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的手钳做什么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0:11:41


1250888_1352266032.jpg
今天逛论坛,偶然发现这个东西,1979年陕西风翔出土的一把秦代铜手钳,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很好奇在那个年代,这东西用来拧什么?




1250888_1352266032.jpg
今天逛论坛,偶然发现这个东西,1979年陕西风翔出土的一把秦代铜手钳,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很好奇在那个年代,这东西用来拧什么?


铁匠用的吧。当然当时可能不叫铁匠,叫银匠或者铜匠

原来钳子几千年来一直这个样子
秦代的好些东西真有工业范儿!
不得不怀疑秦国人是东西方人结合的产物。
西方人那时候还在干什么
第一次见,碉堡!
真的假的,做工真好啊
秦代的手工业简直就是简化版本的现代工业
秦代的武器都是标准件组合成的,各地生产武器都是按统一标准生产
战场上损坏的武器可以取下好的零件来重新组合成一个可用的
有时候历史真的很诡异,秦始皇还有王莽两人都很像是穿越者
设计的很有范啊。把手顶端还打个眼,不用可以挂哪。
杠杆原理,不可思议。。。。。。
李斯,赵高耽误我中华啊,要是扶苏继大统现在兔子家得妖孽成何种地步,殖民火星妥妥的
修兵器盔甲,猜测
小偷偷钱包用的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3-3-16 08:40
秦代的手工业简直就是简化版本的现代工业
秦代的武器都是标准件组合成的,各地生产武器都是按统一标准生产 ...



     秦兵马俑先后出土铜镞达九千二百多件。数量之巨,充分反映了强弓劲弩在秦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秦镞的基本形制沿用了战国时流行的三棱镞,制作工艺相当精密: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了成束的铜镞279束,每束的标准是一百支,这是其中的一束。接近完美的三棱流线型箭头,三棱的三边等长最大的误差0.55毫米,最小的误差0.02毫米,这样精细程度达到了骇人的程度,完美的气动外形。
     而达到如此先进的标准化作业的方法就是“物勒工名”,也就是在器物上面要刻上制造者和相关负责人的名字,秦国的军工企业实行的种四级管理制度,兵器上刻上面所有跟这支兵器质量有关系的人的名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必须要保证它的质量,如果你保证不了它的质量就是死,而且谁也跑不了。而这种逐级管理、责任到人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事实上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典范。(引自色影无忌论坛)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3-3-16 08:40
秦代的手工业简直就是简化版本的现代工业
秦代的武器都是标准件组合成的,各地生产武器都是按统一标准生产 ...



     秦兵马俑先后出土铜镞达九千二百多件。数量之巨,充分反映了强弓劲弩在秦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秦镞的基本形制沿用了战国时流行的三棱镞,制作工艺相当精密: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了成束的铜镞279束,每束的标准是一百支,这是其中的一束。接近完美的三棱流线型箭头,三棱的三边等长最大的误差0.55毫米,最小的误差0.02毫米,这样精细程度达到了骇人的程度,完美的气动外形。
     而达到如此先进的标准化作业的方法就是“物勒工名”,也就是在器物上面要刻上制造者和相关负责人的名字,秦国的军工企业实行的种四级管理制度,兵器上刻上面所有跟这支兵器质量有关系的人的名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必须要保证它的质量,如果你保证不了它的质量就是死,而且谁也跑不了。而这种逐级管理、责任到人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事实上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典范。(引自色影无忌论坛)
   
这把钳子做工真好,竟然是秦代的,开眼界了。

放逐的云 发表于 2013-3-16 08:22
真的假的,做工真好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
我会乱说?:D。
1250888_1352266032A.jpg
放逐的云 发表于 2013-3-16 08:22
真的假的,做工真好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
我会乱说?:D。
1250888_1352266032A.jpg
秦代度、量、衡、文字、制度、工艺、管理统一化、规范化
真是历史上的奇葩吖
建议楼猪看看央视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能把下巴震惊下来
这钳子是打铁的时候用来夹住工件的吧
没看到销钉,不知道它是怎么组装的
前阵子不是放过一部介秦帝国的片子么,出土的那些武器的技术水平,还有设计思想或者说思路,以当时的眼光看来,碉堡了。
真的很有穿越感,老是觉得穿越也许真的存在过
alberta 发表于 2013-3-16 08:15
不得不怀疑秦国人是东西方人结合的产物。
是啊,凡是看起来顺眼点儿的东西都是源于西方的啊。
alberta 发表于 2013-3-16 08:15
不得不怀疑秦国人是东西方人结合的产物。
秦代啊,哪个时间段西方人是什么层次?

