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xon goes to China--我说说对日本应有的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34:48


        首先阐明我是不抵制日货的,因为日本玩意确实好。我当年在德国小镇野餐,过去了200多辆车,150多辆宝马,50多辆保时捷,还有几辆福特,日本车根本没看到,什么叫抵制,这就是最好的抵制。日本车根本不入欧洲工业文明的眼。砸东西就更别提了,傻逼。有种就像德国这样,让日本心服口服,多做几个J20这样的日本干爹玩的东西,日本才服气。
        美国有句谚语“Nixon goes to China”尼克松是美国反共的头子,他去中国访问和中国搞好关系,自然不会引起亲共投共的谣言。2005年反日游行我和同学走在杭州队伍的最前面,2010年钓鱼岛事件我曾经在海牙日本大使馆示威,我说点歪理话,应该算不是卖国。
1,我们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
2,比起日本的产业来,日本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更值得我们学习。
3,日本大炼钢铁带来的工业文化思维
4,中日两种完全不同的开放模式
5,日本是一面镜子
6,中日两国应该学习欧洲国家的历史处理


1,我们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
       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因为日本在技术限制方面比起西方国家,是比较松的。西方国家除开某些三不管的小国,比如荷兰奥地利之类的容易偷技术外,其他国家防范非常之严密。中国人很难进入核心的技术实验室。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转让,改革开发30年来肯定是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的。重庆的长安奔奔,北京的北京汽车,长虹康佳电视甚至整个中国的电视产业,宝钢的生产线,都是日本人技术转让的,中国人很多生产线的严密流程和工艺控制都是日本人教的。日本人搞东西容易一根筋,很多东西需要长期的枯燥试错,日本硬是能搞出来。日本的航空镍基材料,复合碳纤维,高强度材料,晶圆材料都是基本世界第一,我们不知道是国民性还是发展的差距,这块真不是一两年能搞出来。日本给苏联的机床曾经让苏联的潜艇变成了大洋黑洞。如果能和日本和好,获得大量的技术转让,其实是很客观的利益。

2,比起日本的产业来,日本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更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里首先澄清个问题:日本绝非明治维新才开始开放,在16世纪,日本就兴起了兰学,学习荷兰的科学技术文化。电,蒸汽机,工业革命,商业化等其实对日本并不陌生。在荷兰莱顿,至今还有日本的兰学感恩馆,感谢荷兰对他们的文化输出。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全民很快就认识了西方的先进并加以学习。中国因为长期隔绝于西方,被西方打了之后,也并没有立刻认识到,掉头真不易。
       日本的产业发展,也就从荷兰的列日兵工厂开始了。钢铁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没有钢铁就没有工业,日本在那个时代,也开始了“大炼钢铁”。日本使团旅欧之后看到的西方是“铁的世界”。他们想把“木的世界”的日本一气带入“铁的时代”。明治时代的一个口号是“鉄は力なり(铁是力量)。
        《Liege炮兵工厂的大炮铸造法》是日本人从荷兰人那里搞来的一本炼铁的书,日本就照着那个样子自己开始摸索炼铁。对建造巨大建筑所需的基础和强度知识一无所知,反正按图施工就是了。武士们组织日本社会的各类传统工匠强行土法炼铁,直接建设熔铁反射炉,然后按书上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炉,目的只是熔铁铸炮。违背科学规律强行推动炼铁的结果:萨摩藩的反射炉基础不牢,炉体逐渐倾斜后解体;水户藩的反射炉烟囱则被台风吹倒;只有佐贺藩稍有突破,开始正规实验,但为期3年7个月的16次试运行全部以失败告终。闹的笑话一点不比我们当年的大炼钢铁少,即使如此,武士们还是不后退更不信邪,抱持着“如果做就能成”的态度继续干下去。
       要攀登科学的高峰,是要砸钱的也是要吃苦的,靠投机取巧是一点也不行的。天道酬勤,日本人终于自己练出来了自己的合格钢铁,尽管和西方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做实业,吃苦,用于探索,不投机取巧的心态,团队分工协作的精神,以及只要努力奋斗了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的一种强大心理暗示,深深的影响了日本后来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工业文化。
       中国的大炼钢铁,其实跟这个就是一回事。炼钢铁的成果暂且不论,全民受到的一种工业化思维文化的洗礼才是根本。土高炉是很土,可是全民在探索技术,协作当中,体会到了一种工业化的概念,几亿农民第一次感觉到了工业化的力量。不论大炼钢铁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这种基本的思维是不可否认的。





