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某武直第一副总师吴希明:做中国的李林达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19:09
<P>
消息源:科技日报</P>
<P>来北京之前,江西景德镇,六○二所。 </P>
<P>  三线山沟里出了个全国杰出青年,所里要开欢送会,墙上的条幅———“向吴希明同志学习。” </P>
<P>  吴希明作报告:“我也要向吴希明同志学习!”一语既出,举座皆惊。 </P>
<P>  他说:“吴希明要去北京了,去北京的吴希明不是我,而是凝聚了咱们六○二所科研精神的一个符号人物。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激情奉献,正是全体六○二所人的优秀品质。这样看来,选那个吴希明当‘杰出’,够格!” </P>
<P>  1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P>
<P>  吴希明作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在授奖仪式上接受荣誉。 </P>
<P>  就在颁奖大会的前一天,吴希明做客搜狐网,与网友交流时,他说:“请相信我,中国一定会拥有世界最好的直升机,因为有我,有我们,有一群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热血青年!为了直升机———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P>
<P>  就是这个热血青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第一架运输型直升机、第一架舰载直升机、第一架武装直升机……无疑他是幸运的,“最幸运的莫过于参加了几乎所有直升机机型的设计”。 </P>
<P>  也就是这些翱翔天空的飞行器,将中国直升机研制水平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军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了主动权。 </P>
<P>  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 </P>
<P>  2001年2月,吴希明36岁,任所行政总设计师,据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 </P>
<P>  有人说过:“命运就是每一天生活的累积,态度决定一个人的生存状态。”1984年,吴希明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飞机系毕业,就一脚踏进了景德镇。20几年来,从普通设计员到研究室主任,从副总设计师直至总设计师,一步一个脚印,撑起一片天空。 </P>
<P>  1995年—1996年,在英国作为访问学者期间,32岁的吴希明发现大英博物馆里,许多许多宝贝价值连城,宝贝的故乡是“中国”。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屈辱,至今谈起来这段经历,还是痛心疾首。 </P>
<P>  他深知,我国在直升机领域里技术薄弱,没有积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直升机开始大批服役时,中国直升机研制还停留在把别人的飞机买过来大卸八块,然后测绘变成图纸的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整整相差20年。而吴希明所在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是我国惟一以直升机设计、试验和相关课题预研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 </P>
<P>  访问结束了,他一天也没多留就回到了祖国,在1996年,党的生日那一天。 </P>
<P>  “为什么?就为了设计出我们自己的一流直升机!”他目光犀利,射向远方。 </P>
<P>  他做到了,他实现了——— </P>
<P>  直-11军民通用轻型直升机:吴希明首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实用的全机理论外形,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直-11是我国直升机行业由测绘仿制步入自行研制新阶段的第一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也是第一个在部队服役出勤率最高的直升机机种。 </P>
<P>  某重点型号:从1998年始,吴希明担任“重点型号”第一副总师。这一“重点型号”的研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该型号的研制,我国直升机研制能力大约可提前20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2003年4月,重点型号首飞、研制成功,创造了航空界的多项奇迹…… </P>
<P>  “面对人生几次重大抉择,我无怨无悔!一生的事业,毕生的追求,只有把自己的爱好和祖国的利益联系起来,才是理想!只有把人生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生命的价值才有广阔的舞台。” </P>
<P>  从小渴望飞翔 </P>
<P>  世界滑翔机之父德国人李林达尔,进行过数千次滑翔飞行,最终于1896年为他所心爱的飞行事业献出了生命,死前平静地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总有人牺牲的。” </P>
<P>  初中时的吴希明向往天空、渴望飞翔。他要成为“中国的李林达尔”,这听来简直是天真狂妄,但他说:“对于人生来说,真的不需要太多的行囊,只要一件就够了:梦想。有梦想才会有付出,才会有投入,才会有积累,才会有收获。” </P>
<P>  来到研究所后,吴希明被分配到一室总体设计组工作,从事直升机总体设计和气动计算工作。直升机总体设计和气动计算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不断飞跃的设计理念,它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作战性能,是直升机设计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P>
<P>  工作中,他深感仅凭大学的那些东西远远不够,于是开始自学。 </P>
<P>  “那时对直升机的学习几乎痴迷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在图书馆和办公室度过的,先后查阅了几十万字的资料,短短的几年就翻遍了六○二所图书馆里有关直升机技术的所有图书……” </P>
<P>  为适应国防现代化和中国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反对世界新霸权主义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开始了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它是按当今国际先进直升机技术要求设计的,整个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没有任何借鉴,没有任何经验,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P>
