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对日的“国恨家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06:15
<P>对日的“国恨家仇”

</P>
<P>含雪




     
“日本入常理”,这是最新、最热的一个话题,从新华新浪一直热到朋友们MSN上的名字,热到我们家的餐桌。<p></p></P>
<p></p></P>
那天开机登陆到MSN,吓了一跳,联系人名单上的名字见过的没几个,一个个地细读细看,竟是平素义气相投的网友们在举着名字“掐”:“反对日本入常的请和我一道反对”“反对反对日本入常的请和我一道反对”“不反对日本入常、不反对反对日本入常——我弃权”“打倒反对入常的并打倒反对反对入常的——等党说了我再说”。<p></p></P>
<p></p></P>
在家就差不多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说入常”了。第一次说这个话题,LG是斩钉截铁的:“不!我要对日本说不,坚决反对日本入常!”我是犹豫的:“这个……可是……然而……我也说不清楚,不过好象,就算让日本入常又怎么样?”<p></p></P>
<p></p></P>
最近的一次说起这个话题,LG称自己没想透,这次我们完全一致,我也是没想透,而且好象也想不透了。我自嘲:“政府不明确地出来说个话,我哪知道该朝哪个方向想?发言人倒是发过言了,不过他的话跟没说一样。”<p></p></P>
<p></p></P>
LG第一反应的斩钉截铁和后来的没想透都不让我意外。有一段时间我们家的书架最方便取书的位置码了整整一层近现代中日战史。想去敲几个书名下来,记不起那些书后来被转移到哪儿了,现在占着那个位置的是富勤、钱穆、黄仁宇等人的著作。<p></p></P>
<p></p></P>
黄仁宇有一篇《日本,Nippon,Japan》,他说:“中国今日需要的不是好勇好血的言辞,而是纪律与组织。有此自信即不容易为少数有煽动力量的言辞感到惶惑。也不至于无端放弃中国传统之人本主义的精神,招怨树敌。中国与日本无永远的冤仇,已在V-J Day表态明白。”<p></p></P>
<p></p></P>
这篇文章是近日网上的一篇热文,被醒目地称为《一个前抗战军人看日本》。<p></p></P>
<p></p></P>
<B>一</B><B><p></p></B></P>
<p></p></P>
说的“转(zhuǒi)”一点儿,我的血脉里流淌的也是前抗战军人后代的血。可是我极少从亲历过那场战争的外公口中听到过那段在他应该是辉煌的往事。<p></p></P>
<p></p></P>
也可能是因为儿时,1979年前后吧,我曾见过一次外公把我妈妈训得掉了眼泪,小心眼儿里就记了仇,加上一去他家就得天天背《四书》,还要默写《女儿经》《朱子治家格言》之类的,更要做闺秀淑女状,很恐怖,外公家我是能不去就不去的,去了,不用说主动跟老人聊一聊天了,他不把我叫到他房间里去我就要念佛了。<p></p></P>
<p></p></P>
高考过后的暑假,是我在外公家住的最长的一次,他查我阅读的书目,见我正读萧红的《生死场》,竟涌起许多感慨。我还记得他当时的话,他说:“一本小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啊,我就是因为看了萧军《八月的乡村》才参加革命的。”<p></p></P>
<p></p></P>
《八月的乡村》1935年秋天在上海出版,流传到山东烟台师范,不知要多少时间,想来那应该是1936年到1937年间的事,外婆是1938年参加革命,外公比外婆要早。<p></p></P>
<p></p></P>
外婆曾深以“三八式”的干部自豪,但外公深以为不然,我曾听到外公嘲笑外婆:“三八式的干部从来就不是党的人,只不过是统战的对象罢了,你以为你参加革命早了?解放战争时期加进来的才真正是党的人。” 我听这番话时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样子,因为多少知道一点中国革命史,所以听不懂,因为听不懂,所以记住了。记住这番话的另一个原因是外公当时问了我《游击队歌》怎么唱,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正好有: <p></p></P>
<p></p></P>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p></p></P>
<p></p></P>
外公问:“你们就学了这么多,是吧?”<p></p></P>
<p></p></P>
“是。”我忙不迭地点头,还是听不懂他的话。<p></p></P>
<p></p></P>
后来,很多年以后的事了,我妈给我唱了一遍完整的1938年版本的《游击队歌》,第二段的歌词是这样的:<p></p></P>
<p></p></P>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队伍打起仗来真英勇: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的踪和影。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愈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愈打愈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的胜利日,世界的和平现曙光!”<p></p></P>
<p></p></P>
我能想象得到这第二段歌词在1938年的时候是怎样的鼓舞了一个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意气用事、理想主义、情绪化,他的这些弱点通过我妈传到了我身上。<p></p></P>
<p></p></P>
