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1942的河南难民为何拼命往陕西的国统区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0:23:23
我很奇怪,既然1942片中的冈村宁次那么有人性,把难民当人看,下令放粮救助河南灾民,
为什么河南灾民拼命往西边的国统区陕西关中地区跑?
往北,是河北和北平,完全沦陷区;往南是武汉和襄阳,70%部分沦陷区,也是混战区;
往东是安徽和山东,山东属完全沦陷区,安徽属于80%沦陷区,
这三个方向都比陕西富裕,灾民往其它三条方向跑,也可以找到比腐败的国统区更好的活路吧,
可他们大多数人为何拼命往100%未沦陷,且大部分是国统区的陕西跑?
抗战沦陷区地图:
7e8230a85edf8db10b58f0810923dd54544e74c7.jpg

我很奇怪,既然1942片中的冈村宁次那么有人性,把难民当人看,下令放粮救助河南灾民,
为什么河南灾民拼命往西边的国统区陕西关中地区跑?
往北,是河北和北平,完全沦陷区;往南是武汉和襄阳,70%部分沦陷区,也是混战区;
往东是安徽和山东,山东属完全沦陷区,安徽属于80%沦陷区,
这三个方向都比陕西富裕,灾民往其它三条方向跑,也可以找到比腐败的国统区更好的活路吧,
可他们大多数人为何拼命往100%未沦陷,且大部分是国统区的陕西跑?
抗战沦陷区地图:
7e8230a85edf8db10b58f0810923dd54544e74c7.jpg

楼主眼观敏锐呀,我也很疑惑


戏里说;山东往东北,河南往陕西。 我也会奇怪为什么不去开封?

戏里说;山东往东北,河南往陕西。 我也会奇怪为什么不去开封?
db_wan 发表于 2012-12-2 22:54
戏里说;山东往东北,河南往陕西。 我也会奇怪为什么不去开封?
河南省东部受灾面积很大的,开封也属受灾区。
也有不少人从开封往东逃荒:
http://www.kfpkw.com/topic/13342.html

但像往陕西这样的300万人大规模迁徙,确实令人费解。
毛头 发表于 2012-12-2 22:48
楼主眼观敏锐呀,我也很疑惑
逃到湖北去的也不少。
湖北襄阳一带的口音、风俗比较接近河南方言,
那里和湖北主体的江汉平原有较大差异。

大规模往陕西跑,除了豫陕两省民俗、地理位置接近,易迁徙之外,
有没有其它人为因素,比如日军大量设卡,不让难民进入,
以免增加占领区经济负担的因素在里面?


有组织的向西运送,快速逃生通道的出现,是不是问题的答案?

从河南进入陕西火车免费,但从西安到宝鸡不免费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十万火急大逃亡”中这样描述像李德明和海淑琴一样更多难民们的逃荒之路:在这两万平方英里的重灾区,成千上万的难民只能沿着铁路逃亡。政府在陇海线上每天开设了免费的火车转运难民,24小时能输送1500人。
但拥挤不堪的车厢,满载着攀爬在外面的人们,只能疏散饥民中的一部分。每天有4000至5000人沿着这条西去的通道出逃。

从西安开往宝鸡的火车同样拥挤,不同的是,坐火车不再免费。李德明已记不得当时的车票究竟是多少钱,她的亲戚帮她买好车票后从窗口连推带搡才把她弄进车厢,车厢里,已没了站的地方,更别说座位了。

http://henan.sina.com.cn/news/z/2012-11-29/1123-37857_2.html

有组织的向西运送,快速逃生通道的出现,是不是问题的答案?