<P>  从那天起,他和同事开始了同国外抢夺直升机武器装备现代化制高点的征途:起早贪黑、全力以赴,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也没有日月起落的不同差异,多少个通宵达旦的彻夜工作,多少次工作到天亮只洗一把脸、吃两个馒头后又坐在计算机旁边。 </P>
<P>  终于,他实现了自己梦想———“中国也有了世界一流直升机了!” </P>
<P>  “我时常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只有拥有知识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否则只能是被人瞧不起。”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P>
<P>  “6+11”工作制 </P>
<P>  从挑起“重点型号”研发重任的第一天起,吴希明的脚下只有一条路,从设计室到试验室,从试验室到工厂,再由工厂到设计室,心中只容得下4个字:重点型号。在最忙的2001年、2002年,他带头实行“6+11”工作制(每周6天、每天11小时工作)。那两年中,他只休息过4天,正月初一、初二和五一、五二。 </P>
<P>  “选择了这一行,就注定着要奉献;既然投身热爱的事业,就意味着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比常人挑起更重的担子和付出更多的牺牲。” </P>
<P>  1999年11月,正当全国人民喜迎澳门回归的时候,吴希明爱人李俭被查出患有腰椎神经根纤维瘤,要在北大医院做手术,此时高新工程刚刚立项,百端待举,时任副总设计师的吴希明又如何能离开?面对吴希明两难的抉择,李俭主动提出让他留下来工作,而她手术、出院都是吴希明的同事办的手续,然后接到驻京办事处的。 </P>
<P>  “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我非常幸运,我有一个平静而又温暖的家,有一个聪明贤惠的妻子,在我缺乏信心的时候,她给我肯定,在我疲惫的时候,她给我动力,当我洋洋得意的时候,她也会给我泼点冷水。我想这就是爱吧!。” </P>
<P>  “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知道只有用我的工作和成绩来报答她对我的宽容和理解。”他把这种爱化作动力,带到了工作中。 </P>
<P>  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 </P>
<P>  科学路上的攀登就是持之以恒的创新,就是要敢于站在巨人肩上勇摘胜利果实。他对同事和员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怕失败,在失败中减少失败就是胜利。放弃才是彻底失败。” </P>
<P>  承担了总体设计任务的吴希明发现了法国人在设计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真理面前他没有退缩,也没有迷信权威,而是大胆突破原型机技术上的框框,成功解决了直升机总体设计技术难题,独立完成了某方案的论证、计算分析和设计出图等工作,使我军首次拥有了自行研制的武装直升机。 </P>
<P>  如果说创新就是成功的灵魂的话,那么严谨是成功的基石,一架直升机上有几万个零部件,哪怕丁点差错,都会带来隐患。因为战争中直升机的一点儿故障都可能带来全局的失利,“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工作标准,已深深地烙在每个人心中。 </P>
<P>  2004年,六○二所某型号直升机进行科研试飞,飞行员对飞机评价很高,只是说偶尔有点小噪音,吴希明没有放过这个征兆。 </P>
<P>  “因为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一起重大的飞行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后面有1000个事故隐患。” </P>
<P>  30多天,3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同事们一起查阅了几千份技术图纸,几百份计算报告,做了几十次地面试验,终于排除了这个隐患。 </P>
<P>  科学研究绝对不能有侥幸心理,“一个小噪音=30天没日没夜的工作”就是这最好的注解。 </P>
<P>  吴希明,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研究员。 </P>
<P>  1984年,吴希明大学毕业,怀着航空报国的理想,来到位于三线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他从普通设计员到实验室主任、副总设计师直至总设计师,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20年。他先后参与了“八五”、“九五”、“十五”课题的预研工作,主持了几乎所有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升机型号的研制工作。他独立完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首次应用于某型号的数字化全机理论外形设计,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的CAD/CAM空白。作为国家重点型号的第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为型号顺利实现重大节点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同事一起开创了中国直升机研制“探索一代、预研一代、设计一代、生产一代”多型号并驾齐驱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国直升机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飞跃作出了突出贡献,荣立一等功2次。 </P>
<P>  ■新闻背景 </P>
<P>  一月十三日,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P>
<P>  勇夺奥运金牌的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运动员刘翔;扎根戈壁的科技尖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李鸿;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屡建奇功的缉毒勇士、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保山市公安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印春荣;在石油工业一线取得骄人业绩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经理王新纯;航空报国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等十位在各自领域业绩斐然、贡献突出的杰出青年走上了鲜花装点、星光灿烂的领奖台,在鲜花和掌声中接过了熠熠生辉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奖杯。</P><P>
