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货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28:54


最近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又成了热门讨论话题,但看到其中有不少关于货币相关概念的误读,所以想简要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如有说的不正确的地方请指正。之前曾经写过点相关的内容:
http://lt.cjdby.net/thread-1508621-1-1.html
但可能写的不够直白,所以想用更直观具体的方式来介绍货币,用一个简化了的模型来说明:
      假设有一个国家的政府G,央行X,商业银行Y,以及两个国民A、B。央行X发行了100万元的本国货币,其中政府G拥有20万,而国民A、B各拥有40万元,政府和国民都不持有现金,而是全部存在商业银行Y,这一时刻该国的货币供应量为100万元。国民B向商业银行Y贷款30万元,然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这笔贷款直接存在商业银行Y;另一种是向国民A购买30万元的商品,然后这笔钱成为A的,然后A再存入商业银行Y。不管是这两种情况的那一种,这时候商业银行Y存款都增加为130万元,这时的货币供应量为130万元。国民A向商业银行又贷款20万元,和B贷款的情况一样,这都会使得商业银行Y的存款增加到150万元,货币供应量为150万元。这种信贷可以持续进行下去,可以看到货币供应量可以随着信贷的增加而增加,远远高于央行X货币发行的量。政府G要进行支出,想支出30万元,但自己拥有的仅20万元,那么怎么办呢?向国民A、B借?可以,但如果A和B都不给借呢?那政府G还有一个终极办法,那就是让央行X,新发行10万货币给自己,然后央行就拥有了10万元的“国债”,这时货币供应量就增加为160万元。
      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靠商业银行信贷,另一种是靠央行再新发行货币。只要经济自身增长动力强劲,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资金需求”,就会进行信贷,这样就会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大。这个时候的货币供应量虽然增加了,但央行并没有多发行货币,这种情况下如果被称为“印钞”恐怕并不合适。而另一种情况政府没有足够的钱,通过央行新发行更多的货币给自己,这时候恐怕称为“印钞”更合适些。
     所以说同样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像中国和美日等国就很不相同。日本央行购买的日本政府债券已经高达超过其GDP的22%,而美联储购买的美国政府债券也接近其GDP的11%(只算国债,没包括两房债券),那么中国央行持有多少中国政府债券呢?以2012年11月为例,仅有中国当年GDP的2.9%


最近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又成了热门讨论话题,但看到其中有不少关于货币相关概念的误读,所以想简要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如有说的不正确的地方请指正。之前曾经写过点相关的内容:
http://lt.cjdby.net/thread-1508621-1-1.html
但可能写的不够直白,所以想用更直观具体的方式来介绍货币,用一个简化了的模型来说明:
      假设有一个国家的政府G,央行X,商业银行Y,以及两个国民A、B。央行X发行了100万元的本国货币,其中政府G拥有20万,而国民A、B各拥有40万元,政府和国民都不持有现金,而是全部存在商业银行Y,这一时刻该国的货币供应量为100万元。国民B向商业银行Y贷款30万元,然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这笔贷款直接存在商业银行Y;另一种是向国民A购买30万元的商品,然后这笔钱成为A的,然后A再存入商业银行Y。不管是这两种情况的那一种,这时候商业银行Y存款都增加为130万元,这时的货币供应量为130万元。国民A向商业银行又贷款20万元,和B贷款的情况一样,这都会使得商业银行Y的存款增加到150万元,货币供应量为150万元。这种信贷可以持续进行下去,可以看到货币供应量可以随着信贷的增加而增加,远远高于央行X货币发行的量。政府G要进行支出,想支出30万元,但自己拥有的仅20万元,那么怎么办呢?向国民A、B借?可以,但如果A和B都不给借呢?那政府G还有一个终极办法,那就是让央行X,新发行10万货币给自己,然后央行就拥有了10万元的“国债”,这时货币供应量就增加为160万元。
      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靠商业银行信贷,另一种是靠央行再新发行货币。只要经济自身增长动力强劲,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资金需求”,就会进行信贷,这样就会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大。这个时候的货币供应量虽然增加了,但央行并没有多发行货币,这种情况下如果被称为“印钞”恐怕并不合适。而另一种情况政府没有足够的钱,通过央行新发行更多的货币给自己,这时候恐怕称为“印钞”更合适些。
     所以说同样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像中国和美日等国就很不相同。日本央行购买的日本政府债券已经高达超过其GDP的22%,而美联储购买的美国政府债券也接近其GDP的11%(只算国债,没包括两房债券),那么中国央行持有多少中国政府债券呢?以2012年11月为例,仅有中国当年GDP的2.9%


