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后改革(用心良苦的爸爸改造出了一个好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40:18
http://www.acfun.tv/a/ac528873
这个系列初步估计要投4-5个稿。这一稿讲的是日本战后的惨状及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改革。下一稿就是美国给日本松绑。整个系列就是讲述围绕美日关系展开的,涉及到苏日关系和中日关系。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它既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也使自己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战争结束时,日本的国家财富损失了41.5%,工业频于瘫痪,农业相当于战前的一半,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然而,战后的日本却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它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经济的全面恢复;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7% 。1968年日本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1973年以后虽进人了低速发展期,但由于日元不断升值使其经济实力仍继续上升。80年代以来,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的目标前进,未来日本的发展为世界所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盟国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占领当局推行了一系列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政策,促使日本的旧体制迅速解体。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战后体制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http://www.acfun.tv/a/ac528873
这个系列初步估计要投4-5个稿。这一稿讲的是日本战后的惨状及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改革。下一稿就是美国给日本松绑。整个系列就是讲述围绕美日关系展开的,涉及到苏日关系和中日关系。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它既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也使自己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战争结束时,日本的国家财富损失了41.5%,工业频于瘫痪,农业相当于战前的一半,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然而,战后的日本却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它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经济的全面恢复;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7% 。1968年日本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1973年以后虽进人了低速发展期,但由于日元不断升值使其经济实力仍继续上升。80年代以来,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的目标前进,未来日本的发展为世界所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盟国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占领当局推行了一系列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政策,促使日本的旧体制迅速解体。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战后体制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体国民和全体军队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的“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全权代表签署了向美国、中国、苏联、英国及其他盟国正式投降的文件。至此,日本发动的历时4年的太平洋战争和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终于以惨败而告终。
     早在日本投降以前,美国就决心单独占领日本。在1944年5月,美国国务卿赫尔在一份备忘录中提出: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使日本不再成为对美国及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威胁,并在日本建立一个尊重别国权利和履行国际义务的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处理日本的基本原则是:日本从其他国家掠夺的领土应予归还,但基本上应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应进行分割;日本政府作为一个主体,在武装占领时期应停止活动;美国应作为东道主邀请所有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参加对日占领和管理,但它们的作用仅限于提供“象征性的占领军队”。①在二战期间的亚洲、太平洋战场,除中国自始至终抵抗和牵制了大部分侵略军外,美、苏、英三大国中只有美国长期与日军正面作战。美国利用这一特殊地位,及其对战后独霸亚洲的战略考虑,尽力不让其他国家插手。杜鲁门对此毫不隐讳:“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②【UP: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及日本本身的工业能力来看,日本是美国在太平洋东岸最好的盾牌(注意不是矛),最开始美国是想利用日本抵抗斯大林的。】
     因此,美国在接到日本发出的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乞降照会后,不同其他盟国协商,就抢先予以答复,要求日本“从投降时刻起,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即须听从盟国统帅之命令”。③杜鲁门政府立即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并拟定了受降的“第一号总命令”,规定了各盟国受降地区。其中规定:中国大陆、台湾、北纬16度线以北的印度支那地区由chiang-kai-shek受降;中国东北、北纬38度线以北的朝鲜、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由苏联远东军司令受降;日本本土及附近小岛菲律宾和北纬38度线以南的朝鲜、琉球群岛地区,由太平洋地区美军部队最高统帅受降。这样,正式把日本本土划人自己单独占领的范围。【UP:这就是美国在战后对亚洲的划分计划】
     对此,苏联曾提出异议,但在美国同意苏联占领整个千岛群岛的要求后,就默认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本土的事实。为了照顾其他盟国的情绪,相继在华盛顿和东京成立了“远东委员会”、“盟国管制委员会”。远东委员会名义上负责制定管制日本的政策,是对日管制的最高机构,有权审查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各项政策和行动。但由于美国有否决权,只有美国同意的政策才可能获得通过,远东委员会实际上不可能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能。至于盟国管制委员会,它只是最高统帅的一个咨询机构。面对美军单独占领的现实,这两个组织如同虚设。【UP:白头鹰玩的一手好计策】


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体国民和全体军队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的“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全权代表签署了向美国、中国、苏联、英国及其他盟国正式投降的文件。至此,日本发动的历时4年的太平洋战争和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终于以惨败而告终。
     早在日本投降以前,美国就决心单独占领日本。在1944年5月,美国国务卿赫尔在一份备忘录中提出: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使日本不再成为对美国及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威胁,并在日本建立一个尊重别国权利和履行国际义务的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处理日本的基本原则是:日本从其他国家掠夺的领土应予归还,但基本上应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应进行分割;日本政府作为一个主体,在武装占领时期应停止活动;美国应作为东道主邀请所有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参加对日占领和管理,但它们的作用仅限于提供“象征性的占领军队”。①在二战期间的亚洲、太平洋战场,除中国自始至终抵抗和牵制了大部分侵略军外,美、苏、英三大国中只有美国长期与日军正面作战。美国利用这一特殊地位,及其对战后独霸亚洲的战略考虑,尽力不让其他国家插手。杜鲁门对此毫不隐讳:“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②【UP: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及日本本身的工业能力来看,日本是美国在太平洋东岸最好的盾牌(注意不是矛),最开始美国是想利用日本抵抗斯大林的。】
     因此,美国在接到日本发出的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乞降照会后,不同其他盟国协商,就抢先予以答复,要求日本“从投降时刻起,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即须听从盟国统帅之命令”。③杜鲁门政府立即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并拟定了受降的“第一号总命令”,规定了各盟国受降地区。其中规定:中国大陆、台湾、北纬16度线以北的印度支那地区由chiang-kai-shek受降;中国东北、北纬38度线以北的朝鲜、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由苏联远东军司令受降;日本本土及附近小岛菲律宾和北纬38度线以南的朝鲜、琉球群岛地区,由太平洋地区美军部队最高统帅受降。这样,正式把日本本土划人自己单独占领的范围。【UP:这就是美国在战后对亚洲的划分计划】
     对此,苏联曾提出异议,但在美国同意苏联占领整个千岛群岛的要求后,就默认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本土的事实。为了照顾其他盟国的情绪,相继在华盛顿和东京成立了“远东委员会”、“盟国管制委员会”。远东委员会名义上负责制定管制日本的政策,是对日管制的最高机构,有权审查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各项政策和行动。但由于美国有否决权,只有美国同意的政策才可能获得通过,远东委员会实际上不可能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能。至于盟国管制委员会,它只是最高统帅的一个咨询机构。面对美军单独占领的现实,这两个组织如同虚设。【UP:白头鹰玩的一手好计策】
二、战败后的日本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本经济安定本部1948年公布的资料披露:日本仅在太平洋战争中,死亡人数即达185万,其中平民死亡30万。又据厚生省援护局1964年应国会要求公布资料: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战败投降,海外日军死亡人数就达194万人,战败后到复员结束又死亡18万人;此外,因空袭、原子弹、“冲绳决战”等死亡的平民约如万人,死亡人口共计达300万。1941年日本总人口约7500万,相当于每25人中就有1人死于战乱。【UP:日本人口锐减】

