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能源布局 美惊呼有石油处就会有中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31:11
<P>2005年01月27日 《经济》杂志 记者 刘建辉</P>
<P>  走进非洲,守住亚洲,进军拉美,中国进行全球能源布局</P>
<P>  2004年 “能源”从始至终让人们紧绷神经。然而在两年以前,对能源问题的探讨还仅限于专家和一些专业媒体之间,连续两个夏天遍布全国的电荒,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了普 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6月份,以“休克疗法”而著称的经济学者杰弗里.萨克斯在北京接受《经济》采访时说,能源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P>
<P>  能源最重要的种类是石油。国际能源署建议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可供使用的天数分别达到了158天、161天和127天,而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仅为30天。中国计划将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到90天。</P>
<P>  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41位。现有的油气田大都进入开采中晚期,可采价值不高;东部高产油田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产量多年徘徊不前。专家分析,中国的石油产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向海外寻找石油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P>
<P>  从多余到短缺</P>
<P>  中国的石油紧缺状况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主要产油国都开始注意中国这个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市场。1997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石油大会自1933年成立以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也是近几届中出席国家和代表人数最多的一次。</P>
<P>  2000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的9月28日,愤怒的卡车司机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前排起长龙,抗议油价上涨,要求政府降低燃油税。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的石油进口突破5000万吨。</P>
<P>  2004年临近年终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透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来自海关的数据表明,2004年前10个月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预计,2004年的石油进口大约为1.2亿吨,是开始石油进口以来首次超过1亿吨。1.2亿吨,这相当于两个半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而中国的石油年产量大约在1.6亿吨,这说明中国近半数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P>
<P>  “中国缺油”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把生产出来的油气消费掉。在当时中国的第五大油田——地跨河南、山东两省的中原油田——从地下抽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超出当地的处置能力,他们就把多余的油免费分给当地农民,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土法炼油;多余的天然气通过很细的塑料管道,通到了当地居民的家里,供他们做饭取暖,同样是免费的;同时他们在油气加温站附近竖起很粗的火炬,将实在无法处理的天然气烧掉,火焰高达2米多。</P>
<P>  20世纪90年代初时候,当地居民发现那些在黑夜里指引他们回家的火炬悄悄地熄灭了,家里的天然气越来越不够用,也没有免费的石油分给大家了。他们不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个石油出口国。但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剧增。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P>
<P>  也正是在1993年,中国开始了海外寻找石油的漫长征程。</P>
<P>走进非洲</P>
<P>  近年来,非洲石油产销量不断增加,已成为继中东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产油区,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地。其中苏丹和中国的合作最紧密,苏丹同时是中国在海 外的最大石油项目所在地,中国有大量的工程队长年驻扎在苏丹开采石油。</P>
<P>  苏丹也是中国海外寻油的最早的目的地之一,1995年9月和1997年3月,中国相继获得了在苏丹两个油区的开发权。1999年7月,中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新油田在苏丹正式投产,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在海外的最大生产基地。2002年11月,中石油在苏丹勘探开发的第一个独资油田——苏丹富拉油田生产设施建设开始启动。2003年8月,中石油与苏丹能源和矿产部在签署了三项石油合作协议,将中国与苏丹在石油开发方面的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P>
<P>  2004年3月,中石油与苏丹合作建设的富拉油田原油外输管道正式投产,进一步降低了石油外运成本。这条长约1600公里的管道直接通到红海,那里停靠着大型的油轮,等待着将这些石油运往中国。同时为了大型设备的运输方便,中石油还在苏丹修建了大量的公路等基础设施。</P>
<P>  “中国已经把苏丹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全球石油战略位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能源问题专家赵宏图说,中国作为苏丹最早也是最大的石油开采国际合作方,在苏丹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P>
<P>  苏丹是中国在北非开展石油合作的一个根据地,但远不是全部。OPEC 11个成员国中,非洲有3个,分别为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并不包括苏丹。</P>
<P>  阿尔及利亚的经济规模在非洲居于第三位,仅次于南非和埃及,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北非油库”的美誉。继2002年10月中石化集团中标阿扎尔扎亭油田改造项目后,中石油于2003年7月正式签约阿尔及利亚第一个对外合作石油一体化项目,12月中石油又与阿签署了阿谢里夫盆地和乌埃德姆亚盆地两个区块的油气风险勘探项目的两项合同,中阿石油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P>
