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中国军事实力年度报告(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27:24
C.中国的军事战略

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一直放在中国东南方向,特别是为在台湾海峡和中国南海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军事事件作好准备。中国的军事战略强调拥有对抗台湾和其他地区性军事力量的能力,也准备对付在任何军事冲突中美国可能的介入。
北京的军事战略重视野战部队的快速部署能力,以便在周边地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和盟军行动形象地提醒北京,需要提高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以便对付拥有先进信息技术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敌人。中国对正在出现的军事技术革命的认识增加了它拥有打赢一场高技术战争所需能力的紧迫感。

中国军事现代化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能力防备任何地区性敌人,维护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保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内安全,遏制台湾独立的和制止侵略的部队。

虽然陆军现代化的优先权较低,但仍然通过裁减兵员,部署新装备,在规模较大的陆军中,重点建设一支高度机动、常备不懈的核心力量。当前,北京正在削减军队。裁减兵员将有助于将解放军改编成为一支由三种成分组成的部队,即:少量高技术部队,在地区性突发事件中灵活使用;大量装备中低技术武器的部队,用于保卫国内安全;适量的核部队,用于维持对其他有核国家构成顶用的核威慑。

中国军事领导人已经开始制定这些部队将要采用的战术。与此同时,军事院校已经在专业训练方面担当了重要角色,目的是建立一支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接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熟练的军队。为了在战争期间支持和向军队提供给养,中国还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国家动员体系。

如果北京感觉到战争不可避免,中国将尽力限制战火蔓延,但它将投入足够的力量,使用适当的战术,在出现外国军事干涉和重要的贸易与外国投资遭受破坏之前,完成军事解决的任务。
如果第三方想要军事干涉中国所卷入的地区冲突,解放军可能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使其遭受重大伤亡,削弱干涉方的决心。


Ⅱ.中国军事原则与兵力结构的发展

A.中国军事原则的发展

传统上,中国的防御战略和兵力分配重点是根据保持一支能够执行各种各样国内外使命的大规模武装力量的需求来确定的。这种做法继续体现在中国的兵力结构上,中国的兵力结构由三部分组成:24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130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大约150万预备役民兵。过去十年中,相应于对威胁变化的理解,中国已对军事力量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

十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开始从体现毛泽东 “人民战争”的持久的大规模陆地战,转向周边小规模局部冲突。中国的“积极防御”原则强调进行官方所称的“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更确切地说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原则强调对在中国大陆和海洋边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迅速反应,特别是在围绕中国东、南海的战略外围区域。如果在该战略外围区域发生涉及中国权益的冲突,中国宁愿将与技术更先进的敌人进行对抗,例如美国和日本。此外,与美国有关的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台海危机已经成为导引人民解放军兵力分配、军事训练和战备的支配因素。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采用一些带有“军事革命”特征的现代战争概念,优先发展在亚洲进行快速高技术战争所需的技术和战术。中国的军事战略仍然带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深刻烙印,尤其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集中技术上处于劣势兵力,对抗处于优势的敌人。其主要变化是在并非典型人民战争的情况下采用这些军事原则。当前中国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是,进行有限的高技术战争、保护中国沿海经济中心、通过可靠的战略威慑支援外交政策。

海湾战争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家充分认识到有必要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准备。1999年北约在科索沃采取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积极防御”和先发制人的军事策略的急迫感。人民解放军的许多军官认为科索沃冲突是第一例完全“无接触”战争,掌握制空和制信息权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未来战争将越来越多地是无接触战争,地面交战将越来越少,甚至不存在。制空权将成为实现战术、军事行动和战略目标的主要方式。最近在中国的军事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提出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由于过于被动才被击败,中国人民解放军应该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作好准备,并应对攻击敌作战系统中的关键目标赋予最高优先权。

中国的战略家认为一旦与技术上处于优势的敌人爆发战争,敌人将可能迅速部署兵力,发动大规模空中袭击。在敌人集结其兵力的期间,存在着先敌发制的机会。“先敌发制,掌握主动”的方法被认为是抵消拥有先进的军事能力的敌人所占有的优势或使这种优势完全无用的有效的方法。对敌方最关键目标实施先机打击(经常被称为“一战获胜”),是北京不需要打败敌方军事力量即能遏制其军事行动,或依照北京的目标实现政治解决的最直接的手段。这种战术要求中国集中其主要力量攻击敌防御的核心,在对抗处于优势敌人的作战中取得全面胜利。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建立一支比当前中国力量更小型、更机动和技术更先进的军事力量。中国的许多研究、发展、采购和训练计划都致力于获得这种集中兵力的能力。