3,日本大炼钢铁带来的工业文化思维

        日本人社会氛围里,弥漫着一种叫“物作(ものづくり)”的概念,做东西,有很多自己做东西的网站,比如做遥控飞机,汽车,游艇自己组装。把自己的设计公开出来,手把手教,别人照着一步步做,就可以复制出自己的东西。物作り是日本的词汇。却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翻译。字面上的翻译就是“造物”造东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圣的词汇,而造东西在中国却是不入流的工匠所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也就是说,任何产业都是要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可以称道。金融手段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日本的银行在产业界面前是弱小的,而中国却倒过来,有钱的人对做实业的人大声呵斥,以为自己真是大爷。
        日本NHK的纪录片《PROJECT X挑战者》,讲述的是日本这些第一背后的动人的故事。挑战者们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失败,去拼搏,去奋斗,去构筑民族的基础和柱石。节目的末尾,则邀请挑战者们或亲朋故旧到演播室做客,连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很多人最后说到他一生的奋斗,都是不断的感慨流泪,栏目的主题歌《地上之星》,中岛美雪演唱,催人奋进,催人泪下。挑战者们是地上翠灿的明星,民族的脊梁。我每次看一集,就经常眼睛不住的泪流,日本的产业精神是我们最需要的。
        其实新中国这样的故事一点不比日本少,新中国创业中国拥有的大量的第一,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颗导弹等,其中的故事好好挖掘,绝对可歌可泣。那是各行各业的王进喜,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但是我看中国的电视剧除开每天搞些肥皂剧和青春偶像剧垃圾电影之外,真不知道会搞什么。什么雷锋刘胡兰之类的都是乱扯,根本没人信,唯有王进喜,是我们现在最需要表彰和提倡的。
        在日本,投机取巧的人是被极其鄙视的。要想赚钱就得辛苦,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受人尊敬。而中国社会的风气就不一样了。说得极端一些,轻松挣大钱的人才是最优秀的、也是整个社会憧憬的偶像,而四处奔波忙碌、靠辛苦赚钱的人不会从社会中得到太高的评价。



         日本为了抵制金融金钱的侵蚀,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国企的方式,终生雇佣制,所有的东西企业包了,跳槽率极低。员工能够安心的在企业工作一辈子,专心的学习和钻研科学技术,不想着发大财,不想着评职称。整天脑子就想技术,这样搞个十几年,一定会有所成绩。在日本,基本上你的年龄就代表了你的收入,等级分明,不可逾越。
        中国的华为任正非,死活不上市,为什么?因为上市之后的金融化,会削弱华为员工干实业的斗志,会破坏企业的经济能力。所以打死不上市,中国要多几个这样的公司。
        有了一批知道怎样制作的特别细节的技术的技术人员,而且这些人仍然在日夜不停地努力,钻研。这些人甚至不考虑「今天到哪里去挣大钱啊?是去这个地方讲一次课五百元讲课费呢?还是去那个地方给人家做一个小网页挣上两千元钱?」,「明天公司可能倒闭了,自己就会失业,是不是考虑换一家公司?」,「现在还差两篇论文就可以当教授,怎么样弄出两篇论文啊?或者去拼凑和抄袭?」这样的社会氛围怎么搞高科技?中国的技术人员有没有这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技术中去的社会环境?他们是完全地,成天地,甚至每时每刻地思考的,都是技术,技术,技术。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样纯洁的研究氛围,怎能不出成果呢?
         不说技术人员,就说中国的中超队员吧,可能心里并不是完全想的踢足球的技术,技术、技术,一直想着技术。而是「最近和教练的关系不太好,有可能不会首发上场了」,「这个球队的收入太低了,已经欠了不少债,怎么还啊?」,「是不是换一个俱乐部踢?」「有人联系找到我,说是某场比赛只要我放水,可以私下给我五十万元,我现在经济正困难,要不要接受?」「下一场球如果赢了俱乐部给每人十万元奖金,但是要赢这场球,我必须不惜红牌把对方的某号球员给弄伤了,狠狠踹他一脚,让他住院,就算是红牌停赛几个月,有十万元钱也值了。」日本的球员就是整天琢磨着怎么把球踢好,踢球很简单啊,不是技术么?就练杂技那么练就可以了,中国杂技世界第一,踢碗踢得非常准确的,我们就把球当碗不就行了?不是意识么?你打PS打熟练了就好了。
         当人家专注于技术的时候,我们在专注于什么?房子的价格,甚至要动员全体干部去卖房子,好像房子的价格一上去,中国就强大了似的。难道房子的价格和中国的强大有关系吗?我看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又不是发明了全新的盖房子的技术,不过就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盖房子的技术,因为了这个地皮很贵,价格才上去的嘛!还关注哪里有女生可以亲近,牺牲一代少女发展经济,好像只要这种GDP上去了,大家「生活质量提高了」国家就强大了一样。
  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和技术科学无关的事情上,这就是中国的差距所在。这就是老大说的不折腾,日本就是一面镜子看出很多杂念在我们的心里阻挡我们。日本没有那么多金钱刺激,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全心全意提高自己,国家形成浩然正气,不怒自威。索尼丰田自然产生。
   

