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大墓神秘遗骨直指黄帝 头枕玉璧手握玉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03:31
牛河梁大墓神秘遗骨直指黄帝 头枕玉璧手握玉龟


2013年07月12日  来源:辽沈晚报 




  地处朝阳建平、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上推了整整1000年!在牛河梁一座形如后世帝陵的积石大墓中,一位手握玉龟的老人遗骨不断引发后人猜想。为何这具遗骨体现出的所有特征均与传说中的黄帝神貌暗合?真正的“黄帝陵”到底在哪里,陕西还是辽宁?
  黄帝身世成为华夏历史上的最大悬谜
  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每年赴陕西拜祭黄帝陵的华人络绎不绝。但黄帝到底有无其人?这个华夏历史上的最大悬谜,至今也没有解开。
  史有确载的最早接触黄帝之人,是伐纣灭商的周武王。但周武王见到的不是黄帝,而是黄帝的后裔。《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地在今燕山南麓,现长城脚下。这说明,黄帝不是传说中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到了西汉,司马迁为修史书云游海内。在探寻中华文明的上古源头时,所遇之人几乎众口一词地告诉他,我们都是黄帝子孙,只是随地而处、习俗各异而已。于是,司马迁在自己彪炳千秋的煌煌大作《史记》中,以五帝传记开篇,五帝之首为黄帝。
  到了唐代,大唐皇室在陕西桥山重建“轩辕庙”,修缮“衣冠冢”,黄帝正式成为华夏万民顶礼膜拜的人文始祖。谁知,游牧草原大漠,被视为化外之民的鲜卑人、契丹人却不甘示弱,纷纷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黄帝子孙……夷夏之辨由此演化为先祖之争。争来争去,黄帝身份成了一个谁也解不开的旷世之谜。
  这个谜跨越几千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牛河梁积石冢大墓被纷纷开启,尤其是五号地点中心大墓一头枕玉璧、手握玉龟的老人遗骸展露于世人眼前的一瞬间,关于黄帝的记忆有如条件反射般,在国人心头霍然复苏!
  牛河梁神秘遗骨直指黄帝
  据专家统计,牛河梁遗址共发掘墓葬61座,有随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随葬玉器的26座,占有随葬品墓葬的83.9%。在目前发现的牛河梁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尸骨近百具,在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均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地位显赫者不乏其人,但最吸引眼球,也最能引动有关“黄帝记忆”的,却是第五地点中心大墓的这具老人遗骨。
  没有人指名道姓地称这老人就是“黄帝”,但有趣的是,每涉及红山文化与黄帝族的神秘渊源,这老人的形象便在人们眼前若隐若现;一言及红山玉器里的“炎黄因素”,这老人遗骨的佩玉图片便屡屡见诸报端;在辽宁省博物馆介绍中华上古文明的展厅中,这位神秘老人的复原尸骨安详地躺在大厅中央,似乎在向每一位参观者传递着这样一种暗示:在牛河梁积石冢上百具遗骨中,我们单单选择了这一具,是因为这个远古的神秘老人很有可能就是黄帝。
  在“唯玉为葬”的牛河梁积石大墓中,安葬神秘老人的积石大墓所出土的玉器不是最多的,只有7件。但这7件玉器却颇具代表性,尤其是墓主人两手各握一玉龟,极为罕见。
  此墓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是一老年男性,头向东。随葬7件玉器为:勾云形玉佩、箍形玉、玉镯各一件,玉璧和玉龟各一对。勾云形玉佩置于墓主人右胸部,为竖直,背面朝上,下压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镯,头部两侧各置一大型玉璧,两手各握一玉龟。
  专家说,这箍形玉是墓主人与神灵沟通的中介神器,是墓主人神权地位的代码。这勾云形玉佩是证明墓主人生前“一人独尊”、王权显赫的象征。墓主人双手各握一玉龟旨在祈福增寿,此玉龟,非至尊王者不可僭越使用。
