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惊天诈骗案惊动高层 太原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31:25
山西惊天诈骗案惊动高层 太原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原始出处: 中国新闻周刊  

      这是一帮肆无忌惮的银鼠,当年山西票号得以风行天下的诚信和忠义在他们这里已荡然无存。他们的所作所为令山西太原银业几乎全军覆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幸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涉案,另有数目不等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牵连其中。

  在这起令最高层震怒(温家 宝总理三次作出批示)的山西省“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中,这帮银行窃贼内外勾结,通过私刻印章、伪造转账支票等手法,将银行存款转至其他账户,再以直接提现、办理质押贷款、转为承兑保证金等形式,骗取巨额资金,组建了一条运作顺畅的“蒸发存款流水线”。

  危险的种子是如何种下的?存款遭蒸发的是怎样一些“特殊”的储户?银行、储户和资金掮客间的危险三角是何时崩溃的?巨大的资金黑洞如何填平,山西银业如何走出震荡?

  本刊记者的深入调查为上述疑问提供了初步答案。然而一个更大的疑问正在形成:所谓的银行内控机制原来如此不堪一击,形同虚设,我们对种种响彻云霄的“制度建设、一抓就灵”的论调还能保持几分乐观?

  “7·28”特大金融诈骗案的山西特色

  这个案件中可能不存在完全的被骗者,各方都知道一些内情,但是各方出于自身利益,同时抱有侥幸心理,最终达成了一个危险的同盟,形成了一条蒸发存款的流水线

  本刊记者/王晨波

  2月12日晚8时30分,一架客机在太原机场缓缓降落。机门打开,从悬梯上走下了一名戴手铐的“旅客”,此人正是震惊全国的山西“7·28”特大金融诈骗案主要嫌犯之一王力民。

  王被抓前的身份是太原市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在太原市工商局未注册)总经理,此前在太原并不为人所知。但此次他所涉案件却被山西省省长张宝顺称为“本省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票据诈骗案”,涉案金额达十余亿元,嫌犯多达35人;目前仍有朱玉杰、田志刚、胡吉贤、杜建国四名主要嫌犯在逃。

  据本刊了解,本案令山西省城太原市内的商业银行几乎“全军覆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幸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涉案。

  案发后,国 务院温家 宝总理、黄菊副总理和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先后批示,甚至在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还对此案作出了第三次重要批示。

  涉案金额如滚雪球般扩大

  去年7月28日开始,太原市公 安局陆续接到省城5家银行关于票据诈骗的报案,“7·28”案由此得名。

  当时,报案银行普遍称,有大笔储户的资金在基层支行或分理处不翼而飞,其手法传统、粗糙,多为私刻印章、伪造转账支票等,将银行存款转至其他账户,再以直接提现、办理质押贷款、转为承兑保证金等形式,骗取巨额资金。属内外勾结型的金融诈骗。

  据太原市公 安局一位人士对本刊回忆,首先涉案的是中国建设银行太原某支行,随后扩展到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行,涉案金额也滚雪球般的扩大,最初一度估计近20亿元。

  所涉机构也由银行扩展至山西证券、信托公司、数家企事业单位等。其中一家银行的经营甚至一度陷入瘫痪。公安机关最初分析,这可能是金融犯罪团伙所为。

  据本刊了解,本案是一起系列案,有数个作案团伙,这些团伙有着各自的“势力范围”。比如,王力民就是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要作案对象,而朱玉杰是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主要作案目标,胡吉贤则主要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手等等。他们作案时互相达成默契,作案的银行也互有交叉,甚至还会互施援手。

  案发后,以太原市公 安局经侦支队为主,山西省、市、区三级公安机关组成了“7·28”专案组。有意味的是,当时主要嫌犯均已外逃。

  据本刊调查,王力民是从去年8月3日开始逃亡的。此前半个月左右,杜建国、田志刚、朱玉杰、胡吉贤都已远走高飞。目前警方已逮捕了31名犯罪嫌疑人。

  尽管主要嫌犯逍遥法外,案情仍逐渐浮出水面。据太原市公 安局的人士向本刊介绍,目前5家银行涉及的73个案件中,已有50余起事实基本查清。

  至2004年年底,太原市公 安局将涉案金额具体描述为11.25亿元,当时警方追回赃款1.2亿元。今年2月12日,太原市公 安局副局长戴来伟又介绍说,到1月份,已经追回赃款4亿余元,冻结资金8500万元。

  太原市检察院一位检察官对本刊说,本案中涉案金额最大的是中国农业银行,高达4.9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建设银行,达2亿元左右,其中很大部分无法追回。

  蒙受巨大损失的主要是银行的一些机构储户。据了解,这些机构涉及的民事诉讼已经于去年12月左右纷纷在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目前准备开庭的还有10起左右。

  自救落空

  建行太原某支行一位管理层人士对本刊透露,在去年7月28 日之前,数家银行已经发现了大额资金被盗用,当时各家银行并没有立即报案,而是首先选择“自救”。这客观上可能给嫌犯创造了出逃的机会,也使得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也是基层银行遭遇资金被盗用后的普遍做法,因为一旦涉及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程序复杂,执法成本较高,而银行损失也未必能挽回。因此,当时涉案银行管理人员大多会同保安将银行内部当事人“软禁”起来,希望他们能够尽力将自己造成的损失补上,但结果是这些当事人往往拆东墙补西墙,最终损失反而越补越大。

