PSI实现的难度很大,但也只有在这样的多边合作框架内,亚洲各国才能坦诚地展开安全对话。”
相反,何理凯并不认为双边联盟一定要被取代:“双边、多边各种框架可以共存。这就像一项工程。美国可以用联盟方式,也可以用别的方式进行区域合作。重要的是美国要如何设计、驾驭所有这些合作形式,从而建立一种平衡。”

何理凯分析说,“在美国的眼中,当今的世界已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是由许多灰度地带组成,它们给美国带来了威胁和挑战。中国是一个梯度(Shade of Gray)、沙特是一个(即使它也是美国在中东的伙伴),从美国的角度看日本可能也是一个。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让美国现在还无法百分之百地掌握亚洲形势。美国还在观察,还在寻找答案。” 美国在中日争端严守中立?

伴随着钓鱼岛的主权之争,教科书的历史客观性争议,日本走向联合国的企图,中国的反日情绪在一系列“新仇旧恨”中愈燃愈烈。相对应的,日本敏感地认为,民族主义成了中国政府手中对抗日本的一张牌,同时中国军事发展也开始向“东”看。

“中国的军事预算不但是台湾的两倍,也是日本的两倍。”兼原信克说,“解放军的现代化步伐是中国政府改革中发展得最快的一部分。”
然而,站在华盛顿的立场,何理凯认为:“美日联盟对中国没有太多的冲击。中日的历史敌对一直都在那里。在中日争端中,美国总试图站在双方的历史分歧之外,虽然表示关注,但并没有涉足太深。”

“美国试图在中日之间保持平衡。”他说,“美国曾经向中国发出信息,希望中国领导人不要过多地打民族主义牌对付日本。我觉得美国同时也应该和日本接触(Engage),表达自己对其不愿承认侵略史的关注,以及对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的担忧。当然,美国在中日间的平衡态度并不一定是对两边完全取齐。日本毕竟是美国的盟友。中日争端发生时,美国不可能不替自己的盟友说话,而美国也知道,日本非常在意美国的表态。”
孔哲文对日美的近距离有同感,他说,“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大陆和台湾爆发冲突,美国会袖手旁观,也无法想象日本不会在一旁支持美国,哪怕只是后勤支援。中国发布《反分裂法》时虽自认是在试图稳定台海局面,然而站在另一边的日本却说,这是非常有‘煽动性的’法案。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日联盟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形势。”

“我不知道美国如何帮助改善中日关系。”面对这个难题,斯考夫坦承道,“短期内,最好的办法是,美国能努力发展中美关系和美韩关系,避免东亚分裂,形成‘美日’对‘中韩’的局面。同时,日韩之间也应展开认真的对话,全面发展地区安全框架。” 刚刚在上海参加了东亚多边研讨会的斯考夫说,“长远来讲,亚洲的多边安全框架已经在逐步建立。最难的问题是怎么建。美国当然想成为其中的主导力量。但我个人认为,美日和美韩两个双边联盟可以作为这一多边框架的核心。美国在日韩有驻军,和两国的合作经验也很多,因此最容易构架出安全体系。围绕这个核心,中国、俄罗斯和其它亚洲国家再建立整体的多边合作。”

如何才能让中日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兼原信克说,他有一个梦想:“我希望今后太平洋的合作就像跨大西洋联盟一样。如果欧盟能向一个国家的方向前进,那么亚洲也可以。”
“相信我,中国和日本有一天会走向一体化。”兼原信克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日本可能会担起未来亚洲同盟的领导角色,也可能不会,这要看亚洲几大核心实力的走向。但到那时,亚洲各国就能分享同样的挑战和利益。”

欧洲旋律悄然而起7

在AEI的研讨会上,相兰欣带来了欧洲视野:“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可能比美国还要长的‘孤立主义’(单边主义),现在,它开始走向世界,走向多边。它需要伙伴。中国将欧盟作为一个合作机会非常高的伙伴考虑。既然如此,美国为什么不把欧盟包含在亚洲框架之内呢?” 孔哲文合何理凯对这个主张都给予了赞赏。