从河南进入陕西火车免费,但从西安到宝鸡不免费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十万火急大逃亡”中这样描述像李德明和海淑琴一样更多难民们的逃荒之路:在这两万平方英里的重灾区,成千上万的难民只能沿着铁路逃亡。政府在陇海线上每天开设了免费的火车转运难民,24小时能输送1500人。
但拥挤不堪的车厢,满载着攀爬在外面的人们,只能疏散饥民中的一部分。每天有4000至5000人沿着这条西去的通道出逃。

从西安开往宝鸡的火车同样拥挤,不同的是,坐火车不再免费。李德明已记不得当时的车票究竟是多少钱,她的亲戚帮她买好车票后从窗口连推带搡才把她弄进车厢,车厢里,已没了站的地方,更别说座位了。

http://henan.sina.com.cn/news/z/2012-11-29/1123-37857_2.html
陕西有的吃。
投向延安
到陕西逃荒是传统路线吧。
不管怎样国统区是当时的合法政府gmd统治下的,一般人的想法肯定是国家不会不管他们吧
就算日本人发粮食

本国民众逃难总是习惯性的往本国控制区逃

而不是逃亡敌占区吧?
和珅 发表于 2012-12-3 15:40
就算日本人发粮食

本国民众逃难总是习惯性的往本国控制区逃
从地形位置上说,逃往陕西其实比逃往河北、湖北还困难。

陕西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除非国府开闸放水,
否则那种天险的关卡,不可能短时间放入300万人口。
想象如果冲入30万日军,西部说不定都沦陷 了。

关键的问题是,灾民都明白,在存粮有限的情况下,怎么最快逃出灾区最重要。
如果还是推着车出河南的话,很可能没出省早就饿死了,那么就会选择火车,
半天就可以逃离河南省找到吃的。

假设日军当时并没控制疏散线路,这时哪边的火车是免费的,
而且是有组织的,就有决定意义了,
决定了灾民的主要流向。
GDI2000 发表于 2012-12-3 14:03
投向延安
往延安投奔了25万人,国统区是大头。
传统路线,山东闯关东,山西走西口,河南去陕西
谁也来解释一下,当年三年困难时期时,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饿死人无数,最初缓解四川灾情的,就是从陕西违法走私过来的点滴粮食,虽是点滴,但也是救命粮,而且也证明陕西灾情不重
myzz111 发表于 2012-12-3 21:27
谁也来解释一下,当年三年困难时期时,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饿死人无数,最初缓解四川灾情的,就是从陕西违法 ...
关中地区自古是小江南,大粮仓,秦汉成就霸业的基础,
近千年虽然衰弱 了,但农业底子还是很厚实的。
目前,大多国人对陕西的印象还是黄土高原,岂不知周、秦、汉、唐创造盛世所依重的主要还是关中平原,陕北地区于陕西来讲,就如同XJ、XZ之于中国,是个地广人稀之所在,充其量等同于内蒙:近些年靠挖煤采油经济上来了
平汉线几乎被损坏殆尽,唯一一条“大动脉”,就是陇海线,通向“大后方”。

  (详细内容请看11月26日《河南商报》T01)
生命线上的潼关城

宫阙万间做了土的潼关老城
2012年12月03日15:29  大河网-河南商报
  过了老陕州,灾民们来到“西省”第一站。

  在这里,他们不仅要过潼关这一“关”,还面临着另外一些“关”。

  黄河北岸的日军炮火对准了陇海铁路这条生命线。

  不冒烟,不鸣笛,在安全路段加速行驶,危险路段则凭借惯性在铁轨上滑行。

  这样的火车叫“闯关车”。

  西行的火车缓缓驶入潼关站,两侧的“人肉挂”让人触目惊心,那是被日军炮弹震死的灾民。

  来不及等人将尸体取下,大家都拥上前去,争先恐后地往车上爬,尽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离开这里,越快越好。

  【车两边都是“人肉挂”灾民还争相往上挤】

  70年前的事情,潼关县秦东镇胶泥沟村村民宋鹏飞觉得,就像发生在昨天。

  1942年的冬天,一拨拨人流或坐车或步行,拥向古城潼关。

  潼关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历来是边防要塞,曾与山海关一道被称为古关隘之首。民国时期,陇海铁路经过潼关,与著名的风陵渡口(注释①)隔河(黄河)相望,是水、陆运输枢纽,往来商客众多,每天都有集市,因此有着“小北京”之称。

