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美国政府炮制新闻内幕曝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1:57:09
<P>    自制“新闻事实”,安插卧底“记者”,重金买通评论家,雇“枪手”写文章……连日来,美国媒体纷纷爆出布什政府为了左右公众舆论,不惜使出种种手段——
  白宫24万美元收买的黑人“名嘴”威廉姆斯。事后威廉姆斯坦承了错误,并向观众道歉。
    谈到美国的新闻,许多人可能会很自然地联系到“独立”、“自由”等字眼上。殊不知,控制干预新闻是美国历届政府的传统,花样也在不断翻新。从尼克松总统吃了“水门事件”的大亏以后,总统们都学精了不少,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布什政府更是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3月13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布什当政,一个预制新闻的新时代》的长篇文章,揭露了号称新闻自由的美国政府是如何炮制新闻、甚至制作假新闻的内幕,一时舆论哗然。16日,美国总统布什不得不亲自站出来为这一做法辩白。
    预制数百条“冒牌新闻”
    这是美国总统梦寐以求的电视新闻报道。
    在有关美军攻占巴格达的新闻报道中,一个欢欣鼓舞的伊拉克裔美国人在堪萨斯城对着摄像机说:“谢谢你,布什。谢谢你,美国。”另一段报道讲述了布什政府“强化航空安全工作”的“又一次胜利”,称之为“航空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行动之一”。第三段报道是今年1月份播出的,阐明了政府为美国农场主开拓市场的决心。
    对一名美国普通观众而言,上述每段报道与其它地方性新闻没什么两样,片长也就1 分半钟。但事实上,采写、制作这些新闻的不是普通记者——堪萨斯城里的报道是美国国务院的作品;报道机场安全问题的“记者”其实是用假名为运输安全管理局工作的专业公关人员;关于农场的报道则是农业部的宣传办公室制作的。
    更主要的是,这些“新闻”居然都是提前多少天制作好,择“吉时”来播放的。
    人们发现,美国政府“制作”新闻的途径还远不止于此。据《纽约时报》文章披露,在过去的4年里,包括美国国防部和人口普查局在内,至少20个联邦机构炮制了数百则电视新闻、电台新闻和访谈节目。
    所有的报道都被很精心地设计成一般新闻的模式。一些报道用来支持政府最珍视的工作目标,比如伊拉克政权的更迭和医疗体制的改革。还有一些报道对政府的“小成就”大唱赞歌,比如政府正在努力提供一些免费的课外辅导、阻止儿童肥胖、保护森林和湿地、计划对抗电脑病毒、禁止假日酒后驾车等等。报道通常采取“采访”政府高官的形式——提问是事先拟好的,回答是经过排练的,采访中不会出现批评者,也没有暗示其内容有所争议。
    “公关费”每年8000万
    2002年9月11日,福克斯公司下属的一家电视台为纪念“9·11”事件播出了一则报道,内容是来自美国的援助如何帮助阿富汗妇女走向解放。片中,电视台记者蒂雪·克拉克描述了那些曾经被禁止念书和就业的阿富汗妇女如何脱掉只能露出双眼的长袍、如何参加工作、当起了裁缝和烤面包师傅、如何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学校里、如何接受了体贴的医疗,甚至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而片子的实际制作人是美国国务院,连台词也是编好的,克拉克只做了些许的改动。
    这些新闻被美国最大的电视市场播出,它们混迹于卫星传送、辛迪加经营、网络提供的新闻节目当中,经处理之后作为“独立”新闻与观众见面。
    除了普通受蒙蔽的民众之外,各方都能从中获利。首先,播放这些“新闻”的地方电视台获得了政府的“独家新闻”,省去了派记者采访的大笔费用;其次,炮制这些“冒牌新闻”的政府公共关系部门可以从政府预算中获得大笔美元开支;再次,帮助发行这些“冒牌新闻”的主要电视网络不仅可以从生产这些短片的政府部门那里拿到报酬,同时还可以从播放它们的地方电视台那里收钱。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美国政府。
    据美国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报告指出,自从布什执政以来,联邦政府的 “公共关系”合同所涉及的经费已经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每年3900万美元飙升至2004年的8820万美元。这些合同覆盖了从推广布什政府的新食品法案到教育改革到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重金雇“名嘴”当“托儿”