“将欧盟纳入亚洲事务是个非常好的设想,既可行又很必要。”孔哲文说,“欧盟能为亚洲事务带来它的视角,同时教会美国一些多边合作的经验教训,比如如何整合不同的经济、文化实体,建筑一体化的各个部分。可以说,亚洲和欧洲的对话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但是斯考夫却不无幽默地说,“现在让欧盟参与还有些为时过早。目前东亚急待解决的是朝鲜核危机。但我们已经不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了,最起码,在安排开会时间上会遇到更多的麻烦。”“当然,美日联盟在实际效果上会让中国有一些顾虑,而中国想让欧盟纳入的想法也是可以接受的。”斯考夫设想道,“也许在朝鲜问题发展到下一步――核危机解决后的国家重建问题上时,欧盟的参与更有必要。因为半岛宏观发展的未来不是任何一个邻国能单独承担的,它需要更广泛的多边合作。”

李焰,《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13期,2005/04/06文摘】为东亚安全护航 美日联盟不是“独”舰 ?

“美日安全关系的未来不是仅仅由华盛顿和东京决定的。”美国外交政策分析协会(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高级研究员詹姆斯·斯考夫(James L Schoff )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当美日说自己不以中国和朝鲜为目标时,他们是诚实的,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讨论过这些问题。美日联盟在实际行动中的任何不谨慎,都可能会造成‘孤立’中国的客观效果。而北京的行动和决定也会对亚洲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2005年2月19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与日本外相町村孝、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在华盛顿举行的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结束后,发表了一份共同声明。这一令人关注的声明详细罗列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12项同战略目标,被普遍认为是美日联盟建立的标志。“在亚洲安全战略中把中国搁置在一边是‘不安全’的。”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研究协会研究生院(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教授相兰欣因此提出,将欧盟纳入亚洲的多边安全框架中。

美国外交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何理凯(Eric Heginbotham)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让欧盟参与亚洲事务的对话是个非常好的主意。欧盟在东亚既有经济利益,也有政治和军事利益,并且转化美国政策有平衡作用。”美日结盟意在反恐?

“美日花了20年时间才实现今日的联盟声明。”美国右翼智库传统基金会的东亚问题专家鲍比娜·黄(Balbina Hwang)对这份声明倍加肯定,“1990年代起,随着日本在经济上的衰落,美日的互动开始减少。然而布什总统上台后,重视和日本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特别是9.11发生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恐的忠实盟友,并发挥出比冷战结束时更重要的安全作用。”

“很难令人信服,反恐能作为如此宏大的合作框架的最重要目标。”美国防务信息中心(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针锋相对地批驳了保守派的观点,“所谓的反恐合作,只是一种结构转移。东亚的确的力量在不管变化,美国的安全政策也在转移。而地区反恐这个目标,听起来像是被利用来当作美国联盟的‘幌子’。美日联盟的这种表现仍然没有理解亚洲安全力量转化的失败。因此,“美日的联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非常浮浅的。”
站在二者中间,詹姆斯·斯考夫认为美日合作应该放入美国的整体战略构思中考虑。他说:“美日‘共同战略目标’是双方同盟关系的重要发展,但是这一步还没有延伸开来。出于战略和技术上的原因,不仅在亚洲,美国正在全世界进行力量重组。以美日同盟为例,双方是在对共同战略目标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对话后,才谈到美军在日本的重新部署,和美日安全合作的未来。其实,美韩之间也进行了关于未来联盟的对话(Future of the Alliance talks,FOTA),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结盟之举并未达成。” “日本在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台湾问题上紧紧跟随着美国的脚步,”何理凯,“美日的合作是国际大环境转变的一种体现。冷战时期,双方的合作是为了遏制苏联,那是美国当时非常关心的问题。9.11后,地区性霸权的威胁成为美国忧心的另一个领域,而日本愿意站在美国一边支持其在反恐、军控等方面的立场。日本总想证明,它在美国关心的各个领域都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除了国际格局的变化,让斯考夫和何理凯不谋而合的是日本在美日联盟中打的“小算盘
“从日本内部政治格局看,联盟对它非常重要。”何理凯分析说,“目前,自民党在日本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抑制着左翼的社民党等其它党派。美日联盟能帮助出身自民党的小泉首相在区域安全合作上赢得政绩,巩固执政党在日本国内的地位。”

