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美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03:31


DDG-51“伯克”级驱逐舰,是战后建造批量最大的驱逐舰。
目前,已经订货并开工的有DDG-51~112计62艘,并且在2015年前后还将订购DDG-113-121 (Flight IIA改进型)计9艘。
从2016年起,美国海军还将开始订购Flight III型DDG-122舰。
建造时间之长、批量之大,实在令人吃惊。
更让人感叹的是,历经20多年建造,DDG-51仍居世界先进水平。在未来几年,随着Flight III型舰的问世,伯克系列仍在主要作战能力方面,引领世界发展前潮。
大陆网络、书刊关于DDG-51“伯克” 级舰的介绍,并不少见。
但是其广度、深度,都略显粗浅,多数均属人云亦云,相互转抄而已。
海峡对岸张明德,是知名军事文刊写家,其资料齐全、详细、准确,得到了军刊读者的普遍认同。
张先生曾在《尖端科技》写了几篇关于“伯克” 级舰的文章,质量、水平均属上乘。但却未见大陆军刊转载。
不过,相关内容已在网站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DDG51.htm刊出。
我仔细拜读以后,感到非常值得大家读一度。
故有发下面一文。

如前所述,后面内容主要采自海峡对岸网站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DDG51.htm
不过,也不算仅仅是简单转贴。
我也修改整理了近一个月之久(工闲之余零散进行)。
具体内容变化也不少,主要是下面几方面:
1、语言简练了一些,删去了(我认为的)与主旨内容无关的车轱辘话。
2、将语言风格改与大陆相符。由于海峡两岸客观存在的长期隔阂,两地语词已有明显差别。
3、一些人、词称谓改为大陆习惯,例如:
柏克-伯克、纪德-基德、史普鲁恩斯-斯普鲁恩斯、哈沃德-海沃德、李曼-莱曼、飞弹-导弹、巡防舰-护卫舰、相位数组雷达-相控阵雷达、神盾-宙斯盾……等等
4、对一些我认为不正确或没有证实的说法予以修改。例如:
(1)亚当斯级完成23艘,而不是文中所说24艘。
(2)surging我认为是“涌浪”,原文译做“纵移”。
(3)原文有:



发展背景
1、70年代的护航舰艇短缺危机


美国海军于1960~1964年完成23艘亚当斯级(Adams class)导弹驱逐舰后,在随后二十多年里未再建新型防空驱逐舰(唯一例外是因伊朗放弃采购而在1981-82年加入美国海军服役的四艘基德级导弹驱逐舰)。这个造舰断层要归咎于许多因素:首先,台风(Typhoon)项目遭到取消,60~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泥沼而无力大规模造舰,同时也由于这期间美国海军将注意力集中在导弹巡洋舰(尤其是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上,而原计划的宙斯盾驱逐舰(DDG-47)也在建成之前升格为巡洋舰(CG)。


77~80年卡特总统执政期间,因军费紧缩,美国海军购舰数量急剧减少。卡特政府的战略基调以维持和平为主轴,让刚脱离越战泥沼的美国获得喘息。在此情况下,卡特认为美国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就是在北大西洋上防御苏联潜艇,因此其军备建设重点是由SOSUS海底监听系统、水面护航舰艇、核潜艇、陆基反潜机与舰载反潜直升机构成的大西洋反潜网(海上控制型舰队)。对带有攻势思想且价格昂贵的航母与两栖攻击舰(力量投放型舰队),卡特政府持排斥态度。因此,卡特政府任内拒绝购买新航母,这也连带使航母护航舰队的规模受到影响。
1978年7月,美国国防部长批准了新的海军兵力规划:12个航母战斗群(CVBG),9个舰队补给群(URG)、一个可载运师级陆战队单位(MAF)的两栖舰队,以及7支船队护航群。


其中,只有面临高强度空中威胁的航母战斗群中编入当时研制中的宙斯盾巡洋舰,每个航母战斗群将由1艘航母、2艘宙斯盾舰以及6艘其它巡洋舰/驱逐舰组成;URG则以1艘巡洋舰/驱逐舰和3~4艘护卫舰作为护航兵力;至于需要水面舰提供火力支持的两栖舰队则编制12艘巡洋舰/驱逐舰和5艘护卫舰。


按上述规划,美国海军需要24艘“宙斯盾”舰、100艘巡洋舰/驱逐舰和95~114艘护卫舰,再加上15%的兵力裕度,总需求达到28艘“宙斯盾”舰、116艘巡洋舰/驱逐舰和114艘护卫舰,水面舰总数258艘。


但是,卡特政府任内的实际造舰规模远低于此需求,美国海军只订购了第31艘(最后一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4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27艘佩里级护卫舰以及4艘“意外的”基德级驱逐舰。考虑到60年代建造的防空舰艇将在80年代开始退役,依当时造舰速度,到2000年,预计美国海军护航舰艇数量将会减少到160艘。


2、积极制海战略与宙斯盾舰艇


美国海军强烈反对卡特政府缩减海军的政策,提出了主动出击、在战争中夺取制海权的理论,称为“海上计划2000”(Sea Plane 2000),试图证明以航母为主的战斗群在现代化海战中的重要地位。海军认为,海上控制与力量投射本质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海上控制的关键是采取进攻态势,在战争中直接进入苏联水域将苏联舰队摧毁。而能担负此任务的兵力,就是美国航母战斗群。这也是以后80年代里根时期美国海军前进战略的理论基础。


不过,在苏联海军大量反舰导弹所构成的制海战力威胁面前,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要深入打击苏联舰队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海上计划2000”的一个关键就是“宙斯盾”系统及其载舰。“宙斯盾”舰载战斗系统能同时接战大量目标,只要航母战斗群内的“宙斯盾”舰数量足够,就能顶住来袭导弹攻击,而将F-14A战斗机专注于消灭苏联轰炸机上。


据此,美国海军在70年代末期便开始设法增加“宙斯盾”舰数量,一方面替换大批防空舰艇,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航母战斗群的防空能力,以实现前进至敌方水域主动打击苏联海军并夺取制海权的目标。
然而DDG-47“宙斯盾”驱逐舰(后来升格为巡洋舰,即提康德罗加级)由于造价太过昂贵,只能取代部分旧舰(后来提康德罗加级共建造了27艘),因此美国海军就寻求一种吨位与造价较低,但是仍有较强战力的“宙斯盾”驱逐舰。
1978年5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OpNav)成立了一个未来驱逐舰(DDX)研究小组,以冯坦中将(R.K.Fontaine)为首。



新一代驱逐舰的先期研制
早在1972年,美国海军在发展“宙斯盾”舰艇时就曾经研究了一种排水量小于5000吨、造价限制在一亿美元左右的“宙斯盾”驱逐舰。但由于“宙斯盾”系统相当复杂庞大,如此小吨位的载舰上只能容纳一座装载16枚舰空导弹的MK-22单臂发射器(MK-13的轻型版)以及SPY-1相控阵雷达,其它如舰炮、鱼叉反舰导弹、ASROC反潜导弹、声呐、直升机起降设施以及二坐标对空搜索雷达都无法容纳,甚至连Link-11数据链都要取消。这样过份缩水的宙斯盾驱逐舰,根本不可能有象样的战斗力,后来该计划遭到取消。也由于这次教训,美国海军提出以8000吨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搭载“宙斯盾”系统,并发展成为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不过,即便以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来搭载“宙斯盾”系统及足够的装备,也非常勉强,导致早期提康德罗加级面临严重的重心过高问题。
提康德罗加级虽已是当时美国海军所能接受的“最小”“宙斯盾”舰,其满载排水量仍然打破10000吨大关,以致于后来“名正言顺”地升格为巡洋舰。显然,如果欲发展另一种相对小型廉价的“宙斯盾”驱逐舰,必须另费一番功夫与取舍。


美国海军戴维•泰勒海军舰船发展中心(David Taylor Naval Ship Development Center)的格拉汉姆(Gorky Graham)少校对此进行研究,试图以新的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早在1975年,格拉汉姆便对许多有潜力用在驱逐舰上的新技术展开研究,如全电力推进、垂直发射系统、SEAMOD模块化建造概念、分布式战斗系统等等,希望利用新技术实现在更小的舰体内容纳完整的“宙斯盾”系统。
在研究中,格拉翰发现舰体尺寸与建造费用成正比的传统观念并不成立,因为真正最昂贵的部分是舰上的关键作战装备,只是当时高层对这种新观念尚无法接受。


全电力驱动堪称这些研究中最关键的技术,首先利用燃气轮机发电,通过配电系统将电力分配给不同的电机,去带动推进器或供应舰上耗电系统,可以取消减速齿轮、大轴等占空间的复杂机械,利于缩减舰体尺寸,同时也更能灵活分配舰上主机发出来的功率,满足现代化舰艇日趋增加与多元的用电需求。不过,若将舰上主机功率全部转换成电力,需要数十MW功率的发电机与电动机,这与当时一般军舰常见的1000~2000kW电机有着极大差别,而功率足够的电机又有体积重量过大的问题,无法装于驱逐舰舰体内。此外,由于主/辅机的运转速率与特性差异很大,很难容纳在同一个电力环境内,这在70年代是一项难以突破的技术障碍(直到9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软件控制的高压配电系统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分布式战斗系统具有结构灵活、升级容易、生存性高的优点,在部分计算机失效时能让其余计算机分担失效计算机的功能,使系统继续运行。然而,将战斗系统的功能分散在不同处理器,需要很复杂的软件与微电子技术,这些技术在70年代都明显不足,如果硬性使用分布式架构,就会导致系统的处理效能大幅降低。而当时宙斯盾系统的架构已经成形,采用单一大型计算机负担所有关键功能的集中式结构,根本不可能马上改成分布式结构(“宙斯盾”系统直到2000年代的Baseline 7才转型成全分布式架构)。
由于以上这些技术都不成熟,因此格拉汉姆提出的计划在当年难以实现;虽然如此,格拉汉姆的这些先期研究仍被OpNav的DDX驱逐舰计划做为参考。