    除了炮制新闻,还揭出布什政府收买多位著名评论家、专栏作家、记者为其鼓吹呐喊的丑闻。
   今年1月中,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披露了著名保守派政论家阿姆斯朗· 威廉姆斯与美国教育部的“秘密交易”:他以每年24万1千美元的费用,在其主持的脱口秀“保守派”、每周撰写的专栏中和上电视政论节目时,宣扬布什政府的首要教育政策——“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
    一周后,《华盛顿邮报》也揭露了另一专栏作家、知名婚姻顾问玛姬·盖乐格收取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2万1千美元,在玛姬为全美75家报纸撰写的专栏中推广布什总统提出的“健康婚姻”观念。
   如此一连串的报道曝光了这些媒体人“表面是政论家,私下是公关”的身份后,美国政界、新闻界一片哗然。除了民主党政客抓到机会,对布什政府的“隐性宣传”手段大加鞭挞之外,新闻传播界人士和学者也纷纷就新闻从业人员“身份不明,道德意识沦丧”的问题提出深入探讨。
    1月27日布什在连任后的首次记者会上不得不提及此事:“威廉姆斯先生已经公开道歉了,而且,白宫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我的内阁部长们都知道,我们不会再付钱给评论家推销政府的政策,因为我们的政策本身经得起考验。”
   其实,贿赂记者更是布什政府的惯用手段。作为美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记者,克伦·瑞安的开场白跟一般电视记者没什么两样。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一个“被布什政府雇佣的‘托儿’”。她自己也承认,这是个令人不舒服的头衔。从2003年到2004年初,克伦·瑞安为7个政府机构进行了10多则报道,并从中得到了至少5000美元的酬劳。
    2004年1月,克伦·瑞安对一位政府高官进行了专访,内容是关于针对医保患者的处方药法案。跟一般的访谈交流类节目不同,那位政府高官已经知道了所要问的问题,而克伦·瑞安的任务就是帮助他做出更好、更吸引人的回答。节目播出后不久,布什的竞选班子就开始了竞选的最后冲刺阶段,并引用处方药法案的好处作为布什的主要政绩之一。
    白宫记者团安插“卧底”
    2003年以来,杰夫·坎农(据称这只是他的化名,其真实姓名应是詹姆斯·古克特),这个自称来自“塔隆新闻”通讯社的独立派记者在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给许多同行留下的总是谦和、不显眼的印象,而对于其他一些像CNN等重量级媒体的记者来说,他甚至是一个取笑的对象。
    不过现在,再没有人笑得出来,因为杰夫·坎农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身份——共和党下属一个组织的雇员。突然间,此人过去时常在新闻发布会上向白宫官员们提出“简单问题”的做法有了新解释:不是因为他太蠢笨,而是因为他是共和党人安插在白宫记者团里的“托儿”,用时髦一点的话说就是“卧底”。
    他是一个极富卧底专业精神的好“演员”,总能和白宫发言人或者布什总统在全世界各大媒体的聚光灯下和摄影机前在一出出“双簧好戏”里配合得天衣无缝,目的就在于能够帮共和党“唱好”政府。
   他也很有“牺牲精神”。他往往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新手,在重大场合向总统发问时都会问一些看似无聊甚至弱智的问题。但此时台上却总能够有条有理地予以积极回应,似乎是事前排练好的一样。
    今年1月26日,杰夫·坎农又如往常一样向布什总统提了一个明显带亲政府倾向的问题:“总统先生,您如何和那些脱离了现实的民主党人共事?”布什当即心领神会,于是顺水推舟,把自己在第二任期的一系列政策大纲逐一向在场记者作了详细介绍。但也就是从那时起,不少人开始怀疑起了这个特别获得白宫青睐的“新手”。
    杰夫·坎农的作用还体现在网络上,利用网络拼命为布什政府“擦鞋”。他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大选时呼吁中间派摇摆不定的人士不要支持民主党人克里。同时他还在“塔隆新闻”的网站上频频发布布什政府的政策,俨然成了政府的民间宣传大喇叭。
    然而,今年2月下旬,杰夫·坎农的“老底”被网络媒体揭穿。强大的压力之下,杰夫不得不辞职了事。
    文/本报记者 侯健美 </P>