中国国防工业技术水平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不能生产对技术先进的敌人(如美国和日本)构成威胁的武器。然而,人民解放军内的主要观点,正如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所提倡的那样,是“各显神通”。北京没有把优势资源从民用部门和经济改革计划中转移到部队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上,而是重点实施一些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为中国提供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敌人防御上致命弱点的手段。这种方法使中国具有不需要拥有绝对优势即可实现其政治和军事目标所需的可靠威慑力,即“以弱胜强”。

中国的战略家们正努力为在人民解放军中已经成功使用或未来20年可以预见能够使用的那些技术和系统研究新的战术。北京着重发展和采购远程武器,例如:反舰巡航导弹、远程低空巡航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中国还正在努力解决C4I系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视利用电磁战来削弱和破坏敌人的作战系统。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认识到高技术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并认识到过分依赖信息系统是高技术系统潜在的缺陷。他们认为,利用精锐部队快速打击,集中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从而能使中国通过“不对称”的方法达到与敌人对称作战的效果。“逐步夺取胜利”意味着有选择地破坏敌方侦察、电子和支援系统,以摧毁和削弱敌人的协同式空战的效能。信息战(如黑客)与非正规的特种和游击战结合,可以使中国在敌方作战系统内部发动毁灭性攻击,同时避免正面冲突。

用于与现代化的潜在敌人交战的不对称战术和系统也是全面击败较小的地区性敌人的基础。结合传统的低技术系统数量上的优势,使中国与潜在的地区性敌人相比具有决定性优势。中国的战略是利用足够的兵力使敌方按北京的条件坐到谈判桌上来,并且速战速决,防止第三方介入。

B、兵力结构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优先发展导弹部队、空军和海军,同时还包括地面快速反应部队。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要求建立精锐部队,使其能对地区热点作出快速反应,并在陆上、海上、空中、太空及电磁领域主宰战场。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的国防资源、国防工业能力和引入国外技术与武器,并最终取决于人民解放军将这些系统纳入部队军事体系的能力。如果经济发展不能达到北京的目标,军事将面临预算削减,导致减缓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国防工业获得俄罗斯和西方大量先进技术,但是很少可以用于大量生产高质量武器。如果北京国防工业改革失败,人民解放军将更加依赖进口外国装备。

中国将继续努力在国防技术和生产能力上作到自力更生。购买武器系统将能满足重要的近期需求和获得技术。然而,人民解放军在关键的现代武器、部件、平台、技术及系统工程和集成方面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外国资源。即使人民解放军获得这些现代化的武器,集成这些系统、训练官兵如何使用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就限制了人民解放军成为一支世界级的军事力量。C.中国的军事战略

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一直放在中国东南方向,特别是为在台湾海峡和中国南海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军事事件作好准备。中国的军事战略强调拥有对抗台湾和其他地区性军事力量的能力,也准备对付在任何军事冲突中美国可能的介入。
北京的军事战略重视野战部队的快速部署能力,以便在周边地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和盟军行动形象地提醒北京,需要提高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以便对付拥有先进信息技术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敌人。中国对正在出现的军事技术革命的认识增加了它拥有打赢一场高技术战争所需能力的紧迫感。

中国军事现代化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能力防备任何地区性敌人,维护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保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内安全,遏制台湾独立的和制止侵略的部队。

虽然陆军现代化的优先权较低,但仍然通过裁减兵员,部署新装备,在规模较大的陆军中,重点建设一支高度机动、常备不懈的核心力量。当前,北京正在削减军队。裁减兵员将有助于将解放军改编成为一支由三种成分组成的部队,即:少量高技术部队,在地区性突发事件中灵活使用;大量装备中低技术武器的部队,用于保卫国内安全;适量的核部队,用于维持对其他有核国家构成顶用的核威慑。

中国军事领导人已经开始制定这些部队将要采用的战术。与此同时,军事院校已经在专业训练方面担当了重要角色,目的是建立一支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接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熟练的军队。为了在战争期间支持和向军队提供给养,中国还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国家动员体系。

如果北京感觉到战争不可避免,中国将尽力限制战火蔓延,但它将投入足够的力量,使用适当的战术,在出现外国军事干涉和重要的贸易与外国投资遭受破坏之前,完成军事解决的任务。
如果第三方想要军事干涉中国所卷入的地区冲突,解放军可能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使其遭受重大伤亡,削弱干涉方的决心。


Ⅱ.中国军事原则与兵力结构的发展

A.中国军事原则的发展

传统上,中国的防御战略和兵力分配重点是根据保持一支能够执行各种各样国内外使命的大规模武装力量的需求来确定的。这种做法继续体现在中国的兵力结构上,中国的兵力结构由三部分组成:24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130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大约150万预备役民兵。过去十年中,相应于对威胁变化的理解,中国已对军事力量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