  以涉案的某商业银行太原一家支行为例,去年8月的一天,该支行会计监管员发现某分理处账户上一笔约2000万元的资金被突然划至某公司的账上,而当时这家公司大笔资金被盗用且已经报案,是“7·28”系列案之一。

  “银行不能为企业垫钱,而且这家公司已经涉案,这显然是违规的。”这家支行的一位管理层对本刊说。

  他们很快查出这是一位分理处主任所为,该支行对分理处主任采取了“内部措施”。经过为期一周的若干次交涉和“攻心”,此人居然又将这笔钱挪了回来。

  当时,这家支行非常庆幸。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笔钱其实是从其它支行所属分理处挪过来的。最终,银行发现窟窿不止这2000多万,而且也无法收回,于是报案。

  随后,上述分理处主任被公安机关逮捕,并成为“7·28”专案嫌犯,他涉案的资金最后达到5000万左右。

  据本刊了解,目前被抓的31人中,有超过10人为各行的分理处主任或者支行负责人。据悉,仅一个某国有商业银行就有7个左右分理处主任被抓。

  事实上,这些银行最基层的分理处主任们已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据了解,在“7·28”案发后,从一家银行发觉并开始追查起,大量的资金就开始在几家银行的分理处来回倒腾,拆东补西,但当窟窿大到一定程度,分理出主任就开始捉襟见肘,漏洞最终暴露。

  而当这些资金在各个分理处之间腾挪转移的时候,涉案的主要嫌犯纷纷潜逃。留下的嫌犯多是银行分理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

  一大批分理处主任被抓,成为本次山西金融诈骗案的一个特点。那么这些分理处主任们结成了怎样的一个网,他们是怎样认识的,跟王力民、朱玉杰等主嫌犯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从“生产队长”到银鼠的一步之遥

  分理处主任在一家银行到底是什么角色?

  按照银行规定,分理处主任一般主要负责银行最基层组织的日常经营,其中包括存款和取款。根据各家银行的不同规定,很多分理处主任只有很小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太原,农行有110个网点,分理处有60多个,工商银行比这个数字还多。

  这个最基层的主任并不好当。由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靠存贷利息差来维持盈利,因此,吸收存款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分理处主任的头上。

  为此,分理处主任在太原被称为银行的“生产队长”,“一旦做了分理处主任,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拉存款。完不成任务要扣钱,手底下人也不服。”农业银行太原某分理处负责人对本刊说。

  事实上,银行对分理处主任的考核主要指标之一就是依靠存款指标。这不但关系到分理处主任的收入,还关系到他们的升迁。如果成为分行中若干家支行中的“状元分理处”,这家分理处就有可能升格为支行。

  目前仍在逃的主要嫌犯杜建国就是中国农业银行太原某分理处的主任。被抓前,他就是农行太原某支行的“营销能手”,贷款任务往往能超额完成。

  一位了解他的人士向本刊介绍,杜 “高中文化、当过兵,出手大方,敢闯敢干,认识一批社会上有背景的人。朋友们托他的事情,总能办得很清楚。”在太原众多分理处主任中,杜属于“能够营销、善于营销、敢于营销”的人。

  但杜在2001年左右刚做分理处负责人的时候,也过得相当艰苦。上述人士对本刊描述说,杜常因存款考核而愁眉不展,因为各家银行都在拉存款,竞争惨烈;而一些小银行手法更加灵活,他们往往能够给客户更高的利息和“返点”(就是给客户的好处费):正常情况下,付息后还要再给承办人5%的劳务费。

  当时,杜所在的中国农业银行在太原开始大张旗鼓地扩张业务,“拉存款”的分理处按照农行的内部规定会给予分理处一定的“业务拓展费”,这些费用主要来自于原本发给员工的效绩工资部分。

  同时,农行太原分行对于分理处的考核指标也层层加码,包括时点考核和日均考核。时点就是到每个月、季度、年末进行的存款总量的考核;日均就是平均每天的存款量考核。

  当时,像杜这样的“生产队长”均疲于奔命拉存款。据知情人介绍,当时,他们普遍觉得“业务拓展费”不够用,要是跟其他银行竞争,只有两条途径:一个就是开辟更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小金库”来给客户“返点”,于是一些业务收入往往不入账,沦为“业务拓展费”。

  另一条途径,就是最好认识一些“社会能人”,也称“资金贩子”,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资金,让那些银行“生产队长”在考核的最后一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当然回过头看去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为日后种种的违规违法埋下了危险的伏笔。

  本案主要嫌犯杜建国,两条途径都有使用,但主要选择了后一条,而他所认识的“有背景”的人就是王力民。

  危险的三角与蒸发存款流水线

  一位曾跟杜建国相熟的人对本刊说,杜主动结识了王力民。当时,很多分理处主任都认为“认识王力民这种人是一种本事”。

  他们最终一来二去成了朋友,时间大约是在2001到2002年之间。当时,王力民是太原市通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本刊查证,这家公司并未在太原市工商局注册。以王力民的名义在太原市工商局注册的有两家企业——昌鑫源贸易有限公司和森鑫源贸易有限公司,前者注册资金350万,后者只有50万,主要业务范围是煤炭、煤焦、钢铁、建材、汽车配件等。但是这两家企业都因没有年检而在去年12月被吊销执照。