  黄帝部族以云为图腾,神秘老人胸前摆放的勾云形玉佩,被考古学家形象地喻为他生前君临天下的“权杖”!在原始社会,部族首领多为通神的“大巫”,操掌生杀大权,可谓一言九鼎。
  黄帝号轩辕,郭沫若先生考证轩辕即天鼋。这神秘老人手握的玉龟,传递出此人身世非凡的上古信息。
  主持过牛河梁挖掘的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认为,牛河梁积石冢遗址具有帝陵的规模。那么,在五千年前与黄帝时空相对应的上古时代,谁有资格头枕玉璧,手握双龟?谁又有如此尊贵的地位,死后葬身于牛河梁“帝陵”呢?
  照理,在陵地附近应环围人烟稠密的村落。奇怪的是,在牛河梁周边上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不见任何古人居住遗址的迹象!对此,有人疑心是此地交通闭塞,往来不便所致。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从大的区域看,牛河梁所在位置四通八达,占尽地利之便。既然如此,为何遗址周边人烟寥落呢?
  郭大顺的看法是:这表明当时的牛河梁祭祀遗址群的级别已远远超过了以家庭为单位、在生活区内设祭的“家庭祭祀”;也远远超出了以氏族为基本单位、以设在聚落以内如“大房子”一类为祭祀场所的“氏族祭祀”;红山先民在远离生活住地的区域专门营建独立的庙宇、庙区和陵墓区,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因此,牛河梁的“坛庙冢”绝非氏族、部落所能拥有,而只能为红山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所共有,是把红山文化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崇拜先祖的圣地之所在。郭大顺说,牛河梁遗址群就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中心遗址,把牛河梁遗址选择在具有这种地理优势的位置,显然与充分发挥和延伸最高层次中心邑落的汇聚力和控制力有很大关系。
  不妨做这样假想,在五千年前的牛河梁山脚下,在神秘老人葬身的中心大墓旁,每到隆重祭日,将会出现怎样的盛大场景!从四面八方汇聚来的红山先民于此顶礼膜拜,无数邻邦不远千里虔诚来朝……这里是红山先民的精神家园,这里是一个伟大方国的发迹摇篮,这神秘老人一定是万千黎庶的崇拜领袖,而这位上古帝王的英雄业绩必然会在华夏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亦真亦幻的足迹线索。
  黄帝生于辽河边
  长期以来,因受中原正朔论的影响,辽宁一直被视为蛮夷纵横、王道难兴的化外之地,中华炎黄始祖岂与辽土有关?但随着国内考古调查的日益深入,近几十年来,“黄帝生于辽河边”的说法不胫而走,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更为此说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砝码。
  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指出:“牛河梁遗址的坛、庙、冢群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其社会发展阶段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随后,这位治学严谨的学界巨擘又意味深长地补充了这样一段话:“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对应。”也就是说,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黄帝族在北方活动的历史记录最为吻合。需要说明的是,对传承千年的中原黄帝文化,苏秉琦先生同样研究精深,如果牛河梁遗址没有足以打动苏秉琦的信服理由,这位阅历深广的史学大家岂会下此石破天惊的断言?
  有一种说法值得关注,早期的甲骨文中,黄字就是乌龟的形状。黄字中间的“由”就是龟壳,下边的两点就是龟的两只后腿。
  对苏秉琦的观点,郭大顺做了更为具体的补充。他认为,有关黄帝的记载,不少都与北方地区有关,这就进一步证明了以黄帝为主的五帝前期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的可信性。近年,有史家依据红山文化等考古新发现,注意到黄帝族在北方地区的活动。他们认为,黄帝族并非起源陕甘或中原,本是燕山以北地区土生土长的一个部族。