消息源:科技日报</P>
<P>来北京之前,江西景德镇,六○二所。 </P>
<P>  三线山沟里出了个全国杰出青年,所里要开欢送会,墙上的条幅———“向吴希明同志学习。” </P>
<P>  吴希明作报告:“我也要向吴希明同志学习!”一语既出,举座皆惊。 </P>
<P>  他说:“吴希明要去北京了,去北京的吴希明不是我,而是凝聚了咱们六○二所科研精神的一个符号人物。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激情奉献,正是全体六○二所人的优秀品质。这样看来,选那个吴希明当‘杰出’,够格!” </P>
<P>  1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P>
<P>  吴希明作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在授奖仪式上接受荣誉。 </P>
<P>  就在颁奖大会的前一天,吴希明做客搜狐网,与网友交流时,他说:“请相信我,中国一定会拥有世界最好的直升机,因为有我,有我们,有一群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热血青年!为了直升机———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P>
<P>  就是这个热血青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第一架运输型直升机、第一架舰载直升机、第一架武装直升机……无疑他是幸运的,“最幸运的莫过于参加了几乎所有直升机机型的设计”。 </P>
<P>  也就是这些翱翔天空的飞行器,将中国直升机研制水平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军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了主动权。 </P>
<P>  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 </P>
<P>  2001年2月,吴希明36岁,任所行政总设计师,据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 </P>
<P>  有人说过:“命运就是每一天生活的累积,态度决定一个人的生存状态。”1984年,吴希明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飞机系毕业,就一脚踏进了景德镇。20几年来,从普通设计员到研究室主任,从副总设计师直至总设计师,一步一个脚印,撑起一片天空。 </P>
<P>  1995年—1996年,在英国作为访问学者期间,32岁的吴希明发现大英博物馆里,许多许多宝贝价值连城,宝贝的故乡是“中国”。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屈辱,至今谈起来这段经历,还是痛心疾首。 </P>
<P>  他深知,我国在直升机领域里技术薄弱,没有积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直升机开始大批服役时,中国直升机研制还停留在把别人的飞机买过来大卸八块,然后测绘变成图纸的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整整相差20年。而吴希明所在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是我国惟一以直升机设计、试验和相关课题预研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 </P>
<P>  访问结束了,他一天也没多留就回到了祖国,在1996年,党的生日那一天。 </P>
<P>  “为什么?就为了设计出我们自己的一流直升机!”他目光犀利,射向远方。 </P>
<P>  他做到了,他实现了——— </P>
<P>  直-11军民通用轻型直升机:吴希明首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实用的全机理论外形,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直-11是我国直升机行业由测绘仿制步入自行研制新阶段的第一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也是第一个在部队服役出勤率最高的直升机机种。 </P>
<P>  某重点型号:从1998年始,吴希明担任“重点型号”第一副总师。这一“重点型号”的研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根据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该型号的研制,我国直升机研制能力大约可提前20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2003年4月,重点型号首飞、研制成功,创造了航空界的多项奇迹…… </P>
<P>  “面对人生几次重大抉择,我无怨无悔!一生的事业,毕生的追求,只有把自己的爱好和祖国的利益联系起来,才是理想!只有把人生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生命的价值才有广阔的舞台。” </P>
<P>  从小渴望飞翔 </P>
<P>  世界滑翔机之父德国人李林达尔,进行过数千次滑翔飞行,最终于1896年为他所心爱的飞行事业献出了生命,死前平静地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总有人牺牲的。” </P>
<P>  初中时的吴希明向往天空、渴望飞翔。他要成为“中国的李林达尔”,这听来简直是天真狂妄,但他说:“对于人生来说,真的不需要太多的行囊,只要一件就够了:梦想。有梦想才会有付出,才会有投入,才会有积累,才会有收获。” </P>
<P>  来到研究所后,吴希明被分配到一室总体设计组工作,从事直升机总体设计和气动计算工作。直升机总体设计和气动计算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不断飞跃的设计理念,它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作战性能,是直升机设计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P>
<P>  工作中,他深感仅凭大学的那些东西远远不够,于是开始自学。 </P>
<P>  “那时对直升机的学习几乎痴迷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在图书馆和办公室度过的,先后查阅了几十万字的资料,短短的几年就翻遍了六○二所图书馆里有关直升机技术的所有图书……” </P>
<P>  为适应国防现代化和中国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反对世界新霸权主义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开始了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它是按当今国际先进直升机技术要求设计的,整个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没有任何借鉴,没有任何经验,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P>