4,中日两种完全不同的开放模式

       那么,我们的社会氛围是怎么搞坏的?
       如果说二战结束后的日本比中国领先50年的话,那么1978年的中国怎么也不该比1945年的日本差,日本能造大和零战,我们也能发射卫星造坦克飞机,开放高速增长30年后,我们达到80年代的日本水平了吗?显然没有,这里,应该从不同的开放模式说起。
        日本战后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都采取了开放,但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开放模式。
         日本经济的实质是计划经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专制独裁的体制。这个核心就是产经联。产经联里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他包括一大帮工业企业,银行,和学术界,新闻媒体黑道等人物。这是日本经济的核。日本的经济核心是索尼丰田吗?不是,是三井,三菱住友等大财阀。当年的战争他们造发动机造潜艇造飞机,现在造机床造零件造物品。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最尖端科技研发,需要的大量资金如果没有直接印钱来消费。用这种亏钱砸钱的方式,打造国家经济的骨骼。
         产经联产权不明,计划经济,因为它不面对普通消费者,只对整个民族,规划整个民族经济的大厦和发展方向,给其他企业提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决定这个民族是一流工业国家,或只是打工的脚色。日本的对外开放,是引进外国技术,本土消化后杀向外国,不会把市场给别人的。
        产经联是经常亏钱的,因为科技研发没有市场化之前基本都是纯投入,十年磨一剑,可是产经联却能够得到日本国家银行的不断扶植,亏钱直接印钱补贴也可以。
        工业放出基本零件后,人会想出很多方法去排列组合这些零件,设计出千其百怪的东西来,改善生活和生产。做顺了,就可以商品交换,大家的生活会急剧上升。然后,很多中小企业从农村也就诞生了,这些中小企业的竞争,可以迅速提高质量,很快,这些千其百怪的东西就会杀向国际市场,这种千其百怪的东西特别来钱,比大批量的彩电冰箱来钱多了,因为这种东西批量小,有很多盲点 ,不容易想到。但中国人多,这种专用的怪东西肯定会很多。日本的GDP一大半来自中小企业,一瞬间工业化了。那些中小企业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有点子就可以了,只要重工业够牛,提供这些基础元件。日本的经济起飞也就是这么回事。
       以上模式,也就是今天中国羡慕不已的乔布斯和SPACEX的模式。想在中国出现乔布斯,先有INTEL TI IBM这样的公司才行,缘木求鱼最终结果就是垃圾化,变成中关村那样的攒机狂。日本在他工业基础底子上,对外输出大量工业品,索尼本田等企业就此诞生。
        中国在1978年,已经有自己的飞机轮船大炮生产线,也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产业,那个时候的三星还在造衣服,台积电更是不知道在哪里。如果当时能够像日本那样,以自己的工业体系为根本,然后让民营企业去做,很快就能实现腾飞,很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一种非常不同于日本的方式。
          这个祸根,又是从香港过来的。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上歪路,跟香港这个五毒俱全(黄赌毒,投机,不折手段)的地方有很大的关系。
          79年老人画了一个圈,把香港的五毒带到了中国。(不知道是谁造谣说的,深圳河两岸一边高楼大厦一边都是农村,现在深圳这边是高楼大厦,香港河那边是农村,美国圣迭戈的墨西哥边境,美国这边是荒地,墨西哥那边是高楼大厦,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不是搞开放的借口。)香港靠的是内地做转口,以及给洋人做塑料花和衣服发家的,这些东西本身就跟现代工业和发达国家文明不相关。由于内地大量的偷渡潮,廉价劳力结合外国资本,香港资本家硬是发了大财。这下让内地的人眼红了。
         于是深圳把香港的整个模式带过来了,深圳变成了另外一个香港,据说除开挂的不是青天白日之外其他都和国民党一回事,继续做塑料花玩具做衣服。于是深圳“奇迹”了。92年南巡讲话,深圳的模式变成了整个中国。这种代工模式,投资小,见效快,很灵活,中国的廉价劳力一拍即合。很快在东莞形成了规模浙江苏州也是一样。
        地方官员的GDP论调,外资又是特别能充GDP的,所以地方政府也使出各种招数搞来这种企业。
        重工业基干产业由于投资大,见效慢,甚至根本就是负的,不符合发展规律,逐步被淘汰,大量的企业员工下岗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还要起来需要时日,直到进入21世纪,我们才扭转了这个趋势。想想那些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知识不值钱,不如下海经商去,这样的氛围下,如何让人安心工作?
即使今天,踏踏实实在工作的人,也不如炒房子的,不如做房地产掮客的,一辈子工作的钱不如炒房。试问这样的社会氛围,如何让人踏实做技术?整个中国弥漫的氛围就是投机炒作一夜暴富。
        中国的工业化其实在1978年不比日本的1945年差,东北,四川,重庆,河南全国各地都有巨大的工业基础。这就是中国的产经联,由于发展模式和思维的办法,最终没有成为日本一飞冲天,反而落入拉美化的陷阱。东北四川重庆的企业,在90年代的下岗潮中,基本是大部分毁灭,工业体系重建需要时日。


        中国的国企实力其实丝毫不在日本的产经联之下,可是我们的国企实行的是一种奇怪的政策,利润上与民争利,什么赚钱就要垄断。而真正需要大投入的科技创新,国企牵头去做,就总是那么的官僚和死板,缺乏一个激情的发展模式。最后国企马放南山,创新只能让实力弱小的私企去做。
          始终觉得,香港那种瘪三文化,包二奶黄赌毒等垃圾思潮引入中国,投机风潮炒作,是那时中国社会风潮彻底崩盘的一个体现。港剧里看到的商战往往是尔虞我诈,无毒不做,日剧里看到的商战确实奋力拼搏,不论如何都要成功的一种信念。看日剧非常励志,总是不断的激励自己,四小龙里比较像日本的是韩国,注重产业发展,不搞金融不搞投机,其他三个都不值得我们学习。
          很遗憾的说,我们的对外开放,尤其是80年代,不是对西方发达文明开放,而是对香港这种地方开放,吸收进来的很多东西都不是资本主义的精华。在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我们的很多认识出现了偏差。


      打造基干产业,就像读博士,读博士钱很少甚至是倒贴钱,而如果你在中餐馆刷盘子的钱可能都比博士多。博士就是一个大LOSER,可是你如果确实有小城,博士毕业获得了技术资本,那么你很快就会赚很多很多钱,赚钱了你天天玩都可以。如果你刷盘子而荒废了学业,这就是人生的最大失误了。那你以后就会刷一辈子的盘子,累死你。中国在1978年前的方向很正确,虽然有各种的困扰和问题,但是读博士这个根本的方向是不动的。但是就是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放弃了自己读博士而去刷盘子,去给欧美香港做下手工,自己放弃了自己的基干产业。就想当于博士退学去打工,半途而废,让人唏嘘不已,如果当时确实能够坚持下来,今天的中国断不至于如此困难。