  红山文化,黄帝族的时代遗存
  实际上,对黄帝族起源辽河流域,对黄帝一类的上古帝王可能葬身牛河梁的说法,早就是一批学者的私下共识。之所以这种声音还不够强大,主要受困于传统的压力。继苏秉琦、郭大顺后,不少学者纷纷提出红山文化与黄帝关联的学术议题,刘国有、雷广臻、冯永谦……这其中,锦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常春林在他1991年撰写的《试论红山文化的族属问题》一文中,首次详细阐述了红山文化缘自黄帝部落的学术观点,并明确提出:红山文化,正是黄帝族的时代遗存!
  常春林认为,黄帝拥有天下,是靠“打”出来的!黄帝族当时拥有一种人见人畏的利器:弓箭。《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记载“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在那个时代,弓箭属于先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此利器,加上黄帝本人的英明神武,麾下将士的能征善战,黄帝族自然纵横四海、无敌天下。
  常春林指出,石镞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特有的石器。所谓石镞,即“石质箭头”,在中原仰韶文化的半坡,庙底沟类型的遗存中,这种细石镞是少见或不见的。而在辽西、内蒙红山文化的遗存中,石镞却大量出现,这不应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所以,黄帝族文化不应该在陕、晋、豫地区的仰韶文化所在地,而应该是在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间。其地理位置,就是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文献中的记载与考古文化遗存相吻合,就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常春林表示。
  在常春林看来,黄帝族不仅武器精良,而且生产技术在当时同样高度发达。只有兵精粮足,才有条件发动兼并战争。就目前的发现来说,红山文化的发展水平,绝不低于仰韶文化,甚至还“领先一步”!
  黄帝族不仅拥有经济、军事上的优势,还具有人种优势。而人种优势的取得,在远缘的通婚,简称“外婚制”。远缘通婚,可使后代更加聪明。而近亲繁殖,则极易导致后代竞争力下降,最终被残酷淘汰,这是人种进化学的铁律。
  对此,常春林的考证是,黄帝族与炎帝族、蚩尤族间爆发过激烈战争并取得胜利,获得的大量外族人口为本部族的优生繁衍提供了人员储备。此外,黄帝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荤粥族(其文化应为富河文化)的结合,更为黄帝族的人种进化提供了强力助推。
  据《中国通史》记载,“荤粥族为北方强族,相传与黄帝族发生过冲突。”由蒙古高原南下的荤粥族与地处内蒙、辽西的黄帝族通婚,产生了血缘亲属关系,进而形成了红山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开始。
  为推广远缘通婚,避免近亲繁殖,以确保人种优势,黄帝族或者说红山文化区域内的部族在推行“外婚制”时,采取的手段有时严酷得令人不寒而栗。近些年,在辽西、内蒙一带曾发现一些红山文化时期的奇特墓坑。墓坑里的青年男女尸骨,身体扭曲、叠压于一处。据专家考证,他们是被“活埋”致死的。他们为何被活埋?专家的推断是:这些青年男女是同一部落成员,因相爱野合,触犯了部族“同族不可结合”的不赦天条,故遭活埋酷刑!
  在黄帝时代,不仅推行“外婚制”,而且允许男子多娶。相传黄帝有四妃,可见当时一夫多妻制已经存在。而一夫多妻制的出现,意味着父权制社会已然形成。
  经上述考证,常春林做出如下判断:红山文化正是黄帝族在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为获得更丰富的生活资料的进程中诞生的。所以说,红山文化是黄帝族的物质文化遗存!
  □张松
    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摄