DDX计划
在1976年度,美国国防部首次编列名为DDX的新一代驱逐舰概念研究案,计划替代现役28艘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
DDX计划要取代的舰艇大多配备了一门127mm舰炮、65枚以上的舰空导弹与8枚鱼叉反舰导弹,因此要求DDX至少要拥有同等级的装备。


当时美国政府将节约国防开支视为重要课题,任何新造舰艇都必须尽力降低成本。美国海军决策单位将缩减舰体尺寸视为控制造价的手段,想当然的认为舰体越小,成本越低,而舰体长度就成为压缩尺寸的最重要指标。但缩短舰体长度的后果是使长宽比降低,阻力上升,需要更大功率才能达到与细长舰体相同的航速,也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除了舰体长度之外,续航力也被视作控制排水量的指标,当时估计大约每1000海里航程可换取700吨排水量。


此外,提高生存性也被视为是DDX的设计重点。当时的军舰普遍以铝合金做为舰艇上层结构材料,虽可减轻上部重量,但是贝尔纳普号事件以及马岛战争等教训却显示这对军舰生存性是不可接受的。除了舰体本身的建材外,舰内装潢材料是否易燃、电缆材质是否会在火灾中产生毒气或助长火势、消防损管系统是否完善等都是当时船舰界对生存设计的检讨范围。同时,美国海军也要求舰体结构最好能承受3~7psi的爆震超压。除了上述被动生存性之外,降低雷达与红外信号、减小船舰被敌方发现距离,也是DDX研究的方向之一。
动力方面,DDX将采用燃气轮机,取代旧型蒸汽轮机推进系统。


根据种种需求,DDX小组朝多种方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防空武器装备从“北约海麻雀”舰空导弹、当时基德级计划采用的鞑靼D(Tartar D)舰空导弹系统、宙斯盾系统等都列入考虑,舰体尺寸也有多种方案。
所有的舰空导弹都将装载于研制中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VLS),数量从60至120管不等,新型战斧巡航导弹尚未实现与垂直发射器兼容,因此另外装填于已在长滩号采用的装甲发射器(ABL)之中。由于每个ABL单元只能容纳四枚战斧导弹,所以DDX小组又试图引进容量高达20至40枚战斧导弹的ABL,但仅容量20枚的ABL就要占据相当于60管VLS的空间,并不划算。


反潜方面,当时考虑的声呐包括护卫舰等级的SQS-56中频舰首声呐以及大型舰用的SQS-53低频舰首声呐等,比较麻烦的是直升机库的配置。取消直升机库能降低舰体长度,利于成本控制,可这意味着单舰独立反潜能力下降。不过,美国海军的研究显示,一个航母战斗群配置的直升机数量已经超过任务需求,每艘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与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都可搭载两架直升机,而DDX打算取代的孔兹级、亚当斯级等导弹驱逐舰也都没有直升机库。权衡之下,美国海军认为DDX不设置机库不会使舰队反潜能力大幅度降低,但仍保留起降甲板与加油设施,并配置直升机数据链,在降低舰体尺寸之余仍维持一定水平的直升机操作能力。
到1979年,DDX小组完成了所有概念规划,并提出了Baseline 2~12等11种方案,其中Baseline 6~9分别是增购佩里级、斯普鲁恩斯级、基德级与提康德罗加级这四种现成舰艇
前四艘伯克Flight 2A(DDG-79~82)装备MK-15 Block 1B改良型方阵系统作为垫文件,从接下来的哈沃德号(USS Howard DDG-83)起再以ESSM取代方阵系统,因此从DDG-83开始,各舰下水与完工进行海试时,都没有装备方阵系统。然而由于ESSM的研发测试时程超乎预期,直到2003年3月才进入美国舰队展开实际验证,因此实际上从DDG-83到DDG-102等服役时省略方阵系统的各舰,在日后进坞整修时多半都暂时装回方阵系统;其中,DDG-83、84安装了两套方阵,DDG-85至DDG-102绝大多数各舰仅在舰尾直升机库上方装置一座方阵,舰桥前方的平台则空着,而DDG-98、100则是例外,两件没有装备任何方阵。从DDG-103起的伯克Flight 2A,也没有装备任何方阵系统。
但是,我仔细看了看我收集的500多张DDG- 51系列舰照片。我认为:
从麦坎贝尔号(USS McCampbell DDG-85)开始,前后2套“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都被取消。
目前没有发现DDG-85及以后各舰曾装备“密集阵”的照片。
而DDG-84(及之前各舰)仍然有2套密集阵武器系统。
(4)原文认为:
从温斯顿.丘吉尔号(USS Winston S. Churchill DDG-81)开始,伯克Flight 2A的舰炮射控系统整合了美国柯尔摩根(Kollmorgen)制造的MK-46 Mod1光电瞄准系统
我查了查网上资料,我认为:从麦坎贝尔号(USS McCampbell DDG-85)开始,伯克Flight 2A的舰炮火控系统引入了美国科尔摩根(Kollmorgen)MK-46 Mod1光电火控系统。
(5)SM-2 Block 4不能认为被取消。为了满足弹道导弹防御急需,美国海军又订购了该导弹并列装。
(6)原文没有提到Flight 2A的这个改进:各舰SQS-53C声呐增加了水雷探测能力。
还有其他一些诸如此类的小分歧。
这些歧见并不妨碍文章主要内容,也不见得我的看法就正确。
特列出一些仅供大家参考吧!
言归正传,下面开始正题内容吧。


各型“伯克”级驱逐舰的改进和发展
1、伯克Flight1/1A
伯克级首舰伯克号为Flight 1。伯克号的建造工作于1985预算年度执行,而第二、三号舰(DDG-52、53)的建造排在1987预算年度开始,有近两年时间做进一步设计修改。因此从二号舰巴里号(USS Barry DDG-52)起,进行了若干修改,称为Flight 1A,主要是修改直升机甲板布置,以改善为直升机重新挂载鱼雷、声呐浮标的作业效率,同时充实了直升机整补设备,以提高航空后勤支持作业能力。相较于伯克号,从巴里号起的Flight 1A,排水量稍有变化。
伯克级与斯普鲁恩斯级一样采用大型化舰体,但长度低于后者。如前述,伯克级采用美国戴维•泰勒海军船舰研发中心在70年代开发的新船型,着重于提高耐海能力,拥有宽水线面,长度较短而宽度增加,长宽比减少,这种设计能减小纵摇力矩,改善耐波性并增加甲板面积,但是这种较为短粗的舰体在流体力学上不利于高速航行。因此,伯克级加速到30节所需功率比提康德罗加级增加25%,续航力也低于提康德罗加级、斯普鲁恩斯级。从后期Flight 1A开始,所有伯克级改用提高功率的LM-2500-30燃气轮机,总输出功率达到105000轴马力。
“宙斯盾”系统版本方面,DDG-51~67使用的为基线四(Baseline4),DDG-68~71采用的版本则为基线五的先期版本(Baseline5.1/5.2)。主要雷达系统方面,伯克级采用新一代SPY-1D相控阵雷达,拥有比前一代SPY-1A/B更先进的技术,成本、重量与体积都较前者减少。四面SPY-1D相控阵天线都安装在艏楼结构上,共用单一的雷达发射机。这种配置方式简单轻便,但也有缺点——艏楼中弹就可能导致SPY-1D雷达系统全面瘫痪。为了不影响后方SPY-1D的搜索范围,伯克级的两个纵列式烟囱、后部照射雷达与MK-15 CIWS都沿着纵贯舰身中央的轴线,以阶梯状依次安装(两座照射雷达的位置高于MK-15 CIWS)。基于节省成本,伯克级的“宙斯盾”系统经过简化,例如UYK-43计算机总数由CG-47舰“宙斯盾”系统的7台减为5台,全舰只安装3部照射雷达。为了节省成本与重量,伯克级不装置其它的对空搜索雷达,当然这也与SPY-1D功能强大、性能可靠有关。
舰上的MK-41 VLS载弹量为90枚(八联装发射器十二组,舰身前部安装四组,后方八组,前、后各有一组八联装发射器中相邻三管的空间被用来安装一具再装填用起重机)。MK-41的海上再装填起重机只能装填标准SM-2导弹,对于更重的战斧导弹就无能为力。此外,同样为了降低造价,伯克Flight 1/1A/2的舰尾只有直升机甲板而无机库。伯克级Flight 1/1A/2具有经过改进的SQQ-89(V)4/6反潜作战系统,包含SQS-53C舰首声呐、SQR-19线列阵声呐以及SQQ-28直升机数据链,以及MK-116Mod7反潜火控系统等;而新型SQQ-89(V)6/MSTRAP先进反潜战斗系统则装在米切尔号(USS Mitscher DDG-57)上进行测试。
伯克级仍然使用4台GE的LM2500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系统,不过提高了功率使其宽粗的舰体仍拥有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发电机方面,伯克级采用3台艾利森(Allison)501-K34燃气轮机发电机(SSGTG),持续功率2500kW;舰上电力供应系统为60Hz交流电,采用辐射式配线架构。最初美国海军打算在伯克级上安装一套使用Rankin循环的余热回收系统(RACER),由于首批DDG-51已经没有多余空间,所以美国海军稍后决定从第八艘伯克级起修改设计并加装RACER系统,但后来还是完全放弃此系统,仍采用COGAG全燃推进。
伯克级是第一艘采用隐身设计的美国军舰。伯克级的上层结构向内倾斜收缩以降低RCS,舰体一些的垂直表面涂有雷达吸收涂料,但是仍然有许多造型比较复杂的结构,甲板上的各种装备也没有加以隐藏或采取其它隐身措施。伯克级使用新型倾斜式铝合金桅杆取代格子桅,可降低船舰的雷达截面积。除了雷达隐身外,伯克级也在抑制红外线信号方面下了功夫,烟囱内设有喷射气冷装置,让高热废气先与外界冷空气混和降温再排出,烟囱顶部废气出口设有能屏壁烟囱内热气管道的装置,而舰上几个温度较高的部位也以隔热材料加以屏壁。噪音抑制方面,伯克级舰底设有Prairie Masker气泡幕噪音抑制系统,能掩蔽舰体与推进系统产生的噪音。
如前所述,伯克级的设计中强调舰体承受攻击的能力,而不像以往的美国军舰单靠舰上武装来提供防卫能力。伯克级除了烟囱采用铝合金材料之外,舰体与船楼都以钢材建造,成为二战后,美国海军第一种采用钢制船楼的驱逐舰。本级舰重要部位使用凯夫拉装甲保护,最大厚度达40mm,防护能力相当于76mm钢板。为了增加防火能力,伯克级在设施材料的选择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禁止使用木材、易燃窗帘或橡皮地毯等装潢设施,各建材广泛以防燃剂进行处理,电缆绝缘层采用天然和硅树脂橡胶并加上玻璃纤维编织的保护层,以增加耐火能力。伯克级是第一种采用“气密堡垒”船身设计的美国军舰,全舰划分为四个独立的集体核生化防护区(Collective Protection System,CPS),各区都能独自进行气密加压,可防止外界受污染的空气侵入,舱室内并拥有完善的消防喷水设备。为了确保被击中后整舰不致于完全瘫痪或彻底丧失战力,本级舰的重要作战中枢部位都加强保护措施或者采用分布式设置,例如作战指挥中心(CIC)、通讯中心设于主甲板以下且被其它舱室通道包围(以往美国舰艇如斯普鲁恩斯级、基德级与佩里级等都将CIC设于上层结构中),此外各种战术数据处理系统皆设置于不同舱室。

