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海区海空作战随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42:36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东部海域和南部海域有不少的外部争端,不管是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吵,还是在南海与菲律宾的对峙,都吸引了整个国家的注意,尤其是和菲律宾之间虽然微小但却存在的爆发武装冲突的前景,更是让久已不闻兵戈之声的国人有了一种久违的冲动。
事实上,由于在大航海和工业革命中的缺席,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海军历史上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的,最近的一次接近同时代水平的对外海上作战,还得追溯到1895年甲午战争的大东沟海战。而1949年建国后,由于国力限制以及外部环境的特点,中国的国防建设也一直没有将海军作为重点,空军力量也主要是以国土防空为主要任务,现代海空作战有大片空白。因此,对于未来将发生在东部及南部海域的海空作战究竟会是什么情形,很多人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尽管现在每日曝光于媒体聚光灯下的,都是菲律宾总统的声嘶力竭以及其逗留于黄岩岛海区的简陋舰艇,但谁都知道,菲律宾只不过是个假借虎威的鼠辈,它的底气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在第一岛链以内的这个海区,能够拥有完整海空作战体系的国家除了美国,就只有未来的中国,连日本也只是被整合进美国力量体系的战术性力量。那么未来在这个区域内的海空对抗将具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探讨。
空舰战的天然优势
不管是中日钓鱼岛之争,还是中菲黄岩岛对峙,水面舰艇都是事件的主角,双方舰艇的剑拔弩张构成了海洋争夺最直观的画面。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画面可以解释表象,但却并非实质,中国周边海区军事作战的决定性力量,是天基系统和空中力量的大系统,战舰可以依靠水的浮力而长期驻扎于出事海区,但就作战而言,它们不是主角。
自从飞机诞生,在战斗力上就迅速对舰船形成了优势,比如早在一战之后,美国的航空先驱米切尔就策划了一次著名的试验,以当时简陋的螺旋桨飞机投掷炸弹,击沉了作为战利品赔偿美国的德国战列舰。当然,毕竟作为靶舰的战列舰没有防空火力,也没有战术机动,对于真到了海战环境飞机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大家还是将信将疑,但是飞机在二战中的表现彻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这个问题其实从最基本的层面就可以解释:一个作战平台最核心的能力,在于机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决策效率、能量和物质投送能力,而飞机在这几方面都有先天性的优势。首先,飞机的速度比舰船高出一个数量级,其运作空间是三维空间,这都不是舰船可以比拟的;其次,飞机飞的高就看的远,信息获取优势很大,还可以主动选择有利的时机投入战斗;第三,飞机作为高科技的自主综合作战平台,一个飞行员就可以兼顾机动、搜索、决策和攻击等作战任务,而舰船这样的由众多人员组成的系统,其获取信息、决策、分发信息必然存在滞后;第四,飞机速度快,高度高,其弹药天生具有能量优势,同样的导弹,空射型就比舰射型射程远,而普通的无动力航空炸弹由空中投下,所具有的速度和穿透力也十分惊人,如美国新近开发的SDB制导炸弹,落地速度接近音速,可以穿透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第五,飞机的目标小,成本低,出动时往往具有数量优势,损失一架飞机和损失一艘主力军舰的影响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在飞机和军舰的对抗中,军舰始终是被动一方,而军舰对抗飞机最好的方法,就是军舰自己也带飞机——这就是航空母舰。而且即使是设施最完善作战能力最强的航母,也不愿意和敌方的陆基航空兵正面对抗。
早在二战期间,美日双方的舰队指挥官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意去岸基航空兵的攻击范围以内作战。他们要么采取突袭,利用自己的海面机动能力实施打了就跑的战术,如日军偷袭珍珠港和美军空袭特鲁克都是如此。而由航母直接和岸基航空兵直接正面对抗将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因为一个陆地机场,即使是像瓜岛战役中美军的安德森机场那样,被日军的大口径舰炮犁过一遍,仍然可以在第二天就恢复部分作战能力,而当时的一艘航母哪怕只中上几枚500磅航空炸弹,都有可能被彻底摧毁。
因此自从飞机大规模参战后,凡是被陆地和岛屿包围的海域,海军的行为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比如欧洲,曾主导了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列强在航母发展上的滞后,很大程度其实就是基于对欧洲战场独特情况考虑,而积极性不高。欧洲不管是地中海、波罗的海,还是北海、巴伦支海,都靠近大陆,海军都要面对岸基航空兵的威胁。因此它们的选择是,要么如英国那样,不惜削弱舰载机作战能力而大力加强航母的防护,要么干脆就主要依赖岸基航空兵、潜艇和水面舰艇。事实上,太平洋战争时期,美日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航母特混舰队的模式来争夺制海权,关键也在于太平洋无比辽阔。但这确实不是海军建军模式的唯一出路,一旦到了航母也自身难保的近岸区域,其它水面舰艇将更加难以生存,比较典型的范例是英阿马岛战争,虽然英国的航母只是搭载“鹞”式战机的轻型航母,但当时的阿根廷空军同样距离世界强手的水平差之甚远,其主力战机还是只能扔普通炸弹的A4“天鹰”攻击机,但即使如此,阿根廷照样重创了英国皇家海军。