<P><a href="http://www.XINHUANET.com" target="_blank" >www.XINHUANET.com</A>  2005年03月18日 20:56:09  来源:北京日报</P><P>    自制“新闻事实”,安插卧底“记者”,重金买通评论家,雇“枪手”写文章……连日来,美国媒体纷纷爆出布什政府为了左右公众舆论,不惜使出种种手段——
  白宫24万美元收买的黑人“名嘴”威廉姆斯。事后威廉姆斯坦承了错误,并向观众道歉。
    谈到美国的新闻,许多人可能会很自然地联系到“独立”、“自由”等字眼上。殊不知,控制干预新闻是美国历届政府的传统,花样也在不断翻新。从尼克松总统吃了“水门事件”的大亏以后,总统们都学精了不少,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布什政府更是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3月13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布什当政,一个预制新闻的新时代》的长篇文章,揭露了号称新闻自由的美国政府是如何炮制新闻、甚至制作假新闻的内幕,一时舆论哗然。16日,美国总统布什不得不亲自站出来为这一做法辩白。
    预制数百条“冒牌新闻”
    这是美国总统梦寐以求的电视新闻报道。
    在有关美军攻占巴格达的新闻报道中,一个欢欣鼓舞的伊拉克裔美国人在堪萨斯城对着摄像机说:“谢谢你,布什。谢谢你,美国。”另一段报道讲述了布什政府“强化航空安全工作”的“又一次胜利”,称之为“航空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行动之一”。第三段报道是今年1月份播出的,阐明了政府为美国农场主开拓市场的决心。
    对一名美国普通观众而言,上述每段报道与其它地方性新闻没什么两样,片长也就1 分半钟。但事实上,采写、制作这些新闻的不是普通记者——堪萨斯城里的报道是美国国务院的作品;报道机场安全问题的“记者”其实是用假名为运输安全管理局工作的专业公关人员;关于农场的报道则是农业部的宣传办公室制作的。
    更主要的是,这些“新闻”居然都是提前多少天制作好,择“吉时”来播放的。
    人们发现,美国政府“制作”新闻的途径还远不止于此。据《纽约时报》文章披露,在过去的4年里,包括美国国防部和人口普查局在内,至少20个联邦机构炮制了数百则电视新闻、电台新闻和访谈节目。
    所有的报道都被很精心地设计成一般新闻的模式。一些报道用来支持政府最珍视的工作目标,比如伊拉克政权的更迭和医疗体制的改革。还有一些报道对政府的“小成就”大唱赞歌,比如政府正在努力提供一些免费的课外辅导、阻止儿童肥胖、保护森林和湿地、计划对抗电脑病毒、禁止假日酒后驾车等等。报道通常采取“采访”政府高官的形式——提问是事先拟好的,回答是经过排练的,采访中不会出现批评者,也没有暗示其内容有所争议。
    “公关费”每年8000万
    2002年9月11日,福克斯公司下属的一家电视台为纪念“9·11”事件播出了一则报道,内容是来自美国的援助如何帮助阿富汗妇女走向解放。片中,电视台记者蒂雪·克拉克描述了那些曾经被禁止念书和就业的阿富汗妇女如何脱掉只能露出双眼的长袍、如何参加工作、当起了裁缝和烤面包师傅、如何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学校里、如何接受了体贴的医疗,甚至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而片子的实际制作人是美国国务院,连台词也是编好的,克拉克只做了些许的改动。
    这些新闻被美国最大的电视市场播出,它们混迹于卫星传送、辛迪加经营、网络提供的新闻节目当中,经处理之后作为“独立”新闻与观众见面。
    除了普通受蒙蔽的民众之外,各方都能从中获利。首先,播放这些“新闻”的地方电视台获得了政府的“独家新闻”,省去了派记者采访的大笔费用;其次,炮制这些“冒牌新闻”的政府公共关系部门可以从政府预算中获得大笔美元开支;再次,帮助发行这些“冒牌新闻”的主要电视网络不仅可以从生产这些短片的政府部门那里拿到报酬,同时还可以从播放它们的地方电视台那里收钱。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美国政府。
    据美国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报告指出,自从布什执政以来,联邦政府的 “公共关系”合同所涉及的经费已经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每年3900万美元飙升至2004年的8820万美元。这些合同覆盖了从推广布什政府的新食品法案到教育改革到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重金雇“名嘴”当“托儿”
    除了炮制新闻,还揭出布什政府收买多位著名评论家、专栏作家、记者为其鼓吹呐喊的丑闻。