2、伯克Flight 2
早在首艘伯克级尚未付诸建造的1986年8月6日,美国海军舰艇特性与改进委员会(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ment Board,SCIB)就提出后续伯克级的批次升级计划,称为Flight 2,打算引入三军通用的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JTIDS,即Link-16数据链系统,通过此大型作战管理网络,陆、海空军各不同单位便可有效进行协同作战)、标准SM-2 Block IV舰空导弹(RIM-156A Block IV)、经过改进具备主动电子对抗能力的SLQ-32A(V)3电子战系统、配合战斧巡航导弹标定地平线外目标所需的TADIX-B数据链、用于协助战斧导弹标定目标的SRS-1无线电战斗测向系统等新装备。此阶段的宙斯盾系统称为Baseline 5,而Flight 2的满载排水量也增至九千吨以上。
1986年10月31日,新上任的海军作战部长(CNO)特罗斯特(Carlisle Trost)批准了伯克级Flight 2方案,从1990至1991预算年度进行细节设计。第一艘伯克Flight 2是1992预算年度开始建造的第22号舰马汉号(USS Mahan DDG-72),宙斯盾系统版本为Baseline 5.3。不过从第18至21号舰(DDG-68~71)便率先应用部分Flight 2的改进项目,其宙斯盾系统版本为Baseline 5.1/5.2。伯克Flight 2总共有7艘(DDG-72~78)。

3、未成的伯克Flight 3
完成伯克Flight 2规划之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OpNAV)在1988年4月5日启动伯克级后续改进研究,为此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之下负责水面作战的第三部(op-3)特别组成一个领导小组与一个工作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舰体构型组合与战斗系统修改,升级的方案从小规模修改到大规模更动。经过综合考虑作战能力、成本与技术风险后,海上系统司令部于1989年正式提出伯克Flight 3方案。
在Flight 3方案中,第一大改进重点就是增加直升机库设施。以往美国海军水面舰的反潜直升机均由反潜或护航舰艇(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诺克斯级护卫舰、佩里级护卫舰)搭载,因此在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之前,美国海军担负防空的导弹巡洋舰或驱逐舰都只负责替友军反潜直升机进行加油挂弹等后勤支持,只配备直升机起降甲板与若干油弹储存/补给设施,并未配置机库与辅降设施。考虑到70年代建造的佩里级、斯普鲁恩斯级等主要搭载反潜直升机的舰艇将从90年代后期开始退役,势将严重影响舰队搭载直升机的能力。因此,伯克Flight 3就把直升机库设施纳入重点要求之一。
由于加入机库牵涉舰体变更,美国海上系统司令部提出的概念是插入与滑动(plug and slide),尽量维持伯克级原有的舰体区块配置,基本上是在舰体后段「插入」一个含有机库的船段,机库构成了上层结构的末端;而舰尾直升机甲板也从原本低于主甲板一截,变成与主甲板同高,使得伯克Flight 3从原本的「长艏楼」船型变成了「平甲板」船型。早期Flight 3的概念设计并不合理,直升机起降甲板位于舰尾,后垂直发射器设置在起降甲板与机库之间,阻碍了直升机的操作,因此后来将两者的位置对调,把垂直发射器挪到舰尾。
除了增设直升机起降设施之外,伯克Flight 3其它变更包括:增加MK-41垂直发射器数量,前后都各有八组八联装发射模块共128管;两组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移到两烟囱之间;原位于直升机甲板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隐藏至机库结构内,以增加隐身性与抗弹性;由于增加直升机库,朝向后方的两部SPY-1D相控阵雷达天线有所提高。与Flight 1/2相较,伯克Flight 3舰体长度增加了40呎(12.19m),轻载排水量增加17%,满载排水量增加20%左右,导弹携带量与提康德罗加级相当。
这样的伯克Flight 3将是一种功能与火力全面提升的强大驱逐舰,但随着美苏关系缓和与冷战结束,此方案便显得过于昂贵。1991年,美国国防部长切尼(Dick Cheney)大量砍除价格昂贵的国防计划,伯克Flight 3便与A-12攻击机、F-14D后续量产计划与P-7A反潜巡逻机等诸多海军计划一同遭到取消。