我们现在把目光转回到东亚海区就会发现,这里的海陆条件并不类似美日当年所争雄的中部太平洋海域,而更接近于欧洲。这里到处都是大陆和岛屿,任何一片海区都逃不出陆基飞机半个小时的航程。那么在这片海区里,海军舰艇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如何呢?我们先看看当代海空对抗的技术因素。
高技术条件下的海空对抗
进入新世纪,随着相控阵雷达、信息技术、新一代舰空导弹、近防武器等技术的引用,海军的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比如现代舰船普遍装备了射程超过100千米甚至200千米以上的区域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接近一秒一发的速度也比过去笨重的倾斜发射装置有了质的飞跃;主动雷达末段制导技术使得防空导弹得以实现极远距离的准确命中并摆脱了火力通道的限制;类似密集阵或者拉姆导弹这样的近防武器系统也可以拦截掉各种突破了前面几道防空火网的漏网之鱼。
但是否可以说水面舰艇已经重新争到主动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于新技术同样武装了新式战机,所以水面舰艇不但没有夺回优势,其劣势反而更加扩大。首先,部分现代战机已经实现了隐身性能,如美国的B-2,F-22,F-35等,这种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自身雷达信号,降低了被对方雷达察觉的风险,而舰船的体积和造价决定了它无法像飞机那样达到极高的隐身水平;其次,战机已经被纳入战场信息格栅,可以从各种天基、空基和海基传感器平台获取完善的战场信息,而信息传输的加快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即使是天基平台的信息也可实施战术用途,过去笼罩在舰队上空的战争迷雾正在逐渐被揭开。在日德兰海战时,两只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如果各自在对方的视野的海天线以下就无法互相发现,只能努力的搜索远方升腾的烟柱,太平洋战争时期,“企业”号航母只要冲入一片雨云的下方就可以暂时躲避敌机的围攻。而现在,如果无法摧毁或干扰敌方天基和空基平台,则己方舰队的行踪就将不可避免的被对方所掌握。
有人会说,舰船一样可以利用网络。确实,海军舰船融入网络中心战确实带来作战能力的极大提高,但问题是舰艇的机动速度太慢,而且是在海面这个二维空间作战,可以说是无所遁形,而战机则可以让卫星群无从跟踪。那么,以机动性和网络中心战为基础,战机的一个关键性的优势就得以充分发挥,这就是机载弹药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个头越来越小,在过去那些射程足够远的制导武器往往都个头庞大,而现在已经系列化的多款空射弹药在F-18EF“超级大黄蜂”、“阵风”等战机上都可以挂载多枚;二是射程优势,现在的空射弹药虽然个头小了,但由于发动机技术进步、燃料性能的提高、气动性能的改善和弹道的优化,可以轻松实现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的射程,如美军的JASSM导弹,这是过去只有少数战略级别武器才能做到的。而即使是无动力的制导炸弹,如美国的SDB,在加装了菱形翼滑翔组件后,其高空投掷射程也超过了100千米,这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程防空导弹都无法比拟的;第三,成本降低,电子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让舰载武器的成本下降,如以前只有美军装备的相控阵雷达如今也在中小国家的军舰上装载,但同时,也让战机的设备及弹药成本大大下降。现在一枚JDAM炸弹不过几万美元,一枚JSOW只是几十万美元,可以大批量装备部队,从而实施饱和式的攻击。此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战机完成一个架次的作战后,可以立即返回基地补充燃料和弹药继续攻击,而一只舰队的再补给要困难得多也慢得多。
上述这几个优势使得现代舰艇所要面对的空袭烈度远非过去所能比拟,举一个例子,4架F-22战机高速突进到距敌舰艇编队100千米处,每架投放8枚SDB制导炸弹,那么这32枚个头极小、速度很高的从高空呼啸扑下的小型炸弹该如何防御? 再比如中国的“飞豹”战机每架飞机携带4枚空舰导弹,一个不大的编队就可以轻松抵消掉一艘现代防空舰艇的防空战力。虽然现代舰艇也在极力增强这方面的应对能力,比如美军的ESSM改进型“海麻雀”导弹就大幅度减少翼展尺寸,可以在原先装一枚标准导弹的发射井内装填4枚,从而极大提升了近程防空的火力密度,但与空射火力的巨大增长相比,舰载防空火力仍然在数量和费用上处于劣势。
同时还有个因素必须注意,那就是现代战机在航程载荷性能方面的巨大提高。在冷战结束前,也有很多战机具有优良的航程载荷性能以及远程飞行所需的导航和电子设备,但那主要是一些重型战机,比如F-111,“逆火”等,它们可以远离海岸线执行长时间的巡航和攻击任务。但这些战机起飞重量巨大,价格和运作成本高昂,因而数量稀少,是只有少数军事强国才能装备的利器。而那些小国弱国装备的战机,不管是米格-21、F-5还是A-4“天鹰”等,其远离海岸作战的能力都是很薄弱的。比如马岛战争时期,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就必须一侧机翼挂载副油箱,另一侧挂一枚“飞鱼”导弹,才能对距离阿根廷海岸线800多千米的英国军舰实施攻击,而且必须一击即撤,不然无法飞回基地。因此那个时期,即使是南中国海这样的海区中部区域,对一些小国、弱国也是一个黑洞区域,谁也无法对那里实施有效的监控和打击。那个时候,中国的海空力量比南海周边国家好不到到哪里去,简陋的歼-7、“旅大”级驱逐舰等装备都不足以胜任在南沙群岛海区实施长时间巡逻和作战的需要,这也决定了当时中国对南海主权的维护基本只能局限于口头。
