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战争概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0:18:4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一个原来本是殖民地的国家很快吸引了世界舆论的目光。从1947年的“总督自治方案”到1998年的大规模核试验,南亚次大陆始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在冷战期到冷战结束,南亚次大陆的火药味丝毫不亚于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大国博弈、宗教冲突在块古老的大陆上频繁上演,左右着这片古老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未来走向,影响着恒河流域的人民…….

作为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印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但是进入到近代以后,恒河文明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公元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征服了莫卧尔帝国。从此以后,印度成为了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在殖民期间,英国还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以此来运作英国在亚洲的殖民事务。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印度人民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机遇……..

没错,这个机遇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打垮法西斯的旌旗飘动下结束了。二战结束以后,被打倒的不仅是法西斯轴心国,还有像英、法等国家的老牌殖民帝国。二战结束后,英国人花费了250亿的军费,拖欠了30亿英镑的外债,贸易逆差达40亿英镑。经济上的滑坡使英国再也无力运转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日不落帝国已经走向了瓦解的边缘。在整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作为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印度也开始寻求摆脱殖民统治的机会。

1946年,印度士兵在发动起义,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的占领。此时的英国,已经无暇顾及最殖民地的管辖,在美国的带领下,英国政府基本把目光都挪到了苏联身上。面对已经变化的局势,英国工党领袖威尔逊认为,调整印度殖民地政策已经十分必要和紧迫了。如果一味的拖下去,印度局势将更加不利于英国。在权衡利弊后,英国政府决定放弃印度殖民地。

一个依靠宗主时间长的奴隶,突然一下要摆脱主子的束缚成为独立身了,这似乎是个好事。但是,印度是一个具有复杂宗教背景的国家,如果独立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引起印度内部的动荡。由于浓厚的宗教背景,印度的政治始终和宗教挂钩。在印度独立前,国内总共有两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一个是以印度教为宗教背景的国民大会党,一个是以穆斯林教为背景的穆斯林联盟。在关于印度前途的问题上,两股势力也有很大的分歧。国大党希望建立一个印度教统一的印度,而穆斯林希望在印度的西北和东部建立一个信仰穆斯林教的巴基斯坦。

面对这样的形势,作为印度宗主国的英国似乎已经胸有成竹。早在殖民期间,为了有效的管理殖民地,英国就对印度采用了分为治之的方法。此次,英国人还是要把分而治之的路线走下去。1947年6月3日,伦敦和德里同时公布了移交印度政权的声明。这个声明基于海军中将蒙巴顿提出的分治原则,即著名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规定,在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大陆上的562个土邦以宗教信仰的自由加入印巴,也可以保持独立或继续同英国保持原有联系。7月16日,正式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率先宣布独立,真纳出任总督。一天后,印度宣布独立,政治强人尼赫鲁出任总理。印度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两国已经摆脱殖民统治,在看似平和喜庆的气氛下,其实蕴藏着更大的危机。

克什米尔危机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以后,除了在宗教信仰的上存在冲突,两国还存在许多矛盾。在所有的矛盾中,最大的当属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位于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北部,由印度教徒聚集地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组成,占地21万平方公里,是南亚次大陆上562个土邦中仅次于海德拉巴的大邦。克什米尔不仅地大,还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克什米尔扼守印度、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的交界地,是两国都看重的战略要冲。因此,克什米尔成为了印巴上层都垂涎的地段。在克什米尔地区,78%的人口为穆斯林族,20%的人口为印度教,其余为锡克教徒。按照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理应归入到巴基斯坦门下,可是,克什米尔的第一执政长官辛格确是个地地道道的印度教徒。为了保住自己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权力,避免加入巴基斯坦后遭到政治排挤,辛格力求将克什米尔地区划入到印度版图。印度总理尼赫鲁看到了克什米尔地区的作用,顺应了辛格的意愿,同意克什米尔加入印度。1947年10月26日,辛格宣布克什米尔地区并入印度。

辛格和印度单方面的决定,引起了巴方的不满。与此同时,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印度教徒聚集地查谟,甚至出现了针对穆斯林教徒的屠杀。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民众自发的组织起来,对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教徒发动了“圣战”。面对巴基斯坦军民发动的圣战,印度当局毫不示弱。尼赫鲁决定武力干涉克什米尔问题,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为了还击穆斯林武装,印度派遣伞兵空投至斯利那加,其最精锐的161旅也进入到克什米尔南部作战。

第一次印巴战争从1947年10月开始,到1949年年初结束。整个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7年10月-12月,交战双方主要集中争夺克什米尔的中部地区。面对印军进入克什米尔,真纳随即命令巴基斯坦军队总司令英国人格雷西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作战。可是,格雷西请示了他的上司奥金莱克,行动没有被批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人奥金莱克同样也担任印度军队的最高指挥。奥金莱克显然不会让手下同一支部队去厮杀,并表态克什米尔地区已经在法律上属于印度,如果巴基斯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英国军官将退出。面对如此情况,真纳只好放弃了动用正规军的念头。真纳号召穆斯林自发作战。于是,一些情绪高昂的巴基斯坦军民自发组织,从克什米尔西、西南、北三个方向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作战。印度军队和巴基斯坦军民围绕斯利那加展开作战。斯利那加是克什米尔的首府,位于克什米尔中部地区,杰姆河上游。在争夺斯利那加的战斗中,印度调来了精锐的第七坦克旅支援伞兵部队,巴方不断增加武装人员的数量冲击印军防线。由于采取人海战术,印军势力显得很单薄,好在还有精良的武器,坦克的增援让巴方损失惨重。经过激战,巴军暂缓了对斯利那加的进攻,后撤了防线。总的来说,在第一阶段的作战内,巴方控制了克什米尔西部和中部大部分区域,前锋部队已经到达唐格尔,对查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印度占领了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并依托据点进行反击。

战争的第二阶段是在1948年以后,随着整个局势的发展,战火扩大到整个克什米尔地区。1948年3月17号,印军出动第七坦克旅发动了对唐格尔的进攻,击溃了当地的巴军,解除了对查谟地区的威胁。在攻克唐格尔以后,印军把下一个作战目标放在了拉乔里上。拉乔里是军事重镇,位于德维河谷旁边,是由巴境内通往查谟的交通要道。巴基斯坦军民已经对拉乔里守卫印军围攻很长时间了,印军的消耗很大,急需要补充。解除拉乔里之围,可以封闭巴基斯坦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要道,还能将聚集在德维河的巴军歼灭,以便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西南部。在失去唐格尔以后,巴军将主力集中到了德维河旁边。巴基斯坦军民依靠地形优势坚守阵地,挫败了印军数次进攻。情急之下,印军动用坦克部队发起“凫水行动”,利用佯攻的方式绕到德维河谷巴军后部,对巴军实行了打击。在行动得手后,印军击溃了在德维河谷聚集的巴军民,解除了拉乔里之围。解围之后,印军乘胜发起了一连串攻击,攻克了克什米尔西北大面积区域。此时的印军,已经将距巴基斯坦不足50千米了。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决定投入正规军参战。双方正规军在此次战争中第一次交战是在本杰争夺战中。本杰的地理优势明显,向西可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向南可至查谟,向东可至斯利那加地区。巴基斯坦正规军发起了对本杰的进攻,印军被动的进行了防御。在整个的本杰争夺战中,拉锯战成为交战的主要特征。双方争夺异常激烈,难分胜负。在克什米尔西部战场上,印巴双方围绕巴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巴坦位于斯利那加以西,扼守着进出海拔4700米的皮尔潘扎尔山口的要道。巴基斯坦军队占据此地,是巴方交通运输和人员补充的枢纽。印军集中兵力,出动坦克部队对盘踞在巴坦的巴军发动了进攻。印军在战斗中总结经验,使用了步坦结合战术,步步为营的挤压巴军阵地。在坦克等重武器的配合下,印军攻克巴坦。随后,印军又发动了一系列攻势,攻克了克什米尔西南部地区,并对克什米尔西部地区进行了有效控制。在北部战场上,印巴交战双方主要围绕乍吉山口展开。乍吉山口是从北部进入克什米尔地区的必经之路,是克什米尔地区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低点。战争爆发之初,印军占领了乍吉山口。1948年6月,巴基斯坦军队发起了进攻,由于后援不足,印军放弃了乍吉山口。1948年11月1日,印军再次出动坦克部队攻克了乍吉山口。夺回乍吉山口后,印军向北追击巴基斯坦军队。巴军抵抗激烈,加上冬季气候寒冷,后勤保障困难,印军放弃了进攻,北部战场基本稳定下来。

