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牡丹社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58:52
石门古战场,位于本省屏东县的牡丹乡石门村,是当年排湾族牡丹社山胞抗日成仁地,在四重溪东北约三公里处,离车城也不远,除了有绝壁的悬崖外,静静的溪流,雅致的林野,加以温泉处处,绿树盈目,是一处颇怡人心目的地方。
      所谓石门,那是由海拔三七○公尺高的虱目山,和四五○公尺高的五重溪山断崖夹峙而成,绝壁陡峭,中有四重溪贯穿而过,人们经此,仰望崖绝千仞,巍巍欲坠,而在两崖夹一孔道中,相距仅三十公尺,形成一门,故名石门,形势颇为险要,实为天然要堑。
      在这地堑天险中,曾发生过轰天动地的牡丹社事件。它的远因是公元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有琉球宫右岛船和八重山船各两艘,在冲绳岛百里地方,办完纳贡事务,由距那霸七里的计罗间岛启碇,各就归途。其中宫右岛船一艘,于十一月一日,因遭台风吹袭,随逐波流,同月六日,漂到台湾东海岸的山地八瑶湾,那就是今天屏东县满州乡的九棚村。其中船员十三名,于登岸时竟遭溺毙,勉强登岸的六十六名,其中五十四名,语言不通,被误认为海盗,而遭高士佛、牡丹两社山胞所杀害,仅有十二名船员幸免于难。原来这十二名船员,是受了番产交换所广东人凌老先和邓天保二人的庇护,才逃到保力庄(今车城乡保力村)去,在庄长杨友旺家躲匿了一个多月。
      又宫右岛船的另二艘,在友船漂到台湾后的第六天,即十一月十二日,也漂流到高雄附近的山地,勉强脱了虎口,安抵府城台南。
      至于八重山船两艘之中,一艘不知所终;一艘则漂至台湾南部海岸,船员登陆后,即攀山越岭探寻道路,侥幸抵达府城台南。这些生还的船员,首先被送往福州,福建总督和巡抚,均予以种种的优恤;再于第二年的六月二日,把他们遣回琉球那霸港,并饬台湾镇道认真查办山胞,以儆强暴,并示怀柔。
      这事后来终被驻在那霸的日本官吏伊地探知了去,他立刻报告给鹿儿岛县参事大山纲良,于是这一所谓「琉球藩民虐杀事件」,便这样哄传开来了。
      按常理,琉球本是我国的附庸,而台湾牡丹社山胞杀害琉球籍民,实在是我们的家务事,外国实不应也不得进而干预。可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就步步向外拓展它的势力,企图囊括东亚,进窥台湾,以谋发展。加以我国自从鸦片战争发生以后,不但西欧各国对我台澎抱着觊觎之心,与我同种同文,羽毛未丰的东亚邻国日本,也虎视眈眈,想把这个位在婆娑之洋的美丽之岛,来一个捷足先登,据为已有,所以当他们知道台湾发生的所谓的「琉球藩民虐杀事件」后,就迫不急待的借故出兵,侵入我台湾本岛。
      于是,日本人一面封琉球尚泰为藩主,并照会各国以取得国际上的承认,一面由副岛种臣向清廷诘询船员被害之事。胡涂的清廷,却答以「生番系化外之民,未便穷治」。日本人即凭籍着这一句话,解释为「你既未穷治,我却可以自由行动了」。
      那时起日本国内因朝鲜拒绝与日通商之事而闹得不欢,正群汹汹,大唱「征韩」之论。可是,比较明了国际形势,而且处事亦较稳重的元老们,力加劝阻,但仍不能平息武士们的气势,最后为了调和国内的纷争,日本政府便采取面政策;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遣西乡从道中将率兵三千往攻台湾,如果清廷因此对日本严重交涉,甚或引起国际间之干涉,那么,日本政府便可诿称这一次之出兵,纯是个人行动,与台湾山胞之杀人同出一辙,与日本政府无干;如果清廷态度稍为软弱点,各国也不严责日本的侵略行为是错的,则改由日本政府出面,伺机行事。
