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石油哪里就冒出中国人 美国日本大惊失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32:25
《经济》杂志2005年1,2月合刊号文章指出,2004年 “能源”从始至终让人们紧绷神经。中国满世界左冲右突,寻找石油,已引起美国和日本的不快。2003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能源消费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完成稳定的能源布局。
<P>但是当今的中国绝无可能在全球石油竞争中依旧袖手旁观。临近年终时,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透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3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来自海关的数据表明,2004年前10个月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预计,2004年的石油进口大约为1.2亿吨,是开始石油进口以来首次超过1亿吨。1.2亿吨,这相当于两个半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而中国的石油年产量大约在1.6亿吨,这说明中国近半数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
<P>《国际先驱导报》1月6日曾经报道说,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6.1亿吨,而国内供应量却只有1.8亿~2亿吨,缺口达 2.5亿~4.3亿吨。由于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全部要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P>《经济》杂志文章指出,石油是能源最重要的种类。国际能源署建议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可供使用的天数分别达到了158天、161天和127天,而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仅为30天。中国计划将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到90天。
<P>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41位。现有的油气田大都进入开采中晚期,可采价值不高;东部高产油田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产量多年徘徊不前。专家分析,中国的石油产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向海外寻找石油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P>“中国缺油”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把生产出来的油气消费掉。在当时中国的第五大油田——地跨河南、山东两省的中原油田——从地下抽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超出当地的处置能力,他们就把多余的油免费分给当地农民,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土法炼油;多余的天然气通过很细的塑料管道,通到了当地居民的家里,供他们做饭取暖,同样是免费的;同时他们在油气加温站附近竖起很粗的火炬,将实在无法处理的天然气烧掉,火焰高达2米多。
<P>20世纪90年代初时候,当地居民发现那些在黑夜里指引他们回家的火炬悄悄地熄灭了,家里的天然气越来越不够用,也没有免费的石油分给大家了。他们不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个石油出口国。但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剧增。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P>也正是在1993年,中国开始了海外寻找石油的漫长征程。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地。近年来,非洲石油产销量不断增加,已成为继中东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产油区。其中苏丹和中国的合作最紧密,苏丹同时是中国在海外的最大石油项目所在地,中国有大量的工程队长年驻扎在苏丹开采石油。
<P>苏丹也是中国海外寻油的最早的目的地之一,1995年9月和1997年3月,中国相继获得了在苏丹两个油区的开发权。1999年7月,中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新油田在苏丹正式投产,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在海外的最大生产基地。
<P>OPEC 11个成员国中,非洲有3个,分别为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并不包括苏丹。阿尔及利亚的经济规模在非洲居于第三位,仅次于南非和埃及,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北非油库”的美誉。继2002年10月中石化集团中标阿扎尔扎亭油田改造项目后,中石油于2003年7月正式签约阿尔及利亚第一个对外合作石油一体化项目,12月中石油又与阿签署了阿谢里夫盆地和乌埃德姆亚盆地两个区块的油气风险勘探项目的两项合同,中阿石油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P>在利比亚,中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于2002年6月中标528公里输油、输气双管线工程项目,合同金额1.45亿欧元,是中国在利比亚承建的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包项目。
<P>在尼日利亚,2003年上半年,中石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为一家本土公司的技术支持伙伴,成功中标了地处尼日尔三角洲的一家可采储量为2130万桶的油田的开采权,预计总投资1.5亿美元。
<P>亚洲的泰国是第一个吃中国海外石油合作开发这只“螃蟹”的国家。1993年3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
<P>但是中国目前在东南亚最大的石油开发合作伙伴是印度尼西亚,印尼是OPEC的成员国,石油资源毋庸置疑。2002年1月,中国和印尼达成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合作协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出资5.8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YPF公司旗下的印尼石油以及天然气资产。
<P>拉美是除中东之外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最为密集的地区。作为OPEC成员国之一的委内瑞拉是这一地区最大的产油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曾经 85%的石油出口进入美国市场,但是从1998年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紧张以来,委内瑞拉政府正力图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样化。中国成为了委内瑞拉石油出口的一个理想的潜在大市场。
<P>总的来说,来自非洲和拉美的石油只占中国进口石油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外石油来源还主要依靠从海湾国家的进口。据统计,来自中东的石油占到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一半。
<P>其实无论是来自非洲、拉美、还是中东,都要经过海路运输。非洲和中东的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拉美的石油要横穿整个太平洋才能运到中国。能否保证运输安全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再者非洲和海湾地区战事不断,也容易影响到石油供给。
<P>既然无法保证海上石油运输的安全,陆上石油来源是中国寻找石油的另一个重点。邻国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头号产油国。
<P>2004年最后一天,俄罗斯政府公布远东石油管线方案:俄方最终选择了泰纳线,修建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尽管中国期望10年之久的安大线彻底流产,但对于中国而言,泰纳线的修建虽不是最优选择,但可谓是次优选择,它提供给中国石油进口一个可能的途径。
<P>与此同时,中国和另外一个邻国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步伐加快了。中哈合作建设的阿特劳至肯基亚克段长448.8公里油管已于2003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4年9月28日,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长约970公里石油管道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年输油量不低于2000万吨。在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不甚明朗的时候,来自中亚地区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安全的惟一突破口”。
<P>另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伊朗也有在石油方面的合作,2004年10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高达700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定。据《加拿大商报》消息,截止到2004年11月份,中国已与27个国家开展了石油开发的合作。
<P>中国在寻找石油过程中的左冲右突处处都能遇到对手。2003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能源消费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完成稳定的能源布局。中国加入这场争夺能源的游戏,势必会让他们感到不愉快。
<P>到目前为止,加拿大几乎所有的石油出口都是通过管道输送到美国,是美国进口石油的最大的供应国。中国寻找石油之手正在伸向加拿大。道琼斯的分析家认为,加拿大开始向中国供应石油之后,美国会感到自己的后方能源基地受到外人的侵入,进而影响到美国跟加拿大的能源合作关系。
<P>同样的局面还发生在委内瑞拉、北非以及中亚。美国人惊呼:“怎么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中国人?”