在经历了8个月的交战后,印巴双方都感觉到了国力的消耗。为了快速结束战争,双方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双方于1949年1月1日宣布停火,第一次印巴战争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印巴围绕克什米尔停火线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妥协,印巴双方达成了停火线。印度占领了克什米尔地区3/5的土地,管辖400万人口。巴基斯坦占据了克什米尔地区2/5的土地,管辖100万人口。双方虽然达成了停火线,但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并没有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解决,这为第二次印巴战争埋下了伏笔。

再起争端

在经历过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克什米尔问题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并形成了印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但是,这样的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双方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依旧在进行。

在双方争议难分高下的情况下,出现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第三种声音。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最高长官阿卜杜拉主张克什米尔地区独立,摆脱对两个国家的依赖。在克什米尔问题久拖不决的背景下,西方和苏联为了争夺在南亚地区的霸权,开始关注克什米尔地区。1953年5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先后走访了印巴。1954年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布,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提供援助,但是印度一方表示拒绝,美印关系随即紧张。与印度相反,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巴基斯坦投入到了西方世界的怀抱。1954年5月,美国和巴基斯坦签订了具有同盟性质的条约《共同防御条约》。同年9月,巴基斯坦加入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为西方在南亚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桥头堡。1955年,巴基斯坦又加入了英国发起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在此期间,中国处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谴责了巴基斯坦与西方结盟。在50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达到了顶峰。在倒向西方世界后,巴基斯坦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援助。从1955-1965年,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在军事方面,巴基斯坦得到了美国的巴顿坦克、F86战斗机、F104战斗机和B57轰炸机。作为回报,美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建立了通讯基地,用于监视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活动。与巴基斯坦相比,印度倒向了苏联阵营。1955-1965年,苏联向印度提供了10.2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为了对抗美国扶持的巴基斯坦,苏联向印度出售了安12运输机、米格21战斗机和萨姆2地空导弹等先进武器。美苏势力进入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印巴两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50年代中后期,由于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中国逐渐与印度发生了交恶。美国看到了印度与中国的对抗,于是想拉拢印度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向印度示好。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了边境武装冲突,美国在中印冲突的2个月内向印度援助了6000万美元。1963年,美国援助印度的资金已经达到40亿美元。此时,与中印关系相比,中巴关系还是温和许多。由于中印冲突,巴基斯坦和中国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1958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阿布尤·汗成为总统。阿布尤上台后,积极谋求与中国进行边界问题的谈判。1962年,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境鉴定工作完毕,一年后的3月,双方签订了边界条约,稳定了双方的关系。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主张克什米尔问题由克什米尔地区人民解决,反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国际化。

1963年,印巴围绕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展开了谈判,但是谈判依旧没有达成协议。在谈判期间,克什米尔地区的教派冲突再次发生,两国关系开始紧张。1963年12月,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清真寺哈慈拉特巴尔发生了宗教事件。在寺里原本保留的穆罕默德的头发不翼而飞。穆斯林认为是印度教徒做了手脚,亵渎了伊斯兰教。于是,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穆斯林游行,场面一度失控。巴基斯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了声援。此时,在巴境内,出现了一种武力收复克什米尔地区的强硬声音。1964年5月27日,印度强人尼赫鲁逝世,印度政府处在群龙无首的境地。这更加加强了巴基斯坦的信心。不久,一场边界冲突发生了。1965年1月,在印度河入海口,印度与西巴交界的南端,在一块1.8万平凡公里的卡奇沼泽地上,印巴双方进行了低强度武装冲突。在卡奇沼泽探明石油储量后,印度加强了在卡其沼泽的边境守卫力量,并在3月举行了军事演习。不久,印度攻击了巴基斯坦在卡奇的哨所,作为回击,巴基斯坦出动第8师进行反击。在巴军坦克部队的冲击下,印度接连败退。为了不引起全面战争,阿布尤下令放弃追击印军。冲突过后,印巴在美国和英国的调停下停火,双方于1965年7月1日宣告停火。这次小规模的冲突是第二次印巴战争的预演。在冲突过后,巴基斯坦不断组织受过训练的穆斯林自由战士前往印巴争议地段展开游击战。印度对此进行了严厉打击。巴基斯坦声称,印度针对自由战士的屠杀是对卡奇沼泽战败的报复。在卡奇冲突胜利的鼓舞下,巴军决定对印度展开全面攻势。

为了打击印度,巴基斯坦统帅部制定了“大满贯行动”。巴军的意图是攻占阿克赫努尔地区。阿克赫努尔地区是巴基斯坦本土从奇那布河进入克什米尔地区的唯一战略通道。西面与巴控克什米尔向南突出部昌布相连。如果能攻克阿克赫努尔地区,可以切断印度在克什米尔大本营查谟与克什米尔中部的联系,孤立斯利那加的印军,对斯利那加的印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1965年8月31日,巴军第七师发动了进攻,并很快形成了对昌布的威胁。面对威胁,印度出动了20辆坦克和8架战机支援昌布的印度191旅守军。为了回击,巴基斯坦出动了F104战斗机和F86战斗机。巴空军在空军司令努尔·汗的带领下,以2架战斗机应对印度8架飞机,并成功击落4架。9月2日,巴基斯坦军队攻克昌布。由于推进速度过快,巴军在通讯和后勤方面显出了问题。印军为了守住阿克赫努尔,组织了激烈的抵抗。在作战过程中,巴基斯坦临阵换帅,第七师师长换为叶海亚·汗。9月14日,经过激烈的战斗,巴基斯坦只拿下了阿克赫努尔外围地区。由于抵抗激烈加之战线过长,巴军不得不转入防御。大满贯行动打响后,巴基斯坦总统阿布尤看到了印度的决心,他依旧不愿意与印度进行全面战争,在大满贯行动进展不利的情况下,阿布尤叫停了行动。

阿布尤的想法显然是一厢情愿,此时的他已经左右不了战争全面爆发了。大满贯行动刺激了印度,印度决定展开行动,进行全面作战。1965年9月6日,随着印军进攻拉合尔,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拉合尔位于印度与西巴交界的北端,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和旁遮普省的首府。攻克拉合尔,向南可以进攻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军,向北可进攻伊斯兰堡。印度投入了大规模的兵力,妄图一举拿下拉合尔。在印军的大规模进攻下,巴方由于准备不足,组织不利,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巴军败退后,印军距拉合尔只剩下50公里。巴军只能据守拉合尔的最后一个屏障——亚克尔运河。面对危机的形势,巴基斯坦境内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在第6坦克师的增援下,巴军成功守卫了运河,保住了拉合尔。在守卫运河的同时,巴方也发起了反击行动。9月7号,巴军第11师以印度境内阿姆利则为目标展开进攻,并占领了印巴边境重镇赫姆·卡兰。这也是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方占领的唯一印度领土。赫姆·卡兰失守后,印度决心夺回该地,发起了进攻。为了阻止巴方军队沿赫姆·卡兰河前行,印度指挥部炸开了河堤,淹没了西北地区。面对水障,巴基斯坦机械化部队无法前行。这为印度休整提供了机会。在巴方进攻停滞后,印度增援部队大批赶到,从而获得了喘息之机。9月中旬,双方在印度境内的战事再无大的进展,基本维持在这赫姆·卡兰一带。在巴基斯坦境内,一场查温达战役将第二次印巴战争推向了高潮。查温达位于拉合尔东北部,是印度军队选择的主要突破口。印军妄图攻克查温达,切断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北边境上的防线,将南面的拉合尔和北部的锡亚尔科特孤立起来。巴基斯坦军队为了保证东北边境防线的完整,投入了大规模的兵力。9月16日,查温达战役打响。在查温达战役中,双方进行了坦克交战。印度出动了400辆坦克,巴方出动200辆坦克。在查温达战役中,数量处在劣势的巴基斯坦军队使用空地协同战术,在取得制空权后对印军坦克部队进行了进攻。就连T-33教练机也载上航弹前往支援作战。巴军的空地协同战术有效的打击了印军。但是印军毕竟还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双方交战不分胜负,难分高下。于是,在巴基斯坦境内战场,双方再次出现了对峙情况。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双方的空军进行了交战。这是相比于第一次印巴战争的最大特点。印度和巴基斯坦空军由于得到了苏联、美国、中国的援助,双方实力旗鼓相当。在作战中,印度有50架飞机被击毁,其中有35架在地面上被击毁,巴方有10架被击毁。从空战的角度上看,双方持平。从整个战争进程来看,巴基斯坦空军明显取得了更好的战果。

