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刘华清提“海军战略”被批搞“独立山头、刘家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02:41
      原文链接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30528/17858407_1.html

      被誉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的刘华清将军.jpg

      被誉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的刘华清将军。   
   
    4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军港码头。

    按照海军礼仪,受阅的南海舰队岳阳舰、衡水舰、玉林舰等5型11艘新型主战舰艇,排成舰阵,悬挂满旗。官兵军容严整,行礼如仪。

    海军政委刘晓江,也在陪同视察的行列里。

    30年前的1983年2月,还是刘华清秘书的刘晓江,陪同刚刚上任海军司令员不久的刘华清,视察南海的上川岛军港。

    早已得到通知的部队不仅没有按照《海军条令》执行舰艇三级礼仪,甚至没有列队,官兵们七零八落地站着,如同“散兵游勇”。

    刘华清的上任,让这一切彻底成为过去。他以超前的眼光,大刀阔斧地改革,打造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多年后,大洋彼岸的美国海军战略研究专家杰弗里·戈德曼在一篇题为《中国马汉》的论文中写道,影响中国现代海军建设的,有两个分水岭事件:其一是海湾战争,“但从长远来看,鲜为人知的更有意义的,是1982年任命刘华清上将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海军司令”。国外媒体多称其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

    1992年,76岁的刘华清,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自他之后,至今无军职人员担任过常委之职。

    日前,本刊采访了海军原司令员张连忠上将,海军原副司令员、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等多位将领,和刘华清的女儿、女婿等家人,回忆刘华清作为一个同事、父亲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他打造中国现代海军的最重要三个篇章:提出海军战略,开启航母大戏,扭转南沙局面。      原文链接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30528/17858407_1.html

      被誉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的刘华清将军.jpg

      被誉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的刘华清将军。   
   
    4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军港码头。

    按照海军礼仪,受阅的南海舰队岳阳舰、衡水舰、玉林舰等5型11艘新型主战舰艇,排成舰阵,悬挂满旗。官兵军容严整,行礼如仪。

    海军政委刘晓江,也在陪同视察的行列里。

    30年前的1983年2月,还是刘华清秘书的刘晓江,陪同刚刚上任海军司令员不久的刘华清,视察南海的上川岛军港。

    早已得到通知的部队不仅没有按照《海军条令》执行舰艇三级礼仪,甚至没有列队,官兵们七零八落地站着,如同“散兵游勇”。

    刘华清的上任,让这一切彻底成为过去。他以超前的眼光,大刀阔斧地改革,打造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多年后,大洋彼岸的美国海军战略研究专家杰弗里·戈德曼在一篇题为《中国马汉》的论文中写道,影响中国现代海军建设的,有两个分水岭事件:其一是海湾战争,“但从长远来看,鲜为人知的更有意义的,是1982年任命刘华清上将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海军司令”。国外媒体多称其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

    1992年,76岁的刘华清,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自他之后,至今无军职人员担任过常委之职。

    日前,本刊采访了海军原司令员张连忠上将,海军原副司令员、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等多位将领,和刘华清的女儿、女婿等家人,回忆刘华清作为一个同事、父亲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他打造中国现代海军的最重要三个篇章:提出海军战略,开启航母大戏,扭转南沙局面。
1987:航母元年

    面对刘华清在海军导演的、引起军队和社会各界热议和纷争的这一出航母连续剧,邓小平似乎什么话也没有讲,什么态也没有表。

    本刊记者/韩永

    1987年2月27日,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总参谋部关于全军“七五”期间装备规划的汇报。

    按照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会议对各军兵种装备发展的优先顺序排了个座次,依次为陆军、空军、二炮、海军。

    这是当时中国各军兵种地位的真实写照。“打仗主要靠陆军。”这次会议上,一位军委领导这样表态。此外,空军和二炮也是重点。

    海军呢?“海军也要上,但放后点。核潜艇不要造新的了,把现有的维护好;航空母舰,这个想法到21世纪再说。”

    会议特别提到,对目前的困难局面要统一认识,不要从本单位、本系统的角度,提出过高要求。

    3月下旬,总参谋部一位负责人对航母问题再次表态。他在会见外宾时公开表示,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

    刘华清坐不住了。军方高层的连续表态,让他在过去几年为中国海军描绘的战略蓝图,面临泡汤的危险。而在这个蓝图中,航母是至关重要的“顶层设计”。

    航母缘

    在刘华清的海军生涯中,与航母结缘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1970年。作为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主任的刘华清,奉命主持了新中国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这个题为《关于建造航母的初步意见》的报告建议,第一代航母以“携带舰载歼击机和反潜直升机为主的护航航空母舰”为宜。然而,1971年突发的“九一三事件”,使刚刚上马的航母工程(代号“707工程”)戛然而止。直到此时,刘华清才知道,一年前下达航母建造令的是林彪。

    第二次是1975年。在“憋不住”而写给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中,他指出,为了解决水面舰艇和潜艇到中远海作战的空中掩护和支援问题,海军“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型航空母舰”。

    第三次,则是在其1982年就任海军司令员后。这一次,形势和他所处的位置都已完全不同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奉行“近岸防御”的作战方针,防御的范围为200海里以内。海军侧重于发展作战半径较小的海军航空兵、常规潜艇和千吨以下的水面快艇,简称“空、潜、快”。