4、驱逐舰改型研究(DDV)
1991年4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CNO)凯尔索(Frank B Kelso II)下令展开的驱逐舰改型研究(Destroyer Variant,DDV)计划,以伯克级的基本技术为基础,发展后续的驱逐舰。美国海军希望DDV能吸取海湾战争的经验,并且将成本控制在能够生产足够数量的范围内。
为了节约成本,DDV必须在某些方面比现有伯克级更俭朴,并且针对后冷战时代的新作战环境,在作战装备与规格方面有所取舍。同时,美国海军希望DDV能维持与伯克级同等(30节)的最高航速,以跟随航母战斗群的活动,同时保留双主机舱的高生存性设计。美国海军计划于1993年完成DDV的研究,并着手展开新舰的设计工作,在1996年提出首舰的订单。
与伯克Flight 3类似,直升机运用能力也是DDV考虑的重点。虽然冷战结束后大洋反潜作战需求锐减,乍看之下反潜直升机的必要性显着降低;然而后冷战时代虽然高强度正面战争机会减少,中低强度的突发性地区性冲突却与日遽增,这使得驱逐舰脱离舰队、单舰执行任务的场合大增,这使得没有携带直升机的驱逐舰变得较难获得友军直升机的支持,必须自行携带。此外,从1987年两伊战争油轮战至今,直升机在海上封锁行动中,展现了大面积洋面监视、拦检可疑船只、突击特定目标(如钻油平台)的重要价值,其拦检登船、快速突击的成功率远比其它形式的手段更高,英国海军大山猫反潜直升机也以海贼鸥轻型反舰导弹击毁多艘伊拉克快艇。因此,虽然舰载直升机在后冷战时代的反潜舞台缩小了,在洋面监视控制与攻击突击的重要性却相对增加,为此DDV也将直升机库设施作为重点考虑的项目。
不同于伯克Flight 3主要追求性能的扩展,DDV计划十分重视成本的控制,寄望在性能、成本之间,找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组合方案。为了抑制成本的上升,增加某些新功能时,往往也删减一些功能作为补偿。例如,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鱼叉导弹在评估中便经常作为“牺牲品”,这是因为大规模正规作战发生机率减低的缘故。此外,几种方案也以佩里级使用的SQS-56中频声呐来替换原大型的SQS-53C低频声呐,而SQR-19线列阵声呐更是遭到了舍弃。总计DDV以伯克级为基础,共提出了十种不同等级的方案,包括尺寸、装备大幅缩水的低档版本(甚至删除宙斯盾系统),与现有伯克级相近、性能有增有减的折衷方案,以及最高阶的全面提升方案(即先前的Flight 3规格)。以下便将十种DDV版本大致分为四类简介:
第一类是最低档的版本
包含DDV-1/2/3三种,全都取消了宙斯盾系统/SPY-1雷达与区域舰空导弹,防空能力局限于点防御自卫,许多正规作战装备降为护卫舰等级,排水量也大为缩水。虽然DDV-1/2/3的成本压缩颇大(5.4~6.7亿美元),比伯克级便宜二至三成,但功能上只能算是大型护卫舰,只能满足特定的作战型态,无论是多功能性或高强度作战能力都大幅缩减。以下便分别简介:
DDV-1:这是所有DDV中最低档的版本。
DDV-1舰体长度比伯克级略为缩短(垂线间长度相同,但水线宽度略增),取消宙斯盾系统与SPY-1D相控阵雷达,对空雷达改成一座位于主桅杆上的SPS-49(V)5二坐标雷达;舰首仍配备一座MK-45 127mm舰炮,MK-41 VLS仅保留一组位于舰首的八管(装填VLA反潜火箭),MK-15近防武器系统也只保留舰首一组,但在舰尾增设一部21联RAM短程舰空导弹发射器来弥补点防御能力,舰首声呐也降级为SQS-56中频声呐,同时取消线列阵声呐。
DDV-1是唯一删减推进系统的版本,只保留2台LM-2500燃气轮机(仍为双轴推进),设置于单一主机舱,最大航速只有27节,是唯一一种无法伴随航母战斗群运动的舰艇。DDV-1的上层结构也大幅简化,只保留一座烟囱,从第二座烟囱到后部原本容纳照射雷达、后部密集阵系统的结构全部取消,两组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移到舰舯烟囱后方,其后依序是小艇挂架、两组MK-32鱼雷发射器与RAM导弹发射器。DDV-1也是唯一一种不具备直升机库的方案,仅在舰尾设置一个直升机起降甲板。
DDV-1的满载排水量7575吨,粗估单舰成本只有5.4亿美元。
虽然DDV-1价格最低廉,但是功能只属于护卫舰范畴,部分能力甚至比不上佩里级,而其造价也比护卫舰高一些。它实际只是一种耐波能力较好的护卫舰,具备有限的水面攻击/反潜能力与点防御自卫能力,没有伴随航母战斗群的航速,没有区域防空能力,没有大洋反潜所需的大型舰首声呐、线列阵声呐,不能容纳反潜直升机,也无法发射战斧导弹进行对地攻击。
DDV-2:以DDV-1为基础,加强反潜与陆攻能力。
DDV-2同样没有宙斯盾系统与区域舰空导弹,对空雷达仍为一座SPS-49(V)5,防空武器同样是舰桥前部的密集阵系统与后部的RAM导弹发射器,但是舰首VLS增为32管,可容纳战斧巡航导弹与VLA反潜火箭。此外,舰首声呐恢复为AN/SQS-53C,舰尾增设直升机库,动力系统也恢复成与伯克级相同的4台LM-2500燃气轮机,因此有两个烟囱,二号烟囱后方就是直升机库。RAM导弹发射器位于机库顶端,两组MK-32鱼雷发射器则分别位于机库两侧。虽然强化了反潜与陆攻能力,但DDV-2取消了鱼叉反舰导弹。DDV-2最大航速达到30节以上,满载排水量8220吨,预估单舰成本6.35亿美元。
DDV-3:以DDV-2为基础,再加强防空能力。
舰上增加海麻雀舰空导弹系统,包括位于主桅杆上的MK-23目标捕获系统(TAS)以及两座STIR照射雷达(一座位于主桅杆前方,另一座位于二号烟囱后方),垂直发射系统为舰首的32管,可装填战斧巡航导弹、VLA反潜火箭与垂直发射的海麻雀舰空导弹;但为了安装MK-23 TAS,DDV-3舍弃了SPS-49(V)5远程对空雷达,这意味着丧失远距离对空搜索能力。DDV-3仍设有直升机库与鱼雷发射器,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增为两座(一座位于舰桥前方,另一座位于直升机库上),取消RAM(因为已经配置了海麻雀),与DDV-2一样省略了鱼叉反舰导弹。DDV-3的主机为4台LM-2500燃气轮机,满载排水量8285吨,预估单舰成本为6.7亿美元。DDV-3的近程防空能力强于DDV-2,但仍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
第二类是伯克Flight 2的修改版
包括DDV-4/5/6/8/9,拥有“宙斯盾”系统、SPY-1D相控阵雷达,动力系统均为4台LM-2500燃气轮机,并保留伯克Flight 2大部分功能,包含与航母战斗群兼容的通信系统及JDITS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但是在增添某些新功能时,也相对删减伯克Flight 2部分既有功能,尽可能将成本控制在与现有伯克Flight 2相当的范围。以下便分别简介:
DDV-4:与伯克Flight 2相比,舰尾增加一座直升机库,但取消舰尾VLS,仅在舰首设置一组VLS(装填标准SM-2舰空导弹、VLA垂直发射反潜火箭与战斧巡航导弹),但容量扩充为64管。DDV-4保留了完整的“宙斯盾”系统、SPY-1D相控阵雷达与3部SPG-62照射雷达,删除了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与鱼叉导弹,舰首声呐也降级为SQS-56中频声呐,并取消了线列阵声呐。舰首仍配备一门MK-45 127mm舰炮,两座MK-32鱼雷发射器设置于机库两侧。DDV-4满载排水量约8536吨,单舰造价预估为7.2亿美元。
DDV-5:基本上与DDV-4相同,唯一的差别是将舰首声呐恢复成SQS-53C,满载排水量略增为8622吨,单舰成本为7.65亿美元。
DDV-6:基本上是DDV-5的升级版,也可视为Flight 3的简化版。
DDV-6有完整的“宙斯盾”系统、相控阵雷达与3部照射雷达,设有两组VLS,前32管,后64管。舰尾设置直升机库,后VLS安装在机库结构内,两座鱼雷发射器位于机库两侧。除了JDITS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外,DDV-6还有与伯克Flight 2相同的SRS-1战斗测向系统。
与DDV-5相同,DDV-6同样没有鱼叉导弹与密集阵系统,舰首声呐为SQS-53C,没有线列阵声呐,这算是相对于伯克Flight 2的删减。
DDV-6的舰体长度比伯克Flight 2延长28呎(约8.53m),满载排水量增为9570吨,单舰造价约8.95亿美元,成本在所有DDV方案中仅次于最高端的DDV-H/Flight 3。
DDV-8:一种侧重于陆攻的改型。
DDV-8保留了“宙斯盾”系统、SPY-1D相控阵雷达与JDITS联合战术数据系统,不过取消了SM-2区域舰空导弹以及3部SPG-62照射雷达。
DDV-8武备侧重于陆攻,主炮换成一座MK-71 203mm舰炮,只在舰首设置一组(64管)VLS,主要用于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由于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DDV-8强化了点防御自卫能力,以便在岸轰期间抵御敌方空中威胁。因此,DDV-8前、后各设置一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原二号烟囱后方设置两座照射雷达的二阶平台,改用来安装两部RAM舰空导弹发射器。
DDV-8设有直升机库,仍保留两组MK-32鱼雷发射器(位于机库两侧),取消鱼叉反舰导弹,舰首声呐改为SQS-56,无线列阵声呐。预估排水量为8715吨,单舰造价约8亿美元。
DDV-9:这是另一种基于伯克Flight 2的修改型,规格与装备与DDV-6相当。
DDV-9同样设置一个直升机库,并保有宙斯盾系统、相控阵雷达、三座照射雷达与96管VLS,同样取消密集阵以简化上层结构,但以垂直发射的ESSM改良型海麻雀舰空导弹作为近程防空武器,并保留鱼叉反舰导弹;舰首配备SQS-53C声呐,取消线列阵声呐。
DDV-9与DDV-6的主要差异在于机库设置方式,DDV-9维持了原伯克级直升机甲板比主甲板低一阶的长船楼设计(DDV-6舰尾与主甲板同高,属于平甲板设计),可节省部分造价。
DDV-9满载排水量约8749吨,单舰造价约7.8亿美元。
第三类是NTU版(只有DDV-7)
沿用伯克级的舰体与动力系统,以80年代新威胁提升计划(NTU)开发的改进型NTDS舰载防空系统来取代昂贵的宙斯盾系统和相控阵雷达,同时缩减导弹数量,能在保有区域防空能力的前提下,将总成本大幅缩减25%。然而虽然NTU堪称全球效能仅次于宙斯盾的防空系统,但整体作战能力仍比伯克级大幅削弱,成本效益未必划算。以下便予以简介:
DDV-7:以NTU的SPS-48E三坐标对空雷达(舰桥上方)与SPS-49(V)5二坐标对空搜索雷达(主桅杆上)取代SPY-1D相控阵雷达,照射雷达也减为两座(纵列于二号烟囱后方)。由于SPS-48E雷达精度不足,因此舰上照射雷达势必要换回具备独立搜索功能的SPG-51D。
舰尾设一座机库,仅在舰首设一座48管VLS,主要用来发射标准SM-2舰空导弹与战斧巡航导弹;舰首声呐降级为SQS-56,取消线列阵声呐;舰上只设一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位于舰桥前方),仍保留鱼叉反舰导弹(位于直升机库上方),两组MK-32鱼雷发射器位于直升机库两侧。舰上仍配备JDITS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与SRS-1战斗测向系统。
DDV-7满载排水量估计为8341吨,单舰造价6.5亿美元。
第四类是伯克级升级改进型(DDV H)
即先前下马的Flight 3,在涵盖伯克Flight 2所有功能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增加直升机库并扩大VLS容量,不过单舰成本也比伯克Flight 2提高二成以上,甚至比提康德罗加级还贵。
显然,造价高昂的DDV H不可能再度获得青睐。DDV-1~3的功能太过低档,即便可以凭借较低的价格采购较多数量,但却无法满足包括区域防空在内等诸多基本要求。而以NTU替代宙斯盾的DDV-7虽然价格与DDV-1~3相去不远,又能保有区域防空能力;但是其造价虽比伯克级便宜25%,而防空能力的却骤减数倍之多,成本效益并不划算。
显然,保留完整宙斯盾核心系统、功能近于伯克Flight 2、基于成本考虑而有所增减的前述第二类方案,比较能兼顾成本与预算的需求。
而在第二类方案中,DDV-8由于过度偏向陆攻、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而很快遭到排除,DDV-4则由于反潜能力下降太多(以SQS-56中频声呐取代SQS-53C)而被舍弃。
在剩下的DDV-5、6、9之中,DDV-5的规格明显逊色一筹,VLS容量只有DDV-6、9的2/3,而造价只比DDV-9便宜1500万美元。DDV-9的规格与DDV-6相当,拥有直升机库与96管VLS,但由于维持原本伯克级的长船楼构型、舰尾直升机甲板低了一阶,因此造价比DDV-6减少1.15亿美元,显然最具有成本效益。
因此,最后DDV的评估结果也不太让人意外。1992年2月28日,海上系统司令部向海军作战部长凯尔索递交DDV计划的最终研究成果后,凯尔索便指示宙斯盾计划办公室(PMS 400),以DDV-9作为下一阶段新驱逐舰的设计建造蓝本,而这就成为伯克Flight 2A的由来。而排定在1994预算年度建造的伯克级第29号舰奥斯卡•奥斯汀号(USS Oscar Austin DDG-79),便成为第一艘伯克Flight 2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f432301017y8a.html