就在双方交战久拖不决的情况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内部都出现了反战的声音。印度担心在与中国关系不好的情况下,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军队联合作战。因此,印度想尽早的结束战争。美国为了拉拢印度,居然不顾与巴基斯坦的同盟关系,禁止了对巴基斯坦的武器运输。巴方在战争潜力上显示出了疲态。1965年9月22日,印巴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双方的停火线以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为准。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交战双方动用了空军力量,并使用了一定的协同战术,作战技战术水平大大提高,战场的空间增加到2维。其中出现的查温达坦克交战也是战后局部战争中很罕见的。第二次印巴战争虽然在军事上有些亮点,但依旧没有解决印巴的核心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双方的矛盾在战后继续发展,在6年以后,再次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肢解巴基斯坦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冷战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在美苏冷战的第二阶段,主要特点就是美国处在战略防御期,而苏联则处于战略进攻期。20世纪70年代后,苏联频繁策动亚非拉地区的局部战争。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角,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对抗也自然的受到了冷战大环境的影响。

与前两次印巴争夺领土相比,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爆发主要源于巴基斯坦内部的民族问题。1947年8月14日,在巴基斯坦独立,但是其国土被印度分为西北部的西巴基斯坦和东部的东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濒临阿拉伯海,主要人口为旁遮普人。东巴基斯坦濒临孟加拉湾,主要人口为孟加拉族人。两个地方虽然同属一个主权国家,但是西巴和东巴两地相距1600千米,交通往来十分不便。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都存在着差异。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的国内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并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巴和东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政治权利上存在巨大差距。东巴的孟加拉人占巴基斯坦人口的56%,西巴的旁遮普人占巴基斯坦人口的26%,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旁遮普人在政治和军事要职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1965年,在巴基斯坦政府的14个要害部门中,其中有13个被西巴人所把持。孟加拉人认为他们在政治上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2、东巴和西巴在经济上的差距明显。在进出口对比上,东巴的出口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西巴只有45%左右。在进口上,西巴进口值远远高于东巴。特殊的经济结构造成了东巴通过赚外汇来进口西巴用于发展工业的设备。在农业方面,西巴的农业发展速度是东巴基斯坦的4倍,到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前,西巴的收入已经比东巴高出61%。西巴贵族控制着巴基斯坦80%的银行和66%的工业资产,而东巴人民则处在极度贫困的境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西巴的旁遮普省成为了巴基斯坦最富有的地区。双方在经济上的差距,是导致日后巴基斯坦分裂的根本原因。

为了争取东巴人民的政治权利,东巴上层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人民联盟。拉赫曼出任人民联盟的党魁。1970年,在巴基斯坦国内大选中,人民联盟、佐勒费卡尔·布托领导的西巴人民党及叶海亚·汗为首的军人集团针对权力分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人民联盟取得了大选300个席位中的160个席位。在议会取得胜利后,人民联盟挑起了东巴自治方案,要求成立孟加拉国。为了声援拉赫曼,东巴人民展开了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巴基斯坦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政治问题。1970年3月25日,一些支持分治方案的军官在东巴发动政变,宣称建立孟加拉国。一天后,叶海亚·汗决定取缔人民联盟,动用武力对叛乱进行弹压,出动第9、16步兵师进入东巴,解除了东巴的武装,逮捕了拉赫曼。5月底,东巴的叛乱基本被平息。

面对巴基斯坦的动乱,印度认为削弱巴基斯坦的时机已经来临。为了缓解巴基斯坦对印度的威胁,印度长期对巴基斯坦进行分裂活动。为了发动干涉战争,印度放开了印度与东巴的边境,使大量的孟加拉难民涌入印度。随后,印度开始大做文章。印度当局妄图用东巴难民问题将巴基斯坦内政问题国际化,为其武装干涉做准备。

处在这一时期的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了泥潭,在整个亚洲地区处于战略收缩期。为了突破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封锁,苏联开始扩大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苏联认为,南亚地区是西方世界的生命线。西欧原油进口的80%、美国原油进口的50%,日本进口原油的90%都是经过印度洋的阿拉伯海送出。苏联妄图通过控制南亚而掌握美国的经济生命线。出于对抗西方和遏制中国的两方面因素考虑,苏联对南亚地区进行了扩张。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提出了亚洲集体安全计划,试图建立以苏联为首的亚洲安全保障体制。根据这一设想,苏联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兜售“勃列日涅夫计划”。巴基斯坦出于不得罪中国的考虑,拒绝了计划。印度因为美国援助的断绝,坚定的站到了苏联的一边。据统计,从1962-1970年期间,印度接收苏联的援助达10亿美元。1971年8月8日,苏联外长葛洛米柯访问印度,双方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条约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在苏联的背后支持下,印度更加坚定了武装干涉巴基斯坦的决心。

为了肢解巴基斯坦,印度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计划设想在战争开始后,对东巴境内的重要战略要地进行争夺,割断东巴与西巴的联系,防止东巴守军从海上撤退,夺占和封锁东巴的主要港口和基地,围歼东巴军队,最后夺取东巴首府达卡。总的来说,印军制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方针。战前,印度拥有总兵力97万,包括25个陆军师和9个独立旅、34个飞行中队,1200架作战飞机。在海军方面,印度拥有一艘航母、2艘巡洋舰、18艘驱逐舰、护卫舰、4艘潜艇。巴基斯坦军队拥有兵力25万人,包括14个陆军师、20个飞行中队、400架作战飞机。海军方面拥有1艘巡洋舰、4艘潜艇、7艘驱逐舰。可以说,无论从数量和重量,印度军队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海军方面,印度的优势更加明显。部署方面,在东巴方向上,印度集中了主要的兵力,巴军处于明显的劣势。在西巴方向上,印度虽然具有优势,但和巴基斯坦大体相当。除了在东巴和西巴部署军队外,印度一部分机动兵力被牵制在中印边境。由于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两国在武器装备上基本处于同一代水平。

在经历过严密的部署后,印度当局于1971年11月21日发动了对东巴的入侵,从此拉开了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印军利用巴基斯坦局势混乱无暇顾及东巴,向东巴的杰索、库尔纳、锡尔赫特等8个地区展开进攻,并迅速攻占了东巴境内的希利。与此同时,印度出动海军迅速封锁了东巴的重要港口和海上基地。12月2日,印度出动空军对巴基斯坦境的后勤补给线、战场集结地等重要目标进行了轰炸,切断了巴军的联系。面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叶海亚·汗宣布巴基斯坦进入紧急状态,随即宣布迎战。

第三次印巴战争,主要战场集中在东巴,在西巴也有涉及。在东巴方向上,主要分为东部战场、东部战场和北部战场三大部分。

东巴的东部战场主要指东巴梅格纳河以东的地区。交战双方重点围绕昌德普尔、阿舒甘杰、锡尔赫特、吉大港等地区展开。印军的战略意图是控制昌德普尔和阿舒甘杰之间的梅格纳桥,从而将达卡从吉大港、库米拉和锡尔赫特中孤立出来。在这个方向,承担进攻任务的主要为印度的第4军,巴军的第14师和39师承担了防御任务。在印军的强大进攻面前,巴军节节败退。12月9日,印军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昌德普尔三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从而撕开了防守达卡的东部屏障。

