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红:一个宿舍出了歼20、运20、歼15三个总师(113楼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9 22:17:13




“人一生起码应该做‘一件半’事”

头发有些凌乱,白发显而易见,这个黢黑的陕西汉子看起来有几分像老农,“微信”中他给自己取的网名就叫“耕夫”。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54岁男人,主持设计了“运-20”、“新飞豹”等多型中国空军主力战机。他就是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唐长红。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他。

一口关中口音的唐长红说话语速颇慢,往往沉吟半天再开腔,35年的航空工业实践,养成了他沉稳的气质。飞机多少会带有设计者的个人色彩,他设计的“新飞豹”等型飞机在部队赢得了“皮实”、“高可靠性”的评价。唐长红这个人也很皮实,他说:“经得起折磨,这是我们做装备的人必须做到的。”

这个关中娃有很长一段青春留在了农村,白天修路、打土坯,晚上挑灯看书,朦朦胧胧地憧憬着“要干造原子弹的事”。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命运由此改变。回首过去,他说,那个年代锤炼了我克服困难的意志。

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跳槽,对于您这样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干到老的,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唐长红:大城市、小城市,各有各的好,得看你感兴趣的工作在哪儿。比如我所在的阎良,城虽小,却航空工业密集。说心里话,30多年里,面对诱惑,我有很多次离开的冲动。比如下海潮时,“造飞机不如去养鸡”。可当真要选择时,我有很多舍不得:舍不得航空,舍不得所学;我甚至有一种恐惧,恐惧自己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的高度,是不是在新环境下还能达得到。我曾看到我同学发的一段微博,他说,他虽然没在航空业坚持下来,但看到留下来的我成了班里的代表,他为我骄傲。他说得对,贵在坚持。

记者:您当初为何选择西工大飞机系?

唐长红:那是阴差阳错,我是被调剂到这专业的。我当时更希望做画家或大夫。

那时候老师对我们期望非常高,巴不得你明天出去就能担当重任。我的导师是刘千刚教授,他当时都快60了,可每晚都两三点才睡。毕业后,他还继续给我很多教导。我到单位以后并没有做本专业,而是被分配到颤振专业组,他鼓励我,如果我在工作以外花3年学习,完全可以再学门专业。

记者:从不那么熟悉的领域起步,您会觉得吃力吗?

唐长红:有学必用是不可能的。先得服从,更重要的是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记者:去北京航空学院读研,符合您的人生规划吗?

唐长红:确切地说,那时是稀里糊涂的,谈不上规划,我走过来都是前辈拉扯过来的。

我当时并没觉得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是枝枝节节把我逼到这条路上了。同理,我也没想着高学历有助于后来当官。但所领导后来告诉我,人是要承担责任的。我的理解是,只要你有能力,就该出那份力气。

记者:硕士毕业时您正好30岁。三十而立,您当时有什么体会?

唐长红:我很不情愿离开学校,因为我在北航最大的体会就是,要从事飞机设计,有很多我压根儿不懂的需要学,你不免会感到一种无知甚至无能。我相信很多设计师和我一样,等到要解决问题时,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刘千刚老师期望我每年读一本专著,直到我有了小孩以后,他还会检查我是否读书。当选院士后,我受邀回母校,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向老师汇报,我每年起码读一本专著,几十年来从没间断。”我常觉得,如果今天没懂点东西,就算白过了,所以哪怕睡前读一小时书,也算没落后。学无止境,不管是哪方面的学问,都会对工作有所教益。要把事做得更“美”,而不是更“对”——对是基本,美是一种更高要求。

记者:您40岁出头就被任命为“新飞豹”的总设计师,成为当时业内最年轻的总师。

唐长红:人生会有很多很难把握的机遇,但是没有很难把握的自己。那时,很多人对我寄予期望,这让我压力很大,我只想着,要不辱使命。

记者:和您这代人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牺牲与奉献,您觉得当今年轻人能做到这些吗?

唐长红:我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从小父母很偏爱我,但只要有责任感,就能做到。我的学生有很多80后,我觉得他们比我聪明得多,他们的开放思维让我都觉得羞愧。在我们团队,没有年轻、年老之分,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能干重要角色。有经验不见得不犯错误,所以我敢于用年轻人。80后好强、不服输,给他们责任,他们一定能做成。

记者:现在学工科的大学生毕业后常常逃离科研,您怎么看待这种择业观?

唐长红:人们追求待遇,这无可非议。但我跟我学生说,人一生起码应该做“一件半”事:第一件事,把手头工作做好;还有半件,为长远发展做铺垫。追求待遇,不是罪过;纯粹追求待遇而荒废了自己长久能力的积累,这是一种遗憾。

记者:很多80后航天人选择航天事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来航天越发受到国人关注。您如何看待年轻人这种选择观?