     长期的战争使日本国力衰竭,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UP:工业遭到极大破坏,但应该说还是有底子的】据日本安定本部调查,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经济损失653亿日元(1948年时价),再加上建筑物、军舰、飞机的折损,总值逾千亿日元。工矿业生产指数,如果以1935年为准,1945年工业降至38 % ,矿业降至59%。按损失率计算,舰艇、飞机损失100%,船舶损失88%,工业机械设备损失 34.3%。
     另外,1944年秋以后,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也给日本造成很大的灾难。据统计,日本全国206个城市中有98个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平均烧毁率为40%,东京横宾地区、大阪神户地区及名古屋地区烧毁率近团%。由于美军对日本的军事设施、工厂等目标采用“地毯式轰炸”,致使平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受重大损失。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造成的后果更是惨不忍睹。【UP:白头鹰的战略轰炸真心狠】

     战争对经济的巨大打击,引发了日本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当然,经济危机的出现也是日本当局长期实行“战时经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长达15年的对外侵略战争,将日本逐步推向战时体制。民需生产日益缩小,军用生产部门恶性膨胀,民需部门的厂房、劳动力转向军需部门,而民用机械设备只好闲置、废弃,造成生活必需品严重匾乏。据日本1944年11月统计,全部劳动力的47%服兵役(主要是青壮年),39%从事军工生产,用于民用生产的劳动力仅占12%。另外,原材料和燃料的供应也大幅度减少。战前,日本的铁矿石、煤炭主要从中国大陆进口,废钢铁、石油等主要从美国进口。战败后,日本海外的殖民地和占领地丧失殆尽,物资来源断绝。【UP:岛国发动战争的报应。本身就资源不足,强要发动战争,这是赌上国运,要不然还能是怎么的....UP在想,日本这么多年的战争,犹如一个做了精心计划的赌徒,譬如说日俄战争吧。】
     经济危机给战后的日本带来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困难。首先是出现大批失业人员。战争期间,军需产业雇用和强制征用的劳动力高达616万人。战败后,这些人大部分失去了工作。据厚生省统计,到1945年10月止,因工厂停产失业的人就有413万,国内复员军人3%万,加上海外殖民地和占领地的军人及其家属陆续遣返回国的人员,使处午失业和半失业的人口达600多万。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日本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其次是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的短缺直接威胁着国民的生存。日本的粮食战败前就不能自给,每年缺口200多万吨,这些粮食主要靠从中国及朝鲜进口。战败后,这些渠道切断。同时,由于长期穷兵默武,农业生产破坏严重,粮食生产连年减产,1945年国产大米仅有587万吨,相当于1939年产量的57 %。城市中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
     第三,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日本主要物品批发物价,1934-1936年为标准,1945年是它的3.5倍,1946年增为16.27倍,1950年更猛增至2468倍。④由于日本百姓生活极端困苦,BG浪潮不断,日本政局动荡不稳。
三、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改革

     为了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同时也不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使之最终建立一个尊重别国权利、支持联合国宪章和负责任的政府,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使日本推行“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政策。具体地说,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解除日本武装力量、惩办战犯和整肃军国主义分子、修改宪法、农地改革、解散财阀以及劳动改革和废除军国主义教育等,力求把日本纳人美国的战略轨道。【UP:麦克阿瑟的改革方向是日本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但是非常不彻底,现在日本大家也都看到了。但是日本当今社会和战前社会又是两回事,所以我们说,研究当今日本,要从这一刻开始研究。】
从1945年9月开始,麦克阿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解除日军武装,对日本法西斯进行整肃,惩办战犯

     麦克阿瑟认为,为防止日本死灰复燃、不让其再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必须解散日本多达589万人的军队和军事机构。这也是民主化政策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从1945年9月起,美国就着手解散日本军队以实现其非军事化。9月3日,盟军总司令部颁布了《关于在日本某些地区设置盟国占领军,以及具体指导日本解除武装和复员的命令》;10月15日,日本全国军队及军事机构解散完毕。到1947年,日本在海外的300多万军队复员被陆续遣返回国。至此,曾横行一时的日本军事帝国不复存在。
    1945年9月11日,麦克阿瑟宣布逮捕战犯的命令,随后便逮捕了前首相东条英机等首批39名甲级战犯,年底又逮捕104名甲级战争嫌疑犯。1946年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并开始审判战犯。1948年11月,法庭判决首批25名战犯中7人绞刑、16人无期徒刑。但美国惩办战犯的工作并不彻底,美国占领当局为了顺利地统治日本,把日本最负有战争责任的天皇免于起诉。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经过两年半的审判,在100余名甲级战犯中,只有28人被起诉(审判过程中,2人死亡,1人因精神病免诉)。随着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转变,美国释放了大批战犯,甚至有些战犯(如岸信介)在战后又出任内阁首相。
     麦克阿瑟还对日本法西斯进行了大规模整肃,其目的在于清除日本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使代表‘日本人民自由意志”的新政治力量能够控制政权。1946年1月4日,麦克阿瑟颁布了两个“整肃令”,一是宣布取缔一切鼓励军国主义、赞成极端民族主义的政党和组织。到2月23日,列人整肃名单的团体共147个。二是规定一切积极参与推进军国主义活动和军国主义团体的成员均不得继续担任公职。其中包括:战犯;职业军人、谍报机关及宪兵队成员;与旧殖民地有关的开发机构,旧殖民地、占领地的行政机关干部等。后来,被解除公职的对象又进一步扩大到地方官员、经济界和新闻舆论界的头面人物。据统计,被解除公职的人多达20多万。到1948年3月,清肃工作才宣告结束。
     通过这一措施,大批政界人物、企业家和行政官僚被解除职务,直至1949年取消这项指令以前,这些人不得担任任何领导职务。一大批支持战时体制的核心人物由此而销声匿迹,使政府和企业领导阶层大大年轻化,加速了民主化进程。
     (二)释放政治犯,推进社会民主化

     美军占领日本以后,大批政治犯还关押在狱中。这一情况引起了国际舆论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关注。有人指出:反军国主义的领袖人物,在占领军的民主改革中是不可缺少的,他们现在正在狱中。占领军如果要在日本推行民主,释放政治犯应当是先决条件。而当时以维护国体为己任的东久迩内阁表示:凡企图变更国体,主张废除天皇制者,均视为共产主义者,应根据治安维持法予以严惩。治安维持法可以修改,但不考虑废除,政治犯也不准备释放。⑤麦克阿瑟改革的最初着眼点就是在日本推行民主和自由。他虽然不喜欢共产主义,但他认为如果治安维持法不废除,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就不可能改变,民主化就无从谈起。于是他指示盟总向日本政府递交了《撤消对于政治自由和其他自由的限制的法令》。法令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思想、宗教、言论、集会的自由,乃至议论天皇和皇室;立即废除治安维持法等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法律、救令及法规;释放政治犯;废除秘密警察及一切言论统治机构等。盟总又先后发布了《关于日本新闻规划的备忘录》、《废除对新闻、电影、通讯的一切限制的法令》等有关改革文件。不久,东久迩内阁倒台。【UP:麦克阿瑟的着眼点:从政治上、社会上驱逐军部的势力。】
     1945年10月9日,币原内阁成立。10日至22日,共2400名政治犯从全国各个监狱获释。13日至21日,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言论集会法、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等相继废除。10月11日,麦克阿瑟在接见币原新首相时,下达了“五大改革”指令,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促进工人的团结和组织;实行教育自由化;废除专制机构;促进经济制度民主化。遵照这一指令,币原内阁随即着手进行改革。首先承认妇女参政权,修改了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着手制定工会法;废除了军国主义教育;实行国家与神道分离;解散超国家主义团体等。
(三)修改宪法与政治改革