<P>日本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比中国高得多,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在石油资源上却是一贫如洗,几乎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这种缺陷,让日本较早地步入国际能源市场。在全球新发现的主要油田,如西西伯利亚、里海、中亚、北非等,日本公司依仗资金和技术两大优势,并通过收购、并购等经济手段,已经站稳了脚跟。
<P>观察家指出,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似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再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日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竞争。
<P>这一竞争在“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以及东海石油勘探之争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日本媒体普遍认为,这只是中日两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博弈的一个前奏,其竞争帷幕刚刚拉开。
<P>中国应该学会运用市场
<P>为了应对国际石油能源困境,中国人还必须改变一些早已习惯成自然的思想观念。《国际先驱导报》消息,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对记者指出,当今中国人必须主动改变对石油的认识,石油并不是取之不竭的资源,而且石油短缺离我们可能已经很近。“我们关键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丹麦能做到连续20年产出增加而排放不断下降,中国应该向这种国家学习,而不是学习美国那种高能耗的工业”韩晓平表示,“中国面对石油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效率”。
<P>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669万辆,2020年将达到1.3亿辆。届时,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是1.38亿吨和2.56亿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年全国石油需求的一半。
<P>拥有汽车,消耗石油无疑是合理的要求,但不合理的在于,目前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至20%。一直没有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标准,而如果每辆车都节省20%的燃油,可以省下1000多万吨油。这一数字相当于有关部门预测的今年成品油的增长量。
<P>“我们的社会关键是缺少危机意识”韩晓平说,“如果没有节约,我们从海外买来再多的油也于事无补”。
<P>中国社科院能源专家李福川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由于缺少整体石油战略规划,中国错过了很多获得石油的机会。“比如俄罗斯的萨哈林岛项目,几年前俄罗斯急需投资时中国置之不理,现在却开始拼命想获得”李福川说,“中国对俄罗斯的合作热情是随着油价涨跌而起伏的,油价涨时中国才对俄罗斯示好,这样俄罗斯当然不会高兴。俄罗斯是产油国,和我们想的正相反,在油价低时最需要支持。”
<P>李福川认为,中国缺少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实施石油战略,“战略不是一时市场,中国有资本有市场,缺少的就是战略考虑,把政治互信和经济互信转变成石油需要智慧”。李福川指出,未来的中国石油战略应该强调油路的多元化,对俄罗斯等不可过分依赖。
<P>韩晓平则认为,中国现在是“哪里有油跑到哪”,在厄瓜多尔等国寻油,油路很容易被控制,应有“更多考虑”。
<P>高世宪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表示,随着加入WTO,中国必须考虑国际石油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淮也表示,中国石油战略的重点过去是如何找油、采油。即使涉及走出去战略,一般也以参与勘探、开发和获取份额油为主。在中国新的石油战略中,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全方位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化解市场的风险。
<P>专家称,中国应该学习美国通过控制纽约交易所的石油价格进而影响欧佩克油价的做法,也要研究日本如何利用消费大国优势控制亚洲能源交易价格。
<P>高世宪强调,市场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应该学会用市场影响石油价格,用市场保障石油供应,“利用好市场和中国海外开矿同样重要”。
<P>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然而中国在石油进口上却面临“越买越贵”和“越贵越买”的困境。“这是不正常的”专家指出。</P>《经济》杂志2005年1,2月合刊号文章指出,2004年 “能源”从始至终让人们紧绷神经。中国满世界左冲右突,寻找石油,已引起美国和日本的不快。2003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能源消费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完成稳定的能源布局。
<P>但是当今的中国绝无可能在全球石油竞争中依旧袖手旁观。临近年终时,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透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3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来自海关的数据表明,2004年前10个月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预计,2004年的石油进口大约为1.2亿吨,是开始石油进口以来首次超过1亿吨。1.2亿吨,这相当于两个半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而中国的石油年产量大约在1.6亿吨,这说明中国近半数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
<P>《国际先驱导报》1月6日曾经报道说,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6.1亿吨,而国内供应量却只有1.8亿~2亿吨,缺口达 2.5亿~4.3亿吨。由于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全部要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P>《经济》杂志文章指出,石油是能源最重要的种类。国际能源署建议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可供使用的天数分别达到了158天、161天和127天,而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仅为30天。中国计划将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到90天。
<P>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41位。现有的油气田大都进入开采中晚期,可采价值不高;东部高产油田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产量多年徘徊不前。专家分析,中国的石油产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向海外寻找石油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P>“中国缺油”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把生产出来的油气消费掉。在当时中国的第五大油田——地跨河南、山东两省的中原油田——从地下抽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超出当地的处置能力,他们就把多余的油免费分给当地农民,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土法炼油;多余的天然气通过很细的塑料管道,通到了当地居民的家里,供他们做饭取暖,同样是免费的;同时他们在油气加温站附近竖起很粗的火炬,将实在无法处理的天然气烧掉,火焰高达2米多。