  当时年仅10岁的潼关居民宋鹏飞,看出了这拨人流与以往的不同——都是举家而出,基本全来自河南,流动原因只有一个:逃荒。

  孩子饥饿的哭声、大人吃坏肚子的呻吟声,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臭味儿、尿臊味、屎臭味和人身上的臭味,车站已变成人间地狱,一幕幕悲惨的事情,在这里不停地上演。然而,一拨拨的灾民,又前赴后继地奔向这里。

  一路行来,灾民担子上只剩下孩子和衣服被褥。

  车站周边的树都是白花花的,树皮都被刮掉吃了,包子铺经常发生灾民偷抢包子的事情,这使得店主对每一个靠近的人充满警惕。

  主城区有政府“舍饭”,远处的居民可以领到一碗稀饭,近处的居民可以领到稠一些的,但因为灾民进不了城,根本就吃不到嘴里,只能在火车站附近乞讨。然而,这时的居民对敲门声已经麻木,除非是熟悉的声音响起,否则谁也不敢开门,因为门一打开,谁也不知道会涌进来多少乞讨的灾民。

  一些逃荒灾民,试图将自己无力抚养的孩子送人,每个需要孩子的家庭,都如愿收养到孩子,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间,还不断有人前来寻亲。

  宋鹏飞见过蝗虫,但他想象不出,那么弱小的蝗虫,飞起来怎么能遮天蔽日,怎么能从人的嘴里抢走庄稼,以致大家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

  而车站里,一个震撼的画面,让年幼的宋鹏飞忘记了蝗虫,充满了恐惧——由东向西驶进潼关车站的火车上,都挂满了“人肉挂”,有的甚至被风干了,就像腊肉一般。

  【老县城拆迁,火车站只留在记忆里】

  70年间,宋鹏飞所在的潼关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9年,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水水位被过高估计,潼关人开始向新县城搬迁,后来黄河水并没淹没老县城,一部分人又搬了回来,但几经拆毁后,老城曾经的繁华却无法恢复。(插图②)

  宋鹏飞居住的地方,现在叫秦东镇胶泥沟村,相邻的老火车站早拆毁殆尽。遗址上方,西潼高速横穿而过,到西安仅需一个多小时。而这一段路程,在灾难频繁的1942年,坐火车却需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

  当然,在那个年代,能坐上火车,对灾民来说已经很幸运了,至于时速、舒适、安全,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暇顾及——人们只知道生路就在前方,但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到达“生路”。

  胶泥沟村入口处,有两个光秃秃的水泥墩,上面铺上土,种上了玉米、蔬菜。

  村民孙万民说,这就是以前的铁道桥墩,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火车站遗迹。(插图③)

  “小北京”的称呼,随着潼关故城的衰落而一去不复返,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的潼关早已不复存在,那段辉煌的过去也逐渐被淡忘。

  一起被淡忘的还有——古时,潼关被称作“桃林”,每到春天,百余公里的桃花争艳。

  注释①

  风陵渡在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诗云:“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风陵渡名字的来历众说纷纭:一是轩辕黄帝贤相风后之陵在附近;二是大风河冰,即大风和冰形成“风陵”二字;三是传说因女娲陵而得名,女娲姓风;四是因为这里有古代封陵。
因为他们都没法上网,所以不知道该往哪去
 南京政府铁道部于1928年成立后,决定续建陇海铁路。灵潼(潼关)段长72公里,1930年11月开工,1931年12月竣工。潼西(西安)段长131公里,1932年8月开工,1934年12月竣工。西宝(宝鸡)段长173公里,1935年1月开工,1936年12月竣工。灵潼段是将比利时退还庚款的剩余部分作为借款修建的。潼西、西宝两段的国外购料由法国财团承担。
  竣工后几年就投入免费运送灾民的“早期河南陇海铁路车站”
b853d6fcc98268e3fc037fcf(1).jpg

