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以色列老兵武大卫的长征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4:27
他曾是以色列特种部队里的一名老兵。他一直为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讲述的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故事所吸引,几年前他决定要来中国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今天,这位70岁的老人开始实现他——

  “一生中最伟大的抉择”——以色列老兵武大卫的长征情结

  本报记者 田源

  远远看见他,我心里不禁在想,看起来年龄不小的老头了,还千里迢迢跑来中国走长征路,这似乎有点天方夜谭吧。

  走进酒店大厅,他居然如此敏捷地站起来,让人顿然觉得他是一个标准的军人——身材高大魁梧,浑身上下、举手投足和言语之间,无不透射出军人的刚毅与果敢,这也许就是世界各国军人的共性吧。

  热情稳重的他微笑着自报了“家门”:“我叫武大卫,来自以色列。”他熟练地用汉语说着自己的中文名字和“长征”等“标准的外国式汉语词句”,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得知我是解放军报记者,他立刻来了精神,双手有力地握着我的手,一种亲切与熟知的情意浮现在他微微红润的脸上。我深深知道,这就是军人间特有的情感。行伍出身的武大卫可谓快人快语。话匣子一开,旋即倾吐他那多年来一直蕴藏在心底的“长征情结”,“叨唠”着数十年来对长征的梦想。

  当他说“你看不出我已经70岁了吧”时,我惊讶了许久,不禁涌出许多诚挚的敬意。很快,我就被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和难以忘怀的长征情结所吸引、所折服——

  军旅生涯的磨炼

  在武大卫传奇般的军旅生涯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采访中,他向记者讲了一件有趣的“小事”。在一次执行特殊任务之前,他在检查士兵们的作战准备时,发现一个士兵的袜子有一个窟窿。于是,他就让士兵把袜子脱下来,自己动手帮他补上,并教会了这个士兵如何补袜子。说到这里,武大卫冲着我一笑,并如数家珍地说:“这可是你们中国红军的传统啊!”

  在军官如何带兵,如何身先士卒等“战争价值理论”方面,武大卫有着自己的切身之感。他说,当官的要比士兵更严格要求自己,在困难面前更要自己先上阵。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些不情愿地回忆起了自己经历的一件难忘的事。在一次艰苦的训练中,一个少尉军官带领一队人马冒着烈日穿越沙漠,每人只有一点定量的水和其他食物。当大家都极度疲惫、口渴至极之时,负责管理水和食物的那位军官却当着眼冒金花、充满渴望的士兵,自己开始美美地喝上了“甘露”,而士兵们只能眼巴巴地望“水”止渴。刚到达目的地,得知此事的武大卫二话没说,“就一脚将他踢出了我的连队”。

  武大卫说,军官要尊重士兵,决不能贬低他们,更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用他诙谐的话说:“有点像中国的红军。”

  “长征是我的航标”

  很小的时候,武大卫就听说过中国。在他的故乡,有这样一个童谣:遥远的地方有个中国,那里有大米和茶叶;我们这里却只有炎热和疟疾。等到武大卫当兵之后,他开始知道了中国到底在哪里,也从此听说了中国红军的故事。“我在童年时就读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说不定不少中国人还没有看过呢”,武大卫有些得意地微笑着说。“也正是这颗东方的红星,引领着我的人生航向,照耀着我的军旅生涯。”在一次特种训练中,武大卫带领大家横跨一条很细的管子。尽管这根管子从这边到对面只有几米长,离地面也不过10来米,但却有人不敢走过去。这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武大卫勇敢地快速走了过去。接着,其他胆大的士兵也过去了。可是,一个胆小的士兵怎么也不敢迈出一步。正当大家无可奈何之时,武大卫又从管子那头走了过来,双手拉住这个士兵的手,倒着和这个士兵一步一步携手走过了“独木桥”。一个士兵惊奇地说,这真是壮举。这时,武大卫严肃地摇着头说,这哪里是什么壮举,中国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用鲜血和智慧爬过横跨在大江上的铁链,那才是真正的壮举。

  “我在军旅生涯中所作的每一件事,都难以和中国红军相比。”武大卫老人认真地说。说起中国的长征,武大卫充满了敬佩之情。其实,武大卫也曾有过自己心中的“长征”。那是他刚到特种部队伞兵营的时候,曾带领部队走过一次“长征”。为了锻炼部队,武大卫搞了一次长途拉练。他带领队伍在沙漠里走了几天几夜,接着又马不停蹄地攀越了一座高山。当他带着队伍出现在驻扎在当地的部队军营门口时,一个军官瞪大眼睛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武大卫开玩笑说,“我们是伞兵,就是从天上来的啊!”那位军官得知他们是穿越沙漠跨过高山而来时,不禁赞叹地说,这真是世界军事史上行军的奇迹!“中国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才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武大卫脱口说道。