这是打脸还是卖萌?
自独尊儒术后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磨锋利后就可以发明剪刀啦。
尹湾汉墓《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略谈本文的写作主要参考了李斌的尹湾《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看汉代作战方式的演变(技术史研究)、李均明的尹湾汉墓出土“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初探(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及陈文杰的读《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札记(安作璋先生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刘洪起的重现西汉档案文书的风采——江苏东海尹湾汉墓发掘记(考古人手记第二辑)、李成圭的前汉长安武库收藏目录之发现——关于尹湾简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之探讨(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文章第一节:出土

尹湾。
这是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在距尹湾村西南约两公里的高岭上,有一处高出岭面人工堆积的土墩。
长久以来,东海民间流传着“阿斗墓在羽山南”,这个羽山就是左传中“昔殛鲧于羽山”的那个羽山(在温泉镇以北),为苏鲁两省交界,而尹湾村西南的这处高岭恰为羽山山脉之余尾,因此这个2500平方米的土墩也一直被认为是传说的“阿斗墓”。
1993年2月,几个尹湾村民在挖药材的过程,无意打开数座汉墓,他们甚至直接打开了一号墓的棺盖(根据刘洪起的回忆,这些村民是以挖药材的名义进行挖坟取宝),但幸运的是,温泉镇党委很快就赶到现场予以制止,同时向东海县博物馆报告。
东海县博物馆派出专职考古人员刘劲松赶到现场,补救性地清理了一号墓,同时市博物馆也派出纪达凯、项剑云协助清理鉴定,后经省文化厅批准,调用了尹湾村20余名劳力,继续对尹湾墓葬群中的2至6号墓进行发掘。
很显然,这是一个由市、县部门组织的普通考古队伍,在挖掘中,他们颇有收获,尤其是2号墓出土两件缯绣被面,堪称极为珍贵的文物,但也有失望,6座墓中竟有4座被盗掘过,而6号墓则是他们最后发掘的一座墓葬,也是他们回报最丰的一座。
六号墓为夫妻合葬墓,4月20日出土时,围观人员已达万人,考古人员商定连夜开棺,又当众宣布“明天开棺”,围观人员逐渐散去。
到晚上9点,考古人员连夜开始清理6号墓,并将棺木移至尹湾村村委会,在清理男尸足部的时候,发现大量简牍。
如此众多的简牍材料,完全出于考古人员的意料之外,而这种由县市组织的草台班子很快就暴露出他的不足,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从棺液捞出简牍时,简牍表面上似乎还浮动着一层闪亮的油光,但墨迹很清晰,而考古人员在匆忙只是取一片,登记造册一片,忙得不可开交,没能一件一件地照相,铸成了大错。
接着,在向东海县政府、文化局和温泉镇党委领导汇报的现场办公会上,温泉镇一位领导随手就从桶里取出一片木牍观看,又是一场巨大的灾害,他所拿的就是木牍中最为重要的吏员薄,他的大拇指就按在右上方,把这片木牍的标题给抹掉了,此后史学界为此争执不一。
但是最大的灾害还在后面,现场办公会决定由市博物馆负责抢救和保护这批简牍,但是由于支付给尹湾村的开工补偿费用没有到位(由于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民工不让带走简牍,市博物馆只能将简牍留在尹湾村村委会达一星期之久。
灾害降临了,一星期市博物馆发现在塑料桶里浸泡的简牍已经完全发黑,原本清晰可读的墨书已经十分模糊了。
顺便说一下,建国以来,在考古发掘中,这种由于业务素质欠缺造成文物破坏的情况并不少见,如银雀山汉墓就一个典型,在汉墓中挖掘了一整天,现场人员甚至还不知道他们脚下有着大量的汉简,最终导致汉简破坏严重,解读工作困难重重,部分汉简无法辨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南京博物馆的协助下,对这批简牍进行了抢救修复,总体而言,即便经过这么多的灾害,这批简牍在建国以后发现的简牍仍是质量非常高,再加上连云港博物馆没有垄断这批材料,而是请来了裘锡圭、谢桂华等诸位大家成立了尹湾汉墓整理小组,其整理工作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都是空前,并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 《尹湾汉墓简牍》 一书予以发表。
王国维称:“大抵由于新材料之发现,大抵由于新材料之发现”,正是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大内档案、居延汉简正是二十世纪初史学界的四大发现,而进入九十三年代,新材料出土层出不穷,殷墟有洹南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之出土,周史有杨家沟青铜器,先秦诸子有郭店简、上博简,法律史有张家山汉简,吴史有走马楼吴简,这些新材料之出土对史学界无疑是一极大的震荡,仅举一例,十几年前,李学勤先生曾经在一次小型座谈上说,如果有人研究法律史,千万要等一等,不要乱说话,因为张家山太重要了。
而尹湾汉简对于史学界亦是一极大之震惊,参与挖掘的刘洪石先生称为“这恐怕是我一生最值得回味、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从总体而言,这批简牍数量仅百余枚,字仅四万余字,比起来走马楼吴简的十万余枚是个非常小的数字,但是从史学研究的价值角度来看,