   今年1月中,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披露了著名保守派政论家阿姆斯朗· 威廉姆斯与美国教育部的“秘密交易”:他以每年24万1千美元的费用,在其主持的脱口秀“保守派”、每周撰写的专栏中和上电视政论节目时,宣扬布什政府的首要教育政策——“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
    一周后,《华盛顿邮报》也揭露了另一专栏作家、知名婚姻顾问玛姬·盖乐格收取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2万1千美元,在玛姬为全美75家报纸撰写的专栏中推广布什总统提出的“健康婚姻”观念。
   如此一连串的报道曝光了这些媒体人“表面是政论家,私下是公关”的身份后,美国政界、新闻界一片哗然。除了民主党政客抓到机会,对布什政府的“隐性宣传”手段大加鞭挞之外,新闻传播界人士和学者也纷纷就新闻从业人员“身份不明,道德意识沦丧”的问题提出深入探讨。
    1月27日布什在连任后的首次记者会上不得不提及此事:“威廉姆斯先生已经公开道歉了,而且,白宫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我的内阁部长们都知道,我们不会再付钱给评论家推销政府的政策,因为我们的政策本身经得起考验。”
   其实,贿赂记者更是布什政府的惯用手段。作为美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记者,克伦·瑞安的开场白跟一般电视记者没什么两样。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一个“被布什政府雇佣的‘托儿’”。她自己也承认,这是个令人不舒服的头衔。从2003年到2004年初,克伦·瑞安为7个政府机构进行了10多则报道,并从中得到了至少5000美元的酬劳。
    2004年1月,克伦·瑞安对一位政府高官进行了专访,内容是关于针对医保患者的处方药法案。跟一般的访谈交流类节目不同,那位政府高官已经知道了所要问的问题,而克伦·瑞安的任务就是帮助他做出更好、更吸引人的回答。节目播出后不久,布什的竞选班子就开始了竞选的最后冲刺阶段,并引用处方药法案的好处作为布什的主要政绩之一。
    白宫记者团安插“卧底”
    2003年以来,杰夫·坎农(据称这只是他的化名,其真实姓名应是詹姆斯·古克特),这个自称来自“塔隆新闻”通讯社的独立派记者在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给许多同行留下的总是谦和、不显眼的印象,而对于其他一些像CNN等重量级媒体的记者来说,他甚至是一个取笑的对象。
    不过现在,再没有人笑得出来,因为杰夫·坎农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身份——共和党下属一个组织的雇员。突然间,此人过去时常在新闻发布会上向白宫官员们提出“简单问题”的做法有了新解释:不是因为他太蠢笨,而是因为他是共和党人安插在白宫记者团里的“托儿”,用时髦一点的话说就是“卧底”。
    他是一个极富卧底专业精神的好“演员”,总能和白宫发言人或者布什总统在全世界各大媒体的聚光灯下和摄影机前在一出出“双簧好戏”里配合得天衣无缝,目的就在于能够帮共和党“唱好”政府。
   他也很有“牺牲精神”。他往往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新手,在重大场合向总统发问时都会问一些看似无聊甚至弱智的问题。但此时台上却总能够有条有理地予以积极回应,似乎是事前排练好的一样。
    今年1月26日,杰夫·坎农又如往常一样向布什总统提了一个明显带亲政府倾向的问题:“总统先生,您如何和那些脱离了现实的民主党人共事?”布什当即心领神会,于是顺水推舟,把自己在第二任期的一系列政策大纲逐一向在场记者作了详细介绍。但也就是从那时起,不少人开始怀疑起了这个特别获得白宫青睐的“新手”。
    杰夫·坎农的作用还体现在网络上,利用网络拼命为布什政府“擦鞋”。他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大选时呼吁中间派摇摆不定的人士不要支持民主党人克里。同时他还在“塔隆新闻”的网站上频频发布布什政府的政策,俨然成了政府的民间宣传大喇叭。
    然而,今年2月下旬,杰夫·坎农的“老底”被网络媒体揭穿。强大的压力之下,杰夫不得不辞职了事。
    文/本报记者 侯健美 </P>
<P><a href="http://www.XINHUANET.com" target="_blank" >www.XINHUANET.com</A>  2005年03月18日 20:56:09  来源:北京日报</P>
新闻“<FONT color=#ff0000 size=7><b>自由</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