我没去问过外公抗战中的旧事,只记得当年热播《夜幕下的哈尔滨》时,外公坐下看了一会儿,看了没一会挑了一堆毛病就起身走了,他应该是熟悉那一段生活的。外公极少看电视,一天到晚是躺在床上看书,大部分时间是在看一些医书,还有他儿时就应该倒背如流了的儒家经典。此外,他还长年订阅时有赞颂胡耀邦文章的《炎黄春秋》。当我看到“新儒家”的一些主张时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外公。出生于1915年的外公一定仍然有他的“主义之困”“主义之思”,他不是为了吃饱饭来参加革命的,而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儒家,这应该正是他最痛苦的地方。我听到的最早的对毛泽东的非议来自外公,他说毛泽东的死对中国来说该是举国欢庆的事,我小一的课本上就有要求背诵的“9月9日的葵花向太阳”,听了这话自然是又惊又骇。<p></p></P>
<p></p></P>
外公到东北工作不久,我妈在山东出生。据外婆说,那天是正月十六,她走了几十里路送情报回来,一进院子我妈就急着出来了,她自己收拾了收拾就把这个唯一的女儿抱进了屋,告诉我二舅,拣了个小妹妹回来。接下来的几天我二舅天天扛一把小锄头东刨西挖,指望着能再发现一个妹妹。<p></p></P>
<p></p></P>
我二舅实际上应该是我三舅,我妈妈真正的二哥在一次反“扫荡”中夭折。我听外婆说起过,说那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聪明俊秀乖巧,外婆的话被我的小舅舅打断,他说别说了,反正失去了的总是最好的。及至我做了母亲,方知在外婆这是怎样的痛。而我认识的另一位长者,她寄养在老乡家的长子被日军的毒气弹熏死,50多年后提及长子她仍是精神几尽崩溃。<p></p></P>
<p></p></P>
建国后外公外婆到东北地方工作。他们的职务变迁我未做过考证,我记得妈说过一次,1949年外婆的职务已是县团级,一直到离休,她只升了半格儿。<p></p></P>
<p></p></P>
从1942年到1976年,外公没有逃过党内的任何一次运动。文革中更是被打的一耳失聪,他得以存活下来还是靠了祖上传下来的医术,渡人,自渡。1979年他把妈训哭的那次就是他让妈帮他整理一个什么上访材料,妈做得不合他的要求,他说妈不尽心尽力什么的。外公终获平反是在1981,我们得到这个消息是个周日,妈要出差,已经去了长途车站,爸接了信,跟我说你快跑到车站看你妈走没走,你告诉妈妈姥爷平反了。<p></p></P>
<p></p></P>
也是在那一年,长年住在外公家的弟弟照了他的第一张彩色照片,身穿小军装舞枪弄棒,照片背后注明的拍照者是一个四个字的名字,一个日本人。妈妈说,这人是当年的战争遗孤,外公在职时对这些人一直照顾有加,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这些人回了国,没想到还能回来看看,也没想到还能感念故人。到九十年代,我的两个表姐东渡定居,好象也是得了这些人不少帮助。<p></p></P>
<p></p></P>
二<p></p></P>
<p></p></P>
我的父母喜欢看一些抗日题材的老电影,但是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他们对中日关系的任何评论。他们好象在意中俄关系走势更多一些。他们学的外语是俄语,爱唱的歌儿是《红莓花儿开》、《喀秋莎》。我妈当年还有一个苏联的小笔友,她很精心地保存了她们的通信,文革中这些信被抄出来,成为我外公“苏修特务”的铁证。<p></p></P>
<p></p></P>
倒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日本恨至咬牙切齿。我试图反观自己,找一下恨的源头在哪,却实在找不真切。从事实上讲,我们似乎正是受“东洋文化”侵蚀的一代人。我看过的第一部长篇动画是《铁臂阿童木》,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父亲单位的电视一到周六是摆在露天的,大人孩子都早早地吃了晚饭搬着小板凳去看,好在一周只演这一集,平时看不上电视也没什么好着急的,同时演的还有不知所云的《敌营十八年》,现在想,就按1949年是个18年的结束,打入敌营之始,也可以上追到1931年了,应该也是抗日题材的剧。后来又看《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花仙子》、《星仔走天涯》……我的女儿知道这些一定会吃惊地大叫一声“妈妈!你在干什么?!”她3岁开始看电视时已被我们训练至一听说是日本动画马上主动换台或者关机。<p></p></P>
<p></p></P>
1984年我读初中,同班一女同学迷《血疑》迷到怀疑自己身世不明来历不清的地步,山口百惠的自传也在女同学中流传甚广,就因为山口演过几乎所有川端康成作品改编的电影,捎带着流传的还有川端康成的小说。可能因为我年龄还算小,不喜欢看唧唧歪歪的儿女情长,这股日剧风吹到我身上时已经是微风了。但是周末妈妈会准我看一会《阿信》,妈妈的意思在“寓教于乐”,希望我学一种阿信的精神什么。后来因为偷看小说被抓,妈妈强行将我的书桌搬至客厅背对电视机的位置,但是我无意中发现书桌上立着一面32开书大小的方镜,遂一集不落地看完了《排球女将》。<p></p></P>
<p></p></P>
那时流行的歌儿我基本说不上来,但《北国之春》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的确是好听。我LG的保留曲目之一就是《北国之春》,偶尔朋友聚在一起唱歌,他拿起话筒来肯定就是《北国之春》和《敖包相会》。但估计以后他是不会唱《北国之春》了。前日他愤愤地说某人唱日本歌曲,我说“《北国之春》呢?你每次都唱的。”其实知道他喜欢唱这个是因为这歌儿可以展一展他还算漂亮的歌喉,另外还有悠悠如碧空的难以言说的情怀在里边——“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 偶尔相对饮几杯”,在老家的父亲和兄长就是这样一对沉默寡言人。<p></p></P>
<p></p></P>
没问他想以后唱什么歌,会不会是《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p></p></P>
<p></p></P>