尹湾汉简中,有神乌傅这样的文学作品,有私人文书,有术数历谱,但是最重要的资料却是东海郡政府文书档案,共包括 《集簿》 、 《东海郡吏员总簿》 、 《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簿》 、 《东海郡属吏设置簿》 、 《武库永始四年车器集簿》 等六种簿集。
而我们的主角, 《武库永始四年车器集簿》 也终于在这个时候出场了,在这里我必须说明,永始四年是汉成帝永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3年,而这个集薄,反映的是东海郡武库在公元前十三年的库存情况,这个集薄的出土,对于秦汉军事史来说,可以说是有一个震憾般的效果,但很可惜的是,网上鲜有人利用这一新出土文献。
笔者原本将集薄准备全文打出,但由于打不出的字实在太多,所以用半个小时的时间从李明均《尹湾汉墓出土“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初探》将释文用图片形式复制出来。
第二节:略说
下面有位朋友说武库里有52万张弩,这是不确切,实际的数字是53万张弩,具体的原因我们后面在说,我们先来说说墓主人。
根据随葬品,我们可以知道墓主师饶生前任东海功曹史,葬于元延三年(公元前十年)。
功曹虽为百石小吏,月俸米十六斛,但地位显赫,被视为吏员中的“主吏”、“郡之极位”,负责郡吏考绩、晋升,还可参预一郡政务。
而师饶墓中发现的东海郡政府文书档案,一般被认为是抄录的副本,而接下去我们正式谈谈《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
先看标题,永始四年是公元前十三年,兵车器集薄是兵车器统计报表,而武库,我们也很好理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者的研究认为,由于武库的官员配置与器材统计均不见于出土的东海郡文书档案,由此集薄中所见的武库并不属于东海郡直接管辖,而是直属于中央,这个武库的设置,一般认为设置于东海郡治郯。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献等地,长安、洛阳等地皆有武库,而已挖掘的长安武库规模宏大,东西长约710米,南北宽约322米。
接着我们开始的话题,武库里为什么有53万张弩,而是52万张。
在简文中确实有“弩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二十六”的文字,不过简文另有“乘舆弩万一千八十一”,这个乘舆通与,也就是指皇室拥有的器物,换句话说前五十八项的统计,都是属于皇室。
接下去我们简略统计一下,集薄记载的兵车器数量是极其惊人:
弩弓:弩537707(乘舆11181),弓77521,小计615228
矢:弩矢11458424(乘舆34265),弓乘舆1199316(乘舆511),小计12657740
甲铠:甲142701(乘舆379),乘舆铁股衣225两1奇,铠63324,股甲衣□□□万563,铁甲札587299,革甲14斤。
头盔:(左革右是)暓98226(乘舆678),马甲(左革右是)暓5330
防牌:盾102551(乘舆2650)
枪:铜戈632(乘舆563),矛52555(乘舆2377),乘舆鈒943,鈹451222(乘舆1421),戟6634,有方78393,锻24167,小计614546
刀剑:剑99905(乘舆4),泾路匕首24804,锯□刀30098,刀156135,大刀127(232),小计311069
斧:铁斧1132(136)
战车:乘舆钲车、鼓车、武攠车18乘,乘舆兵车24乘。
连弩车564乘,冲车37辆,将军鼓车10乘,轻车301乘,将军兵车比二千将□鼓车116乘,□□车180乘,钲车8乘,鼓车6乘,战车1乘,□□车564乘,□车1乘,武刚强弩车10乘,×毂×车1乘,战车502乘,三轮兵车1乘(168),×佗龟车5乘,高□车11乘,□□车7两,□□车□车2133两,素□重车1993乘,兵□车677乘,合车2乘,蜚楼行临车2乘。小计7174乘(乘舆42+7132)
尹湾汉墓《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略谈本文的写作主要参考了李斌的尹湾《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看汉代 ...
天,一个武库有这么多储备!
不像是用来夹持炙热金属物或者烧火的,铜的导热很好,恐怕会烫手。
葱花饼 发表于 2013-3-16 11:21
秦代度、量、衡、文字、制度、工艺、管理统一化、规范化
真是历史上的奇葩吖
总体战、总动员把全国打造成一个耕、工、战机器。
天授玄鸟 发表于 2013-3-16 17:10
尹湾汉墓《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略谈本文的写作主要参考了李斌的尹湾《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看汉代 ...
推荐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基本上秦汉之后每况愈下。战国时候,随便一个赵国就能斩首匈奴十万,独立完成赵长城。
philosolar 发表于 2013-3-17 00:17
天,一个武库有这么多储备!
很多应该是积年累积的。堪用的不知道有多少。一年造一万两万,也不少了。每年都有生产定额的。
alberta 发表于 2013-3-16 08:15
不得不怀疑秦国人是东西方人结合的产物。
你这算侮辱老秦人么
葱花饼 发表于 2013-3-16 11:21
秦代度、量、衡、文字、制度、工艺、管理统一化、规范化
真是历史上的奇葩吖
远不止这些,曾经出土过秦代的家书,刻在竹片上的,内容是戍边的士兵要家里给寄钱买冬衣

