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减少一天,四个现代化何时能达到?”那一年我们开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34:43



http://news.QQ.com  2009年01月19日11:08   新京报 http://news.qq.com/a/20091116/001545.htm

  2008年12月20日,促使双休日政策最终推广的原国家科委官员孔德涌在家度过了第1408个双休日。
360截图20121010195539859.jpg

  孔德涌说,一周五天工作制度的提出,源于学者们的出国考察。1986年,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率先提议实行双休日。

  “老胡经常出国考察,发现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实行五天工作制度,不但没有影响国家发展,反而拉动了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于是请示科委主任宋健,希望在国内实行五天工作制度。”孔德涌回忆,宋健批示可先行研究,同时划拨了课题经费。

  胡平的建议浮出水面后,质疑声音不断。当时最普遍的观点就是,“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度,尚感觉时间不够用,如果减少一天,四个现代化何时才能达到?”

  1987年,课题组有了初步调查结果,缩短工时不会影响国家建设。此外,80%的受访者对五天工作制表示了支持。

  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得到了科委主任宋健的支持,但一位副主任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搞的东西,在中国推行不适合。另外,国家还在建设期间,不应该减少工作时间。

  由于遭到反对,原计划上报国务院的五天工作制,在科委被否掉了。

  但因宋健的支持和孔德涌等人的努力,研究工作更加系统地展开。这次,研究人员兵分数路,进入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的大型国企,对六天工作制的效率比展开了全面统计。

  调查发现,国内一周六天工作制的效率并不高。比如,上班时间织毛衣、嗑瓜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上周六迟到早退等,工人实际的工作时间比实行五天工作制度的欧美国家还要少。

  小规模的五天工作试点,也在科委内部展开。尝试中发现,五天工作制非但没有影响工作成绩,得到充足休息的员工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1993年前后,孔德涌再次将实行五天工作制度的想法上报到科委,随后科委联合劳动部等部门向国务院汇报,后经全国人大讨论决定,从1994年开始实行隔周双休。

  1995年5月1日,双休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



1995年:双休日开始实行!想起来!内牛满面!

“这一年总地说来高兴的事挺多,身体不错,工作不错,心情也不错……”1995年,歌手孙悦的一首《心情不错》传唱大江南北、大街小巷。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这一年里最让人高兴的事莫过于上班族有了真正的“双休日”,中国劳动者休息的天数由此前的每年59天增至111天。

  以前,对于普通职工而言,每周只能在周日休息一天。这一天往往被人们称作“战斗的星期天”。在一天时间里,人们不但要搞卫生、买东西,还要走亲访友,经常是从早忙到晚。大家在星期一上班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觉周日比在单位上一天班还累。”

  其实,对于工时制的改革在上一年就已经开始试行了。1994年3月,我国对职工休息日进行调整:在原先每周休息一个星期天的基础上,每两周再休息一个星期六,老百姓将其形象地称作“大礼拜”(每周休息两天)和“小礼拜”(每周休息一天)。

  即便经历过一年多的“大小礼拜”,面对不期而至的双休日,一部分人仍感到很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于休息周期的不适应,特别是在开始阶段。1995年5月7日《青岛日报》的报道很有代表性:“昨天是第一个双休日,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一大早照常赶到单位。”

  另一个不适应表现在人们对双休日的利用方面。有些人在第一个双休日里并没有觉得特别轻松,倒是觉得很没意思,呆在家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青岛的公务员黎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1995年5月份,当传言中的双休日成为现实时,我身边的人都处在一种亢奋的情绪中。男职工开始相约一起喝酒、打牌,女同事则约着一起逛街购物。”像周围的很多同事一样,黎严的两天休息日也是“1+1”模式:拿出一天时间到夫妻双方父母家探望,置办下一周需要的生活用品;第二天,他带着女儿逛公园、爬崂山。

  黎严对双休日的分配方法很有代表性。在短暂的适应期后,人们很快地就感受到了双休日带来的巨大好处。在尽情享受每周多一天休息时间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盘算着如何更合理地利用双休日:朋友聚会、外出旅游、看电影……由此,双休日催生出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假日经济。