东巴战场的西部作战地区又能分为西南和西北两个作战区。西南方向主要指东巴恒河以南、贾木纳河以西的库什提亚、杰索、库尔纳、法里德普尔地区。交战双方主要围绕杰索、库尔纳及通往达卡的法里德普尔地区展开争夺。为了尽快到达库尔纳,印军首先夺去了两个交通中心——杰尼达、马古拉。承担这一地区进攻任务的主要是印度第2军,巴军的第9步兵师承担了防御任务。经过交战,巴基斯坦先丢掉了杰索。在库尔纳的交战中,巴军第9师107旅虽然英勇抵抗,却接到了投降的命令,从而丢掉了库尔纳。12月中旬,巴军再次丢掉了法里德普尔。从此,达卡的西南部也丢掉了防线,完全暴露在印度的威胁下。西北作战区域主要指的是迪纳杰普尔、兰格普尔及兰格普尔和博格拉地区的交通要道。印军认为,博格拉是西北地区的核心区域,一但占领博格拉,西北地区的巴军随即陷入混乱。印军在西北地区主要投入的是第33军,巴基斯坦担任防御的为16步兵师的三个旅。12月12日,印军形成了对博格拉地区的合围,西北战事结束。

东巴战场的北部地区主要指梅格纳河与贾木纳河之间的达卡、坦盖尔、贾马尔普尔和迈门辛格地区。在这一区域内,印巴各投入两个旅进行作战。12月10日,随着贾马尔普尔的失守,东巴战场的北部战事结束。

经过三个方向的作战后,印度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对东巴首府达卡形成了合围之势。为了彻底切断达卡与外界的联系,印度出动航母和空军对东巴海域实行了严密的封锁。1971年12月16日,达卡守军投降,印军在东巴的作战取得了胜利。

在东巴激战的同时,印巴在西巴方向上也进行了交战。西巴交战的主要方式是空战。从12月3日16日结束,印度空军不断出动战机对巴空军、交通线和运输线进行攻击,妄图孤立巴军。面对突袭的印度空军,巴军加强了地面防空力量。这一措施让印度吃了不少苦头。作为回应,巴空军也对印度地面进行了袭击,但是作战效果并不明显。总的来看,在西巴上空双方的交战主要作用是相互牵制。在进行空战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地面较量。12月3日,西巴军队在空军的支援下,对班赤、昌布、苏莱曼地区的印军发起了进攻,攻占了印度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反击,印度地面部队也占领了西巴萨科加尔和信德省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鉴于东巴战场已经结束,双方意识到西巴战事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了,面对不利的局势,巴基斯坦接受了停火协定。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再也无力阻挡孟加拉的独立。1972年1月7日,拉赫曼返回达卡宣布成立孟加拉国,出任了孟加拉国第一人总理。3月,孟加拉国与印度签订了和平条约。1972年6月28日,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和印度总理甘地在西姆拉举行会谈,签订了《西姆拉协定》,协定规定双方的停火线维持在1971年12月以前。巴基斯坦已经被迫接受了孟加拉独立的现实。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成为南亚第一大国,苏联取代了美国占据了南亚的优势地位。

回顾三次印巴战争不难发现,印巴战争具有战后局部战争的典型特点。交战双方在不长的时间里,以有限的手段和方式对有限的目标进行了进攻。在作战方式上,三次印巴战争不断升级。从单一的步兵作战到空地协同,再到海军出击,三次印巴战争的技术水平是逐级增长的。在三次印巴争夺中,美、苏、中等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支援两方,印巴争夺已经不自觉的纳入到了美苏争霸的轨道中。三次印巴战争虽然结束,但其影响深远。到目前为止,印巴地区依然为克什米尔问题不断争吵,印度国内依旧存在着教派冲突。看来,一个国家,只有解决好民族宗教等内部问题,以和平友好的原则处理边界领土争端,国家的安全才能得到加强,才不会给外部可乘之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一个原来本是殖民地的国家很快吸引了世界舆论的目光。从1947年的“总督自治方案”到1998年的大规模核试验,南亚次大陆始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在冷战期到冷战结束,南亚次大陆的火药味丝毫不亚于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大国博弈、宗教冲突在块古老的大陆上频繁上演,左右着这片古老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未来走向,影响着恒河流域的人民…….

作为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印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但是进入到近代以后,恒河文明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公元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征服了莫卧尔帝国。从此以后,印度成为了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在殖民期间,英国还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以此来运作英国在亚洲的殖民事务。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印度人民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机遇……..

没错,这个机遇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打垮法西斯的旌旗飘动下结束了。二战结束以后,被打倒的不仅是法西斯轴心国,还有像英、法等国家的老牌殖民帝国。二战结束后,英国人花费了250亿的军费,拖欠了30亿英镑的外债,贸易逆差达40亿英镑。经济上的滑坡使英国再也无力运转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日不落帝国已经走向了瓦解的边缘。在整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作为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印度也开始寻求摆脱殖民统治的机会。

1946年,印度士兵在发动起义,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的占领。此时的英国,已经无暇顾及最殖民地的管辖,在美国的带领下,英国政府基本把目光都挪到了苏联身上。面对已经变化的局势,英国工党领袖威尔逊认为,调整印度殖民地政策已经十分必要和紧迫了。如果一味的拖下去,印度局势将更加不利于英国。在权衡利弊后,英国政府决定放弃印度殖民地。

一个依靠宗主时间长的奴隶,突然一下要摆脱主子的束缚成为独立身了,这似乎是个好事。但是,印度是一个具有复杂宗教背景的国家,如果独立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引起印度内部的动荡。由于浓厚的宗教背景,印度的政治始终和宗教挂钩。在印度独立前,国内总共有两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一个是以印度教为宗教背景的国民大会党,一个是以穆斯林教为背景的穆斯林联盟。在关于印度前途的问题上,两股势力也有很大的分歧。国大党希望建立一个印度教统一的印度,而穆斯林希望在印度的西北和东部建立一个信仰穆斯林教的巴基斯坦。

面对这样的形势,作为印度宗主国的英国似乎已经胸有成竹。早在殖民期间,为了有效的管理殖民地,英国就对印度采用了分为治之的方法。此次,英国人还是要把分而治之的路线走下去。1947年6月3日,伦敦和德里同时公布了移交印度政权的声明。这个声明基于海军中将蒙巴顿提出的分治原则,即著名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规定,在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大陆上的562个土邦以宗教信仰的自由加入印巴,也可以保持独立或继续同英国保持原有联系。7月16日,正式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率先宣布独立,真纳出任总督。一天后,印度宣布独立,政治强人尼赫鲁出任总理。印度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两国已经摆脱殖民统治,在看似平和喜庆的气氛下,其实蕴藏着更大的危机。

克什米尔危机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以后,除了在宗教信仰的上存在冲突,两国还存在许多矛盾。在所有的矛盾中,最大的当属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位于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北部,由印度教徒聚集地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组成,占地21万平方公里,是南亚次大陆上562个土邦中仅次于海德拉巴的大邦。克什米尔不仅地大,还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克什米尔扼守印度、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的交界地,是两国都看重的战略要冲。因此,克什米尔成为了印巴上层都垂涎的地段。在克什米尔地区,78%的人口为穆斯林族,20%的人口为印度教,其余为锡克教徒。按照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理应归入到巴基斯坦门下,可是,克什米尔的第一执政长官辛格确是个地地道道的印度教徒。为了保住自己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权力,避免加入巴基斯坦后遭到政治排挤,辛格力求将克什米尔地区划入到印度版图。印度总理尼赫鲁看到了克什米尔地区的作用,顺应了辛格的意愿,同意克什米尔加入印度。1947年10月26日,辛格宣布克什米尔地区并入印度。