我高中的第一个同桌迷着日剧《空中小姐》,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我听不听她都要给我讲一遍剧情。男主人公好象是一个什么飞行教官,而且她固执地认为我们班一男同学具有那个教官的气质,而我很不幸,座位夹在他们俩中间,除了拜托同桌不要把我望穿外,就是感觉烦。<p></p></P>
<p></p></P>
我的第二个同桌是班上顶级的乖学生,她不看日剧,更不早恋,但是她非常喜欢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我也跟着稀里糊涂地看了,就像初一时看《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一样,看过了,不知道在看什么。<p></p></P>
<p></p></P>
那时还有一件跟日本人有关的闹心的事儿就是我的外公推荐我读井上靖的《孔子》,并且,可怕的是,我要写信向他报告读书的心得体会。<p></p></P>
<p></p></P>
找不出有人向我灌输“仇日情绪”的痕迹,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也是很正常的教科书,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历史课本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冰冷的说明文的语言一路讲下来,仿佛告诉你历史原本就无情。比从前进步的是,八十年代末的课本开始收入了抗日正面战场的内容。电影《血战台儿庄》也轰动一时。<p></p></P>
<p></p></P>
说到电影,我突然想起一位中国战争片的导演冯小宁,如果硬要说我的“仇日”是受了什么传媒的影响,我也只能把冯小宁拎出来了。《战争子午线》、《北洋水师》、《黄河绝恋》和《紫日》是我看过的他的跟“抗日”有关的影剧。我从他的片子里看不到恨,只有至美至爱,但是这至美至爱全被一双黑手撕碎了——是战争之手——是日本人发动的战争。所以我恨。<p></p></P>
<p></p></P>
这种仇恨,在我,经年之后,随着一部日本动画达到了极至——《叮当猫》或者叫《机器猫》、《哆拉A梦》。中央电视台一套的少儿节目播过,那时还没有有线电视,看《新闻联播》前爱看不看总要看一会少儿节目,那一集,叮当猫变出了一艘“大和战舰”带康夫重温黄海大战的辉煌。<p></p></P>
<p></p></P>
错愕,耻辱,愤恨。这就是我今天还能想得起来的感受。<p></p></P>
<p></p></P>
我大学时的一位女伴儿嫁给了个日本留学生,我甚至当了她的面说,要是一定要嫁给个外国人的话,我嫁到中非去也不嫁到日本。<p></p></P>
<p></p></P>
一位南开毕业的朋友称说他从情感上也很难接受日本这个国家,可能每一个南开人都和他一样,对日本,是国恨和家仇。1937年,南开在日军的轰炸中几乎夷为平地。<p></p></P>
<p></p></P>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总理周恩来和现任总理温家宝均是南开人。<p></p></P>
<p></p></P>
<B>三</B><B><p></p></B></P>
<p></p></P>
我们的女儿如果成长为一个“反日愤青”,如果她长大后还有“愤青”这一说的话,那么我一点也不意外。<p></p></P>
<p></p></P>
她一岁多时爱上旗帜,我们买来各国国旗的挂图帖上,第一个教她认五星红旗,第二个教她认日本国旗。对后者,我对她的解释是:“这是世界上最难看的旗。”<p></p></P>
<p></p></P>
我尽量避免让她接触暴力的东西,央视推的国产动画片《哪吒》,我跟她一起看了一集就否掉,理由就是片子有暴力倾向。但是《南京大屠杀》我让她看了片断,我让她看——这就是日本人在杀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p></p></P>
<p></p></P>
偶尔带她去一次肯德基麦当劳,一看赠品是“叮当猫”或者什么“太郎”,我们绝对是拉起她掉头就走,只要告诉她,这个玩具是日本的,她也绝对没有二话。<p></p></P>
<p></p></P>
她有自己的小书架,上边出自日本作者的书只有4本,还是我一时“失察”,只是看着好看买回来的一套绘本。日本的动画片更是不看的,选台时一扫而过,会停下来跟她说一声:“这个是日本的,我们不看。” 她倒也聪慧,很快就能把握住日本动漫的风格,有日本动画掠过,她会自己嚷着,“不看不看,日本的!”<p></p></P>
<p></p></P>
她幼儿园的同学中流行《奥特曼》,没有奥特曼书和玩偶的小朋友占不了全班的十分之一。我了解了一下,这个东西是日本的超人,他们与怪兽争斗以拯救东京进而拯救地球。TNND,我忍不住要骂了,这分明是日本军国主义向我们下一代的渗透,我们管不了别人家,但我们家这个阵地一定得严防死守!<p></p></P>
<p></p></P>
在女儿那儿,“日本”渐渐成了“坏蛋”的代名词。有小朋友打架,她会评道:“他肯定是日本人吧?要不他怎么会打人呢?”<p></p></P>
<p></p></P>
去年夏天的一次朋友聚会我们带着她,大家谈起战争,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人声嘈杂,她烦,喊道:“不说这个了,不说战争,我不喜欢!” 大家都住了嘴看这个三岁半的黄毛丫头。有人问她:“你说说什么是战争?” 她答:“战争就是日本人。”<p></p></P>
<p></p></P>
我们不知道我们这算不算是“妖魔化”日本。不过我们打算暂停对她的“日本观教育”,到我们想清楚了再说,或者我们干脆不说,让她去想。<p></p></P>
<p></p></P>
我们还会带她去卢沟桥,去抗战雕塑园。<p></p></P>
<p></p></P>
也许今年的7月7日我们去不了,抗战胜利的六十周年,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日子肯定会有大规模的集会活动。我们的一位刚刚脱了军装自主择业办了文化公司的朋友已经做了几套打“抗战牌”的方案,他说他要利用这个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敞开了宣传的“60周年”,“不赔本儿地赚一次吆喝。”</P><P>对日的“国恨家仇”