如今,随着涡扇发动机、气动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的进步、航电设备的小型化、高性能化,已经可以让一些中小型战机也具有惊人的作战半径和独立作战能力,比如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已经广泛扩散的F-16,F-18、苏-27系列等第三代战机,都具有相当远的作战半径和完善的航电设备,如果考虑到其所携带的各种武器,其打击范围更是广大。就拿以装备精良而著称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而言,其所装备的F-2战斗机可以同时携带两个大型副油箱和4枚空射反舰导弹,具有深远的纵深打击能力。即使是尚十分贫穷的越南,也勒紧裤带采购了大航程的苏-30战机。
如今,寄希望于依靠海空环境来隐蔽自己和逃避打击已不现实,在整个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海上的黑洞区域基本不复存在,周边中等以上国家的海空打击范围都可以扩展到整个海区。
未来空海作战试验场
说回到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态势,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同地中海一样,对海军而言是一种极为不利的作战区域。尤其是中国的东海、黄海和南海这片夹在中国大陆和第一岛链之间的海区,从这片海区的中心线到两边的陆地长不过1000千米,短则不过几百千米,从这片海区周边陆地上起飞的现代战机,只需要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飞到这片海区的中间地带。具体来看,这片海区以台湾岛为界,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海区,其在海空作战方面将具有非常不同的特点,台湾北面的黄海和东海海域就纵深而言更加狭小,这片海区往北是朝鲜半岛,东北方向是日本的九州岛,往东是冲绳等日本岛屿,南面是台湾,而西面则是中国大陆,东西宽最多不过600千米,一艘现代舰艇穿越这个距离只需要十几个小时,而飞机则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任何一方的舰艇在这个区域内,都将面对敌人多个方向的海空威胁。而同时,这个海区的周边国家都具有相当强的海空作战力量,各个国家都类似于不沉的航空母舰,从自己这艘“航母”上就可以对敌方本土实施有效打击。在这种态势下,即使是以精良著称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驱逐舰编队,也根本无法做到在对方的空中力量的全力突击下全身而退。
也正因为此,拥有完善航母编队的美国海军,至今对于进入这个海区作战,依然极为慎重。为了应对这个海区高度危险的环境,美军近几年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空海一体战”概念。就如“空地一体战”原本是为美军及其盟军在中欧与苏军的作战而量身定做一样,“空海一体战”其实就是为美军在东亚地区充分利用当地地缘战略条件展开作战而开发的战法。这个战法的背景就是由于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军事力量得到极大的发展:近些年,中国一方面为空中力量大批量换装了歼-10、歼-11、苏-30等第三代战机,一方面发射了大量的具有军事应用潜力的卫星群,从而实现了对东亚海区的相当程度的监控。在此基础上,以弹道导弹对东亚周边地区各种战略目标实施打击的能力也得到很大加强,甚至攻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也在努力发展中。可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周边海区进行大规模有效投送力量的能力,已经逐步外推至距海岸线上千千米的范围。
因此,美军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也呈现逐步后撤的态势,其对关岛基地的大力加强就是个信号。同时美军也积极利用其拥有的一个重要的地理优势,那就是他的舰队来自第一岛链以东,从美国本土到日本列岛之间的辽阔太平洋将是其实施机动的绝佳场所,而中国的卫星群仍然无法有效覆盖日本东面的这个辽阔海区,再加上这里距离中国大陆距离遥远,且中间横亘了一个美国的亲密盟国日本,因此这个区域内的美国舰队的安全性将大大加强。剩下的,只要解决了对东亚大陆纵深目标实施有效打击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居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因此,美国海军正在大力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如正在研发的X-47隐身无人攻击机,F-35C隐身战斗机等,再加上无人机空中加油技术的发展,未来美国航母编队将有可能具有在太平洋腹地或关岛海区就放出其无人机群,先期对对手的重要目标实施第一轮打击的能力。之后,在其抵近日本列岛后,再以F-35C等隐身战机实施踢开大门的作战,而在这个阶段,就需要陆基海空力量实施联合作战,如从美国本土或关岛起飞的B-2隐身轰炸机,和从日本本土或冲绳起飞的F-22、F-35A等战机,与舰载的F-35C等共同组成打击编队。