  王的生意其实并不大,所办企业多为疑似壳公司。但他的能量却不小,许多基层分理处的主任们都知道,他在“倒钱”方面是一把能手,在考核的关键时刻,王动辄能将数千万存款拿到分理处存入。

  拉来的存款不断增多,杜和王的关系也逐渐走近。按照银行业内的潜规则,杜建国要给王力民“返点”。

  再后来,杜就开始“反哺”王力民,即向后者提供贷款。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高息揽存者与“资金贩子”间常见的故事。据知情人对本刊透露,王对杜说要用钱周转,希望从杜的分理处划钱用一阵子,之后再用别的钱填上窟窿。王力民还承诺,如果事成,还会在杜的分理处再存上一笔钱。

  对杜来说,答应王的要求,就意味着他得从机构或者个人的银行账上非法划走一笔钱,在此期间还不能让对方知道,但这基本上很难,只有让对方知道而不声张。

  王力民的神通广大之处就在于此,存款是他拉来的,最后非法动用该存款的人也是他。作为“资金贩子”,他打通了存款客户和银行分理处,形成了一个危险的三角。

  太原市检察院一位检察官对本刊介绍,王力民一般手法就是,先通过许诺给对方高利息,或者给存款单位财务人员高回扣的方式拉存款。在骗得存款客户信任后,王和其中一些存款客户和银行达成其默契:允许王在一定的时间内动用这笔存款或者存款中的一部分,客户一旦发现也不声张。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如果存款客户不同意,无法形成默契的三角,王力民也是不惮于霸王硬上弓的。他就通过银行分理处内外勾结,通过盗取或者更换存款人的印鉴、私刻印章、伪造转账支票等手段,将银行存款转至其他账户,之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如直接提现、办理质押贷款、转为承兑保证金)将钱提走。

  据本刊了解,此案中最为恶劣的一点是,一些企业在案发后,持自己的真印鉴和印章,却无法在银行取出钱来,“这说明案犯已经勾结银行将印鉴变更。”一位太原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对本刊说。事实上,这也是王的主要作案手法。

  在此过程中,往往是银行分理处(或支行)、资金贩子、存款客户结成同盟,或者其中前两者结成同盟:存款客户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息或者更多好处;银行分理处是为了完成存款任务,拉到更多存款;而资金贩子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骗取巨额贷款。

  因此,太原市人民银行的一位人士对本刊分析说,这个案件中可能不存在完全的被骗者,各方都是知道一些内情,但是各方出于自身利益,同时抱有侥幸心理,最终结成了一个同盟。

  在此过程中,各方形成进退同盟,一旦遇到问题,还可以相互拿钱填窟窿。

  但三方的共同利益很容易会因为其中一方的“犯规”而落空。太原市人民银行的一位人士举了一个例子,银行客户原本答应给拉款人(资金贩子)使用数百万的资金,但拉款人却最终从银行动用了客户数千万资金,联盟因此崩溃,一方不得已主动报案。

  手眼通天的朱玉杰

  朱玉杰可以说是“7·28”案中最为手眼通天的人,他甚至在1999年2月获得“中国当代慈善企业家”称号。同时,朱还是山西省九届政 协委员(今年1月被撤销资格)、中国民主促进会山西省委员会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

  “他经常说起自己背景深厚,结交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不由得人不信任。”一位曾经同朱打过交道的太原市企业家说。他非常清晰地记得,朱曾当着他的面跟某些领导打电话,语气软中带硬,随后这些领导就出现在他们的饭桌上。

  事实上,朱玉杰在太原生意圈并不算大企业家,但是“他非常沉稳,从不说别人坏话,也不说过头话,办事滴水不漏,看上去很值得信任,口碑也一直不错。”那位跟朱生意往来的人士说。朱甚至还曾在菲律宾海景假日酒店包下赌场,请各种有关系的朋友去玩。

  但去年7月19日,朱关掉手机后就再也没有同这些朋友联系,他欠十几位朋友近一亿的借款,其中有一位达到1200万。这些欠债估计都已无法偿还。

  事实上,朱很早就在生意场上活动,他曾向人表示,要在生意场生一搏高下。1992年,朱创建了山西英特集团(调查发现未在山西省工商局注册),这是一家涉足建材、医疗研究、药品生产、餐饮娱乐、影视制作及环保产业等领域,在山西拥有10多个子公司的综合性企业。

  其中,曾经在大同红极一时的大同英特俱乐部就是朱于1996年创建的。从1995年开始,朱曾以英特俱乐部的名义举办过两次大型赈灾义演,名噪一时。但四年后,这家俱乐部就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据本刊了解,在近几年,常被朱玉杰用来行骗的“道具”是大同某制药厂。朱经常对人夸口该药厂发明了某种新药,中西结合疗效奇佳。朱曾经带太原几位民营企业去考察过这个药厂,并且带其中一位去香港某律师楼考察该厂各种上市批件,说已经万事俱备,就等2004年年底在香港上市。借此,朱从这位企业家身上骗得1000万元个人借款。