辛格和印度单方面的决定,引起了巴方的不满。与此同时,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印度教徒聚集地查谟,甚至出现了针对穆斯林教徒的屠杀。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民众自发的组织起来,对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教徒发动了“圣战”。面对巴基斯坦军民发动的圣战,印度当局毫不示弱。尼赫鲁决定武力干涉克什米尔问题,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为了还击穆斯林武装,印度派遣伞兵空投至斯利那加,其最精锐的161旅也进入到克什米尔南部作战。

第一次印巴战争从1947年10月开始,到1949年年初结束。整个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7年10月-12月,交战双方主要集中争夺克什米尔的中部地区。面对印军进入克什米尔,真纳随即命令巴基斯坦军队总司令英国人格雷西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作战。可是,格雷西请示了他的上司奥金莱克,行动没有被批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人奥金莱克同样也担任印度军队的最高指挥。奥金莱克显然不会让手下同一支部队去厮杀,并表态克什米尔地区已经在法律上属于印度,如果巴基斯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英国军官将退出。面对如此情况,真纳只好放弃了动用正规军的念头。真纳号召穆斯林自发作战。于是,一些情绪高昂的巴基斯坦军民自发组织,从克什米尔西、西南、北三个方向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作战。印度军队和巴基斯坦军民围绕斯利那加展开作战。斯利那加是克什米尔的首府,位于克什米尔中部地区,杰姆河上游。在争夺斯利那加的战斗中,印度调来了精锐的第七坦克旅支援伞兵部队,巴方不断增加武装人员的数量冲击印军防线。由于采取人海战术,印军势力显得很单薄,好在还有精良的武器,坦克的增援让巴方损失惨重。经过激战,巴军暂缓了对斯利那加的进攻,后撤了防线。总的来说,在第一阶段的作战内,巴方控制了克什米尔西部和中部大部分区域,前锋部队已经到达唐格尔,对查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印度占领了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并依托据点进行反击。

战争的第二阶段是在1948年以后,随着整个局势的发展,战火扩大到整个克什米尔地区。1948年3月17号,印军出动第七坦克旅发动了对唐格尔的进攻,击溃了当地的巴军,解除了对查谟地区的威胁。在攻克唐格尔以后,印军把下一个作战目标放在了拉乔里上。拉乔里是军事重镇,位于德维河谷旁边,是由巴境内通往查谟的交通要道。巴基斯坦军民已经对拉乔里守卫印军围攻很长时间了,印军的消耗很大,急需要补充。解除拉乔里之围,可以封闭巴基斯坦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要道,还能将聚集在德维河的巴军歼灭,以便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西南部。在失去唐格尔以后,巴军将主力集中到了德维河旁边。巴基斯坦军民依靠地形优势坚守阵地,挫败了印军数次进攻。情急之下,印军动用坦克部队发起“凫水行动”,利用佯攻的方式绕到德维河谷巴军后部,对巴军实行了打击。在行动得手后,印军击溃了在德维河谷聚集的巴军民,解除了拉乔里之围。解围之后,印军乘胜发起了一连串攻击,攻克了克什米尔西北大面积区域。此时的印军,已经将距巴基斯坦不足50千米了。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决定投入正规军参战。双方正规军在此次战争中第一次交战是在本杰争夺战中。本杰的地理优势明显,向西可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向南可至查谟,向东可至斯利那加地区。巴基斯坦正规军发起了对本杰的进攻,印军被动的进行了防御。在整个的本杰争夺战中,拉锯战成为交战的主要特征。双方争夺异常激烈,难分胜负。在克什米尔西部战场上,印巴双方围绕巴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巴坦位于斯利那加以西,扼守着进出海拔4700米的皮尔潘扎尔山口的要道。巴基斯坦军队占据此地,是巴方交通运输和人员补充的枢纽。印军集中兵力,出动坦克部队对盘踞在巴坦的巴军发动了进攻。印军在战斗中总结经验,使用了步坦结合战术,步步为营的挤压巴军阵地。在坦克等重武器的配合下,印军攻克巴坦。随后,印军又发动了一系列攻势,攻克了克什米尔西南部地区,并对克什米尔西部地区进行了有效控制。在北部战场上,印巴交战双方主要围绕乍吉山口展开。乍吉山口是从北部进入克什米尔地区的必经之路,是克什米尔地区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低点。战争爆发之初,印军占领了乍吉山口。1948年6月,巴基斯坦军队发起了进攻,由于后援不足,印军放弃了乍吉山口。1948年11月1日,印军再次出动坦克部队攻克了乍吉山口。夺回乍吉山口后,印军向北追击巴基斯坦军队。巴军抵抗激烈,加上冬季气候寒冷,后勤保障困难,印军放弃了进攻,北部战场基本稳定下来。

在经历了8个月的交战后,印巴双方都感觉到了国力的消耗。为了快速结束战争,双方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双方于1949年1月1日宣布停火,第一次印巴战争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印巴围绕克什米尔停火线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妥协,印巴双方达成了停火线。印度占领了克什米尔地区3/5的土地,管辖400万人口。巴基斯坦占据了克什米尔地区2/5的土地,管辖100万人口。双方虽然达成了停火线,但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并没有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解决,这为第二次印巴战争埋下了伏笔。

再起争端

在经历过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克什米尔问题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并形成了印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但是,这样的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双方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依旧在进行。

在双方争议难分高下的情况下,出现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第三种声音。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最高长官阿卜杜拉主张克什米尔地区独立,摆脱对两个国家的依赖。在克什米尔问题久拖不决的背景下,西方和苏联为了争夺在南亚地区的霸权,开始关注克什米尔地区。1953年5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先后走访了印巴。1954年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布,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提供援助,但是印度一方表示拒绝,美印关系随即紧张。与印度相反,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巴基斯坦投入到了西方世界的怀抱。1954年5月,美国和巴基斯坦签订了具有同盟性质的条约《共同防御条约》。同年9月,巴基斯坦加入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为西方在南亚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桥头堡。1955年,巴基斯坦又加入了英国发起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在此期间,中国处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谴责了巴基斯坦与西方结盟。在50年代初期,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达到了顶峰。在倒向西方世界后,巴基斯坦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援助。从1955-1965年,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在军事方面,巴基斯坦得到了美国的巴顿坦克、F86战斗机、F104战斗机和B57轰炸机。作为回报,美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建立了通讯基地,用于监视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活动。与巴基斯坦相比,印度倒向了苏联阵营。1955-1965年,苏联向印度提供了10.2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为了对抗美国扶持的巴基斯坦,苏联向印度出售了安12运输机、米格21战斗机和萨姆2地空导弹等先进武器。美苏势力进入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印巴两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50年代中后期,由于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中国逐渐与印度发生了交恶。美国看到了印度与中国的对抗,于是想拉拢印度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向印度示好。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了边境武装冲突,美国在中印冲突的2个月内向印度援助了6000万美元。1963年,美国援助印度的资金已经达到40亿美元。此时,与中印关系相比,中巴关系还是温和许多。由于中印冲突,巴基斯坦和中国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1958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阿布尤·汗成为总统。阿布尤上台后,积极谋求与中国进行边界问题的谈判。1962年,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境鉴定工作完毕,一年后的3月,双方签订了边界条约,稳定了双方的关系。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主张克什米尔问题由克什米尔地区人民解决,反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国际化。

