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鹰直升机失事4架剩20架 传奇或正画上句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31:38


      2004年7月5日,新疆军区派“黑鹰”直升机飞抵海拔近4000米的三十里营房,对一名在山体滑坡中受伤的士兵进行营救。图为“黑鹰”直升机飞离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电视屏幕上经常可以看到“黑鹰”直升机在大漠、丛林、山谷中穿越战火硝烟的身影,其超强的战斗力令人印象深刻。其实,中国也曾从美国进口了24架“黑鹰”直升机,这些“老功臣”有的至今仍在飞行。

  多年来,翱翔在青藏高原上的中国“黑鹰”直升机完成了赴西藏空运物资、搜索营救、抢险救灾、回收返回式卫星、军事演习等数百次重大任务,并为我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飞行的航线被称为青藏高原的“人道走廊”,“黑鹰”直升机也被当地人民誉为救苦救难的“雪域神鹰”。

“黑鹰”降落中国
  在中国美丽的大西南,雄踞着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高原上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由于那里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地形复杂,边境巡逻和物资补给十分困难,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在高原地区执行任务的直升机。

  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稀薄的空气会使直升机发动机功率大大减小,旋翼效率降低,从而导致飞机升力不足,一般性能的直升机很难飞上青藏高原。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没有能够在青藏高原使用的直升机。

  恰在此时,中美关系迎来了蜜月期,双方在军事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1983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国际市场上引进一型能适应青藏高原恶劣气候环境的先进运输直升机。当年,各竞标厂商的产品被空运到拉萨贡嘎机场进行高原性能试飞。结果,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黑鹰”直升机表现出色。在这次验证飞行中,“黑鹰”直升机达到了7315米的巡航高度,这一卓越性能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高原之王”。

  1984年7月,中美双方签订了购买24架S-70C民用“黑鹰”直升机的合同。合同包括24架单价600万美元的“黑鹰”直升机、3套单价78万美元的外挂式副油箱系统,以及维护直升机所需的工具备件等,总价1.5亿美元。中方还派出8名飞行人员和部分机务人员赴美培训。尽管这些飞机价格高昂,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它们是值得花这么多钱的。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直升机运抵天津,最后一批7架“黑鹰”直升机于1985年10月交付中国。

  西科斯基公司为我国“黑鹰”直升机分配的编号为S-70C-2,该机型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美国军队习惯以印第安土著部族的名字来给飞机命名,“黑鹰”是福克斯印第安部族的一位酋长。1832年,他在威斯康星州的斧头河边与美军激战,部族被灭,但美国人仍十分敬畏他,于是将20世纪80年代美军主力通用直升机命名为“黑鹰”。另外,“黑鹰”直升机与凶猛的飞禽“鹰”具有某些共性也是以此命名它的重要原因。

  “黑鹰”直升机落户中国后,最初部署在空军。1986年10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组建陆军航空兵部队,“黑鹰”直升机也随之转入陆军航空兵。划归陆航前,“黑鹰”直升机已累计飞行11000小时。

  西科斯基公司曾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直升机给中国,然而1989年后中美亲密关系戛然而止,美方对我国实施了禁运,从此再也没有向我国出售“黑鹰”直升机。由于看到中国的“黑鹰”直升机基本上飞翔在青藏高原,而且执行的任务多数为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美国从1993年以后又对中国恢复了“黑鹰”直升机零配件的供应。

勇闯墨脱死亡之谷
  1985年后,“黑鹰”直升机开始进入青藏高原地区服役,从而结束了我国高原上没有直升机服役的历史。当年10月,两架“黑鹰”直升机接到命令,到青海唐古拉山格尔木地区抢救遭暴风雪袭击的牧民。当时,“黑鹰”直升机还处于合同飞行训练阶段,飞机上没有安装氧气系统,飞行员只好带上氧气袋就出发了。

  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飞行员驾驶“黑鹰”直升机不断向牧民点投放食品、饮料,并把生病的牧民和老人安置在安全的地方。当直升机需要加油时,则把加油车开到公路上,直接在公路上为“黑鹰”直升机加油,从而顺利完成了数百户灾民的撤离工作。这是“黑鹰”直升机第一次在中国公众面前亮相。

  同年11月,4架“黑鹰”直升机又奉命进藏运送给养,飞赴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墨脱,译成汉语是“鲜花之地”,藏语经典里说,在人类浩劫降临的时候,这里是唯一躲避灾难的“极乐世界”。该县绕过海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躲在多雄拉山背后,是我国当时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县。

  多雄拉山谷位于海拔4200米以上,是一条长200多公里、宽2~3公里的峡谷。来自印度洋的热风与青藏高原的寒流在峡谷间汇合相撞,交织成令人发憷的恶性气流。因此,这里被称为“鬼门关”,是不可跨越的“飞行禁区”。

  然而,我英勇的飞行员凭着高超的技艺,驾驶4架“黑鹰”直升机勇闯死亡之谷。在一个月内穿梭于海拔7000米以上的群峰间,总飞行时间达320小时,完成了对墨脱军民一年所需物资的补给,而在此之前,只能靠牦牛和人力在每年7月~9月运送物资进墨脱。从此,崇拜雄鹰的门巴族和藏族老人见到来援的“黑鹰”直升机就会顶礼膜拜。这次行动不仅掀开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后勤保障历史性的一页,也为日后科学考察、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奠定了基础。