     为了确保日本不再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使日本政治适应美国的战略需要,美国要求修改日本的宪法,力求通过立宪的形式彻底改造日本的政治制度。早在占领初期,麦克阿瑟就要求日本新政府着手修改日本宪法,并提出修改宪法时必须加进自由主义的要素。此后,日本币原内阁非常勉强地开始了宪法修改工作,先后于1945年底和1946年初提出两个修改宪法草案,但都依然保留了天皇及其特权,遭到了盟总的拒绝。1946年2月,麦克阿瑟指示“盟总”占领当局起草了《日本国宪法草案》,并规定了修宪三原则:(1)保留天皇制,但其权力须受宪法的限制,并从属于人民的最高意志;(2)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3)废除一切封建制度。1946年3月5日,日本内阁通过了由占领当局起草的新宪法,同年11月3日颁布生效,一般称为“和平宪法”。【UP:麦克阿瑟从国家根本法的角度阉割日本,这就是当前日本宪法的基本精神】
     新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了天皇制和议会制度;改革了内阁制度和司法制度;将中央集权制改为地方自治制度;以保障国民的基本久权为原则,详细规定了国民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规定了放弃战争的条款等。新宪法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理论体系,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废除了日本原有的一些封建体制,在日本首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体制。新宪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象征天皇制”,二是放弃战争权利。【UP:取消二元君主制】
     新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地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只能行使在宪法新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国政的权能。”新宪法将国家最高权力由天皇转到国会,废除枢密院、贵族院等天皇的附属机构,建立了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国民选举产生。首相由国会提名通过,内阁对国会负责,国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惟一的立法机关。贵族院是封建势力的象征和维持天皇极权制的重要支柱。贵族院的废除,表明封建势力基本上退出了日本的政治舞台。【UP:取消二元君主制,打破日本人的神像】
     新宪法的第二个特点是放弃战争和非军事化。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诚实希求基于正义与秩序之国际和平,永远放弃由国家权力发动之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之交战权。”这一条款是日本新宪法的最大特色,由于该条款的制约,使战后日本长期以来将主要精力、物力和人力用于经济建设,成为日本后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UP:这就是日本宪法第九条】
     《四)解散财阀,实现经济生活民主化

     财阀是日本特有的垄断资本集团,它不同于欧美各国的垄断资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它的组织结构形式上,日本财阀是以财阀家族控制的总公司为顶点,以控股为手段,直接控制许多直系公司、旁系公司以及它们的子公司,形成为金字塔型的控制力极强的巨大康采恩。由于财阀家族资本在其下属企业的股份中占绝对优势,实行封建式的同族统治,因此它对外有封闭性,外国资本很难打入这种由家族控制的实行自我金融积累的统治体系。【UP:我想,在日企工作的同志们可以谈谈对这一点的感受。】
     二是它控制和操纵日本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基本方向,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全国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和姑川、浅野、古河、大仓、中岛、野村等六个著名财阀。1945年秋天财阀解散前,十大财阀所属企业总资本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35.7%;从行业看,这十大财阀的金融资本,占金融业总资本的53 %,重工业占重工业界总资本的49%。在1937-1945年间,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各种飞机18000架,占日本军用飞机总数的25 %;生产的军舰占总生产量的40%。因此,“财阀是日本最大的战争潜力,正是这些财阀使得日本的一切征服和侵略行为成为可能”,“只要财阀不解体,日本人要作为自由人治理自己的国家就毫无希望,只要财阀继续存在,日本就是财阀的日本。’,⑥基于上述认识,美国将解散财阀、解散大的家族联合企业和分散日本经济权力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UP:现在这些财阀仍然把持着日本。麦克阿瑟对财阀的改革很好,但是并不彻底,下一稿有说。】
     1945年9月21日,麦克阿瑟发布解散财阀方针的指令,要求日本政府消除经济生活中的垄断现象。11月24日,日本公布了《限制公司令》,限制被指定公司的财产和权利的转移,冻结其全部财产,以为解散财阀作准备。1946年8月成立了“控股公司清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解散财阀的工作。1946年9月至1947年9月,盟总先后指令解散了83家大型财阀企业。1947年,日本政府分别颁布以限制与分割垄断企业为目标的《禁止垄断法》和以实现经济民主化为目标的《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先后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等大的财阀集团,排除财阀家族对企业的统治权力,限制他们担任公司领导职务。但是,日本解散财阀的工作并不彻底。1948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的政策发生转变,后一阶段的排除集中和禁止垄断的政策在执行方面草草收场,使得日本许多财阀得以保留。【UP:财阀还是保留了。】
     (五)农地改革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通过地税改革,在农村建立的是“寄生土地所有制”,少数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农民仍然要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实物地租,继续维持着封建剥削关系。这种半封建的农村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美国占领当局认为,这种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使农村成为战争温床的主要原因。靠务农不能维持生计的农民只好去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灰。要使日本经济机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就必须首先从基础上改革作为日本军国主义重要支柱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耕者有其田”的自耕农制度。【UP:麦克阿瑟的土地改革】
     同时,战后初期,粮食十分匾乏,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矛盾十分突出,随时可能爆发农民革命运动。为防止共产主义在日本农村的渗透,占领当局决定立即在日本实施农地改革。1945年12月9日,盟总向日本政府下达《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12月29日,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份农地改革方案,但因该方案明显偏袒地主,遭到日本农民和农民团体的强烈的反对,盟总也表示不满。要求日本政府“打破数世纪以来在封建压迫下奴役日本农民的经济栓桔”,“让耕作农民享受其劳动成果”,进行更彻底的改革。.1946年6月30日,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份农地改革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不在农村地主的全部土地,在农村的地主超过一叮步(相当于巧市亩)以上的土地,均由政府强制收购;自耕农超过三叮步以上的土地,以及其他经各级农地委员会决定的土地也需收购;国家将所征购的土地以低价转卖给农民;残留的出租地由过去的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水田不得超过产值的25%,旱地不得超过15%。
     农地改革完成以后,日本的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87万公顷的土地从地主手中解放出来,相当于改革前农耕地总面积的81%。绝大多数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耕作权,农村中形成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基本上瓦解了日本的半封建土地所有制。【UP:这其实也是在外部势力强压下进行的改革】
     总之,战后改革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它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日本建立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对日本战后50年的发展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战后改革,就不会有日本后来长达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出现。当然,主导这一改革的美国占领当局推行这一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其远东政策服务的。因此,民主化改革也加强了美国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控制和影响,开始了长期的美日从属关系。【UP:战后改革决定了日本的走向,那么走向如何,请看下一稿。】
如果没有阿瑟的改革,就没有今天的AV
当年的日本太上皇不是白当的。
窃窃以为,霓虹战后的快速发展和清政府那2亿白银的关系密切。
当年的2亿白银可是都实实在在花在办教育和买技术上了。
教育体系和技术体系一旦建立了,说实话除非那里人死一半,要不然是很难摧毁的。战时的损失只不过是暂时的,无非是东西打破了我再造。
TG一直拿霓虹战后大发展说事,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双方战后貌似都穷,可人家的教育体系技术体系等都还在,TG这是啥也没有啊,有点不错的教育体系大部分也被秃子带去ww了。
所以我以为,战后霓虹经济的崛起,和实实在在砸了巨资在教育上是分不开的。当然和鹰酱的扶植也分不开,但没点实力,鸡同鸭讲也是白搭。
窃窃以为,霓虹战后的快速发展和清政府那2亿白银的关系密切。
当年的2亿白银可是都实实在在花在办教育和买 ...
还有人相信马关条约的两亿两被日本人花在教育科技上了啊?!!!!