牛河梁大墓神秘遗骨直指黄帝 头枕玉璧手握玉龟


2013年07月12日  来源:辽沈晚报 




  地处朝阳建平、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上推了整整1000年!在牛河梁一座形如后世帝陵的积石大墓中,一位手握玉龟的老人遗骨不断引发后人猜想。为何这具遗骨体现出的所有特征均与传说中的黄帝神貌暗合?真正的“黄帝陵”到底在哪里,陕西还是辽宁?  黄帝身世成为华夏历史上的最大悬谜  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每年赴陕西拜祭黄帝陵的华人络绎不绝。但黄帝到底有无其人?这个华夏历史上的最大悬谜,至今也没有解开。  史有确载的最早接触黄帝之人,是伐纣灭商的周武王。但周武王见到的不是黄帝,而是黄帝的后裔。《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地在今燕山南麓,现长城脚下。这说明,黄帝不是传说中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到了西汉,司马迁为修史书云游海内。在探寻中华文明的上古源头时,所遇之人几乎众口一词地告诉他,我们都是黄帝子孙,只是随地而处、习俗各异而已。于是,司马迁在自己彪炳千秋的煌煌大作《史记》中,以五帝传记开篇,五帝之首为黄帝。  到了唐代,大唐皇室在陕西桥山重建“轩辕庙”,修缮“衣冠冢”,黄帝正式成为华夏万民顶礼膜拜的人文始祖。谁知,游牧草原大漠,被视为化外之民的鲜卑人、契丹人却不甘示弱,纷纷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黄帝子孙……夷夏之辨由此演化为先祖之争。争来争去,黄帝身份成了一个谁也解不开的旷世之谜。  这个谜跨越几千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牛河梁积石冢大墓被纷纷开启,尤其是五号地点中心大墓一头枕玉璧、手握玉龟的老人遗骸展露于世人眼前的一瞬间,关于黄帝的记忆有如条件反射般,在国人心头霍然复苏!  牛河梁神秘遗骨直指黄帝  据专家统计,牛河梁遗址共发掘墓葬61座,有随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随葬玉器的26座,占有随葬品墓葬的83.9%。在目前发现的牛河梁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尸骨近百具,在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均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地位显赫者不乏其人,但最吸引眼球,也最能引动有关“黄帝记忆”的,却是第五地点中心大墓的这具老人遗骨。  没有人指名道姓地称这老人就是“黄帝”,但有趣的是,每涉及红山文化与黄帝族的神秘渊源,这老人的形象便在人们眼前若隐若现;一言及红山玉器里的“炎黄因素”,这老人遗骨的佩玉图片便屡屡见诸报端;在辽宁省博物馆介绍中华上古文明的展厅中,这位神秘老人的复原尸骨安详地躺在大厅中央,似乎在向每一位参观者传递着这样一种暗示:在牛河梁积石冢上百具遗骨中,我们单单选择了这一具,是因为这个远古的神秘老人很有可能就是黄帝。  在“唯玉为葬”的牛河梁积石大墓中,安葬神秘老人的积石大墓所出土的玉器不是最多的,只有7件。但这7件玉器却颇具代表性,尤其是墓主人两手各握一玉龟,极为罕见。  此墓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是一老年男性,头向东。随葬7件玉器为:勾云形玉佩、箍形玉、玉镯各一件,玉璧和玉龟各一对。勾云形玉佩置于墓主人右胸部,为竖直,背面朝上,下压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镯,头部两侧各置一大型玉璧,两手各握一玉龟。  专家说,这箍形玉是墓主人与神灵沟通的中介神器,是墓主人神权地位的代码。这勾云形玉佩是证明墓主人生前“一人独尊”、王权显赫的象征。墓主人双手各握一玉龟旨在祈福增寿,此玉龟,非至尊王者不可僭越使用。  黄帝部族以云为图腾,神秘老人胸前摆放的勾云形玉佩,被考古学家形象地喻为他生前君临天下的“权杖”!在原始社会,部族首领多为通神的“大巫”,操掌生杀大权,可谓一言九鼎。  黄帝号轩辕,郭沫若先生考证轩辕即天鼋。这神秘老人手握的玉龟,传递出此人身世非凡的上古信息。  主持过牛河梁挖掘的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认为,牛河梁积石冢遗址具有帝陵的规模。那么,在五千年前与黄帝时空相对应的上古时代,谁有资格头枕玉璧,手握双龟?谁又有如此尊贵的地位,死后葬身于牛河梁“帝陵”呢?  照理,在陵地附近应环围人烟稠密的村落。奇怪的是,在牛河梁周边上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不见任何古人居住遗址的迹象!对此,有人疑心是此地交通闭塞,往来不便所致。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从大的区域看,牛河梁所在位置四通八达,占尽地利之便。既然如此,为何遗址周边人烟寥落呢?  郭大顺的看法是:这表明当时的牛河梁祭祀遗址群的级别已远远超过了以家庭为单位、在生活区内设祭的“家庭祭祀”;也远远超出了以氏族为基本单位、以设在聚落以内如“大房子”一类为祭祀场所的“氏族祭祀”;红山先民在远离生活住地的区域专门营建独立的庙宇、庙区和陵墓区,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因此,牛河梁的“坛庙冢”绝非氏族、部落所能拥有,而只能为红山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所共有,是把红山文化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崇拜先祖的圣地之所在。郭大顺说,牛河梁遗址群就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中心遗址,把牛河梁遗址选择在具有这种地理优势的位置,显然与充分发挥和延伸最高层次中心邑落的汇聚力和控制力有很大关系。  不妨做这样假想,在五千年前的牛河梁山脚下,在神秘老人葬身的中心大墓旁,每到隆重祭日,将会出现怎样的盛大场景!