抢险救灾的“空中功臣”
  西藏每年冬季都会大雪封山,有时还有雪灾,时常造成牧民粮食短缺。由于地面封冻,给救援带来了极大不便。西藏地区机场少、气象条件恶劣,实施航空救援风险非常大。从内地到拉萨的航线,不少航段被称为 “空中陷阱”和 “死亡航线”。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3年内在这条航线上损失飞机486架,牺牲和失踪机组人员1579人。

  然而,我英勇的陆航飞行员却驾驶着“黑鹰”直升机,一次次通过这一“死亡航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95年,藏北那曲等地发生50年罕见的特大雪灾。在巴青县境内,190余人遭灾后音信全无。接到救援命令后,3架“黑鹰”直升机迅速奔赴巴青县。经过一次又一次低空、超低空飞行,飞行员终于找到被困的牧民。当载满救灾物资的“黑鹰”直升机降落在雪地上,机组人员把棉衣送到藏族同胞手中时,挂满欢喜泪水的藏族老人向着直升机连连磕头,口中念道:“天菩萨,天菩萨!”

  这次救灾,“黑鹰”直升机共飞行16架次,机降物资3070公斤,使600多名受灾群众转危为安,200多万头牲畜死里逃生。

  2002年4月29日,正在新藏线多玛兵站附近执行任务的两名武警新战士突患高原疾病,引发肺水肿,生命垂危。两架“黑鹰”直升机迎着寒风从喀什机场腾空而起,奉命飞赴阿里高原。在返回途中,“黑鹰”直升机多次遇到强气流,出现大幅度颠簸。机组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将两名武警战士送达喀什,保住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还有一次,63岁的日本游客三田于恭子女士到阿里旅游,因食道大出血,生命垂危,旅游团向中国政府求救,“黑鹰”机组接到救援命令后,在复杂天气情况下连续飞行6个多小时,克服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等困难,快速将三田女士运送到了喀什。

  长期飞翔在雪域高原上执行救灾、补给任务,使中国的“黑鹰”直升机不为大多数普通百姓熟悉,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却使很多人认识了“黑鹰”直升机。震后第二天,“黑鹰”直升机就出现在救灾现场,成为最先赶到的直升机,并顺利执行了救灾物资配送、人员运输等任务。这次救援,是中国“黑鹰”直升机出动规模最大的一次,总计运用了18架。一下子看到众多“黑鹰”直升机,许多人惊叹:原来中国有这么多“黑鹰”!

性能卓越受青睐
  “黑鹰”直升机是美军广为装备、普遍使用的一种武装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众多,其高原性能十分优良。该机于1974年10月进行原型机首飞,1979年6月交付美军使用。“黑鹰”直升机全长19.76米、宽2.36米、高5.1米、旋翼直径16.36米。

  为满足高原地区使用的需要,出口中国的S-70“黑鹰”直升机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黑鹰”直升机略有不同。S-70出口我国时,美方采用了新型加大推力的发动机,比美国陆航的“黑鹰”直升机功率增大了10%。由于制式不同,中国“黑鹰”直升机使用的整套电子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飞机最大起飞重量9185公斤,转场航程大于500公里,外部货物钩可以起吊3630公斤重的货物,内部油箱1370升。该机配备两名飞行员,货舱内可以搭载12名乘员,紧急情况下可以搭载19名乘员。

  “黑鹰”直升机具有结构简捷、易于维修、安全可靠等突出特点,飞机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其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所需的随机工具也不多;而俄罗斯米-8直升机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黑鹰”直升机的安全性更是一流的,据称它保持着从13米高空坠落、机内成员不受伤的纪录。

  “黑鹰”直升机还具有良好的防腐蚀能力,机上有完善的除冰系统,可大大降低在高原地区使用的风险,它是解放军青睐的“明星”武器装备,其出勤率非常高,很长时间内,它是我国唯一能在高原地区顺利执行任务的直升机。从“5·12”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的表现看,很多直升机都执行不了的任务,最后还是由“黑鹰”直升机来执行的,这是“黑鹰”直升机优良性能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黑鹰”也曾折翼
  高出勤率以及长期在气象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使用,自然使“黑鹰”直升机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大。目前,中国的“黑鹰”直升机只剩20架,其余4架失事。造成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气候方面的,也有机械故障导致的。

  1987年10月8日,一架编号为831的“黑鹰”直升机配合纪录片《柴达木之光》摄制组执行外景拍摄任务。在从青海格尔木返回西宁途中,飞至都兰县诺木洪乡境内时突发机械故障,尾桨突然失效坠地,落地后断成三截,造成3人死亡,15人受伤。

  中美双方赴坠毁地检查残骸,发生激烈争执。西科斯基认为是中方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来我方专家组在研究其零部件时,在直升机尾桨上发现一道难以察觉的金属刀痕,经电子显微镜及光谱分析后,认为正是这道出厂时未检测出来的刀痕令金属疲劳及尾桨传动轴断裂,从而导致机毁人亡。西科斯基方面这才让步,并向中方赔偿了300万美元的航材和赔偿金。