<P>  在利比亚,中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于2002年6月中标528公里输油、输气双管线工程项目,合同金额1.45亿欧元,是中国在利比亚承建的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包项目。2004年1月13日,中石化下属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2004年度原油采购合同,合同总金额3亿美元,全年进口原油1000万桶。</P>
<P>  在尼日利亚,2003年上半年,中石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为一家本土公司的技术支持伙伴,成功中标了地处尼日尔三角洲的一家可采储量为2130万桶的油田的开采权,预计总投资1.5亿美元。</P>
<P>  尼日尔、埃及、突尼斯、喀麦隆、加蓬等国也都不同程度地与中国开展了石油进口或开发的合作。</P>
<P>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姚桂梅认为,中国企业虽然在非洲的石油领域有所建树,但是规模不大,力度不够,统筹规划性不强。今后,要想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的非洲产油国有更大的作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为此,中国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加强扶持,加强规划。</P>
<P>  守住亚洲</P>
<P>  苏丹是中国在海外最重要的石油项目投资地,但不是第一个。泰国是第一个吃中国海外石油合作开发这只“螃蟹”的国家。1993年3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P>
<P>  但是中国目前在东南亚最大的石油开发合作伙伴是印度尼西亚,印尼是OPEC的成员国,石油资源毋庸置疑。2002年1月,中国和印尼达成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合作协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出资5.8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YPF公司旗下的印尼石油以及天然气资产。</P>
<P>  CNOOC的投资举措比2000年全中国的各个企业投资印尼的总额多出近8倍,是10年来印尼石油行业中最大宗的买卖。这笔交易使CNOOC当之无愧的成为印尼最重要的能源厂家。中石油随后跟进,于当年4月份收购了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在印尼的油气资产。</P><P>2005年01月27日 《经济》杂志 记者 刘建辉</P>
<P>  走进非洲,守住亚洲,进军拉美,中国进行全球能源布局</P>
<P>  2004年 “能源”从始至终让人们紧绷神经。然而在两年以前,对能源问题的探讨还仅限于专家和一些专业媒体之间,连续两个夏天遍布全国的电荒,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了普 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6月份,以“休克疗法”而著称的经济学者杰弗里.萨克斯在北京接受《经济》采访时说,能源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P>
<P>  能源最重要的种类是石油。国际能源署建议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可供使用的天数分别达到了158天、161天和127天,而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仅为30天。中国计划将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到90天。</P>
<P>  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41位。现有的油气田大都进入开采中晚期,可采价值不高;东部高产油田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产量多年徘徊不前。专家分析,中国的石油产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向海外寻找石油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P>
<P>  从多余到短缺</P>
<P>  中国的石油紧缺状况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主要产油国都开始注意中国这个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市场。1997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石油大会自1933年成立以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也是近几届中出席国家和代表人数最多的一次。</P>
<P>  2000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的9月28日,愤怒的卡车司机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前排起长龙,抗议油价上涨,要求政府降低燃油税。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的石油进口突破5000万吨。</P>
<P>  2004年临近年终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透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来自海关的数据表明,2004年前10个月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预计,2004年的石油进口大约为1.2亿吨,是开始石油进口以来首次超过1亿吨。1.2亿吨,这相当于两个半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而中国的石油年产量大约在1.6亿吨,这说明中国近半数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P>
<P>  “中国缺油”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把生产出来的油气消费掉。在当时中国的第五大油田——地跨河南、山东两省的中原油田——从地下抽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超出当地的处置能力,他们就把多余的油免费分给当地农民,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土法炼油;多余的天然气通过很细的塑料管道,通到了当地居民的家里,供他们做饭取暖,同样是免费的;同时他们在油气加温站附近竖起很粗的火炬,将实在无法处理的天然气烧掉,火焰高达2米多。</P>
<P>  20世纪90年代初时候,当地居民发现那些在黑夜里指引他们回家的火炬悄悄地熄灭了,家里的天然气越来越不够用,也没有免费的石油分给大家了。他们不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个石油出口国。但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剧增。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P>