  因为运作“赴港上市”,朱结识了证券行业的一些人,过从甚密,其中包括山西证券公司的人士。

  在随后的时间里,山西证券公司在银行的账户被盗用了数亿资金。经查证,这些资金主要就被集中转移至朱玉杰的一些企业账户上。

  事实上,朱本人在建行就有一些账户,一位建行太原某支行的人士就记得朱的开户企业,和其中的太原市新型建材结构公司有过资金往来。另外,朱在其他支行的开户企业还包括:新型交通运输设备公司、山西英特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朱的一些手法同王力民相似,最终都将钱移到自己或者同伙的户头上。

  但是,就在案发之后,很多他的朋友还不能相信,他是一个金融诈骗嫌犯。人们普遍不解的是,朱玉杰究竟是在何时开始以自己的众多企业,大规模介入金融诈骗的。

  目前的轮廓是,由于急速扩张,朱盲目实行多元化战略,加上朱开始迷恋海外赌博,最终在近年开始陷入资金泥潭。

  如此一来,朱利用长期结识的众多基层分理处主任和支行行长,伙同他人一起将手伸向银行存款,而这些存款多是山西证券公司的。

  山西证券的离奇噩梦

  山西证券及其三家控股或参股的企业是此次“7·28”大案涉案金额最高的受害者,据本刊了解这四家拥有独立法人的企业涉案本金和利息共近9亿元。

  据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人士对本刊透露,今年春节前,上述四家企业已向三家涉案银行提起民事诉讼,案由是存单纠纷。

  这些诉讼对象都是涉案银行的分理处和支行,共13家,因此诉讼被分为13个案件。其中,有交通银行六个分理处,建设银行两个支行,以及农行5个分理处或支行。目前已经开庭的有其中9件。

  随着庭审的一步步深入,案情出现戏剧性的发展。

  案件最初的暴露始于去年8月,山西证券发现其在建行山西分行万柏林支行账户内1.5亿元的股民保证金竟然仅剩不足1万元;随后山西证券发现其在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8家分支机构的存款共约7亿元也被盗用。据本刊的了解,山西证券的数笔钱之所以存在上述若干家涉案银行,与诈骗嫌犯高息揽储的诱惑不无关系。

  据法院人士透露,这些钱是在银行内被诈骗嫌犯多次提走的。比如万柏林支行账户的钱是在之前的半年内,分30多次被转出。案犯的手法非常粗糙,据参加庭审的人士对本刊回忆,在其中几起案件中,诈骗嫌犯所用的假公章,跟客户在银行预留的印鉴有很大出入,但是银行人员仍然同意嫌犯将钱提走。另外,还出现更换客户印鉴的情况。更有意思的是,根据某银行的录像显示,诈骗嫌犯还曾替受害者在银行办理过某些手续。这些都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这些存款大部分是诈骗嫌犯在2004年前后,用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分很多次取走的,作为存款客户的山西证券缘何毫无察觉?

  据庭审显示,山西证券等上述几家受害者,每个月都能收到相应的对账单,但这些对账单上的数字基本都是假的。事实上,山西证券也曾察觉过对账单有假,但银行支行或者分理处都会出示证明存款仍在户头的信函,或者,被盗资金很快又被挪回。

  戏剧性的是,目前上述案件中,原告四家企业已经申请撤销对交通银行的诉讼,因为交行已经在春节前夕将原告存款本息共计3.5亿左右进行赔偿。

  很快,今年2月22日,原告山西证券又准备申请撤销对建行的诉讼。因为建行也准备赔付原告的损失。

  另外,农业银行也已经赔付了原告一笔约3000万的存款,另外还有3亿余元涉案金额等待庭审。

  回过头来看,“客观地说,朱玉杰和王力民的手段都不高明。以前就出现过,但一直没有被银行系统引以为戒。”一位太原的资深金融律师对本刊说。

  事实也是如此,早在本案案发之前,太原就有一系列金融诈骗案被审理。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去年三四月间,原太原市商业银行南内环街支行行长被判处死刑。此人也是勾结不法企业家,盗用大量银行存款,将其他储户的钱转移至其他账户,一如上述案例。

  目前,在山西这片晋商票号的发源地,“资金贩子”们至今仍然活跃在基层银行的监管漏洞之中。由于高息揽储等种种积弊,各种类型的“资金贩子”仍然在利用商业银行转型中的急功近利,通过一些简单粗糙的方式屡屡得手。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本案主要嫌犯杜建国逃走后,有关人员在杜的桌上发现了一张字条,大意是,再也不要让我拉存款了,再也不要派存款任务了,云云。山西惊天诈骗案惊动高层 太原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原始出处: 中国新闻周刊  

      这是一帮肆无忌惮的银鼠,当年山西票号得以风行天下的诚信和忠义在他们这里已荡然无存。他们的所作所为令山西太原银业几乎全军覆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幸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涉案,另有数目不等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牵连其中。

  在这起令最高层震怒(温家 宝总理三次作出批示)的山西省“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中,这帮银行窃贼内外勾结,通过私刻印章、伪造转账支票等手法,将银行存款转至其他账户,再以直接提现、办理质押贷款、转为承兑保证金等形式,骗取巨额资金,组建了一条运作顺畅的“蒸发存款流水线”。

  危险的种子是如何种下的?存款遭蒸发的是怎样一些“特殊”的储户?银行、储户和资金掮客间的危险三角是何时崩溃的?巨大的资金黑洞如何填平,山西银业如何走出震荡?