赔偿金主要用于
海军扩张费46.4%
陆军扩张费15.6%
临时军事费21.7%
皇室财产5.5%
教育基金2.7%
灾害准备基金2.7%
八幡制铁所创设费0.2%
其他5.2%
重复 编辑掉
国内媒体造谣无下限啊
就不能去考证一下吗?
yxy123 发表于 2013-1-15 10:43
还有人相信马关条约的两亿两被日本人花在教育科技上了啊?!!!!

赔偿金主要用于
钱是通用的。那些钱用在这里了,那么省下来别的钱也就去办教育科技了。纠结这个没有用。
yxy123 发表于 2013-1-15 10:45
国内媒体造谣无下限啊
就不能去考证一下吗?
抱歉,还真不是媒体
alsars 发表于 2013-1-15 10:53
钱是通用的。那些钱用在这里了,那么省下来别的钱也就去办教育科技了。纠结这个没有用。
同意,说的有理
yxy123 发表于 2013-1-15 10:43
还有人相信马关条约的两亿两被日本人花在教育科技上了啊?!!!!

赔偿金主要用于
讨论霓虹战后改革的问题,军事扩张是战前的事。
即使是如你所说数据,2亿两基数也够大了,条约之前霓虹财政收入多少?(这难不倒你)教育投入多少?战后遗留下的又多少?遗留下的相当于战后霓虹财政收入多少比率?
imtopgun 发表于 2013-1-15 11:07
讨论霓虹战后改革的问题,军事扩张是战前的事。
即使是如你所说数据,2亿两基数也够大了,条约之前霓虹财 ...

说的不太准确了,教育制度一旦完善,很难拿钱来衡量。
另一个侧面来看,美国当年庚子赔款仅得3200万两。美国退钱后办学,也就是清华大学。
这还不算,要知道现在是有两所清华的。
以下摘抄:
庚款的运用,为北京清华奠基;两岸清华分治后,新竹清华也受惠于这笔基金。
  陈 力俊表示,1949年,清华校长梅贻琦被专机接往南京,隔年梅贻琦前往美国处理“清华基金”保管运用事宜。1956年,清华在台建校,梅贻琦借用清华基金利息补贴教授薪水,并兴建宿舍。“因为有了这笔经费,清大比起其他学校宽裕许多,也因此可以聘到最优秀的师资”。
  清华基金的经费来源,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庚子赔款的红利或孳息。陈力俊说,即使到现在,清大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
  陈力俊说,外界常误以为清华基金是两岸清华各取一半,但根据他和北京清华校长顾秉林的确认,证实这笔基金仅拨给新竹清华。
儿子总有长大不服老子的时候~~~
还有人扯那2亿。。。。2亿白银对日本甲午后工业化快速发展确实提供不少资金,但是赚两亿白银对于农业国跟工业国的难度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我觉得那两亿最大的好处是让这个赌徒上瘾了
四国那地方是出了名的山沟沟,女的丑得像猪一样,多亏没按原计划分。等咱这次灭了鬼子,把出美女的地方都占了,其他地方让给北棒子好了,当中俄的缓冲区。
第二节日本重返国际社会
     随着冷战的加剧和中国革命节节胜利,美国开始从解除日本的武装转变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公开地扶植日本,力图使其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日本为了恢复国力,也迫切需要开放国际贸易,摆脱在世界上的孤立处境,以重返国际社会。【UP:松绑的原因就是为了对付苏联和中国】

一、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转变
     1948年后,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以及KMT在中国反动统治的崩溃,美国政府开始把注意力从中国转向日本。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对日政策演说,罗亚尔认为:美国占领政策的目的是使日本非军事化和排除军国主义复活的可能性,我们为此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由于我们对日本打击过重,“占领日本与占领德国一样,对我们来说形成了预想不到的负担。’,⑧因此,我们应力求在日本建立稳定而独立的民主政权,使它能够在阻止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威胁方面发挥作用。