十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开始从体现毛泽东 “人民战争”的持久的大规模陆地战,转向周边小规模局部冲突。中国的“积极防御”原则强调进行官方所称的“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更确切地说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原则强调对在中国大陆和海洋边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迅速反应,特别是在围绕中国东、南海的战略外围区域。如果在该战略外围区域发生涉及中国权益的冲突,中国宁愿将与技术更先进的敌人进行对抗,例如美国和日本。此外,与美国有关的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台海危机已经成为导引人民解放军兵力分配、军事训练和战备的支配因素。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采用一些带有“军事革命”特征的现代战争概念,优先发展在亚洲进行快速高技术战争所需的技术和战术。中国的军事战略仍然带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深刻烙印,尤其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集中技术上处于劣势兵力,对抗处于优势的敌人。其主要变化是在并非典型人民战争的情况下采用这些军事原则。当前中国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是,进行有限的高技术战争、保护中国沿海经济中心、通过可靠的战略威慑支援外交政策。

海湾战争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家充分认识到有必要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准备。1999年北约在科索沃采取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积极防御”和先发制人的军事策略的急迫感。人民解放军的许多军官认为科索沃冲突是第一例完全“无接触”战争,掌握制空和制信息权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未来战争将越来越多地是无接触战争,地面交战将越来越少,甚至不存在。制空权将成为实现战术、军事行动和战略目标的主要方式。最近在中国的军事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提出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由于过于被动才被击败,中国人民解放军应该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作好准备,并应对攻击敌作战系统中的关键目标赋予最高优先权。

中国的战略家认为一旦与技术上处于优势的敌人爆发战争,敌人将可能迅速部署兵力,发动大规模空中袭击。在敌人集结其兵力的期间,存在着先敌发制的机会。“先敌发制,掌握主动”的方法被认为是抵消拥有先进的军事能力的敌人所占有的优势或使这种优势完全无用的有效的方法。对敌方最关键目标实施先机打击(经常被称为“一战获胜”),是北京不需要打败敌方军事力量即能遏制其军事行动,或依照北京的目标实现政治解决的最直接的手段。这种战术要求中国集中其主要力量攻击敌防御的核心,在对抗处于优势敌人的作战中取得全面胜利。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建立一支比当前中国力量更小型、更机动和技术更先进的军事力量。中国的许多研究、发展、采购和训练计划都致力于获得这种集中兵力的能力。

中国国防工业技术水平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不能生产对技术先进的敌人(如美国和日本)构成威胁的武器。然而,人民解放军内的主要观点,正如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所提倡的那样,是“各显神通”。北京没有把优势资源从民用部门和经济改革计划中转移到部队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上,而是重点实施一些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为中国提供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敌人防御上致命弱点的手段。这种方法使中国具有不需要拥有绝对优势即可实现其政治和军事目标所需的可靠威慑力,即“以弱胜强”。

中国的战略家们正努力为在人民解放军中已经成功使用或未来20年可以预见能够使用的那些技术和系统研究新的战术。北京着重发展和采购远程武器,例如:反舰巡航导弹、远程低空巡航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中国还正在努力解决C4I系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视利用电磁战来削弱和破坏敌人的作战系统。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认识到高技术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并认识到过分依赖信息系统是高技术系统潜在的缺陷。他们认为,利用精锐部队快速打击,集中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从而能使中国通过“不对称”的方法达到与敌人对称作战的效果。“逐步夺取胜利”意味着有选择地破坏敌方侦察、电子和支援系统,以摧毁和削弱敌人的协同式空战的效能。信息战(如黑客)与非正规的特种和游击战结合,可以使中国在敌方作战系统内部发动毁灭性攻击,同时避免正面冲突。

用于与现代化的潜在敌人交战的不对称战术和系统也是全面击败较小的地区性敌人的基础。结合传统的低技术系统数量上的优势,使中国与潜在的地区性敌人相比具有决定性优势。中国的战略是利用足够的兵力使敌方按北京的条件坐到谈判桌上来,并且速战速决,防止第三方介入。

B、兵力结构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优先发展导弹部队、空军和海军,同时还包括地面快速反应部队。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要求建立精锐部队,使其能对地区热点作出快速反应,并在陆上、海上、空中、太空及电磁领域主宰战场。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的国防资源、国防工业能力和引入国外技术与武器,并最终取决于人民解放军将这些系统纳入部队军事体系的能力。如果经济发展不能达到北京的目标,军事将面临预算削减,导致减缓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国防工业获得俄罗斯和西方大量先进技术,但是很少可以用于大量生产高质量武器。如果北京国防工业改革失败,人民解放军将更加依赖进口外国装备。

中国将继续努力在国防技术和生产能力上作到自力更生。购买武器系统将能满足重要的近期需求和获得技术。然而,人民解放军在关键的现代武器、部件、平台、技术及系统工程和集成方面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外国资源。即使人民解放军获得这些现代化的武器,集成这些系统、训练官兵如何使用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就限制了人民解放军成为一支世界级的军事力量。
说的是在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