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王志《面对面》:当初为什么加入美国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2:05:49
http://book.people.com.cn/GB/108221/6742556.html

    获得诺贝尔奖7年之后  杨振宁加入美国籍

   (旁白:1964年,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7年之后,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及全家人加入了美国籍。这对在中国长大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杨振宁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改变。)
   
   王志:杨先生的经历有很多谜,那当初为什么加入美国籍呢?
   
   杨振宁: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的学者去美国、去欧洲、日本留学的,绝大部分的人都回来了,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的目的跟我以前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就是去那儿学成归国,然后很可能就是在大学教书,再训练一批下一代的学术工作者。可是我到美国去念书,得了博士学位以后,还在做一两年的博士后的时候,就发生了朝鲜战争。于是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就在这个情形之下,我留在美国了。
   
   王志: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杨振宁:是的,这个话讲得很好。拿到了绿卡以后呢,我并不希望立刻就变成美国人。我的文章上曾经讲过,我想全世界的人要想换一个国籍都是一个非常触及灵魂的一个决定,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对于离乡背井,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居住,这个观念在中国从来是没有的,而且我父亲母亲对于这件事情,我下意识地就知道是不会赞成的,所以一直到1964年,我才入了美国籍。为什么要入美国籍呢?
   
   王志:什么诱使你做这个决定?
   
   杨振宁:我想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因为学术的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我当时拿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拿中华民国的护照非常麻烦,所以我想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在60年代入了美国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旅行的方便。
   
   王志:您的书中就好像谈到了您父亲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
   
   杨振宁:对的,我父亲不赞成这件事情是我灵魂深处知道的,所以这个对于我当然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我入了美国籍以后,好几年没有告诉他这件事情。这个里头我想是一个感情上的冲突,很重要的我的人生的经验里头的一部分。

    离开中国26年后  1971年杨振宁毅然回国

   (旁白:加入美国籍的杨振宁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祖国。1971年,杨振宁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进行访问。当时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作为第一个回国的华裔知名学者,杨振宁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起到了极大作用,并且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
   
   王志:1971年你离开中国26年了,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回国?
   
   杨振宁:为什么我那么着急回来呢?我想我是比较知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回来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国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很容易一个打开的门又关起来了,所以我就赶快回来了。
   
   王志:但是当时您已经离开中国那么多年了,跟中国没有亲眼见,您不担心吗?
   
   杨振宁:1971年我要想回中国的时候,很多在美国的朋友,中国人、非中国人,都跟我说你这回去非常危险,中国可能把你扣住。我说不会,因为在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我跟我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在日内瓦、在香港团聚过好几次。通过这些团聚,我当然对于新中国有一些认识。
   
   王志:顺利吗?
   
   杨振宁:还顺利。当然先是我写信给我父亲说我想回来,我父亲写了一个报告给国务院,那么后来打了一个电报给我,说是中国欢迎你来。那次我想也是我人生,现在八十多年的经历里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旁白:就在这次回国的过程中,杨振宁亲自证实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确实是中国人独立完成,而且,这项伟大工程的带头人正是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得到这一确切消息时,杨振宁竟一时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王志:你当时离席了,你去了洗手间。
   
   杨振宁:是。
   
   王志: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个问题?
   
   杨振宁:我想我父亲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跟我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当初中国的落后,当初中国被人歧视,有了今天的年轻人所没有的感受,在这个情形之下,了解到中国人也可以自己制造出来最尖端的世界重要的武器,这是灵魂深处的一个震荡。所以确实不错,当我知道邓稼先的回答以后,我感情上的冲动不是当时能够自己控制住的。
   
   王志:但是从杨先生的角度来说,杨先生的哭,也让人推测,是不是您心里难过,因为您也是做这一行的,而原子弹您没有参与。
   
   杨振宁:我后来曾经问过我自己这个问题,那天感情那么震荡,是因为民族的骄傲的感情,还是因为邓稼先是我的朋友而我特别震荡。我想这两个都有,我想非常复杂的真正触及灵魂的一些感受,很少是单纯的,正因为好几个东西纠缠在一起,所以才有更深的感受。
   