  1988年5月27日,某团邱光华机组驾驶一架“黑鹰”直升机执行运输任务,在飞越林芝至墨脱间多雄拉山口时,直升机由于气象原因撞毁在低于山口100米的缓坡上,机上人员全部侥幸生还。然而不幸的是,大难不死的邱光华在20年后的汶川抗震救灾中,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驾驶的米-171直升机不幸撞山坠毁,邱光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9年4月1日,又是在林芝至墨脱间的航线上,张崇海机组驾驶的5626号“黑鹰”直升机失踪。至5月10日,军地派出直升机50余架次,人员3100多人次,搜索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一无所获。直到入夏以后,才有当地群众报告,在多雄拉山口东侧发现直升机残骸和4具遗体。因路途险恶,无法将烈士遗体带回,遂在野外简陋条件下就地火化。工作组在事故现场顺着直升机滚落痕迹在峭壁上发现了撞击点。这次事故最终被确定为气象原因。

  1991年6月16日,成都军区领导带领工作组沿中尼边境调研,视察完樟木口岸边防连后,工作组在聂拉木登机起飞,其中一架直升机在向右转弯180度的过程中不幸撞山,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人全部牺牲。事故的最终结论是,由于气象原因,“黑鹰”直升机在起飞时遭遇下降气流,导致转弯时撞山。

“黑鹰”的传奇正在慢慢画上句号
  我国的“黑鹰”直升机服役已经20多年了,这些直升机当时曾引领风骚,但现在已经算不上先进了。美军“黑鹰”直升机的许多升级型号,例如,UH-60L、MH-60G等,其性能已大大超过中国的“黑鹰”直升机。随着中国“黑鹰”直升机的逐渐老化,目前能完好使用的已经不多了。当前,我国正在考虑使用其他直升机替换“黑鹰”直升机去高原执行任务,中国“黑鹰”们的传奇正在慢慢画上句号。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2/1109/c1011-19531010-1.html

      2004年7月5日,新疆军区派“黑鹰”直升机飞抵海拔近4000米的三十里营房,对一名在山体滑坡中受伤的士兵进行营救。图为“黑鹰”直升机飞离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电视屏幕上经常可以看到“黑鹰”直升机在大漠、丛林、山谷中穿越战火硝烟的身影,其超强的战斗力令人印象深刻。其实,中国也曾从美国进口了24架“黑鹰”直升机,这些“老功臣”有的至今仍在飞行。

  多年来,翱翔在青藏高原上的中国“黑鹰”直升机完成了赴西藏空运物资、搜索营救、抢险救灾、回收返回式卫星、军事演习等数百次重大任务,并为我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飞行的航线被称为青藏高原的“人道走廊”,“黑鹰”直升机也被当地人民誉为救苦救难的“雪域神鹰”。

“黑鹰”降落中国
  在中国美丽的大西南,雄踞着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高原上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由于那里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地形复杂,边境巡逻和物资补给十分困难,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在高原地区执行任务的直升机。

  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稀薄的空气会使直升机发动机功率大大减小,旋翼效率降低,从而导致飞机升力不足,一般性能的直升机很难飞上青藏高原。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没有能够在青藏高原使用的直升机。

  恰在此时,中美关系迎来了蜜月期,双方在军事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1983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国际市场上引进一型能适应青藏高原恶劣气候环境的先进运输直升机。当年,各竞标厂商的产品被空运到拉萨贡嘎机场进行高原性能试飞。结果,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黑鹰”直升机表现出色。在这次验证飞行中,“黑鹰”直升机达到了7315米的巡航高度,这一卓越性能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高原之王”。

  1984年7月,中美双方签订了购买24架S-70C民用“黑鹰”直升机的合同。合同包括24架单价600万美元的“黑鹰”直升机、3套单价78万美元的外挂式副油箱系统,以及维护直升机所需的工具备件等,总价1.5亿美元。中方还派出8名飞行人员和部分机务人员赴美培训。尽管这些飞机价格高昂,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它们是值得花这么多钱的。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直升机运抵天津,最后一批7架“黑鹰”直升机于1985年10月交付中国。

  西科斯基公司为我国“黑鹰”直升机分配的编号为S-70C-2,该机型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美国军队习惯以印第安土著部族的名字来给飞机命名,“黑鹰”是福克斯印第安部族的一位酋长。1832年,他在威斯康星州的斧头河边与美军激战,部族被灭,但美国人仍十分敬畏他,于是将20世纪80年代美军主力通用直升机命名为“黑鹰”。另外,“黑鹰”直升机与凶猛的飞禽“鹰”具有某些共性也是以此命名它的重要原因。

  “黑鹰”直升机落户中国后,最初部署在空军。1986年10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组建陆军航空兵部队,“黑鹰”直升机也随之转入陆军航空兵。划归陆航前,“黑鹰”直升机已累计飞行11000小时。

  西科斯基公司曾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直升机给中国,然而1989年后中美亲密关系戛然而止,美方对我国实施了禁运,从此再也没有向我国出售“黑鹰”直升机。由于看到中国的“黑鹰”直升机基本上飞翔在青藏高原,而且执行的任务多数为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美国从1993年以后又对中国恢复了“黑鹰”直升机零配件的供应。

