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中国岭南到斯里兰卡和印度的海上航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3:28


《汉书·地理志下》对这条航线作了简要的记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

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有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

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己不程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段史料所提到的一些古国的地望,中外学者颇多争论。但多数学者认为,其终点黄支国应是今印度南部东海岸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马德拉斯以南的康契普腊姆(conjevaram),即《大唐西域记》卷10所记达罗毗荼之都城建志补罗,己不程国应为今斯里兰卡,返航时经过的皮宗则为今新加坡西面的皮散岛(pulaupisang)。

由此可知,从中国南部经过南海通往印度洋地区的海上航线,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



《汉书·地理志下》对这条航线作了简要的记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

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有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

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己不程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段史料所提到的一些古国的地望,中外学者颇多争论。但多数学者认为,其终点黄支国应是今印度南部东海岸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马德拉斯以南的康契普腊姆(conjevaram),即《大唐西域记》卷10所记达罗毗荼之都城建志补罗,己不程国应为今斯里兰卡,返航时经过的皮宗则为今新加坡西面的皮散岛(pulaupisang)。

由此可知,从中国南部经过南海通往印度洋地区的海上航线,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

秦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jpg (55.42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7-17 07:45 上传



这条航线是秦朝将军赵佗时期开辟的。

赵佗是秦始皇的将军,史料《越南志》记载:“赵佗造大船,能坐三千人。”秦汉时期赵佗的商团船队远航印度洋,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 毛泽东曾给予赵佗高度赞扬,称其“南下干部第一人”“开发岭南第一人”。

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的三分之二的航程,秦始皇的将军赵佗的船队已经航行过了。从广州到马六甲,再到斯里兰卡和印度。



这条航线是秦朝将军赵佗时期开辟的。

赵佗是秦始皇的将军,史料《越南志》记载:“赵佗造大船,能坐三千人。”秦汉时期赵佗的商团船队远航印度洋,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 毛泽东曾给予赵佗高度赞扬,称其“南下干部第一人”“开发岭南第一人”。

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的三分之二的航程,秦始皇的将军赵佗的船队已经航行过了。从广州到马六甲,再到斯里兰卡和印度。

郑和航海图.jpg (133.4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7-17 07:43 上传



汉朝之后的东晋僧人法显(约337-424年)到印度取经,从长安出发走的是陆地到达天竺(今印度)境,回来走海路。

具体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回到中国。

这个大致就是秦朝赵佗船队的返回航线!




汉朝之后的东晋僧人法显(约337-424年)到印度取经,从长安出发走的是陆地到达天竺(今印度)境,回来走海路。

具体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回到中国。

这个大致就是秦朝赵佗船队的返回航线!

东晋法显西行路线示意图.jpg (32.4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7-17 07:08 上传




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赵佗的儿子)出土文物里,有一捆五支原支的非洲象牙,同墓出土的还有一只与伊朗出土的波斯薛西斯王的类同的银器——银盒,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海上舶来品。

这说明秦末汉初时,非洲象牙和波斯银器可以通过海上船舶,到达中国广州。

推测是,波斯商人将非洲象牙和波斯银器运到斯里兰卡或印度,赵佗船队在斯里兰卡或印度购买获得。
北宋朱彧《萍州可炎》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说:“是夜,洋中不可位,维视星斗前迈。若阴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人们因此才获得全天候的航行能力。据以上记载至少在北宋时就已用于航海了。当时称指南浮针,或水罗盘。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改进为旱罗盘。直至明嘉靖年间,才改用旱罗盘导航,其性能比水罗盘优越。
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

当时没找到马六甲海峡,走的是克拉地峡。

che 发表于 2013-7-17 07:31
当时没找到马六甲海峡,走的是克拉地峡。


回来路线:

自黄支(印度)船行可八月,到皮宗(新加坡);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越南)界云。

肯定要过马六甲!



来回路线不同,可能与风向有关,当年海船靠风帆,~~
che 发表于 2013-7-17 07:31
当时没找到马六甲海峡,走的是克拉地峡。


回来路线:

自黄支(印度)船行可八月,到皮宗(新加坡);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越南)界云。

肯定要过马六甲!