</P>
<P>含雪




     
“日本入常理”,这是最新、最热的一个话题,从新华新浪一直热到朋友们MSN上的名字,热到我们家的餐桌。<p></p></P>
<p></p></P>
那天开机登陆到MSN,吓了一跳,联系人名单上的名字见过的没几个,一个个地细读细看,竟是平素义气相投的网友们在举着名字“掐”:“反对日本入常的请和我一道反对”“反对反对日本入常的请和我一道反对”“不反对日本入常、不反对反对日本入常——我弃权”“打倒反对入常的并打倒反对反对入常的——等党说了我再说”。<p></p></P>
<p></p></P>
在家就差不多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说入常”了。第一次说这个话题,LG是斩钉截铁的:“不!我要对日本说不,坚决反对日本入常!”我是犹豫的:“这个……可是……然而……我也说不清楚,不过好象,就算让日本入常又怎么样?”<p></p></P>
<p></p></P>
最近的一次说起这个话题,LG称自己没想透,这次我们完全一致,我也是没想透,而且好象也想不透了。我自嘲:“政府不明确地出来说个话,我哪知道该朝哪个方向想?发言人倒是发过言了,不过他的话跟没说一样。”<p></p></P>
<p></p></P>
LG第一反应的斩钉截铁和后来的没想透都不让我意外。有一段时间我们家的书架最方便取书的位置码了整整一层近现代中日战史。想去敲几个书名下来,记不起那些书后来被转移到哪儿了,现在占着那个位置的是富勤、钱穆、黄仁宇等人的著作。<p></p></P>
<p></p></P>
黄仁宇有一篇《日本,Nippon,Japan》,他说:“中国今日需要的不是好勇好血的言辞,而是纪律与组织。有此自信即不容易为少数有煽动力量的言辞感到惶惑。也不至于无端放弃中国传统之人本主义的精神,招怨树敌。中国与日本无永远的冤仇,已在V-J Day表态明白。”<p></p></P>
<p></p></P>
这篇文章是近日网上的一篇热文,被醒目地称为《一个前抗战军人看日本》。<p></p></P>
<p></p></P>
<B>一</B><B><p></p></B></P>
<p></p></P>
说的“转(zhuǒi)”一点儿,我的血脉里流淌的也是前抗战军人后代的血。可是我极少从亲历过那场战争的外公口中听到过那段在他应该是辉煌的往事。<p></p></P>
<p></p></P>
也可能是因为儿时,1979年前后吧,我曾见过一次外公把我妈妈训得掉了眼泪,小心眼儿里就记了仇,加上一去他家就得天天背《四书》,还要默写《女儿经》《朱子治家格言》之类的,更要做闺秀淑女状,很恐怖,外公家我是能不去就不去的,去了,不用说主动跟老人聊一聊天了,他不把我叫到他房间里去我就要念佛了。<p></p></P>
<p></p></P>
高考过后的暑假,是我在外公家住的最长的一次,他查我阅读的书目,见我正读萧红的《生死场》,竟涌起许多感慨。我还记得他当时的话,他说:“一本小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啊,我就是因为看了萧军《八月的乡村》才参加革命的。”<p></p></P>
<p></p></P>
《八月的乡村》1935年秋天在上海出版,流传到山东烟台师范,不知要多少时间,想来那应该是1936年到1937年间的事,外婆是1938年参加革命,外公比外婆要早。<p></p></P>
<p></p></P>
外婆曾深以“三八式”的干部自豪,但外公深以为不然,我曾听到外公嘲笑外婆:“三八式的干部从来就不是党的人,只不过是统战的对象罢了,你以为你参加革命早了?解放战争时期加进来的才真正是党的人。” 我听这番话时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样子,因为多少知道一点中国革命史,所以听不懂,因为听不懂,所以记住了。记住这番话的另一个原因是外公当时问了我《游击队歌》怎么唱,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正好有: <p></p></P>
<p></p></P>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p></p></P>
<p></p></P>
外公问:“你们就学了这么多,是吧?”<p></p></P>
<p></p></P>
“是。”我忙不迭地点头,还是听不懂他的话。<p></p></P>
<p></p></P>
后来,很多年以后的事了,我妈给我唱了一遍完整的1938年版本的《游击队歌》,第二段的歌词是这样的:<p></p></P>
<p></p></P>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队伍打起仗来真英勇: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的踪和影。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愈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愈打愈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最后的胜利日,世界的和平现曙光!”<p></p></P>