<P>  也正是在1993年,中国开始了海外寻找石油的漫长征程。</P>
<P>走进非洲</P>
<P>  近年来,非洲石油产销量不断增加,已成为继中东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产油区,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地。其中苏丹和中国的合作最紧密,苏丹同时是中国在海 外的最大石油项目所在地,中国有大量的工程队长年驻扎在苏丹开采石油。</P>
<P>  苏丹也是中国海外寻油的最早的目的地之一,1995年9月和1997年3月,中国相继获得了在苏丹两个油区的开发权。1999年7月,中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新油田在苏丹正式投产,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在海外的最大生产基地。2002年11月,中石油在苏丹勘探开发的第一个独资油田——苏丹富拉油田生产设施建设开始启动。2003年8月,中石油与苏丹能源和矿产部在签署了三项石油合作协议,将中国与苏丹在石油开发方面的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P>
<P>  2004年3月,中石油与苏丹合作建设的富拉油田原油外输管道正式投产,进一步降低了石油外运成本。这条长约1600公里的管道直接通到红海,那里停靠着大型的油轮,等待着将这些石油运往中国。同时为了大型设备的运输方便,中石油还在苏丹修建了大量的公路等基础设施。</P>
<P>  “中国已经把苏丹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全球石油战略位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能源问题专家赵宏图说,中国作为苏丹最早也是最大的石油开采国际合作方,在苏丹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P>
<P>  苏丹是中国在北非开展石油合作的一个根据地,但远不是全部。OPEC 11个成员国中,非洲有3个,分别为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并不包括苏丹。</P>
<P>  阿尔及利亚的经济规模在非洲居于第三位,仅次于南非和埃及,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北非油库”的美誉。继2002年10月中石化集团中标阿扎尔扎亭油田改造项目后,中石油于2003年7月正式签约阿尔及利亚第一个对外合作石油一体化项目,12月中石油又与阿签署了阿谢里夫盆地和乌埃德姆亚盆地两个区块的油气风险勘探项目的两项合同,中阿石油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P>
<P>  在利比亚,中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于2002年6月中标528公里输油、输气双管线工程项目,合同金额1.45亿欧元,是中国在利比亚承建的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包项目。2004年1月13日,中石化下属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2004年度原油采购合同,合同总金额3亿美元,全年进口原油1000万桶。</P>
<P>  在尼日利亚,2003年上半年,中石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为一家本土公司的技术支持伙伴,成功中标了地处尼日尔三角洲的一家可采储量为2130万桶的油田的开采权,预计总投资1.5亿美元。</P>
<P>  尼日尔、埃及、突尼斯、喀麦隆、加蓬等国也都不同程度地与中国开展了石油进口或开发的合作。</P>
<P>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姚桂梅认为,中国企业虽然在非洲的石油领域有所建树,但是规模不大,力度不够,统筹规划性不强。今后,要想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的非洲产油国有更大的作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为此,中国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加强扶持,加强规划。</P>
<P>  守住亚洲</P>
<P>  苏丹是中国在海外最重要的石油项目投资地,但不是第一个。泰国是第一个吃中国海外石油合作开发这只“螃蟹”的国家。1993年3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P>
<P>  但是中国目前在东南亚最大的石油开发合作伙伴是印度尼西亚,印尼是OPEC的成员国,石油资源毋庸置疑。2002年1月,中国和印尼达成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合作协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出资5.8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YPF公司旗下的印尼石油以及天然气资产。</P>
<P>  CNOOC的投资举措比2000年全中国的各个企业投资印尼的总额多出近8倍,是10年来印尼石油行业中最大宗的买卖。这笔交易使CNOOC当之无愧的成为印尼最重要的能源厂家。中石油随后跟进,于当年4月份收购了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在印尼的油气资产。</P>
进军拉美<P>  拉美是除中东之外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最为密集的地区。作为OPEC成员国之一的委内瑞拉是这一地区最大的产油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曾经85%的石油出口进入美国市场,但是从1998年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紧张以来,委内瑞拉政府正力图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样化。</P><P>  中国就是委内瑞拉石油出口的一个理想的潜在大市场,前不久,胡锦涛主席访问拉美为中国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合作掀起了新的一页。截至记者发稿时,正在中国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和外交部长罗德里格斯(曾任委内瑞拉的能源部长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席)在与温家宝总理会谈后,签署了石油协议,将给中国的石油、乳化油、石油储备等提供帮助,并且给中国企业在15个油区的开采权。 </P><P>  胡锦涛主席对拉美的访问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和巴西、阿根廷等其他拉美国家的石油合作。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相关协议,中国将投资50亿美元在阿根廷开采石油。</P><P>  海上运输的安全隐患</P><P>  对石油需求的增长以及对石油安全的考虑一直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石油寻找之路的最大的两个推动力。