1963年,印巴围绕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展开了谈判,但是谈判依旧没有达成协议。在谈判期间,克什米尔地区的教派冲突再次发生,两国关系开始紧张。1963年12月,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清真寺哈慈拉特巴尔发生了宗教事件。在寺里原本保留的穆罕默德的头发不翼而飞。穆斯林认为是印度教徒做了手脚,亵渎了伊斯兰教。于是,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穆斯林游行,场面一度失控。巴基斯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了声援。此时,在巴境内,出现了一种武力收复克什米尔地区的强硬声音。1964年5月27日,印度强人尼赫鲁逝世,印度政府处在群龙无首的境地。这更加加强了巴基斯坦的信心。不久,一场边界冲突发生了。1965年1月,在印度河入海口,印度与西巴交界的南端,在一块1.8万平凡公里的卡奇沼泽地上,印巴双方进行了低强度武装冲突。在卡奇沼泽探明石油储量后,印度加强了在卡其沼泽的边境守卫力量,并在3月举行了军事演习。不久,印度攻击了巴基斯坦在卡奇的哨所,作为回击,巴基斯坦出动第8师进行反击。在巴军坦克部队的冲击下,印度接连败退。为了不引起全面战争,阿布尤下令放弃追击印军。冲突过后,印巴在美国和英国的调停下停火,双方于1965年7月1日宣告停火。这次小规模的冲突是第二次印巴战争的预演。在冲突过后,巴基斯坦不断组织受过训练的穆斯林自由战士前往印巴争议地段展开游击战。印度对此进行了严厉打击。巴基斯坦声称,印度针对自由战士的屠杀是对卡奇沼泽战败的报复。在卡奇冲突胜利的鼓舞下,巴军决定对印度展开全面攻势。

为了打击印度,巴基斯坦统帅部制定了“大满贯行动”。巴军的意图是攻占阿克赫努尔地区。阿克赫努尔地区是巴基斯坦本土从奇那布河进入克什米尔地区的唯一战略通道。西面与巴控克什米尔向南突出部昌布相连。如果能攻克阿克赫努尔地区,可以切断印度在克什米尔大本营查谟与克什米尔中部的联系,孤立斯利那加的印军,对斯利那加的印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1965年8月31日,巴军第七师发动了进攻,并很快形成了对昌布的威胁。面对威胁,印度出动了20辆坦克和8架战机支援昌布的印度191旅守军。为了回击,巴基斯坦出动了F104战斗机和F86战斗机。巴空军在空军司令努尔·汗的带领下,以2架战斗机应对印度8架飞机,并成功击落4架。9月2日,巴基斯坦军队攻克昌布。由于推进速度过快,巴军在通讯和后勤方面显出了问题。印军为了守住阿克赫努尔,组织了激烈的抵抗。在作战过程中,巴基斯坦临阵换帅,第七师师长换为叶海亚·汗。9月14日,经过激烈的战斗,巴基斯坦只拿下了阿克赫努尔外围地区。由于抵抗激烈加之战线过长,巴军不得不转入防御。大满贯行动打响后,巴基斯坦总统阿布尤看到了印度的决心,他依旧不愿意与印度进行全面战争,在大满贯行动进展不利的情况下,阿布尤叫停了行动。

阿布尤的想法显然是一厢情愿,此时的他已经左右不了战争全面爆发了。大满贯行动刺激了印度,印度决定展开行动,进行全面作战。1965年9月6日,随着印军进攻拉合尔,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拉合尔位于印度与西巴交界的北端,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和旁遮普省的首府。攻克拉合尔,向南可以进攻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军,向北可进攻伊斯兰堡。印度投入了大规模的兵力,妄图一举拿下拉合尔。在印军的大规模进攻下,巴方由于准备不足,组织不利,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巴军败退后,印军距拉合尔只剩下50公里。巴军只能据守拉合尔的最后一个屏障——亚克尔运河。面对危机的形势,巴基斯坦境内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在第6坦克师的增援下,巴军成功守卫了运河,保住了拉合尔。在守卫运河的同时,巴方也发起了反击行动。9月7号,巴军第11师以印度境内阿姆利则为目标展开进攻,并占领了印巴边境重镇赫姆·卡兰。这也是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方占领的唯一印度领土。赫姆·卡兰失守后,印度决心夺回该地,发起了进攻。为了阻止巴方军队沿赫姆·卡兰河前行,印度指挥部炸开了河堤,淹没了西北地区。面对水障,巴基斯坦机械化部队无法前行。这为印度休整提供了机会。在巴方进攻停滞后,印度增援部队大批赶到,从而获得了喘息之机。9月中旬,双方在印度境内的战事再无大的进展,基本维持在这赫姆·卡兰一带。在巴基斯坦境内,一场查温达战役将第二次印巴战争推向了高潮。查温达位于拉合尔东北部,是印度军队选择的主要突破口。印军妄图攻克查温达,切断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北边境上的防线,将南面的拉合尔和北部的锡亚尔科特孤立起来。巴基斯坦军队为了保证东北边境防线的完整,投入了大规模的兵力。9月16日,查温达战役打响。在查温达战役中,双方进行了坦克交战。印度出动了400辆坦克,巴方出动200辆坦克。在查温达战役中,数量处在劣势的巴基斯坦军队使用空地协同战术,在取得制空权后对印军坦克部队进行了进攻。就连T-33教练机也载上航弹前往支援作战。巴军的空地协同战术有效的打击了印军。但是印军毕竟还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双方交战不分胜负,难分高下。于是,在巴基斯坦境内战场,双方再次出现了对峙情况。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双方的空军进行了交战。这是相比于第一次印巴战争的最大特点。印度和巴基斯坦空军由于得到了苏联、美国、中国的援助,双方实力旗鼓相当。在作战中,印度有50架飞机被击毁,其中有35架在地面上被击毁,巴方有10架被击毁。从空战的角度上看,双方持平。从整个战争进程来看,巴基斯坦空军明显取得了更好的战果。

就在双方交战久拖不决的情况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内部都出现了反战的声音。印度担心在与中国关系不好的情况下,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军队联合作战。因此,印度想尽早的结束战争。美国为了拉拢印度,居然不顾与巴基斯坦的同盟关系,禁止了对巴基斯坦的武器运输。巴方在战争潜力上显示出了疲态。1965年9月22日,印巴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双方的停火线以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为准。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交战双方动用了空军力量,并使用了一定的协同战术,作战技战术水平大大提高,战场的空间增加到2维。其中出现的查温达坦克交战也是战后局部战争中很罕见的。第二次印巴战争虽然在军事上有些亮点,但依旧没有解决印巴的核心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双方的矛盾在战后继续发展,在6年以后,再次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

肢解巴基斯坦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冷战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在美苏冷战的第二阶段,主要特点就是美国处在战略防御期,而苏联则处于战略进攻期。20世纪70年代后,苏联频繁策动亚非拉地区的局部战争。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角,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对抗也自然的受到了冷战大环境的影响。

与前两次印巴争夺领土相比,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爆发主要源于巴基斯坦内部的民族问题。1947年8月14日,在巴基斯坦独立,但是其国土被印度分为西北部的西巴基斯坦和东部的东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濒临阿拉伯海,主要人口为旁遮普人。东巴基斯坦濒临孟加拉湾,主要人口为孟加拉族人。两个地方虽然同属一个主权国家,但是西巴和东巴两地相距1600千米,交通往来十分不便。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都存在着差异。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的国内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并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巴和东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政治权利上存在巨大差距。东巴的孟加拉人占巴基斯坦人口的56%,西巴的旁遮普人占巴基斯坦人口的26%,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旁遮普人在政治和军事要职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1965年,在巴基斯坦政府的14个要害部门中,其中有13个被西巴人所把持。孟加拉人认为他们在政治上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2、东巴和西巴在经济上的差距明显。在进出口对比上,东巴的出口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西巴只有45%左右。在进口上,西巴进口值远远高于东巴。特殊的经济结构造成了东巴通过赚外汇来进口西巴用于发展工业的设备。在农业方面,西巴的农业发展速度是东巴基斯坦的4倍,到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前,西巴的收入已经比东巴高出61%。西巴贵族控制着巴基斯坦80%的银行和66%的工业资产,而东巴人民则处在极度贫困的境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西巴的旁遮普省成为了巴基斯坦最富有的地区。双方在经济上的差距,是导致日后巴基斯坦分裂的根本原因。