     1948年3月初,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任乔治·凯南赴日本同麦克阿瑟会晤,他认为:“目前的占领政策是建立在《波茨坦公告》基础之上的,它只适用于日本投降后的初期,此后美国的政策应促使日本在占领军撤退之后能够自主。”他提出,尽快停止在中国所承担的义务,将视线转移到日本,制定对日本新的全面政策。【UP:美国已经丢失了中国,不能再丢掉日本了,否则这将是致命的。】
     凯南访日回国后,于3月25日向马歇尔国务卿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极力敦促政府重新研究对日政策。认为美国应该从战后初期惩罚性措施转变到扶植日本成为西太平洋的独立力量,“保证日本的安全不受苏联的军事侵犯,同样也不受共产党的渗透与控制,政策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日本经济的潜力”,使之再次成为远东重要的国家。凯南认为:中国大陆局势的逆转对美国不是致命的,因为中国在短期内仍然缺乏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物质力量,不会构成对美的威胁,而日本则应成为保卫美国利益的太平洋安全体系的基石。“如果日本、菲律宾掌握在友好政权手里,而美国对这两个列岛保持有效的控制,在现代东方就不会对我们的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UP:美国目前利用日本和菲律宾扯中国的蛋,其历史指导思想一贯如此。而且UP认为,美国可以丢掉韩国,但是决不能放弃日本和菲律宾。】为此,凯南建议:占领政策的重点必须从民主化的政治改革转移到经济复兴方面来;推迟缔结和约,在缔结和约时,条约应是一般性质的,而决非惩罚性的;美国应长期保持对冲绳的占有;加强日本的警察机构和海上保安机构;缓和赔偿;不提出新的民主化措施,对已实施的不加压力。【UP:“一般性而非惩罚性的”--大屁股裂了尼玛死!】以凯南的报告为框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于1948年10月、1949年5月先后通过了新的对日政策。
     (一)改变赔偿政策
     战后美国最初的对日方针是要给日本以严厉的惩治,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解除日本的武装能力。因此,最初制定的对日赔偿政策也是相当苛刻的。根据1945年12月美国政府发布的“中期指令”,要求日本赔偿的主要内容包括:拆迁日本陆海军兵工厂、飞机制造、轻金属、轴承制造等工厂的全部设备,拆除钢铁、机床、造船、火力发电、硫酸、制碱等工厂的一半,作为对亚洲受日侵略国家的赔偿,以复兴这些国家的经济并促进其工业化;日本保留250万吨的钢材生产能力;日本工业水平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水平,国民生活水平不得超过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其他各国。【UP:国民生活水平不得超过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其他各国。】但是1948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重新研究赔偿计划,先后派出斯特赖克调查团和约翰斯顿调查团赴日,提出削减赔偿计划。约翰斯顿报告书还建议有选择地保留日本的“基础军事工业”。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放宽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据统计,自1947年至1950年停止赔偿为止,实际共拆除5万余台机器,价值约1.6亿美元,只占中间赔偿方案的7%,应拆迁的850个工厂原封不动地被保存下来。⑨【UP:嗯,没删干净】
     (二)中止解散财阀的工作
     1948年3月,美国政府向占领当局发出通知,宣布减缓执行解散财阀后期的工作。同年4月19日,美国占领当局宣布,银行不作为“集中排除”的对象,并且制定了一些不受《禁止垄断法》约束的新法令,这就致使日本后来形成了以银行为基础的新的企业集团。1948年7月至1949年4月,盟总相继发布了三项指令,解除了对297家“受限制公司”的限制。到1950年1月解散财阀工作结束时,根据“集排法”而解散的公司只有18家,实际上实行企业分割的只有11家。。
     (三)扶植日本经济,加强对日援助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下达给占领当局的指令明确指出:日本的贫困是日本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弥补损失的义务。因此,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虽不能说是漠不关心”,但基本上是“采取了旁观的消极态度”。⑧在政策转为稳定和复兴日本经济的目标后,美国对日本经济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1948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麦克阿瑟指令日本政府执行美国提出的“稳定经济九原则”,其内容是:平衡预算;加强税收;严格限制信贷;稳定工资;统制物价;加强对外贸易和外汇管理;改善物资分配;扩大原料和制成品的生产以及改善征粮等。为了具体实施这九项原则,杜鲁门派底特律银行家道奇来日,作为美国总统特使和美国占领军总部的财政金融顾问,他制定了一系列被称为“道奇路线”的紧缩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日本的经济。与此同时,美国又增加了对日本的各种援助。1947和1948年度,美国对日出口物资分别占日本进口总额的77%和76%,对日本生产的恢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7-1949年的三年内,美国共向日本提供了价值11.43亿美元的物资。总之,这些措施的实施标志着美国完成了对日政府的重大转变。从此,美国将日本视为“远东的稳定因素”。【UP:可以说,日本战后战起来就是喝着美国的奶长大的。EM.GOOD♂BOY♂】
二、美国单独对日畴和并签订美日安全条约
     早在1947年2月,麦克阿瑟在致美国议会的电文中就表示:“历史告诉我们,军事占领这种方式超过一定期限便不能发挥效果。’,。同年3月,他在接见外国记者时表示:“对日靖和时机已经成熟”,希望能早日签订礴和条约。。美国最早的靖和方案出笼于1946年底,当时美国所关心的焦点是,防止靖和后的日本自行修改战后改革的方向,重新成为威胁美国地位的势力。所以打算签署一个严格限制日本的条约。【UP:说到底,美国对日的底线就是防止日本反咬自己,这个就是法理依据】但是,在解决方法上,美、苏之间出现了对立,因为无法达成协议,加上美国政府内部在靖和内容及方式等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于是缔结对日和约的问题就拖了下来。
     1948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美国将日本视为对抗苏联和中国的战略据点,对日政策由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变为扶植日本经济自立的方针,对日靖和政策也改为“非惩罚性”方针,进一步从政策上将日本纳入美国在亚洲的战略轨道,在日本推行“事实上的靖和”政策。即一方面大力推行经济自立政策,一方面放宽对日本的占领管理,将行政权逐步移交日本政府,把靖和后的政策提前予以实现。【UP:美国对日的利用政策】
     1950年9月17日,艾奇逊、贝文和舒曼在华盛顿会谈,决定早日对日靖和。即使苏联反对,也要单独进行。【UP:诶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靖和以后,美国仍然在日本保留军事基地,不对日本实行监督,不要求苛刻的赔偿。会谈后,美国开始在排除中、苏条件下制订对日和约草案。【UP:我们说美国对日的所作所为违反了战后几大国达成的大国共同监管原则,这就是重要的一点。】
     1950年10月,美国政府发表了《对日靖和七原则》,其核心是把日本纳人美国的世界战略之中,力图把美国单独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恢复经济和重返国际社会,从而摆脱被占领的地位,不顾日本国内和国际舆论的反对,违反波茨坦公告的规定,迎合美国的意图,同意缔结片面靖和条约,并同意美军驻留日本。【UP:日本:父の爱大好!】
     中、苏两国都是对日作战国,都有共同与敌国缔结和约的权利。1951年3月,苏联重申“准备对日和约不能是某一国政府的事情,而应当是有关各国政府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府也发表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有权参加对日和约的筹备与签订。美国企图将中、苏等主要对日交战国排斥于和约筹备工作之外,签订单独对日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UP:为什么说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美国当局不顾中国、苏联等国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1951年9月4-8日,对日靖和会议在旧金山召开。总共有52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越南等未被邀请;印度、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虽参加了会议,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最后,主要由非对日作战国家凑成的48个国家在和约上签了字。【UP:这就是同盟国对日本的媾和,与共产国际没有丝毫关系!因此,对中国来说,由于苏联这一】
     旧金山片面靖和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了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日本放弃对南威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惟一管理当局;日本不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军承认日本领土及领海的主权,实质上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UP:这就是日本同美国的单边交易】
     在签署和平条约的当天,美国和日本又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条约规定:当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遭到破坏时,当日本国内发生大规模内乱及骚动时,当日本遭到外国的侵略时,驻日美军可以采取行动。【UP:这就是条约的规定,请牢记。】1952年2月28日,美、日签订关于实施安保条约的《日美行政协定》,规定了美国设在日本的军事基地的条件与地位。通过这两个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了美军驻在日本的合法地位。在经济方面,美国主导下的自由贸易体制为战后日本的发展提供了最佳条件;在政治方面,日本开始了在国际舞台上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追随外交,’;在安全方面,日本置于美军的保护之下,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美国在日本的控制权通过日本的政府和法律予以实施。【UP: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从双边外交来说,以法理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这对日本右翼追求的所谓“正常国家”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地耻辱。】
     确定了美军在日本的权利与地位后,美国加强了重新武装日本的措施。在美国的授意下,日本组建了7.5万人的国家警察预备队和8000人的海上保安厅。1951年10月,美国又提出了《相互防卫援助协定》,此协定将过去的经济、军事援助合为一体,要求授援国尽“相互防卫”的义务,为此可以向日本提供相应的援助,并以此为杠杆,促进日本经济复兴和重整军备。