DDG-51“伯克”级驱逐舰,是战后建造批量最大的驱逐舰。
目前,已经订货并开工的有DDG-51~112计62艘,并且在2015年前后还将订购DDG-113-121 (Flight IIA改进型)计9艘。
从2016年起,美国海军还将开始订购Flight III型DDG-122舰。
建造时间之长、批量之大,实在令人吃惊。
更让人感叹的是,历经20多年建造,DDG-51仍居世界先进水平。在未来几年,随着Flight III型舰的问世,伯克系列仍在主要作战能力方面,引领世界发展前潮。
大陆网络、书刊关于DDG-51“伯克” 级舰的介绍,并不少见。
但是其广度、深度,都略显粗浅,多数均属人云亦云,相互转抄而已。
海峡对岸张明德,是知名军事文刊写家,其资料齐全、详细、准确,得到了军刊读者的普遍认同。
张先生曾在《尖端科技》写了几篇关于“伯克” 级舰的文章,质量、水平均属上乘。但却未见大陆军刊转载。
不过,相关内容已在网站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DDG51.htm刊出。
我仔细拜读以后,感到非常值得大家读一度。
故有发下面一文。

如前所述,后面内容主要采自海峡对岸网站http://www.mdc.idv.tw/mdc/navy/usanavy/DDG51.htm。
不过,也不算仅仅是简单转贴。
我也修改整理了近一个月之久(工闲之余零散进行)。
具体内容变化也不少,主要是下面几方面:
1、语言简练了一些,删去了(我认为的)与主旨内容无关的车轱辘话。
2、将语言风格改与大陆相符。由于海峡两岸客观存在的长期隔阂,两地语词已有明显差别。
3、一些人、词称谓改为大陆习惯,例如:
柏克-伯克、纪德-基德、史普鲁恩斯-斯普鲁恩斯、哈沃德-海沃德、李曼-莱曼、飞弹-导弹、巡防舰-护卫舰、相位数组雷达-相控阵雷达、神盾-宙斯盾……等等
4、对一些我认为不正确或没有证实的说法予以修改。例如:
(1)亚当斯级完成23艘,而不是文中所说24艘。
(2)surging我认为是“涌浪”,原文译做“纵移”。
(3)原文有:



发展背景
1、70年代的护航舰艇短缺危机


美国海军于1960~1964年完成23艘亚当斯级(Adams class)导弹驱逐舰后,在随后二十多年里未再建新型防空驱逐舰(唯一例外是因伊朗放弃采购而在1981-82年加入美国海军服役的四艘基德级导弹驱逐舰)。这个造舰断层要归咎于许多因素:首先,台风(Typhoon)项目遭到取消,60~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泥沼而无力大规模造舰,同时也由于这期间美国海军将注意力集中在导弹巡洋舰(尤其是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上,而原计划的宙斯盾驱逐舰(DDG-47)也在建成之前升格为巡洋舰(CG)。


77~80年卡特总统执政期间,因军费紧缩,美国海军购舰数量急剧减少。卡特政府的战略基调以维持和平为主轴,让刚脱离越战泥沼的美国获得喘息。在此情况下,卡特认为美国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就是在北大西洋上防御苏联潜艇,因此其军备建设重点是由SOSUS海底监听系统、水面护航舰艇、核潜艇、陆基反潜机与舰载反潜直升机构成的大西洋反潜网(海上控制型舰队)。对带有攻势思想且价格昂贵的航母与两栖攻击舰(力量投放型舰队),卡特政府持排斥态度。因此,卡特政府任内拒绝购买新航母,这也连带使航母护航舰队的规模受到影响。
1978年7月,美国国防部长批准了新的海军兵力规划:12个航母战斗群(CVBG),9个舰队补给群(URG)、一个可载运师级陆战队单位(MAF)的两栖舰队,以及7支船队护航群。


其中,只有面临高强度空中威胁的航母战斗群中编入当时研制中的宙斯盾巡洋舰,每个航母战斗群将由1艘航母、2艘宙斯盾舰以及6艘其它巡洋舰/驱逐舰组成;URG则以1艘巡洋舰/驱逐舰和3~4艘护卫舰作为护航兵力;至于需要水面舰提供火力支持的两栖舰队则编制12艘巡洋舰/驱逐舰和5艘护卫舰。


按上述规划,美国海军需要24艘“宙斯盾”舰、100艘巡洋舰/驱逐舰和95~114艘护卫舰,再加上15%的兵力裕度,总需求达到28艘“宙斯盾”舰、116艘巡洋舰/驱逐舰和114艘护卫舰,水面舰总数258艘。


但是,卡特政府任内的实际造舰规模远低于此需求,美国海军只订购了第31艘(最后一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4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27艘佩里级护卫舰以及4艘“意外的”基德级驱逐舰。考虑到60年代建造的防空舰艇将在80年代开始退役,依当时造舰速度,到2000年,预计美国海军护航舰艇数量将会减少到160艘。


2、积极制海战略与宙斯盾舰艇


美国海军强烈反对卡特政府缩减海军的政策,提出了主动出击、在战争中夺取制海权的理论,称为“海上计划2000”(Sea Plane 2000),试图证明以航母为主的战斗群在现代化海战中的重要地位。海军认为,海上控制与力量投射本质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海上控制的关键是采取进攻态势,在战争中直接进入苏联水域将苏联舰队摧毁。而能担负此任务的兵力,就是美国航母战斗群。这也是以后80年代里根时期美国海军前进战略的理论基础。


不过,在苏联海军大量反舰导弹所构成的制海战力威胁面前,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要深入打击苏联舰队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海上计划2000”的一个关键就是“宙斯盾”系统及其载舰。“宙斯盾”舰载战斗系统能同时接战大量目标,只要航母战斗群内的“宙斯盾”舰数量足够,就能顶住来袭导弹攻击,而将F-14A战斗机专注于消灭苏联轰炸机上。


据此,美国海军在70年代末期便开始设法增加“宙斯盾”舰数量,一方面替换大批防空舰艇,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航母战斗群的防空能力,以实现前进至敌方水域主动打击苏联海军并夺取制海权的目标。
然而DDG-47“宙斯盾”驱逐舰(后来升格为巡洋舰,即提康德罗加级)由于造价太过昂贵,只能取代部分旧舰(后来提康德罗加级共建造了27艘),因此美国海军就寻求一种吨位与造价较低,但是仍有较强战力的“宙斯盾”驱逐舰。
1978年5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OpNav)成立了一个未来驱逐舰(DDX)研究小组,以冯坦中将(R.K.Fontaine)为首。



新一代驱逐舰的先期研制
早在1972年,美国海军在发展“宙斯盾”舰艇时就曾经研究了一种排水量小于5000吨、造价限制在一亿美元左右的“宙斯盾”驱逐舰。但由于“宙斯盾”系统相当复杂庞大,如此小吨位的载舰上只能容纳一座装载16枚舰空导弹的MK-22单臂发射器(MK-13的轻型版)以及SPY-1相控阵雷达,其它如舰炮、鱼叉反舰导弹、ASROC反潜导弹、声呐、直升机起降设施以及二坐标对空搜索雷达都无法容纳,甚至连Link-11数据链都要取消。这样过份缩水的宙斯盾驱逐舰,根本不可能有象样的战斗力,后来该计划遭到取消。也由于这次教训,美国海军提出以8000吨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搭载“宙斯盾”系统,并发展成为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不过,即便以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来搭载“宙斯盾”系统及足够的装备,也非常勉强,导致早期提康德罗加级面临严重的重心过高问题。
提康德罗加级虽已是当时美国海军所能接受的“最小”“宙斯盾”舰,其满载排水量仍然打破10000吨大关,以致于后来“名正言顺”地升格为巡洋舰。显然,如果欲发展另一种相对小型廉价的“宙斯盾”驱逐舰,必须另费一番功夫与取舍。


美国海军戴维•泰勒海军舰船发展中心(David Taylor Naval Ship Development Center)的格拉汉姆(Gorky Graham)少校对此进行研究,试图以新的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早在1975年,格拉汉姆便对许多有潜力用在驱逐舰上的新技术展开研究,如全电力推进、垂直发射系统、SEAMOD模块化建造概念、分布式战斗系统等等,希望利用新技术实现在更小的舰体内容纳完整的“宙斯盾”系统。
在研究中,格拉翰发现舰体尺寸与建造费用成正比的传统观念并不成立,因为真正最昂贵的部分是舰上的关键作战装备,只是当时高层对这种新观念尚无法接受。


全电力驱动堪称这些研究中最关键的技术,首先利用燃气轮机发电,通过配电系统将电力分配给不同的电机,去带动推进器或供应舰上耗电系统,可以取消减速齿轮、大轴等占空间的复杂机械,利于缩减舰体尺寸,同时也更能灵活分配舰上主机发出来的功率,满足现代化舰艇日趋增加与多元的用电需求。不过,若将舰上主机功率全部转换成电力,需要数十MW功率的发电机与电动机,这与当时一般军舰常见的1000~2000kW电机有着极大差别,而功率足够的电机又有体积重量过大的问题,无法装于驱逐舰舰体内。此外,由于主/辅机的运转速率与特性差异很大,很难容纳在同一个电力环境内,这在70年代是一项难以突破的技术障碍(直到9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软件控制的高压配电系统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分布式战斗系统具有结构灵活、升级容易、生存性高的优点,在部分计算机失效时能让其余计算机分担失效计算机的功能,使系统继续运行。然而,将战斗系统的功能分散在不同处理器,需要很复杂的软件与微电子技术,这些技术在70年代都明显不足,如果硬性使用分布式架构,就会导致系统的处理效能大幅降低。而当时宙斯盾系统的架构已经成形,采用单一大型计算机负担所有关键功能的集中式结构,根本不可能马上改成分布式结构(“宙斯盾”系统直到2000年代的Baseline 7才转型成全分布式架构)。
由于以上这些技术都不成熟,因此格拉汉姆提出的计划在当年难以实现;虽然如此,格拉汉姆的这些先期研究仍被OpNav的DDX驱逐舰计划做为参考。