    1985年底,刘华清明确提出“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海军的作战范围,从以“岸”为主,开始向“海”延伸。

    这一“近海防御”战略,将海军的防御范围,从原来的200海里,扩展到太平洋东北部、南沙等“第一岛链”以外;海上战场的设置,则前出到了“第二岛链”。
       步步推进

    刘华清对于航母的表态,有一个逐渐具体化的过程。

    他第一次与航母近距离接触是在1980年5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他率团访美,为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访美打前站。他参观了小鹰号航母,随后又随同耿飚参观了突击者号航母。这两个海上巨无霸的恢弘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他以巨大的震撼。

    “这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1984年1月,海军第一届装备技术会议召开。在提及航母问题时,刘华清说:现在国力不行,要等一段时间,“但航母总是要造的”。

    1986年初,在听取海军装备技术部汇报海军装备发展15年设想时,他说:航母一事,到2000年总要考虑。与前一次表态相比,这一次给出了时间表。

    当年4月和6月,海军副司令员李景和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分别出访法国和意大利,目的之一正是考察航母的“造法”。飞行员出身的李景被拉到地中海上的法国福煦号航母上,看了一天演习。他回来后告诉刘华清,这正是中国需要的航母。“4万多吨,装载40多架飞机,咱们搞就要搞这个水平的。”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景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1986年8月,在听取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关于“七五”建设规划的汇报时,刘华清指示:航母怎样造法,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这一次,他对航母的表态已经具体到“造法”。

    按照他对航母的规划,“七五”期间应开始论证,“八五”搞预研,2000年要视情况上型号。

    “七五”全军装备规划马上就要定盘子。1987年2月27日的这次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就是为此而举行。

    时不我待。刘华清决定不计个人得失,向总部进言。

    “要出的只是一个航母平台的钱”

    1987年3月31日,汇报在海军机关办公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是海军“七五”期间及未来的装备规划。

    代表总参谋部前来听取汇报的,是贺龙之子、年轻的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

    一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将军坦言,总参只派一位二级部长带队,连主管装备的年轻副总长都没出面,态度耐人寻味。

    参加这次汇报的,除刘华清外,还有主管装备的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和主管海军航空兵的海军副司令员李景等人。

    刘华清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浓郁的鄂东口音听起来有点费神,但清晰的逻辑弥补了这一点。

    他首先表示,这次汇报,绝不是对军委的决定有什么不同意见,只是想让总部了解海军的真实想法。

    他首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航母费效比的问题。因为在当时经济建设开道、全军“忍耐”让路的大背景下,成本问题成为航母面临的最大阻力。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基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大趋势的判断,中国的国防建设开始转型,从多年来“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备状态,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轨道。中国军队从此进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10多年的“忍耐期”。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防开支的紧缩。

    1986年,中国的军费开支为201亿元,比1979年还少21亿元。前者占GDP的2.1%,只及后者的1/3强。如果到国际上买武器,按照当年的外汇牌价,1986年的军费开支,还买不到1979年的一半。

    而在这有限的经费中,海军在分配占比上又叨陪末座。

    同时期美国的军费分配,却大不相同。海军后勤部技术装备研究所原研究员陈同柱撰文称,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的军费分配大体是:海军31%-35%,空军30%,陆军25%。并且,相比陆军和空军,海军军费的增长速度更快。1975年,美国海军的军费为285亿美元,到1989年增长到1000亿美元。

    尽管经费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刘华清认为,这里头存在着误解。

    其中之一是:航母是一个庞大的编队,每一个成员都是烧钱的机器。刘华清解释说,除航母平台之外的其他航母编队成员,并不需要新造,而是现成的,只是此前是分散的,现在用航母把它们“整编”,要出的只是一个航母平台的钱。

    之二是:岸基飞机可以替代航母。刘华清说,即便没有航母,为了维护海权,也需要造岸基飞机,需要建机场。并且,由于其留空时间短,所需的飞机和相应的机场很多。这两项成本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么多的飞机和机场,防御的触角又能伸到哪里?“南沙飞不到,台湾的东部飞不到,那中国的海权维护靠什么?”

    而有了航母,机场就可以大大减少,岸基飞机就可以换成舰载机。舰载机的成本可能比岸基飞机略高,但总的成本并不会增加很多。关键是,有了航母,南沙和台湾问题的格局,就会大不相同——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是刘华清发展航母的重要初衷。

    刘华清没有就航母的费效比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但结论不言而喻。他的继任者、海军原司令员张连忠说得很清楚:一个核动力航母编队,可以控制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有这么一个战斗群,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刘华清最后说,上型号可以推后,但预研不能再等,否则后悔也来不及。
刘华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华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jpg

      航母连续剧

    这次汇报,在贺鹏飞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为几年之后,他成为主管装备和科研的海军副司令员,接手刘华清的未竟之事,埋下了伏笔。

    汇报之后,刘华清开始抓紧时间为航母谋篇布局。

    1987年4月,他将海军军校部长赵国钧和干部部长傅渤海招进办公室,下令在这年秋天开办一期“飞行员舰长班”。

    “飞行员舰长班”于9月上旬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学,被境外媒体直接解读为“航母舰长班”。

    这年5月和8月,经刘华清批准,由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承办的“发展航母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以此为标志,中国航母论证正式全面展开。

    面对刘华清在海军导演的、引起军队和社会各界热议和纷争的这一出航母连续剧,邓小平似乎什么话也没有讲,什么态也没有表。

    但就在当年11月,他亲自点将,调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他当着两位军委副主席的面,指着刘华清说:“调你到军委来工作,就是考虑到军队要搞现代化,现在全军熟悉科研装备的就你了。调你来就是抓装备,抓现代化!”

