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蛟龙号设备:测深声纳可同时获海底地形地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34:22
揭秘蛟龙号设备:测深声纳可同时获海底地形地貌
2013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海洋报 







  用智慧和认真诠释深潜精神

  ——记载人深潜英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张东升
  他不是士兵,却经历了一场已经开始4年并且还在继续的“战争”;他不是诗人,却参与谱写了一首我国深潜事业的壮丽诗篇;他不是伟人,但是他的名字注定要刻在“蛟龙”号的历史上。他就是张东升,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从2009年~2012年,张东升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上试验,共下潜11次。
  从没见过海到驾“蛟龙”探海
  1980年初,张东升生于内蒙古,小时候的他没见过大海,“我只从电视里见过大海,对海洋也没什么概念。”
  1997年,17岁的张东升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专业。
  2000年,张东升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大海,河北北戴河的大海让他惊叹不已。4年后,张东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深造,主攻海洋声学。
  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张东升进入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此时,“蛟龙”号刚刚完成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装,开始进行水池试验。
  2009年初,课题组组长找张东升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海试,负责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的操作和数据后处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是基于声学所专利技术研制的一种可以同时获得海底地形地貌的新型声学设备,操作和数据后处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当时我都没怎么考虑就一口答应了,没出过海怎么能算在海洋圈里工作呢?”张东升说。
  至此,张东升的生命轨迹和“蛟龙”号开始有了交汇点,此后便是“一晃4年参与了11次下潜”。
  虽然张东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参加“蛟龙”号的海试,但他没敢告诉父母自己出海做什么工作。“他们只知道我每年到海上出差一段时间,直到去年7000米级海试,媒体开始报道‘蛟龙’号,父母才知道我也参与了下潜。”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6-03/4885374.shtml


揭秘蛟龙号设备:测深声纳可同时获海底地形地貌
2013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海洋报 







  用智慧和认真诠释深潜精神

  ——记载人深潜英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张东升
  他不是士兵,却经历了一场已经开始4年并且还在继续的“战争”;他不是诗人,却参与谱写了一首我国深潜事业的壮丽诗篇;他不是伟人,但是他的名字注定要刻在“蛟龙”号的历史上。他就是张东升,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从2009年~2012年,张东升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上试验,共下潜11次。
  从没见过海到驾“蛟龙”探海
  1980年初,张东升生于内蒙古,小时候的他没见过大海,“我只从电视里见过大海,对海洋也没什么概念。”
  1997年,17岁的张东升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专业。
  2000年,张东升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大海,河北北戴河的大海让他惊叹不已。4年后,张东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深造,主攻海洋声学。
  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张东升进入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此时,“蛟龙”号刚刚完成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装,开始进行水池试验。
  2009年初,课题组组长找张东升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海试,负责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的操作和数据后处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是基于声学所专利技术研制的一种可以同时获得海底地形地貌的新型声学设备,操作和数据后处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当时我都没怎么考虑就一口答应了,没出过海怎么能算在海洋圈里工作呢?”张东升说。
  至此,张东升的生命轨迹和“蛟龙”号开始有了交汇点,此后便是“一晃4年参与了11次下潜”。
  虽然张东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参加“蛟龙”号的海试,但他没敢告诉父母自己出海做什么工作。“他们只知道我每年到海上出差一段时间,直到去年7000米级海试,媒体开始报道‘蛟龙’号,父母才知道我也参与了下潜。”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6-03/4885374.shtml



  把人生状态调整成“严谨模式”
  在张东升看来,海试工作非常神圣,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我以前是个粗枝大叶的人,甚至高考答题卡还涂错了一道物理题目,少考了5分。但自从工作以来,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在参加‘蛟龙’号海试之后,我更不敢有一丝马虎,可以说,我把我的人生状态调整成了‘严谨模式’。”
  每次在去太平洋的航渡上,张东升每隔几天就要检查一遍所有的声呐设备,给每一个设备通电检查,唯恐设备“掉链子”。
  在每次下潜时,一坐到熟悉的左试航员的位置上,当“蛟龙”号还没脱离母船时,张东升就要开启水声通信机,同母船建立数字通信。
  在下潜的过程中,每隔15分钟,不管有没有遇到异常情况,张东升都要与母船联系一次,确定声讯系统的性能良好。当潜水器下潜到声呐作业深度时,他就对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工作参数进行调整,“由于不同区域的海底对声波的反射特性有较大差异,所以需要现场调整出合适的参数才能获得好的测量结果。”除了负责声学系统的水声通信、测流、避碰和成像声呐等声学设备的操作外,张东升还负责对海试区域的海底进行微地形地貌调查工作。
  在参与“蛟龙”号海试的这几年,张东升至今已经写了1000多篇工作日志。“留下第一手资料,才能方便后续的改进。”每年海试结束之后,他都会根据工作日志一次又一次地改进声呐设备。
  在父母看来,张东升参加海试是一项艰苦而危险的工作;在妻子看来,张东升是一个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概念的“工作狂”。张东升却淡淡一笑说:“这就是我的工作啊,这就不是个事儿。”也许只有那1000多篇日志才知道,“蛟龙”号海试在张东升心里到底是不是个事儿。
  “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蛟龙’号海试”
  今年6月,“蛟龙”号将奔赴南海开启试验性应用航次。张东升早已积极报名参加,但是他却和记者说:“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蛟龙’号的海试。”他解释说:“刚刚结束了验收性海试,即将开始应用性海试,一切都还在摸索阶段,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我出现在‘蛟龙’号上,就说明声呐设备还需进一步完善,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尽快完善声呐设备,希望‘蛟龙’号可以像美国的‘阿尔文’号一样一年下潜100次。”(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