<P>20世纪90年代初时候,当地居民发现那些在黑夜里指引他们回家的火炬悄悄地熄灭了,家里的天然气越来越不够用,也没有免费的石油分给大家了。他们不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个石油出口国。但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剧增。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P>也正是在1993年,中国开始了海外寻找石油的漫长征程。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地。近年来,非洲石油产销量不断增加,已成为继中东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产油区。其中苏丹和中国的合作最紧密,苏丹同时是中国在海外的最大石油项目所在地,中国有大量的工程队长年驻扎在苏丹开采石油。
<P>苏丹也是中国海外寻油的最早的目的地之一,1995年9月和1997年3月,中国相继获得了在苏丹两个油区的开发权。1999年7月,中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新油田在苏丹正式投产,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在海外的最大生产基地。
<P>OPEC 11个成员国中,非洲有3个,分别为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并不包括苏丹。阿尔及利亚的经济规模在非洲居于第三位,仅次于南非和埃及,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北非油库”的美誉。继2002年10月中石化集团中标阿扎尔扎亭油田改造项目后,中石油于2003年7月正式签约阿尔及利亚第一个对外合作石油一体化项目,12月中石油又与阿签署了阿谢里夫盆地和乌埃德姆亚盆地两个区块的油气风险勘探项目的两项合同,中阿石油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P>在利比亚,中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于2002年6月中标528公里输油、输气双管线工程项目,合同金额1.45亿欧元,是中国在利比亚承建的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包项目。
<P>在尼日利亚,2003年上半年,中石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为一家本土公司的技术支持伙伴,成功中标了地处尼日尔三角洲的一家可采储量为2130万桶的油田的开采权,预计总投资1.5亿美元。
<P>亚洲的泰国是第一个吃中国海外石油合作开发这只“螃蟹”的国家。1993年3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
<P>但是中国目前在东南亚最大的石油开发合作伙伴是印度尼西亚,印尼是OPEC的成员国,石油资源毋庸置疑。2002年1月,中国和印尼达成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合作协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出资5.8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YPF公司旗下的印尼石油以及天然气资产。
<P>拉美是除中东之外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最为密集的地区。作为OPEC成员国之一的委内瑞拉是这一地区最大的产油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曾经 85%的石油出口进入美国市场,但是从1998年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紧张以来,委内瑞拉政府正力图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样化。中国成为了委内瑞拉石油出口的一个理想的潜在大市场。
<P>总的来说,来自非洲和拉美的石油只占中国进口石油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外石油来源还主要依靠从海湾国家的进口。据统计,来自中东的石油占到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一半。
<P>其实无论是来自非洲、拉美、还是中东,都要经过海路运输。非洲和中东的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拉美的石油要横穿整个太平洋才能运到中国。能否保证运输安全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再者非洲和海湾地区战事不断,也容易影响到石油供给。
<P>既然无法保证海上石油运输的安全,陆上石油来源是中国寻找石油的另一个重点。邻国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头号产油国。
<P>2004年最后一天,俄罗斯政府公布远东石油管线方案:俄方最终选择了泰纳线,修建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尽管中国期望10年之久的安大线彻底流产,但对于中国而言,泰纳线的修建虽不是最优选择,但可谓是次优选择,它提供给中国石油进口一个可能的途径。
<P>与此同时,中国和另外一个邻国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步伐加快了。中哈合作建设的阿特劳至肯基亚克段长448.8公里油管已于2003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4年9月28日,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长约970公里石油管道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年输油量不低于2000万吨。在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不甚明朗的时候,来自中亚地区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安全的惟一突破口”。
<P>另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伊朗也有在石油方面的合作,2004年10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高达700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定。据《加拿大商报》消息,截止到2004年11月份,中国已与27个国家开展了石油开发的合作。
<P>中国在寻找石油过程中的左冲右突处处都能遇到对手。2003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能源消费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完成稳定的能源布局。中国加入这场争夺能源的游戏,势必会让他们感到不愉快。
<P>到目前为止,加拿大几乎所有的石油出口都是通过管道输送到美国,是美国进口石油的最大的供应国。中国寻找石油之手正在伸向加拿大。道琼斯的分析家认为,加拿大开始向中国供应石油之后,美国会感到自己的后方能源基地受到外人的侵入,进而影响到美国跟加拿大的能源合作关系。
<P>同样的局面还发生在委内瑞拉、北非以及中亚。美国人惊呼:“怎么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中国人?”
