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兔之争——比斯开湾海空对抗(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05:42


http://blog.huanqiu.com/captainleon/2012-09-27/2608820/

潜艇防空之缘起——详解比斯开湾海空对抗



1943年3月,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德国海军U-333号潜艇正利用夜色掩护通过比斯开湾前往北大西洋作战,途中突然遭遇一架英国皇家空军“威灵顿”式轰炸机。潜艇一时间无法下潜,仓促之中值得利用甲板上的防空炮对空射击,不久便将后者一举击落。无独有偶,当月通过比斯开湾执行战斗巡逻任务的德国海军U-338号潜艇在相近的地点再次击落一架“哈立法克斯”反潜机。当时的人们多半认为这只是有一两次独立的事件,因为大战爆发后也有几次潜艇遭遇飞机的战例,结果也是互有损伤。

但是不久,好运再次降临到德国人的头上,4月里,U-191号潜艇面对一架“解放者”式轰炸机奋起还击,将对方击伤后成功逃逸。当月还有另外两架“威灵顿”式反潜机被德国海军潜艇击落。

这一连串潜艇对空作战的成功引起了德军和盟军双方的注意。盟军开始收紧扼住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的绞索,而德国人也在思考如何给予盟军空中反潜力量更沉重而有效的打击。一场比斯开湾海空力量大对决就此即将拉开序幕。

“反击命令”的由来

比斯开湾位于北大西洋东北部,东临法国,南靠西班牙,面积19.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715米,最大深度5120米。比斯开湾的战略地位对于德国海军潜艇部队不言而喻,以比斯开湾各港口为基地,德军潜艇可大大缩短往返作战海域与基地之间的时间,使得潜艇在海上活动的时间大为增加,又可节约潜艇返回本土基地维护的时间,从而提高潜艇在航率,并能使德国本土的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新潜艇。战时共有超过75%的德国潜艇利用比斯开湾进出大西洋海域作战。丘吉尔曾言:大西洋战役是整个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无论在陆地、海上或空中发生的一切,最终都取决于大西洋战役的结局。毫无疑问,一切对于比斯开湾的海空封锁都令德军无法容忍。但自1942年起,情况开始对德军变的不利。

首先来看看1941到1943年春季间德国潜艇作战战绩统计情况:

1941年:击沉432艘,总吨位共计2171540吨;

1942年:击沉1160艘,总吨位共计6266215吨;

1943年5月:击沉314艘,总吨位共计1782628吨;

由此可见德国潜艇的战绩自1942年至1943年初有明显下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盟军ASV雷达探测装备的出现,德军虽很快研制和装备了“梅托克斯”雷达接收机,改善了潜艇夜间水面航行通过比斯开湾的成功率。回到本文开头,U-333号潜艇虽成功击落来袭飞机,但那一时期一系列类似的未有任何实现警报而突然在夜间准确出现在潜艇上空的盟军飞机引起了德军的注意,德军判断盟军可能装备了“梅托克斯”无法接收到的厘米波雷达信号,“利”式探照灯的出现也是原因之一。看来新的厘米波雷达接收机的研制势在必行,而潜艇出入比斯开湾的问题则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1943年5月1日,一项针对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的命令正式生效,该命令由海军上将邓尼茨亲自制订。这条被称作“第483号作战命令”便是“反击”命令,它的内容包括:当遭遇敌机(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下潜到安全深度)时,潜艇必须保持水面航行并尽力实施反击而不是通常策略下的紧急下潜。但同时也包括最大限度地利用夜间潜航通过比斯开湾。“反击命令”命令的下达,一方面是在新的雷达接收机设备装备部队前的权宜之策,一方面也是受了前文提到的潜艇对空作战成功战例的影响和鼓舞。

而实际上,最受这道命令鼓舞的并非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官兵,而是英国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的司令、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他认为,潜艇能够停留在水面对他而言最好不过,只要能击沉一艘潜艇损失一架飞机也值得,因为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手上的飞机比邓尼茨的潜艇多的多。

德国人则表现出一贯的信心和勇气,在潜艇船坞和码头里,大批VIIC潜艇加装了装甲炮台,并安装了20毫米和37毫米防空炮,组成潜艇新的强大对空攻击体系。德国人对潜艇的防空改装始于1942年8月,最早大量加装防空武器的潜艇是U-256号,该艇曾在1942年7月28日由基尔前往洛里昂途中被一架“惠特利”重创。而改装的目的在于引诱盟军飞机对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实施攻击,然后出其不意地倾泻对空火力将其击落。“反击命令”发布后,包括U-441、U-621、U-953号艇在内的多艘潜艇则被彻底改装成了防空潜艇,U-441号潜艇更是安装了新的37毫米自动防空炮、双联装和4联装20毫米火炮!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鱼雷的携带量减少到5枚。德国人相信具备强大防空火力的潜艇将有能力击退任何来自空中的攻击。




德国潜艇防空武器与盟军飞机反潜力量对比分析

盟军飞机的反潜力量

盟军对利用岸基航空兵、海军航空兵等空中力量进行反潜巡逻向来重视,针对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则制订了针锋相对的反潜作战计划,具体空中巡逻作战行动由岸基航空兵司令部统一指挥。而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包括“哈利法克斯”、B-24“解放者”、“惠特利”等轰炸机和反潜巡逻机,其主要性能和武器装备情况见下表:

型号        最大时速        最大航程        武器装备

“哈德逊”MK IV        457千米/小时        3995千米        1400磅炸弹;4挺7.7毫米机枪(2挺位于机首。2挺位于后部炮塔)

“威灵顿”B MK III        410千米/小时        3540千米        载弹2041千克;8挺7.7毫米机枪(2挺位于机首,4挺位于尾部炮塔,2挺位于机身两侧)

“惠特利”        357千米/小时        2650千米        5挺7.7毫米机枪(1挺位于机首,4挺位于尾部炮塔);载弹3175公斤。

“桑德兰”        343千米/小时        4340千米        10挺7.7毫米机枪、2挺12.7毫米机枪;载弹2250公斤(含深弹)