<p></p></P>
我能想象得到这第二段歌词在1938年的时候是怎样的鼓舞了一个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意气用事、理想主义、情绪化,他的这些弱点通过我妈传到了我身上。<p></p></P>
<p></p></P>
我没去问过外公抗战中的旧事,只记得当年热播《夜幕下的哈尔滨》时,外公坐下看了一会儿,看了没一会挑了一堆毛病就起身走了,他应该是熟悉那一段生活的。外公极少看电视,一天到晚是躺在床上看书,大部分时间是在看一些医书,还有他儿时就应该倒背如流了的儒家经典。此外,他还长年订阅时有赞颂胡耀邦文章的《炎黄春秋》。当我看到“新儒家”的一些主张时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外公。出生于1915年的外公一定仍然有他的“主义之困”“主义之思”,他不是为了吃饱饭来参加革命的,而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儒家,这应该正是他最痛苦的地方。我听到的最早的对毛泽东的非议来自外公,他说毛泽东的死对中国来说该是举国欢庆的事,我小一的课本上就有要求背诵的“9月9日的葵花向太阳”,听了这话自然是又惊又骇。<p></p></P>
<p></p></P>
外公到东北工作不久,我妈在山东出生。据外婆说,那天是正月十六,她走了几十里路送情报回来,一进院子我妈就急着出来了,她自己收拾了收拾就把这个唯一的女儿抱进了屋,告诉我二舅,拣了个小妹妹回来。接下来的几天我二舅天天扛一把小锄头东刨西挖,指望着能再发现一个妹妹。<p></p></P>
<p></p></P>
我二舅实际上应该是我三舅,我妈妈真正的二哥在一次反“扫荡”中夭折。我听外婆说起过,说那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聪明俊秀乖巧,外婆的话被我的小舅舅打断,他说别说了,反正失去了的总是最好的。及至我做了母亲,方知在外婆这是怎样的痛。而我认识的另一位长者,她寄养在老乡家的长子被日军的毒气弹熏死,50多年后提及长子她仍是精神几尽崩溃。<p></p></P>
<p></p></P>
建国后外公外婆到东北地方工作。他们的职务变迁我未做过考证,我记得妈说过一次,1949年外婆的职务已是县团级,一直到离休,她只升了半格儿。<p></p></P>
<p></p></P>
从1942年到1976年,外公没有逃过党内的任何一次运动。文革中更是被打的一耳失聪,他得以存活下来还是靠了祖上传下来的医术,渡人,自渡。1979年他把妈训哭的那次就是他让妈帮他整理一个什么上访材料,妈做得不合他的要求,他说妈不尽心尽力什么的。外公终获平反是在1981,我们得到这个消息是个周日,妈要出差,已经去了长途车站,爸接了信,跟我说你快跑到车站看你妈走没走,你告诉妈妈姥爷平反了。<p></p></P>
<p></p></P>
也是在那一年,长年住在外公家的弟弟照了他的第一张彩色照片,身穿小军装舞枪弄棒,照片背后注明的拍照者是一个四个字的名字,一个日本人。妈妈说,这人是当年的战争遗孤,外公在职时对这些人一直照顾有加,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这些人回了国,没想到还能回来看看,也没想到还能感念故人。到九十年代,我的两个表姐东渡定居,好象也是得了这些人不少帮助。<p></p></P>
<p></p></P>
二<p></p></P>
<p></p></P>
我的父母喜欢看一些抗日题材的老电影,但是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他们对中日关系的任何评论。他们好象在意中俄关系走势更多一些。他们学的外语是俄语,爱唱的歌儿是《红莓花儿开》、《喀秋莎》。我妈当年还有一个苏联的小笔友,她很精心地保存了她们的通信,文革中这些信被抄出来,成为我外公“苏修特务”的铁证。<p></p></P>
<p></p></P>
倒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日本恨至咬牙切齿。我试图反观自己,找一下恨的源头在哪,却实在找不真切。从事实上讲,我们似乎正是受“东洋文化”侵蚀的一代人。我看过的第一部长篇动画是《铁臂阿童木》,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父亲单位的电视一到周六是摆在露天的,大人孩子都早早地吃了晚饭搬着小板凳去看,好在一周只演这一集,平时看不上电视也没什么好着急的,同时演的还有不知所云的《敌营十八年》,现在想,就按1949年是个18年的结束,打入敌营之始,也可以上追到1931年了,应该也是抗日题材的剧。后来又看《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花仙子》、《星仔走天涯》……我的女儿知道这些一定会吃惊地大叫一声“妈妈!你在干什么?!”她3岁开始看电视时已被我们训练至一听说是日本动画马上主动换台或者关机。<p></p></P>