  本刊记者的深入调查为上述疑问提供了初步答案。然而一个更大的疑问正在形成:所谓的银行内控机制原来如此不堪一击,形同虚设,我们对种种响彻云霄的“制度建设、一抓就灵”的论调还能保持几分乐观?

  “7·28”特大金融诈骗案的山西特色

  这个案件中可能不存在完全的被骗者,各方都知道一些内情,但是各方出于自身利益,同时抱有侥幸心理,最终达成了一个危险的同盟,形成了一条蒸发存款的流水线

  本刊记者/王晨波

  2月12日晚8时30分,一架客机在太原机场缓缓降落。机门打开,从悬梯上走下了一名戴手铐的“旅客”,此人正是震惊全国的山西“7·28”特大金融诈骗案主要嫌犯之一王力民。

  王被抓前的身份是太原市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在太原市工商局未注册)总经理,此前在太原并不为人所知。但此次他所涉案件却被山西省省长张宝顺称为“本省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票据诈骗案”,涉案金额达十余亿元,嫌犯多达35人;目前仍有朱玉杰、田志刚、胡吉贤、杜建国四名主要嫌犯在逃。

  据本刊了解,本案令山西省城太原市内的商业银行几乎“全军覆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幸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涉案。

  案发后,国 务院温家 宝总理、黄菊副总理和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先后批示,甚至在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还对此案作出了第三次重要批示。

  涉案金额如滚雪球般扩大

  去年7月28日开始,太原市公 安局陆续接到省城5家银行关于票据诈骗的报案,“7·28”案由此得名。

  当时,报案银行普遍称,有大笔储户的资金在基层支行或分理处不翼而飞,其手法传统、粗糙,多为私刻印章、伪造转账支票等,将银行存款转至其他账户,再以直接提现、办理质押贷款、转为承兑保证金等形式,骗取巨额资金。属内外勾结型的金融诈骗。

  据太原市公 安局一位人士对本刊回忆,首先涉案的是中国建设银行太原某支行,随后扩展到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行,涉案金额也滚雪球般的扩大,最初一度估计近20亿元。

  所涉机构也由银行扩展至山西证券、信托公司、数家企事业单位等。其中一家银行的经营甚至一度陷入瘫痪。公安机关最初分析,这可能是金融犯罪团伙所为。

  据本刊了解,本案是一起系列案,有数个作案团伙,这些团伙有着各自的“势力范围”。比如,王力民就是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要作案对象,而朱玉杰是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主要作案目标,胡吉贤则主要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手等等。他们作案时互相达成默契,作案的银行也互有交叉,甚至还会互施援手。

  案发后,以太原市公 安局经侦支队为主,山西省、市、区三级公安机关组成了“7·28”专案组。有意味的是,当时主要嫌犯均已外逃。

  据本刊调查,王力民是从去年8月3日开始逃亡的。此前半个月左右,杜建国、田志刚、朱玉杰、胡吉贤都已远走高飞。目前警方已逮捕了31名犯罪嫌疑人。

  尽管主要嫌犯逍遥法外,案情仍逐渐浮出水面。据太原市公 安局的人士向本刊介绍,目前5家银行涉及的73个案件中,已有50余起事实基本查清。

  至2004年年底,太原市公 安局将涉案金额具体描述为11.25亿元,当时警方追回赃款1.2亿元。今年2月12日,太原市公 安局副局长戴来伟又介绍说,到1月份,已经追回赃款4亿余元,冻结资金8500万元。

  太原市检察院一位检察官对本刊说,本案中涉案金额最大的是中国农业银行,高达4.9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建设银行,达2亿元左右,其中很大部分无法追回。

  蒙受巨大损失的主要是银行的一些机构储户。据了解,这些机构涉及的民事诉讼已经于去年12月左右纷纷在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目前准备开庭的还有10起左右。

  自救落空

  建行太原某支行一位管理层人士对本刊透露,在去年7月28 日之前,数家银行已经发现了大额资金被盗用,当时各家银行并没有立即报案,而是首先选择“自救”。这客观上可能给嫌犯创造了出逃的机会,也使得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也是基层银行遭遇资金被盗用后的普遍做法,因为一旦涉及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程序复杂,执法成本较高,而银行损失也未必能挽回。因此,当时涉案银行管理人员大多会同保安将银行内部当事人“软禁”起来,希望他们能够尽力将自己造成的损失补上,但结果是这些当事人往往拆东墙补西墙,最终损失反而越补越大。

  以涉案的某商业银行太原一家支行为例,去年8月的一天,该支行会计监管员发现某分理处账户上一笔约2000万元的资金被突然划至某公司的账上,而当时这家公司大笔资金被盗用且已经报案,是“7·28”系列案之一。

  “银行不能为企业垫钱,而且这家公司已经涉案,这显然是违规的。”这家支行的一位管理层对本刊说。

  他们很快查出这是一位分理处主任所为,该支行对分理处主任采取了“内部措施”。经过为期一周的若干次交涉和“攻心”,此人居然又将这笔钱挪了回来。

  当时,这家支行非常庆幸。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笔钱其实是从其它支行所属分理处挪过来的。最终,银行发现窟窿不止这2000多万,而且也无法收回,于是报案。