  “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和组织,红军是不可能从敌人的围剿中完成大规模战略转移的!”说完,老人以坚毅的目光看了看我。“我从长征故事中学会了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坚决服从命令。”

  在武大卫的人生中,他一直把中国红军的长征视作自己前进的航标。正如他所说,“长征中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激荡着我的心灵,也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在自己人生旅途上不断努力,更让我懂得什么样才算是真正的军人。与其说长征是一部历史教材,还不如说是一部关乎人生和军事价值的巨著!”

  “一定要亲身体验中国红军的艰辛”

  多年来,酷爱文化和摄影艺术的武大卫,深深地迷恋着神奇灿烂的中国文化。他多次来到中国,并不断地圆着自己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梦,他的许多中国朋友也亲切地称他为“中国人民的朋友”。然而,在老人心中,却一直有一个让他难以忘怀的情结,一个有待实现的最大梦想——走一走中国红军长征路。

  曾经游历过许多国家的武大卫,对中国的文化充满着向往和憧憬。他说,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实在是太神奇了,太独特了。他笑着给我举了一个例子:“邓小平南巡,如果用英语表达就是邓小平去南方走了一走。可是,在汉语里,邓小平南巡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老人饱含深情地说:“其实,长征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罕见的文化。从某种角度上讲,正是中国文化里某些因素才激励着红军走完了长征,创造了世间的辉煌。”

  老人说,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中国红军创造的奇迹不仅属于中国军队,也应当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学习的教材。“我这次走长征路,就是为了向西方更好地宣传中国红军长征,弘扬红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价值。”他说,中国红军长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到这里,他神色严肃地说:“长征路应当永远保存。在美国,有一条穿越几个州的路,被称为‘国路’,每年都有许多人去走,去体验。同样,在以色列,也有一条从南到北的路,许多人都去走,去接受历史教育。长征路也应当成为中国的‘国路’,成为‘世界之路 ’!”老人还半开玩笑地说:“每个中国的解放军官兵都应当去走一次长征路!”

  的确,在老人心中,红军长征是那么神圣,那么让他景仰与迷恋。几年前,他毅然决定要亲自走一走长征路。家人听到他的这个“一生中最伟大的抉择”时,都说他是“疯子”。为了这个梦想,70岁的他,风雨无阻地坚持锻炼,每天都要走25公里的路。前不久,他还特地去趟西藏,检验了一下自己的“身板骨”,他居然成功登上了海拔6000多米的一座高山。

  “也许我不能全部用脚走完长征路,但我一定要走1000公里以上的路程,而且,专门走最艰难的路。”老人满怀信心地说。出征前,武大卫引用中国的一句成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着信心百倍,身板硬朗的老人,记者心里不禁充满了敬意,默默祝福他一路走好,成功走完自己心中的“长征”,圆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梦想!

  相关链接

  重走长征路的外国人

  2002年10月16日,两名英国人安德鲁·麦克文和艾德·乔斯林从江西于都出发,踏上了徒步重走长征路的征途。他们于2003年11月3日抵达陕西吴旗,用了384天的时间重走了中央红军曾经走过的长征路线。之后,他们合写了一本书《两个人的长征》。身为历史学博士的艾德说:“我们的计划是研究和学习长征精神,以了解当年红军是如何实现这一伟大壮举的,并告诉许多并不了解这段故事的外国人历史的真相。”

  写过“长征书”的外国人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传教士勃沙特曾与红二、六军团生活在一起。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又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成为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这是外国人描写红军长征的第一本书。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甘宁边区对红军进行了实地采访。 1937年10月,斯诺的纪实报道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在英国出版,在世界上引起巨大轰动。该书向全世界真实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和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以及中国红军的长征事迹。

  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历时74天。1985年10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引起全美轰动。

  参加过长征的外国人

  据资料记载,除了在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担任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德国人李德外,还有一些外国人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

  洪水(越南名字阮山),越南人,1908年出生在越南,1924年追随胡志明来到中国,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和中国的抗日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毕士悌,原名金勋,后改名杨林,朝鲜人。他1901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1919年参与汉城反日起义后流亡中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后在指挥强渡黄河战斗中牺牲。

  武亭,朝鲜人,长征出发时任第一纵队第三梯队司令员。黎平会议后,部队整编,武亭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戴尔辑)他曾是以色列特种部队里的一名老兵。他一直为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讲述的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故事所吸引,几年前他决定要来中国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今天,这位70岁的老人开始实现他——