唐长红:对一个人来说,首先是生存,然后是理想。论生存,一个月得赚3000,还是得赚5000?论理想,是造飞机厉害还是造火箭厉害?人各有志。但在生存和理想中间,还有很多虚荣。这无可非议,有可能虚荣也能促使你进步。

一直以来,航空工业都在疲惫应付着国家安全,中国航空工业更像是空军的航空。我们不是航空强国,但随着航空工业向国家战略性产业的转变,需要有更强的人才。做大家都关注的尖端领域,会更有满足感,但越是做这样的事,越得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记者:您所在的西工大1978级5382宿舍,一个宿舍出了3个总师——歼20总师、运20总师、歼15副总师。再聚会时,同学间会说到当初的理想吗?

唐长红:在型号研制过程中,我经常请他们来帮忙。他们有时会提出很尖刻、甚至刻薄的意见,但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国家。

我们班34个同学,每5年一聚,一直坚持到现在,相互之间很少谈论生活,大部分谈的还是技术发展。到这岁数了,生活琐事还是羞于谈起,从不攀比。当然,相互调侃也是有的,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但很少纠缠于此,更重要的是相互激励。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05/03/24897807_0.shtml

rdn_5183181f74795.jpg (34.37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3 10:20 上传



“人一生起码应该做‘一件半’事”

头发有些凌乱,白发显而易见,这个黢黑的陕西汉子看起来有几分像老农,“微信”中他给自己取的网名就叫“耕夫”。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54岁男人,主持设计了“运-20”、“新飞豹”等多型中国空军主力战机。他就是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唐长红。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他。

一口关中口音的唐长红说话语速颇慢,往往沉吟半天再开腔,35年的航空工业实践,养成了他沉稳的气质。飞机多少会带有设计者的个人色彩,他设计的“新飞豹”等型飞机在部队赢得了“皮实”、“高可靠性”的评价。唐长红这个人也很皮实,他说:“经得起折磨,这是我们做装备的人必须做到的。”

这个关中娃有很长一段青春留在了农村,白天修路、打土坯,晚上挑灯看书,朦朦胧胧地憧憬着“要干造原子弹的事”。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命运由此改变。回首过去,他说,那个年代锤炼了我克服困难的意志。

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跳槽,对于您这样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干到老的,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唐长红:大城市、小城市,各有各的好,得看你感兴趣的工作在哪儿。比如我所在的阎良,城虽小,却航空工业密集。说心里话,30多年里,面对诱惑,我有很多次离开的冲动。比如下海潮时,“造飞机不如去养鸡”。可当真要选择时,我有很多舍不得:舍不得航空,舍不得所学;我甚至有一种恐惧,恐惧自己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的高度,是不是在新环境下还能达得到。我曾看到我同学发的一段微博,他说,他虽然没在航空业坚持下来,但看到留下来的我成了班里的代表,他为我骄傲。他说得对,贵在坚持。

记者:您当初为何选择西工大飞机系?

唐长红:那是阴差阳错,我是被调剂到这专业的。我当时更希望做画家或大夫。

那时候老师对我们期望非常高,巴不得你明天出去就能担当重任。我的导师是刘千刚教授,他当时都快60了,可每晚都两三点才睡。毕业后,他还继续给我很多教导。我到单位以后并没有做本专业,而是被分配到颤振专业组,他鼓励我,如果我在工作以外花3年学习,完全可以再学门专业。

记者:从不那么熟悉的领域起步,您会觉得吃力吗?

唐长红:有学必用是不可能的。先得服从,更重要的是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记者:去北京航空学院读研,符合您的人生规划吗?

唐长红:确切地说,那时是稀里糊涂的,谈不上规划,我走过来都是前辈拉扯过来的。

我当时并没觉得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是枝枝节节把我逼到这条路上了。同理,我也没想着高学历有助于后来当官。但所领导后来告诉我,人是要承担责任的。我的理解是,只要你有能力,就该出那份力气。

记者:硕士毕业时您正好30岁。三十而立,您当时有什么体会?

唐长红:我很不情愿离开学校,因为我在北航最大的体会就是,要从事飞机设计,有很多我压根儿不懂的需要学,你不免会感到一种无知甚至无能。我相信很多设计师和我一样,等到要解决问题时,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刘千刚老师期望我每年读一本专著,直到我有了小孩以后,他还会检查我是否读书。当选院士后,我受邀回母校,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向老师汇报,我每年起码读一本专著,几十年来从没间断。”我常觉得,如果今天没懂点东西,就算白过了,所以哪怕睡前读一小时书,也算没落后。学无止境,不管是哪方面的学问,都会对工作有所教益。要把事做得更“美”,而不是更“对”——对是基本,美是一种更高要求。

记者:您40岁出头就被任命为“新飞豹”的总设计师,成为当时业内最年轻的总师。

唐长红:人生会有很多很难把握的机遇,但是没有很难把握的自己。那时,很多人对我寄予期望,这让我压力很大,我只想着,要不辱使命。

记者:和您这代人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牺牲与奉献,您觉得当今年轻人能做到这些吗?

唐长红:我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从小父母很偏爱我,但只要有责任感,就能做到。我的学生有很多80后,我觉得他们比我聪明得多,他们的开放思维让我都觉得羞愧。在我们团队,没有年轻、年老之分,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能干重要角色。有经验不见得不犯错误,所以我敢于用年轻人。80后好强、不服输,给他们责任,他们一定能做成。

记者:现在学工科的大学生毕业后常常逃离科研,您怎么看待这种择业观?