    1988年,中央军委首次提出:“要注意空军、海军装备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各军种优先发展的顺序,由过去的陆军、空军、二炮、海军,变为海军、空军、二炮、陆军。

    航母论证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1989年1月,国防科工委将“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课题,正式列入“重大软科学研究计划”,代号“891”。

    对于这些飞机飞行半径以外的区域,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海战中的制空权问题。

    解决的路径有几个:一是改进飞机的质量,扩大其飞行半径;二是发展空中加油机;三是把飞机放到舰艇上,即航空母舰。

    海军装备技术部原部长郑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作战效果看,舰机分离的前两个方案,明显比不上舰机一体的第三种方案。
      刘华清曾赴美参观访问,期间对美军航母印象深刻.jpg

      刘华清曾赴美参观访问,期间对美军航母印象深刻

     跨越世纪分水岭

    “刘华清已经把中国海军安置在通向21世纪的航道上,仅是近岸防御的时代已成过去。”

    本刊记者/唐磊

    1986年初,国防大学校长张震邀请海军司令员刘华清,4月底到国防大学作学术报告。

    春节前,刘华清吩咐海军司令部军事工作研究室主任王春法,组织人员起草材料。4月25日,约两万字的稿件经刘华清修改审定后,交付印刷。

    在去印刷厂的路上,王春法骑着自行车下陡坡,没刹住,摔了一个大跟头,半天没爬起来。“这可是一份事关中国海军未来发展方向的绝密件啊!”躺在马路上的王春法看着装稿件的公文包默念道。

    4月29日,刘华清在国防大学作了《海军战略与未来海上作战》的报告。

    原计划报告讲半天,不超过4个小时,但后来超时,午饭后继续讲。那天,刘华清在100多位军级干部面前,足足讲了近6个小时,引起了轰动。

    “刘华清提出海军战略,在新中国历史上是首次,也是我们国家我们军队的第一个军种战略。”海军原司令员张连忠上将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海军战略的提出,使海军从近岸走向远海,海军建设指导思想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序幕

    多年后的1996年,美国海军战略研究专家杰弗里·戈德曼在一篇题为《中国马汉》的论文中写道,影响中国现代海军建设的,有两个分水岭事件,其一是海湾战争。“但从长远来看,鲜为人知的更有意义的,是1982年任命刘华清上将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海军司令。”

    直至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之前,中国海军一直是一支近岸防御为主的轻型海军。

    1975年5月2日,西沙海战一年多之后,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晃着小拇指对时任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说:“我们的海军只有这么大!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

    苏振华即向海军党委常委传达了毛泽东指示,并表示,力争十年左右建成一支较强大的海军。毛泽东批示: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在苏振华的主持下,《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20天即完稿上报。

    “非常失望!”刘华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形容看到报告时的心情。时任海军副参谋长的他,分管造船科研,却未能参与这份报告的起草。在他看来,报告中诸如十年海军舰艇达70万吨规模、登陆舰和海上民兵装备为“五五”科研重点等表述,都很不切合实际。

    “憋不住”的刘华清冒着政治风险,向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呈报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邓小平批给了苏振华,但汇报未获理睬,反而导致刘华清第二次离开海军。

    海军原司令员张连忠上将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1983年中央军委组织渤海湾三军联合演习(804演习,后被叫停),那时才提出了海上防御的课题。“当时讲‘依托岛岸、近岸防御’,这是兵力运用,是作战任务、方针,不是战略。”

    1983年,刘华清重回海军担任司令员不到半年,就开始一步一步规划现代化海军蓝图。

    1983年1月,在海军党委五届五次全会上,他提议研究制定《海军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

    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五,在南海舰队机关科以上军官大会上,他首次提出了“积极防御,近海作战”这8字海军战略。但这一讲话并未引起过多注意。

    之后近3年,刘华清再未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提及海军战略。

    相反,他将重点转向了微观建设:建立海军水兵军乐队,亲自作词谱写海军军歌,创立“海军节”,设计海军旗,改革海军军服样式(虽然在任内仅仅“革”掉了海军军官大檐帽上那顶多余的蓝色帽套)??他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的标准,从头到脚地重新打造着中国海军。

    这一切,仅仅是海军战略登场前的序幕。


      参观美军航母使刘华清更加下决心发展中国航母,美国航母带给刘华清的震撼和冲击可想而知

    参观美军航母使刘华清更加下决心发展中国航母.jpg

      登台

    大戏终于登场。

    1985年12月,海军举行首长机关单方一级研究性图上演习,针对未来战争中海军作战的新方法,以及如何统筹作战行动、如何转入战时体制等问题,进行8天的理论探讨和图上实际推演。