因此可以说,在这一区域一旦发生战争,不管是中国还是日韩等国,其水面舰艇编队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哪怕是装备了多艘“宙斯盾”驱逐舰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也不能自由驰骋,战场态势取决于空天力量的角逐,哪一方在太空力量和空中力量上占据了优势,扫清了对手的威胁,那么该海区的控制权就会自然的落到自己手里。
而台湾岛以南的南中国海海域的争端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海域面积更大,纵深也更广阔,南北长达2000多千米,东西最宽也达1200千米,但其北面是中国大陆和海南岛,东北是台湾,东面是菲律宾,南面是马来西亚,西面是越南,各种大陆岛屿围合的相当严实,只有一些海峡,如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可以与外部沟通,因此终究仍然是一个被四面合围的池塘。只不过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海区周边国家的海空力量都很薄弱,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前述空中作战力量的扩散,以及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这些国家之间,以及与中国之间的海空对抗将有可能常态化,而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也在增大。
但是和北面的情况不同的是,这个区域内,除中国外其它南海周边国家的海空力量都不强。菲律宾不用说,这个国家基本可以称为不设防的国家,它的空军连一架现代的战术喷气式战机都没有,而其海军则甚至没有一艘能发射导弹的军舰,基本是一支近代水平的枪炮部队而已。越南和马来西亚这些年确实下了不少精力去加强海空力量,但也只是有少量的苏-30战机、“基洛”级潜艇、F-18战机等装备,这些装备确实可以对南沙群岛周边的海域实施有效的武力投射,可以对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武装力量构成一定的威胁,但就绝对力量而言毕竟大大逊色于中国的实力,他们在这一地区对抗中国所秉持的,主要还是借助于第一是地理优势,即中国距离南沙海域遥远,而这几个国家则相对近得多,第二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美国和东盟因素,菲律宾之所以这么肆无忌惮,首先所依靠的就是美菲的同盟关系。菲律宾曾长期是美国的殖民地,冷战时期其境内的苏比克湾曾是美国重要海军基地,因此菲律宾一直自认为是美国的铁杆盟国。而东盟这个因素也不能忽视,对于中国而言,周边一圈挤满了强国,北面的俄罗斯,东面的日韩,西南面的印度,更不要说势力盘踞于该地区的美国,这些国家里,大部分在政治上都更倾向于围堵中国,那么南面这个以十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回旋空间。因此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都极力想把南海问题多边化,试图让整个东盟成为谈判的对象,这样如果中国因为南海问题而与整个东盟交恶,那么必将使中国南面的战略形势也恶化。因此,中国虽然一直避免南海问题陷入多边谈判,但在战略上仍然多了很多顾忌。事实上,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至今对中国采取武力解决部分问题造成了阻碍。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东亚大陆周边海区是一个陆基空中力量主宰的区域,不管是中国、日本、韩国还是台湾的水面舰艇部队,在平时可以作为展示海上力量,争取海洋利益的得利工具,但是一旦开始全面的海空作战,那么空中力量将是决定性的。当然,就对峙这种特殊的斗争形势而言,水面舰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时比的不是迅猛和狠辣,而是耐心与气势。
最后说一下中国的航母,目前来说,以在东海和黄海的作战环境来看,中国仅有的一艘航母其实意义不大,这样一艘只能携带少量三代战机的中型航母,如果己方在空中对抗中取得优势,那么其实就没它什么事了,而如果不能取得优势,那么也没它什么事,因为这种情况下还出击,生存概率太低。周围那些不沉的“航母”都远比它强大,那些试图论证航母在台海战事中将起多大作用的都是幻想而已。
而在南海地区就不一样了,因为就军事上来说,南海周边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舰队有独立应对稍微像样一点空袭的能力,而同时,这些国家的空中力量的规模也相当小,他们所能发动的空中打击并非不可抵挡。一支围绕着一艘搭配了预警机(哪怕是直升机预警机)、舰载固定翼战斗机的航母,并辅以“中华神盾”防空舰和通用驱逐舰的中国特混编队,面对越南的少量苏-27及苏-30战斗机,或者马来西亚少量战机的突袭,只要运用得当,是有能力防备并予以反击的。虽然这样一只舰队暂时还不能在远离海岸的海区与美国舰队进行正面交战,但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并不会真的无条件为东南亚国家出头。因此,航母的出现和形成战斗力必将大大增加中国在南海方向应对争端的主动权。
展望未来,随着各种隐身、长航时无人飞机、远程攻击机,以及天基传感器平台等装备的发展和普及,东亚地区的陆基航空力量必将进一步强化其对周边海域的控制力,各国对本国海军的定位和运用必将进行进一步调整。