<P>日本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比中国高得多,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在石油资源上却是一贫如洗,几乎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这种缺陷,让日本较早地步入国际能源市场。在全球新发现的主要油田,如西西伯利亚、里海、中亚、北非等,日本公司依仗资金和技术两大优势,并通过收购、并购等经济手段,已经站稳了脚跟。
<P>观察家指出,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似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再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日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竞争。
<P>这一竞争在“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以及东海石油勘探之争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日本媒体普遍认为,这只是中日两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博弈的一个前奏,其竞争帷幕刚刚拉开。
<P>中国应该学会运用市场
<P>为了应对国际石油能源困境,中国人还必须改变一些早已习惯成自然的思想观念。《国际先驱导报》消息,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对记者指出,当今中国人必须主动改变对石油的认识,石油并不是取之不竭的资源,而且石油短缺离我们可能已经很近。“我们关键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丹麦能做到连续20年产出增加而排放不断下降,中国应该向这种国家学习,而不是学习美国那种高能耗的工业”韩晓平表示,“中国面对石油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效率”。
<P>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669万辆,2020年将达到1.3亿辆。届时,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是1.38亿吨和2.56亿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年全国石油需求的一半。
<P>拥有汽车,消耗石油无疑是合理的要求,但不合理的在于,目前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至20%。一直没有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标准,而如果每辆车都节省20%的燃油,可以省下1000多万吨油。这一数字相当于有关部门预测的今年成品油的增长量。
<P>“我们的社会关键是缺少危机意识”韩晓平说,“如果没有节约,我们从海外买来再多的油也于事无补”。
<P>中国社科院能源专家李福川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由于缺少整体石油战略规划,中国错过了很多获得石油的机会。“比如俄罗斯的萨哈林岛项目,几年前俄罗斯急需投资时中国置之不理,现在却开始拼命想获得”李福川说,“中国对俄罗斯的合作热情是随着油价涨跌而起伏的,油价涨时中国才对俄罗斯示好,这样俄罗斯当然不会高兴。俄罗斯是产油国,和我们想的正相反,在油价低时最需要支持。”
<P>李福川认为,中国缺少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实施石油战略,“战略不是一时市场,中国有资本有市场,缺少的就是战略考虑,把政治互信和经济互信转变成石油需要智慧”。李福川指出,未来的中国石油战略应该强调油路的多元化,对俄罗斯等不可过分依赖。
<P>韩晓平则认为,中国现在是“哪里有油跑到哪”,在厄瓜多尔等国寻油,油路很容易被控制,应有“更多考虑”。
<P>高世宪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表示,随着加入WTO,中国必须考虑国际石油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淮也表示,中国石油战略的重点过去是如何找油、采油。即使涉及走出去战略,一般也以参与勘探、开发和获取份额油为主。在中国新的石油战略中,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全方位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化解市场的风险。
<P>专家称,中国应该学习美国通过控制纽约交易所的石油价格进而影响欧佩克油价的做法,也要研究日本如何利用消费大国优势控制亚洲能源交易价格。
<P>高世宪强调,市场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应该学会用市场影响石油价格,用市场保障石油供应,“利用好市场和中国海外开矿同样重要”。
<P>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然而中国在石油进口上却面临“越买越贵”和“越贵越买”的困境。“这是不正常的”专家指出。</P>
<P>好象拣的骨头多, 肥肉早被别人分光了. </P>
肥肉在早几十年前就被分了
<P>中亚是一片开阔地</P>
<P>阅</P>
这些贪官前几年不知干什么去了,只会一窝风干出风头,做秀摆“政绩”,中国输就输在这些人手里
石油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