    刘华清决定在图上演习的总结会上,公开抛出自己酝酿多时的海军战略。图上演习前,他吩咐海军司令部军事工作研究室主任王春法准备一些材料。

    王春法第一次听到刘华清提海军战略这个话题,是在1984年7月,他当时还是海军军校部组织计划处处长。在北京举行的海军院校教育改革座谈会上,刘华清强调,南京海军学院要研究大问题,要重视研究海军战略。他叮嘱大家,要好好研究评析马汉和戈尔什科夫的海军战略理论。

    美国人马汉1890年发表了《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被誉为苏联“现代海军之父”的戈尔什科夫1976年出版了《国家的海上威力》。这两本著作都是海军战略的经典之作。

    “上任后,刘司令发现,海军很长时间没有研究作战问题,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海军规划,走到哪算哪。”现年77岁的海军少将王春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刘华清司令员上任后,他想找一个能够把海军建设和作战统筹起来的思想理论体系。那时候国家正在拟制‘七五’规划,军队也要在这方面做好准备。”

    根据刘华清的要求,王春法找来海军司令部编研室研究员、对中外海军有长期研究的杨志本。杨为刘华清草拟了一份关于海军战略的两页纸的提纲。

    12月20日,在演习总结会上,身兼演习总导演和总指挥的刘华清借台唱戏,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1986年1月25日,刘华清在海军党委扩大会上再次提出,要确立“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他解释说,“近海防御”为区域防御型战略,和英法德日等国相似,有别于美苏两国的全球部署和远洋进攻战略;即使未来海军实现现代化,防御的战略性质也不会改变;和平时期能保家卫国,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战时能独立或协同陆、空军作战,能参加战略核反击作战。

      参观美军航母使刘华清更加下决心发展中国航母,美国航母带给刘华清的震撼和冲击可想而知

    参观美军航母使刘华清更加下决心发展中国航母.jpg

      登台

    大戏终于登场。

    1985年12月,海军举行首长机关单方一级研究性图上演习,针对未来战争中海军作战的新方法,以及如何统筹作战行动、如何转入战时体制等问题,进行8天的理论探讨和图上实际推演。

    刘华清决定在图上演习的总结会上,公开抛出自己酝酿多时的海军战略。图上演习前,他吩咐海军司令部军事工作研究室主任王春法准备一些材料。

    王春法第一次听到刘华清提海军战略这个话题,是在1984年7月,他当时还是海军军校部组织计划处处长。在北京举行的海军院校教育改革座谈会上,刘华清强调,南京海军学院要研究大问题,要重视研究海军战略。他叮嘱大家,要好好研究评析马汉和戈尔什科夫的海军战略理论。

    美国人马汉1890年发表了《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被誉为苏联“现代海军之父”的戈尔什科夫1976年出版了《国家的海上威力》。这两本著作都是海军战略的经典之作。

    “上任后,刘司令发现,海军很长时间没有研究作战问题,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海军规划,走到哪算哪。”现年77岁的海军少将王春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刘华清司令员上任后,他想找一个能够把海军建设和作战统筹起来的思想理论体系。那时候国家正在拟制‘七五’规划,军队也要在这方面做好准备。”

    根据刘华清的要求,王春法找来海军司令部编研室研究员、对中外海军有长期研究的杨志本。杨为刘华清草拟了一份关于海军战略的两页纸的提纲。

    12月20日,在演习总结会上,身兼演习总导演和总指挥的刘华清借台唱戏,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1986年1月25日,刘华清在海军党委扩大会上再次提出,要确立“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他解释说,“近海防御”为区域防御型战略,和英法德日等国相似,有别于美苏两国的全球部署和远洋进攻战略;即使未来海军实现现代化,防御的战略性质也不会改变;和平时期能保家卫国,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战时能独立或协同陆、空军作战,能参加战略核反击作战。
      美军先进技术对刘华清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军先进技术对刘华清产生了很大影响.jpg

      宣讲

    1986年春节刚过,王春法接到任务,为刘华清将在国防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起草讲稿。

    曾任海军军校部副部长的王春法对海军院校所有教授都很熟悉。在刘华清的建议下,他从南京海军学院请来4位专家:外军教研室教授赵克曾、曾任总参作战部参谋的学术部研究员张予三、战役教研室教授陈寿康和司令部工作教研室教授汪子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年轻的研究人员王苏博也加入了起草小组。

    在海军司令部二楼会议室,刘华清曾3次与六人起草小组面对面交流探讨。刘华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思路,重点讲明了报告中要阐述的问题,还要求他们在起草讲稿前,反复学习、领会邓小平关于海军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

    历年来,邓小平曾多次对海军发展和建设做出指示。

    1978年6月28日、29日,他在听取海军和机械工业部门汇报时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

    1979年4月,他在听取海军主要领导汇报时说:“我们的海军应当是近海作战,是防御性的。”

    1979年7月,他在接见海军党委CW扩大会议全体人员时强调:“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

    “邓小平多次提出近海防御,刘司令对这个问题理解比较深,报告的主旨是要贯彻邓小平的思想。”王春法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刘司令说,过去我们说海军老在洗脚盆(指沿海)里洗澡,现在要到游泳池去游泳。近海也给你明确了——太平洋的西边。”