  

  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长154公里。这段铁路工程复杂艰巨,南京政府忽停忽建,朝令夕改。从1939年5月至1945年12月,用了近7年时间,才勉强竣工。通车后,塌方事故不断发生,被成为陇海铁路的“盲肠”。
kigh8tkh9r 发表于 2012-12-3 23:31
因为他们都没法上网,所以不知道该往哪去
都往人多的地方奔去,那里就是火车站
kigh8tkh9r 发表于 2012-12-3 23:31
因为他们都没法上网,所以不知道该往哪去
大家都知道蜂拥而至的地方,
一定是可以寻找到生路的大礼堂。
那里就是陇海线宏大的火车站。
myzz111 发表于 2012-12-3 21:27
谁也来解释一下,当年三年困难时期时,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饿死人无数,最初缓解四川灾情的,就是从陕西违法 ...
这你得问问当时的书记李井泉,为了向最高层表忠心,他把大量四川粮食调往北京上海,当然他说是中央命令他这样做的,这个就需要有人研究一下了
日军在河南,只是用缴获的国军军粮储备,充当自己的军粮,再用自己的军粮来救济灾民。

要是国军军粮充足,汤早就自己救灾了,就是当地没粮了,才不能用自己的军粮并不充足的军粮救灾。日军的几十万军队,把几个月的军粮全拿来救灾也是杯水车薪。众多灾民只能逃。日本连山东人逃往富裕的东北都要阻拦,怎么会让这些灾民进山东等沦陷区?

国府免费拉灾民去陕西,也主要是要避免重要的河南前线,因灾民过多而过分动乱,导致前线部队不能专心对敌。


穿越崇山峻岭的陇海线真是当时工程的一大奇迹,
那么短的时间救了几百万人。
看来,关键时刻,还是工程和科技最能帮助人。
刁民和贪官的矛盾,就是一个藤上的两个瓜,
永远有着扯不完的皮,却对社会进步没有多少贡献。

穿越崇山峻岭的陇海线真是当时工程的一大奇迹,
那么短的时间救了几百万人。
看来,关键时刻,还是工程和科技最能帮助人。
刁民和贪官的矛盾,就是一个藤上的两个瓜,
永远有着扯不完的皮,却对社会进步没有多少贡献。
五维一体战 发表于 2012-12-3 23:54
日军在河南,只是用缴获的国军军粮储备,充当自己的军粮,再用自己的军粮来救济灾民。

要是国军军粮充足 ...
从当时的交通条件上看,即使日军不设卡禁止灾民到富庶的东部和南部去,
他们也没有那个能力及时运送百万人到武汉、济南等大城市,
连平汉铁路这样的大动脉悉数毁于战火。
Q6兄这帖子这么有问题意识,不能沉底,还请Q6兄继续科普,不要烂尾
白鹿原的某断剧情大概也可作那次灾难的佐证了。
山东安徽湖北比陕西富?楼主来搞笑的么?当时人第一考虑的是什么?活下去!不被饿死…关中自古粮仓,历代只要不是西安当首都时引起的战乱,关中都属一无战乱危机二无饥荒之忧的宝地,抗日战争,小日本到最后也没打进潼关,八国联军慈禧也是往关中躲的,更何况还有陇海线救命,往关中逃是最佳选择。
人民往政府军控制区跑很奇怪么?
五维一体战 发表于 2012-12-3 23:54
日军在河南,只是用缴获的国军军粮储备,充当自己的军粮,再用自己的军粮来救济灾民。

要是国军军粮充足 ...