   回到美国去以后,我在美国很多的大学做了一些演讲,第一个演讲是在1971年9月,在Stony Brook(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就是我所在的学校,那一天完全爆满,因为当时美国对于中国是非常发生兴趣而又没有知识。那个演讲也是我一生里头感情非常丰富的一个演讲。我还记得在演讲里头,我说我在北京,住在北京饭店,住了一个礼拜,当时北京饭店很旧,是一个很大的房子,可是墙上空空如也,只挂了一副对联,这一副对联我天天看,(看了)一个礼拜,有了很深的印象。对联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所以我在石溪的演讲,就是以这副对联为最后的结束。有一些中国同学办了一个小报纸,叫做《石溪通讯》。他们把这两句话变成大标题。去年,有一位我不认识的、当时在石溪的中国同学,保存了这个,他把这个装在一个镜框里头送给我,现在挂在清华我的办公室的墙上。
http://book.people.com.cn/GB/108221/6742556.html

    获得诺贝尔奖7年之后  杨振宁加入美国籍

   (旁白:1964年,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7年之后,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及全家人加入了美国籍。这对在中国长大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杨振宁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改变。)
   
   王志:杨先生的经历有很多谜,那当初为什么加入美国籍呢?
   
   杨振宁: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的学者去美国、去欧洲、日本留学的,绝大部分的人都回来了,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的目的跟我以前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就是去那儿学成归国,然后很可能就是在大学教书,再训练一批下一代的学术工作者。可是我到美国去念书,得了博士学位以后,还在做一两年的博士后的时候,就发生了朝鲜战争。于是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就在这个情形之下,我留在美国了。
   
   王志: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杨振宁:是的,这个话讲得很好。拿到了绿卡以后呢,我并不希望立刻就变成美国人。我的文章上曾经讲过,我想全世界的人要想换一个国籍都是一个非常触及灵魂的一个决定,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对于离乡背井,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居住,这个观念在中国从来是没有的,而且我父亲母亲对于这件事情,我下意识地就知道是不会赞成的,所以一直到1964年,我才入了美国籍。为什么要入美国籍呢?
   
   王志:什么诱使你做这个决定?
   
   杨振宁:我想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因为学术的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我当时拿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拿中华民国的护照非常麻烦,所以我想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在60年代入了美国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旅行的方便。
   
   王志:您的书中就好像谈到了您父亲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
   
   杨振宁:对的,我父亲不赞成这件事情是我灵魂深处知道的,所以这个对于我当然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我入了美国籍以后,好几年没有告诉他这件事情。这个里头我想是一个感情上的冲突,很重要的我的人生的经验里头的一部分。

    离开中国26年后  1971年杨振宁毅然回国

   (旁白:加入美国籍的杨振宁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祖国。1971年,杨振宁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进行访问。当时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作为第一个回国的华裔知名学者,杨振宁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起到了极大作用,并且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
   
   王志:1971年你离开中国26年了,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回国?
   
   杨振宁:为什么我那么着急回来呢?我想我是比较知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回来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国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很容易一个打开的门又关起来了,所以我就赶快回来了。
   
   王志:但是当时您已经离开中国那么多年了,跟中国没有亲眼见,您不担心吗?
   
   杨振宁:1971年我要想回中国的时候,很多在美国的朋友,中国人、非中国人,都跟我说你这回去非常危险,中国可能把你扣住。我说不会,因为在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我跟我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在日内瓦、在香港团聚过好几次。通过这些团聚,我当然对于新中国有一些认识。
   
   王志:顺利吗?
   
   杨振宁:还顺利。当然先是我写信给我父亲说我想回来,我父亲写了一个报告给国务院,那么后来打了一个电报给我,说是中国欢迎你来。那次我想也是我人生,现在八十多年的经历里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旁白:就在这次回国的过程中,杨振宁亲自证实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确实是中国人独立完成,而且,这项伟大工程的带头人正是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得到这一确切消息时,杨振宁竟一时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王志:你当时离席了,你去了洗手间。
   
   杨振宁:是。
   
   王志: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个问题?
   