  “一生中最伟大的抉择”——以色列老兵武大卫的长征情结

  本报记者 田源

  远远看见他,我心里不禁在想,看起来年龄不小的老头了,还千里迢迢跑来中国走长征路,这似乎有点天方夜谭吧。

  走进酒店大厅,他居然如此敏捷地站起来,让人顿然觉得他是一个标准的军人——身材高大魁梧,浑身上下、举手投足和言语之间,无不透射出军人的刚毅与果敢,这也许就是世界各国军人的共性吧。

  热情稳重的他微笑着自报了“家门”:“我叫武大卫,来自以色列。”他熟练地用汉语说着自己的中文名字和“长征”等“标准的外国式汉语词句”,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得知我是解放军报记者,他立刻来了精神,双手有力地握着我的手,一种亲切与熟知的情意浮现在他微微红润的脸上。我深深知道,这就是军人间特有的情感。行伍出身的武大卫可谓快人快语。话匣子一开,旋即倾吐他那多年来一直蕴藏在心底的“长征情结”,“叨唠”着数十年来对长征的梦想。

  当他说“你看不出我已经70岁了吧”时,我惊讶了许久,不禁涌出许多诚挚的敬意。很快,我就被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和难以忘怀的长征情结所吸引、所折服——

  军旅生涯的磨炼

  在武大卫传奇般的军旅生涯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采访中,他向记者讲了一件有趣的“小事”。在一次执行特殊任务之前,他在检查士兵们的作战准备时,发现一个士兵的袜子有一个窟窿。于是,他就让士兵把袜子脱下来,自己动手帮他补上,并教会了这个士兵如何补袜子。说到这里,武大卫冲着我一笑,并如数家珍地说:“这可是你们中国红军的传统啊!”

  在军官如何带兵,如何身先士卒等“战争价值理论”方面,武大卫有着自己的切身之感。他说,当官的要比士兵更严格要求自己,在困难面前更要自己先上阵。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些不情愿地回忆起了自己经历的一件难忘的事。在一次艰苦的训练中,一个少尉军官带领一队人马冒着烈日穿越沙漠,每人只有一点定量的水和其他食物。当大家都极度疲惫、口渴至极之时,负责管理水和食物的那位军官却当着眼冒金花、充满渴望的士兵,自己开始美美地喝上了“甘露”,而士兵们只能眼巴巴地望“水”止渴。刚到达目的地,得知此事的武大卫二话没说,“就一脚将他踢出了我的连队”。

  武大卫说,军官要尊重士兵,决不能贬低他们,更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用他诙谐的话说:“有点像中国的红军。”

  “长征是我的航标”

  很小的时候,武大卫就听说过中国。在他的故乡,有这样一个童谣:遥远的地方有个中国,那里有大米和茶叶;我们这里却只有炎热和疟疾。等到武大卫当兵之后,他开始知道了中国到底在哪里,也从此听说了中国红军的故事。“我在童年时就读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说不定不少中国人还没有看过呢”,武大卫有些得意地微笑着说。“也正是这颗东方的红星,引领着我的人生航向,照耀着我的军旅生涯。”在一次特种训练中,武大卫带领大家横跨一条很细的管子。尽管这根管子从这边到对面只有几米长,离地面也不过10来米,但却有人不敢走过去。这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武大卫勇敢地快速走了过去。接着,其他胆大的士兵也过去了。可是,一个胆小的士兵怎么也不敢迈出一步。正当大家无可奈何之时,武大卫又从管子那头走了过来,双手拉住这个士兵的手,倒着和这个士兵一步一步携手走过了“独木桥”。一个士兵惊奇地说,这真是壮举。这时,武大卫严肃地摇着头说,这哪里是什么壮举,中国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用鲜血和智慧爬过横跨在大江上的铁链,那才是真正的壮举。

  “我在军旅生涯中所作的每一件事,都难以和中国红军相比。”武大卫老人认真地说。说起中国的长征,武大卫充满了敬佩之情。其实,武大卫也曾有过自己心中的“长征”。那是他刚到特种部队伞兵营的时候,曾带领部队走过一次“长征”。为了锻炼部队,武大卫搞了一次长途拉练。他带领队伍在沙漠里走了几天几夜,接着又马不停蹄地攀越了一座高山。当他带着队伍出现在驻扎在当地的部队军营门口时,一个军官瞪大眼睛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武大卫开玩笑说,“我们是伞兵,就是从天上来的啊!”那位军官得知他们是穿越沙漠跨过高山而来时,不禁赞叹地说,这真是世界军事史上行军的奇迹!“中国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才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武大卫脱口说道。

  “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和组织,红军是不可能从敌人的围剿中完成大规模战略转移的!”说完,老人以坚毅的目光看了看我。“我从长征故事中学会了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坚决服从命令。”

  在武大卫的人生中,他一直把中国红军的长征视作自己前进的航标。正如他所说,“长征中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激荡着我的心灵,也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在自己人生旅途上不断努力,更让我懂得什么样才算是真正的军人。与其说长征是一部历史教材,还不如说是一部关乎人生和军事价值的巨著!”