从四面八方汇聚来的红山先民于此顶礼膜拜,无数邻邦不远千里虔诚来朝……这里是红山先民的精神家园,这里是一个伟大方国的发迹摇篮,这神秘老人一定是万千黎庶的崇拜领袖,而这位上古帝王的英雄业绩必然会在华夏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亦真亦幻的足迹线索。  黄帝生于辽河边  长期以来,因受中原正朔论的影响,辽宁一直被视为蛮夷纵横、王道难兴的化外之地,中华炎黄始祖岂与辽土有关?但随着国内考古调查的日益深入,近几十年来,“黄帝生于辽河边”的说法不胫而走,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更为此说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砝码。  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指出:“牛河梁遗址的坛、庙、冢群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其社会发展阶段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随后,这位治学严谨的学界巨擘又意味深长地补充了这样一段话:“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对应。”也就是说,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黄帝族在北方活动的历史记录最为吻合。需要说明的是,对传承千年的中原黄帝文化,苏秉琦先生同样研究精深,如果牛河梁遗址没有足以打动苏秉琦的信服理由,这位阅历深广的史学大家岂会下此石破天惊的断言?  有一种说法值得关注,早期的甲骨文中,黄字就是乌龟的形状。黄字中间的“由”就是龟壳,下边的两点就是龟的两只后腿。  对苏秉琦的观点,郭大顺做了更为具体的补充。他认为,有关黄帝的记载,不少都与北方地区有关,这就进一步证明了以黄帝为主的五帝前期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的可信性。近年,有史家依据红山文化等考古新发现,注意到黄帝族在北方地区的活动。他们认为,黄帝族并非起源陕甘或中原,本是燕山以北地区土生土长的一个部族。  红山文化,黄帝族的时代遗存  实际上,对黄帝族起源辽河流域,对黄帝一类的上古帝王可能葬身牛河梁的说法,早就是一批学者的私下共识。之所以这种声音还不够强大,主要受困于传统的压力。继苏秉琦、郭大顺后,不少学者纷纷提出红山文化与黄帝关联的学术议题,刘国有、雷广臻、冯永谦……这其中,锦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常春林在他1991年撰写的《试论红山文化的族属问题》一文中,首次详细阐述了红山文化缘自黄帝部落的学术观点,并明确提出:红山文化,正是黄帝族的时代遗存!  常春林认为,黄帝拥有天下,是靠“打”出来的!黄帝族当时拥有一种人见人畏的利器:弓箭。《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记载“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在那个时代,弓箭属于先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此利器,加上黄帝本人的英明神武,麾下将士的能征善战,黄帝族自然纵横四海、无敌天下。  常春林指出,石镞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特有的石器。所谓石镞,即“石质箭头”,在中原仰韶文化的半坡,庙底沟类型的遗存中,这种细石镞是少见或不见的。而在辽西、内蒙红山文化的遗存中,石镞却大量出现,这不应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所以,黄帝族文化不应该在陕、晋、豫地区的仰韶文化所在地,而应该是在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间。其地理位置,就是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文献中的记载与考古文化遗存相吻合,就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常春林表示。  在常春林看来,黄帝族不仅武器精良,而且生产技术在当时同样高度发达。只有兵精粮足,才有条件发动兼并战争。就目前的发现来说,红山文化的发展水平,绝不低于仰韶文化,甚至还“领先一步”!  黄帝族不仅拥有经济、军事上的优势,还具有人种优势。而人种优势的取得,在远缘的通婚,简称“外婚制”。远缘通婚,可使后代更加聪明。而近亲繁殖,则极易导致后代竞争力下降,最终被残酷淘汰,这是人种进化学的铁律。  对此,常春林的考证是,黄帝族与炎帝族、蚩尤族间爆发过激烈战争并取得胜利,获得的大量外族人口为本部族的优生繁衍提供了人员储备。此外,黄帝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荤粥族(其文化应为富河文化)的结合,更为黄帝族的人种进化提供了强力助推。  据《中国通史》记载,“荤粥族为北方强族,相传与黄帝族发生过冲突。”由蒙古高原南下的荤粥族与地处内蒙、辽西的黄帝族通婚,产生了血缘亲属关系,进而形成了红山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开始。  为推广远缘通婚,避免近亲繁殖,以确保人种优势,黄帝族或者说红山文化区域内的部族在推行“外婚制”时,采取的手段有时严酷得令人不寒而栗。近些年,在辽西、内蒙一带曾发现一些红山文化时期的奇特墓坑。墓坑里的青年男女尸骨,身体扭曲、叠压于一处。据专家考证,他们是被“活埋”致死的。他们为何被活埋?专家的推断是:这些青年男女是同一部落成员,因相爱野合,触犯了部族“同族不可结合”的不赦天条,故遭活埋酷刑!  在黄帝时代,不仅推行“外婚制”,而且允许男子多娶。相传黄帝有四妃,可见当时一夫多妻制已经存在。而一夫多妻制的出现,意味着父权制社会已然形成。  经上述考证,常春林做出如下判断:红山文化正是黄帝族在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为获得更丰富的生活资料的进程中诞生的。所以说,红山文化是黄帝族的物质文化遗存!  □张松    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摄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7-12/5033493.shtml