   杨振宁:我想我父亲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跟我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当初中国的落后,当初中国被人歧视,有了今天的年轻人所没有的感受,在这个情形之下,了解到中国人也可以自己制造出来最尖端的世界重要的武器,这是灵魂深处的一个震荡。所以确实不错,当我知道邓稼先的回答以后,我感情上的冲动不是当时能够自己控制住的。
   
   王志:但是从杨先生的角度来说,杨先生的哭,也让人推测,是不是您心里难过,因为您也是做这一行的,而原子弹您没有参与。
   
   杨振宁:我后来曾经问过我自己这个问题,那天感情那么震荡,是因为民族的骄傲的感情,还是因为邓稼先是我的朋友而我特别震荡。我想这两个都有,我想非常复杂的真正触及灵魂的一些感受,很少是单纯的,正因为好几个东西纠缠在一起,所以才有更深的感受。
   
   回到美国去以后,我在美国很多的大学做了一些演讲,第一个演讲是在1971年9月,在Stony Brook(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就是我所在的学校,那一天完全爆满,因为当时美国对于中国是非常发生兴趣而又没有知识。那个演讲也是我一生里头感情非常丰富的一个演讲。我还记得在演讲里头,我说我在北京,住在北京饭店,住了一个礼拜,当时北京饭店很旧,是一个很大的房子,可是墙上空空如也,只挂了一副对联,这一副对联我天天看,(看了)一个礼拜,有了很深的印象。对联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所以我在石溪的演讲,就是以这副对联为最后的结束。有一些中国同学办了一个小报纸,叫做《石溪通讯》。他们把这两句话变成大标题。去年,有一位我不认识的、当时在石溪的中国同学,保存了这个,他把这个装在一个镜框里头送给我,现在挂在清华我的办公室的墙上。
  一个悲剧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恩怨
   (旁白:杨的生命中,李政道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永被后世学者铭记,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这也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王志:奥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了。
   
   杨振宁:这个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够解释的,更不是我今天应该在摄影机的面前所讨论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身后一定会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后,大家中国人、外国人会得到一个结论的。
   
   王志: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王志:是合作出现问题?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是这样。
   
   杨振宁: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就是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
   
   (旁白: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一团。值得回味的是,两个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过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丰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与人分享。但是,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王志:我们也注意到,杨先生很多的成果、重要的成果都是跟人合作的。那么是您喜欢跟人合作呢,还是别人觉得您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杨振宁:我想一方面我喜欢跟人合作,一方面近代物理很多理论工作都是合作的。合作有很多的好处,因为你知道你在讨论一个问题,有时候走不通了,你的想法都走不通了,那个时候假如另外有一个人跟你讨论讨论,问你几个问题,或者想出来一个新的方向,于是你就又起劲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的途径。
   
   王志:可能有人看到的就是杨先生您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业界的人士评价杨先生应该得第二次。
   
   杨振宁:通常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性,可以说那是10年之间最重要的物理的文章。那如果你问“宇称不守恒”是不是当时10年之间最重要的文章呢,我想这是当之无愧的。所以它得到诺贝尔奖,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规范场的研究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可是我想你要是去问内行的人,现在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规范场的重要是世纪性的重要,不只是10年的重要。就是它要长期下去到21世纪、到22世纪还是重要的,因为它把一个基本原则给找出来了。那当然你就会问了,说那为什么还没得到诺贝尔奖呢。这个很多人都猜测,这个与诺贝尔奖委员会他们认为诺贝尔奖应该不应该给一个已经得过诺贝尔奖的人,恐怕有很密切的关系。
   
   王志:另外一个人没得。您的合作者没有得过。
   
   杨振宁:他叫米尔斯。他没有。他是1999年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诚恳的人。1984年规范场文章发表30年以后,在北京大学有一个讨论会。在那个前后有人问他,说是米尔斯教授,你们这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当初是怎么写出来的。米尔斯的回答是:“我在里头做了一些贡献,不过主要的发展都是杨振宁的功劳。”
   
   王志:您喜欢这样的合作者?
   
   杨振宁:你如果要我讲的话,是他不必要的太诚实了。他不应该加最后的一句话,说是所有重要的观念都是杨振宁的。我想你知道人有很多种,有的人是他如果对一件事情有30%的贡献,他就跟人讲他有70%的贡献。米尔斯是如果他有70%的贡献,他要讲他只有30%的贡献;假如他有30%的贡献,他就会讲他只有5%的贡献。
   
   王志:那他这样说不是对您很好吗?
   