5,日本是一面镜子

           说到底,我觉得还是我们国家的工业文化没有形成,没有真正认识到工业化才是国家的根本。工业化的基本思维:团体协作,科技优先,科学管理,以客观的生产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不是简单的钱。
           很多领导人乃至普通人的思维里,还是一种小农意识。比如搞联产承包,这就是最典型小农意识,没有意识到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的分工协作,科技研发,水利设施,只知道凭借积极性去争取高产,本质上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个思维。100年前英勇的义和团打不过洋人的大炮,今天呢?
          没有形成工业文化的原因呢,我觉得跟社会统治阶层的关系,日本是武士阶层,中国是文人阶层。武士阶层经常打打杀杀,对于武器性能和人的力量的评估很到位,一向重视科学技术和装备,而且由于时时处于激烈的竞争和打斗当中,本身人的斗志就不可比。武士的竞争是有公平规则可循的,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剑术和装备就可以,不需要更多的复杂人际关系。
           中国的文人阶层不同,长期脱离一线,斗争方式基本都是来阴的。思维方式脱离实际,夸夸其谈,连造个最简单的剑把都不行。秦始皇也好,毛泽东也好,最讨厌的就是文人。九儒十丐,臭老九,文人脱离实际,文人清流乱放空炮,祸害国家以此为最。日本也不是没有文人,但是只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种补充,日本人崇拜的是版本龙马,织田信长这样的人,而不是福泽谕吉夏目漱石。我们爱的是士大夫精神,他们爱的是武士刀。
          说了这么多,就一条,日本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学习日本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才是我们的根本,而不是去学香港,学台湾。我们相对日本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内有14亿的市场,任何标准,都可以靠国内的市场来满足他的市场容量。日本产业有著名的一亿瓶颈,就是产品超过一亿之后就很难再做大了,企业各种问题就会显现。因为日本国内就一亿来人,打国外市场有很多的麻烦事情要做。我们的TD,我们的AVS,说了是我们的标准,外国巨头就得认可。
         打败日本就是要在产业上打败日本,整天抵制日货,焚烧同胞的日货,会被日本人笑话的。

6,中日两国应该学习欧洲和非洲国家的历史处理,构建东亚共同体。

           我在欧洲的时候,发现欧洲国家基本邻国之间都有领土争议,都有说不清的历史证据,奥兰群岛,科西嘉,巴斯克,撒丁,迪利亚斯特,但泽,东普鲁士,默麦尔。。。。。如果也像亚洲国家这样彼此互不让步,一闹就全国动员,那欧盟永远不可能成功,欧洲所有国家都只有唯美国马首是瞻。
            欧洲国家几乎都和德国有血仇,可是却都离不开德国,固然有德国清算纳粹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德国对历史的不计,德国在欧洲失去的领土最多,被驱逐的人口最多,可是他们并没有收复失土的打算。只是认为欧洲的强大就是自己的强大,申根区实现之后,欧洲通途,不用收复领土也可以去领土上走动,已经无意义了。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亚洲国家必须团结起来,搁置争议,共同创建一个和平的亚洲,并且彼此提携。亚洲国家之间大的争端没有,顶多就是几个小岛甚至是岛礁,本质上比欧洲的好解决多了。可是为什么闹得却这么大呢?
          这是每个亚洲国家心里的受害者意识决定的,由于长期的殖民历史,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极大的高压线,领土不可让步,让步就是汉奸。我们觉得我们是受害者,领土丝毫不让,其实菲律宾,越南,韩国,包括日本,他们国家人民也是觉得受气,觉得领土被中国强占了。所以都很难让步。这种怨气,是各国心里最深层次的自卑所决定的,也是最烂的一种心态。
        欧洲国家在世界大战之后,发现欧洲成了美苏竞技场,欧洲的话语权大幅下降了。欧洲各国搁置了争议,重建了欧洲。这是欧洲国家的一种骨子里的自信所决定,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是靠科技文化经济实力,而不是边角的几块土地。在这方面,非洲也做得很好,非洲国家独立后都遵循了1885年柏林会议殖民者划分的非洲版图,虽然这个划分非常愚蠢,很多民族被分割在不同国家,可是只要承认这个现状,那么非洲的基本的领土框架就稳定了,也就少了很多争端。非盟今天的联合程度,可能仅次于欧盟。
        承认现状,搁置争议,构建东亚共同体,是我觉得的最好办法。这个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日本这个国家骨子里看不起中国,这个国家只服强者。我上面说的一大堆,其实就是挑出日本产业发展的根本道理,希望我国引以为戒,尽快在产业上压倒日本。只有这样才能压倒日本。
         说这么多,并不是说这次钓鱼岛要让步,这次绝对不能让步。必须要让日本明白谁是亚洲的老大,他明白了之后,知道对中国的敬畏如同他对美国苏联的敬畏一样,我们再和他搞合作东亚共同体。中国日本本质都是被西方社会欺压和压迫生存空间的国家,日本更是属于被美国半占领的国家,不算是个主权国家,中国的未来的最大的麻烦,还是来至于西方世界,来至于我们和他们在市场资源和发展空间上的冲突。这方面,日本是可以和中国站一起的。