<p></p></P>
1984年我读初中,同班一女同学迷《血疑》迷到怀疑自己身世不明来历不清的地步,山口百惠的自传也在女同学中流传甚广,就因为山口演过几乎所有川端康成作品改编的电影,捎带着流传的还有川端康成的小说。可能因为我年龄还算小,不喜欢看唧唧歪歪的儿女情长,这股日剧风吹到我身上时已经是微风了。但是周末妈妈会准我看一会《阿信》,妈妈的意思在“寓教于乐”,希望我学一种阿信的精神什么。后来因为偷看小说被抓,妈妈强行将我的书桌搬至客厅背对电视机的位置,但是我无意中发现书桌上立着一面32开书大小的方镜,遂一集不落地看完了《排球女将》。<p></p></P>
<p></p></P>
那时流行的歌儿我基本说不上来,但《北国之春》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的确是好听。我LG的保留曲目之一就是《北国之春》,偶尔朋友聚在一起唱歌,他拿起话筒来肯定就是《北国之春》和《敖包相会》。但估计以后他是不会唱《北国之春》了。前日他愤愤地说某人唱日本歌曲,我说“《北国之春》呢?你每次都唱的。”其实知道他喜欢唱这个是因为这歌儿可以展一展他还算漂亮的歌喉,另外还有悠悠如碧空的难以言说的情怀在里边——“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 偶尔相对饮几杯”,在老家的父亲和兄长就是这样一对沉默寡言人。<p></p></P>
<p></p></P>
没问他想以后唱什么歌,会不会是《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p></p></P>
<p></p></P>
我高中的第一个同桌迷着日剧《空中小姐》,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我听不听她都要给我讲一遍剧情。男主人公好象是一个什么飞行教官,而且她固执地认为我们班一男同学具有那个教官的气质,而我很不幸,座位夹在他们俩中间,除了拜托同桌不要把我望穿外,就是感觉烦。<p></p></P>
<p></p></P>
我的第二个同桌是班上顶级的乖学生,她不看日剧,更不早恋,但是她非常喜欢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我也跟着稀里糊涂地看了,就像初一时看《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一样,看过了,不知道在看什么。<p></p></P>
<p></p></P>
那时还有一件跟日本人有关的闹心的事儿就是我的外公推荐我读井上靖的《孔子》,并且,可怕的是,我要写信向他报告读书的心得体会。<p></p></P>
<p></p></P>
找不出有人向我灌输“仇日情绪”的痕迹,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也是很正常的教科书,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历史课本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冰冷的说明文的语言一路讲下来,仿佛告诉你历史原本就无情。比从前进步的是,八十年代末的课本开始收入了抗日正面战场的内容。电影《血战台儿庄》也轰动一时。<p></p></P>
<p></p></P>
说到电影,我突然想起一位中国战争片的导演冯小宁,如果硬要说我的“仇日”是受了什么传媒的影响,我也只能把冯小宁拎出来了。《战争子午线》、《北洋水师》、《黄河绝恋》和《紫日》是我看过的他的跟“抗日”有关的影剧。我从他的片子里看不到恨,只有至美至爱,但是这至美至爱全被一双黑手撕碎了——是战争之手——是日本人发动的战争。所以我恨。<p></p></P>
<p></p></P>
这种仇恨,在我,经年之后,随着一部日本动画达到了极至——《叮当猫》或者叫《机器猫》、《哆拉A梦》。中央电视台一套的少儿节目播过,那时还没有有线电视,看《新闻联播》前爱看不看总要看一会少儿节目,那一集,叮当猫变出了一艘“大和战舰”带康夫重温黄海大战的辉煌。<p></p></P>
<p></p></P>
错愕,耻辱,愤恨。这就是我今天还能想得起来的感受。<p></p></P>
<p></p></P>
我大学时的一位女伴儿嫁给了个日本留学生,我甚至当了她的面说,要是一定要嫁给个外国人的话,我嫁到中非去也不嫁到日本。<p></p></P>
<p></p></P>
一位南开毕业的朋友称说他从情感上也很难接受日本这个国家,可能每一个南开人都和他一样,对日本,是国恨和家仇。1937年,南开在日军的轰炸中几乎夷为平地。<p></p></P>
<p></p></P>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总理周恩来和现任总理温家宝均是南开人。<p></p></P>
<p></p></P>