勇闯墨脱死亡之谷
  1985年后,“黑鹰”直升机开始进入青藏高原地区服役,从而结束了我国高原上没有直升机服役的历史。当年10月,两架“黑鹰”直升机接到命令,到青海唐古拉山格尔木地区抢救遭暴风雪袭击的牧民。当时,“黑鹰”直升机还处于合同飞行训练阶段,飞机上没有安装氧气系统,飞行员只好带上氧气袋就出发了。

  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飞行员驾驶“黑鹰”直升机不断向牧民点投放食品、饮料,并把生病的牧民和老人安置在安全的地方。当直升机需要加油时,则把加油车开到公路上,直接在公路上为“黑鹰”直升机加油,从而顺利完成了数百户灾民的撤离工作。这是“黑鹰”直升机第一次在中国公众面前亮相。

  同年11月,4架“黑鹰”直升机又奉命进藏运送给养,飞赴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墨脱,译成汉语是“鲜花之地”,藏语经典里说,在人类浩劫降临的时候,这里是唯一躲避灾难的“极乐世界”。该县绕过海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躲在多雄拉山背后,是我国当时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县。

  多雄拉山谷位于海拔4200米以上,是一条长200多公里、宽2~3公里的峡谷。来自印度洋的热风与青藏高原的寒流在峡谷间汇合相撞,交织成令人发憷的恶性气流。因此,这里被称为“鬼门关”,是不可跨越的“飞行禁区”。

  然而,我英勇的飞行员凭着高超的技艺,驾驶4架“黑鹰”直升机勇闯死亡之谷。在一个月内穿梭于海拔7000米以上的群峰间,总飞行时间达320小时,完成了对墨脱军民一年所需物资的补给,而在此之前,只能靠牦牛和人力在每年7月~9月运送物资进墨脱。从此,崇拜雄鹰的门巴族和藏族老人见到来援的“黑鹰”直升机就会顶礼膜拜。这次行动不仅掀开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后勤保障历史性的一页,也为日后科学考察、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奠定了基础。

抢险救灾的“空中功臣”
  西藏每年冬季都会大雪封山,有时还有雪灾,时常造成牧民粮食短缺。由于地面封冻,给救援带来了极大不便。西藏地区机场少、气象条件恶劣,实施航空救援风险非常大。从内地到拉萨的航线,不少航段被称为 “空中陷阱”和 “死亡航线”。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3年内在这条航线上损失飞机486架,牺牲和失踪机组人员1579人。

  然而,我英勇的陆航飞行员却驾驶着“黑鹰”直升机,一次次通过这一“死亡航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95年,藏北那曲等地发生50年罕见的特大雪灾。在巴青县境内,190余人遭灾后音信全无。接到救援命令后,3架“黑鹰”直升机迅速奔赴巴青县。经过一次又一次低空、超低空飞行,飞行员终于找到被困的牧民。当载满救灾物资的“黑鹰”直升机降落在雪地上,机组人员把棉衣送到藏族同胞手中时,挂满欢喜泪水的藏族老人向着直升机连连磕头,口中念道:“天菩萨,天菩萨!”

  这次救灾,“黑鹰”直升机共飞行16架次,机降物资3070公斤,使600多名受灾群众转危为安,200多万头牲畜死里逃生。

  2002年4月29日,正在新藏线多玛兵站附近执行任务的两名武警新战士突患高原疾病,引发肺水肿,生命垂危。两架“黑鹰”直升机迎着寒风从喀什机场腾空而起,奉命飞赴阿里高原。在返回途中,“黑鹰”直升机多次遇到强气流,出现大幅度颠簸。机组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将两名武警战士送达喀什,保住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还有一次,63岁的日本游客三田于恭子女士到阿里旅游,因食道大出血,生命垂危,旅游团向中国政府求救,“黑鹰”机组接到救援命令后,在复杂天气情况下连续飞行6个多小时,克服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等困难,快速将三田女士运送到了喀什。

  长期飞翔在雪域高原上执行救灾、补给任务,使中国的“黑鹰”直升机不为大多数普通百姓熟悉,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却使很多人认识了“黑鹰”直升机。震后第二天,“黑鹰”直升机就出现在救灾现场,成为最先赶到的直升机,并顺利执行了救灾物资配送、人员运输等任务。这次救援,是中国“黑鹰”直升机出动规模最大的一次,总计运用了18架。一下子看到众多“黑鹰”直升机,许多人惊叹:原来中国有这么多“黑鹰”!