    春节后一个月,海军学院的4位教授完成了第一稿。这篇稿子足有四五万字,引经据典,资料丰富,但太长了不说,结构也有问题,像一本教材,不是一篇学术报告。

    刘华清指示,由海军机关重新加工。王春法牵头,张予三和王苏博参加,在原稿基础上调整结构,重新起草。

    为了安静和保密,三人在位于海军机关大院东南侧的海军第一招待所找了间房子,20天后完成初稿,经反复修改后成稿。

    这份涵盖海军未来建设和作战方针的绝密文件,开始时没有发给海军其他领导征求意见,更没有在海军党委会上讨论,只是作为海军司令员刘华清的个人学术报告,在演讲前单独给了海军政委李耀文一份。

    聆听报告的100多位军级干部都拿到了这篇题为《海军战略与未来海上作战》的讲稿,带回了各自单位。

    很快,全军掀起了战略研究热潮。到1987年,空军、二炮和各大军区都陆续展开了自己的军种战略或战区战略的理论探讨。
“刘司令后来跟我说,他生气的真正原因不是有人反对海军战略,是他们违反组织原则搞小动作。”《海军司令刘华清》一书的作者施昌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为了能使海军战略能顺利贯彻实施,刘华清和政委李耀文甚至私下商议,让海军领导班子平稳过渡,年长两岁的刘华清先退,选配一位年富力强的新司令,李耀文继续担任海军政委,晚两年再退。

    国防大学的学术报告之后,刘华清继续为海军战略的确立而四处奔走。

    1986年11月,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承办的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包括国务院相关部委、军事科学院、空军、二炮在内的46个单位应邀出席,中顾委常委伍修权、副总参谋长何其宗、国防大学校长张震等人与会。

    1987年2月13日,由刘华清和李耀文共同签发,海军党委向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

    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张连忠被派到总参,汇报海军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海军建设的必要性。“汇报完后,没有一个人表态,既不说支持,也没人说反对。”张连忠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3月21日,根据总参要求,刘华清和李耀文再次签发《关于海军战略问题的简要说明》的报告。

    4月1日,总参召集所属有关各部和国防科工委等9个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专题研讨《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

    不久,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军委主席邓小平等,先后圈阅了这份报告。

    至此,中国海军战略及其理论体系宣告诞生。

    “海军战略提出后,成为海军发展的分水岭,使海军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后来接替刘华清之职,于1988年1月到1996年11月出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上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一点,当然没有逃过国际军事观察家的眼睛。美国海军战略研究专家杰弗里·戈德曼在《中国马汉》中写道:

    根据刘的观点,中国海军只能保卫祖国海岸和岛屿不受外来侵略已不够了。中国海军需要控制中国海岸和“第一岛链”之间海洋的能力,并预见到完成远至“第二岛链”作战的近洋防御战略。

    虽然对“近岸”“近海”和“近洋”等概念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但在对中国海军战略内涵的解读上,这个美国人倒堪称刘华清的知音。

    “PLA海军未来的作用仍然不确定,但有一点非常清楚。”他写道,“刘华清已经把中国海军安置在通向21世纪的航道上,仅是近岸防御的时代已成过去。”
      刘华清将军抓紧每一个机会了解美军的先进装备,了解美军反潜体系是如何运作,装备水平等情况

    刘华清将军抓紧每一个机会了解美军的先进装备.jpg

      原标题:先行者刘华清

    真正让人听不懂的,不是他的湖北话,而是他的思想。

    本刊记者/杨敏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前。

    经过人民大会堂南大厅走廊时,邓小平突然对站立一旁的刘华清说:“你还是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

    是月,66岁的刘华清第三次回到海军,出任海军司令员。

    文革十年动乱,海军破坏严重,是公认的重灾区。“海军班子向来不团结,跟舰队关系不好。之前的11个副参谋长中,就有8个老红军。资格老,就有好多遗留问题。”李景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景,住在北京景山后街一处安静而不起眼的院子里。客厅里迎面而来的,是一架超大比例的辽宁号航母模型,右边一整面墙都是舰船和飞机的模型。耄耋之年的李景面色红润,着布鞋,轻松随意。

    “1982年刘华清上台时,和政委李耀文一起,把多年的团结问题解决好了,和舰队的关系理顺了。他们是真正懂海军的一代领导班子。”

    但1982年9月15日,刘华清上任之始,在李耀文专门为他准备的欢迎大会上,一言未发。

    他后来解释:“我不好讲什么。讲海军问题一大堆,此时肯定不合适;若讲海军一切都很好,又不符合实际情况。”

    刘华清的大女儿刘超英有时会觉得,父亲有点倔,又有点湖北佬的耿直。“他特别务实,不喜欢讲空话、大话。实际上,对海军现代化改革发展,他早已深思熟虑,有一肚子话要讲,但这又不是在一个欢迎大会上能说清楚的,所以他干脆不说话。”刘超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刘华清不说则已,一说,就将彻底地、永远地改变中国海军。
“这一“近海防御”战略,将海军的防御范围,从原来的200海里,扩展到太平洋东北部、南沙等“第一岛链”以外;海上战场的设置,则前出到了“第二岛链”。”