B-24“解放者”        346千米/小时        3381千米        10挺12.7毫米机枪;载弹4000公斤

“哈利法克斯”        325千米/小时        4475千米        10挺7.7毫米机枪;载弹5897公斤



英国皇家空军岸基航空兵司令部于1943年3月和4月相继启动了利用装备探照灯和厘米波雷达(德军直到次年10月才能够探测到这种雷达)的反潜飞机的“圈套”、“圈套2”和“扰乱”作战计划。在“圈套”作战行动中,115架作战飞机(包括“解放者”、“威灵顿”、“哈立法克斯”、“空中堡垒”、“桑德兰”、“惠特尼”以及“卡塔林那”)在西经7-10.5度间呈带圈状向西搜索,整个作战行动累积持续了1300小时。26次发现潜艇,15次发起攻击,击沉U-665号潜艇,击伤U-332号。在此期间共有41艘德军潜艇安全通过比斯开湾海域巡逻带圈。在“圈套2”作战行动中,盟军于4月5日到13日期间共出动85架飞机,在此期间仍有25艘德军潜艇通过同一巡逻带圈,英国皇家空军认为准确的数字应为28艘。在这980个小时的巡逻时间中,共有11次发现潜艇,其中大部分是在夜间。4艘潜艇遭到攻击,U-376号潜艇被击沉,U-465号被击伤。即使是动用了比上次行动更少的飞机,持续时间也更短,但战果并不比上次少。“扰乱”作战行动是“圈套2”作战行动的放大版,巡逻区域扩大到西经8.5度到12度之间。整个作战行动自4月13日起,海岸司令部共动用了131架作战飞机,其中仅有部分飞机装备有探照灯和厘米波雷达。

到4月底,共有81艘潜艇进出该巡逻区域。皇家空军飞机不分昼夜地飞行了2593个小时,总共36次发现潜艇,攻击了其中的22艘。U-332号潜艇被击沉,U-566号和U-437号遭重创被迫退出战斗巡逻任务。



细数德国潜艇防空武器

如前文所述,在大西洋作战的德军潜艇频繁遭到盟军飞机的空中袭击后,改装了大量防空武器的德军潜艇开始与盟军飞机放手一博,而德军潜艇的防空火力也着实强大。大战初期德国潜艇标准的防空武器是众所周知的C/30 20毫米口径单管炮,该炮最早用于VII型艇,通常安装在LC 30/27炮架上,德语里称“Flugabwehrkanone”,或简称“Flak”。该炮有两组扳机,分别用于单发射击和自动连射。可发射破甲弹、高爆弹和曳光弹,射速为每分钟280发,最大射程4800米,是大战期间德国潜艇的主力防空武器。而其改进型——Flak38则是安装在LM43U炮架上的双联装型,该炮由著名的毛瑟公司研制,使用弹药和射程与C/30基本相同,但射速提高到每分钟500发。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防空炮便是著名的37毫米Flak M42U防空炮,该炮来源于陆军使用的Flak 42野战炮,最早出现在1943年中期的德国潜艇上。该炮安装在LM42U炮架上,兼有采用单管和双联两种安装方式。由于体积较大影响潜艇航行稳定性,后者在VII型艇上安装较少。Flak M42U的射速为每分钟180发,最大射程6600米。Flak M42U炮威力巨大,据说命中单发炮弹即可击落一架单引擎飞机,对于B-24这样的四发大型飞机也只需数发即可予以击落。但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一则该炮防海水侵蚀能力欠佳,不利保养;二是射击故障率较高,可靠性差。

大量安装防空炮的同时,德国人对其使用的弹药也作了相应加强,1943年初开始使用的新20毫米防空炮弹药的装药量提高到接近原有的3倍,弹药爆炸威力也更大。

型号        Flak 30        Flak 38        Flak 42

投入使用时间        1930年        1938年        1942年

口径        20毫米        20毫米        37毫米

横向射界        360度        360度        360度

纵向俯仰        -2~+90度        -2~+90度        -10~+80度

射速        280        500        180

弹药重量        320克        320克        730克

弹匣容量        20/40发        20/40发

重装弹时间        5.5秒        5.5秒

制式        自动        自动        自动

有效射程        4800米        4800米        6600米

1939到1940年间,德国潜艇上的防空武器都是被安装在指挥塔后方的平台上,防空炮的射击方位一般位于潜艇的后上半球,实战证明这种配置方式效果不佳。为了在“反击命令”下取得更好的战果,德国人开始多次改造潜艇的指挥塔以充分发挥防空炮的火力,经过防空改装的潜艇称之为“U-Flak”。以下是几种德国潜艇防空炮炮塔的火力配置方案:

I型炮塔

这种炮塔方案实际上拓宽了潜艇的指挥塔以便安装两挺双联12.2毫米高射机枪及一门标准的20毫米防空炮。这种配置常见于1942年秋至1943年秋的地中海作战的潜艇中。

II型炮塔

在这种炮塔方案里,潜艇指挥塔和附加的炮塔平台上各安装一门20毫米C/38防空炮,这一方案仅是过渡型方案,首次应用是在1942年11月的IXC/40型和VIIC型艇上,接受这种改装的潜艇是U-193号、U-237号和U-995号艇。

III型炮塔

这种方案实际上仅拓宽了潜艇的指挥塔,上面安装2门20毫米C/38防空炮,主要应用于VIID型艇。这一方案主要考虑到该型艇因执行布雷的特殊任务而在指挥塔后设计的布雷舱,故而无法设计安装附加的炮塔。

IV型炮塔

主要应用在1944年以后的VIIC型艇上,这种配置使用了安装在LM 42U炮塔上的37毫米口径全自动M42U防空炮以及安装在双联LM 43U炮架上的双联装20毫米口径38M II防空炮。

其他防空火力方案还包括拆除37毫米口径防空炮而加装四联装20毫米38/43U防空炮的炮塔方案等,但所见较少。



比斯开湾的U艇防空作战

尽管防空火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但根据1943年初作战中的经验教训,邓尼茨于6月初对反击命令作出了少许修正,命令以2至5艘潜艇组成艇群,白天以水面航行状态通过比斯开湾,一旦遭遇英军飞机不得下潜,而是各艇联合组织起对空火力还击,夜间则以规定的航速潜航,白天再浮出水面恢复队形,直至通过比斯开湾。为次,邓尼茨还尽可能地派出飞机实施空中掩护。