http://sinotank.com/shownews.asp?news_id=216&bid=3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东部海域和南部海域有不少的外部争端,不管是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吵,还是在南海与菲律宾的对峙,都吸引了整个国家的注意,尤其是和菲律宾之间虽然微小但却存在的爆发武装冲突的前景,更是让久已不闻兵戈之声的国人有了一种久违的冲动。
事实上,由于在大航海和工业革命中的缺席,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海军历史上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的,最近的一次接近同时代水平的对外海上作战,还得追溯到1895年甲午战争的大东沟海战。而1949年建国后,由于国力限制以及外部环境的特点,中国的国防建设也一直没有将海军作为重点,空军力量也主要是以国土防空为主要任务,现代海空作战有大片空白。因此,对于未来将发生在东部及南部海域的海空作战究竟会是什么情形,很多人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尽管现在每日曝光于媒体聚光灯下的,都是菲律宾总统的声嘶力竭以及其逗留于黄岩岛海区的简陋舰艇,但谁都知道,菲律宾只不过是个假借虎威的鼠辈,它的底气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在第一岛链以内的这个海区,能够拥有完整海空作战体系的国家除了美国,就只有未来的中国,连日本也只是被整合进美国力量体系的战术性力量。那么未来在这个区域内的海空对抗将具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探讨。
空舰战的天然优势
不管是中日钓鱼岛之争,还是中菲黄岩岛对峙,水面舰艇都是事件的主角,双方舰艇的剑拔弩张构成了海洋争夺最直观的画面。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画面可以解释表象,但却并非实质,中国周边海区军事作战的决定性力量,是天基系统和空中力量的大系统,战舰可以依靠水的浮力而长期驻扎于出事海区,但就作战而言,它们不是主角。
自从飞机诞生,在战斗力上就迅速对舰船形成了优势,比如早在一战之后,美国的航空先驱米切尔就策划了一次著名的试验,以当时简陋的螺旋桨飞机投掷炸弹,击沉了作为战利品赔偿美国的德国战列舰。当然,毕竟作为靶舰的战列舰没有防空火力,也没有战术机动,对于真到了海战环境飞机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大家还是将信将疑,但是飞机在二战中的表现彻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这个问题其实从最基本的层面就可以解释:一个作战平台最核心的能力,在于机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决策效率、能量和物质投送能力,而飞机在这几方面都有先天性的优势。首先,飞机的速度比舰船高出一个数量级,其运作空间是三维空间,这都不是舰船可以比拟的;其次,飞机飞的高就看的远,信息获取优势很大,还可以主动选择有利的时机投入战斗;第三,飞机作为高科技的自主综合作战平台,一个飞行员就可以兼顾机动、搜索、决策和攻击等作战任务,而舰船这样的由众多人员组成的系统,其获取信息、决策、分发信息必然存在滞后;第四,飞机速度快,高度高,其弹药天生具有能量优势,同样的导弹,空射型就比舰射型射程远,而普通的无动力航空炸弹由空中投下,所具有的速度和穿透力也十分惊人,如美国新近开发的SDB制导炸弹,落地速度接近音速,可以穿透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第五,飞机的目标小,成本低,出动时往往具有数量优势,损失一架飞机和损失一艘主力军舰的影响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在飞机和军舰的对抗中,军舰始终是被动一方,而军舰对抗飞机最好的方法,就是军舰自己也带飞机——这就是航空母舰。而且即使是设施最完善作战能力最强的航母,也不愿意和敌方的陆基航空兵正面对抗。
早在二战期间,美日双方的舰队指挥官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意去岸基航空兵的攻击范围以内作战。他们要么采取突袭,利用自己的海面机动能力实施打了就跑的战术,如日军偷袭珍珠港和美军空袭特鲁克都是如此。而由航母直接和岸基航空兵直接正面对抗将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因为一个陆地机场,即使是像瓜岛战役中美军的安德森机场那样,被日军的大口径舰炮犁过一遍,仍然可以在第二天就恢复部分作战能力,而当时的一艘航母哪怕只中上几枚500磅航空炸弹,都有可能被彻底摧毁。
因此自从飞机大规模参战后,凡是被陆地和岛屿包围的海域,海军的行为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比如欧洲,曾主导了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列强在航母发展上的滞后,很大程度其实就是基于对欧洲战场独特情况考虑,而积极性不高。欧洲不管是地中海、波罗的海,还是北海、巴伦支海,都靠近大陆,海军都要面对岸基航空兵的威胁。因此它们的选择是,要么如英国那样,不惜削弱舰载机作战能力而大力加强航母的防护,要么干脆就主要依赖岸基航空兵、潜艇和水面舰艇。事实上,太平洋战争时期,美日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航母特混舰队的模式来争夺制海权,关键也在于太平洋无比辽阔。但这确实不是海军建军模式的唯一出路,一旦到了航母也自身难保的近岸区域,其它水面舰艇将更加难以生存,比较典型的范例是英阿马岛战争,虽然英国的航母只是搭载“鹞”式战机的轻型航母,但当时的阿根廷空军同样距离世界强手的水平差之甚远,其主力战机还是只能扔普通炸弹的A4“天鹰”攻击机,但即使如此,阿根廷照样重创了英国皇家海军。
