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众多哲学家对“生与死”终极话题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4:55


   
       《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罗素、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萨特、克里希那穆提、季羡林等多位哲学大师的终极探讨。

    作者:孙胜杰
    书号:978-7-5609-8593-0
    中图分类号:B086-49
    定价:29.80元
    类别: 畅销书/学术文化
    页数:312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众多哲学家对“生与死”终极话题的思考。
    哲学家告诉人们:在何时何地死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死亡。
    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我们等待着它。
    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如何活得更充实、更浪漫?
    当一个人有能力时,是否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关于死亡,哲学家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观点和做法。但他们也不是超脱凡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兴趣和弱点,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每一位哲学家都是一个神秘故事的作者。

       第一章
       生命的终极思索
       第一节
       赫拉克利特: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一
      公元前2000年,在爱琴海岸有一个爱奥尼亚人部落,他们本来散居在这里,后来在小亚细亚定居后开始形成一个共同体。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希腊殖民的爱奥尼亚地区有两个最着名的城邦,一是米利都,一是爱菲索。因为地处海上交通要道,这里商业繁荣,人才济济,除了盛产商人外,还有比商人更让人珍惜的哲人。米利都向人类贡献了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史称“米利都学派”。和米利都比起来,爱菲索显得逊色不少,没有形成什么爱菲索学派,但也有一位赫拉克利特(前535—前475)足以让后人铭记。
      赫拉克利特一生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他出生在爱奥尼亚地区的爱菲索城邦的贵族家庭里。他是祭司王巴斯鲁斯的儿子,原本可以承袭王位,但他还是让给了他的兄弟;他也可以应波斯王大流士之邀去波斯宫廷讲授他的哲学,但他毅然拒绝了,他说他对显赫有着本能的恐惧,只喜欢所有渺小的东西;他经常跑到阿特米斯神庙附近,同孩子们玩掷骰子的游戏,认为这也比同一些人一起参加所谓的政治活动更有趣。他一生没有结婚,一生只有一个好朋友——赫尔谟多罗,他的朋友被无故迫害时,他愤怒地高呼:“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应当被绞死,把城邦留给未成年人。因为这些成年人放逐了他们之中最高尚的人。”这个诅咒让我们看到了高贵的哲学家也是性情中人,为了一个优秀的朋友,敢于与整个城邦作对。
      他生性孤傲,不屑与任何人为伍。有人因为他行为怪异,竟怀疑他精神是否正常。希腊哲学家讲究师承,唯独他前无导师,自己也说他不是任何人的学生,后无继承,他也不像别的哲学家那样招收门徒,延续谱系,好像天地间偶然蹦出了这样一个人。世俗的一切,包括家庭、财产、名声、权力,都不在他的眼里,他讥讽那些有声望的人说“博学并不能教会人们拥有真正的理解力”,“像荷马一样,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容易相信表面现象,而荷马比所有希腊人都聪慧”;他思想独特,被人称为“晦涩哲人”;他也曾因认识到“万物常流,无物常驻”的道理时,十分悲哀地痛哭了一场,被人冠以“哭泣的哲学家”称号。

       二
      他的精神品质如同夏日正午的阳光,光芒四射,在超越自我、获得永生的心路历程中,同他的精神品质一样的还有他的思想。在赫拉克利特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赋予哲学“一个完善的开端”。他还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哲学家,他说:“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赫拉克利特有些话确实不好理解却又似含深意,比如说他有关睡醒、生死的一些话。他在唯一的着作《论自然》中指出,“睡醒”是“从睡梦中醒来”的意思,但是,人们的这种“睡醒”是不是也还是“如睡梦一般地醒着”?即他们以为自己醒着,却并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我们普通人有时也说:“人生就像一场梦。”但那是比喻。日常生活中“梦”与“醒”还是很好区别的,只要你用手掐一下自己就知道了。赫拉克利特说:“清醒的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世界,然而在睡梦中人人各有自己的世界。” 有一些人“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就像忘了自己睡梦中所做的事一样”。这些话都还好理解,而下面的一些话就不那么好懂了。他说:“人在黑夜里为自己点起一盏灯。当人死了的时候,却又是活的。睡着的人眼睛看不见东西,他是由死人点燃了;醒着的人则是由睡着的人点燃了。生死、睡醒互相点燃。”“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睡眠就是我们梦寐中所看到的一切。”他告诫我们:“不可以像睡着的人那样行事和说话,因为在睡梦中我们也以为在行事和说话。”但赫拉克利特又把睡着的人称作“宇宙间各种事件的工作者和协同工作者”。 其实他说的睡着的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睡着的人”即“死者”, 我们可以说那些智者虽然死去,但智慧留存下来,给我们以启迪;另一种“睡着的人”即“蒙昧者”,可是说创造世界必须要由“爱智者”和“蒙昧者”合力才可以完成。而当今处在“创世”的状态中,太阳、光明被黑夜遮蔽的时候,我们要寻找一盏灯,为自己点上,继续前行。
      他说“世界是一团活火”这就是“一切是一”。用“火”统一了世界,“火‘是世界的本原,灵魂也是一团活火,”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燃灭“。他把这种规律称为”逻各斯“,说它是”驾驭一切的“,以致太阳也”不能超出它的限度“,无论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眼里都是一团活火。而这个世界又是不断运动的,他把万物比喻成像一条河一样地流着,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因此形象地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人,会不断遇到新的水流。他说:”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


   
       《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罗素、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萨特、克里希那穆提、季羡林等多位哲学大师的终极探讨。