DDX计划
在1976年度,美国国防部首次编列名为DDX的新一代驱逐舰概念研究案,计划替代现役28艘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
DDX计划要取代的舰艇大多配备了一门127mm舰炮、65枚以上的舰空导弹与8枚鱼叉反舰导弹,因此要求DDX至少要拥有同等级的装备。


当时美国政府将节约国防开支视为重要课题,任何新造舰艇都必须尽力降低成本。美国海军决策单位将缩减舰体尺寸视为控制造价的手段,想当然的认为舰体越小,成本越低,而舰体长度就成为压缩尺寸的最重要指标。但缩短舰体长度的后果是使长宽比降低,阻力上升,需要更大功率才能达到与细长舰体相同的航速,也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除了舰体长度之外,续航力也被视作控制排水量的指标,当时估计大约每1000海里航程可换取700吨排水量。


此外,提高生存性也被视为是DDX的设计重点。当时的军舰普遍以铝合金做为舰艇上层结构材料,虽可减轻上部重量,但是贝尔纳普号事件以及马岛战争等教训却显示这对军舰生存性是不可接受的。除了舰体本身的建材外,舰内装潢材料是否易燃、电缆材质是否会在火灾中产生毒气或助长火势、消防损管系统是否完善等都是当时船舰界对生存设计的检讨范围。同时,美国海军也要求舰体结构最好能承受3~7psi的爆震超压。除了上述被动生存性之外,降低雷达与红外信号、减小船舰被敌方发现距离,也是DDX研究的方向之一。
动力方面,DDX将采用燃气轮机,取代旧型蒸汽轮机推进系统。


根据种种需求,DDX小组朝多种方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防空武器装备从“北约海麻雀”舰空导弹、当时基德级计划采用的鞑靼D(Tartar D)舰空导弹系统、宙斯盾系统等都列入考虑,舰体尺寸也有多种方案。
所有的舰空导弹都将装载于研制中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VLS),数量从60至120管不等,新型战斧巡航导弹尚未实现与垂直发射器兼容,因此另外装填于已在长滩号采用的装甲发射器(ABL)之中。由于每个ABL单元只能容纳四枚战斧导弹,所以DDX小组又试图引进容量高达20至40枚战斧导弹的ABL,但仅容量20枚的ABL就要占据相当于60管VLS的空间,并不划算。


反潜方面,当时考虑的声呐包括护卫舰等级的SQS-56中频舰首声呐以及大型舰用的SQS-53低频舰首声呐等,比较麻烦的是直升机库的配置。取消直升机库能降低舰体长度,利于成本控制,可这意味着单舰独立反潜能力下降。不过,美国海军的研究显示,一个航母战斗群配置的直升机数量已经超过任务需求,每艘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与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都可搭载两架直升机,而DDX打算取代的孔兹级、亚当斯级等导弹驱逐舰也都没有直升机库。权衡之下,美国海军认为DDX不设置机库不会使舰队反潜能力大幅度降低,但仍保留起降甲板与加油设施,并配置直升机数据链,在降低舰体尺寸之余仍维持一定水平的直升机操作能力。
到1979年,DDX小组完成了所有概念规划,并提出了Baseline 2~12等11种方案,其中Baseline 6~9分别是增购佩里级、斯普鲁恩斯级、基德级与提康德罗加级这四种现成舰艇
前四艘伯克Flight 2A(DDG-79~82)装备MK-15 Block 1B改良型方阵系统作为垫文件,从接下来的哈沃德号(USS Howard DDG-83)起再以ESSM取代方阵系统,因此从DDG-83开始,各舰下水与完工进行海试时,都没有装备方阵系统。然而由于ESSM的研发测试时程超乎预期,直到2003年3月才进入美国舰队展开实际验证,因此实际上从DDG-83到DDG-102等服役时省略方阵系统的各舰,在日后进坞整修时多半都暂时装回方阵系统;其中,DDG-83、84安装了两套方阵,DDG-85至DDG-102绝大多数各舰仅在舰尾直升机库上方装置一座方阵,舰桥前方的平台则空着,而DDG-98、100则是例外,两件没有装备任何方阵。从DDG-103起的伯克Flight 2A,也没有装备任何方阵系统。
但是,我仔细看了看我收集的500多张DDG- 51系列舰照片。我认为:
从麦坎贝尔号(USS McCampbell DDG-85)开始,前后2套“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都被取消。
目前没有发现DDG-85及以后各舰曾装备“密集阵”的照片。
而DDG-84(及之前各舰)仍然有2套密集阵武器系统。
(4)原文认为:
从温斯顿.丘吉尔号(USS Winston S. Churchill DDG-81)开始,伯克Flight 2A的舰炮射控系统整合了美国柯尔摩根(Kollmorgen)制造的MK-46 Mod1光电瞄准系统
我查了查网上资料,我认为:从麦坎贝尔号(USS McCampbell DDG-85)开始,伯克Flight 2A的舰炮火控系统引入了美国科尔摩根(Kollmorgen)MK-46 Mod1光电火控系统。
(5)SM-2 Block 4不能认为被取消。为了满足弹道导弹防御急需,美国海军又订购了该导弹并列装。
(6)原文没有提到Flight 2A的这个改进:各舰SQS-53C声呐增加了水雷探测能力。
还有其他一些诸如此类的小分歧。
这些歧见并不妨碍文章主要内容,也不见得我的看法就正确。
特列出一些仅供大家参考吧!
言归正传,下面开始正题内容吧。


各型“伯克”级驱逐舰的改进和发展
1、伯克Flight1/1A
伯克级首舰伯克号为Flight 1。伯克号的建造工作于1985预算年度执行,而第二、三号舰(DDG-52、53)的建造排在1987预算年度开始,有近两年时间做进一步设计修改。因此从二号舰巴里号(USS Barry DDG-52)起,进行了若干修改,称为Flight 1A,主要是修改直升机甲板布置,以改善为直升机重新挂载鱼雷、声呐浮标的作业效率,同时充实了直升机整补设备,以提高航空后勤支持作业能力。相较于伯克号,从巴里号起的Flight 1A,排水量稍有变化。
伯克级与斯普鲁恩斯级一样采用大型化舰体,但长度低于后者。如前述,伯克级采用美国戴维•泰勒海军船舰研发中心在70年代开发的新船型,着重于提高耐海能力,拥有宽水线面,长度较短而宽度增加,长宽比减少,这种设计能减小纵摇力矩,改善耐波性并增加甲板面积,但是这种较为短粗的舰体在流体力学上不利于高速航行。因此,伯克级加速到30节所需功率比提康德罗加级增加25%,续航力也低于提康德罗加级、斯普鲁恩斯级。从后期Flight 1A开始,所有伯克级改用提高功率的LM-2500-30燃气轮机,总输出功率达到105000轴马力。
“宙斯盾”系统版本方面,DDG-51~67使用的为基线四(Baseline4),DDG-68~71采用的版本则为基线五的先期版本(Baseline5.1/5.2)。主要雷达系统方面,伯克级采用新一代SPY-1D相控阵雷达,拥有比前一代SPY-1A/B更先进的技术,成本、重量与体积都较前者减少。四面SPY-1D相控阵天线都安装在艏楼结构上,共用单一的雷达发射机。这种配置方式简单轻便,但也有缺点——艏楼中弹就可能导致SPY-1D雷达系统全面瘫痪。为了不影响后方SPY-1D的搜索范围,伯克级的两个纵列式烟囱、后部照射雷达与MK-15 CIWS都沿着纵贯舰身中央的轴线,以阶梯状依次安装(两座照射雷达的位置高于MK-15 CIWS)。基于节省成本,伯克级的“宙斯盾”系统经过简化,例如UYK-43计算机总数由CG-47舰“宙斯盾”系统的7台减为5台,全舰只安装3部照射雷达。为了节省成本与重量,伯克级不装置其它的对空搜索雷达,当然这也与SPY-1D功能强大、性能可靠有关。
舰上的MK-41 VLS载弹量为90枚(八联装发射器十二组,舰身前部安装四组,后方八组,前、后各有一组八联装发射器中相邻三管的空间被用来安装一具再装填用起重机)。MK-41的海上再装填起重机只能装填标准SM-2导弹,对于更重的战斧导弹就无能为力。此外,同样为了降低造价,伯克Flight 1/1A/2的舰尾只有直升机甲板而无机库。伯克级Flight 1/1A/2具有经过改进的SQQ-89(V)4/6反潜作战系统,包含SQS-53C舰首声呐、SQR-19线列阵声呐以及SQQ-28直升机数据链,以及MK-116Mod7反潜火控系统等;而新型SQQ-89(V)6/MSTRAP先进反潜战斗系统则装在米切尔号(USS Mitscher DDG-57)上进行测试。
伯克级仍然使用4台GE的LM2500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系统,不过提高了功率使其宽粗的舰体仍拥有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发电机方面,伯克级采用3台艾利森(Allison)501-K34燃气轮机发电机(SSGTG),持续功率2500kW;舰上电力供应系统为60Hz交流电,采用辐射式配线架构。最初美国海军打算在伯克级上安装一套使用Rankin循环的余热回收系统(RACER),由于首批DDG-51已经没有多余空间,所以美国海军稍后决定从第八艘伯克级起修改设计并加装RACER系统,但后来还是完全放弃此系统,仍采用COGAG全燃推进。
伯克级是第一艘采用隐身设计的美国军舰。伯克级的上层结构向内倾斜收缩以降低RCS,舰体一些的垂直表面涂有雷达吸收涂料,但是仍然有许多造型比较复杂的结构,甲板上的各种装备也没有加以隐藏或采取其它隐身措施。伯克级使用新型倾斜式铝合金桅杆取代格子桅,可降低船舰的雷达截面积。除了雷达隐身外,伯克级也在抑制红外线信号方面下了功夫,烟囱内设有喷射气冷装置,让高热废气先与外界冷空气混和降温再排出,烟囱顶部废气出口设有能屏壁烟囱内热气管道的装置,而舰上几个温度较高的部位也以隔热材料加以屏壁。噪音抑制方面,伯克级舰底设有Prairie Masker气泡幕噪音抑制系统,能掩蔽舰体与推进系统产生的噪音。
如前所述,伯克级的设计中强调舰体承受攻击的能力,而不像以往的美国军舰单靠舰上武装来提供防卫能力。伯克级除了烟囱采用铝合金材料之外,舰体与船楼都以钢材建造,成为二战后,美国海军第一种采用钢制船楼的驱逐舰。本级舰重要部位使用凯夫拉装甲保护,最大厚度达40mm,防护能力相当于76mm钢板。为了增加防火能力,伯克级在设施材料的选择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禁止使用木材、易燃窗帘或橡皮地毯等装潢设施,各建材广泛以防燃剂进行处理,电缆绝缘层采用天然和硅树脂橡胶并加上玻璃纤维编织的保护层,以增加耐火能力。伯克级是第一种采用“气密堡垒”船身设计的美国军舰,全舰划分为四个独立的集体核生化防护区(Collective Protection System,CPS),各区都能独自进行气密加压,可防止外界受污染的空气侵入,舱室内并拥有完善的消防喷水设备。为了确保被击中后整舰不致于完全瘫痪或彻底丧失战力,本级舰的重要作战中枢部位都加强保护措施或者采用分布式设置,例如作战指挥中心(CIC)、通讯中心设于主甲板以下且被其它舱室通道包围(以往美国舰艇如斯普鲁恩斯级、基德级与佩里级等都将CIC设于上层结构中),此外各种战术数据处理系统皆设置于不同舱室。