为了争取东巴人民的政治权利,东巴上层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人民联盟。拉赫曼出任人民联盟的党魁。1970年,在巴基斯坦国内大选中,人民联盟、佐勒费卡尔·布托领导的西巴人民党及叶海亚·汗为首的军人集团针对权力分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人民联盟取得了大选300个席位中的160个席位。在议会取得胜利后,人民联盟挑起了东巴自治方案,要求成立孟加拉国。为了声援拉赫曼,东巴人民展开了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巴基斯坦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政治问题。1970年3月25日,一些支持分治方案的军官在东巴发动政变,宣称建立孟加拉国。一天后,叶海亚·汗决定取缔人民联盟,动用武力对叛乱进行弹压,出动第9、16步兵师进入东巴,解除了东巴的武装,逮捕了拉赫曼。5月底,东巴的叛乱基本被平息。

面对巴基斯坦的动乱,印度认为削弱巴基斯坦的时机已经来临。为了缓解巴基斯坦对印度的威胁,印度长期对巴基斯坦进行分裂活动。为了发动干涉战争,印度放开了印度与东巴的边境,使大量的孟加拉难民涌入印度。随后,印度开始大做文章。印度当局妄图用东巴难民问题将巴基斯坦内政问题国际化,为其武装干涉做准备。

处在这一时期的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了泥潭,在整个亚洲地区处于战略收缩期。为了突破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封锁,苏联开始扩大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苏联认为,南亚地区是西方世界的生命线。西欧原油进口的80%、美国原油进口的50%,日本进口原油的90%都是经过印度洋的阿拉伯海送出。苏联妄图通过控制南亚而掌握美国的经济生命线。出于对抗西方和遏制中国的两方面因素考虑,苏联对南亚地区进行了扩张。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提出了亚洲集体安全计划,试图建立以苏联为首的亚洲安全保障体制。根据这一设想,苏联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兜售“勃列日涅夫计划”。巴基斯坦出于不得罪中国的考虑,拒绝了计划。印度因为美国援助的断绝,坚定的站到了苏联的一边。据统计,从1962-1970年期间,印度接收苏联的援助达10亿美元。1971年8月8日,苏联外长葛洛米柯访问印度,双方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条约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在苏联的背后支持下,印度更加坚定了武装干涉巴基斯坦的决心。

为了肢解巴基斯坦,印度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计划设想在战争开始后,对东巴境内的重要战略要地进行争夺,割断东巴与西巴的联系,防止东巴守军从海上撤退,夺占和封锁东巴的主要港口和基地,围歼东巴军队,最后夺取东巴首府达卡。总的来说,印军制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方针。战前,印度拥有总兵力97万,包括25个陆军师和9个独立旅、34个飞行中队,1200架作战飞机。在海军方面,印度拥有一艘航母、2艘巡洋舰、18艘驱逐舰、护卫舰、4艘潜艇。巴基斯坦军队拥有兵力25万人,包括14个陆军师、20个飞行中队、400架作战飞机。海军方面拥有1艘巡洋舰、4艘潜艇、7艘驱逐舰。可以说,无论从数量和重量,印度军队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海军方面,印度的优势更加明显。部署方面,在东巴方向上,印度集中了主要的兵力,巴军处于明显的劣势。在西巴方向上,印度虽然具有优势,但和巴基斯坦大体相当。除了在东巴和西巴部署军队外,印度一部分机动兵力被牵制在中印边境。由于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两国在武器装备上基本处于同一代水平。

在经历过严密的部署后,印度当局于1971年11月21日发动了对东巴的入侵,从此拉开了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印军利用巴基斯坦局势混乱无暇顾及东巴,向东巴的杰索、库尔纳、锡尔赫特等8个地区展开进攻,并迅速攻占了东巴境内的希利。与此同时,印度出动海军迅速封锁了东巴的重要港口和海上基地。12月2日,印度出动空军对巴基斯坦境的后勤补给线、战场集结地等重要目标进行了轰炸,切断了巴军的联系。面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叶海亚·汗宣布巴基斯坦进入紧急状态,随即宣布迎战。

第三次印巴战争,主要战场集中在东巴,在西巴也有涉及。在东巴方向上,主要分为东部战场、东部战场和北部战场三大部分。

东巴的东部战场主要指东巴梅格纳河以东的地区。交战双方重点围绕昌德普尔、阿舒甘杰、锡尔赫特、吉大港等地区展开。印军的战略意图是控制昌德普尔和阿舒甘杰之间的梅格纳桥,从而将达卡从吉大港、库米拉和锡尔赫特中孤立出来。在这个方向,承担进攻任务的主要为印度的第4军,巴军的第14师和39师承担了防御任务。在印军的强大进攻面前,巴军节节败退。12月9日,印军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昌德普尔三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从而撕开了防守达卡的东部屏障。

东巴战场的西部作战地区又能分为西南和西北两个作战区。西南方向主要指东巴恒河以南、贾木纳河以西的库什提亚、杰索、库尔纳、法里德普尔地区。交战双方主要围绕杰索、库尔纳及通往达卡的法里德普尔地区展开争夺。为了尽快到达库尔纳,印军首先夺去了两个交通中心——杰尼达、马古拉。承担这一地区进攻任务的主要是印度第2军,巴军的第9步兵师承担了防御任务。经过交战,巴基斯坦先丢掉了杰索。在库尔纳的交战中,巴军第9师107旅虽然英勇抵抗,却接到了投降的命令,从而丢掉了库尔纳。12月中旬,巴军再次丢掉了法里德普尔。从此,达卡的西南部也丢掉了防线,完全暴露在印度的威胁下。西北作战区域主要指的是迪纳杰普尔、兰格普尔及兰格普尔和博格拉地区的交通要道。印军认为,博格拉是西北地区的核心区域,一但占领博格拉,西北地区的巴军随即陷入混乱。印军在西北地区主要投入的是第33军,巴基斯坦担任防御的为16步兵师的三个旅。12月12日,印军形成了对博格拉地区的合围,西北战事结束。

东巴战场的北部地区主要指梅格纳河与贾木纳河之间的达卡、坦盖尔、贾马尔普尔和迈门辛格地区。在这一区域内,印巴各投入两个旅进行作战。12月10日,随着贾马尔普尔的失守,东巴战场的北部战事结束。

经过三个方向的作战后,印度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对东巴首府达卡形成了合围之势。为了彻底切断达卡与外界的联系,印度出动航母和空军对东巴海域实行了严密的封锁。1971年12月16日,达卡守军投降,印军在东巴的作战取得了胜利。

在东巴激战的同时,印巴在西巴方向上也进行了交战。西巴交战的主要方式是空战。从12月3日16日结束,印度空军不断出动战机对巴空军、交通线和运输线进行攻击,妄图孤立巴军。面对突袭的印度空军,巴军加强了地面防空力量。这一措施让印度吃了不少苦头。作为回应,巴空军也对印度地面进行了袭击,但是作战效果并不明显。总的来看,在西巴上空双方的交战主要作用是相互牵制。在进行空战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地面较量。12月3日,西巴军队在空军的支援下,对班赤、昌布、苏莱曼地区的印军发起了进攻,攻占了印度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反击,印度地面部队也占领了西巴萨科加尔和信德省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鉴于东巴战场已经结束,双方意识到西巴战事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了,面对不利的局势,巴基斯坦接受了停火协定。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再也无力阻挡孟加拉的独立。1972年1月7日,拉赫曼返回达卡宣布成立孟加拉国,出任了孟加拉国第一人总理。3月,孟加拉国与印度签订了和平条约。1972年6月28日,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和印度总理甘地在西姆拉举行会谈,签订了《西姆拉协定》,协定规定双方的停火线维持在1971年12月以前。巴基斯坦已经被迫接受了孟加拉独立的现实。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成为南亚第一大国,苏联取代了美国占据了南亚的优势地位。

