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中金:像大国企 离职潮从高管向中层蔓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03:07
   “今年如果没有人保这单,估计连盈亏点都达不到。”中金公司的内部人士如此感叹道。

    曾几何时,中金的担心是年底的奖金该如何分配。而今,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低迷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偏心”,日益国企化的中金正在面临一个“艰难时代”。

队伍不好带
   “中金越来越像一个大国企了,这里混日子很好啊。”一位已经离开中金的员工不无遗憾的说。

    中金的离职潮正在从以前的高管向中层“蔓延”。很多中金的中层员工或是选择离开中金,加盟买方,或是离职求学,抑或是创业、投身私募股权基金和天使基金等等,总之,离开中金。

    此前,中金投资银行部的元老级人物纷纷跳槽离职,先是1998年加入中金,曾参与一系列引人瞩目的交易的资深银行家贝多广,跳槽去了摩根大通,担任了摩根大通合资券商的负责人;另一个元老是丁玮,这位中金投资银行部的主管被新加坡投资集团淡马锡(Temasek)任命为中国区总裁。更早之前,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加盟了高盛(Goldman Sachs),担任高盛投行部门董事总经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金中层也选择了离开。中国金融业的人才成本仍然很高,金融机构争夺优秀人才的竞争很激烈。在美国,经验丰富的并购银行家会有20多年从业经验,而在中国即使只有5年从业经验的“银行家”也很受金融机构的青睐。而且,在中国经营的银行越来越多,他们和私募基金一起争夺最好的人才。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失,中金也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实际上,当初金融危机一发生,中金便认定是一个延揽海外优秀金融人才回国报效的良机,一时间,中金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华尔街和伦敦,希望“捡到”物美价廉的精英,而今都砸在自己的手里了。

    和上述画面相映衬的则是,一群又一群的毕业自耶鲁、普林斯顿、哈佛等名校的富有才华的学子,在中金被称为“现象级”过客——毕业名校、实习出众、无事可做、黯然离去。

    这些人在实习期的表现一般都很好,有能力的做项目,有关系的带来项目,留下这样的人才自然不会引发争议。只是赶上市况不好、人多项目少的时候,这些少年精英也就陷入了无事可做的窘境,一来二去的,不是公司赶你走,就是自己感觉了然无趣,准备离开了。

内外交困
人员流失,生意一定难做.

    中金的生意不再好做了,复星医药(600196.SH)去年10月底在香港股市交易首日,盘中股价一度下跌12%。复星医药IPO每股定价11.80港元,与其A股当时2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相比折让9.9%。中国证监会规定,中国内地公司在香港IPO定价的折让上限为10%。操作此次IPO的是中金公司、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瑞银、中国农业银行和海通证券(600837.SH)。

    香港原本是中金的重镇,但是2012年一切发生了改变。

    Dealogic数据显示,2012年,香港股市的IPO融资额仅为32亿美元,而2011年全年达354亿美元,2010年全年更是创纪录达到了678亿美元。按迄今的情况看,纳斯达克[微博]、纽约证交所和上海证交所在全球排行榜上居前,香港则跌落至第7位。香港股市IPO的传统来源——中国内地大型国有企业,正渐渐“枯竭”,因为大多数企业已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上市工作,而帮助中国内地大型国企上市曾是中金的“拿手好戏”之一。

    中金投行部门的利润也今非昔比。中金是人保的联席主承销商之一,用中金自己人的话说:“这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谁都挣不到钱,能把路费、房费挣出来就阿弥陀佛了,但是还得做,不然今年的盈亏点就更达不到了。”

    天下没有好做的生意,或者说好做生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国企IPO的资源日渐稀少,民企IPO的项目中金又不敢轻易接手。对于中金这样所谓的规范化国际投行来说,较小的交易规模意味着同样的人力成本付出、财务支出,却只能获得较少的佣金。与此同时,市况不好,交易摇摆不定,投资者信心日渐下滑也在侵蚀着中金的“老本”。