     1952年4月28日,日本吉田茂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同台湾当局签订所谓‘日华和约”,【UP:根据《中日建交联合公报》,中日条约就此废止。】双方并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通过日本对台政策的制定,进一步实现了在亚洲孤立中国的战略设想。
     旧金山靖和与日、美“安保”体制将日本纳入了美国在远东的“集体保护”与“安全保障”的战略轨道,使日本重整军备,并参加到美国的反共军事体制中去,成为美国亚洲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日本在冷战格局下定位为“美国保护下的通商国家”,成为冷战格局的最大受益者。
三、日苏关系改善和日本加入联合国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日本迫切需要恢复同国际社会的经济联系,开展国际贸易,这就得加人联合国以争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而这需要大国的支持,首先是苏联的赞同。由于苏联代表在安理会上三次否决美国提出的关于接受日本加入联合国的提案,日本加入联合国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UP:金坷垃,你们日本别想啦!】因此,日本需要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实现日苏邦交正常化。


     1954年12月16日,民主党领袖鸠山一郎成立新内阁,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表示要恢复日苏邦交,外相重光葵发表声明,不管其意识形态如何,日本愿意和苏联、中国恢复正常关系。同时,美日结盟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对苏联远东构成严重威胁,对日关系在苏联对外战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迅速作出反应,表示苏联政府对重光葵外相有关日苏关系的声明表示欢迎,苏联政府愿意进行事务性谈判。【UP:毛启龙撒】
     然而,日、苏复交谈判的道路是崎岖而艰难的。美国政府担心会削弱自己对日本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因此不断对鸠山内阁施加压力,阻止日、苏举行复交会谈。以前首相吉田茂为首的自由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坚决反对日、苏复交。日本财界主流派出自对美国的顾虑和对苏联的成见,也表示反对。在鸠山的民主党内部也有分歧。尽管如此,鸠山首相还是决定同苏联进行谈判。【UP:美国:想玩自己的?反了他!你看我不从冲绳飞过来卸了你然后再砍了你!要不然就扯蛋!!!!!(感谢元首)咳咳,我们还可以看出,日本大财团是关键。】
     1955年6到9月,苏、日两国代表在伦敦开始就日苏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第一次谈判。双方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日本加入联合国、苏联政府放弃战争赔款要求、北方领土、遣返战俘、两国经济文化关系和渔业协定等问题。双方的分歧主要是日本北方领土问题。