</P><P>  来自非洲和拉美的石油只占中国进口石油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外石油来源还主要依靠从海湾国家的进口。据统计,来自中东的石油占到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一半。</P><P>  其实无论是来自非洲、拉美、还是中东,都要经过海路运输。非洲和中东的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拉美的石油要横穿整个太平洋才能运到中国。能否保证运输安全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再者非洲和海湾地区战事不断,也容易影响到石油供给。</P><P>  既然无法保证海上石油运输的安全,陆上石油来源是中国寻找石油的另一个重点。我们的邻国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头号产油国。</P><P>  围绕中俄“安大线”的争论一直是沸沸扬扬,这条原计划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通到中国大庆的长达2400公里的输油管道,每年可以向中国输送最多达3000万吨的石油,可以说是未来中国的一条陆上石油生命线。</P><P>  2004年最后一天,俄罗斯政府公布远东石油管线方案:俄方最终选择了泰纳线,修建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尽管中国期望10年之久的安大线彻底流产,但对于中国而言,泰纳线的修建虽不是最优选择,但可谓是次优选择,它提供给中国石油进口一个可能的途径。</P><P>  与此同时,中国和另外一个邻国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步伐却加快了。中哈合作建设的阿特劳至肯基亚克段长448.8公里油管已于2003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9月28日,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长约970公里石油管道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年输油量不低于2000万吨。</P><P>  在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不甚明朗的时候,来自中亚地区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安全的惟一突破口”。不过,俄罗斯驻中国大使罗高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哈萨克斯坦修建到中国的石油管道,比从俄罗斯修建石油管道在客观上存在着更多的困难。“管线更长,自然条件也更恶劣,投资数目也更加巨大,落实资金来源对中哈两国来说都有很大困难。中国要扩大从该国获得的油气资源,就必须投入巨额资金。如果哈萨克斯坦出现不稳定因素,对中国是巨大的风险。”</P><P>  另外,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伊朗也有在石油方面的合作,2004年10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高达700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定。据《加拿大商报》消息,截止到2004年11月份,中国已与27个国家开展了石油开发的合作。</P>
争夺战刚刚开始<P>  2000年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引发国内专家的呼吁:要保卫中国的石油安全,制定详细的海外石油战略。甚至有人撰文 “石油危机,中国准备好了吗?”当时的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曹晓,在2000年11月份北京的“产业论坛系列研讨会”上指出,石油领域的竞争超出了纯商业的范围,已成为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武器。国际石油跨国公司的形成,导致了国际石油市场垄断的加强,他们正在加紧抢占最重要的石油产地,中国的石油安全有受制于人的潜在威胁。</P><P>  中国在寻找石油过程中的左冲右突处处都能遇到对手。2003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能源消费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完成稳定的能源布局。中国加入这场争夺能源的游戏,势必会让他们感到不愉快。</P><P>  美洲特别是北美一直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但是据《纽约时报》报道,最近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的高级主管人员经常出现在加拿大的能源重镇加尔加里,中国和加拿大公司正在就组建石油开采和运输的合资项目进行谈判。</P><P>  曾经担任加拿大产油区阿尔伯塔能源部门负责人的默里.史密斯说,加拿大和中国的能源合作项目展开以后,加拿大每天300多万桶的石油出口中可能会有三分之一要出口到中国。 </P><P>  加拿大几乎所有的石油出口都是通过管道输送到了美国,是美国进口石油的最大的供应国。双边的能源关系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时期出现紧张之外,几十年来一向很好。道琼斯的分析家认为,加拿大开始向中国供应石油之后,美国会感到自己的后方能源基地受到外人的侵入,进而影响到美国跟加拿大的能源合作关系。</P><P>  事实上,早在1993年7月,中国就获得了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北湍宁油田的部分股权,并生产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桶海外原油,只是后来的合作进展缓慢。</P><P>  同样的局面还发生在委内瑞拉、北非以及中亚。美国人惊呼:“怎么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中国人?”</P><P>  日本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比中国高得多,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在石油资源上却是一贫如洗,几乎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这种缺陷,让日本较早地步入国际能源市场。在全球新发现的主要油田,如西西伯利亚、里海、中亚、北非等,日本公司依仗资金和技术两大优势,并通过收购、并购等经济手段,已经站稳了脚跟。</P><P>  观察家指出,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似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再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日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竞争。</P><P>  这一竞争在“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以及东海石油勘探之争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日本媒体普遍认为,这只是中日两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博弈的一个前奏,其竞争帷幕刚刚拉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