哈密瓜,酥油茶,阴阳头是不是炎黄子孙?
“黄帝生于辽河边”的说法不胫而走
----用不胫而走形容一个科学上的猜想假设真奇葩,猜想假设需要一些根据,不胫而走感觉像趴在谁家窗户下听来的似的,连基本的依据事实都不给读者列出,如何能使读者相信这是科学的假设猜想。

整篇文章打着“没有人指名道姓地称这老人就是“黄帝””的旗号,却把这个墓往黄帝身上生拉硬拽,只能说这篇文章捕风捉影,毫无根据。
文中印证这个墓可能是皇帝的理由有如下几条

一是这个墓是这片墓里头最牛b的;

二、陪葬的有“勾云形玉佩”,被考古学家形象地喻为他生前君临天下的“权杖”

三、黄帝号轩辕,郭沫若先生考证轩辕即天鼋。这神秘老人手握玉龟。

四、“在牛河梁周边上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不见任何古人居住遗址的迹象”,所以是一个远离生活住地的区域专门营建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但是文中没有说明周围有没有发现墓葬周围有没有庙宇、庙区。

五、“不胫而走”的“黄帝生于辽河边”的传闻。
上古残剑 发表于 2013-7-12 11:31
哈密瓜,酥油茶,阴阳头是不是炎黄子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好吧,黄帝都能有墓……一个部落人格化的象征都能找出来墓!下一个是谁?女娲?伏羲?夸父?盘古?
这什么都要娱乐化吗?
两个字,扯淡,肿么搞的跟湾湾的关键时刻一样了!
好吧,黄帝都能有墓……一个部落人格化的象征都能找出来墓!下一个是谁?女娲?伏羲?夸父?盘古?
老乡,“女娲遗骨“前年就在山西被发现了
秦国大将猛舔 发表于 2013-7-12 18:36
好吧,黄帝都能有墓……一个部落人格化的象征都能找出来墓!下一个是谁?女娲?伏羲?夸父?盘古?
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你难道不知道?现在每年清明都有公祭大典的。
特别期待找到盘古遗骨
黄帝是从韩国来的吗
alfred68 发表于 2013-7-12 12:00
“黄帝生于辽河边”的说法不胫而走
----用不胫而走形容一个科学上的猜想假设真奇葩,猜想假设需要一些根据 ...
当你想到背后是旅游资源,是钱的时候,你就不觉得奇怪了。
哈密瓜,酥油茶,阴阳头是不是炎黄子孙?
凡为人君,患与不均,胡越之人亦可皆为兄弟
现在不论地方政府,还是地方专家。为了活跃那么点旅游的东西,都不仅仅是不要学术了,都已经不要脸了
假的有点太狠了,黄帝之说历来在中原流传,怎么跑到关外了
考古的砖家、穴者们请留点节操好不?
以后土葬的朋友们按文章说的布置,将来没准是尧舜的墓,手里握着手机。
老乡,“女娲遗骨“前年就在山西被发现了
是不是发现两块头盖骨啊,一块是女娲的,一块是女娲小时候的
黄帝是东北人 太祖开发北大荒{:soso_e119:}
黄帝是东北人 大禹治水黑龙江{:soso_e119:}
据《中国通史》记载,“荤粥族为北方强族,相传与黄帝族发生过冲突。”
荤粥?那不就是皮蛋瘦肉粥么?
神经病,为炒作旅游商机不择手段了
黄帝也被证明是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