  当然,双休日只是推动假日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实际上,假日经济产生的基础是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只有人们有了消费的条件,才会形成消费的需求。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各种商品从非常短缺到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百姓居家过日子也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了“商品经济”。实行双休日之前,大家是有钱但没时间,之后则是既有钱也有时间。因此,在实行双休日之后出现假日经济热潮,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双休日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几乎都被涉及。除了作为假日经济支柱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彩票业,都在假日经济中分得了一杯羹。这些与消费息息相关的行业,大多是在1995年前后才逐渐进入乐人们的视野。我们无法设想,假如没有双休日,从1994年开始陆续进口的外国电影大片还能否那样火爆;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开始的国内足球和篮球职业联赛还能否会有那么多的球迷去关注……
http://www.02342.com/BBS/thread-81506-1-1.html


http://news.QQ.com  2009年01月19日11:08   新京报 http://news.qq.com/a/20091116/001545.htm

  2008年12月20日,促使双休日政策最终推广的原国家科委官员孔德涌在家度过了第1408个双休日。
360截图20121010195539859.jpg

  孔德涌说,一周五天工作制度的提出,源于学者们的出国考察。1986年,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率先提议实行双休日。

  “老胡经常出国考察,发现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实行五天工作制度,不但没有影响国家发展,反而拉动了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于是请示科委主任宋健,希望在国内实行五天工作制度。”孔德涌回忆,宋健批示可先行研究,同时划拨了课题经费。

  胡平的建议浮出水面后,质疑声音不断。当时最普遍的观点就是,“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度,尚感觉时间不够用,如果减少一天,四个现代化何时才能达到?”

  1987年,课题组有了初步调查结果,缩短工时不会影响国家建设。此外,80%的受访者对五天工作制表示了支持。

  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得到了科委主任宋健的支持,但一位副主任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搞的东西,在中国推行不适合。另外,国家还在建设期间,不应该减少工作时间。

  由于遭到反对,原计划上报国务院的五天工作制,在科委被否掉了。

  但因宋健的支持和孔德涌等人的努力,研究工作更加系统地展开。这次,研究人员兵分数路,进入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的大型国企,对六天工作制的效率比展开了全面统计。

  调查发现,国内一周六天工作制的效率并不高。比如,上班时间织毛衣、嗑瓜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上周六迟到早退等,工人实际的工作时间比实行五天工作制度的欧美国家还要少。

  小规模的五天工作试点,也在科委内部展开。尝试中发现,五天工作制非但没有影响工作成绩,得到充足休息的员工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1993年前后,孔德涌再次将实行五天工作制度的想法上报到科委,随后科委联合劳动部等部门向国务院汇报,后经全国人大讨论决定,从1994年开始实行隔周双休。

  1995年5月1日,双休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



1995年:双休日开始实行!想起来!内牛满面!

“这一年总地说来高兴的事挺多,身体不错,工作不错,心情也不错……”1995年,歌手孙悦的一首《心情不错》传唱大江南北、大街小巷。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这一年里最让人高兴的事莫过于上班族有了真正的“双休日”,中国劳动者休息的天数由此前的每年59天增至111天。

  以前,对于普通职工而言,每周只能在周日休息一天。这一天往往被人们称作“战斗的星期天”。在一天时间里,人们不但要搞卫生、买东西,还要走亲访友,经常是从早忙到晚。大家在星期一上班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觉周日比在单位上一天班还累。”

  其实,对于工时制的改革在上一年就已经开始试行了。1994年3月,我国对职工休息日进行调整:在原先每周休息一个星期天的基础上,每两周再休息一个星期六,老百姓将其形象地称作“大礼拜”(每周休息两天)和“小礼拜”(每周休息一天)。

  即便经历过一年多的“大小礼拜”,面对不期而至的双休日,一部分人仍感到很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于休息周期的不适应,特别是在开始阶段。1995年5月7日《青岛日报》的报道很有代表性:“昨天是第一个双休日,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一大早照常赶到单位。”

  另一个不适应表现在人们对双休日的利用方面。有些人在第一个双休日里并没有觉得特别轻松,倒是觉得很没意思,呆在家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青岛的公务员黎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1995年5月份,当传言中的双休日成为现实时,我身边的人都处在一种亢奋的情绪中。男职工开始相约一起喝酒、打牌,女同事则约着一起逛街购物。”像周围的很多同事一样,黎严的两天休息日也是“1+1”模式:拿出一天时间到夫妻双方父母家探望,置办下一周需要的生活用品;第二天,他带着女儿逛公园、爬崂山。