   杨振宁(激动十分):他不必。他到临死,在物理学界对于他的评价,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因为规范场这篇文章,很多人会告诉你,是20世纪最后50年理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我想俄亥俄州立大学这50年,我可以讲,没有一篇他们的教授的文章比这个文章重要。把所有的文章都加起来,物理、数学、天文、生物都加起来,这也是最重要的,这不是我在这儿吹。可是因为米尔斯的作风,使得他们没有了解到,他应该得到他们所有能够给的荣誉。都应该给他的,而他们没给。
   
   杨先生对《易经》开炮?

   (旁白:回国之后的杨振宁除了参与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之外,还亲自担任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的基础物理课程。2004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做了一篇名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报告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圈,尤其是易学专家们的强烈反响,在一些人眼中,杨振宁甚至成了中华文明的离经叛道者。)
   
   王志:《易经》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代表作之一?
   
   杨振宁:是。
   
   王志:那么杨先生对《易经》开炮?
   
   杨振宁:不不,对不起,这句话有点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那个文章是叫做《易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你如果看我整个那篇文章,80%是讲这个影响非常之大,而且是正面的。只有20%是讲它有负面的影响。那篇文章变得非常有名,尤其在网上变得非常有名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专看那20%,不看整个的文章。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王志:这个演讲是你长期研究的一个必然的一个结果呢,还是说我确实有一个灵感的显现、我有冲动?
   
   杨振宁:已经有几十年了。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聪明的人,有过很大的过去的科技的贡献,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芽出来近代科学?这个是讨论很多了。我在这方面去看了一些书,去想了一下子,我看出一个别人从前不大注意的道理,就是说是没有推演法。从《易经》开始就已经没有推演法了,还不止没有推演法,它那个方法是跟推演法相反的。所以这使得中国有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思维的方法,就是归纳法的方法,认为这是唯一的思维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要说我有什么革命性见解呢?就是我指出来,说这是一个致命伤。那么这是他们不喜欢的。
   
   王志:但是杨先生您自己也说过,您说您就是中西文化冲突结合的一个产物。
   
   杨振宁:西方对于学术的精神,有一点跟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中国太尊师重道。就是前人讲过的话,孔子讲的话、孟子讲的话,这个不能评论的,这个绝对是对的。老师讲的话绝对是对的,你不能评论的。这个现在太根深蒂固了。
   
   (旁白:2004年11月初,就在一些人批评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大逆不道的时候,杨振宁获得了在华永久居留证。就像他在1971年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一样,他也是首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士之一。)
   
   王志:去年杨先生拿到了第一批绿卡中间的一张。
   
   杨振宁:是。
   
   王志:为什么拿这张绿卡呢?您跟所有的领导、跟几任的领导人都是朋友,在我们看来您用不着拿这张卡,但是您有发自内心的喜欢的真情的流露。
   
   杨振宁:因为我本来就已经有5年的多次往返的签证,所以这个绿卡对于我的作用并不那么大,不过它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性的意义,我相信以后用这个绿卡的方法,中国可以吸引很多很多的优秀的人才来。我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王志:您想用您的行动,来表明您对中国开放的这种支持?
   
   杨振宁:这不是我的目的,不过可能是一个后果。假如我1945年离开的中国是旧中国的话,假如我1971年回来所看见的是新中国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这个中国是一个新的新中国。在这个情形之下,我回来的心情是一个我要加入一个欣欣向荣、正在崛起而有非常好的前途的一个大的事业,我希望能够在这个大事业里头,做一些我自己所能做的小贡献。


重复,编掉

重复,编掉
   (这段画面拍摄于1957年。这一年,三十五岁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成为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王志:杨先生,您说过您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不如人的看法。很多年前你就开始这么说。但是我们很想知道,您是面对中国人讲的一种客气话呢,还是觉得真心的就这样认为。
   