斯考夫则说:“近年来,日本自身实力的相对削弱正威胁着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但如果和美国结了盟,日本就能保持更高的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

中国是美日联盟的“受益者”? 日本驻美大使馆政治参赞兼原信克(Nobukatsu Kanehara)在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4月4日举行的“美日联盟研讨会”上说:“中国将是美日联盟中一个很大的受益者,因为中日在亚洲安全中有共同的利益。”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美国沿着它的传统东亚战略,总希望在亚洲找寻一个“伙伴”来领导这一地区。当然无论是冷战前后,这个人选总是落在日本头上,中国却似乎只能做一个“分享者”。

“中国在很多国际政策中没有像日本那样愿意追随美国。”何理凯解释说,“除了反恐,美国的安全战略中还有其它主题,如地区稳定。美国关注中国的崛起。作为对此的一种反应,美国要通过和日本及其它亚洲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平衡中国在东亚的发展。”
何理凯也特别澄清,“这是平衡,不是遏制。‘遏制’已经不再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种选择了。也许有些美国人仍幻想‘遏制’中国,但在实践中根本行不通。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形象仍有争议,在‘敌人’或是‘朋友’之间拿捏不定,但我个人认为,中国在很多领域应该被当作美国的合作伙伴。”

同样是解释中国的角色,斯考夫说:“既然是双边同盟,中国自然不在其内。北京对美日同盟有一些猜疑是可以理解的。美日安全关系的加强意味着日本在共同防卫中的局限被松绑了。”
“到目前为止,亚洲并没有建立起所谓的地区安全框架来处理外交冲突,美日联盟也只是预期多于实际罢了。”斯考夫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我想,这就和1990年代末的‘美日防卫指针修订案’一样,(虽然条约签了),但两国在后来的行动中却往往相互掣肘。”

他的观点在孔哲文那里得到了印证:“从长远看,中国不会倚赖于美日联盟的‘庇佑’。事实上,中美关系也没有双方描述得那么好。虽然我不认为中美未来会出现明显的‘大冲突’(Clash),但是中美在战略想法上的差异仍然需要重新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在亚洲地位上升及其带来的冲击。”
由于美日联盟忽视了中美之间这一段分歧,孔哲文对美国在亚洲的双边安全框架政策(如,美日联盟)提出了根本的质疑。他明确表示,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大国,美国应该考虑建立某种多边合作框架实现地区稳定。

“一个可能的设想是,建立亚洲版的防扩散安全倡议(PSI)。”孔哲文说,“中日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利益,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双边贸易额比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还大;二者在能源安全领域和环境保护上的互动都是合作的基础。虽然亚洲PSI实现的难度很大,但也只有在这样的多边合作框架内,亚洲各国才能坦诚地展开安全对话。”
相反,何理凯并不认为双边联盟一定要被取代:“双边、多边各种框架可以共存。这就像一项工程。美国可以用联盟方式,也可以用别的方式进行区域合作。重要的是美国要如何设计、驾驭所有这些合作形式,从而建立一种平衡。”

何理凯分析说,“在美国的眼中,当今的世界已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是由许多灰度地带组成,它们给美国带来了威胁和挑战。中国是一个梯度(Shade of Gray)、沙特是一个(即使它也是美国在中东的伙伴),从美国的角度看日本可能也是一个。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让美国现在还无法百分之百地掌握亚洲形势。美国还在观察,还在寻找答案。” 美国在中日争端严守中立?