我们现在把目光转回到东亚海区就会发现,这里的海陆条件并不类似美日当年所争雄的中部太平洋海域,而更接近于欧洲。这里到处都是大陆和岛屿,任何一片海区都逃不出陆基飞机半个小时的航程。那么在这片海区里,海军舰艇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如何呢?我们先看看当代海空对抗的技术因素。
高技术条件下的海空对抗
进入新世纪,随着相控阵雷达、信息技术、新一代舰空导弹、近防武器等技术的引用,海军的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比如现代舰船普遍装备了射程超过100千米甚至200千米以上的区域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接近一秒一发的速度也比过去笨重的倾斜发射装置有了质的飞跃;主动雷达末段制导技术使得防空导弹得以实现极远距离的准确命中并摆脱了火力通道的限制;类似密集阵或者拉姆导弹这样的近防武器系统也可以拦截掉各种突破了前面几道防空火网的漏网之鱼。
但是否可以说水面舰艇已经重新争到主动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于新技术同样武装了新式战机,所以水面舰艇不但没有夺回优势,其劣势反而更加扩大。首先,部分现代战机已经实现了隐身性能,如美国的B-2,F-22,F-35等,这种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自身雷达信号,降低了被对方雷达察觉的风险,而舰船的体积和造价决定了它无法像飞机那样达到极高的隐身水平;其次,战机已经被纳入战场信息格栅,可以从各种天基、空基和海基传感器平台获取完善的战场信息,而信息传输的加快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即使是天基平台的信息也可实施战术用途,过去笼罩在舰队上空的战争迷雾正在逐渐被揭开。在日德兰海战时,两只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如果各自在对方的视野的海天线以下就无法互相发现,只能努力的搜索远方升腾的烟柱,太平洋战争时期,“企业”号航母只要冲入一片雨云的下方就可以暂时躲避敌机的围攻。而现在,如果无法摧毁或干扰敌方天基和空基平台,则己方舰队的行踪就将不可避免的被对方所掌握。
有人会说,舰船一样可以利用网络。确实,海军舰船融入网络中心战确实带来作战能力的极大提高,但问题是舰艇的机动速度太慢,而且是在海面这个二维空间作战,可以说是无所遁形,而战机则可以让卫星群无从跟踪。那么,以机动性和网络中心战为基础,战机的一个关键性的优势就得以充分发挥,这就是机载弹药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个头越来越小,在过去那些射程足够远的制导武器往往都个头庞大,而现在已经系列化的多款空射弹药在F-18EF“超级大黄蜂”、“阵风”等战机上都可以挂载多枚;二是射程优势,现在的空射弹药虽然个头小了,但由于发动机技术进步、燃料性能的提高、气动性能的改善和弹道的优化,可以轻松实现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的射程,如美军的JASSM导弹,这是过去只有少数战略级别武器才能做到的。而即使是无动力的制导炸弹,如美国的SDB,在加装了菱形翼滑翔组件后,其高空投掷射程也超过了100千米,这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程防空导弹都无法比拟的;第三,成本降低,电子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让舰载武器的成本下降,如以前只有美军装备的相控阵雷达如今也在中小国家的军舰上装载,但同时,也让战机的设备及弹药成本大大下降。现在一枚JDAM炸弹不过几万美元,一枚JSOW只是几十万美元,可以大批量装备部队,从而实施饱和式的攻击。此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战机完成一个架次的作战后,可以立即返回基地补充燃料和弹药继续攻击,而一只舰队的再补给要困难得多也慢得多。
上述这几个优势使得现代舰艇所要面对的空袭烈度远非过去所能比拟,举一个例子,4架F-22战机高速突进到距敌舰艇编队100千米处,每架投放8枚SDB制导炸弹,那么这32枚个头极小、速度很高的从高空呼啸扑下的小型炸弹该如何防御? 再比如中国的“飞豹”战机每架飞机携带4枚空舰导弹,一个不大的编队就可以轻松抵消掉一艘现代防空舰艇的防空战力。虽然现代舰艇也在极力增强这方面的应对能力,比如美军的ESSM改进型“海麻雀”导弹就大幅度减少翼展尺寸,可以在原先装一枚标准导弹的发射井内装填4枚,从而极大提升了近程防空的火力密度,但与空射火力的巨大增长相比,舰载防空火力仍然在数量和费用上处于劣势。
同时还有个因素必须注意,那就是现代战机在航程载荷性能方面的巨大提高。在冷战结束前,也有很多战机具有优良的航程载荷性能以及远程飞行所需的导航和电子设备,但那主要是一些重型战机,比如F-111,“逆火”等,它们可以远离海岸线执行长时间的巡航和攻击任务。但这些战机起飞重量巨大,价格和运作成本高昂,因而数量稀少,是只有少数军事强国才能装备的利器。而那些小国弱国装备的战机,不管是米格-21、F-5还是A-4“天鹰”等,其远离海岸作战的能力都是很薄弱的。比如马岛战争时期,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就必须一侧机翼挂载副油箱,另一侧挂一枚“飞鱼”导弹,才能对距离阿根廷海岸线800多千米的英国军舰实施攻击,而且必须一击即撤,不然无法飞回基地。因此那个时期,即使是南中国海这样的海区中部区域,对一些小国、弱国也是一个黑洞区域,谁也无法对那里实施有效的监控和打击。那个时候,中国的海空力量比南海周边国家好不到到哪里去,简陋的歼-7、“旅大”级驱逐舰等装备都不足以胜任在南沙群岛海区实施长时间巡逻和作战的需要,这也决定了当时中国对南海主权的维护基本只能局限于口头。