     日本坚持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交还日本,苏联为了尽快同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在领土问题上做了一些让步,同意在和约草案中列入有关领土问题的条款,其中规定:苏联为满足日本的愿望并考虑到日本的国家利益,将把齿舞岛和色丹岛交给日本。然而,日本政府并不满足于苏联的让步,提出要苏联归还北方四岛,并召开有关国际会议决定北千岛、南库页岛的归属,致使谈判陷入僵局。【UP:嗯,日本要完北方四岛然后就能要库页岛。这就是现在俄罗斯根据当年谈判时得出的结论】
     为了减轻吉田派和美国的压力,鸠山提出打破日、苏谈判僵局的新方案,建议先实现邦交正常化,然后再进行包括领土问题在内的和约谈判。该建议得到了苏联方面的理解,表示同意在不签订和约的情况下,先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1956年10月15至19日,鸠山访苏,日、苏两国首脑在莫斯科举行了会谈,经过反复磋商,终于达成了协议。两国签署《日苏联合声明》,其中规定:两国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和领事关系;苏联放弃赔款要求;释放全部在苏联被判刑的日本公民;苏联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苏联同意在日苏和约缔结后把齿舞岛和色丹岛移交日本。两国还签订了通商航海协议书,1956年5月14日签订的《日苏渔业协定》也立即生效。
     日苏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两国恢复了正常关系。1956年12月18日,由于苏联投了赞同票,日本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在苏联服刑的1025名日本人于1956年12月回国。此后,日、苏之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逐步扩大,两国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但1960年1月,日、美之间重新修改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苏联为此拒绝将齿舞和色丹移交日本,日、苏关系重陷僵局,日苏之间北方领土问题没能真正得到解决。【UP:美国:I'm loving it!hahahhaha】
     日本通过签订旧金山片面和约、日苏恢复邦交、加人联合国等一系列步骤,完成了它在政治上重返国际社会的愿望。日本还在美国的鼎力支持下,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经济合作开发机构等国际经济组织,解决了它在经济上重返国际社会的问题,这为日本后来经济高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UP: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好的外部环境。】
http://www.acfun.tv/a/ac530462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5年至1955年.是美国扶植下的经济恢复阶段
     占领初期,美国通过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等措施而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经济改革,清除了日本经济体制中的封建和半封建因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8年以后,随着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调整,美国的对日赔偿政策开始减缓,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这也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 1945年至1951年,美国通过“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给日本23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UP:光头在此刻泪流满面)。另外,日本政府采取以优先发展煤炭、钢铁等基础材料为重点的倾斜性经济政策,也收到一定成效,使日本经济初步摆脱战后初期的混乱状态,开始走上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成为日本战后初期经济复兴的转折点。在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中,美军把处于被占领状态的日本作为侵朝美军的后方基地,这就像一股突如其来的“神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战后的第一次大繁荣”,加快了日本经济恢复的步伐。据统计,从1951年到1952年,日本接受美国朝鲜战场的“特需”订货就达24亿美元。。“特需”不仅为日本提供了销售市场,而且获得大量的外汇,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只有2亿美元,1952年末增加到11.4亿美元,三年内增加了近5倍。1952年的“特需收人”相当于出口换汇收人的63.7%。朝鲜战争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到1952年,除进口贸易外,日本的工矿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实际人均收人以及国民消费水平都已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从而大体上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兴任务。
     以后,日本开始引进外国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5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起飞做好了准备。总之,正如日本经济界人士所说:“如果没有50年代那场朝鲜战争,日本绝对不可能在60年代末成为经济大国。朝鲜战争至少使日本赢得了10年时间。”
     (二)1956年至1960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起飞阶段
     1955年以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达9.2%,国民生产总值(按1970年的价格计算)由1955年的17万亿日元增加到1965年的41万亿日元,10年间增长2.4倍。。
     1955年是日本战后经济最佳的一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除进口外)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由于出口热和农业大丰收,物价基本稳定。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亿美元,为美国的6%,联邦德国的56%,人均国民收人为194美元,在西方国家中居34位。⑩因此,要赶上西方国家,还得做相当大的努力。
     1955年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拉开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帷幕。日本经济迅速从提高生产率向增加投资方向发展。1956年至1964年,私人设备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2.2 % ,  1964年达到54, 000亿日元。这些设备投资,首先用于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部门。
     随着设备投资的迅速扩大,在日本形成了电机、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六大新兴工业部门。而这些新兴工业部门又推动了机械工业设备投资的扩大,从而使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日本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这个时期,还以战争赔偿为手段,提出了“经济外交”的口号,以推进其经济的发展,推行以东南亚地区为重点的经济扩张,确保东南亚的市场和资源。从1955年至1959年,日本先后与缅甸、菲律宾、印尼、越南等签订了5-20年的赔偿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这些协定使日本逐步扩大了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网络,开辟了市场,取得了所需要的资源。1958年,日本对东南亚的出口达6.49亿美元,比1953年增长近一倍,占出口额的22.6%.1957年,日本进口铜矿5300多吨,其中43%是通过对菲律宾的投资得来的。日本利用对印度尼西亚的贷款开采了苏门答腊油田,1958年日本石油进口的40%产于该油田。到1959年,国际贸易收支出现盈余,1960年末外汇储备达18亿美元。
     (三)1960年至1971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从起飞阶段进人高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推行了收人倍增计划和进口贸易自由化政策。收入倍增计划促使现代化投资出现高潮,进口贸易自由化政策使日本走向开放型经济体制,刺激了企业在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1960年,日本组成池田新内阁。其政策的重点是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致力于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池田一上台,就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即“以显著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完全雇用”为目标,在今后10年内(1960-1970年),使国民收人增长一倍。池田内阁的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使日本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按池田的“倍增计划”,预定年平均增长率应为7.2%,但1963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2.5%,   1964年为10.6% ,  10年间的平均实际增长率超过10% o。原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人在10年内增长2.66倍,即分别翻一番,实际情况是国民生产总值10年增长了4.16倍,国民收人10年内增长了4.10倍,都实现了10年内翻两番,人均收人10年内增长3.62倍。
     池田内阁在这个时期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实行进口贸易自由化政策。战后经济复兴时期,日本一直严格限制进口,以便加强本国主要产业的出口竞争能力,扶植本国产业的发展。通过这种政策把日本经济保护在温室之中。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复兴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强烈要求日本贸易自由化。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实行进口自由化政策。这使美国商品乘机大量涌人,曾一度使日本的一些行业受到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经济的效率,使日本走向开放型经济体制,对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实行贸易、外汇自由化,就势必要和世界先进国家争夺国际市场,这就迫使日本推行技术革命和“合理化”,提高生产能力和降低成本,极大地加强了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这使日本的国际贸易额迅速扩大,保证了6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以商品和资本输出持续增长为特征的高速发展。1965年至1970年。出口额平均增长率为18%,国际贸易连年顺差,国际收支转为稳定的黑字,结束了国际收支对经济增长的制约。1968年,日本外汇储备为28亿美元,1970年即增至44.亿美元。1966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为13%,以后直至1970年为止的5年间,实际经济增长率平均达11.6%。出口的强劲态势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外部原因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1965年,美国扩大侵越战争。1965年至1969年间,美军在日本的“特需”订货就达25亿美元以上。另外,姜国自从肯尼迪政权采取积极增长政策以后,1961年至1969年连续保持了100个月以上的繁荣;意大利从1965年1月到1969年秋,也大体保持了长达58个月之久的经济繁荣;1967年和1968年,西德和法国也先后从经济衰退中挣脱出来。这种国际性的经济繁荣无疑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到1971年,日本实现了工业现代化。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有了迅速的提高。日本在人均生产和收人水平方面都逐步接近了欧、美发达国家,完成了走向经济大国的历程。
二、日本经济的减速和调整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
     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达18年之久,但进人70年代以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过去日本经济得以高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是依靠国际市场上的廉价石油,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以致命的打击。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出现战后以来前所未有的萧条。从此,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宜告终结,进人稳定增长时期。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对西方施加压力,宣布石油生产每月削减5%,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也决定提高原油价格的21%。随后,沙特阿拉伯又宣布石油生产削减10% 0 1973年年末,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又单方面决定将石油价格由每桶2.8美元提高到11美元。
     日本产业消耗石油的99.7%、一次能源的近90%依赖进口,而其中82.6%来自中东,中东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削减,给日本产业带来重大打击。炼油、基础化学、钢铁、电力、煤气等这些对石油依存度高的产业陷入一片混乱,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在这次能源危机中,日本经济所遭受的冲击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在现代社会,石油既是燃料,又是原料。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已无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因此,即使石油价格上涨,社会对石油的需求也一时削减不下来,这就必然引起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同时,企业为了节约燃料,采取压缩生产规模和作业时间,而这会造成市场商品短缺、物价上涨。1973年,日本批发物价上涨30%,消费物价上升20%,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物价上升率最高的国家。1974年,零售物价上涨率高达24.5%。
     第二,扩大了国际收支中的赤字。为了维持生产的运转和生活的必需,在原油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也要进口大量原油,因此,外汇支出大幅度增加。日本购买石油的费用在国际支出中所占比重,60年代后期只占12-13%左右,1973年上升为15.7%,1974年猛增到30.4%。外汇的大量外流,导致日本1974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1974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首次出现负增长(一0.2% ),是战后以来第一次的经济衰退。
     第三,石油价格上涨使大批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多。石油价格上涨迫使政府采取通货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日本福田赳夫政府提出了政府压缩财政、企业减少投资、家庭压缩消费支出的方针;决定削减石油和电力供应的20%;日本银行也将利率由1973年4月的4.25%提高到12月的9%。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虽然消费物价得以控制,但也使大批企业接连倒闭。1974年,日本企业倒闭11681家,比1973年增加42% ;   1975年进一步增加到12569家,又比上一年增加8%,创历史最高纪录。据日本总理府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日本完全失业人数1973年12月为54万人,1974年12月增至83万人,1975年3月再增加到112万人,失业率达2.2% o