性能卓越受青睐
  “黑鹰”直升机是美军广为装备、普遍使用的一种武装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众多,其高原性能十分优良。该机于1974年10月进行原型机首飞,1979年6月交付美军使用。“黑鹰”直升机全长19.76米、宽2.36米、高5.1米、旋翼直径16.36米。

  为满足高原地区使用的需要,出口中国的S-70“黑鹰”直升机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黑鹰”直升机略有不同。S-70出口我国时,美方采用了新型加大推力的发动机,比美国陆航的“黑鹰”直升机功率增大了10%。由于制式不同,中国“黑鹰”直升机使用的整套电子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飞机最大起飞重量9185公斤,转场航程大于500公里,外部货物钩可以起吊3630公斤重的货物,内部油箱1370升。该机配备两名飞行员,货舱内可以搭载12名乘员,紧急情况下可以搭载19名乘员。

  “黑鹰”直升机具有结构简捷、易于维修、安全可靠等突出特点,飞机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其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所需的随机工具也不多;而俄罗斯米-8直升机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黑鹰”直升机的安全性更是一流的,据称它保持着从13米高空坠落、机内成员不受伤的纪录。

  “黑鹰”直升机还具有良好的防腐蚀能力,机上有完善的除冰系统,可大大降低在高原地区使用的风险,它是解放军青睐的“明星”武器装备,其出勤率非常高,很长时间内,它是我国唯一能在高原地区顺利执行任务的直升机。从“5·12”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的表现看,很多直升机都执行不了的任务,最后还是由“黑鹰”直升机来执行的,这是“黑鹰”直升机优良性能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黑鹰”也曾折翼
  高出勤率以及长期在气象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使用,自然使“黑鹰”直升机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大。目前,中国的“黑鹰”直升机只剩20架,其余4架失事。造成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气候方面的,也有机械故障导致的。

  1987年10月8日,一架编号为831的“黑鹰”直升机配合纪录片《柴达木之光》摄制组执行外景拍摄任务。在从青海格尔木返回西宁途中,飞至都兰县诺木洪乡境内时突发机械故障,尾桨突然失效坠地,落地后断成三截,造成3人死亡,15人受伤。

  中美双方赴坠毁地检查残骸,发生激烈争执。西科斯基认为是中方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来我方专家组在研究其零部件时,在直升机尾桨上发现一道难以察觉的金属刀痕,经电子显微镜及光谱分析后,认为正是这道出厂时未检测出来的刀痕令金属疲劳及尾桨传动轴断裂,从而导致机毁人亡。西科斯基方面这才让步,并向中方赔偿了300万美元的航材和赔偿金。

  1988年5月27日,某团邱光华机组驾驶一架“黑鹰”直升机执行运输任务,在飞越林芝至墨脱间多雄拉山口时,直升机由于气象原因撞毁在低于山口100米的缓坡上,机上人员全部侥幸生还。然而不幸的是,大难不死的邱光华在20年后的汶川抗震救灾中,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驾驶的米-171直升机不幸撞山坠毁,邱光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9年4月1日,又是在林芝至墨脱间的航线上,张崇海机组驾驶的5626号“黑鹰”直升机失踪。至5月10日,军地派出直升机50余架次,人员3100多人次,搜索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一无所获。直到入夏以后,才有当地群众报告,在多雄拉山口东侧发现直升机残骸和4具遗体。因路途险恶,无法将烈士遗体带回,遂在野外简陋条件下就地火化。工作组在事故现场顺着直升机滚落痕迹在峭壁上发现了撞击点。这次事故最终被确定为气象原因。

  1991年6月16日,成都军区领导带领工作组沿中尼边境调研,视察完樟木口岸边防连后,工作组在聂拉木登机起飞,其中一架直升机在向右转弯180度的过程中不幸撞山,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人全部牺牲。事故的最终结论是,由于气象原因,“黑鹰”直升机在起飞时遭遇下降气流,导致转弯时撞山。

“黑鹰”的传奇正在慢慢画上句号
  我国的“黑鹰”直升机服役已经20多年了,这些直升机当时曾引领风骚,但现在已经算不上先进了。美军“黑鹰”直升机的许多升级型号,例如,UH-60L、MH-60G等,其性能已大大超过中国的“黑鹰”直升机。随着中国“黑鹰”直升机的逐渐老化,目前能完好使用的已经不多了。当前,我国正在考虑使用其他直升机替换“黑鹰”直升机去高原执行任务,中国“黑鹰”们的传奇正在慢慢画上句号。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2/1109/c1011-19531010-1.html
其他替代的直升机会是什么型号的呢?        米-171???
配件不足。老美的材料合金制造工艺真是好,耐用耐磨损。还要加油
时不时能在成都的天空中看到,终于要退了啊.....
一直认为这个直升机是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上最优秀的通用直升机,只可惜tg买不到了啊。
ac313参军該叫什么名字?
看国产通直的发展吧。跟黑鹰差不多。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说实话  国产的替代机型只要航电比这先进就好了  机体本身有S70C原版的性能算是非常好了
邱光华机组坠机那次怎么也写上去了?后面有是对的,写了是米171
心灵快线 发表于 2012-11-9 17:27
其他替代的直升机会是什么型号的呢?        米-171???
貌似昌飞在搞黑鹰山寨版
黑鹰还是不错的
几十年了,唉,期待山寨黑鹰早日出现吧
材料与工艺加工吧

liwei960067495 发表于 2012-11-9 18:35
邱光华机组坠机那次怎么也写上去了?后面有是对的,写了是米171


注意文章写得很清楚,邱光华出过两次事故,80年代摔过一架黑鹰,人受轻伤。
liwei960067495 发表于 2012-11-9 18:35
邱光华机组坠机那次怎么也写上去了?后面有是对的,写了是米171