        首先阐明我是不抵制日货的,因为日本玩意确实好。我当年在德国小镇野餐,过去了200多辆车,150多辆宝马,50多辆保时捷,还有几辆福特,日本车根本没看到,什么叫抵制,这就是最好的抵制。日本车根本不入欧洲工业文明的眼。砸东西就更别提了,傻逼。有种就像德国这样,让日本心服口服,多做几个J20这样的日本干爹玩的东西,日本才服气。
        美国有句谚语“Nixon goes to China”尼克松是美国反共的头子,他去中国访问和中国搞好关系,自然不会引起亲共投共的谣言。2005年反日游行我和同学走在杭州队伍的最前面,2010年钓鱼岛事件我曾经在海牙日本大使馆示威,我说点歪理话,应该算不是卖国。
1,我们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
2,比起日本的产业来,日本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更值得我们学习。
3,日本大炼钢铁带来的工业文化思维
4,中日两种完全不同的开放模式
5,日本是一面镜子
6,中日两国应该学习欧洲国家的历史处理


1,我们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
       不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还要大力引进日货,当然必须是高科技产品,因为日本在技术限制方面比起西方国家,是比较松的。西方国家除开某些三不管的小国,比如荷兰奥地利之类的容易偷技术外,其他国家防范非常之严密。中国人很难进入核心的技术实验室。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转让,改革开发30年来肯定是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的。重庆的长安奔奔,北京的北京汽车,长虹康佳电视甚至整个中国的电视产业,宝钢的生产线,都是日本人技术转让的,中国人很多生产线的严密流程和工艺控制都是日本人教的。日本人搞东西容易一根筋,很多东西需要长期的枯燥试错,日本硬是能搞出来。日本的航空镍基材料,复合碳纤维,高强度材料,晶圆材料都是基本世界第一,我们不知道是国民性还是发展的差距,这块真不是一两年能搞出来。日本给苏联的机床曾经让苏联的潜艇变成了大洋黑洞。如果能和日本和好,获得大量的技术转让,其实是很客观的利益。

2,比起日本的产业来,日本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更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里首先澄清个问题:日本绝非明治维新才开始开放,在16世纪,日本就兴起了兰学,学习荷兰的科学技术文化。电,蒸汽机,工业革命,商业化等其实对日本并不陌生。在荷兰莱顿,至今还有日本的兰学感恩馆,感谢荷兰对他们的文化输出。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全民很快就认识了西方的先进并加以学习。中国因为长期隔绝于西方,被西方打了之后,也并没有立刻认识到,掉头真不易。
       日本的产业发展,也就从荷兰的列日兵工厂开始了。钢铁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没有钢铁就没有工业,日本在那个时代,也开始了“大炼钢铁”。日本使团旅欧之后看到的西方是“铁的世界”。他们想把“木的世界”的日本一气带入“铁的时代”。明治时代的一个口号是“鉄は力なり(铁是力量)。
        《Liege炮兵工厂的大炮铸造法》是日本人从荷兰人那里搞来的一本炼铁的书,日本就照着那个样子自己开始摸索炼铁。对建造巨大建筑所需的基础和强度知识一无所知,反正按图施工就是了。武士们组织日本社会的各类传统工匠强行土法炼铁,直接建设熔铁反射炉,然后按书上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炉,目的只是熔铁铸炮。违背科学规律强行推动炼铁的结果:萨摩藩的反射炉基础不牢,炉体逐渐倾斜后解体;水户藩的反射炉烟囱则被台风吹倒;只有佐贺藩稍有突破,开始正规实验,但为期3年7个月的16次试运行全部以失败告终。闹的笑话一点不比我们当年的大炼钢铁少,即使如此,武士们还是不后退更不信邪,抱持着“如果做就能成”的态度继续干下去。
       要攀登科学的高峰,是要砸钱的也是要吃苦的,靠投机取巧是一点也不行的。天道酬勤,日本人终于自己练出来了自己的合格钢铁,尽管和西方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做实业,吃苦,用于探索,不投机取巧的心态,团队分工协作的精神,以及只要努力奋斗了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的一种强大心理暗示,深深的影响了日本后来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工业文化。
       中国的大炼钢铁,其实跟这个就是一回事。炼钢铁的成果暂且不论,全民受到的一种工业化思维文化的洗礼才是根本。土高炉是很土,可是全民在探索技术,协作当中,体会到了一种工业化的概念,几亿农民第一次感觉到了工业化的力量。不论大炼钢铁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这种基本的思维是不可否认的。