    此外,投资者对规模较小的内地民营企业往往带着怀疑眼光。这些企业大多经营时间不长,公司治理上或多或少都存有问题,已经赚不到钱的中金可不想再惹一身臊。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2年上半年,亚洲投行手续费收入前十名的机构中,有四家是中资机构——中信证券、国信证券、中国银行和广发证券,中金公司只是默默的排在15位以内。

    中金的尴尬正在于此,外部市场的萎靡给本已经不擅长国内市场的中金增加了“负担”,在金融危机中,许多已在中国打下根基的华尔街银行财力和声誉双双受损,而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快速成长,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地位。中国本土企业愈发青睐本国银行,即使是前往海外攻城掠地,进行融资和收购的时候,也开始喜欢与本土银行合作。中金以前强调的“海外背景”现在倒成了“鸡肋”。

    中金也在努力改变着自己。

    去年年中,中金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将与美国对冲基金巨头BrevanHoward Capital Management联合推出一只新基金,其投资对象为Brevan Howard管理的一系列基金。

    公告未透露新基金的相关细节,仅表示该基金将提供以宏观交易策略为主的多资产类别投资机会,上述基金也将为离岸投资者提供离岸人民币认购类别,以满足广大离岸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新基金是中金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第二只合作对冲基金。首只合作对冲基金是2012年5月与Sloane Robinson合建的一只以多头为主的股票基金。该对冲基金将专注于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地区的投资,公告没有披露基金规模及推出时间。

    只是,这种小打小闹式的改造,能让中金这个庞然大物再度起舞吗?
http://finance.qq.com/a/20130220/001020.htm   “今年如果没有人保这单,估计连盈亏点都达不到。”中金公司的内部人士如此感叹道。

    曾几何时,中金的担心是年底的奖金该如何分配。而今,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低迷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偏心”,日益国企化的中金正在面临一个“艰难时代”。

队伍不好带
   “中金越来越像一个大国企了,这里混日子很好啊。”一位已经离开中金的员工不无遗憾的说。

    中金的离职潮正在从以前的高管向中层“蔓延”。很多中金的中层员工或是选择离开中金,加盟买方,或是离职求学,抑或是创业、投身私募股权基金和天使基金等等,总之,离开中金。

    此前,中金投资银行部的元老级人物纷纷跳槽离职,先是1998年加入中金,曾参与一系列引人瞩目的交易的资深银行家贝多广,跳槽去了摩根大通,担任了摩根大通合资券商的负责人;另一个元老是丁玮,这位中金投资银行部的主管被新加坡投资集团淡马锡(Temasek)任命为中国区总裁。更早之前,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加盟了高盛(Goldman Sachs),担任高盛投行部门董事总经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金中层也选择了离开。中国金融业的人才成本仍然很高,金融机构争夺优秀人才的竞争很激烈。在美国,经验丰富的并购银行家会有20多年从业经验,而在中国即使只有5年从业经验的“银行家”也很受金融机构的青睐。而且,在中国经营的银行越来越多,他们和私募基金一起争夺最好的人才。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失,中金也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实际上,当初金融危机一发生,中金便认定是一个延揽海外优秀金融人才回国报效的良机,一时间,中金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华尔街和伦敦,希望“捡到”物美价廉的精英,而今都砸在自己的手里了。

    和上述画面相映衬的则是,一群又一群的毕业自耶鲁、普林斯顿、哈佛等名校的富有才华的学子,在中金被称为“现象级”过客——毕业名校、实习出众、无事可做、黯然离去。

    这些人在实习期的表现一般都很好,有能力的做项目,有关系的带来项目,留下这样的人才自然不会引发争议。只是赶上市况不好、人多项目少的时候,这些少年精英也就陷入了无事可做的窘境,一来二去的,不是公司赶你走,就是自己感觉了然无趣,准备离开了。

内外交困
人员流失,生意一定难做.