到现在,很多人还把近海防御理解为近岸防御。
JCFERRET 发表于 2013-5-29 01:16
“这一“近海防御”战略,将海军的防御范围,从原来的200海里,扩展到太平洋东北部、南沙等“第一岛链”以外 ...
不拿下第一岛链,近海防御根本无从谈起。必须建立一支攻击型的海军,才能完成近海防御的任务。
       刘华清将军为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服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U6917P27T1D703303F3DT20121011151807.jpg

       留苏四年

    1954年6月,海军选调一批军、师以上干部,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刘华清,也在选调之列。

    刘华清不是没有顾虑:38岁的年纪,不懂俄文,之前只念过几年私塾,数理基础差。但是,他不会在这点困难面前却步,毕竟,他是身经百战的“红小鬼”。

    8月,10人留学队伍从沈阳启程。火车一路咣当出了国境,此后所到之处,尽是原始森林,几无人烟。他们每人都带了数学和俄语书,在11天漫无尽头的枯燥旅程里,日夜抓紧学习。

    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位于列宁格勒(现已恢复原名圣彼得堡),有百年历史,是当时苏联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军事学府之一。自1945年起,学院建立外训系,专门培训外国海军军官。

    来苏的10人组成了一个班,刘华清任班长。他们住在学院外一栋公寓里,每天在学院的军官食堂吃一菜一汤的简餐,主食为面包。

    学院学制三年半,前半年是预科,学习俄文,后三年共开设21门课程,包括海军常识、武器装备、苏共党史等。每天8节课,晚上自学3至4小时,周日休息。每年暑假,可以回国休一个月探亲假。

    但刘华清不得不把这仅有的每周一天的休息日和每年一次的探亲假,几乎全部用来突击让他伤透脑筋的俄文。

    “我没有语言天分,我就用笨办法,下工夫。”刘华清后来对女婿徐念沙回忆。徐念沙现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他的妻子刘晓丽是刘华清的小女儿。刘华清离休后,有时会与出身海军的徐在家聊起旧事。

    刘华清所学的是参谋总部指挥、战役战术和海军通用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是《海军的参谋业务》。1958年他毕业时,除了不计分数的8门课程,其余13门课,10门为优,3门为良,总评优秀。毕业证书由苏联国家考试委员会主席、海军上将巴依科夫和学院院长、海军上将安德烈耶夫共同签署。

    1958年2月下旬,刘华清毕业回国,被分配到海军旅顺基地,任副司令员。

    在刘超英的印象中,小时候家里有苏式的收音机、留声机和一些唱片,后来她学会拉手风琴,最喜欢演奏的就是《满洲里的山岗》《愉快的行进》等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乐曲。

    “苏联4年学习,给他打开了一扇窗。”刘超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JCFERRET 发表于 2013-5-29 01:16
“这一“近海防御”战略,将海军的防御范围,从原来的200海里,扩展到太平洋东北部、南沙等“第一岛链”以外 ...
啊,浣熊头贵宾发话了(呵呵,开玩笑啦,头像很可爱)
(个人语:但是,刘老比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幸运,得以看到自己的大海军梦一步步在实现,遗憾的是他老人家没能坚持到亲眼看到中国的第一支航母战斗群组建)
      刘华清将军在军中德高望重,图为身着崭新的07式(上将)军服参会的刘华清

    刘华清将军在军中德高望重.jpg

      “像一件破旧的海魂衫”

    离开国防科委前,聂荣臻对刘华清说,你回海军做副司令。但这一动议受到了来自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李作鹏等人的阻力,回到海军后的刘华清处于赋闲状态。

    刘华清后来回忆:“海军并不想要我这个多余的人。重回海军好长一段日子里,我真的像一件破旧的海魂衫,挂在那里没人理。背后还在审查,散布我是黑线人物,精神上相当压抑。”

    1969年6月,国务院宣布,将国防工业各部分交军队管理。造船工业交给了海军,成立了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刘华清任主任。

    刘华清这个“船办”主任手底下管七八个人,相当于师级编制,相比他之前的大军区副职,降了5级。但他终于有事情干了,“还是挺高兴的,职位高低我不在乎”。

    直到1970年底,他才有了个正式的名分——海军副参谋长,具体工作还是“船办”那摊子活。

    时任“船办”副处长的郑明,是刘家的常客之一,常常去汇报工作。彼时刘家仍住海军大院,刘华清的卧室外有一间办公室,兼作书房,摆了几个书架,上面放满了书,包括中外海军建设的大量书籍。

    “他非常勤于学习,最倒霉的时候,到海军当船办主任,读了大量的书。我晚上有时候去找他汇报,他正挑灯读书。”

    这段时间,刘华清的妻子徐虹霞被下放到湖北当阳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两个儿子当兵,家里只有正上小学的刘超英和妹妹刘晓丽。

    但父亲的低谷期,反倒让姐妹俩能常常在家见到他。“父亲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母亲下放劳动后,每次学校考试的成绩单要家长签字,他都认真签名。”刘超英说。

    中午时候,经常有人来,吃饭谈工作。刘超英在饭桌上常常听见他们谈09、051、052这些数字,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些数字都是舰艇型号的代号。

    刘超英记得,1974年秋天,父亲从西沙群岛考察回来,好长时间都惦念着驻岛官兵的生活问题,经常把有关部门的领导找到家里来,商谈解决岛上的用水和主副食品供应等问题。

    1975年5月,总参谋部、国防工办要求海军编报十年装备发展规划,海军党委于6月上报《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