     石油冲击给日本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虽然不是日本经济萧条的惟一原因,但石油危机的确使持续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出现根本性转折。
     (二)经济从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调整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企业界深切感受到日本经济受到资源、能源条件的制约。面对这一形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研究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各种关系。其基本目标是抑制经济“过热”,引导经济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到稳定增长的轨道。70年代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是:
     1.调整产业结构,由重化学工业向知识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化。在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重点扶植的是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为前提的重化学工业。这对资源缺乏的日本来说是不适当的,其结果是重化工业越发展,消耗资源和能源就越多,对进口的依赖性越大,耗费的外汇也越多。进人70年代后,面对国际资源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调,日本政府决定在继续维持重化工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以节省资源和能源。
     经过产业调整,从1975年到1979年间,钢铁、石油加工、化工等资本集约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下降了30%\32%和37 %,而同期精密仪器、电机等知识集约型产业则分别增长了141%和118 %,年平均增长率为25-30% o
     2.能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快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对“资源小国”日本来说,能源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能源供应、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日本政府将广开石油等能源的进口渠道、增加石油储备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措施。日本为了改变其石油资源主要依靠中东的状况,逐步增加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进口量。据统计,日本从国外进口原油所占比重,1973年中东地区占82.6%;到1981年,中东地区下降为60% ,东盟国家上升为20.1%,中国上升为4.6%,拉美地区上升为3.9%,非洲地区上升为2.3% . 日本还积极开发和利用代替石油的新能源。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是原子能、太阳能和海洋能。原子能发电站由1970年的3座发展到1981年的23座,总容量达1568万千瓦。煤和天燃气的供应量和进口量也有所增加。另外,日本政府还大力开展节能活动。积极推广节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甚至不惜提高油价来刺激人们的节油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UP:看来,福岛那档子事也是没有办法的】
     3.调整出口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由于物价上涨,国内需求下降,为此,政府更加重视扩大对外贸易。从1983年以后12年的时间里,生产平均增长为3.1%,而出口年均增长8.5%,几乎是前者的3倍,使这个时期的日本经济成为“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
     进人70年代后,日本的对外投资也有了重大变化和增长。1966-1970年间,日本平均每年的对外投资额为5.25亿美元,1971-1980年间,年均猛增到32.92亿美元,后者比前者增加5倍多。
     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不断扩大,加快了商品流通过程,加速了资本周转,而出口商品和对外投资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出口商品和投资企业成本低、利润高,保持了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4.调整科技政策,从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转向自主开发尖端技术。战后,日本一直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人70年代后,日本为了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转变,对科技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从过去依靠引进技术改变为依靠自己力量开发尖端技术。为此,增加科研经费,从1970年度的1.355万亿日元,增至1980年度的5.246亿日元,增加3.8倍。科研人员从1970年的19万多人增加到1975年的29万人。【UP:科教兴国!】
     (三)日本经济走向稳定增长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恢复相当缓慢。但是,日本经济发展经过减速和调整,使日本经济的素质明显增强,不仅克服了由于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冲击的严重影响,而且还维持了稳中有升的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扩大了其经济规模。1970-1979年的10年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保持在5.8%左右。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0年的2042亿美元,上升到1979年的10085亿美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是1971年的4.7倍,相当于美国的40%左右,为联邦德国的1.26倍。1979年,日本的国民收人从1970年的1768亿美元上升到8688亿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高达13.8 %  (1978年统计数字)。⑩日本的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在国际上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机械工业品的出口,1980年比1973年增长7.7倍。在1976年至1980年期间,机械产品占日本出口商品的62%,汽车占16%,这说明日本产品在品种和质量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日本的黄金外汇储备,1969年至1978年的10年年增长27.6% ,  1971年和1981年先后超过美国和西德,跃居世界第一,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加强。
三、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内外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使它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发展速度之快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原因包括各种各样的因素,是由国际国内的许多条件促成的。概括起来是:
     (一)美国对日本的积极扶植
     由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从1948年开始,杜鲁门政府将抑制日本的政策改为扶植日本。一方面很快停止了日本对战争的赔偿,另一方面还提供20多亿美元的援助,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为侵朝战争的军事基地和物资给养地,从1950至1953年,日本为这场战争提供的军火和各种战争物资总价值达、24.7亿美元。60年代美国扩大侵越战争期间,日本又得到40亿美元军事“特需”订货。日本利用这些机会既扩大了产品销售市场,又大大增强了进口能力,使日本经济在战后得到了迅速恢复,并出现了飞跃发展。
     (二)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
     战后日本在发展经济方面独具特色的做法便是政府对经济各部门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管理,具体表现在:(1)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规划和管理经济上,政府中的经济官员由有才干、善管理的新型企业家和年富力强的经理组成。政府处处为企业着想,为使企业创造高额利润向它们提供资金和情报服务。(2)政府根据国内需要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产业政策。战后初期,日本面对严重缺粮的困境,政府便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农业。在工业方面,首先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产业。随后发展家用电器、汽车、化纤等行业。80年代以来又重点发展新型材料、微型电脑、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以便使日本的产业结构及时地跟上市场的需要。(3)政府不断制订出经济发展计划,从1949年制定“经济复兴计划”之后,又有:“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国民收人倍增计划”、“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期经济计划“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等。这样,日本的经济发展便一直在政府的宏观控制和计划指导下运行。【UP:凯恩斯】
     (三)推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战后日本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方针。1947年实行教育改革,将战前的4-6年义务教育改为9年制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每年保持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日本还非常重视各种职业教育,大企业都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日本劳动大军受过教育的职工比例高达95%,而美国只占80%。
     日本非常重视对先进科技的应用、发展和大量地引进,它善于博采各国之长。50年代,日本引进1023项新技术。60年代增加为5965项。1950-1975年的25年间,共引进外国技术25777项。从1950-1977年,日本用大约80亿美元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其价值相当于它自己要花2000亿美元、几十年时间才能研究和制造出这些产品和技术。
     (四)实行低消费与高积累的政策
     日本把鼓励居民个人储蓄作为扩大国家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日本居民的个人储蓄率在西方国家中是最高的,通常在20%左右。高储蓄的另一方面是居民的生活很节省,国家用居民的存款投资到建设方面。促使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居民收人很快增加,居民又把更多的钱投向银行,这就出现了高储蓄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战后的很长时期内,日本在军事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它的军费开支很低。为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再起,旧金山和约也限定其每年的军费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这就使它把大量的资金集中地用于国家建设。
     (五)推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
     战后初期,日本的企业便开始学习美国的经营管理办法,实现现代化、机械化和效率化的管理制度。70年代初,日本企业就已经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同时,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都建立一套很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成本核算制、产品质量检查制度、职工的岗位责任制、考核、晋升、奖惩和工资制度等。日本的企业还十分注意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人事制度上用人唯才,注重实际能力,企业领导重用那些有专业知识、精通业务和善管理的人才。
     日本政府和企业领导都十分注意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从5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企业对职工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把职工的利益同企业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很注意对工人进行“感情投资”,实行福利保险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按职工的年龄、学历、工作能力和劳动表现确定工资级别。日本企业甚至用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在工人中培养“忠孝仁爱”、克己奉公、勤奋劳动和忠心地为企业服务的精神,从而保证了劳资关系的协调。
     (六)及时地提出和制定能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战略
     战后,日本很快确定了“贸易立国”的方针,建立了出口主导型经济体制,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且外交方面也积极配合,重点推行经济外交和资源外交。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再次调整产业结构,其重心是由“资本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化。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由原来的“贸易立国”改变为“科技立国”。
     80年代后半期,日本大量的过剩资本投向股市和房地产,致使股价和地价狂涨,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据统计,1985年底至1989年,日本的土地资产总额由1000万亿日元一跃而为2130万亿日元,股票时价总额也由同期的214万亿日元,剧增至890万亿日元,4年间分别增加1.1倍和2.7倍。在地价和股价暴涨引起的资产效应的作用下,私人消费急剧扩大,并带动了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于是从1986年11月开始,日本经济即进人周期性高涨阶段,并一直持续到1991年4月。
     然而,建筑在庞大虚拟资本基础上的经济繁荣是不牢靠的。随着资产价格上涨和企业设备投资增多,1988年日本经济已明显出现“过热”,物价涨幅增大,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收紧银根。利率的提高,直接影响资产的市场收益率,必然引起资产价格的下跌,首先遭受冲击的是股票市场,从1990年3月末至1992年3月末,股票平均价格跌幅达近70%。股市狂泻之后便是地价下降。至此,“泡沫经济”彻底破灭。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到1994年3月,已历时35个月,仍无明显回升迹象。1991年至1993年的平均实际增长率仅为1.7%,’与前4年的5%形成鲜明对照。
http://www.acfun.tv/a/ac531347
yxy123 发表于 2013-1-15 10:43
还有人相信马关条约的两亿两被日本人花在教育科技上了啊?!!!!

赔偿金主要用于
这恐怕还是当年大炮公他们那一拨人造的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