<P>  从那天起,他和同事开始了同国外抢夺直升机武器装备现代化制高点的征途:起早贪黑、全力以赴,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也没有日月起落的不同差异,多少个通宵达旦的彻夜工作,多少次工作到天亮只洗一把脸、吃两个馒头后又坐在计算机旁边。 </P>
<P>  终于,他实现了自己梦想———“中国也有了世界一流直升机了!” </P>
<P>  “我时常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只有拥有知识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否则只能是被人瞧不起。”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P>
<P>  “6+11”工作制 </P>
<P>  从挑起“重点型号”研发重任的第一天起,吴希明的脚下只有一条路,从设计室到试验室,从试验室到工厂,再由工厂到设计室,心中只容得下4个字:重点型号。在最忙的2001年、2002年,他带头实行“6+11”工作制(每周6天、每天11小时工作)。那两年中,他只休息过4天,正月初一、初二和五一、五二。 </P>
<P>  “选择了这一行,就注定着要奉献;既然投身热爱的事业,就意味着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比常人挑起更重的担子和付出更多的牺牲。” </P>
<P>  1999年11月,正当全国人民喜迎澳门回归的时候,吴希明爱人李俭被查出患有腰椎神经根纤维瘤,要在北大医院做手术,此时高新工程刚刚立项,百端待举,时任副总设计师的吴希明又如何能离开?面对吴希明两难的抉择,李俭主动提出让他留下来工作,而她手术、出院都是吴希明的同事办的手续,然后接到驻京办事处的。 </P>
<P>  “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我非常幸运,我有一个平静而又温暖的家,有一个聪明贤惠的妻子,在我缺乏信心的时候,她给我肯定,在我疲惫的时候,她给我动力,当我洋洋得意的时候,她也会给我泼点冷水。我想这就是爱吧!。” </P>
<P>  “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知道只有用我的工作和成绩来报答她对我的宽容和理解。”他把这种爱化作动力,带到了工作中。 </P>
<P>  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 </P>
<P>  科学路上的攀登就是持之以恒的创新,就是要敢于站在巨人肩上勇摘胜利果实。他对同事和员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怕失败,在失败中减少失败就是胜利。放弃才是彻底失败。” </P>
<P>  承担了总体设计任务的吴希明发现了法国人在设计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真理面前他没有退缩,也没有迷信权威,而是大胆突破原型机技术上的框框,成功解决了直升机总体设计技术难题,独立完成了某方案的论证、计算分析和设计出图等工作,使我军首次拥有了自行研制的武装直升机。 </P>
<P>  如果说创新就是成功的灵魂的话,那么严谨是成功的基石,一架直升机上有几万个零部件,哪怕丁点差错,都会带来隐患。因为战争中直升机的一点儿故障都可能带来全局的失利,“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工作标准,已深深地烙在每个人心中。 </P>
<P>  2004年,六○二所某型号直升机进行科研试飞,飞行员对飞机评价很高,只是说偶尔有点小噪音,吴希明没有放过这个征兆。 </P>
<P>  “因为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一起重大的飞行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后面有1000个事故隐患。” </P>
<P>  30多天,3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同事们一起查阅了几千份技术图纸,几百份计算报告,做了几十次地面试验,终于排除了这个隐患。 </P>
<P>  科学研究绝对不能有侥幸心理,“一个小噪音=30天没日没夜的工作”就是这最好的注解。 </P>
<P>  吴希明,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研究员。 </P>
<P>  1984年,吴希明大学毕业,怀着航空报国的理想,来到位于三线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他从普通设计员到实验室主任、副总设计师直至总设计师,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20年。他先后参与了“八五”、“九五”、“十五”课题的预研工作,主持了几乎所有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升机型号的研制工作。他独立完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首次应用于某型号的数字化全机理论外形设计,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的CAD/CAM空白。作为国家重点型号的第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为型号顺利实现重大节点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同事一起开创了中国直升机研制“探索一代、预研一代、设计一代、生产一代”多型号并驾齐驱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国直升机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飞跃作出了突出贡献,荣立一等功2次。 </P>
<P>  ■新闻背景 </P>
<P>  一月十三日,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P>
<P>  勇夺奥运金牌的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运动员刘翔;扎根戈壁的科技尖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李鸿;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屡建奇功的缉毒勇士、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保山市公安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印春荣;在石油工业一线取得骄人业绩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经理王新纯;航空报国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等十位在各自领域业绩斐然、贡献突出的杰出青年走上了鲜花装点、星光灿烂的领奖台,在鲜花和掌声中接过了熠熠生辉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奖杯。</P>
<P>请教谁是李林达尔啊?</P>
可以看的出法国人确实帮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