      跟着在同治十三年二月初十日(公元一八七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日本初派桦山资纪和水野遵(后来日据台湾,一被任为总督,一被任为行政长官)到车城一带来调查山地情形,后来更任命西乡从道中将为台湾山地事务总督,自三月二十三日(阳历五月七日)陆续出兵侵入琅峤(即今恒春)地方,四月初七(阳历五月二十二日)即和当地牡丹社、高士佛社等山胞大战于石门。因为军备优劣悬殊过甚,牡丹社的头目阿禄等二十多人当场战死,其余山胞眼看情势不妙,立即撤入山中,负险固守,双方坚持不下。
      一直到了四月十八日(阳历六月二日),日方西乡从道指挥全军三千六百多人,分为三路,每路约有一千多人,分头扑向山胞的据点去,北由枫港,中由石门,南由四重溪,采取的战术是分兵合击,山胞只用原始方法应战,以致于无法抗拒,纷纷逃命去了。
      日军乘胜将牡丹社、高士佛、加芝莱、竹仔等社烧得一乾二净,并屯踞牡丹社以攻击龟仔角社,乘隙寻仇,以消除一切阻力,旋即留下部分军力以守住双溪口,然后全军再撤回龟山的大营去。
      平心而论,日本这次的出兵,多少属于先发制人的海盗行为,对于我国,又等于不宣而战,都不合于国际惯例的。所以衅端一开,清廷不知所从,后来才于三月二十大日(阳历五月十四);发表船政大臣沉葆侦为钦差,专程赶来台湾坐镇,且专责办理台湾等处的海防大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全归他节制,江苏、广东的轮船也准他调遣。这一来,集事权于一身,沉葆侦便可以放手去做了。所以他一行到台湾,眼看日本方面已经出动大军,那敢怠慢?他也积极起而整顿军备,调集淮军精锐一万多人渡台,又命福建提督唐定奎率部前来以供调遣,立刻分防车城一带,准备以实力来对付日军。
      这一次日军进攻台湾,英美等国亦不以日本此举为然;至于日人自己,也以万一引起中日大战,军事无把握。碰巧那时日军又因库页岛问题,与俄国闹得很不愉快;加以牡丹社山胞数百人逃往高山之巅,日军不敢冒险仰攻,而龟仔角社山胞也宁死不降,一时双方僵持不下。这当儿,英美各国出来说话了,他们联合声明,绝不同意日本占据台湾;另一方面,清廷则因内忧外患一齐来,元气大损,不愿再见兵戎之事,因此双方都暂时按兵不动。
      没多久,在英国公使调停下,双方订定了三条和平条款,由满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及琉球难民共五十万两,并承认日军此举是「保民义举」。到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即公元一八七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日人西乡道才率领全军,撤离台湾。
      清廷对日本让步的理由,事后大学士文祥有说明道:「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沉葆侦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项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若再因泄沓,而不亟求整顿,一旦变生,更形棘手。」
      后来根据日方所作的报告,他们这次的出兵,在台湾停留前后达七个月之多,支出军费三百六十二万日元,从征人员凡三千六百五十八人之中,战死十二人,负伤十七人,另有五百六十一人,则由于水土不服或患染虐疾而死,于此可见日军侵台,亦所费不赀,讨不了便宜!