  随后,上述分理处主任被公安机关逮捕,并成为“7·28”专案嫌犯,他涉案的资金最后达到5000万左右。

  据本刊了解,目前被抓的31人中,有超过10人为各行的分理处主任或者支行负责人。据悉,仅一个某国有商业银行就有7个左右分理处主任被抓。

  事实上,这些银行最基层的分理处主任们已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据了解,在“7·28”案发后,从一家银行发觉并开始追查起,大量的资金就开始在几家银行的分理处来回倒腾,拆东补西,但当窟窿大到一定程度,分理出主任就开始捉襟见肘,漏洞最终暴露。

  而当这些资金在各个分理处之间腾挪转移的时候,涉案的主要嫌犯纷纷潜逃。留下的嫌犯多是银行分理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

  一大批分理处主任被抓,成为本次山西金融诈骗案的一个特点。那么这些分理处主任们结成了怎样的一个网,他们是怎样认识的,跟王力民、朱玉杰等主嫌犯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从“生产队长”到银鼠的一步之遥

  分理处主任在一家银行到底是什么角色?

  按照银行规定,分理处主任一般主要负责银行最基层组织的日常经营,其中包括存款和取款。根据各家银行的不同规定,很多分理处主任只有很小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太原,农行有110个网点,分理处有60多个,工商银行比这个数字还多。

  这个最基层的主任并不好当。由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靠存贷利息差来维持盈利,因此,吸收存款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分理处主任的头上。

  为此,分理处主任在太原被称为银行的“生产队长”,“一旦做了分理处主任,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拉存款。完不成任务要扣钱,手底下人也不服。”农业银行太原某分理处负责人对本刊说。

  事实上,银行对分理处主任的考核主要指标之一就是依靠存款指标。这不但关系到分理处主任的收入,还关系到他们的升迁。如果成为分行中若干家支行中的“状元分理处”,这家分理处就有可能升格为支行。

  目前仍在逃的主要嫌犯杜建国就是中国农业银行太原某分理处的主任。被抓前,他就是农行太原某支行的“营销能手”,贷款任务往往能超额完成。

  一位了解他的人士向本刊介绍,杜 “高中文化、当过兵,出手大方,敢闯敢干,认识一批社会上有背景的人。朋友们托他的事情,总能办得很清楚。”在太原众多分理处主任中,杜属于“能够营销、善于营销、敢于营销”的人。

  但杜在2001年左右刚做分理处负责人的时候,也过得相当艰苦。上述人士对本刊描述说,杜常因存款考核而愁眉不展,因为各家银行都在拉存款,竞争惨烈;而一些小银行手法更加灵活,他们往往能够给客户更高的利息和“返点”(就是给客户的好处费):正常情况下,付息后还要再给承办人5%的劳务费。

  当时,杜所在的中国农业银行在太原开始大张旗鼓地扩张业务,“拉存款”的分理处按照农行的内部规定会给予分理处一定的“业务拓展费”,这些费用主要来自于原本发给员工的效绩工资部分。

  同时,农行太原分行对于分理处的考核指标也层层加码,包括时点考核和日均考核。时点就是到每个月、季度、年末进行的存款总量的考核;日均就是平均每天的存款量考核。

  当时,像杜这样的“生产队长”均疲于奔命拉存款。据知情人介绍,当时,他们普遍觉得“业务拓展费”不够用,要是跟其他银行竞争,只有两条途径:一个就是开辟更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小金库”来给客户“返点”,于是一些业务收入往往不入账,沦为“业务拓展费”。

  另一条途径,就是最好认识一些“社会能人”,也称“资金贩子”,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资金,让那些银行“生产队长”在考核的最后一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当然回过头看去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为日后种种的违规违法埋下了危险的伏笔。

  本案主要嫌犯杜建国,两条途径都有使用,但主要选择了后一条,而他所认识的“有背景”的人就是王力民。

  危险的三角与蒸发存款流水线

  一位曾跟杜建国相熟的人对本刊说,杜主动结识了王力民。当时,很多分理处主任都认为“认识王力民这种人是一种本事”。

  他们最终一来二去成了朋友,时间大约是在2001到2002年之间。当时,王力民是太原市通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本刊查证,这家公司并未在太原市工商局注册。以王力民的名义在太原市工商局注册的有两家企业——昌鑫源贸易有限公司和森鑫源贸易有限公司,前者注册资金350万,后者只有50万,主要业务范围是煤炭、煤焦、钢铁、建材、汽车配件等。但是这两家企业都因没有年检而在去年12月被吊销执照。

  王的生意其实并不大,所办企业多为疑似壳公司。但他的能量却不小,许多基层分理处的主任们都知道,他在“倒钱”方面是一把能手,在考核的关键时刻,王动辄能将数千万存款拿到分理处存入。

  拉来的存款不断增多,杜和王的关系也逐渐走近。按照银行业内的潜规则,杜建国要给王力民“返点”。

  再后来,杜就开始“反哺”王力民,即向后者提供贷款。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高息揽存者与“资金贩子”间常见的故事。据知情人对本刊透露,王对杜说要用钱周转,希望从杜的分理处划钱用一阵子,之后再用别的钱填上窟窿。王力民还承诺,如果事成,还会在杜的分理处再存上一笔钱。