新战术开始实行后最初效果还不错,6月初接连有两个艇群安全通过比斯开湾。但6月12日由5艘潜艇组成的艇群在通过比斯开湾时遭遇4架盟军飞机并与之展开激战,德军2艘潜艇遭重创后被迫返航,盟军1架飞机被击伤;6月13日,又一个由5艘潜艇组成的艇群被一架“惠灵顿”飞机发现,战斗中德军U-564号潜艇被击沉。

邓尼茨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潜艇并不适宜主动与盟军飞机发生对抗。于是在6月中旬再次下达命令,命令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仅在必要时(如充电)采用水面航行,其余时间均利用潜航方式通过比斯开湾。与盟军飞机的交火则只仅限于情急之下。

很快,盟军也于6月下旬起改变了战术,新的空中反潜力量将是以7架飞机组成的反潜战斗群每天三次在德军潜艇通过比斯开湾进入大西洋的必经航线上进行平行搜索,每架飞机巡逻区域在200公里内。若有飞机发现潜艇,便实施跟踪并报告基地指挥部,指挥部则立即命令其他飞机或通知水面舰艇实施协同攻击。

盟军的反潜措施逐渐发挥威力。6月共发现潜艇57艘,攻击26艘,击沉2艘。7月20日,英军1架“解放者”反潜飞机发现并击伤1艘潜艇;7月30日,又一架“解放者”飞机发现了德军一个3艘潜艇组成的艇群正在比斯开湾内以水面状态航行,随即有6架飞机赶到实施了攻击,击沉2艘、击伤1艘。7月发现潜艇80艘,击沉11艘,6艘被击伤,而盟军仅损失飞机14架,其中8架是被潜艇击落,另6架被德军战斗机击落。

进入8月,德军潜艇的损失节节攀升,仅8月1日和2日,就有4艘潜艇被击沉。邓尼茨被迫于8月2日下令比斯开湾港口内的潜艇暂停出海,刚刚出港的6艘潜艇也被紧急召回,4艘返航的潜艇分散行动,只能在夜间浮出水面充电,并尽可能沿海岸航行,以借助海岸的掩护减少被雷达发现的机率——“反击命令”就此正式宣告作废。尽管如此,许多德军潜艇指挥官仍然认为潜艇对飞机的反击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后,德军潜艇与盟军飞机的激烈对抗仍在继续,到战争结束为止,又有80多架盟军飞机被潜艇击落。

1943年4月至8月初,盟军岸基航空反潜力量共击沉德国潜艇26艘,击伤17艘。无论如何,盟军的空中反潜作战无疑实现了将德军潜艇有效封锁在比斯开湾之内的目的。

1943年3月至8月间德国潜艇和盟军反潜飞机损失情况

时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德军潜艇损失        2艘        2艘        8艘        2艘        11艘        4艘

盟军飞机损失        1架        3架        6架        6架        8架        17架

关于德军潜艇比斯开湾防空反击作战的几点思考

根据数据统计,大战期间在执行战斗巡逻任务时损失的德国潜艇中约有半数以上是被盟军飞机击沉。英国皇家空军岸基航空兵司令部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大战期间被盟军飞机击沉的潜艇达220艘,而盟军为此也损失了约700架飞机(包括击落和击伤)。尽管数据未必确切,但足可见盟军空中反潜力量对德国潜艇威胁之巨大,一方面也说明一定的防空力量是潜艇的必要装备。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国潜艇与盟军空中反潜力量之间的对抗愈发激烈,1939至1941年间,被飞机击沉的德国潜艇仅为2艘,而多数反潜飞机击沉潜艇的战果都是1942年以后所取得。面对盟军强大的空中反潜力量,尽管邓尼茨从武器装备和战术对策上都制订和改进了一系列措施,但比斯开湾海域的潜艇防空作战还是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从1943年11月起,先前经过改装用于防空作战的潜艇全部被改回原来的常规配置,德国潜艇在整个大西洋战场上的作战也逐渐走向衰落。

由“反击命令”引发的空中反潜和潜艇防空作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反击命令”缘何遭到失败,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武器性能本身的差异

以德国海军VIIC型潜艇为例,该型潜艇排水量1070吨,艇长67.1米,宽6.2米,水面最大航速为17.7节,水下最大航速为7.6节。对于盟军的空中反潜飞机而言,这实在是一个体积巨大而行动缓慢的极好攻击目标。而盟军飞机的飞行速度一般在每小时350公里以上,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则更高。

从探测系统对比。反潜飞机对潜探测包括目视、雷达、声纳(浮标)、磁探仪等多种手段,探测能力强;而潜艇对空观察手段有雷达、潜望镜等,潜艇对空探测能力差。必要的雷达信号探测设备的研究开发也较盟军滞后。

从机动性上讲,潜艇在海面和水下航行时,转向不灵活,上浮和下潜动作较缓慢,遇到空中攻击时规避不及,而盟军反潜飞机则可利用广阔空域以及气象条件如云层掩护展开攻击。从攻击的时机、方式和方位角度上都较潜艇占有绝对的优势。

就攻击火力而言,德军潜艇主要装备的是20毫米和37毫米防空炮,其双联装和4联装防空炮火力强大,尤其是Flak 38更具有射速高的优点(500发/分钟),在瞬间开火时具有良好的突然性和火力覆盖毁伤效果,但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难以进行精确瞄准射击。同时,受使用环境和条件的局限,防空炮易受海水和潮湿空气侵蚀,在实际使用中故障率较高,作战中常有射击使卡弹和炮塔转动不灵的报告。另外单一的小口径防空火力也不如水面舰艇的对空射击效果好。而盟军反潜飞机的武器选择更具有多样化的优势,除了机身安装的机枪火力以外,更可在较高的高度或较远的距离上实施机枪扫射、炸弹和深弹攻击,后者除了直接命中可造成直接损伤外,近距离的爆炸也能对潜艇甲板和指挥塔上的人员造成杀伤,攻击能力远较潜艇强大,且一波攻击后可立即实施空中机动以规避潜艇的对空火力。以U-441号潜艇为例,1943年7月8日,经防空改装的U-441号艇在出海不久即遭遇3架英军战斗机,艇长哈特曼没有下令下潜而是命令炮手就位,准备与英机对抗。潜艇虽然火力猛烈,但当时海上风浪较大,飞机的扫射异常准确,一阵对射之后,潜艇甲板上的军官和炮手非死即伤,包括艇长在内共死10人,伤13人,仅在艇上军医的镇定指挥下潜艇迅速下潜才避免被击沉。