      今日人们可由恒春北行到车城后,右转一九九号公路,车行五公里可到四重溪,八公里后即可到达石门古战场。这儿险峻天成,日据时期,日人为纪念他们在牡丹社一役战死的五七三名士兵,在战场附近山岭立了一个所谓的「忠魂碑」。从石门埔有山径石阶可以通往,约十五分钟即可抵达。这座石碑由大理石造成,高约三十公尺。光复后,我政府将「忠魂碑」三字凿去,改题「澄清海宇,还我河山」八字使得一般人还误以为是山胞抗日纪念碑呢!石门古战场,位于本省屏东县的牡丹乡石门村,是当年排湾族牡丹社山胞抗日成仁地,在四重溪东北约三公里处,离车城也不远,除了有绝壁的悬崖外,静静的溪流,雅致的林野,加以温泉处处,绿树盈目,是一处颇怡人心目的地方。
      所谓石门,那是由海拔三七○公尺高的虱目山,和四五○公尺高的五重溪山断崖夹峙而成,绝壁陡峭,中有四重溪贯穿而过,人们经此,仰望崖绝千仞,巍巍欲坠,而在两崖夹一孔道中,相距仅三十公尺,形成一门,故名石门,形势颇为险要,实为天然要堑。
      在这地堑天险中,曾发生过轰天动地的牡丹社事件。它的远因是公元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有琉球宫右岛船和八重山船各两艘,在冲绳岛百里地方,办完纳贡事务,由距那霸七里的计罗间岛启碇,各就归途。其中宫右岛船一艘,于十一月一日,因遭台风吹袭,随逐波流,同月六日,漂到台湾东海岸的山地八瑶湾,那就是今天屏东县满州乡的九棚村。其中船员十三名,于登岸时竟遭溺毙,勉强登岸的六十六名,其中五十四名,语言不通,被误认为海盗,而遭高士佛、牡丹两社山胞所杀害,仅有十二名船员幸免于难。原来这十二名船员,是受了番产交换所广东人凌老先和邓天保二人的庇护,才逃到保力庄(今车城乡保力村)去,在庄长杨友旺家躲匿了一个多月。
      又宫右岛船的另二艘,在友船漂到台湾后的第六天,即十一月十二日,也漂流到高雄附近的山地,勉强脱了虎口,安抵府城台南。
      至于八重山船两艘之中,一艘不知所终;一艘则漂至台湾南部海岸,船员登陆后,即攀山越岭探寻道路,侥幸抵达府城台南。这些生还的船员,首先被送往福州,福建总督和巡抚,均予以种种的优恤;再于第二年的六月二日,把他们遣回琉球那霸港,并饬台湾镇道认真查办山胞,以儆强暴,并示怀柔。
      这事后来终被驻在那霸的日本官吏伊地探知了去,他立刻报告给鹿儿岛县参事大山纲良,于是这一所谓「琉球藩民虐杀事件」,便这样哄传开来了。
      按常理,琉球本是我国的附庸,而台湾牡丹社山胞杀害琉球籍民,实在是我们的家务事,外国实不应也不得进而干预。可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就步步向外拓展它的势力,企图囊括东亚,进窥台湾,以谋发展。加以我国自从鸦片战争发生以后,不但西欧各国对我台澎抱着觊觎之心,与我同种同文,羽毛未丰的东亚邻国日本,也虎视眈眈,想把这个位在婆娑之洋的美丽之岛,来一个捷足先登,据为已有,所以当他们知道台湾发生的所谓的「琉球藩民虐杀事件」后,就迫不急待的借故出兵,侵入我台湾本岛。
      于是,日本人一面封琉球尚泰为藩主,并照会各国以取得国际上的承认,一面由副岛种臣向清廷诘询船员被害之事。胡涂的清廷,却答以「生番系化外之民,未便穷治」。日本人即凭籍着这一句话,解释为「你既未穷治,我却可以自由行动了」。
      那时起日本国内因朝鲜拒绝与日通商之事而闹得不欢,正群汹汹,大唱「征韩」之论。可是,比较明了国际形势,而且处事亦较稳重的元老们,力加劝阻,但仍不能平息武士们的气势,最后为了调和国内的纷争,日本政府便采取面政策;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遣西乡从道中将率兵三千往攻台湾,如果清廷因此对日本严重交涉,甚或引起国际间之干涉,那么,日本政府便可诿称这一次之出兵,纯是个人行动,与台湾山胞之杀人同出一辙,与日本政府无干;如果清廷态度稍为软弱点,各国也不严责日本的侵略行为是错的,则改由日本政府出面,伺机行事。
      跟着在同治十三年二月初十日(公元一八七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日本初派桦山资纪和水野遵(后来日据台湾,一被任为总督,一被任为行政长官)到车城一带来调查山地情形,后来更任命西乡从道中将为台湾山地事务总督,自三月二十三日(阳历五月七日)陆续出兵侵入琅峤(即今恒春)地方,四月初七(阳历五月二十二日)即和当地牡丹社、高士佛社等山胞大战于石门。因为军备优劣悬殊过甚,牡丹社的头目阿禄等二十多人当场战死,其余山胞眼看情势不妙,立即撤入山中,负险固守,双方坚持不下。