    作者:孙胜杰
    书号:978-7-5609-8593-0
    中图分类号:B086-49
    定价:29.80元
    类别: 畅销书/学术文化
    页数:312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众多哲学家对“生与死”终极话题的思考。
    哲学家告诉人们:在何时何地死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死亡。
    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我们等待着它。
    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如何活得更充实、更浪漫?
    当一个人有能力时,是否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关于死亡,哲学家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观点和做法。但他们也不是超脱凡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兴趣和弱点,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每一位哲学家都是一个神秘故事的作者。

       第一章
       生命的终极思索
       第一节
       赫拉克利特: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一
      公元前2000年,在爱琴海岸有一个爱奥尼亚人部落,他们本来散居在这里,后来在小亚细亚定居后开始形成一个共同体。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希腊殖民的爱奥尼亚地区有两个最着名的城邦,一是米利都,一是爱菲索。因为地处海上交通要道,这里商业繁荣,人才济济,除了盛产商人外,还有比商人更让人珍惜的哲人。米利都向人类贡献了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史称“米利都学派”。和米利都比起来,爱菲索显得逊色不少,没有形成什么爱菲索学派,但也有一位赫拉克利特(前535—前475)足以让后人铭记。
      赫拉克利特一生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他出生在爱奥尼亚地区的爱菲索城邦的贵族家庭里。他是祭司王巴斯鲁斯的儿子,原本可以承袭王位,但他还是让给了他的兄弟;他也可以应波斯王大流士之邀去波斯宫廷讲授他的哲学,但他毅然拒绝了,他说他对显赫有着本能的恐惧,只喜欢所有渺小的东西;他经常跑到阿特米斯神庙附近,同孩子们玩掷骰子的游戏,认为这也比同一些人一起参加所谓的政治活动更有趣。他一生没有结婚,一生只有一个好朋友——赫尔谟多罗,他的朋友被无故迫害时,他愤怒地高呼:“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应当被绞死,把城邦留给未成年人。因为这些成年人放逐了他们之中最高尚的人。”这个诅咒让我们看到了高贵的哲学家也是性情中人,为了一个优秀的朋友,敢于与整个城邦作对。
      他生性孤傲,不屑与任何人为伍。有人因为他行为怪异,竟怀疑他精神是否正常。希腊哲学家讲究师承,唯独他前无导师,自己也说他不是任何人的学生,后无继承,他也不像别的哲学家那样招收门徒,延续谱系,好像天地间偶然蹦出了这样一个人。世俗的一切,包括家庭、财产、名声、权力,都不在他的眼里,他讥讽那些有声望的人说“博学并不能教会人们拥有真正的理解力”,“像荷马一样,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容易相信表面现象,而荷马比所有希腊人都聪慧”;他思想独特,被人称为“晦涩哲人”;他也曾因认识到“万物常流,无物常驻”的道理时,十分悲哀地痛哭了一场,被人冠以“哭泣的哲学家”称号。

       二
      他的精神品质如同夏日正午的阳光,光芒四射,在超越自我、获得永生的心路历程中,同他的精神品质一样的还有他的思想。在赫拉克利特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赋予哲学“一个完善的开端”。他还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哲学家,他说:“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赫拉克利特有些话确实不好理解却又似含深意,比如说他有关睡醒、生死的一些话。他在唯一的着作《论自然》中指出,“睡醒”是“从睡梦中醒来”的意思,但是,人们的这种“睡醒”是不是也还是“如睡梦一般地醒着”?即他们以为自己醒着,却并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我们普通人有时也说:“人生就像一场梦。”但那是比喻。日常生活中“梦”与“醒”还是很好区别的,只要你用手掐一下自己就知道了。赫拉克利特说:“清醒的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世界,然而在睡梦中人人各有自己的世界。” 有一些人“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就像忘了自己睡梦中所做的事一样”。这些话都还好理解,而下面的一些话就不那么好懂了。他说:“人在黑夜里为自己点起一盏灯。当人死了的时候,却又是活的。睡着的人眼睛看不见东西,他是由死人点燃了;醒着的人则是由睡着的人点燃了。生死、睡醒互相点燃。”“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睡眠就是我们梦寐中所看到的一切。”他告诫我们:“不可以像睡着的人那样行事和说话,因为在睡梦中我们也以为在行事和说话。”但赫拉克利特又把睡着的人称作“宇宙间各种事件的工作者和协同工作者”。 其实他说的睡着的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睡着的人”即“死者”, 我们可以说那些智者虽然死去,但智慧留存下来,给我们以启迪;另一种“睡着的人”即“蒙昧者”,可是说创造世界必须要由“爱智者”和“蒙昧者”合力才可以完成。而当今处在“创世”的状态中,太阳、光明被黑夜遮蔽的时候,我们要寻找一盏灯,为自己点上,继续前行。
      他说“世界是一团活火”这就是“一切是一”。用“火”统一了世界,“火‘是世界的本原,灵魂也是一团活火,”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燃灭“。他把这种规律称为”逻各斯“,说它是”驾驭一切的“,以致太阳也”不能超出它的限度“,无论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眼里都是一团活火。而这个世界又是不断运动的,他把万物比喻成像一条河一样地流着,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因此形象地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人,会不断遇到新的水流。他说:”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
研究这些东西的大前提:搞清楚意识到底是什么,否则都是扯JB淡
。。。。。。。没有了???
没完啊。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为了一个优秀的朋友,敢于与整个城邦作对。
这家伙很有慧根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