  对杜来说,答应王的要求,就意味着他得从机构或者个人的银行账上非法划走一笔钱,在此期间还不能让对方知道,但这基本上很难,只有让对方知道而不声张。

  王力民的神通广大之处就在于此,存款是他拉来的,最后非法动用该存款的人也是他。作为“资金贩子”,他打通了存款客户和银行分理处,形成了一个危险的三角。

  太原市检察院一位检察官对本刊介绍,王力民一般手法就是,先通过许诺给对方高利息,或者给存款单位财务人员高回扣的方式拉存款。在骗得存款客户信任后,王和其中一些存款客户和银行达成其默契:允许王在一定的时间内动用这笔存款或者存款中的一部分,客户一旦发现也不声张。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如果存款客户不同意,无法形成默契的三角,王力民也是不惮于霸王硬上弓的。他就通过银行分理处内外勾结,通过盗取或者更换存款人的印鉴、私刻印章、伪造转账支票等手段,将银行存款转至其他账户,之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如直接提现、办理质押贷款、转为承兑保证金)将钱提走。

  据本刊了解,此案中最为恶劣的一点是,一些企业在案发后,持自己的真印鉴和印章,却无法在银行取出钱来,“这说明案犯已经勾结银行将印鉴变更。”一位太原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对本刊说。事实上,这也是王的主要作案手法。

  在此过程中,往往是银行分理处(或支行)、资金贩子、存款客户结成同盟,或者其中前两者结成同盟:存款客户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息或者更多好处;银行分理处是为了完成存款任务,拉到更多存款;而资金贩子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骗取巨额贷款。

  因此,太原市人民银行的一位人士对本刊分析说,这个案件中可能不存在完全的被骗者,各方都是知道一些内情,但是各方出于自身利益,同时抱有侥幸心理,最终结成了一个同盟。

  在此过程中,各方形成进退同盟,一旦遇到问题,还可以相互拿钱填窟窿。

  但三方的共同利益很容易会因为其中一方的“犯规”而落空。太原市人民银行的一位人士举了一个例子,银行客户原本答应给拉款人(资金贩子)使用数百万的资金,但拉款人却最终从银行动用了客户数千万资金,联盟因此崩溃,一方不得已主动报案。

  手眼通天的朱玉杰

  朱玉杰可以说是“7·28”案中最为手眼通天的人,他甚至在1999年2月获得“中国当代慈善企业家”称号。同时,朱还是山西省九届政 协委员(今年1月被撤销资格)、中国民主促进会山西省委员会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

  “他经常说起自己背景深厚,结交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不由得人不信任。”一位曾经同朱打过交道的太原市企业家说。他非常清晰地记得,朱曾当着他的面跟某些领导打电话,语气软中带硬,随后这些领导就出现在他们的饭桌上。

  事实上,朱玉杰在太原生意圈并不算大企业家,但是“他非常沉稳,从不说别人坏话,也不说过头话,办事滴水不漏,看上去很值得信任,口碑也一直不错。”那位跟朱生意往来的人士说。朱甚至还曾在菲律宾海景假日酒店包下赌场,请各种有关系的朋友去玩。

  但去年7月19日,朱关掉手机后就再也没有同这些朋友联系,他欠十几位朋友近一亿的借款,其中有一位达到1200万。这些欠债估计都已无法偿还。

  事实上,朱很早就在生意场上活动,他曾向人表示,要在生意场生一搏高下。1992年,朱创建了山西英特集团(调查发现未在山西省工商局注册),这是一家涉足建材、医疗研究、药品生产、餐饮娱乐、影视制作及环保产业等领域,在山西拥有10多个子公司的综合性企业。

  其中,曾经在大同红极一时的大同英特俱乐部就是朱于1996年创建的。从1995年开始,朱曾以英特俱乐部的名义举办过两次大型赈灾义演,名噪一时。但四年后,这家俱乐部就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据本刊了解,在近几年,常被朱玉杰用来行骗的“道具”是大同某制药厂。朱经常对人夸口该药厂发明了某种新药,中西结合疗效奇佳。朱曾经带太原几位民营企业去考察过这个药厂,并且带其中一位去香港某律师楼考察该厂各种上市批件,说已经万事俱备,就等2004年年底在香港上市。借此,朱从这位企业家身上骗得1000万元个人借款。

  因为运作“赴港上市”,朱结识了证券行业的一些人,过从甚密,其中包括山西证券公司的人士。

  在随后的时间里,山西证券公司在银行的账户被盗用了数亿资金。经查证,这些资金主要就被集中转移至朱玉杰的一些企业账户上。

  事实上,朱本人在建行就有一些账户,一位建行太原某支行的人士就记得朱的开户企业,和其中的太原市新型建材结构公司有过资金往来。另外,朱在其他支行的开户企业还包括:新型交通运输设备公司、山西英特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朱的一些手法同王力民相似,最终都将钱移到自己或者同伙的户头上。