如今,随着涡扇发动机、气动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的进步、航电设备的小型化、高性能化,已经可以让一些中小型战机也具有惊人的作战半径和独立作战能力,比如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已经广泛扩散的F-16,F-18、苏-27系列等第三代战机,都具有相当远的作战半径和完善的航电设备,如果考虑到其所携带的各种武器,其打击范围更是广大。就拿以装备精良而著称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而言,其所装备的F-2战斗机可以同时携带两个大型副油箱和4枚空射反舰导弹,具有深远的纵深打击能力。即使是尚十分贫穷的越南,也勒紧裤带采购了大航程的苏-30战机。
如今,寄希望于依靠海空环境来隐蔽自己和逃避打击已不现实,在整个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海上的黑洞区域基本不复存在,周边中等以上国家的海空打击范围都可以扩展到整个海区。
未来空海作战试验场
说回到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态势,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同地中海一样,对海军而言是一种极为不利的作战区域。尤其是中国的东海、黄海和南海这片夹在中国大陆和第一岛链之间的海区,从这片海区的中心线到两边的陆地长不过1000千米,短则不过几百千米,从这片海区周边陆地上起飞的现代战机,只需要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飞到这片海区的中间地带。具体来看,这片海区以台湾岛为界,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海区,其在海空作战方面将具有非常不同的特点,台湾北面的黄海和东海海域就纵深而言更加狭小,这片海区往北是朝鲜半岛,东北方向是日本的九州岛,往东是冲绳等日本岛屿,南面是台湾,而西面则是中国大陆,东西宽最多不过600千米,一艘现代舰艇穿越这个距离只需要十几个小时,而飞机则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任何一方的舰艇在这个区域内,都将面对敌人多个方向的海空威胁。而同时,这个海区的周边国家都具有相当强的海空作战力量,各个国家都类似于不沉的航空母舰,从自己这艘“航母”上就可以对敌方本土实施有效打击。在这种态势下,即使是以精良著称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驱逐舰编队,也根本无法做到在对方的空中力量的全力突击下全身而退。
也正因为此,拥有完善航母编队的美国海军,至今对于进入这个海区作战,依然极为慎重。为了应对这个海区高度危险的环境,美军近几年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空海一体战”概念。就如“空地一体战”原本是为美军及其盟军在中欧与苏军的作战而量身定做一样,“空海一体战”其实就是为美军在东亚地区充分利用当地地缘战略条件展开作战而开发的战法。这个战法的背景就是由于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军事力量得到极大的发展:近些年,中国一方面为空中力量大批量换装了歼-10、歼-11、苏-30等第三代战机,一方面发射了大量的具有军事应用潜力的卫星群,从而实现了对东亚海区的相当程度的监控。在此基础上,以弹道导弹对东亚周边地区各种战略目标实施打击的能力也得到很大加强,甚至攻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也在努力发展中。可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周边海区进行大规模有效投送力量的能力,已经逐步外推至距海岸线上千千米的范围。
因此,美军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也呈现逐步后撤的态势,其对关岛基地的大力加强就是个信号。同时美军也积极利用其拥有的一个重要的地理优势,那就是他的舰队来自第一岛链以东,从美国本土到日本列岛之间的辽阔太平洋将是其实施机动的绝佳场所,而中国的卫星群仍然无法有效覆盖日本东面的这个辽阔海区,再加上这里距离中国大陆距离遥远,且中间横亘了一个美国的亲密盟国日本,因此这个区域内的美国舰队的安全性将大大加强。剩下的,只要解决了对东亚大陆纵深目标实施有效打击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居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因此,美国海军正在大力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如正在研发的X-47隐身无人攻击机,F-35C隐身战斗机等,再加上无人机空中加油技术的发展,未来美国航母编队将有可能具有在太平洋腹地或关岛海区就放出其无人机群,先期对对手的重要目标实施第一轮打击的能力。之后,在其抵近日本列岛后,再以F-35C等隐身战机实施踢开大门的作战,而在这个阶段,就需要陆基海空力量实施联合作战,如从美国本土或关岛起飞的B-2隐身轰炸机,和从日本本土或冲绳起飞的F-22、F-35A等战机,与舰载的F-35C等共同组成打击编队。