2、伯克Flight 2
早在首艘伯克级尚未付诸建造的1986年8月6日,美国海军舰艇特性与改进委员会(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ment Board,SCIB)就提出后续伯克级的批次升级计划,称为Flight 2,打算引入三军通用的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JTIDS,即Link-16数据链系统,通过此大型作战管理网络,陆、海空军各不同单位便可有效进行协同作战)、标准SM-2 Block IV舰空导弹(RIM-156A Block IV)、经过改进具备主动电子对抗能力的SLQ-32A(V)3电子战系统、配合战斧巡航导弹标定地平线外目标所需的TADIX-B数据链、用于协助战斧导弹标定目标的SRS-1无线电战斗测向系统等新装备。此阶段的宙斯盾系统称为Baseline 5,而Flight 2的满载排水量也增至九千吨以上。
1986年10月31日,新上任的海军作战部长(CNO)特罗斯特(Carlisle Trost)批准了伯克级Flight 2方案,从1990至1991预算年度进行细节设计。第一艘伯克Flight 2是1992预算年度开始建造的第22号舰马汉号(USS Mahan DDG-72),宙斯盾系统版本为Baseline 5.3。不过从第18至21号舰(DDG-68~71)便率先应用部分Flight 2的改进项目,其宙斯盾系统版本为Baseline 5.1/5.2。伯克Flight 2总共有7艘(DDG-72~78)。

3、未成的伯克Flight 3
完成伯克Flight 2规划之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OpNAV)在1988年4月5日启动伯克级后续改进研究,为此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之下负责水面作战的第三部(op-3)特别组成一个领导小组与一个工作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舰体构型组合与战斗系统修改,升级的方案从小规模修改到大规模更动。经过综合考虑作战能力、成本与技术风险后,海上系统司令部于1989年正式提出伯克Flight 3方案。
在Flight 3方案中,第一大改进重点就是增加直升机库设施。以往美国海军水面舰的反潜直升机均由反潜或护航舰艇(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诺克斯级护卫舰、佩里级护卫舰)搭载,因此在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之前,美国海军担负防空的导弹巡洋舰或驱逐舰都只负责替友军反潜直升机进行加油挂弹等后勤支持,只配备直升机起降甲板与若干油弹储存/补给设施,并未配置机库与辅降设施。考虑到70年代建造的佩里级、斯普鲁恩斯级等主要搭载反潜直升机的舰艇将从90年代后期开始退役,势将严重影响舰队搭载直升机的能力。因此,伯克Flight 3就把直升机库设施纳入重点要求之一。
由于加入机库牵涉舰体变更,美国海上系统司令部提出的概念是插入与滑动(plug and slide),尽量维持伯克级原有的舰体区块配置,基本上是在舰体后段「插入」一个含有机库的船段,机库构成了上层结构的末端;而舰尾直升机甲板也从原本低于主甲板一截,变成与主甲板同高,使得伯克Flight 3从原本的「长艏楼」船型变成了「平甲板」船型。早期Flight 3的概念设计并不合理,直升机起降甲板位于舰尾,后垂直发射器设置在起降甲板与机库之间,阻碍了直升机的操作,因此后来将两者的位置对调,把垂直发射器挪到舰尾。
除了增设直升机起降设施之外,伯克Flight 3其它变更包括:增加MK-41垂直发射器数量,前后都各有八组八联装发射模块共128管;两组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移到两烟囱之间;原位于直升机甲板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隐藏至机库结构内,以增加隐身性与抗弹性;由于增加直升机库,朝向后方的两部SPY-1D相控阵雷达天线有所提高。与Flight 1/2相较,伯克Flight 3舰体长度增加了40呎(12.19m),轻载排水量增加17%,满载排水量增加20%左右,导弹携带量与提康德罗加级相当。
这样的伯克Flight 3将是一种功能与火力全面提升的强大驱逐舰,但随着美苏关系缓和与冷战结束,此方案便显得过于昂贵。1991年,美国国防部长切尼(Dick Cheney)大量砍除价格昂贵的国防计划,伯克Flight 3便与A-12攻击机、F-14D后续量产计划与P-7A反潜巡逻机等诸多海军计划一同遭到取消。