  但是,就在案发之后,很多他的朋友还不能相信,他是一个金融诈骗嫌犯。人们普遍不解的是,朱玉杰究竟是在何时开始以自己的众多企业,大规模介入金融诈骗的。

  目前的轮廓是,由于急速扩张,朱盲目实行多元化战略,加上朱开始迷恋海外赌博,最终在近年开始陷入资金泥潭。

  如此一来,朱利用长期结识的众多基层分理处主任和支行行长,伙同他人一起将手伸向银行存款,而这些存款多是山西证券公司的。

  山西证券的离奇噩梦

  山西证券及其三家控股或参股的企业是此次“7·28”大案涉案金额最高的受害者,据本刊了解这四家拥有独立法人的企业涉案本金和利息共近9亿元。

  据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人士对本刊透露,今年春节前,上述四家企业已向三家涉案银行提起民事诉讼,案由是存单纠纷。

  这些诉讼对象都是涉案银行的分理处和支行,共13家,因此诉讼被分为13个案件。其中,有交通银行六个分理处,建设银行两个支行,以及农行5个分理处或支行。目前已经开庭的有其中9件。

  随着庭审的一步步深入,案情出现戏剧性的发展。

  案件最初的暴露始于去年8月,山西证券发现其在建行山西分行万柏林支行账户内1.5亿元的股民保证金竟然仅剩不足1万元;随后山西证券发现其在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8家分支机构的存款共约7亿元也被盗用。据本刊的了解,山西证券的数笔钱之所以存在上述若干家涉案银行,与诈骗嫌犯高息揽储的诱惑不无关系。

  据法院人士透露,这些钱是在银行内被诈骗嫌犯多次提走的。比如万柏林支行账户的钱是在之前的半年内,分30多次被转出。案犯的手法非常粗糙,据参加庭审的人士对本刊回忆,在其中几起案件中,诈骗嫌犯所用的假公章,跟客户在银行预留的印鉴有很大出入,但是银行人员仍然同意嫌犯将钱提走。另外,还出现更换客户印鉴的情况。更有意思的是,根据某银行的录像显示,诈骗嫌犯还曾替受害者在银行办理过某些手续。这些都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这些存款大部分是诈骗嫌犯在2004年前后,用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分很多次取走的,作为存款客户的山西证券缘何毫无察觉?

  据庭审显示,山西证券等上述几家受害者,每个月都能收到相应的对账单,但这些对账单上的数字基本都是假的。事实上,山西证券也曾察觉过对账单有假,但银行支行或者分理处都会出示证明存款仍在户头的信函,或者,被盗资金很快又被挪回。

  戏剧性的是,目前上述案件中,原告四家企业已经申请撤销对交通银行的诉讼,因为交行已经在春节前夕将原告存款本息共计3.5亿左右进行赔偿。

  很快,今年2月22日,原告山西证券又准备申请撤销对建行的诉讼。因为建行也准备赔付原告的损失。

  另外,农业银行也已经赔付了原告一笔约3000万的存款,另外还有3亿余元涉案金额等待庭审。

  回过头来看,“客观地说,朱玉杰和王力民的手段都不高明。以前就出现过,但一直没有被银行系统引以为戒。”一位太原的资深金融律师对本刊说。

  事实也是如此,早在本案案发之前,太原就有一系列金融诈骗案被审理。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去年三四月间,原太原市商业银行南内环街支行行长被判处死刑。此人也是勾结不法企业家,盗用大量银行存款,将其他储户的钱转移至其他账户,一如上述案例。

  目前,在山西这片晋商票号的发源地,“资金贩子”们至今仍然活跃在基层银行的监管漏洞之中。由于高息揽储等种种积弊,各种类型的“资金贩子”仍然在利用商业银行转型中的急功近利,通过一些简单粗糙的方式屡屡得手。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本案主要嫌犯杜建国逃走后,有关人员在杜的桌上发现了一张字条,大意是,再也不要让我拉存款了,再也不要派存款任务了,云云。
<P>强烈要求成立“暗杀团”    我第一个报名参加!!</P><P>然这些贪官 有命去贪  没命去花了!</P>
银行业的黑幕决不只这些,等着瞧吧.
这就叫中国金融监控体制!!
<P>楼主的这篇文章还算象个样子</P>
西帮混成这样子了,呵呵
西帮?[em04]
呵呵..钱是越来越不敢放国内银行了
<P>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P><P>反正国有银行的烂帐最后买单的总是国家</P>
银行业的管制手段缺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不象东北的中行也不会出那么大的事,一个小小的基层负责人都可以调动上亿的资金,一只硕鼠可以作案许多年而不被发觉,这是外部如公安等部门无法解决的,还是必须要完善银行内部的监管机制,当然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太难太难了,银行也积重难返
<P>其实现在已经比过去好很多了</P><P>我一个同学的表哥就在一个银行里当司机</P><P>据他说在几年前,出趟车报销的油费有70%都是水分</P>[em06]
<B>以下是引用<I>nebraska</I>在2005-2-26 20:49:00的发言:</B>

<P>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P>
<P>反正国有银行的烂帐最后买单的总是国家</P>


确切的讲买单的是所有没权没势的小老百姓
反正国有银行的烂帐最后买单的总是国家?????是我们啊
这也是迟迟不敢真正开放银行业的原因之一.
烂得不想说什么了...
<P>知道的就已经很吓人了,不知道的会吓死人的</P>
心态放正就可以了[em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