来回路线不同,可能与风向有关,当年海船靠风帆,~~
赵佗和郑和 发表于 2013-7-17 07:25
北宋朱彧《萍州可炎》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
根据唐诗:戴叔伦(732—789)《赠徐山人》中“针自指南天窅窅,星犹拱北夜漫漫。”

所以估计指南浮针是唐朝时代或稍前发明的。
1975 年在广州发现了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在中山四路316号原市文化局大院。造船工场埋在地下5米深处。),说明秦汉之际番禺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造船能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据研究,这个造船工场一直延用到西汉初年的文景之际,即赵佗的后期才废弃填覆,前后共 60 余年的 时间。

这个造船场可分为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场两大区域。在船场的中心部位发现了 3 个平行并列的造船台,其中一号船台长达 100 米以上,船台的结构,是用枕 木排列成基础,然后在枕木上平行铺放两行厚重的木板组成滑道。两排滑板 上放有木墩,用来承架所造的木船。船台滑板与枕木没有用钉或榫卯固定, 宽窄可任意调整。因此,既可造大小不同的船只,也可以造同一规格的船只, 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两个船台拼起来造更大的船。

在船台附近,发现了用来烘烤造船用木料的“弯木地牛”。 当时的工匠对木材的性质非常了解,对船台不同的部位选用不同的木材。

如铺底的大枕木用杉木,杉木质轻,富于弹性,用作枕木可分散船体的重压而不易折断。格木材质坚重,纹理密致,耐水湿,用来作架承船体的木 墩,适合需要质坚抗弯力强的要求。樟木坚硬,纹理斜行,结构细密,耐磨 蚀,耐水湿又防虫,宜作滑板。而造船则用杉木、格木,质轻而耐水湿,是 适宜造船的木材。

船场遗址还发现了许多造船用的工具,如铁锛、铁凿和船板捻缝专用的挣凿。还有方、圆两类铁钉,以及划线用的铅块,木垂球等。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平定岭南时期,当时处在番禺(即今广州)的一支秦军,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供平定瓯越所需。

其他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也可从侧面反映出赵佗时期造船业的状况。

在象岗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个青铜提筒上,铸有一圈四只船的图案。这些船两头翘起,船身呈流线形,船尾有橹,船上还有一种类似“望楼”的高台。有六人在船上,或作杀人状,或作持匕首状,或作摇橹状,还有跪在地 上、双手反绑的小人,状似俘虏。

1986 年在广州市区发现的一座南越国时期 墓葬中出有彩绘的木船模型。船上前部有 12 名划浆木俑,后部是两层木楼, 这应是一条楼船,船舱板上还有彩绘。在广西贵县罗泊湾同一时期的墓中出土两面铜鼓,其中一面鼓上有双身双尾的大船图案,船上有六人划浆。这些大概表现的是当时水战和水上航行的状况。

从文献看,据《汉书·食货志》 载:汉武帝时准备征服南越,“是时,粤欲与汉用船战,遂乃大修昆明池, 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汉武帝对南越的挑战不敢掉以轻心,大修昆明池,建造大型楼船以训练水军,也从反面说明了南越战船规模之大和水军之强盛。
史料《越南志》记载:“赵佗造大船,能坐三千人。”秦汉时期赵佗的商团船队远航印度洋,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

而明朝郑和的船,《明史•兵志》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赵佗的船能坐三千人,郑和的是容千人,是否秦朝赵佗的船更大些?


中国历史上有4次大航海:

第一次是秦始皇,东边派出了徐福航海到达日本。南边则是赵佗渡海征服了越南。

第二次是汉末东吴孙权,发现了台湾(夷洲)。

第三次是隋炀帝,发现了琉球群岛(流虬)。

第四次是明成祖,派出郑和下西洋,远达非洲。英国人相信到达了美洲大陆。

另:库页岛在中国唐代称“窟说”(音悦)、“屈设”;元代称“骨嵬”;明代称“苦夷”、“苦兀”;清代称“库叶”、“库野”、“库页”。

中国历史上有4次大航海:

第一次是秦始皇,东边派出了徐福航海到达日本。南边则是赵佗渡海征服了越南。

第二次是汉末东吴孙权,发现了台湾(夷洲)。

第三次是隋炀帝,发现了琉球群岛(流虬)。

第四次是明成祖,派出郑和下西洋,远达非洲。英国人相信到达了美洲大陆。

另:库页岛在中国唐代称“窟说”(音悦)、“屈设”;元代称“骨嵬”;明代称“苦夷”、“苦兀”;清代称“库叶”、“库野”、“库页”。
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晋时代,中国的陆地海上导航设备是“司南”,指南针还没有发明。
看楼主这ID,就是专门来发些特定东西的吧
华夏人很早就了解磁石的特性!