   杨振宁:我当然是真心这样觉得,不过我想比你刚才所讲的还要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你如果看20世纪初年、19世纪末年的文献,你就会了解到,20世纪初年中国的科学是多么落后。那个时候中国念过初等微积分的人,恐怕不到十个人。所以你可以想象到20世纪初年,在那样落后的情形之下,一些中国的,尤其是知识分子,有多么大的自卑感。1957年李政道跟我得到诺贝尔奖,为什么当时全世界的华人都非常高兴呢?我想了一下这个,所以就讲了刚才你所讲的那一句话,是我认为我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这帖子要是发在军事畅谈的话,必定引发一场口水仗
一家之言,一面之辞。看看就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跟他不熟!
跟钱学森提鞋都不配
我想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因为学术的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我当时拿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拿中华民国的护照非常麻烦,所以我想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在60年代入了美国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旅行的方便。



这个为美国和美国人民贡献了全部青春和智慧美国人,在风烛残年,来到中国,招摇撞骗!
呆丸越来越不给力他们不加入美国籍难道回来么?

回来更闭塞,还有政治风险,回来走运的有头有脸,不走运的特务走狗反动派

钱学森是红专样本要保,

姚桐斌、赵九章也是两弹元勋谁来保?

回国的值得尊敬,没回来的也没理由苛责别人。
无敌三条 发表于 2013-2-18 16:40
跟钱学森提鞋都不配
科学上各有各的贡献
无敌三条 发表于 2013-2-18 16:40
跟钱学森提鞋都不配
说得好
当然这个不是指纯粹的科学,这个问题上拿纯粹科学说事的思维方式未免太奇葩,毕竟我们不是在比较费米和薛定谔
FriedrichIV 发表于 2013-2-19 10:31
呆丸越来越不给力他们不加入美国籍难道回来么?

回来更闭塞,还有政治风险,回来走运的有头有脸,不走运 ...
话不能这么说,那个时候TG的人气如日中天,海外人才归国成为一种时尚。可没人看得出来政治风险,根本没有人预测到之后的那些事,他们不回来跟后来的文革根本就没有半毛钱关系
其实那个时候政治气氛远比今天宽松,在五七年的时候,游行队伍都可以公开喊“欢迎国民党!”“欢迎蒋介石!”,那时候“公共知识分子”的口号是:让共产党退出机关学校”,“公方代表退出公私合营企业”,“根本的办法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民主党派要与共产党“轮流坐庄”,要建立没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政治设计院”

那时中国可不能说闭塞,社会主义阵营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当然,中国的条件是没法和美国比的,但如果可以和美国比了那这个问题也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你不回中国有的是人愿意来

当然话又说回来,一个海外华人要呆在哪里也是他的自由,确实没必要苛责

但杨振宁的问题很特殊,他是该回来时没回来,不该回来时大张旗鼓的回来了,而且极高调,那几年对中国文化都有不少说嘴,一个对国家民族没有什么贡献的人风烛残年才回国养老,同时又是娶少妇又是四处风光,这种人想不挨骂都难啊

其实不用和钱老比,就算和李政道、丁肇中比杨振宁也是提鞋都不配

李政道:在托福GRE都还没进入中国时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正负电子对撞机、自然科学基金会还有多个学术机构都是在李政道建议和协助下发起建成,少年班也是李政道提议下设立,当然这个有争议,但结果摆在那儿:少年班出来的成材率远比同等高校非少年班高,有人说这是因为生源好,那麻烦这些人再看下他们成才的年龄好吧,人太多没法一一列举,就说其中的张亚勤,是IEEE成立近120年来最年轻的院士,没有少年班,可能吗?还有拿情商说事的,看看有多少少年班校友在做总裁在做总裁、总监等各种高管吧。总之,少年班早就以各种亮瞎数据证明了自己。
不过李政道先生最感人的还是1998年拿出30万美元积蓄在科大设立“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了,这应该是他正常情况下可以动用的全部积蓄了,那时黄金价格才200多美元,今天都已经1500多了