唐长红:人们追求待遇,这无可非议。但我跟我学生说,人一生起码应该做“一件半”事:第一件事,把手头工作做好;还有半件,为长远发展做铺垫。追求待遇,不是罪过;纯粹追求待遇而荒废了自己长久能力的积累,这是一种遗憾。

记者:很多80后航天人选择航天事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来航天越发受到国人关注。您如何看待年轻人这种选择观?

唐长红:对一个人来说,首先是生存,然后是理想。论生存,一个月得赚3000,还是得赚5000?论理想,是造飞机厉害还是造火箭厉害?人各有志。但在生存和理想中间,还有很多虚荣。这无可非议,有可能虚荣也能促使你进步。

一直以来,航空工业都在疲惫应付着国家安全,中国航空工业更像是空军的航空。我们不是航空强国,但随着航空工业向国家战略性产业的转变,需要有更强的人才。做大家都关注的尖端领域,会更有满足感,但越是做这样的事,越得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记者:您所在的西工大1978级5382宿舍,一个宿舍出了3个总师——歼20总师、运20总师、歼15副总师。再聚会时,同学间会说到当初的理想吗?

唐长红:在型号研制过程中,我经常请他们来帮忙。他们有时会提出很尖刻、甚至刻薄的意见,但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国家。

我们班34个同学,每5年一聚,一直坚持到现在,相互之间很少谈论生活,大部分谈的还是技术发展。到这岁数了,生活琐事还是羞于谈起,从不攀比。当然,相互调侃也是有的,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但很少纠缠于此,更重要的是相互激励。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05/03/24897807_0.shtml
那宿舍楼的大妈知道了一定也很自豪吧

想想我们的大学,哎,算了吧。他们才是好样的
西北工大也太牛了在航空领域
很实在的对话,值得收藏细细看
唐长红和陈一坚是中国航空的娇傲
多有几个宿舍和这个宿舍一样就好了。
太牛了这宿舍,我们宿舍只出了一堆禽兽……包括我……
天之骄子,国之栋梁。
话说回来,不知道那间宿舍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使用,里面的同学知道前辈后会不会压力山大啊
感动,刚进中科院做航发钛合金,不知道自己能否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来!
我们宿舍啥都没出……
仔细看了一下,老人家说得很实在啊,值得年轻人借鉴
很牛啊...
自惭形秽
神宿舍,那床还在不在。给我沾沾神气~
文革结束后头两批大学生含金量都很高。
一是那时候大学生小,容易出人头地。二是里面确实有些卧薪尝胆的能人。
这寝室还在不。。。。
太惭愧了。
神一样的宿舍,后被住进去还不被残留气场压得喘不过气?
一个神奇的班集体
77届大学生,卧虎藏龙!
各位。总师差点成了画家或医生,你们都不感慨下。。。。。。。。
cc17951 发表于 2013-5-3 10:28
我们宿舍啥都没出……
还没到时候,别急呀!
这个宿舍别住人了,开个小展览馆吧~
sleepor 发表于 2013-5-3 10:28
感动,刚进中科院做航发钛合金,不知道自己能否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来!
加油~!
单位的老话:千万别得罪刚进场的大学生。
当然,这话现在不灵了。
c8139 发表于 2013-5-3 10:42
神一样的宿舍,后被住进去还不被残留气场压得喘不过气?
那啥,压力就是动力哈~~
太牛了这宿舍,我们宿舍只出了一堆禽兽……包括我……
我觉得你才是合格的二楼!!
呵呵,一个宿舍不可能只仨人吧,关建是这仨之外的舍友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題
刚刚恢复高考,那批人在各行各业都是栋梁
恩哈哈   看来30年后我的宿舍也有此大作为啊··啊哈哈
我们宿舍都是飞机高手啊
老唐有空的话,完全可以出本励志的书,他的感想很适合80后、90后们阅读。
看看人家在干什么,那些个网上只会抱怨没有后台做不了官的废柴永远是废柴
西工大1978级5382宿舍
狼啊郎 发表于 2013-5-3 11:05
恩哈哈   看来30年后我的宿舍也有此大作为啊··啊哈哈
我们宿舍都是飞机高手啊
打飞机的高手
wodecjdby 发表于 2013-5-3 10:26
太牛了这宿舍,我们宿舍只出了一堆禽兽……包括我……
我看成了你们宿舍出了一堆“ 猛禽 F22", 仔细一看是” 禽兽“, 差十万八千里
我咋觉得这宿舍已经拆了呢,现在的苏式宿舍楼貌似就剩南门边上那一栋了
sleepor 发表于 2013-5-3 10:28
感动,刚进中科院做航发钛合金,不知道自己能否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来!
期望下一个大师的出现  
神一样的宿舍啊!!这才是国家栋梁!不是出国预科班!
呵呵,一个宿舍不可能只仨人吧,关建是这仨之外的舍友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題
我大学室友认识一个交大毕业的老头,特后悔他下铺当年为啥没发展他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