战术运用上的差异

经过一系列潜艇与盟军反潜飞机的对抗,邓尼茨也很快意识到潜艇的设计初衷绝非有效应对来自空中的打击,在水面航行状态时被飞机发现,唯一的选择乃是迅速下潜逃离而非主动攻击对方,停留在水面对空射击的唯一理由仅是在迫不得已来不及下潜时。潜艇的首要作战使命仍然是攻击敌水面护航船队和重要水面作战目标。而遂行这一战术任务的重要一环是来自空中的掩护和火力支援,不幸的是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均未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1941年1月,邓尼茨曾在最高参谋部得到一个大队的远程侦察机,这竟遭致时任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的不满,直到1942年下半年,潜艇部队才有得到24架战斗机的支援。而这些飞机对于掩护出入比斯开湾作战的潜艇是远远不够的。

相比之下盟军的空中反潜力量则优厚的多。截止1943年3月,隶属英国皇家空军岸基防空兵第19飞行大队是作为比斯湾海域搜索和攻击德军潜艇的主要力量,当时该大队的实力已是150余架反潜巡逻机,每天均有超过20架的飞机在比斯湾海域上空搜索巡逻。反潜搜索的密度和强度相当高,德国潜艇被盟军飞机发现的几率很高,安全通过比斯开湾的难度很大。与次同时,盟军还采用了前文提到的类似“狼群”的集群战术,在发现和攻击德国潜艇的能力上都较以前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反例可以很好的解释空中支援的重要性。1943年8月2日起,英军第19大队在比斯开湾西北海域开始发起代号“扰乱”的反潜空中战役,以阻止德军潜艇通过西班牙海域。德国空军应海军要求派出了He-177远程战斗轰炸机实施空中掩护,在此期间,英军总共损失了17架反潜飞机和6架战斗机。而8月里的德国潜艇在比斯开湾的损失数量仅为4艘。

双方的几点局限

由于在“反击命令”作用下的多数德国潜艇进行了防空火力的加强改装,除了在艇上增加双联装和4联装防空炮和机枪外,还设计了安装有12毫米防弹装甲板的射击炮塔。这样一来带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潜艇的排水量有所增加,为了平衡这一不利影响,这类防空型潜艇的燃油储量和鱼雷携带数量都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指挥塔和甲板上的附加炮塔的存在,使得潜艇在航行期间的稳定性和适航力也受到很大影响。上述不利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这些潜艇的作战使用,使之并不适宜执行通常的远洋战斗巡逻任务。从作战结果来看,安装大量防空武器的潜艇并不比通常安装防空火炮的潜艇战绩更优,所有经过专门改装的“U-Flak”仅取得击落2架盟军飞机的战果。

从盟军方面来看,如何有效发现和击沉德军潜艇,对后者的早期探测是关键。盟军的厘米波雷达可在12英里的距离上发现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在横渡比斯开湾时被击沉的德军潜艇中,多数是由装有“利”式探照灯和ASV III型雷达的盟军飞机击沉的。飞机频繁地进行夜间攻击,而德国的“梅托克斯”接收机却未能发现,体现了这种雷达的有效性。但是不久,德国人就改变了战术采用夜间潜航并利用水下通气管通过比斯开湾。对于用于探测这些安装了通气管的德国潜艇时,盟军的机载雷达就显得极大不足。即便是经过改进的ASV X雷达,能够探测到通气管的最大距离仅为3英里,而且要在海面绝对平静时。但多数装有通气管的德国潜艇都在近海沿岸活动的,这一带海面条件一向不佳。而原计划利用灵敏的ASV X雷达去发现伸出通气管的德国潜艇,而得到的却往往是来自鲸和残骸的假信号。

后记

综上所述,在应对空中反潜力量时,潜艇具有一边倒的劣势,二战期间比斯开湾海空对抗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从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潜艇防空的话题。在航空反潜和防空导弹日益发展的今天,潜艇被重新赋予了防空作战能力,潜射导弹就是在这一概念下迅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潜艇对空作战武器。随着潜艇防空技术的进步,空优潜劣的格局可能会改变,潜艇对空攻击将成为潜艇作战的新课题。(已载《闪电战》2006年第14期)

http://blog.huanqiu.com/captainleon/2012-09-27/2608820/

潜艇防空之缘起——详解比斯开湾海空对抗



1943年3月,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德国海军U-333号潜艇正利用夜色掩护通过比斯开湾前往北大西洋作战,途中突然遭遇一架英国皇家空军“威灵顿”式轰炸机。潜艇一时间无法下潜,仓促之中值得利用甲板上的防空炮对空射击,不久便将后者一举击落。无独有偶,当月通过比斯开湾执行战斗巡逻任务的德国海军U-338号潜艇在相近的地点再次击落一架“哈立法克斯”反潜机。当时的人们多半认为这只是有一两次独立的事件,因为大战爆发后也有几次潜艇遭遇飞机的战例,结果也是互有损伤。

但是不久,好运再次降临到德国人的头上,4月里,U-191号潜艇面对一架“解放者”式轰炸机奋起还击,将对方击伤后成功逃逸。当月还有另外两架“威灵顿”式反潜机被德国海军潜艇击落。

这一连串潜艇对空作战的成功引起了德军和盟军双方的注意。盟军开始收紧扼住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的绞索,而德国人也在思考如何给予盟军空中反潜力量更沉重而有效的打击。一场比斯开湾海空力量大对决就此即将拉开序幕。

“反击命令”的由来

比斯开湾位于北大西洋东北部,东临法国,南靠西班牙,面积19.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715米,最大深度5120米。比斯开湾的战略地位对于德国海军潜艇部队不言而喻,以比斯开湾各港口为基地,德军潜艇可大大缩短往返作战海域与基地之间的时间,使得潜艇在海上活动的时间大为增加,又可节约潜艇返回本土基地维护的时间,从而提高潜艇在航率,并能使德国本土的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新潜艇。战时共有超过75%的德国潜艇利用比斯开湾进出大西洋海域作战。丘吉尔曾言:大西洋战役是整个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无论在陆地、海上或空中发生的一切,最终都取决于大西洋战役的结局。毫无疑问,一切对于比斯开湾的海空封锁都令德军无法容忍。但自1942年起,情况开始对德军变的不利。

