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读书笔记:从欧洲看东亚(续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5:14:04
由于麦金德的这种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划分,他的所谓中心地带,就是过去游牧民族放牧的地方。

这些地方,就是从中国的呼伦贝尔草原、蒙古草原、西西伯利亚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勒泰草原、中亚草原,到乌拉尔山以西的俄罗斯草原。

这里就是历史上的匈奴人、阿瓦尔人、马扎尔人、契丹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游牧之地。

也是游牧民族和边缘地带的农耕民族互相争斗的主要基地。

因此麦金德的世界历史,主要分为前哥伦布历史,和后哥伦布历史。

在前哥伦布时代,占据中心位置的游牧民族,和边缘位置农耕民族的互相消长,带来的向东、向南和向西的大迁徙,都是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主要原因。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游牧民族南侵的事件,主要是西晋的五胡、辽金蒙和满清三次入主中原。虽然第三次已经是后哥伦布时代,但是通过航海技术带来的技术进步,还没有在中国全面体现出来。

从欧洲的历史来看,主要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匈奴西迁带来的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的迁移,最终摧毁了西罗马帝国。

另一个是突厥的主体在中国被唐朝征服和汉化之后,突厥的别支,所谓九姓突厥中的一部塞尔柱突厥攻陷了东罗马帝国,后来建立了奥斯曼王朝。

把哥伦布航海作为历史的转折点,是因为游牧民族的总体衰落,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但是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唐朝中叶开始兴起的海上贸易,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陆地贸易的衰落。这样的话,从经济角度来讲,麦金德的中心地带,基本上成了落后地区。

而航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就在宋朝的时候,创立了真正的全球化的模式。这个就是中国人的产品制造,加上阿拉伯人航海,算是在一个更大的区域里面,基本上就是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到东非海岸,形成了以前地中海那样的海洋贸易体系。

当然这个时候,中心地区因为游牧民族领先的军事技术,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优势。

因此蒙古力量的兴起,基本上摧毁了海洋贸易体系,从而试图把全球化的贸易体系,从新回归于陆地。

而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在哥伦布这些欧洲人的努力下,从新树立了海洋贸易体系的优势。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讲,欧洲人在学习了中国的大炮和火药制造之后,在之后的发展中,已经慢慢地将大炮制造技术提高了很多。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次利用大炮应付游牧民族的著名战役。一次是南宋在重庆钓鱼山用大炮把蒙古可汗蒙哥给轰了,另一次是明朝在宁远城用大炮对付了努尔哈赤。

第二次的大炮,其实已经不是中国制造的,而是澳门的葡萄牙人将他们在海战中打沉的英国战舰上的大炮转送的。

这个时候,中国的大炮技术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其实很简单,大炮从城堡的防守武器,变成船上的进攻武器,那么其重量、精度等等,都必须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个时候的海洋大炮,再回到陆地,不光给袁崇焕长脸,而且当准格尔蒙古往北京打的时候,也给康熙长脸了。

那么在这样的军事和经济的双重逆势之下,出现的情况,就是边缘地带的国家,从以前受到侵袭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游牧民族,就开始改变为来自于更边缘地带的海洋国家了。

因此在地理地缘的认知上,我不赞成麦金德的地方,主要是必须考虑人文地缘的因素。

他的中心地带,因为不适合大规模的人类聚居(当然地球变暖的效应或许会改变这个局面),因此难以作为人类社会的中心地带来考虑。

因此这种观点,就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边缘国家,其实主要就是欧洲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和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而来自与麦金德的中心地带的国家,和来自于海洋边缘国家,其实主要是日本和英国,就成为压制边缘地带(Rimland)中心国家的主要力量。

而这种力量,又受到了来自更边缘的孤岛国家美国的支持。

所以看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战局,都是中心国家德国的崛起,遭到了边缘国家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压制。

这里,就要说明我和斯皮克曼观点的不同。

主要就是在俄罗斯的定位上,他是延续了麦金德的看法。

而我的看法,就是把俄罗斯看成相对于边缘地带中心国家的文化边缘国家。

我估计这种说法是有点绕口,其实就是说作为地缘中心的国家俄罗斯,其实是文化边缘国家。

而作为地缘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中国和法德意(如果是统一国家的话),其实是文化的中心的国家。