回顾三次印巴战争不难发现,印巴战争具有战后局部战争的典型特点。交战双方在不长的时间里,以有限的手段和方式对有限的目标进行了进攻。在作战方式上,三次印巴战争不断升级。从单一的步兵作战到空地协同,再到海军出击,三次印巴战争的技术水平是逐级增长的。在三次印巴争夺中,美、苏、中等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支援两方,印巴争夺已经不自觉的纳入到了美苏争霸的轨道中。三次印巴战争虽然结束,但其影响深远。到目前为止,印巴地区依然为克什米尔问题不断争吵,印度国内依旧存在着教派冲突。看来,一个国家,只有解决好民族宗教等内部问题,以和平友好的原则处理边界领土争端,国家的安全才能得到加强,才不会给外部可乘之机。
释迦摩尼的故乡哦,南无阿弥陀佛!
伊斯兰教真的很可怕
据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兔子有计划帮巴铁肢解了阿三,把小巴吓坏了没敢用。天与不受,必于其咎
下回有事
就在西里古里走廊插一刀!
bbtao75 发表于 2013-1-20 10:52
据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兔子有计划帮巴铁肢解了阿三,把小巴吓坏了没敢用。天与不受,必于其咎
求科普。。这种说法倒是第一次听到。。。。
一方水木 发表于 2013-1-20 11:19
求科普。。这种说法倒是第一次听到。。。。
根本没必要在乎这种毫无根据的据说的
chenlieheng 发表于 2013-1-20 10:47
伊斯兰教真的很可怕
伊斯兰教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
释迦摩尼的故乡哦,南无阿弥陀佛!
那是尼泊尔
楼主的文章不错
这算科普文了
LZ有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坦克战的具体信息吗,对这比较感兴趣。
藏南不知道我们到底要怎么搞,是扶持印度国内分裂势力还是直接肢解印度?不要人家的汤圆都冷了,我们自己的稀饭还是热的.
1 宗教战争最愚蠢。
2  和国共战争相比,双方都是渣渣
su27uuuk 发表于 2013-1-20 16:38
LZ有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坦克战的具体信息吗,对这比较感兴趣。
这个等以后有机会再写吧 这次主要写的是有关历史方面的 具体的没谈多少
飞扬的中国心 发表于 2013-1-20 17:50
1 宗教战争最愚蠢。
2  和国共战争相比,双方都是渣渣
印巴不完全算宗教战争 是领土争端 大国插手 民族冲突的综合 至于和国共战争相比 是没有可比性的
yeerba02 发表于 2013-1-20 17:23
藏南不知道我们到底要怎么搞,是扶持印度国内分裂势力还是直接肢解印度?不要人家的汤圆都冷了,我们自己的稀饭 ...
扶持和分裂都不是我们的政策 我们不搞帝国主义那一套的
楼主的文章不错
强大三军 发表于 2013-1-20 18:08
楼主的文章不错
谢谢夸奖 水平有限 还有待向你们学习
yxy123 发表于 2013-1-20 11:55
楼主的文章不错
谢谢夸奖 水平有限 还有待向你们学习
张晨zc 发表于 2013-1-20 18:02
这个等以后有机会再写吧 这次主要写的是有关历史方面的 具体的没谈多少
据说那次啊三T54用的很好,一场战斗爆了小巴100+大小巴顿,是否确有其事。
su27uuuk 发表于 2013-1-20 18:39
据说那次啊三T54用的很好,一场战斗爆了小巴100+大小巴顿,是否确有其事。
等我查查资料再给你回答吧 我可不敢瞎说
张晨zc 发表于 2013-1-20 19:10
等我查查资料再给你回答吧 我可不敢瞎说
也许是我被地摊杂志毒害了
su27uuuk 发表于 2013-1-20 19:26
也许是我被地摊杂志毒害了
嗯 这个倒也不能说绝对 不过推荐你既然想看权威的就多看有军事历史背景人写的东西
张晨zc 发表于 2013-1-20 21:25
嗯 这个倒也不能说绝对 不过推荐你既然想看权威的就多看有军事历史背景人写的东西
印巴战争哪位作者写的书比较靠谱。我以前就在兵器上看过介绍印巴巡洋舰历史。
su27uuuk 发表于 2013-1-20 21:33
印巴战争哪位作者写的书比较靠谱。我以前就在兵器上看过介绍印巴巡洋舰历史。
兵器上的东西是不错的 关于专写印巴战争的书籍我倒是没见过 你可以去买专门写战争史的书籍
张晨zc 发表于 2013-1-20 21:52
兵器上的东西是不错的 关于专写印巴战争的书籍我倒是没见过 你可以去买专门写战争史的书籍
印巴战争比较冷门,没找到写的详细的书,可能觉得双方水平臭吧,不过我觉得印巴战争相对封闭的战争环境,又不是实力相差悬殊的对手到是个展示冷战期间美苏武器性能的好舞台
su27uuuk 发表于 2013-1-20 22:01
印巴战争比较冷门,没找到写的详细的书,可能觉得双方水平臭吧,不过我觉得印巴战争相对封闭的战争 ...
嗯 不错 兄弟高见
风起时 发表于 2013-1-20 09:06
释迦摩尼的故乡哦,南无阿弥陀佛!
佛祖的故乡是尼泊尔好不好.........
现在巴基斯坦和印度更加没的玩了,国力差距越来越大
pheonix 发表于 2013-1-21 00:58
佛祖的故乡是尼泊尔好不好.........
不好不好
woshihwn 发表于 2013-1-21 01:19
现在巴基斯坦和印度更加没的玩了,国力差距越来越大
恰恰相反,由于巴铁的外交政策得力,靠紧了兔子,关键时刻也帮兔子顶得住。只要他自己不二,跟兔子翻脸,按兔子的传统,我们是不会主动抛弃盟友的(历史上我们为小弟两肋插刀的事海了去了,还真没什么跟美帝毛子那样插小弟两刀的事)。
其实巴铁的安全是没有什么问题,他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宗教问题。不解决宗教退出国家政坛的世俗化进程,任何国家都没法发展。现在是科技时代,不再是精神时代,宗教的反科技性决定了他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中国为什么一直立于强者之林,主要还是早早的解决了宗教与社会的问题
真正野蛮人 发表于 2013-1-21 11:08
恰恰相反,由于巴铁的外交政策得力,靠紧了兔子,关键时刻也帮兔子顶得住。只要他自己不二,跟兔子翻脸, ...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盟友吗 我们又不是拉小弟式的大国
科普好文章,网上关于印巴战争来龙去脉的总体介绍很少,只有少部分介绍印巴空战的,学习了。
一方水木 发表于 2013-1-20 11:19
求科普。。这种说法倒是第一次听到。。。。
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版本,求详细科普。如果是真的话,TG一出生就是只黑兔子了。

张晨zc 发表于 2013-1-20 18:02
这个等以后有机会再写吧 这次主要写的是有关历史方面的 具体的没谈多少


还有第三次冲突阿三的航妈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前看过房兵(好象是吧)关于三为什么这么执着要建航妈,那怕是被毛子宰了也要建的评论。说是三在那次冲突中尝到了航妈的甜头,请兄台科普一下吧,谢谢!


PS:LZ的文章不错,赞一个。
张晨zc 发表于 2013-1-20 18:02
这个等以后有机会再写吧 这次主要写的是有关历史方面的 具体的没谈多少


还有第三次冲突阿三的航妈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前看过房兵(好象是吧)关于三为什么这么执着要建航妈,那怕是被毛子宰了也要建的评论。说是三在那次冲突中尝到了航妈的甜头,请兄台科普一下吧,谢谢!


PS:LZ的文章不错,赞一个。
永远的战士 发表于 2013-1-21 12:48
还有第三次冲突阿三的航妈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前看过房兵(好象是吧)关于三为什么这么执着要建航妈,那 ...
科普不敢当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海军在封锁吉大港和达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使用的是维克兰特号航母 (原英国尊严级)  虽然载机数量只有16架 但是在轰炸巴境内目标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关此次战例的不少书写过 这个资料还是好找的 谢谢夸奖 还有待向你们学习
张晨zc 发表于 2013-1-21 13:05
科普不敢当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海军在封锁吉大港和达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使用的是维克兰特号航母 (原 ...
收到非常感谢!
这样的贴子应该顶。有利于了解历史
bbtao75 发表于 2013-1-20 10:52
据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兔子有计划帮巴铁肢解了阿三,把小巴吓坏了没敢用。天与不受,必于其咎
愿闻其详。。。。。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