  “一定要亲身体验中国红军的艰辛”

  多年来,酷爱文化和摄影艺术的武大卫,深深地迷恋着神奇灿烂的中国文化。他多次来到中国,并不断地圆着自己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梦,他的许多中国朋友也亲切地称他为“中国人民的朋友”。然而,在老人心中,却一直有一个让他难以忘怀的情结,一个有待实现的最大梦想——走一走中国红军长征路。

  曾经游历过许多国家的武大卫,对中国的文化充满着向往和憧憬。他说,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实在是太神奇了,太独特了。他笑着给我举了一个例子:“邓小平南巡,如果用英语表达就是邓小平去南方走了一走。可是,在汉语里,邓小平南巡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老人饱含深情地说:“其实,长征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罕见的文化。从某种角度上讲,正是中国文化里某些因素才激励着红军走完了长征,创造了世间的辉煌。”

  老人说,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中国红军创造的奇迹不仅属于中国军队,也应当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学习的教材。“我这次走长征路,就是为了向西方更好地宣传中国红军长征,弘扬红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价值。”他说,中国红军长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到这里,他神色严肃地说:“长征路应当永远保存。在美国,有一条穿越几个州的路,被称为‘国路’,每年都有许多人去走,去体验。同样,在以色列,也有一条从南到北的路,许多人都去走,去接受历史教育。长征路也应当成为中国的‘国路’,成为‘世界之路 ’!”老人还半开玩笑地说:“每个中国的解放军官兵都应当去走一次长征路!”

  的确,在老人心中,红军长征是那么神圣,那么让他景仰与迷恋。几年前,他毅然决定要亲自走一走长征路。家人听到他的这个“一生中最伟大的抉择”时,都说他是“疯子”。为了这个梦想,70岁的他,风雨无阻地坚持锻炼,每天都要走25公里的路。前不久,他还特地去趟西藏,检验了一下自己的“身板骨”,他居然成功登上了海拔6000多米的一座高山。

  “也许我不能全部用脚走完长征路,但我一定要走1000公里以上的路程,而且,专门走最艰难的路。”老人满怀信心地说。出征前,武大卫引用中国的一句成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着信心百倍,身板硬朗的老人,记者心里不禁充满了敬意,默默祝福他一路走好,成功走完自己心中的“长征”,圆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梦想!

  相关链接

  重走长征路的外国人

  2002年10月16日,两名英国人安德鲁·麦克文和艾德·乔斯林从江西于都出发,踏上了徒步重走长征路的征途。他们于2003年11月3日抵达陕西吴旗,用了384天的时间重走了中央红军曾经走过的长征路线。之后,他们合写了一本书《两个人的长征》。身为历史学博士的艾德说:“我们的计划是研究和学习长征精神,以了解当年红军是如何实现这一伟大壮举的,并告诉许多并不了解这段故事的外国人历史的真相。”

  写过“长征书”的外国人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传教士勃沙特曾与红二、六军团生活在一起。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又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成为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这是外国人描写红军长征的第一本书。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甘宁边区对红军进行了实地采访。 1937年10月,斯诺的纪实报道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在英国出版,在世界上引起巨大轰动。该书向全世界真实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和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以及中国红军的长征事迹。

  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历时74天。1985年10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引起全美轰动。

  参加过长征的外国人

  据资料记载,除了在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担任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德国人李德外,还有一些外国人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

  洪水(越南名字阮山),越南人,1908年出生在越南,1924年追随胡志明来到中国,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和中国的抗日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毕士悌,原名金勋,后改名杨林,朝鲜人。他1901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1919年参与汉城反日起义后流亡中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后在指挥强渡黄河战斗中牺牲。

  武亭,朝鲜人,长征出发时任第一纵队第三梯队司令员。黎平会议后,部队整编,武亭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戴尔辑)
对以色列人残存的好感和同情都被他们屠杀巴勒斯坦人的罪恶给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