河北磁山7000年前开始到现在都是华夏人口密集的居住区了,那里有的是吸铁石矿。

考古学有个“磁山文化”,距今7000年,可能那时候华夏人就知道磁石指南了~~

天天接触磁石,想不知道都难,比秦朝早5000年,几千年里总有一天有人发现磁石指南。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有:“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慈石。”

《管子 ·地数篇》中记有:“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吕氏春秋·精通》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鬼谷子•谋篇第十》中有“故郑人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yzsz266 发表于 2013-7-17 09:34
看楼主这ID,就是专门来发些特定东西的吧
非也,这是中华历史上的两位海洋英雄!


秦朝海上航行使用的是“司南”,是指南针的原始形式。最晚战国时就有了!

《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陈奇猷集释:“司南其制盖如今罗盘针,故可以正朝夕也。朝夕犹言东西,日朝出自东,夕入於西,故以朝夕为东西也。”

《鬼谷子•谋篇第十》中有“故郑人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汉王充《论衡·是应》:“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秦朝海上航行使用的是“司南”,是指南针的原始形式。最晚战国时就有了!

《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陈奇猷集释:“司南其制盖如今罗盘针,故可以正朝夕也。朝夕犹言东西,日朝出自东,夕入於西,故以朝夕为东西也。”

《鬼谷子•谋篇第十》中有“故郑人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汉王充《论衡·是应》:“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鬼谷子•谋篇第十》中有“故郑人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这是说,郑国人到外面采玉矿,就用载有司南的车,以免迷路了。
2013-7-17 10:06 上传

秦军灭六国的时候,如何利用司南知道行军方向呢?

可以如下:

出发前,利用地图确定行军方向,将司南的木勺子柄指向行军方向,然后调整磁石的放置,使得木勺子柄可以保持指定方向。

在中原行军时,观察木勺子柄方向就不会走偏了。
也可以用熔化的树脂胶,将磁石固定在木勺子(斗)里。


汉高祖的儿子所著《淮南子·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木勺子的柄)则悟矣。”

这个就是赵佗船队的导航方法,秦人用这个方法远航到了斯里兰卡和印度。
如果赵佗指挥的南越军团(五十万)、王离指挥的长城军团(三十万)、章邯指挥的骊山兵团(总兵力不祥,应不少于二十万)合流,霸王与百万秦军决一死战的场景一定是震烁古今,可惜......
司南的使用离不开水容器。

宋·释正觉《颂古》:“妙握司南造化柄,水云器具在甄陶。”

刘禹锡《初夏曲三首》:“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

《淮南子·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悟矣。”

这里的“斗”就是木勺子。

下面是原尺寸仿制的汉代司南,非常小巧。
drakan 发表于 2013-7-17 10:09
如果赵佗指挥的南越军团(五十万)、王离指挥的长城军团(三十万)、章邯指挥的骊山兵团(总 ...
赵佗军团50万人参加战斗那是要军粮的,岭南刚开发,越人反抗激烈,难以从百越野人那里收到赋税。

赵佗还得靠经商养活那50万秦军呢!
赵佗和郑和 发表于 2013-7-17 10:15
赵佗军团50万人参加战斗那是要军粮的,岭南刚开发,越人反抗激烈,难以从百越野人那里收到赋税。

赵佗 ...
主要是南越兵团兵员成分复杂,大部分不是老秦人,所以没有返回中原为秦朝卖命,而是自立。
drakan 发表于 2013-7-17 10:21
主要是南越兵团兵员成分复杂,大部分不是老秦人,所以没有返回中原为秦朝卖命,而是自立。
估计六国降兵多,就像国民党投诚部队,秦始皇让其开边。
drakan 发表于 2013-7-17 10:09
如果赵佗指挥的南越军团(五十万)、王离指挥的长城军团(三十万)、章邯指挥的骊山兵团(总 ...
据说赵佗是受始皇帝遗命才关闭的南北通道
这个多大问题吗…?唐朝印度洋到东南亚甚至广州已经到处都是阿拉伯人了
赵佗你好赵佗V5赵佗前两天才去看过你的坟头捏……
古人真有冒险精神,跑那么远
power1986 发表于 2013-7-17 19:41
据说赵佗是受始皇帝遗命才关闭的南北通道
赵佗是听从任嚣的建议闭关自立的。
奥尔洛夫 发表于 2013-7-22 17:42
赵佗是听从任嚣的建议闭关自立的。
赵佗不是把任嚣杀了么?
赵佗和郑和 发表于 2013-7-17 07:08
汉朝之后的东晋僧人法显(约337-424年)到印度取经,从长安出发走的是陆地到达天竺(今印度)境,回来走海路 ...
法显乘船回国是借助夏季季风返航的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货物在南印度由罗马商船中转 经红海和地中海回国
St_Satan 发表于 2013-7-18 18:34
赵佗你好赵佗V5赵佗前两天才去看过你的坟头捏……
里面太简陋了,五十万控弦之士的王者就住这么简陋的地方
八歧战天照 发表于 2013-7-18 22:19
古人真有冒险精神,跑那么远
书上很多关于乐浪的记载都有标志性宠物——白虎