<B>三</B><B><p></p></B></P>
<p></p></P>
我们的女儿如果成长为一个“反日愤青”,如果她长大后还有“愤青”这一说的话,那么我一点也不意外。<p></p></P>
<p></p></P>
她一岁多时爱上旗帜,我们买来各国国旗的挂图帖上,第一个教她认五星红旗,第二个教她认日本国旗。对后者,我对她的解释是:“这是世界上最难看的旗。”<p></p></P>
<p></p></P>
我尽量避免让她接触暴力的东西,央视推的国产动画片《哪吒》,我跟她一起看了一集就否掉,理由就是片子有暴力倾向。但是《南京大屠杀》我让她看了片断,我让她看——这就是日本人在杀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p></p></P>
<p></p></P>
偶尔带她去一次肯德基麦当劳,一看赠品是“叮当猫”或者什么“太郎”,我们绝对是拉起她掉头就走,只要告诉她,这个玩具是日本的,她也绝对没有二话。<p></p></P>
<p></p></P>
她有自己的小书架,上边出自日本作者的书只有4本,还是我一时“失察”,只是看着好看买回来的一套绘本。日本的动画片更是不看的,选台时一扫而过,会停下来跟她说一声:“这个是日本的,我们不看。” 她倒也聪慧,很快就能把握住日本动漫的风格,有日本动画掠过,她会自己嚷着,“不看不看,日本的!”<p></p></P>
<p></p></P>
她幼儿园的同学中流行《奥特曼》,没有奥特曼书和玩偶的小朋友占不了全班的十分之一。我了解了一下,这个东西是日本的超人,他们与怪兽争斗以拯救东京进而拯救地球。TNND,我忍不住要骂了,这分明是日本军国主义向我们下一代的渗透,我们管不了别人家,但我们家这个阵地一定得严防死守!<p></p></P>
<p></p></P>
在女儿那儿,“日本”渐渐成了“坏蛋”的代名词。有小朋友打架,她会评道:“他肯定是日本人吧?要不他怎么会打人呢?”<p></p></P>
<p></p></P>
去年夏天的一次朋友聚会我们带着她,大家谈起战争,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人声嘈杂,她烦,喊道:“不说这个了,不说战争,我不喜欢!” 大家都住了嘴看这个三岁半的黄毛丫头。有人问她:“你说说什么是战争?” 她答:“战争就是日本人。”<p></p></P>
<p></p></P>
我们不知道我们这算不算是“妖魔化”日本。不过我们打算暂停对她的“日本观教育”,到我们想清楚了再说,或者我们干脆不说,让她去想。<p></p></P>
<p></p></P>
我们还会带她去卢沟桥,去抗战雕塑园。<p></p></P>
<p></p></P>
也许今年的7月7日我们去不了,抗战胜利的六十周年,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日子肯定会有大规模的集会活动。我们的一位刚刚脱了军装自主择业办了文化公司的朋友已经做了几套打“抗战牌”的方案,他说他要利用这个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敞开了宣传的“60周年”,“不赔本儿地赚一次吆喝。”</P>
议论非议论,小说非小说
乱七八糟
看不下去
她到底想说什么?
<P>晕倒 ,我本来也困惑到底想说什么,原来楼上和我一样困惑。</P><P>想看日剧你就看,</P><P>想买日货你就买,</P><P>理解的了抵制日货,那就抵制。</P><P>理解不了自然可以照买不误。</P><P>为人处事,不必瞻前顾后。</P><P>引用法国电影中一段话, </P><P>我喝可口可乐,但我反对美国的立场。</P>
2.帮助未来的敌人,就是对你自己的后代犯罪。
<P>看了此帖,</P><P>我才知道原來日本侵略中國是應該的</P><P>中國抗日是錯的 </P>
  <B></B>
<P>看了此帖,</P><P>我才知道原來日本侵略中國是應該的</P><P>中國抗日是錯的 </P>
你除了语言起哄,还会什么?[em07][em07]
<P>楊文若</P><P>欢喜大师的意思是:你小子懂什么?我们的教育全错了,应该去和那些日本鬼子们的后代交朋友。</P><P>PS:看过一期国外女记者采访731部队的老兵的访谈,其中谈到用中国人做实验是不是很不人道,老兵正色说:这些支那人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应该很荣幸。记者反问他为什么你们自己不来呢?老兵一言不发,脸色不屑地转过去。而这位记者却面露怒色地瞪着他。看到这里一个外国人都如此气愤,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保持缄默,那我就是个孬种,所以我要大声对那个国家说,去你妈的!</P><P>当然楼主可以不用和我一样,可以去和他们交朋友滴。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各归各位。</P>
<B>以下是引用<I>欢喜大师</I>在2005-4-4 12:58:00的发言:</B>
&gt;你除了语言起哄,还会什么?[em07][em07]