首先来看看1941到1943年春季间德国潜艇作战战绩统计情况:

1941年:击沉432艘,总吨位共计2171540吨;

1942年:击沉1160艘,总吨位共计6266215吨;

1943年5月:击沉314艘,总吨位共计1782628吨;

由此可见德国潜艇的战绩自1942年至1943年初有明显下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盟军ASV雷达探测装备的出现,德军虽很快研制和装备了“梅托克斯”雷达接收机,改善了潜艇夜间水面航行通过比斯开湾的成功率。回到本文开头,U-333号潜艇虽成功击落来袭飞机,但那一时期一系列类似的未有任何实现警报而突然在夜间准确出现在潜艇上空的盟军飞机引起了德军的注意,德军判断盟军可能装备了“梅托克斯”无法接收到的厘米波雷达信号,“利”式探照灯的出现也是原因之一。看来新的厘米波雷达接收机的研制势在必行,而潜艇出入比斯开湾的问题则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1943年5月1日,一项针对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的命令正式生效,该命令由海军上将邓尼茨亲自制订。这条被称作“第483号作战命令”便是“反击”命令,它的内容包括:当遭遇敌机(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下潜到安全深度)时,潜艇必须保持水面航行并尽力实施反击而不是通常策略下的紧急下潜。但同时也包括最大限度地利用夜间潜航通过比斯开湾。“反击命令”命令的下达,一方面是在新的雷达接收机设备装备部队前的权宜之策,一方面也是受了前文提到的潜艇对空作战成功战例的影响和鼓舞。

而实际上,最受这道命令鼓舞的并非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官兵,而是英国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的司令、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他认为,潜艇能够停留在水面对他而言最好不过,只要能击沉一艘潜艇损失一架飞机也值得,因为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手上的飞机比邓尼茨的潜艇多的多。

德国人则表现出一贯的信心和勇气,在潜艇船坞和码头里,大批VIIC潜艇加装了装甲炮台,并安装了20毫米和37毫米防空炮,组成潜艇新的强大对空攻击体系。德国人对潜艇的防空改装始于1942年8月,最早大量加装防空武器的潜艇是U-256号,该艇曾在1942年7月28日由基尔前往洛里昂途中被一架“惠特利”重创。而改装的目的在于引诱盟军飞机对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实施攻击,然后出其不意地倾泻对空火力将其击落。“反击命令”发布后,包括U-441、U-621、U-953号艇在内的多艘潜艇则被彻底改装成了防空潜艇,U-441号潜艇更是安装了新的37毫米自动防空炮、双联装和4联装20毫米火炮!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鱼雷的携带量减少到5枚。德国人相信具备强大防空火力的潜艇将有能力击退任何来自空中的攻击。




德国潜艇防空武器与盟军飞机反潜力量对比分析

盟军飞机的反潜力量

盟军对利用岸基航空兵、海军航空兵等空中力量进行反潜巡逻向来重视,针对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则制订了针锋相对的反潜作战计划,具体空中巡逻作战行动由岸基航空兵司令部统一指挥。而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包括“哈利法克斯”、B-24“解放者”、“惠特利”等轰炸机和反潜巡逻机,其主要性能和武器装备情况见下表:

型号        最大时速        最大航程        武器装备

“哈德逊”MK IV        457千米/小时        3995千米        1400磅炸弹;4挺7.7毫米机枪(2挺位于机首。2挺位于后部炮塔)

“威灵顿”B MK III        410千米/小时        3540千米        载弹2041千克;8挺7.7毫米机枪(2挺位于机首,4挺位于尾部炮塔,2挺位于机身两侧)

“惠特利”        357千米/小时        2650千米        5挺7.7毫米机枪(1挺位于机首,4挺位于尾部炮塔);载弹3175公斤。

“桑德兰”        343千米/小时        4340千米        10挺7.7毫米机枪、2挺12.7毫米机枪;载弹2250公斤(含深弹)

B-24“解放者”        346千米/小时        3381千米        10挺12.7毫米机枪;载弹4000公斤

“哈利法克斯”        325千米/小时        4475千米        10挺7.7毫米机枪;载弹5897公斤



英国皇家空军岸基航空兵司令部于1943年3月和4月相继启动了利用装备探照灯和厘米波雷达(德军直到次年10月才能够探测到这种雷达)的反潜飞机的“圈套”、“圈套2”和“扰乱”作战计划。在“圈套”作战行动中,115架作战飞机(包括“解放者”、“威灵顿”、“哈立法克斯”、“空中堡垒”、“桑德兰”、“惠特尼”以及“卡塔林那”)在西经7-10.5度间呈带圈状向西搜索,整个作战行动累积持续了1300小时。26次发现潜艇,15次发起攻击,击沉U-665号潜艇,击伤U-332号。在此期间共有41艘德军潜艇安全通过比斯开湾海域巡逻带圈。在“圈套2”作战行动中,盟军于4月5日到13日期间共出动85架飞机,在此期间仍有25艘德军潜艇通过同一巡逻带圈,英国皇家空军认为准确的数字应为28艘。在这980个小时的巡逻时间中,共有11次发现潜艇,其中大部分是在夜间。4艘潜艇遭到攻击,U-376号潜艇被击沉,U-465号被击伤。即使是动用了比上次行动更少的飞机,持续时间也更短,但战果并不比上次少。“扰乱”作战行动是“圈套2”作战行动的放大版,巡逻区域扩大到西经8.5度到12度之间。整个作战行动自4月13日起,海岸司令部共动用了131架作战飞机,其中仅有部分飞机装备有探照灯和厘米波雷达。

到4月底,共有81艘潜艇进出该巡逻区域。皇家空军飞机不分昼夜地飞行了2593个小时,总共36次发现潜艇,攻击了其中的22艘。U-332号潜艇被击沉,U-566号和U-437号遭重创被迫退出战斗巡逻任务。