戍边的军人可以写信回家讲这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需要军队里有给士兵写家书的文书,有从边关到居民点的邮递系统,居民点还得有人能看懂这信,然后家里寄钱到边关,又需要个简单的汇款系统(虽然十有八九是实体钱币邮寄,保证原样送到收款人手里也不简单),这些都能做到,还具有普遍性,恐怕秦以后也就只有新中国成立后才能实现。
不及高洋 发表于 2013-3-17 00:29
不像是用来夹持炙热金属物或者烧火的,铜的导热很好,恐怕会烫手。
可能手柄上缠了麻绳、兽皮之类的东西来隔热,这些都保存不下来。
就像青铜剑,出土的不少,柄都很细,直接握持难以用力,本来是镶了木柄还是缠了东西谁也不知道。
也可以当刑具,夹手指头挺好的。
不及高洋 发表于 2013-3-17 00:29
不像是用来夹持炙热金属物或者烧火的,铜的导热很好,恐怕会烫手。
肯定有护手,套子之类的东西。类似出土的铜剑,剑柄基本都不是原样
打铁呀。。。说明当时已经有折叠锻打技术了
相比之下莱泽蔓弱爆了
民临天下 发表于 2013-3-16 11:25
建议楼猪看看央视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能把下巴震惊下来
复活军团只找到720P资源,哪里有10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