理解了这个,就知道英国的欧盟战略,就是拉美国进来,挡俄国出去,压住德国。

那么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美国的马汉的海权论,就是要靠强大的海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将辽阔的海洋,和各地方的咽喉要道,都控制住,从而让美国这个孤岛边缘国家,可以影响欧亚大陆的中心国家。

这个就是所谓离岸平衡术的精髓。因为这种控制,必须通过沿岸海洋国家英国,在欧洲平衡德法意,在亚洲,就需要日本,来平衡中国。

所以现在发生的中日在钓鱼岛上的博弈,和欧盟外长在德国带头下开整合会议,不许英国外长参加,就是这个大背景的框架之下发生的。

这里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就是中国就是相对于欧盟的亚盟。北京、上海和广州,就是柏林、巴黎和罗马。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美苏争霸,其实就是在欧洲争夺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霸权。而在中国的情况,就相对有些不同。

因为在苏联占领的东欧国家的地区,在欧洲的战略地位,相当于在中国的蒙古和满洲的地区。

在这里,边缘控制力量企图控制中国这个中心国家的争夺,以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的战争作为起点,以中国在朝鲜战场上阻击了美军过北纬38度线,到最后苏联势力退出东北作为结束。

在这里,中国这个中心国家,牢牢控制住了自己的命门,但是还是没有防止敌对力量,仍然呆在朝鲜半岛这个门户的南端。

而欧洲的情况,则比中国还有恶劣。因为中心国家没有完成政治整合,而东欧还掌握在边缘国家的手里。

这个局面,终于在最后以苏联腹背受敌,最终在阿富汗一战之后,这个外部的边缘力量,终于崩溃了。

美国的战略家们终于兴高采烈,欢庆胜利了。

这个就是没有看清,其实俄罗斯/苏联帝国,并不是麦金德和斯皮克曼认为的中心岛力量,而是边缘力量。

一旦这个力量崩溃,得益最大的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德国代表的欧洲中心区国家。

因为很简单,德国很快就统一了,然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盟和欧亚区正式登场了,然后东欧慢慢地被欧盟给吃到圣彼得堡的眼皮下面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9b7.html由于麦金德的这种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划分,他的所谓中心地带,就是过去游牧民族放牧的地方。

这些地方,就是从中国的呼伦贝尔草原、蒙古草原、西西伯利亚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勒泰草原、中亚草原,到乌拉尔山以西的俄罗斯草原。

这里就是历史上的匈奴人、阿瓦尔人、马扎尔人、契丹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游牧之地。

也是游牧民族和边缘地带的农耕民族互相争斗的主要基地。

因此麦金德的世界历史,主要分为前哥伦布历史,和后哥伦布历史。

在前哥伦布时代,占据中心位置的游牧民族,和边缘位置农耕民族的互相消长,带来的向东、向南和向西的大迁徙,都是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主要原因。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游牧民族南侵的事件,主要是西晋的五胡、辽金蒙和满清三次入主中原。虽然第三次已经是后哥伦布时代,但是通过航海技术带来的技术进步,还没有在中国全面体现出来。

从欧洲的历史来看,主要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匈奴西迁带来的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的迁移,最终摧毁了西罗马帝国。

另一个是突厥的主体在中国被唐朝征服和汉化之后,突厥的别支,所谓九姓突厥中的一部塞尔柱突厥攻陷了东罗马帝国,后来建立了奥斯曼王朝。

把哥伦布航海作为历史的转折点,是因为游牧民族的总体衰落,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但是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唐朝中叶开始兴起的海上贸易,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陆地贸易的衰落。这样的话,从经济角度来讲,麦金德的中心地带,基本上成了落后地区。

而航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就在宋朝的时候,创立了真正的全球化的模式。这个就是中国人的产品制造,加上阿拉伯人航海,算是在一个更大的区域里面,基本上就是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到东非海岸,形成了以前地中海那样的海洋贸易体系。

当然这个时候,中心地区因为游牧民族领先的军事技术,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优势。