伴随着钓鱼岛的主权之争,教科书的历史客观性争议,日本走向联合国的企图,中国的反日情绪在一系列“新仇旧恨”中愈燃愈烈。相对应的,日本敏感地认为,民族主义成了中国政府手中对抗日本的一张牌,同时中国军事发展也开始向“东”看。

“中国的军事预算不但是台湾的两倍,也是日本的两倍。”兼原信克说,“解放军的现代化步伐是中国政府改革中发展得最快的一部分。”
然而,站在华盛顿的立场,何理凯认为:“美日联盟对中国没有太多的冲击。中日的历史敌对一直都在那里。在中日争端中,美国总试图站在双方的历史分歧之外,虽然表示关注,但并没有涉足太深。”

“美国试图在中日之间保持平衡。”他说,“美国曾经向中国发出信息,希望中国领导人不要过多地打民族主义牌对付日本。我觉得美国同时也应该和日本接触(Engage),表达自己对其不愿承认侵略史的关注,以及对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的担忧。当然,美国在中日间的平衡态度并不一定是对两边完全取齐。日本毕竟是美国的盟友。中日争端发生时,美国不可能不替自己的盟友说话,而美国也知道,日本非常在意美国的表态。”
孔哲文对日美的近距离有同感,他说,“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大陆和台湾爆发冲突,美国会袖手旁观,也无法想象日本不会在一旁支持美国,哪怕只是后勤支援。中国发布《反分裂法》时虽自认是在试图稳定台海局面,然而站在另一边的日本却说,这是非常有‘煽动性的’法案。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日联盟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形势。”

“我不知道美国如何帮助改善中日关系。”面对这个难题,斯考夫坦承道,“短期内,最好的办法是,美国能努力发展中美关系和美韩关系,避免东亚分裂,形成‘美日’对‘中韩’的局面。同时,日韩之间也应展开认真的对话,全面发展地区安全框架。” 刚刚在上海参加了东亚多边研讨会的斯考夫说,“长远来讲,亚洲的多边安全框架已经在逐步建立。最难的问题是怎么建。美国当然想成为其中的主导力量。但我个人认为,美日和美韩两个双边联盟可以作为这一多边框架的核心。美国在日韩有驻军,和两国的合作经验也很多,因此最容易构架出安全体系。围绕这个核心,中国、俄罗斯和其它亚洲国家再建立整体的多边合作。”

如何才能让中日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兼原信克说,他有一个梦想:“我希望今后太平洋的合作就像跨大西洋联盟一样。如果欧盟能向一个国家的方向前进,那么亚洲也可以。”
“相信我,中国和日本有一天会走向一体化。”兼原信克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日本可能会担起未来亚洲同盟的领导角色,也可能不会,这要看亚洲几大核心实力的走向。但到那时,亚洲各国就能分享同样的挑战和利益。”

欧洲旋律悄然而起7

在AEI的研讨会上,相兰欣带来了欧洲视野:“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可能比美国还要长的‘孤立主义’(单边主义),现在,它开始走向世界,走向多边。它需要伙伴。中国将欧盟作为一个合作机会非常高的伙伴考虑。既然如此,美国为什么不把欧盟包含在亚洲框架之内呢?” 孔哲文合何理凯对这个主张都给予了赞赏。

“将欧盟纳入亚洲事务是个非常好的设想,既可行又很必要。”孔哲文说,“欧盟能为亚洲事务带来它的视角,同时教会美国一些多边合作的经验教训,比如如何整合不同的经济、文化实体,建筑一体化的各个部分。可以说,亚洲和欧洲的对话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但是斯考夫却不无幽默地说,“现在让欧盟参与还有些为时过早。目前东亚急待解决的是朝鲜核危机。但我们已经不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了,最起码,在安排开会时间上会遇到更多的麻烦。”“当然,美日联盟在实际效果上会让中国有一些顾虑,而中国想让欧盟纳入的想法也是可以接受的。”斯考夫设想道,“也许在朝鲜问题发展到下一步――核危机解决后的国家重建问题上时,欧盟的参与更有必要。因为半岛宏观发展的未来不是任何一个邻国能单独承担的,它需要更广泛的多边合作。”

李焰,《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13期,2005/04/06
<P>           还是那句话,小日本要想在亚洲能得到其它人还觉得是个"人"的评价,必须要自己先主动一点,历史问题是关键所在,不要做太多让人类感觉不齿的事情,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别人知道它在改</P>
<P>           ps:最后还是那句话:当然,不是要求它象狗一样,如果象狗,也拿它没办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