      一直到了四月十八日(阳历六月二日),日方西乡从道指挥全军三千六百多人,分为三路,每路约有一千多人,分头扑向山胞的据点去,北由枫港,中由石门,南由四重溪,采取的战术是分兵合击,山胞只用原始方法应战,以致于无法抗拒,纷纷逃命去了。
      日军乘胜将牡丹社、高士佛、加芝莱、竹仔等社烧得一乾二净,并屯踞牡丹社以攻击龟仔角社,乘隙寻仇,以消除一切阻力,旋即留下部分军力以守住双溪口,然后全军再撤回龟山的大营去。
      平心而论,日本这次的出兵,多少属于先发制人的海盗行为,对于我国,又等于不宣而战,都不合于国际惯例的。所以衅端一开,清廷不知所从,后来才于三月二十大日(阳历五月十四);发表船政大臣沉葆侦为钦差,专程赶来台湾坐镇,且专责办理台湾等处的海防大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全归他节制,江苏、广东的轮船也准他调遣。这一来,集事权于一身,沉葆侦便可以放手去做了。所以他一行到台湾,眼看日本方面已经出动大军,那敢怠慢?他也积极起而整顿军备,调集淮军精锐一万多人渡台,又命福建提督唐定奎率部前来以供调遣,立刻分防车城一带,准备以实力来对付日军。
      这一次日军进攻台湾,英美等国亦不以日本此举为然;至于日人自己,也以万一引起中日大战,军事无把握。碰巧那时日军又因库页岛问题,与俄国闹得很不愉快;加以牡丹社山胞数百人逃往高山之巅,日军不敢冒险仰攻,而龟仔角社山胞也宁死不降,一时双方僵持不下。这当儿,英美各国出来说话了,他们联合声明,绝不同意日本占据台湾;另一方面,清廷则因内忧外患一齐来,元气大损,不愿再见兵戎之事,因此双方都暂时按兵不动。
      没多久,在英国公使调停下,双方订定了三条和平条款,由满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及琉球难民共五十万两,并承认日军此举是「保民义举」。到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即公元一八七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日人西乡道才率领全军,撤离台湾。
      清廷对日本让步的理由,事后大学士文祥有说明道:「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沉葆侦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项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若再因泄沓,而不亟求整顿,一旦变生,更形棘手。」
      后来根据日方所作的报告,他们这次的出兵,在台湾停留前后达七个月之多,支出军费三百六十二万日元,从征人员凡三千六百五十八人之中,战死十二人,负伤十七人,另有五百六十一人,则由于水土不服或患染虐疾而死,于此可见日军侵台,亦所费不赀,讨不了便宜!
      今日人们可由恒春北行到车城后,右转一九九号公路,车行五公里可到四重溪,八公里后即可到达石门古战场。这儿险峻天成,日据时期,日人为纪念他们在牡丹社一役战死的五七三名士兵,在战场附近山岭立了一个所谓的「忠魂碑」。从石门埔有山径石阶可以通往,约十五分钟即可抵达。这座石碑由大理石造成,高约三十公尺。光复后,我政府将「忠魂碑」三字凿去,改题「澄清海宇,还我河山」八字使得一般人还误以为是山胞抗日纪念碑呢!
什么冲绳岛,琉球吗
琉球是整個群島的名稱, 沖繩是琉球的主島, 這點倒是從以前至今都沒錯的說法, 日本現在之所以叫沖繩縣, 是因為明治當時日本縣的命名法就是以縣政府所在地名來命名, 因為設在沖繩郡 (今沖繩市, 在那霸東北方) 故稱為沖繩 (日本當時想把琉球王國的一切洗掉, 所以縣治設新地), 二戰後美軍佔領琉球期間又恢復以那霸為首府, 等日本後來重佔時也不可能改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