3,日本大炼钢铁带来的工业文化思维

        日本人社会氛围里,弥漫着一种叫“物作(ものづくり)”的概念,做东西,有很多自己做东西的网站,比如做遥控飞机,汽车,游艇自己组装。把自己的设计公开出来,手把手教,别人照着一步步做,就可以复制出自己的东西。物作り是日本的词汇。却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翻译。字面上的翻译就是“造物”造东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圣的词汇,而造东西在中国却是不入流的工匠所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也就是说,任何产业都是要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可以称道。金融手段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日本的银行在产业界面前是弱小的,而中国却倒过来,有钱的人对做实业的人大声呵斥,以为自己真是大爷。
        日本NHK的纪录片《PROJECT X挑战者》,讲述的是日本这些第一背后的动人的故事。挑战者们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失败,去拼搏,去奋斗,去构筑民族的基础和柱石。节目的末尾,则邀请挑战者们或亲朋故旧到演播室做客,连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很多人最后说到他一生的奋斗,都是不断的感慨流泪,栏目的主题歌《地上之星》,中岛美雪演唱,催人奋进,催人泪下。挑战者们是地上翠灿的明星,民族的脊梁。我每次看一集,就经常眼睛不住的泪流,日本的产业精神是我们最需要的。
        其实新中国这样的故事一点不比日本少,新中国创业中国拥有的大量的第一,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颗导弹等,其中的故事好好挖掘,绝对可歌可泣。那是各行各业的王进喜,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但是我看中国的电视剧除开每天搞些肥皂剧和青春偶像剧垃圾电影之外,真不知道会搞什么。什么雷锋刘胡兰之类的都是乱扯,根本没人信,唯有王进喜,是我们现在最需要表彰和提倡的。
        在日本,投机取巧的人是被极其鄙视的。要想赚钱就得辛苦,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受人尊敬。而中国社会的风气就不一样了。说得极端一些,轻松挣大钱的人才是最优秀的、也是整个社会憧憬的偶像,而四处奔波忙碌、靠辛苦赚钱的人不会从社会中得到太高的评价。



         日本为了抵制金融金钱的侵蚀,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国企的方式,终生雇佣制,所有的东西企业包了,跳槽率极低。员工能够安心的在企业工作一辈子,专心的学习和钻研科学技术,不想着发大财,不想着评职称。整天脑子就想技术,这样搞个十几年,一定会有所成绩。在日本,基本上你的年龄就代表了你的收入,等级分明,不可逾越。
        中国的华为任正非,死活不上市,为什么?因为上市之后的金融化,会削弱华为员工干实业的斗志,会破坏企业的经济能力。所以打死不上市,中国要多几个这样的公司。
        有了一批知道怎样制作的特别细节的技术的技术人员,而且这些人仍然在日夜不停地努力,钻研。这些人甚至不考虑「今天到哪里去挣大钱啊?是去这个地方讲一次课五百元讲课费呢?还是去那个地方给人家做一个小网页挣上两千元钱?」,「明天公司可能倒闭了,自己就会失业,是不是考虑换一家公司?」,「现在还差两篇论文就可以当教授,怎么样弄出两篇论文啊?或者去拼凑和抄袭?」这样的社会氛围怎么搞高科技?中国的技术人员有没有这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技术中去的社会环境?他们是完全地,成天地,甚至每时每刻地思考的,都是技术,技术,技术。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样纯洁的研究氛围,怎能不出成果呢?
         不说技术人员,就说中国的中超队员吧,可能心里并不是完全想的踢足球的技术,技术、技术,一直想着技术。而是「最近和教练的关系不太好,有可能不会首发上场了」,「这个球队的收入太低了,已经欠了不少债,怎么还啊?」,「是不是换一个俱乐部踢?」「有人联系找到我,说是某场比赛只要我放水,可以私下给我五十万元,我现在经济正困难,要不要接受?」「下一场球如果赢了俱乐部给每人十万元奖金,但是要赢这场球,我必须不惜红牌把对方的某号球员给弄伤了,狠狠踹他一脚,让他住院,就算是红牌停赛几个月,有十万元钱也值了。」日本的球员就是整天琢磨着怎么把球踢好,踢球很简单啊,不是技术么?就练杂技那么练就可以了,中国杂技世界第一,踢碗踢得非常准确的,我们就把球当碗不就行了?不是意识么?你打PS打熟练了就好了。
         当人家专注于技术的时候,我们在专注于什么?房子的价格,甚至要动员全体干部去卖房子,好像房子的价格一上去,中国就强大了似的。难道房子的价格和中国的强大有关系吗?我看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又不是发明了全新的盖房子的技术,不过就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盖房子的技术,因为了这个地皮很贵,价格才上去的嘛!还关注哪里有女生可以亲近,牺牲一代少女发展经济,好像只要这种GDP上去了,大家「生活质量提高了」国家就强大了一样。
  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和技术科学无关的事情上,这就是中国的差距所在。这就是老大说的不折腾,日本就是一面镜子看出很多杂念在我们的心里阻挡我们。日本没有那么多金钱刺激,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全心全意提高自己,国家形成浩然正气,不怒自威。索尼丰田自然产生。
   