注意文章写得很清楚,邱光华出过两次事故,80年代摔过一架黑鹰,人受轻伤。
中国飞行员的技术令人钦佩:三架飞机撞山都是“气象原因”,没有一点人为因素....
不是说山寨版飞了呢
心灵快线 发表于 2012-11-9 17:27
其他替代的直升机会是什么型号的呢?        米-171???
短期还得是171.这货也有高原型了
liwei960067495 发表于 2012-11-9 18:35
邱光华机组坠机那次怎么也写上去了?后面有是对的,写了是米171
没仔细看吧。

人家坠过2次机。第二次在汶川救险中坠机牺牲。
剩下的20架,安全飞行22年了
ac313参军該叫什么名字?
Z-8()括号内字母待定
中国飞行员的技术令人钦佩:三架飞机撞山都是“气象原因”,没有一点人为因素....
黑鹰是宝贝……飞黑鹰的都是尖子
所有的日本货在黑鹰面前就是渣
通用直升机~~~
替代的米171  我们自己能造了吗
黑鹰老矣~
AC313!!!
那么多171,为什么还要让老迈的黑鹰坚持在一线?
期待Z-20
逗你玩 发表于 2012-11-10 07:20
AC313!!!
那好像是民机来着?
ak19900325 发表于 2012-11-10 08:25
那好像是民机来着?
TG用的黑鹰MS也是民用版。
黑鹰也就TG了,换三哥早摔没了。我们维护的好
bugular 发表于 2012-11-10 08:40
黑鹰也就TG了,换三哥早摔没了。我们维护的好
我们一直当宝贝一样供着,再说TG的维护保养又时真的很变态
  AC313进行高原试飞
  让国产直升机翱翔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天空,一直是国人、更是航空人的梦想与追求。金秋时节,也是收获时节。继2010年3月18日我国首架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成功实现首飞后,2010年9月18日,AC313再一次传来捷报,成功登陆珠峰大本营。几代航空人数十年的梦想今朝得以实现。
  在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谭瑞松、李方勇等的科学决策下,景德镇直升机厂所高原试飞突击队40余人,历时40多天,转战共和、玉树、那曲、拉萨、羊八井、日喀则、珠峰大本营,胜利完成了征战青藏高原的试飞任务。AC313挑战青藏高原注定是改写中国直升机历史的巨大突破,是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集团宗旨的华彩篇章。
  首飞——AC313应势诞生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过程中,直升机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了“空中生命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当时发挥主要作用的多是进口直升机。直8作为唯一参加抗震救灾的国产大型直升机,在救援抗灾中虽有着出色表现,但其在满载状态下的使用升限只有4300米,导致高原飞行能力不足,很难在川西高原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9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让中小型飞机、各型直升机和大飞机一起,翱翔蓝天。”这是中央领导的期望,也是中航工业的重任。
  应国内潜在的巨大市场以及国际同吨位直升机激烈竞争的需要,2007年,中航工业向适航当局提出了按照CCAR-29R1的适航要求和相关军用标准,研制军民通用大型运输直升机。适航取证申请于当年7月获得受理,拉开了AC313研制的序幕。AC313于2008年年底完成总体设计方案评审,2009年12月23日完成科研样机试制,2010年3月18日实现首飞。
  AC313由中航工业昌飞公司、直升机所共同研制,是我国第一个完全按照最新适航条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进行研制的大型民用运输型直升机,也是我国目前自行研制生产的唯一一种大型直升机,填补了我国大型民用直升机的空白。该机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式结构,并列双驾驶构型,配装三台PT6B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13吨,装有先进复合材料桨叶和钛合金球柔式主桨毂,复合材料使用面积占全机的50%,航空电子系统采用国际通行的429数据总线,实现了数字化综合显示控制。该机适合各种复杂恶劣环境使用,并能够实现在野外一般场地起降,可执行人员、物资的运输及搜索救援、抢险救灾等任务。
  摸底——高原试飞前精心准备
  2010年7月15日,昌飞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聂小铭组织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及直升机所总设计师、相关专业总师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了AC313科研样机转场青藏高原、进行高原试飞的任务目标,确定了积极稳妥的“景德镇本场充分准备、青海共和摸清性能、西藏各点实地验证”的高原试飞思路,同时强调,准备工作要充分而周全,必须在确保直升机和人员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摸清AC313型机的高原性能,并在青藏高原得到验证。