    8月末,刘华清看到这份规划,非常失望。“好几天睡不着觉。这是海军和国防建设的大事,竟处理得这么不切实际。想来想去,我觉得不能沉默。”他后来回忆。

    刘华清用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抱病写出《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针对“十年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呈报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

    他同时将《汇报》抄送了海军政委苏振华,还附了一封信,写道:“今后十年是海军建设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棋子走得好坏,事关重大。强大的海军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

    第二天,9月4日,邓小平即把汇报批给苏振华:“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

    “这个《汇报》后来没被理睬。当然海军对他也不满意,所以要调他到南海舰队,改行当副政委。”徐念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但海军的意见被军委常务会议否决,聂荣臻和邓小平决定调他去中国科学院。

    当月底,刘华清第二次离开海军,成为以胡耀邦为首的中国科学院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他觉得,海军这条路,自己算是走到头了。


     刘华清将军的逝世是中国海军的一大损失

    刘华清将军的逝世是中国海军的一大损失.jpg

      三进海军

    文革结束之后,刘华清的职务几经变化,但都与国防尖端科技相关。

    1977年他重回国防科委任副主任,1978年兼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79年调任总参谋长助理,1980年升任副总参谋长。

    1982年9月,邓小平亲自点将,刘华清第三次进海军,任海军司令员。

    他上任不久,就下基层部队调查,前后持续一年半时间。当时已经大学毕业的刘超英,更少见到父亲了。

    在南海的上川岛军港码头,刘华清几乎要当场发火。舰艇没有按海军条令执行三级礼仪,官兵们也没人组织列队报告,“像一群散兵游勇”。

    有时候刘华清觉得疲累,就去找副司令员张连忠要烟抽。他自己从不备烟,偶尔吸几支“伸手烟”。“我和他一起在班子里时,从来都把他当首长待,而不是主官副职论。咱心里有数,人家是老红军,咱当兵的时候,人家已经是军级领导了。从资历、能力、水平,哪一点咱跟人家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刘华清司令员、李耀文政委,都是水平很高的领导。我们与他们那不叫搭班子,人家那是带班子,但他们从来不摆架子。”

    1984 年,刘华清率海军代表团访问英国,住在英国克莱德海军核潜艇基地司令的官邸中。基地的战备程度高,维修保障体系完善,安全设施严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吃早饭时,他问随访的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昨天睡好了吗?郑明说,官邸条件不错,休息得很好。“看了人家的核潜艇基地,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几个核反应堆安全情况究竟怎么样。你们还睡得着?我是一想起来就睡不着!”刘华清训斥道。

    在郑明的印象里,他从来没得过刘华清的表扬。“他知道我们有点知识,怕我们不兢兢业业,说斯大林可杀过几个军械部长,你郑明要小心!为什么他不表扬,他对工作从来没有满足过。”郑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积多年的沉淀和思考,刘华清在海军进行了大大小小六七十项改革。1985年底,更一举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海军战略”。有人批评说,海军搞独立山头,是“刘家军”。

    对此,《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江永红评论道:“真正让人听不懂的,不是他的湖北话,而是他的思想。”

    但邓小平听懂了。

    1987年,邓小平再次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主抓装备和现代化建设。1989年,刘华清升任军委副主席。1992年,76岁高龄的他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是中共十三大至今,唯一一个担任常委职务的现役军人。

    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后,刘华清对海军的重视丝毫不减,常常让张连忠去汇报,问有没有“新东西”。

    “刘副主席这个人,是明白人,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是军事战略家。别看他说话听不太清楚,但脑袋瓜里有东西。他思想很敏锐,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他都清楚。”张连忠说。

     刘华清将军的逝世是中国海军的一大损失

    刘华清将军的逝世是中国海军的一大损失.jpg

      三进海军

    文革结束之后,刘华清的职务几经变化,但都与国防尖端科技相关。

    1977年他重回国防科委任副主任,1978年兼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79年调任总参谋长助理,1980年升任副总参谋长。

    1982年9月,邓小平亲自点将,刘华清第三次进海军,任海军司令员。

    他上任不久,就下基层部队调查,前后持续一年半时间。当时已经大学毕业的刘超英,更少见到父亲了。

    在南海的上川岛军港码头,刘华清几乎要当场发火。舰艇没有按海军条令执行三级礼仪,官兵们也没人组织列队报告,“像一群散兵游勇”。

    有时候刘华清觉得疲累,就去找副司令员张连忠要烟抽。他自己从不备烟,偶尔吸几支“伸手烟”。“我和他一起在班子里时,从来都把他当首长待,而不是主官副职论。咱心里有数,人家是老红军,咱当兵的时候,人家已经是军级领导了。从资历、能力、水平,哪一点咱跟人家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刘华清司令员、李耀文政委,都是水平很高的领导。我们与他们那不叫搭班子,人家那是带班子,但他们从来不摆架子。”

    1984 年,刘华清率海军代表团访问英国,住在英国克莱德海军核潜艇基地司令的官邸中。基地的战备程度高,维修保障体系完善,安全设施严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吃早饭时,他问随访的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昨天睡好了吗?郑明说,官邸条件不错,休息得很好。“看了人家的核潜艇基地,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几个核反应堆安全情况究竟怎么样。你们还睡得着?我是一想起来就睡不着!”刘华清训斥道。