细数德国潜艇防空武器

如前文所述,在大西洋作战的德军潜艇频繁遭到盟军飞机的空中袭击后,改装了大量防空武器的德军潜艇开始与盟军飞机放手一博,而德军潜艇的防空火力也着实强大。大战初期德国潜艇标准的防空武器是众所周知的C/30 20毫米口径单管炮,该炮最早用于VII型艇,通常安装在LC 30/27炮架上,德语里称“Flugabwehrkanone”,或简称“Flak”。该炮有两组扳机,分别用于单发射击和自动连射。可发射破甲弹、高爆弹和曳光弹,射速为每分钟280发,最大射程4800米,是大战期间德国潜艇的主力防空武器。而其改进型——Flak38则是安装在LM43U炮架上的双联装型,该炮由著名的毛瑟公司研制,使用弹药和射程与C/30基本相同,但射速提高到每分钟500发。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防空炮便是著名的37毫米Flak M42U防空炮,该炮来源于陆军使用的Flak 42野战炮,最早出现在1943年中期的德国潜艇上。该炮安装在LM42U炮架上,兼有采用单管和双联两种安装方式。由于体积较大影响潜艇航行稳定性,后者在VII型艇上安装较少。Flak M42U的射速为每分钟180发,最大射程6600米。Flak M42U炮威力巨大,据说命中单发炮弹即可击落一架单引擎飞机,对于B-24这样的四发大型飞机也只需数发即可予以击落。但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一则该炮防海水侵蚀能力欠佳,不利保养;二是射击故障率较高,可靠性差。

大量安装防空炮的同时,德国人对其使用的弹药也作了相应加强,1943年初开始使用的新20毫米防空炮弹药的装药量提高到接近原有的3倍,弹药爆炸威力也更大。

型号        Flak 30        Flak 38        Flak 42

投入使用时间        1930年        1938年        1942年

口径        20毫米        20毫米        37毫米

横向射界        360度        360度        360度

纵向俯仰        -2~+90度        -2~+90度        -10~+80度

射速        280        500        180

弹药重量        320克        320克        730克

弹匣容量        20/40发        20/40发

重装弹时间        5.5秒        5.5秒

制式        自动        自动        自动

有效射程        4800米        4800米        6600米

1939到1940年间,德国潜艇上的防空武器都是被安装在指挥塔后方的平台上,防空炮的射击方位一般位于潜艇的后上半球,实战证明这种配置方式效果不佳。为了在“反击命令”下取得更好的战果,德国人开始多次改造潜艇的指挥塔以充分发挥防空炮的火力,经过防空改装的潜艇称之为“U-Flak”。以下是几种德国潜艇防空炮炮塔的火力配置方案:

I型炮塔

这种炮塔方案实际上拓宽了潜艇的指挥塔以便安装两挺双联12.2毫米高射机枪及一门标准的20毫米防空炮。这种配置常见于1942年秋至1943年秋的地中海作战的潜艇中。

II型炮塔

在这种炮塔方案里,潜艇指挥塔和附加的炮塔平台上各安装一门20毫米C/38防空炮,这一方案仅是过渡型方案,首次应用是在1942年11月的IXC/40型和VIIC型艇上,接受这种改装的潜艇是U-193号、U-237号和U-995号艇。

III型炮塔

这种方案实际上仅拓宽了潜艇的指挥塔,上面安装2门20毫米C/38防空炮,主要应用于VIID型艇。这一方案主要考虑到该型艇因执行布雷的特殊任务而在指挥塔后设计的布雷舱,故而无法设计安装附加的炮塔。

IV型炮塔

主要应用在1944年以后的VIIC型艇上,这种配置使用了安装在LM 42U炮塔上的37毫米口径全自动M42U防空炮以及安装在双联LM 43U炮架上的双联装20毫米口径38M II防空炮。

其他防空火力方案还包括拆除37毫米口径防空炮而加装四联装20毫米38/43U防空炮的炮塔方案等,但所见较少。



比斯开湾的U艇防空作战

尽管防空火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但根据1943年初作战中的经验教训,邓尼茨于6月初对反击命令作出了少许修正,命令以2至5艘潜艇组成艇群,白天以水面航行状态通过比斯开湾,一旦遭遇英军飞机不得下潜,而是各艇联合组织起对空火力还击,夜间则以规定的航速潜航,白天再浮出水面恢复队形,直至通过比斯开湾。为次,邓尼茨还尽可能地派出飞机实施空中掩护。

新战术开始实行后最初效果还不错,6月初接连有两个艇群安全通过比斯开湾。但6月12日由5艘潜艇组成的艇群在通过比斯开湾时遭遇4架盟军飞机并与之展开激战,德军2艘潜艇遭重创后被迫返航,盟军1架飞机被击伤;6月13日,又一个由5艘潜艇组成的艇群被一架“惠灵顿”飞机发现,战斗中德军U-564号潜艇被击沉。

邓尼茨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潜艇并不适宜主动与盟军飞机发生对抗。于是在6月中旬再次下达命令,命令通过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仅在必要时(如充电)采用水面航行,其余时间均利用潜航方式通过比斯开湾。与盟军飞机的交火则只仅限于情急之下。

很快,盟军也于6月下旬起改变了战术,新的空中反潜力量将是以7架飞机组成的反潜战斗群每天三次在德军潜艇通过比斯开湾进入大西洋的必经航线上进行平行搜索,每架飞机巡逻区域在200公里内。若有飞机发现潜艇,便实施跟踪并报告基地指挥部,指挥部则立即命令其他飞机或通知水面舰艇实施协同攻击。

盟军的反潜措施逐渐发挥威力。6月共发现潜艇57艘,攻击26艘,击沉2艘。7月20日,英军1架“解放者”反潜飞机发现并击伤1艘潜艇;7月30日,又一架“解放者”飞机发现了德军一个3艘潜艇组成的艇群正在比斯开湾内以水面状态航行,随即有6架飞机赶到实施了攻击,击沉2艘、击伤1艘。7月发现潜艇80艘,击沉11艘,6艘被击伤,而盟军仅损失飞机14架,其中8架是被潜艇击落,另6架被德军战斗机击落。

进入8月,德军潜艇的损失节节攀升,仅8月1日和2日,就有4艘潜艇被击沉。邓尼茨被迫于8月2日下令比斯开湾港口内的潜艇暂停出海,刚刚出港的6艘潜艇也被紧急召回,4艘返航的潜艇分散行动,只能在夜间浮出水面充电,并尽可能沿海岸航行,以借助海岸的掩护减少被雷达发现的机率——“反击命令”就此正式宣告作废。尽管如此,许多德军潜艇指挥官仍然认为潜艇对飞机的反击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后,德军潜艇与盟军飞机的激烈对抗仍在继续,到战争结束为止,又有80多架盟军飞机被潜艇击落。