  随后,相关人员立即按进藏技术状态对AC313开展了改装、改进工作,从落实技术文件、成品到位情况到零组件制造装配、各系统安装调试。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于8月5日完成了气象雷达安装调试、复合材料旋翼系统换装、转场油箱加改装、管状短波天线安装、设备舱防雨改进、操纵系统调整、空调系统安装调试、到期寿命件的换件或延寿等工作。AC313以完好状态交付试飞站。
  为确保AC313高原试飞安全,在景德镇本场预先安排了模拟高原科目的试飞,以期初步掌握AC313的高原性能。昌飞公司试飞站、直升机所、陆航试飞大队密切合作、集智攻关,就高原试飞最关键的发动机高空冷热启动、悬停、升限、航程等试飞科目进行了精心组织与安排。在本场完成了11吨起飞重量6500米的连续爬升性能、3000米大速度平飞性能、转场油箱试飞、APU(6000米)及发动机(5500米)空中起动试验等试飞科目。良好的试飞结果表明了AC313具备较好的高原性能,增强了AC313进藏完成试飞的信心。
  7月23日,在周密安排完科研样机改装、改进工作后,中航工业直升机分党组书记郑强,昌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余枫等带领试飞员及航行调度、试飞保障等有关人员,按预定的航路对青藏高原的飞行保障、人员保障、场站保障、道路交通、高原气象、温度变化、氧含量等进行前期调研、体验和协调。此次调研历时15天、辗转1万3千公里,初步确定了“青海地区八个试飞高度起降点,在西藏地区以贡嘎机场为保障点,以那曲、羊八井、贡嘎机场、甘巴拉、林芝、珠峰大本营、珠峰前进营为试飞点”的高原试飞方案。
  “充分准备、周密部署、稳妥进取、科学务实”始终贯穿高原试飞的整个过程。工作人员通过对AC313的本场模拟试飞及赴高原实地调研,取得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成为AC313高原试飞100%出勤率、转场航路通畅、试飞决策科学的有力保障,奠定了高原试飞任务完成的坚实基础。
  试翼——青海共和验证实验
  为挑战高原,圆满完成AC313高原试飞任务,厂所、试飞大队等单位40名有关人员组成的飞行保障、技术保障、后勤保障高原试飞突击队成立。突击队成员于8月18日启程,日夜兼程提前奔赴高原试飞第一站——青海共和。
  8月28日,AC313从昌飞公司吕蒙机场起飞,经阎良、渝中,跨越三个航区,累计飞行11小时24分,航程近2000公里,于9月2日上午11点05分安全平稳降落在高原试飞第一个试飞根据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机场。由此开始,AC313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了真正的高原试飞。
  为确保AC313的飞行安全,高原试飞的每一个试飞科目都经过了充分的讨论论证,每一个试飞起降点都安排专人提前进行了实地勘察。共和地区的试飞以海拔3000米的共和机场为根据地,积极稳妥地逐步提高海拔高度,分别在3700米、4200米、4500米、4700米海拔高度的起降点开展试飞。
  9月4日,在距离共和机场100公里的海拔高度为3700米的试飞点,AC313进行了发动机的冷热起动及APU的地面电源起动试验、发动机地面电源起动试验,进行了有地效和无地效的悬停试验,根据发动机工作情况加减配重,确定了直升机在不同高度的最大有地效和无地效最大起飞重量。
  9月4日,在距离共和机场240公里、海拔高度4200米的苦海滩,AC313进行了单发的交叉起动试验。
  9月7日,在距离共和机场280公里、海拔高度4500米,距离共和机场450公里、海拔高度4700米两个试飞点,AC313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飞。
  在海拔高度4500米试飞点,AC313进行了发动机的冷热起动及APU的地面电源起动试验、发动机地面电源起动试验、3号发动机的交叉起动试验,进行了有地效和无地效的悬停试验,根据发动机工作情况加减配重,确定了直升机在不同高度的最大有地效和无地效最大起飞重量。
  在海拔高度4700米试飞点,进行了单发的交叉起动试验、3号发动机的交叉起动试验。
  青海摸底试飞,进一步摸清了AC313的高原性能,取得了优异的飞行成绩,更加坚定了通过进藏飞行进一步验证性能的信心和决心。
  翱翔——西藏之行超越梦想
  每一个飞行日的顺利进行,每一个飞行科目的圆满完成,都离不开领导的科学决策、率先垂范,保障人员精心细致的检查维护和飞行员胆大心细的精准掌控。为保障高原试飞安全、高效进行,对每一个已确定的试飞点,团队领导都要再次开展实地考察,充分把握飞行航程、沿途地势、气象、气温等飞行环境。
  9月8日,共和地区试飞保障任务顺利完成。经过短暂休整,突击队转战西藏。
  9月9日,AC313顺利转场至格尔木机场,并进行高巡航下油耗测试试验。试验表明,自共和机场转场格尔木机场,AC313飞行2小时53分,耗油1.76吨,每小时耗油量为608千克。
  9月13日上午10点20分,AC313加油4.3吨、12.3吨重量起飞,沿青藏公路飞越海拔高度4767米的昆仑山口和海拔高度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连续飞行时间为6小时零5分,航程1160公里,一站式转场,经受住了复杂多变的地理气候等各种环境的考验。下午3点35分,AC313在拉萨贡嘎机场着陆,余油0.87吨。等候在场的机务人员立即对飞机进行全面检查维护,证明飞行状态依然良好。
  9月14日,郑强、余枫和直升机所所长邱光荣亲临拉萨,协调指导高原试飞工作,看望慰问机组和保障人员,极大鼓舞了全体人员。