因此蒙古力量的兴起,基本上摧毁了海洋贸易体系,从而试图把全球化的贸易体系,从新回归于陆地。

而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在哥伦布这些欧洲人的努力下,从新树立了海洋贸易体系的优势。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讲,欧洲人在学习了中国的大炮和火药制造之后,在之后的发展中,已经慢慢地将大炮制造技术提高了很多。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次利用大炮应付游牧民族的著名战役。一次是南宋在重庆钓鱼山用大炮把蒙古可汗蒙哥给轰了,另一次是明朝在宁远城用大炮对付了努尔哈赤。

第二次的大炮,其实已经不是中国制造的,而是澳门的葡萄牙人将他们在海战中打沉的英国战舰上的大炮转送的。

这个时候,中国的大炮技术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其实很简单,大炮从城堡的防守武器,变成船上的进攻武器,那么其重量、精度等等,都必须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个时候的海洋大炮,再回到陆地,不光给袁崇焕长脸,而且当准格尔蒙古往北京打的时候,也给康熙长脸了。

那么在这样的军事和经济的双重逆势之下,出现的情况,就是边缘地带的国家,从以前受到侵袭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游牧民族,就开始改变为来自于更边缘地带的海洋国家了。

因此在地理地缘的认知上,我不赞成麦金德的地方,主要是必须考虑人文地缘的因素。

他的中心地带,因为不适合大规模的人类聚居(当然地球变暖的效应或许会改变这个局面),因此难以作为人类社会的中心地带来考虑。

因此这种观点,就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边缘国家,其实主要就是欧洲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和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而来自与麦金德的中心地带的国家,和来自于海洋边缘国家,其实主要是日本和英国,就成为压制边缘地带(Rimland)中心国家的主要力量。

而这种力量,又受到了来自更边缘的孤岛国家美国的支持。

所以看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战局,都是中心国家德国的崛起,遭到了边缘国家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压制。

这里,就要说明我和斯皮克曼观点的不同。

主要就是在俄罗斯的定位上,他是延续了麦金德的看法。

而我的看法,就是把俄罗斯看成相对于边缘地带中心国家的文化边缘国家。

我估计这种说法是有点绕口,其实就是说作为地缘中心的国家俄罗斯,其实是文化边缘国家。

而作为地缘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中国和法德意(如果是统一国家的话),其实是文化的中心的国家。

理解了这个,就知道英国的欧盟战略,就是拉美国进来,挡俄国出去,压住德国。

那么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美国的马汉的海权论,就是要靠强大的海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将辽阔的海洋,和各地方的咽喉要道,都控制住,从而让美国这个孤岛边缘国家,可以影响欧亚大陆的中心国家。

这个就是所谓离岸平衡术的精髓。因为这种控制,必须通过沿岸海洋国家英国,在欧洲平衡德法意,在亚洲,就需要日本,来平衡中国。

所以现在发生的中日在钓鱼岛上的博弈,和欧盟外长在德国带头下开整合会议,不许英国外长参加,就是这个大背景的框架之下发生的。

这里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就是中国就是相对于欧盟的亚盟。北京、上海和广州,就是柏林、巴黎和罗马。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美苏争霸,其实就是在欧洲争夺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霸权。而在中国的情况,就相对有些不同。

因为在苏联占领的东欧国家的地区,在欧洲的战略地位,相当于在中国的蒙古和满洲的地区。

在这里,边缘控制力量企图控制中国这个中心国家的争夺,以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的战争作为起点,以中国在朝鲜战场上阻击了美军过北纬38度线,到最后苏联势力退出东北作为结束。

在这里,中国这个中心国家,牢牢控制住了自己的命门,但是还是没有防止敌对力量,仍然呆在朝鲜半岛这个门户的南端。

而欧洲的情况,则比中国还有恶劣。因为中心国家没有完成政治整合,而东欧还掌握在边缘国家的手里。

这个局面,终于在最后以苏联腹背受敌,最终在阿富汗一战之后,这个外部的边缘力量,终于崩溃了。

美国的战略家们终于兴高采烈,欢庆胜利了。

这个就是没有看清,其实俄罗斯/苏联帝国,并不是麦金德和斯皮克曼认为的中心岛力量,而是边缘力量。

一旦这个力量崩溃,得益最大的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德国代表的欧洲中心区国家。

因为很简单,德国很快就统一了,然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盟和欧亚区正式登场了,然后东欧慢慢地被欧盟给吃到圣彼得堡的眼皮下面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9b7.html
不错。
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和自己,
写得很好,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