1943年4月至8月初,盟军岸基航空反潜力量共击沉德国潜艇26艘,击伤17艘。无论如何,盟军的空中反潜作战无疑实现了将德军潜艇有效封锁在比斯开湾之内的目的。

1943年3月至8月间德国潜艇和盟军反潜飞机损失情况

时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德军潜艇损失        2艘        2艘        8艘        2艘        11艘        4艘

盟军飞机损失        1架        3架        6架        6架        8架        17架

关于德军潜艇比斯开湾防空反击作战的几点思考

根据数据统计,大战期间在执行战斗巡逻任务时损失的德国潜艇中约有半数以上是被盟军飞机击沉。英国皇家空军岸基航空兵司令部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大战期间被盟军飞机击沉的潜艇达220艘,而盟军为此也损失了约700架飞机(包括击落和击伤)。尽管数据未必确切,但足可见盟军空中反潜力量对德国潜艇威胁之巨大,一方面也说明一定的防空力量是潜艇的必要装备。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国潜艇与盟军空中反潜力量之间的对抗愈发激烈,1939至1941年间,被飞机击沉的德国潜艇仅为2艘,而多数反潜飞机击沉潜艇的战果都是1942年以后所取得。面对盟军强大的空中反潜力量,尽管邓尼茨从武器装备和战术对策上都制订和改进了一系列措施,但比斯开湾海域的潜艇防空作战还是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从1943年11月起,先前经过改装用于防空作战的潜艇全部被改回原来的常规配置,德国潜艇在整个大西洋战场上的作战也逐渐走向衰落。

由“反击命令”引发的空中反潜和潜艇防空作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反击命令”缘何遭到失败,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武器性能本身的差异

以德国海军VIIC型潜艇为例,该型潜艇排水量1070吨,艇长67.1米,宽6.2米,水面最大航速为17.7节,水下最大航速为7.6节。对于盟军的空中反潜飞机而言,这实在是一个体积巨大而行动缓慢的极好攻击目标。而盟军飞机的飞行速度一般在每小时350公里以上,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则更高。

从探测系统对比。反潜飞机对潜探测包括目视、雷达、声纳(浮标)、磁探仪等多种手段,探测能力强;而潜艇对空观察手段有雷达、潜望镜等,潜艇对空探测能力差。必要的雷达信号探测设备的研究开发也较盟军滞后。

从机动性上讲,潜艇在海面和水下航行时,转向不灵活,上浮和下潜动作较缓慢,遇到空中攻击时规避不及,而盟军反潜飞机则可利用广阔空域以及气象条件如云层掩护展开攻击。从攻击的时机、方式和方位角度上都较潜艇占有绝对的优势。

就攻击火力而言,德军潜艇主要装备的是20毫米和37毫米防空炮,其双联装和4联装防空炮火力强大,尤其是Flak 38更具有射速高的优点(500发/分钟),在瞬间开火时具有良好的突然性和火力覆盖毁伤效果,但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难以进行精确瞄准射击。同时,受使用环境和条件的局限,防空炮易受海水和潮湿空气侵蚀,在实际使用中故障率较高,作战中常有射击使卡弹和炮塔转动不灵的报告。另外单一的小口径防空火力也不如水面舰艇的对空射击效果好。而盟军反潜飞机的武器选择更具有多样化的优势,除了机身安装的机枪火力以外,更可在较高的高度或较远的距离上实施机枪扫射、炸弹和深弹攻击,后者除了直接命中可造成直接损伤外,近距离的爆炸也能对潜艇甲板和指挥塔上的人员造成杀伤,攻击能力远较潜艇强大,且一波攻击后可立即实施空中机动以规避潜艇的对空火力。以U-441号潜艇为例,1943年7月8日,经防空改装的U-441号艇在出海不久即遭遇3架英军战斗机,艇长哈特曼没有下令下潜而是命令炮手就位,准备与英机对抗。潜艇虽然火力猛烈,但当时海上风浪较大,飞机的扫射异常准确,一阵对射之后,潜艇甲板上的军官和炮手非死即伤,包括艇长在内共死10人,伤13人,仅在艇上军医的镇定指挥下潜艇迅速下潜才避免被击沉。

战术运用上的差异

经过一系列潜艇与盟军反潜飞机的对抗,邓尼茨也很快意识到潜艇的设计初衷绝非有效应对来自空中的打击,在水面航行状态时被飞机发现,唯一的选择乃是迅速下潜逃离而非主动攻击对方,停留在水面对空射击的唯一理由仅是在迫不得已来不及下潜时。潜艇的首要作战使命仍然是攻击敌水面护航船队和重要水面作战目标。而遂行这一战术任务的重要一环是来自空中的掩护和火力支援,不幸的是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均未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1941年1月,邓尼茨曾在最高参谋部得到一个大队的远程侦察机,这竟遭致时任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的不满,直到1942年下半年,潜艇部队才有得到24架战斗机的支援。而这些飞机对于掩护出入比斯开湾作战的潜艇是远远不够的。

相比之下盟军的空中反潜力量则优厚的多。截止1943年3月,隶属英国皇家空军岸基防空兵第19飞行大队是作为比斯湾海域搜索和攻击德军潜艇的主要力量,当时该大队的实力已是150余架反潜巡逻机,每天均有超过20架的飞机在比斯湾海域上空搜索巡逻。反潜搜索的密度和强度相当高,德国潜艇被盟军飞机发现的几率很高,安全通过比斯开湾的难度很大。与次同时,盟军还采用了前文提到的类似“狼群”的集群战术,在发现和攻击德国潜艇的能力上都较以前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反例可以很好的解释空中支援的重要性。1943年8月2日起,英军第19大队在比斯开湾西北海域开始发起代号“扰乱”的反潜空中战役,以阻止德军潜艇通过西班牙海域。德国空军应海军要求派出了He-177远程战斗轰炸机实施空中掩护,在此期间,英军总共损失了17架反潜飞机和6架战斗机。而8月里的德国潜艇在比斯开湾的损失数量仅为4艘。