  9月16日,在贡嘎机场,试飞任务开始之前,郑强为“直8直升机高原试飞突击队”授旗。随后,AC313进行了悬停、侧飞、后飞等试飞科目。在该机场再次进行了发动机的冷热起动及APU的地面电源起动试验,进行了有地效和无地效的悬停。
  9月17日,在海拔高度4500米的羊八井试飞点,AC313进一步进行了悬停、侧飞、后飞等性能验证飞行,进行了有地效和无地效的悬停试验。试飞结果表明,AC313全面达到高原设计指标。
  9月13日,试飞突击队先头成员顾不上车马劳顿,风尘仆仆地赶往珠峰大本营实地调研。在充分考虑飞机状态、高原地势、天气情况、飞行意义等多种因素后,决定让AC313飞往珠峰大本营。
  9月17日,保障人员离开羊八井试飞点,车队奔赴珠峰大本营。开往珠峰大本营方向的道路九曲十八弯,车辆在蜿蜒盘旋中震荡颠簸。9月18日凌晨,大队人马在藏民家稍作休息便继续出发,上午9时,突击队成员会师珠峰大本营。AC313飞往珠峰大本营方向,飞越了海拔高度5400米的雪格拉山,经停海拔高度3900米的日喀则机场。
  9月18日上午8点35分,AC313从日喀则机场起飞,先后飞越了措拉山、加措拉山和通拉山,海拔高度分别为4950米、5248米、5324米。
  10时05分,AC313飞抵海拔高度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在由远及近、从模糊到清晰的转瞬间,AC313穿越峡谷,朝着拨开云雾露出神秘面纱的珠峰展翅而飞。10时10分,飞机缓缓降落在海拔高度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并进行了单发交叉起动试验,关闭3号发动机,冷却15分钟后交叉起动3号发动机。10时28分,AC313以9.7吨的起飞重量,以骄人的姿态逐渐飞离人们的视线,飞向拉萨贡嘎机场。
  在“世界屋脊”之上,由军厂所共同组成的“直8高原试飞党员突击队”全体队员都异常激动,庄严而又豪迈地情不自禁地宣誓:“愿为直升机事业奋斗终身!”
  带着胜利的喜悦,9月20日,突击队大部分人员离开拉萨前往格尔木,打响了AC313返航保障战;
  9月27日,AC313成功从拉萨一站式转场直飞格尔木,次日顺利飞到青海共和。9月29日,突击队全体人员离开青藏高原,上午9时,AC313在共和机场起飞,下午3时飞抵阎良。
  10月5日,在公司干部职工期盼的目光中,AC313胜利返航吕蒙机场。陆航试飞大队副大队长赵锋抑制不住异常激动的心情,对AC313的高原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果——实现航空史上多个第一
  历经40多天,近2万公里的艰难跋涉,辗转奔波共和、玉树、格尔木、昆仑山、唐古拉山、那曲、贡嘎、羊八井、日喀则、甘巴拉、珠峰大本营等地。直升机和团队经受住了复杂多变的高原环境和体能的极限挑战,按计划顺利完成了AC313高原试飞各项飞行和保障任务。
  AC313在外界气温为23.5℃~-18℃、高度为3068~7600米条件下,进行了各项试飞;在不同起飞重量、不同时间和温度、不同飞行高度等高原环境下,完成了发动机地面交叉启动试验,发动机地面启动试验,起飞、悬停、平飞、侧飞、倒飞性能,连续爬升性能、典型剖面任务性能、高海拔场地起降等各类试飞试验和试飞科目。
  AC313以其优良的工作状态,100%的出勤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充分发掘和验证了该型机的各种实用性能及内在潜力。此次AC313高原试飞累计飞行50个架次,飞行时间86小时02分,航程约12000公里,取得国产直升机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中国直升机的多项飞行记录,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多个空白——
  首次实现了国产直升机进入西藏地区的梦想;
  首次飞越4767米的昆仑山口、5231米唐古拉山口,5400米的雪格拉山;
  创造了直升机一次起降横跨1160公里从格尔木到拉萨、连续飞行6小时05分的纪录;
  首次实现国产大型直升机飞抵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
  高原试飞验证了AC313直升机的高原性能,包括发动机、旋翼及传动系统三大关键动部件匹配性,新型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的高原飞行性能,高原使用时发动机功率水平、耗油率及其起动能力,系统及装机设备高原使用适应性,验证并检测了高原试飞维护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原试飞任务的完成,开创了国产直升机进藏进行全面、系统试飞测试的先河,进一步理清了国产高原直升机研发改进的发展思路,更加坚定了我国自主研制高原直升机的信心。
  (本文来源:新华网 )

发帖辛苦了,楼主 支持
好想正规渠道引进这货啊。。。。
看完全文,好像因为飞机本身原因失事的只有一架,其它三架都是因为“气象原因”~~


24架坠毁了4架,TG就是因为装备这破烂之后才规定了领导以后不能一起坐直升机的,此前TG 装备那么多毛子直升机欧系直升机用那么多年都没这规定。

就这个,还被超大美粉们意淫成什么天顶星技术呢,看着也没比缺氧禽这种验证机强到哪去啊

24架坠毁了4架,TG就是因为装备这破烂之后才规定了领导以后不能一起坐直升机的,此前TG 装备那么多毛子直升机欧系直升机用那么多年都没这规定。

就这个,还被超大美粉们意淫成什么天顶星技术呢,看着也没比缺氧禽这种验证机强到哪去啊
s-70还在发挥它的余热
民用版嘛,求MD再卖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