4,中日两种完全不同的开放模式

       那么,我们的社会氛围是怎么搞坏的?
       如果说二战结束后的日本比中国领先50年的话,那么1978年的中国怎么也不该比1945年的日本差,日本能造大和零战,我们也能发射卫星造坦克飞机,开放高速增长30年后,我们达到80年代的日本水平了吗?显然没有,这里,应该从不同的开放模式说起。
        日本战后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都采取了开放,但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开放模式。
         日本经济的实质是计划经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专制独裁的体制。这个核心就是产经联。产经联里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他包括一大帮工业企业,银行,和学术界,新闻媒体黑道等人物。这是日本经济的核。日本的经济核心是索尼丰田吗?不是,是三井,三菱住友等大财阀。当年的战争他们造发动机造潜艇造飞机,现在造机床造零件造物品。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最尖端科技研发,需要的大量资金如果没有直接印钱来消费。用这种亏钱砸钱的方式,打造国家经济的骨骼。
         产经联产权不明,计划经济,因为它不面对普通消费者,只对整个民族,规划整个民族经济的大厦和发展方向,给其他企业提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决定这个民族是一流工业国家,或只是打工的脚色。日本的对外开放,是引进外国技术,本土消化后杀向外国,不会把市场给别人的。
        产经联是经常亏钱的,因为科技研发没有市场化之前基本都是纯投入,十年磨一剑,可是产经联却能够得到日本国家银行的不断扶植,亏钱直接印钱补贴也可以。
        工业放出基本零件后,人会想出很多方法去排列组合这些零件,设计出千其百怪的东西来,改善生活和生产。做顺了,就可以商品交换,大家的生活会急剧上升。然后,很多中小企业从农村也就诞生了,这些中小企业的竞争,可以迅速提高质量,很快,这些千其百怪的东西就会杀向国际市场,这种千其百怪的东西特别来钱,比大批量的彩电冰箱来钱多了,因为这种东西批量小,有很多盲点 ,不容易想到。但中国人多,这种专用的怪东西肯定会很多。日本的GDP一大半来自中小企业,一瞬间工业化了。那些中小企业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有点子就可以了,只要重工业够牛,提供这些基础元件。日本的经济起飞也就是这么回事。
       以上模式,也就是今天中国羡慕不已的乔布斯和SPACEX的模式。想在中国出现乔布斯,先有INTEL TI IBM这样的公司才行,缘木求鱼最终结果就是垃圾化,变成中关村那样的攒机狂。日本在他工业基础底子上,对外输出大量工业品,索尼本田等企业就此诞生。
        中国在1978年,已经有自己的飞机轮船大炮生产线,也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产业,那个时候的三星还在造衣服,台积电更是不知道在哪里。如果当时能够像日本那样,以自己的工业体系为根本,然后让民营企业去做,很快就能实现腾飞,很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一种非常不同于日本的方式。
          这个祸根,又是从香港过来的。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上歪路,跟香港这个五毒俱全(黄赌毒,投机,不折手段)的地方有很大的关系。
          79年老人画了一个圈,把香港的五毒带到了中国。(不知道是谁造谣说的,深圳河两岸一边高楼大厦一边都是农村,现在深圳这边是高楼大厦,香港河那边是农村,美国圣迭戈的墨西哥边境,美国这边是荒地,墨西哥那边是高楼大厦,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不是搞开放的借口。)香港靠的是内地做转口,以及给洋人做塑料花和衣服发家的,这些东西本身就跟现代工业和发达国家文明不相关。由于内地大量的偷渡潮,廉价劳力结合外国资本,香港资本家硬是发了大财。这下让内地的人眼红了。
         于是深圳把香港的整个模式带过来了,深圳变成了另外一个香港,据说除开挂的不是青天白日之外其他都和国民党一回事,继续做塑料花玩具做衣服。于是深圳“奇迹”了。92年南巡讲话,深圳的模式变成了整个中国。这种代工模式,投资小,见效快,很灵活,中国的廉价劳力一拍即合。很快在东莞形成了规模浙江苏州也是一样。
        地方官员的GDP论调,外资又是特别能充GDP的,所以地方政府也使出各种招数搞来这种企业。
        重工业基干产业由于投资大,见效慢,甚至根本就是负的,不符合发展规律,逐步被淘汰,大量的企业员工下岗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还要起来需要时日,直到进入21世纪,我们才扭转了这个趋势。想想那些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知识不值钱,不如下海经商去,这样的氛围下,如何让人安心工作?
即使今天,踏踏实实在工作的人,也不如炒房子的,不如做房地产掮客的,一辈子工作的钱不如炒房。试问这样的社会氛围,如何让人踏实做技术?整个中国弥漫的氛围就是投机炒作一夜暴富。
        中国的工业化其实在1978年不比日本的1945年差,东北,四川,重庆,河南全国各地都有巨大的工业基础。这就是中国的产经联,由于发展模式和思维的办法,最终没有成为日本一飞冲天,反而落入拉美化的陷阱。东北四川重庆的企业,在90年代的下岗潮中,基本是大部分毁灭,工业体系重建需要时日。


        中国的国企实力其实丝毫不在日本的产经联之下,可是我们的国企实行的是一种奇怪的政策,利润上与民争利,什么赚钱就要垄断。而真正需要大投入的科技创新,国企牵头去做,就总是那么的官僚和死板,缺乏一个激情的发展模式。最后国企马放南山,创新只能让实力弱小的私企去做。
          始终觉得,香港那种瘪三文化,包二奶黄赌毒等垃圾思潮引入中国,投机风潮炒作,是那时中国社会风潮彻底崩盘的一个体现。港剧里看到的商战往往是尔虞我诈,无毒不做,日剧里看到的商战确实奋力拼搏,不论如何都要成功的一种信念。看日剧非常励志,总是不断的激励自己,四小龙里比较像日本的是韩国,注重产业发展,不搞金融不搞投机,其他三个都不值得我们学习。
          很遗憾的说,我们的对外开放,尤其是80年代,不是对西方发达文明开放,而是对香港这种地方开放,吸收进来的很多东西都不是资本主义的精华。在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我们的很多认识出现了偏差。


      打造基干产业,就像读博士,读博士钱很少甚至是倒贴钱,而如果你在中餐馆刷盘子的钱可能都比博士多。博士就是一个大LOSER,可是你如果确实有小城,博士毕业获得了技术资本,那么你很快就会赚很多很多钱,赚钱了你天天玩都可以。如果你刷盘子而荒废了学业,这就是人生的最大失误了。那你以后就会刷一辈子的盘子,累死你。中国在1978年前的方向很正确,虽然有各种的困扰和问题,但是读博士这个根本的方向是不动的。但是就是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放弃了自己读博士而去刷盘子,去给欧美香港做下手工,自己放弃了自己的基干产业。就想当于博士退学去打工,半途而废,让人唏嘘不已,如果当时确实能够坚持下来,今天的中国断不至于如此困难。