  黎严对双休日的分配方法很有代表性。在短暂的适应期后,人们很快地就感受到了双休日带来的巨大好处。在尽情享受每周多一天休息时间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盘算着如何更合理地利用双休日:朋友聚会、外出旅游、看电影……由此,双休日催生出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假日经济。

  当然,双休日只是推动假日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实际上,假日经济产生的基础是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只有人们有了消费的条件,才会形成消费的需求。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各种商品从非常短缺到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百姓居家过日子也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了“商品经济”。实行双休日之前,大家是有钱但没时间,之后则是既有钱也有时间。因此,在实行双休日之后出现假日经济热潮,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双休日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几乎都被涉及。除了作为假日经济支柱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彩票业,都在假日经济中分得了一杯羹。这些与消费息息相关的行业,大多是在1995年前后才逐渐进入乐人们的视野。我们无法设想,假如没有双休日,从1994年开始陆续进口的外国电影大片还能否那样火爆;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开始的国内足球和篮球职业联赛还能否会有那么多的球迷去关注……
http://www.02342.com/BBS/thread-81506-1-1.html
外国的双休日

  荷兰:人们双休日期间喜欢养花种草。他们特别喜爱郁金香,每逢双休日,青年恋人、中年夫妻、老年伴侣,常以一枝郁金香赠送对方,或双双携郁金香看望亲朋好友。

法国:人们喜欢在双休日做专题交谈——音乐、舞蹈、电影、戏剧、天文、地理、科技等常是人们的热门话题。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经常在双休日开家庭音乐会或专题音乐会,演唱世界名曲或自编的歌曲。

  美国:人们在双休日喜欢独往独来单独行动,范围再扩大也无非是恋人或夫妻式的双人行动,最大的队伍是一家人外出郊游。近年,美国流行一种名叫“周末农民”的休闲新时尚,即周末在庭院栽花种菜、研究家庭园艺技术。全家一起动手,努力使家园别具一格。

  德国:人们常进行体育运动和欣赏音乐、戏剧演出或摄影等活动,或到郊外旅游。还有人在双休日以鸡尾酒会的形式同亲朋好友相聚,共度愉快周末。周末的露天联欢也很有特色,人们在临时搭起的色彩缤纷的帐篷下,啜饮饮料,时而热烈交谈,时而沉醉在乐曲声中,时而翩翩起舞。

  澳大利亚:每逢双休日,家长喜爱带孩子到海边,或下海游泳,或在海滩上野炊、玩耍。在政府为人们搭建的度假公园里,很多人载歌载舞,一片欢声笑语。公园的一角是舞台,随时都有民间乐团演出,一些老人和孩子随着音乐尽情地舞蹈歌唱;舞台旁还有滑稽剧组,更多的人聚在那里享受欢乐。

  英国:人们喜欢在双休日读书看报和研究学问,往往因为一个概念或命题争得面红耳赤。然而,不论辩论结果如何,也总是忙里偷闲演奏一会儿风笛、钢琴、双簧管,或唱歌跳舞。

  韩国:许多人喜欢在双休日爬山和钓鱼,一些公司还为其职工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或社交活动,超市与商场双休日期间则延长营业时间,开展文化或其他主题活动并举办同消费有关的讲座等。

  俄罗斯:人们注重休闲,特别注重到郊外大自然中尽情舒展四肢,“疲劳”自己的身体。每到节假日,许多大城市开出专列,春季送人们到菜园、果园干活,夏季送他们去旅游,秋季送他们去采蘑菇,冬季送他们去滑雪。城里不少家庭在郊外都有别墅和土地,有的是私人财产;有的属国家所有,可定期租用。

  瑞典:瑞典湖泊很多,又有美丽的海水,双休日游泳给不少人带来快乐。当然,去乡村、树林玩儿也很有趣。“带薪休假”的惯例使瑞典公职人员其乐无穷。每年5个星期的假期,人们可自由选择休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