    在郑明的印象里,他从来没得过刘华清的表扬。“他知道我们有点知识,怕我们不兢兢业业,说斯大林可杀过几个军械部长,你郑明要小心!为什么他不表扬,他对工作从来没有满足过。”郑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积多年的沉淀和思考,刘华清在海军进行了大大小小六七十项改革。1985年底,更一举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海军战略”。有人批评说,海军搞独立山头,是“刘家军”。

    对此,《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江永红评论道:“真正让人听不懂的,不是他的湖北话,而是他的思想。”

    但邓小平听懂了。

    1987年,邓小平再次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主抓装备和现代化建设。1989年,刘华清升任军委副主席。1992年,76岁高龄的他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是中共十三大至今,唯一一个担任常委职务的现役军人。

    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后,刘华清对海军的重视丝毫不减,常常让张连忠去汇报,问有没有“新东西”。

    “刘副主席这个人,是明白人,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是军事战略家。别看他说话听不太清楚,但脑袋瓜里有东西。他思想很敏锐,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他都清楚。”张连忠说。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命名服役,离刘华清96岁诞辰仅6天。
继续啊!看到半夜你居然不发了!我去!吊人胃口?!
fbi1982426 发表于 2013-5-29 01:36
刘华清将军在军中德高望重,图为身着崭新的07式(上将)军服参会的刘华清

   
刘老爷子要是穿07海军制服就好了
92年当CW,可能很多人都傻眼了吧?呵呵
WALXY121 发表于 2013-5-29 01:24
不拿下第一岛链,近海防御根本无从谈起。必须建立一支攻击型的海军,才能完成近海防御的任务。
说的好!
兔子家的地缘摆在这边,要想到太平洋去玩真正的”近海”作战,第一岛链,尤其是台湾岛是必须拿下的。
有了台湾岛,即便没有航母,海洋势力范围照样可以直抵第二岛链。

“绝对的海权必须以绝对的陆权作为依托”
看过之后心情很激动,老爷子真心不容易。当兔子有半打载机渔政船的时候,照一张集体照给老爷子烧去以告慰在天之灵。
刘将军永垂不朽!
真正的功臣,共和国不会忘记
纪念刘老将军!
纪念刘老将军
jizhe的逻辑真心不懂,内容跳来跳去,一会80年代,一会90年代,一会60年代,晕了
PS:秘书接首长班
眼睛里进沙子了。。。
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后代人无法相比
远华走私案好像针对的就是刘将军吧
邓老托孤重臣
战略啊!这才是刘老将军抓海军建设的精华。
远华案刘副主席的女儿和儿媳怎么判的,
军装没污点说不过去吧
JCFERRET 发表于 2013-5-29 01:16
“这一“近海防御”战略,将海军的防御范围,从原来的200海里,扩展到太平洋东北部、南沙等“第一岛链”以外 ...
是啊!!!看看这一段,不由得一声叹息:"根据刘的观点,中国海军只能保卫祖国海岸和岛屿不受外来侵略已不够了。中国海军需要控制中国海岸和“第一岛链”之间海洋的能力,并预见到完成远至“第二岛链”作战的近洋防御战略。

    虽然对“近岸”“近海”和“近洋”等概念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但在对中国海军战略内涵的解读上,这个美国人倒堪称刘华清的知音。"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我记得二战还是冷战的时候,说世界上只有3个人懂海军:英国的德雷克,美国的马汉,日本的东乡平八郎。现在该加上2个人了吧?苏联的戈尔什科夫和中国的刘华清!老将军不容易!
不容易,毕竟是在大陆军底下搞海军
funnybombgo1 发表于 2013-5-29 08:21
远华走私案好像针对的就是刘将军吧
邓老托孤重臣

功归功,过归过;
但就中国海军和海权意识的发展来说,老爷子功不可没;另外92年当CW确实有邓托孤的意思;
能有这样的人,中国算幸运了。
我们的“航母之父”!愿您在天堂看到我们的航母已经驰骋在辽阔的海洋!敬礼!!!
书出来后迫不及待的入手一本,看完以后,愈发敬重老将军。
M.V. Frunze Military Academy
苏联陆军的初级学院是“伏龙之军事学院”相当于美国的西点

苏联海军的初级学院是 M.V. Frunze Higher Naval School伏龙之高级海军学校。沙俄时期叫St. Petersburg Naval Institute圣彼得堡海军学院相当于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

刘老50年代上的是苏联海军的唯一研究生院,当时叫the Marshal of the Soviet Union Kliment Voroshilov Naval Academy苏联元帅克莱门特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
最后时期叫“Fleet Admiral of the Soviet Union N.G. Kuznetsov Naval Academy
苏联舰队司令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
相当于美国的海军指挥和参谋学院。

这就不难理解刘老为什么在学院学3年。1年俄语不算。很佩服刘老的毅力。
这是苏联培养海军高级军官的学院。苏联的学院进过初级学院,有基础。但刘老没这个基础,困难可想有多大。但刘老硬是拿到了优秀毕业生证书。

50年代军方派出人员在留苏前理应在大连学1年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