因此可以说,在这一区域一旦发生战争,不管是中国还是日韩等国,其水面舰艇编队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哪怕是装备了多艘“宙斯盾”驱逐舰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也不能自由驰骋,战场态势取决于空天力量的角逐,哪一方在太空力量和空中力量上占据了优势,扫清了对手的威胁,那么该海区的控制权就会自然的落到自己手里。
而台湾岛以南的南中国海海域的争端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海域面积更大,纵深也更广阔,南北长达2000多千米,东西最宽也达1200千米,但其北面是中国大陆和海南岛,东北是台湾,东面是菲律宾,南面是马来西亚,西面是越南,各种大陆岛屿围合的相当严实,只有一些海峡,如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可以与外部沟通,因此终究仍然是一个被四面合围的池塘。只不过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海区周边国家的海空力量都很薄弱,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前述空中作战力量的扩散,以及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这些国家之间,以及与中国之间的海空对抗将有可能常态化,而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也在增大。
但是和北面的情况不同的是,这个区域内,除中国外其它南海周边国家的海空力量都不强。菲律宾不用说,这个国家基本可以称为不设防的国家,它的空军连一架现代的战术喷气式战机都没有,而其海军则甚至没有一艘能发射导弹的军舰,基本是一支近代水平的枪炮部队而已。越南和马来西亚这些年确实下了不少精力去加强海空力量,但也只是有少量的苏-30战机、“基洛”级潜艇、F-18战机等装备,这些装备确实可以对南沙群岛周边的海域实施有效的武力投射,可以对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武装力量构成一定的威胁,但就绝对力量而言毕竟大大逊色于中国的实力,他们在这一地区对抗中国所秉持的,主要还是借助于第一是地理优势,即中国距离南沙海域遥远,而这几个国家则相对近得多,第二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美国和东盟因素,菲律宾之所以这么肆无忌惮,首先所依靠的就是美菲的同盟关系。菲律宾曾长期是美国的殖民地,冷战时期其境内的苏比克湾曾是美国重要海军基地,因此菲律宾一直自认为是美国的铁杆盟国。而东盟这个因素也不能忽视,对于中国而言,周边一圈挤满了强国,北面的俄罗斯,东面的日韩,西南面的印度,更不要说势力盘踞于该地区的美国,这些国家里,大部分在政治上都更倾向于围堵中国,那么南面这个以十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回旋空间。因此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都极力想把南海问题多边化,试图让整个东盟成为谈判的对象,这样如果中国因为南海问题而与整个东盟交恶,那么必将使中国南面的战略形势也恶化。因此,中国虽然一直避免南海问题陷入多边谈判,但在战略上仍然多了很多顾忌。事实上,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至今对中国采取武力解决部分问题造成了阻碍。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东亚大陆周边海区是一个陆基空中力量主宰的区域,不管是中国、日本、韩国还是台湾的水面舰艇部队,在平时可以作为展示海上力量,争取海洋利益的得利工具,但是一旦开始全面的海空作战,那么空中力量将是决定性的。当然,就对峙这种特殊的斗争形势而言,水面舰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时比的不是迅猛和狠辣,而是耐心与气势。
最后说一下中国的航母,目前来说,以在东海和黄海的作战环境来看,中国仅有的一艘航母其实意义不大,这样一艘只能携带少量三代战机的中型航母,如果己方在空中对抗中取得优势,那么其实就没它什么事了,而如果不能取得优势,那么也没它什么事,因为这种情况下还出击,生存概率太低。周围那些不沉的“航母”都远比它强大,那些试图论证航母在台海战事中将起多大作用的都是幻想而已。
而在南海地区就不一样了,因为就军事上来说,南海周边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舰队有独立应对稍微像样一点空袭的能力,而同时,这些国家的空中力量的规模也相当小,他们所能发动的空中打击并非不可抵挡。一支围绕着一艘搭配了预警机(哪怕是直升机预警机)、舰载固定翼战斗机的航母,并辅以“中华神盾”防空舰和通用驱逐舰的中国特混编队,面对越南的少量苏-27及苏-30战斗机,或者马来西亚少量战机的突袭,只要运用得当,是有能力防备并予以反击的。虽然这样一只舰队暂时还不能在远离海岸的海区与美国舰队进行正面交战,但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并不会真的无条件为东南亚国家出头。因此,航母的出现和形成战斗力必将大大增加中国在南海方向应对争端的主动权。
展望未来,随着各种隐身、长航时无人飞机、远程攻击机,以及天基传感器平台等装备的发展和普及,东亚地区的陆基航空力量必将进一步强化其对周边海域的控制力,各国对本国海军的定位和运用必将进行进一步调整。

http://sinotank.com/shownews.asp?news_id=216&bid=3
  

  
毛子的作法值得借鉴,大力发展核潜艇和逆火轰炸机反舰。研制米格31高速截击机和远程空空导弹专门对付预警机和反潜机。
近代的马岛海战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