双方的几点局限

由于在“反击命令”作用下的多数德国潜艇进行了防空火力的加强改装,除了在艇上增加双联装和4联装防空炮和机枪外,还设计了安装有12毫米防弹装甲板的射击炮塔。这样一来带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潜艇的排水量有所增加,为了平衡这一不利影响,这类防空型潜艇的燃油储量和鱼雷携带数量都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指挥塔和甲板上的附加炮塔的存在,使得潜艇在航行期间的稳定性和适航力也受到很大影响。上述不利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这些潜艇的作战使用,使之并不适宜执行通常的远洋战斗巡逻任务。从作战结果来看,安装大量防空武器的潜艇并不比通常安装防空火炮的潜艇战绩更优,所有经过专门改装的“U-Flak”仅取得击落2架盟军飞机的战果。

从盟军方面来看,如何有效发现和击沉德军潜艇,对后者的早期探测是关键。盟军的厘米波雷达可在12英里的距离上发现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在横渡比斯开湾时被击沉的德军潜艇中,多数是由装有“利”式探照灯和ASV III型雷达的盟军飞机击沉的。飞机频繁地进行夜间攻击,而德国的“梅托克斯”接收机却未能发现,体现了这种雷达的有效性。但是不久,德国人就改变了战术采用夜间潜航并利用水下通气管通过比斯开湾。对于用于探测这些安装了通气管的德国潜艇时,盟军的机载雷达就显得极大不足。即便是经过改进的ASV X雷达,能够探测到通气管的最大距离仅为3英里,而且要在海面绝对平静时。但多数装有通气管的德国潜艇都在近海沿岸活动的,这一带海面条件一向不佳。而原计划利用灵敏的ASV X雷达去发现伸出通气管的德国潜艇,而得到的却往往是来自鲸和残骸的假信号。

后记

综上所述,在应对空中反潜力量时,潜艇具有一边倒的劣势,二战期间比斯开湾海空对抗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从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潜艇防空的话题。在航空反潜和防空导弹日益发展的今天,潜艇被重新赋予了防空作战能力,潜射导弹就是在这一概念下迅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潜艇对空作战武器。随着潜艇防空技术的进步,空优潜劣的格局可能会改变,潜艇对空攻击将成为潜艇作战的新课题。(已载《闪电战》2006年第14期)
2012-9-28 11:48 上传



  西班牙语作Golfo de Vizcaya,法语作Golfe de Gascogne。
  北大西洋东部海湾,介於法国西海岸和西班牙北海岸之间,略呈三角形。以布列塔尼半岛西边的韦桑岛(Ile d'Ouessant)与伊比利半岛的奥特加尔角一线为界,底宽575公里,海湾面积223,000平方公里(86,000平方哩)。最深点在海区中部偏南处,深4,735公尺(15,525呎)。在布列塔尼半岛海岸,大陆棚宽160公里(100哩),而在西班牙北部海岸,大陆棚较窄,还不到64公里(40哩)。深海平原水深约4,500公尺(15,000呎),约占海区总面积的一半。
  比斯开湾位于北大西洋的东北部,东临法国,南靠西班牙,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体积约33.2万立方公里,平均深度1715米,最大深度5120米。
  受北大西洋环流影响,湾内海流也作顺时针方向运动。但是由於风的干扰,经常打乱原来的流向,在通过湾口的航线上,随时可能遇到来自任何方向的海流。在西班牙北部沿海,冬季的强大西风造成向东推进的漂流,流速每小时达8公里。在韦桑岛附近的法国海岸,大潮高达6公尺(20呎),由此向南减弱,至海湾东南角比亚里茨(Biarritz)附近,潮高3.5公尺(12呎)。表层海水含盐度约35%。沿海地带具有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
  注入海湾主要河流有阿杜尔(Adour)河、多尔多涅(Dordogne)河和加伦(Garonne)河。沿海渔业发达,产沙丁鱼、金枪鱼、鯷鱼、狗鱈、鱈鱼,以及龙虾、牡蛎等。重要海港有布雷斯特(Brest)、南特(Nantes)、拉罗谢尔(La Rochelle)、波尔多(Bordeaux)、巴约讷(Bayonne)(以上在法国)、毕尔包(Bilbao)、桑坦德(Santander)、希洪(Gijon)和阿维莱斯(Aviles)(以上在西班牙)。比斯开湾以多风暴著名,猛烈的暴风时速高达113公里(70哩),一年中任何时候均可发生威胁航行的雷飑(squall)。西班牙北部沿海的大风更加变幻莫测,雷飑更多。尽管这里是危险的海线,仍有许多重要航线通过海湾。从史前时代以来,欧洲大西洋沿岸居民就在比斯开湾上频繁来往。
  比斯开湾在布列塔尼半岛海岸大陆架较宽,有 160千米 ,而在西班牙北岸大陆架不到56千米。深海平原的深度约4500米,面积约占海区总面积的一半。海岸比较平直,多沙滩。有的沿海沙滩与岩石交替连接,适宜于游泳和水上运动,被视为黄金海岸,成为西班牙旅游区之一。沿海地带具有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阴雨较多,常有风暴。受北大西洋环流的影响,海流在海湾内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因有多条河流注入海湾,表层海水盐度为30~35。沿海渔业发达,产沙丁鱼、金枪鱼、鳀鱼、鳕鱼、狗鳕以及龙虾、牡蛎等。沿海港口有布雷斯特、南特、波尔多、毕尔巴鄂、希洪、阿维莱斯等。
  比斯开湾,沿着西班牙境内最特殊而吸引人的海岸线之一,因为它的沿岸即是连绵不断的飞檐走壁。如优雅的港埠城镇,它们的海岸就坐落在大自然美丽的背景下。而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宜人的气候,在水平线上挥洒出灿烂的青绿色。使得巴士克地区沿岸以及坎塔布利亚、阿斯图里亚斯、加利西亚成为西班牙另一热门的夏天度假胜地。巴利亚利群岛在清澈的地中海的围绕下,显现出其独特的岛屿风格。断崖绝壁、生态保护区以及可充分享受阳光的沙滩,另外还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河蟹地点缀在岛屿的特殊地形上。
不错的文章
这种泡水炮如何防锈?
这都可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