你除了避重就轻,讨嘴上便宜,还会什么?[em14][em14]
<B>以下是引用<I>koji</I>在2005-4-6 10:52:00的发言:</B>
]

你除了避重就轻,讨嘴上便宜,还会什么?[em14][em14]

<P>有啊 ~ 他昨天還發了幾張帖子
<P>說731是虛構的 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的
<P>明天大概會發日本"進出"中國是對的.
<P>他會的其實不少.</P>
<P>           。。。对于日文式的文章还是不太习惯,请楼猪以后改个写作方式,纯中国的方式对你的水平会很有帮助</P>
<P>              这件事我一直是这样看的:既然日本厚着脸皮要加入常任理事国,还是要看......它的态度</P>
<P>我觉得在日本右翼长期把持日本国会的状态下,让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无论是现在和将来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只能是弊大于利啊。</P><P>另外借此机会我想说一句我对日本共产党和不破哲三同志的工作表示十分不满意</P>
<P>
有啊 ~ 他昨天還發了幾張帖子 <P>說731是虛構的 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的<P>明天大概會發日本"進出"中國是對的.<P>他會的其實不少.
<P>你说的是这个吧帖子吧,你自己进那个网址看看就是了
<P>在文学城看到的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emory&amp;MsgID=50469

一张被日本人揭露的731部队假照片
文章提交者:老鱼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一张被日本人揭露的731部队假照片

老鱼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想对731部队在华犯下的罪行作丝毫辩护,而只是想说明对于历史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作假,否则就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以认真出名的日本人。当然,在老鱼看来,说服不说服日本人并非紧要,紧要的是要使中国人社会也形成作文做事做人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甚至吹毛求疵的风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才能抵抗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侵略以下的这张照片对于熟悉抗日战争历史的人来说再为熟悉不过了,几乎每次控诉日军731部队罪行时这张照片都会被作为罪证加以引用。

而且还被制作成蜡像放在纪念馆里供人参观。

然而,日本的民族主义者在故纸堆中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原始出处。经过调查,这张照片是1928年日本青岛新报株式会社出版的《山东省动乱纪念写真帖》中登载的有关济南事件的众多照片中的一张。
有关济南事件,老鱼昨晚花了点时间把详细经过整理了一下,附于本文后。济南事件中,中日双方都有伤亡,而且对事件的起因双方各持己见,于是中日双方都把自己所认定的事实经过和自己所收的损失向国际社会展示,以谴责对方。日方还在济南医院对济南事件中死亡的日本侨民进行了尸检(1928年5月),以上的照片其实就是尸检时拍摄的照片,同时参加尸检的除了日方检尸人员,还有日军士兵、警察、中方代表。被检尸体均为被杀日本侨民,有的男性被割去阴茎,女性则阴部被刺入异物,部分死者被剜眼剖腹</P>
<B>以下是引用<I>欢喜大师</I>在2005-4-6 19:17:00的发言:</B>

<P>.
<P>你说的是这个吧帖子吧,你自己进那个网址看看就是了

<P>在文学城看到的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emory&amp;MsgID=50469

一张被日本人揭露的731部队假照片
文章提交者:老鱼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一张被日本人揭露的731部队假照片

老鱼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想对731部队在华犯下的罪行作丝毫辩护,而只是想说明对于历史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作假,否则就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以认真出名的日本人。当然,在老鱼看来,说服不说服日本人并非紧要,紧要的是要使中国人社会也形成作文做事做人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甚至吹毛求疵的风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才能抵抗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侵略以下的这张照片对于熟悉抗日战争历史的人来说再为熟悉不过了,几乎每次控诉日军731部队罪行时这张照片都会被作为罪证加以引用。

而且还被制作成蜡像放在纪念馆里供人参观。

然而,日本的民族主义者在故纸堆中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原始出处。经过调查,这张照片是1928年日本青岛新报株式会社出版的《山东省动乱纪念写真帖》中登载的有关济南事件的众多照片中的一张。
有关济南事件,老鱼昨晚花了点时间把详细经过整理了一下,附于本文后。济南事件中,中日双方都有伤亡,而且对事件的起因双方各持己见,于是中日双方都把自己所认定的事实经过和自己所收的损失向国际社会展示,以谴责对方。日方还在济南医院对济南事件中死亡的日本侨民进行了尸检(1928年5月),以上的照片其实就是尸检时拍摄的照片,同时参加尸检的除了日方检尸人员,还有日军士兵、警察、中方代表。被检尸体均为被杀日本侨民,有的男性被割去阴茎,女性则阴部被刺入异物,部分死者被剜眼剖腹</P>

<P>
<P>                最主要是你自己怎么看这种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