这是肯定的,为了增加敌方的负担,自己只会把灾民往敌方地区驱赶,而不是接受到自己的占领区。
加上逃荒传统和正统“自己人”思维,往西走是合逻辑的。
当时黄河还是决口的吧
myzz111 发表于 2012-12-3 21:27
谁也来解释一下,当年三年困难时期时,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饿死人无数,最初缓解四川灾情的,就是从陕西违法 ...
当年主要看政府头头,河南书记吴芝圃那个混蛋心最狠,所以河南“灾情”最重。陕西当时父母官张德生一直是很少高举三面红旗的“落后分子”,不顾党中央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兄弟的号召,算小账,把陕西人的口粮标准订的太高,所以陕西在全国都是饿死人最少的省份。你要想了解为啥天府之国会饿死人,这基本上成了一段无头公案。当时的省委书记李井泉“奉命”调粮出川解救京沪,但到底是他为往上爬主动申请调粮还是其他原因,此公也从不为己辩护,倒是后来四川省办公厅几个小喽啰说他是奉了周总理、李先念的死命令云云……。不管如何,此人后来算是被骂死了

毛头 发表于 2012-12-5 00:45
Q6兄这帖子这么有问题意识,不能沉底,还请Q6兄继续科普,不要烂尾


几十年前从陇海线去过西安的人,应该可以感觉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天险。
陕秦之地较高,而中原处于低洼之地,由高向低容易,而从低向高攀登则困难。

自古以来,逃荒的方向都是从西向东。古代都有王侯到东都洛阳乞食的说法,
宋代有王重阳从咸阳乞食到洛阳的传说,明末民变则是从陕西到东部,清朝同治也是逃难到中原。

现代从中原到陕西的这次百万人大迁徙,似乎是背地理规律而动。
倘若没有民国黄金十年打穿崇山峻岭开出的陇海线,恐怕逆势而上的百万大移民只能写在科幻小说里。
毛头 发表于 2012-12-5 00:45
Q6兄这帖子这么有问题意识,不能沉底,还请Q6兄继续科普,不要烂尾


几十年前从陇海线去过西安的人,应该可以感觉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天险。
陕秦之地较高,而中原处于低洼之地,由高向低容易,而从低向高攀登则困难。

自古以来,逃荒的方向都是从西向东。古代都有王侯到东都洛阳乞食的说法,
宋代有王重阳从咸阳乞食到洛阳的传说,明末民变则是从陕西到东部,清朝同治也是逃难到中原。

现代从中原到陕西的这次百万人大迁徙,似乎是背地理规律而动。
倘若没有民国黄金十年打穿崇山峻岭开出的陇海线,恐怕逆势而上的百万大移民只能写在科幻小说里。
组织百万人及时逃荒到陕西,正如我开始感觉的那样,符合现代有组织有计划活动的特点,
这在古代社会完全办不到的。 除了技术进步之外,还有政府组织的因素也在里面。
贴几张对门的图片:

河南省政府救灾文件:

333.JPG
组织难民上火车
1354208072110961.jpg
13542081341654746.jpg

xwdly 发表于 2012-12-5 02:26
山东安徽湖北比陕西富?楼主来搞笑的么?当时人第一考虑的是什么?活下去!不被饿死…关中自古粮仓,历代只 ...

论产粮量,湖北、山东肯定是比现在的陕西富裕的,
鱼米之乡的楚地,荆襄、江汉平原兵家必争之地,可不是吹出来的,光作物产量都是陕西的两倍以上,
还不算千湖之省的水产;山东则是北方第一产粮大省、齐鲁之地粮产量在陕西的四倍以上。
安徽不好说。
陕西那个地方,相比其它三个方向的省份,日子其实也不好过;
只不过就是手里还有点余粮,可以勉强救助河南的难民;
无论逃难到山东,还是湖北、河北,都比在陕西的日子好过。
但陕西省还是按照命令,咬着牙依据计划接收了。
希望楼下有人补充陇海线在民国17年至民国28年的建设史料,
尤其是开凿涵洞的那几段。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一个刚建好的武广高铁,
刚投入运行,便派上大用场,在我们今天看来,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奇迹。

可是过去的兴奋和奇迹,我们都遗忘了,留下的只有唾骂和指责。
也许,这正是我们多少年来,都只能停留在内斗和停滞困境的原因。
往国统区跑这不是很正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