4、驱逐舰改型研究(DDV)
1991年4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CNO)凯尔索(Frank B Kelso II)下令展开的驱逐舰改型研究(Destroyer Variant,DDV)计划,以伯克级的基本技术为基础,发展后续的驱逐舰。美国海军希望DDV能吸取海湾战争的经验,并且将成本控制在能够生产足够数量的范围内。
为了节约成本,DDV必须在某些方面比现有伯克级更俭朴,并且针对后冷战时代的新作战环境,在作战装备与规格方面有所取舍。同时,美国海军希望DDV能维持与伯克级同等(30节)的最高航速,以跟随航母战斗群的活动,同时保留双主机舱的高生存性设计。美国海军计划于1993年完成DDV的研究,并着手展开新舰的设计工作,在1996年提出首舰的订单。
与伯克Flight 3类似,直升机运用能力也是DDV考虑的重点。虽然冷战结束后大洋反潜作战需求锐减,乍看之下反潜直升机的必要性显着降低;然而后冷战时代虽然高强度正面战争机会减少,中低强度的突发性地区性冲突却与日遽增,这使得驱逐舰脱离舰队、单舰执行任务的场合大增,这使得没有携带直升机的驱逐舰变得较难获得友军直升机的支持,必须自行携带。此外,从1987年两伊战争油轮战至今,直升机在海上封锁行动中,展现了大面积洋面监视、拦检可疑船只、突击特定目标(如钻油平台)的重要价值,其拦检登船、快速突击的成功率远比其它形式的手段更高,英国海军大山猫反潜直升机也以海贼鸥轻型反舰导弹击毁多艘伊拉克快艇。因此,虽然舰载直升机在后冷战时代的反潜舞台缩小了,在洋面监视控制与攻击突击的重要性却相对增加,为此DDV也将直升机库设施作为重点考虑的项目。
不同于伯克Flight 3主要追求性能的扩展,DDV计划十分重视成本的控制,寄望在性能、成本之间,找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组合方案。为了抑制成本的上升,增加某些新功能时,往往也删减一些功能作为补偿。例如,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鱼叉导弹在评估中便经常作为“牺牲品”,这是因为大规模正规作战发生机率减低的缘故。此外,几种方案也以佩里级使用的SQS-56中频声呐来替换原大型的SQS-53C低频声呐,而SQR-19线列阵声呐更是遭到了舍弃。总计DDV以伯克级为基础,共提出了十种不同等级的方案,包括尺寸、装备大幅缩水的低档版本(甚至删除宙斯盾系统),与现有伯克级相近、性能有增有减的折衷方案,以及最高阶的全面提升方案(即先前的Flight 3规格)。以下便将十种DDV版本大致分为四类简介:
第一类是最低档的版本
包含DDV-1/2/3三种,全都取消了宙斯盾系统/SPY-1雷达与区域舰空导弹,防空能力局限于点防御自卫,许多正规作战装备降为护卫舰等级,排水量也大为缩水。虽然DDV-1/2/3的成本压缩颇大(5.4~6.7亿美元),比伯克级便宜二至三成,但功能上只能算是大型护卫舰,只能满足特定的作战型态,无论是多功能性或高强度作战能力都大幅缩减。以下便分别简介:
DDV-1:这是所有DDV中最低档的版本。
DDV-1舰体长度比伯克级略为缩短(垂线间长度相同,但水线宽度略增),取消宙斯盾系统与SPY-1D相控阵雷达,对空雷达改成一座位于主桅杆上的SPS-49(V)5二坐标雷达;舰首仍配备一座MK-45 127mm舰炮,MK-41 VLS仅保留一组位于舰首的八管(装填VLA反潜火箭),MK-15近防武器系统也只保留舰首一组,但在舰尾增设一部21联RAM短程舰空导弹发射器来弥补点防御能力,舰首声呐也降级为SQS-56中频声呐,同时取消线列阵声呐。
DDV-1是唯一删减推进系统的版本,只保留2台LM-2500燃气轮机(仍为双轴推进),设置于单一主机舱,最大航速只有27节,是唯一一种无法伴随航母战斗群运动的舰艇。DDV-1的上层结构也大幅简化,只保留一座烟囱,从第二座烟囱到后部原本容纳照射雷达、后部密集阵系统的结构全部取消,两组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移到舰舯烟囱后方,其后依序是小艇挂架、两组MK-32鱼雷发射器与RAM导弹发射器。DDV-1也是唯一一种不具备直升机库的方案,仅在舰尾设置一个直升机起降甲板。
DDV-1的满载排水量7575吨,粗估单舰成本只有5.4亿美元。
虽然DDV-1价格最低廉,但是功能只属于护卫舰范畴,部分能力甚至比不上佩里级,而其造价也比护卫舰高一些。它实际只是一种耐波能力较好的护卫舰,具备有限的水面攻击/反潜能力与点防御自卫能力,没有伴随航母战斗群的航速,没有区域防空能力,没有大洋反潜所需的大型舰首声呐、线列阵声呐,不能容纳反潜直升机,也无法发射战斧导弹进行对地攻击。
DDV-2:以DDV-1为基础,加强反潜与陆攻能力。
DDV-2同样没有宙斯盾系统与区域舰空导弹,对空雷达仍为一座SPS-49(V)5,防空武器同样是舰桥前部的密集阵系统与后部的RAM导弹发射器,但是舰首VLS增为32管,可容纳战斧巡航导弹与VLA反潜火箭。此外,舰首声呐恢复为AN/SQS-53C,舰尾增设直升机库,动力系统也恢复成与伯克级相同的4台LM-2500燃气轮机,因此有两个烟囱,二号烟囱后方就是直升机库。RAM导弹发射器位于机库顶端,两组MK-32鱼雷发射器则分别位于机库两侧。虽然强化了反潜与陆攻能力,但DDV-2取消了鱼叉反舰导弹。DDV-2最大航速达到30节以上,满载排水量8220吨,预估单舰成本6.35亿美元。
DDV-3:以DDV-2为基础,再加强防空能力。
舰上增加海麻雀舰空导弹系统,包括位于主桅杆上的MK-23目标捕获系统(TAS)以及两座STIR照射雷达(一座位于主桅杆前方,另一座位于二号烟囱后方),垂直发射系统为舰首的32管,可装填战斧巡航导弹、VLA反潜火箭与垂直发射的海麻雀舰空导弹;但为了安装MK-23 TAS,DDV-3舍弃了SPS-49(V)5远程对空雷达,这意味着丧失远距离对空搜索能力。DDV-3仍设有直升机库与鱼雷发射器,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增为两座(一座位于舰桥前方,另一座位于直升机库上),取消RAM(因为已经配置了海麻雀),与DDV-2一样省略了鱼叉反舰导弹。DDV-3的主机为4台LM-2500燃气轮机,满载排水量8285吨,预估单舰成本为6.7亿美元。DDV-3的近程防空能力强于DDV-2,但仍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
第二类是伯克Flight 2的修改版
包括DDV-4/5/6/8/9,拥有“宙斯盾”系统、SPY-1D相控阵雷达,动力系统均为4台LM-2500燃气轮机,并保留伯克Flight 2大部分功能,包含与航母战斗群兼容的通信系统及JDITS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但是在增添某些新功能时,也相对删减伯克Flight 2部分既有功能,尽可能将成本控制在与现有伯克Flight 2相当的范围。以下便分别简介:
DDV-4:与伯克Flight 2相比,舰尾增加一座直升机库,但取消舰尾VLS,仅在舰首设置一组VLS(装填标准SM-2舰空导弹、VLA垂直发射反潜火箭与战斧巡航导弹),但容量扩充为64管。DDV-4保留了完整的“宙斯盾”系统、SPY-1D相控阵雷达与3部SPG-62照射雷达,删除了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与鱼叉导弹,舰首声呐也降级为SQS-56中频声呐,并取消了线列阵声呐。舰首仍配备一门MK-45 127mm舰炮,两座MK-32鱼雷发射器设置于机库两侧。DDV-4满载排水量约8536吨,单舰造价预估为7.2亿美元。
DDV-5:基本上与DDV-4相同,唯一的差别是将舰首声呐恢复成SQS-53C,满载排水量略增为8622吨,单舰成本为7.65亿美元。
DDV-6:基本上是DDV-5的升级版,也可视为Flight 3的简化版。
DDV-6有完整的“宙斯盾”系统、相控阵雷达与3部照射雷达,设有两组VLS,前32管,后64管。舰尾设置直升机库,后VLS安装在机库结构内,两座鱼雷发射器位于机库两侧。除了JDITS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外,DDV-6还有与伯克Flight 2相同的SRS-1战斗测向系统。
与DDV-5相同,DDV-6同样没有鱼叉导弹与密集阵系统,舰首声呐为SQS-53C,没有线列阵声呐,这算是相对于伯克Flight 2的删减。
DDV-6的舰体长度比伯克Flight 2延长28呎(约8.53m),满载排水量增为9570吨,单舰造价约8.95亿美元,成本在所有DDV方案中仅次于最高端的DDV-H/Flight 3。
DDV-8:一种侧重于陆攻的改型。
DDV-8保留了“宙斯盾”系统、SPY-1D相控阵雷达与JDITS联合战术数据系统,不过取消了SM-2区域舰空导弹以及3部SPG-62照射雷达。
DDV-8武备侧重于陆攻,主炮换成一座MK-71 203mm舰炮,只在舰首设置一组(64管)VLS,主要用于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由于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DDV-8强化了点防御自卫能力,以便在岸轰期间抵御敌方空中威胁。因此,DDV-8前、后各设置一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原二号烟囱后方设置两座照射雷达的二阶平台,改用来安装两部RAM舰空导弹发射器。
DDV-8设有直升机库,仍保留两组MK-32鱼雷发射器(位于机库两侧),取消鱼叉反舰导弹,舰首声呐改为SQS-56,无线列阵声呐。预估排水量为8715吨,单舰造价约8亿美元。
DDV-9:这是另一种基于伯克Flight 2的修改型,规格与装备与DDV-6相当。
DDV-9同样设置一个直升机库,并保有宙斯盾系统、相控阵雷达、三座照射雷达与96管VLS,同样取消密集阵以简化上层结构,但以垂直发射的ESSM改良型海麻雀舰空导弹作为近程防空武器,并保留鱼叉反舰导弹;舰首配备SQS-53C声呐,取消线列阵声呐。
DDV-9与DDV-6的主要差异在于机库设置方式,DDV-9维持了原伯克级直升机甲板比主甲板低一阶的长船楼设计(DDV-6舰尾与主甲板同高,属于平甲板设计),可节省部分造价。
DDV-9满载排水量约8749吨,单舰造价约7.8亿美元。
第三类是NTU版(只有DDV-7)
沿用伯克级的舰体与动力系统,以80年代新威胁提升计划(NTU)开发的改进型NTDS舰载防空系统来取代昂贵的宙斯盾系统和相控阵雷达,同时缩减导弹数量,能在保有区域防空能力的前提下,将总成本大幅缩减25%。然而虽然NTU堪称全球效能仅次于宙斯盾的防空系统,但整体作战能力仍比伯克级大幅削弱,成本效益未必划算。以下便予以简介:
DDV-7:以NTU的SPS-48E三坐标对空雷达(舰桥上方)与SPS-49(V)5二坐标对空搜索雷达(主桅杆上)取代SPY-1D相控阵雷达,照射雷达也减为两座(纵列于二号烟囱后方)。由于SPS-48E雷达精度不足,因此舰上照射雷达势必要换回具备独立搜索功能的SPG-51D。
舰尾设一座机库,仅在舰首设一座48管VLS,主要用来发射标准SM-2舰空导弹与战斧巡航导弹;舰首声呐降级为SQS-56,取消线列阵声呐;舰上只设一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位于舰桥前方),仍保留鱼叉反舰导弹(位于直升机库上方),两组MK-32鱼雷发射器位于直升机库两侧。舰上仍配备JDITS联合战术数据分配系统与SRS-1战斗测向系统。
DDV-7满载排水量估计为8341吨,单舰造价6.5亿美元。
第四类是伯克级升级改进型(DDV H)
即先前下马的Flight 3,在涵盖伯克Flight 2所有功能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增加直升机库并扩大VLS容量,不过单舰成本也比伯克Flight 2提高二成以上,甚至比提康德罗加级还贵。
显然,造价高昂的DDV H不可能再度获得青睐。DDV-1~3的功能太过低档,即便可以凭借较低的价格采购较多数量,但却无法满足包括区域防空在内等诸多基本要求。而以NTU替代宙斯盾的DDV-7虽然价格与DDV-1~3相去不远,又能保有区域防空能力;但是其造价虽比伯克级便宜25%,而防空能力的却骤减数倍之多,成本效益并不划算。
显然,保留完整宙斯盾核心系统、功能近于伯克Flight 2、基于成本考虑而有所增减的前述第二类方案,比较能兼顾成本与预算的需求。
而在第二类方案中,DDV-8由于过度偏向陆攻、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而很快遭到排除,DDV-4则由于反潜能力下降太多(以SQS-56中频声呐取代SQS-53C)而被舍弃。
在剩下的DDV-5、6、9之中,DDV-5的规格明显逊色一筹,VLS容量只有DDV-6、9的2/3,而造价只比DDV-9便宜1500万美元。DDV-9的规格与DDV-6相当,拥有直升机库与96管VLS,但由于维持原本伯克级的长船楼构型、舰尾直升机甲板低了一阶,因此造价比DDV-6减少1.15亿美元,显然最具有成本效益。
因此,最后DDV的评估结果也不太让人意外。1992年2月28日,海上系统司令部向海军作战部长凯尔索递交DDV计划的最终研究成果后,凯尔索便指示宙斯盾计划办公室(PMS 400),以DDV-9作为下一阶段新驱逐舰的设计建造蓝本,而这就成为伯克Flight 2A的由来。而排定在1994预算年度建造的伯克级第29号舰奥斯卡•奥斯汀号(USS Oscar Austin DDG-79),便成为第一艘伯克Flight 2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f432301017y8a.html
顶你,辛苦了,虽然以前看过了,呵呵!!!
楼主辛苦!!那边的译名  很好玩哦  雪曼 好浪漫的名字  但是这是坦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