“流通中的货币量/一段时间内商品的价格总额”=“1/货币流通次数”,这个是无论任何经济学流派都同意的真理(所谓货币乘数也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另一个说法罢了。但还不是直接的等同。)
顺便说一句,以上公式中的货币量是可以任意定义的,如放M2进去,则等式右边的货币流通次数就是指M2,放M0进去就是M0。
而且,M0/M2什么的,也可以被看做商品,比如M2/M0=1/M2相对于M0的流通速率。

“流通中的货币量/一段时间内商品的价格总额”=“1/货币流通次数”,这个是无论任何经济学流派都同意的真理(所谓货币乘数也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另一个说法罢了。但还不是直接的等同。)
顺便说一句,以上公式中的货币量是可以任意定义的,如放M2进去,则等式右边的货币流通次数就是指M2,放M0进去就是M0。
而且,M0/M2什么的,也可以被看做商品,比如M2/M0=1/M2相对于M0的流通速率。
hjfgcx 发表于 2013-1-31 14:50
“流通中的货币量/一段时间内商品的价格总额”=“1/货币流通次数”,这个是无论任何经济学流派都同意的真理 ...
”货币的流通次数“或者说”货币流通速度“在实际中是并不可直接“测量”出来的,并非是一个统计值,而是由GDP和货币供应量倒推出来的。

zxphony 发表于 2013-1-31 15:10
”货币的流通次数“或者说”货币流通速度“在实际中是并不可直接“测量”出来的,并非是一个统计值,而是 ...


它的确不是一个统计值,因为它是由经济生活决定的一个实际存在的量。通常而言,这个量越快反映了经济生活的质量越高。
你说的对,这个量是可以通过比如GXX/MX等方式来算出来的。
zxphony 发表于 2013-1-31 15:10
”货币的流通次数“或者说”货币流通速度“在实际中是并不可直接“测量”出来的,并非是一个统计值,而是 ...


它的确不是一个统计值,因为它是由经济生活决定的一个实际存在的量。通常而言,这个量越快反映了经济生活的质量越高。
你说的对,这个量是可以通过比如GXX/MX等方式来算出来的。
hjfgcx 发表于 2013-1-31 15:17
它的确不是一个统计值,因为它是由经济生活决定的一个实际存在的量。通常而言,这个量越快反映了经济生 ...
“这个量越快反映了经济生活的质量越高。”
--------------------------------------------------------------------------------------------
这个跟现实社会的观察正好截然相反,以GDP/M2来看,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的流通速度比较高,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差不多,而除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远低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流通速度处于发达国家的中游水平。
zxphony 发表于 2013-1-31 15:27
“这个量越快反映了经济生活的质量越高。”
-------------------------------------------------------- ...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出我意料之外。初步想了一下,没有头绪。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刚才想了一下,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肯定是更高的无疑,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只可能源于出于可供出售的商品/gdp要大于其他国家,这通常只能是:
1,货币国际化了,不能仅和本国商品或者GDP相比。比如欧元、日元、英镑等。基数完全不一样。
2,即使是发达国家自身,其商品货币化的程度也远大于中国。比如,土地、企业所有权、甚至货币本身、利息本身、信用、风险等,都可以货币化。这个就大的无法想象了。
hjfgcx 发表于 2013-1-31 16:00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出我意料之外。初步想了一下,没有头绪。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个人以为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行业已经发展到很复杂的程度,很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的,很难单一理论就解释一切,通常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这一指标,一种说法是金融行业发展越成熟,这一速度会越慢,而当金融行业成熟到发展到很高的一个水平,这一速度又会增加。
hjfgcx 发表于 2013-1-31 16:08
刚才想了一下,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肯定是更高的无疑,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只可能源于出于可供出售的商品 ...
嗯,确实这一比值和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关联比较大,不过也不是唯一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