5,日本是一面镜子

           说到底,我觉得还是我们国家的工业文化没有形成,没有真正认识到工业化才是国家的根本。工业化的基本思维:团体协作,科技优先,科学管理,以客观的生产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不是简单的钱。
           很多领导人乃至普通人的思维里,还是一种小农意识。比如搞联产承包,这就是最典型小农意识,没有意识到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的分工协作,科技研发,水利设施,只知道凭借积极性去争取高产,本质上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个思维。100年前英勇的义和团打不过洋人的大炮,今天呢?
          没有形成工业文化的原因呢,我觉得跟社会统治阶层的关系,日本是武士阶层,中国是文人阶层。武士阶层经常打打杀杀,对于武器性能和人的力量的评估很到位,一向重视科学技术和装备,而且由于时时处于激烈的竞争和打斗当中,本身人的斗志就不可比。武士的竞争是有公平规则可循的,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剑术和装备就可以,不需要更多的复杂人际关系。
           中国的文人阶层不同,长期脱离一线,斗争方式基本都是来阴的。思维方式脱离实际,夸夸其谈,连造个最简单的剑把都不行。秦始皇也好,毛泽东也好,最讨厌的就是文人。九儒十丐,臭老九,文人脱离实际,文人清流乱放空炮,祸害国家以此为最。日本也不是没有文人,但是只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种补充,日本人崇拜的是版本龙马,织田信长这样的人,而不是福泽谕吉夏目漱石。我们爱的是士大夫精神,他们爱的是武士刀。
          说了这么多,就一条,日本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学习日本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才是我们的根本,而不是去学香港,学台湾。我们相对日本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内有14亿的市场,任何标准,都可以靠国内的市场来满足他的市场容量。日本产业有著名的一亿瓶颈,就是产品超过一亿之后就很难再做大了,企业各种问题就会显现。因为日本国内就一亿来人,打国外市场有很多的麻烦事情要做。我们的TD,我们的AVS,说了是我们的标准,外国巨头就得认可。
         打败日本就是要在产业上打败日本,整天抵制日货,焚烧同胞的日货,会被日本人笑话的。

6,中日两国应该学习欧洲和非洲国家的历史处理,构建东亚共同体。

           我在欧洲的时候,发现欧洲国家基本邻国之间都有领土争议,都有说不清的历史证据,奥兰群岛,科西嘉,巴斯克,撒丁,迪利亚斯特,但泽,东普鲁士,默麦尔。。。。。如果也像亚洲国家这样彼此互不让步,一闹就全国动员,那欧盟永远不可能成功,欧洲所有国家都只有唯美国马首是瞻。
            欧洲国家几乎都和德国有血仇,可是却都离不开德国,固然有德国清算纳粹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德国对历史的不计,德国在欧洲失去的领土最多,被驱逐的人口最多,可是他们并没有收复失土的打算。只是认为欧洲的强大就是自己的强大,申根区实现之后,欧洲通途,不用收复领土也可以去领土上走动,已经无意义了。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亚洲国家必须团结起来,搁置争议,共同创建一个和平的亚洲,并且彼此提携。亚洲国家之间大的争端没有,顶多就是几个小岛甚至是岛礁,本质上比欧洲的好解决多了。可是为什么闹得却这么大呢?
          这是每个亚洲国家心里的受害者意识决定的,由于长期的殖民历史,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极大的高压线,领土不可让步,让步就是汉奸。我们觉得我们是受害者,领土丝毫不让,其实菲律宾,越南,韩国,包括日本,他们国家人民也是觉得受气,觉得领土被中国强占了。所以都很难让步。这种怨气,是各国心里最深层次的自卑所决定的,也是最烂的一种心态。
        欧洲国家在世界大战之后,发现欧洲成了美苏竞技场,欧洲的话语权大幅下降了。欧洲各国搁置了争议,重建了欧洲。这是欧洲国家的一种骨子里的自信所决定,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是靠科技文化经济实力,而不是边角的几块土地。在这方面,非洲也做得很好,非洲国家独立后都遵循了1885年柏林会议殖民者划分的非洲版图,虽然这个划分非常愚蠢,很多民族被分割在不同国家,可是只要承认这个现状,那么非洲的基本的领土框架就稳定了,也就少了很多争端。非盟今天的联合程度,可能仅次于欧盟。
        承认现状,搁置争议,构建东亚共同体,是我觉得的最好办法。这个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日本这个国家骨子里看不起中国,这个国家只服强者。我上面说的一大堆,其实就是挑出日本产业发展的根本道理,希望我国引以为戒,尽快在产业上压倒日本。只有这样才能压倒日本。
         说这么多,并不是说这次钓鱼岛要让步,这次绝对不能让步。必须要让日本明白谁是亚洲的老大,他明白了之后,知道对中国的敬畏如同他对美国苏联的敬畏一样,我们再和他搞合作东亚共同体。中国日本本质都是被西方社会欺压和压迫生存空间的国家,日本更是属于被美国半占领的国家,不算是个主权国家,中国的未来的最大的麻烦,还是来至于西方世界,来至于我们和他们在市场资源和发展空间上的冲突。这方面,日本是可以和中国站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