我感觉汉人们是觉得白虎太好玩,也许觉得就是我对我头像上这样的宠物的感觉,所以不断找寻白虎

去林邑也就是为了树几个铜柱,去北边就是为了封个山,告知北边已经平定了

秦汉之人真的太有一个民族初升的那种气势了

我们这代人就只有等子孙去封土卫六了
    也算普及了下秦汉海上知识。
就是他 发表于 2013-7-18 13:20
这个多大问题吗…?唐朝印度洋到东南亚甚至广州已经到处都是阿拉伯人了
唐朝的航海技术比起秦汉又进步了不少了
power1986 发表于 2013-7-22 17:53
赵佗不是把任嚣杀了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派屠睢统率号称50万大军进攻岭南,失利。3年后,又派任嚣率赵佗等领军,出动楼船进攻岭南。任、赵吸取了屠睢的教训,步步为营,恩威并用,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了岭南。秦始皇在岭南设置南海、象、桂林3郡,命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令。任嚣当时在南海郡治所番禺(古广州名)筑城,世称任嚣城。这是广州建城之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中原反抗秦苛政的起义四起。任嚣看到秦失人心、早晚覆灭的形势,也看到岭南有可拥兵自重的地势,遂萌割据之念。无奈病魔缠身,未能遂愿。病危之际,委托赵佗代理南海尉,并把割据岭南的计划告诉他,赵佗欣然受命。

赵佗,巨鹿郡东桓县(今河北正定县)人,不但有治军之才,还有治政之才。任嚣去世,他即堵塞通岭北的陆路,以防北兵南来;同时,清洗不听号令的秦朝官吏,安插亲信贤能任重要职务,为割据称王打下基础。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秦亡。次年,赵佗利用武力及笼络越族首领等手段,逐步统一了岭南,约在公元前204年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迁扩建任嚣城,世称为“赵佗城”。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已平定天下,实行与民休养生息,对赵佗采取和平招抚政策,派陆贾为专使,携带南越王玉玺等南来,册封赵佗为南越王。当时陆贾循水路来到番禺城外登陆,但赵佗初时对刘邦的和平政策不理解,迟迟不与接洽。陆贾于是在此处“筑城以待”——这地方便称“泥城”,后人又称“陆贾城”(在今环市西路)。后经晓以大义,赵佗遂臣服于汉,双方贸易合法化,岭南于是进一步得到发展。汉高祖称赞赵佗治理岭南“甚有文理”。

汉惠帝死后,吕后执政,歧视南越,断绝把铁器等生产必需品供应南越,供应马牛羊也不给母的。赵佗三次上书申述都得不到答复,还风闻原籍父母坟茔遭拆毁,兄弟宗亲被害。赵佗认为这是长沙王的诡计,想借此吞并南越。于是一怒之下,自尊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边县,小胜而返。吕后派兵攻打南越,却攻不进来。

不久,吕后死了,汉文帝即位,汉文帝重修赵佗祖坟,又派陆贾再次南来。陆带来汉文帝的《赐南越王赵佗书》,宣布恢复其封号。此书词情恳切,令赵佗十分感动,与陆贾相谈甚欢。陆贾还朝时,赵佗向汉文帝进贡了一千多件珍品、珍禽,还请陆带回《报文帝书》。信中解释了自己以前称帝及征讨长沙的原因,并说“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称王哉”,表示撤去帝号、永远向汉皇称臣之意。赵佗还在城西建起朝汉台(地近今中国大酒店),每月登台朝北遥拜汉帝,以表臣服之心。赵佗归汉的明智之举,使岭南避免了一场战争,维护了中华的统一。

赵佗卒于公元前137年。他在管治岭南期间,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艺,传播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开发是起了关键的作用。
St_Satan 发表于 2013-7-18 18:34
赵佗你好赵佗V5赵佗前两天才去看过你的坟头捏……
在哪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