    中金的生意不再好做了,复星医药(600196.SH)去年10月底在香港股市交易首日,盘中股价一度下跌12%。复星医药IPO每股定价11.80港元,与其A股当时2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相比折让9.9%。中国证监会规定,中国内地公司在香港IPO定价的折让上限为10%。操作此次IPO的是中金公司、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瑞银、中国农业银行和海通证券(600837.SH)。

    香港原本是中金的重镇,但是2012年一切发生了改变。

    Dealogic数据显示,2012年,香港股市的IPO融资额仅为32亿美元,而2011年全年达354亿美元,2010年全年更是创纪录达到了678亿美元。按迄今的情况看,纳斯达克[微博]、纽约证交所和上海证交所在全球排行榜上居前,香港则跌落至第7位。香港股市IPO的传统来源——中国内地大型国有企业,正渐渐“枯竭”,因为大多数企业已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上市工作,而帮助中国内地大型国企上市曾是中金的“拿手好戏”之一。

    中金投行部门的利润也今非昔比。中金是人保的联席主承销商之一,用中金自己人的话说:“这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谁都挣不到钱,能把路费、房费挣出来就阿弥陀佛了,但是还得做,不然今年的盈亏点就更达不到了。”

    天下没有好做的生意,或者说好做生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国企IPO的资源日渐稀少,民企IPO的项目中金又不敢轻易接手。对于中金这样所谓的规范化国际投行来说,较小的交易规模意味着同样的人力成本付出、财务支出,却只能获得较少的佣金。与此同时,市况不好,交易摇摆不定,投资者信心日渐下滑也在侵蚀着中金的“老本”。

    此外,投资者对规模较小的内地民营企业往往带着怀疑眼光。这些企业大多经营时间不长,公司治理上或多或少都存有问题,已经赚不到钱的中金可不想再惹一身臊。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2年上半年,亚洲投行手续费收入前十名的机构中,有四家是中资机构——中信证券、国信证券、中国银行和广发证券,中金公司只是默默的排在15位以内。

    中金的尴尬正在于此,外部市场的萎靡给本已经不擅长国内市场的中金增加了“负担”,在金融危机中,许多已在中国打下根基的华尔街银行财力和声誉双双受损,而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快速成长,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地位。中国本土企业愈发青睐本国银行,即使是前往海外攻城掠地,进行融资和收购的时候,也开始喜欢与本土银行合作。中金以前强调的“海外背景”现在倒成了“鸡肋”。

    中金也在努力改变着自己。

    去年年中,中金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将与美国对冲基金巨头BrevanHoward Capital Management联合推出一只新基金,其投资对象为Brevan Howard管理的一系列基金。

    公告未透露新基金的相关细节,仅表示该基金将提供以宏观交易策略为主的多资产类别投资机会,上述基金也将为离岸投资者提供离岸人民币认购类别,以满足广大离岸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新基金是中金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第二只合作对冲基金。首只合作对冲基金是2012年5月与Sloane Robinson合建的一只以多头为主的股票基金。该对冲基金将专注于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地区的投资,公告没有披露基金规模及推出时间。

    只是,这种小打小闹式的改造,能让中金这个庞然大物再度起舞吗?
http://finance.qq.com/a/20130220/001020.htm
中金?   不是说是地雷阵的吗?
不知道中金是干什么的,但好家象很牛气的样子,人很多,却从不生产哪怕一颗钉子。
我总觉得地雷阵才是真正的影帝   星空大师算鸟啊在他面前
求助地雷阵是谁?
jxd1984 发表于 2013-2-20 12:51
求助地雷阵是谁?
估计是影帝的前任
不就是那个说自已要去趟地雷,结果自已家和身边人个个是贪官嘛。影帝和这位比起来演技还差点.
影帝们真不是盖的,不知道这届影帝如何
xxg1017 发表于 2013-2-20 14:34
影帝们真不是盖的,不知道这届影帝如何
影帝们纷纷表示,这得问导演!
导演接着表示,大方向投资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