丁肇中:当今世界最NB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不过最近刚刚发现了暗物质,如果确认那这"之一"可能要去掉了),总能用上全世界最贵最新的设备,因为他,中国的物理学家这几十年来也一直都能组团用上全世界最贵最新的设备,早在1978年,丁肇中团队里就有了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家,并且是由中国物理学家最后代表整个团队在美国物理年会做报告,那次好像是历史上第一次。丁肇中也是海外科学家里和祖国大陆联系最紧密的一位,来祖国大陆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所以连我这个外行也有幸一睹其风采,必须承认他是我见过的最自信最务实的一个人。
其实丁肇中本人是在美国出生的,他的美国国籍是自动拥有的,但他一直以在中国长大为荣,在诺奖颁奖时坚持以中文发表演讲。
fuxppl 发表于 2013-2-21 16:46
话不能这么说,那个时候TG的人气如日中天,海外人才归国成为一种时尚。可没人看得出来政治风险,根本没有 ...
问题是,后来喊那些口号的,全部被打倒了。。50年代的反右运动,从结果来看,很像是一次引蛇出洞的阳谋。。。
fuxppl 发表于 2013-2-21 17:45
其实不用和钱老比,就算和李政道、丁肇中比杨振宁也是提鞋都不配

李政道:在托福GRE都还没进入中国时发起 ...
不过李政道先生最感人的还是1998年拿出30万美元积蓄在科大设立“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了,这应该是他正常情况下可以动用的全部积蓄了,那时黄金价格才200多美元,今天都已经1500多了
======================================
拿1998年金价200多美元说事不合适,那时黄金价格正好处于低谷。

事实上在80年代末的时候,金价就上过400美元一盎司。

fuxppl 发表于 2013-2-21 17:45
其实不用和钱老比,就算和李政道、丁肇中比杨振宁也是提鞋都不配

李政道:在托福GRE都还没进入中国时发起 ...


杨振宁比李政道务实的多,没那么多中看不中用的花活。杨很反感毛时代大陆的科学环境(这其实才是中国科技界的核心问题),并就此提出过意见。

捐个30万美元就最感人,但得了个“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的大名声。吴冠中给美术馆捐了多少画,一个香港馆就有几十幅,变现的话是30万美元的N倍。人家得了什么名?


fuxppl 发表于 2013-2-21 17:45
其实不用和钱老比,就算和李政道、丁肇中比杨振宁也是提鞋都不配

李政道:在托福GRE都还没进入中国时发起 ...


杨振宁比李政道务实的多,没那么多中看不中用的花活。杨很反感毛时代大陆的科学环境(这其实才是中国科技界的核心问题),并就此提出过意见。

捐个30万美元就最感人,但得了个“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的大名声。吴冠中给美术馆捐了多少画,一个香港馆就有几十幅,变现的话是30万美元的N倍。人家得了什么名?

fuxppl 发表于 2013-2-21 16:46
话不能这么说,那个时候TG的人气如日中天,海外人才归国成为一种时尚。可没人看得出来政治风险,根本没有 ...
但杨振宁的问题很特殊,他是该回来时没回来,不该回来时大张旗鼓的回来了,而且极高调,那几年对中国文化都有不少说嘴,一个对国家民族没有什么贡献的人风烛残年才回国养老,同时又是娶少妇又是四处风光,这种人想不挨骂都难啊
======================================
杨振宁WG中的回来就非常及时,使正在受到SB造反派围攻当中的邓稼先得以脱身。

前面已经有一个钱晋(炸药专家)被SB造反派打死了。

后来许鹿希对杨振宁感激的不得了。
71年毅然回国,这说的多漂亮,71年基辛格访华,72年尼克松访华,是否也是毅然呢.就一为美国利益打前站的,花叫兽何必卖弄风情.要说毅然,有钱学森的榜样.
不尊敬你是我的事,在国家民族需要你的时候你背弃自己的血脉
"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的学者去美国、去欧洲、日本留学的,绝大部分的人都回来了,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的目的跟我以前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就是去那儿学成归国,然后很可能就是在大学教书,再训练一批下一代的学术工作者。可是我到美国去念书,得了博士学位以后,还在做一两年的博士后的时候,就发生了朝鲜战争。于是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就在这个情形之下,我留在美国了。"
==leisi 类似情况,邓稼先就回国了,为中国搞出了2弹,钱学森也更是冲破重重阻力也 最终回国了 ,为 祖国搞出了 火箭;还有....很多很多,
-----借口1万年以后也会有,但是,你这个人的的操行是值得鄙视的。
这个美国人大可留在美国养老,养小,何必回到这个他没有做出贡献的所谓“祖国”,按照很多公知的逻辑,持有美国护照都很牛,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那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