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开发新能量——真空零点能(科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47:15
用不尽,取不竭之新能量——真空零点能(科普)



         零点能就是指物质在绝对温度为零度下在真空中产生的能量。
         为什么在真空中会存在“零点能”呢?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了“测不准原理”,认为“不可能同时知道同一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科学家们认为,即使在粒子不再有任何热运动的时候,它们仍会继续抖动,能量的情形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在真空中,能量会继续存在,而且由于能量和质量是等效的,真空能量导致粒子一会儿存在、一会儿消失,能量也就在这种被科学家称为“起伏”的状态中诞生。
       从理论上讲,任何体积的真空都可能包含着无数的“起伏”,因而也就含有无数的能量。 早在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就曾设计出探测“零点能”的方法。 199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奥斯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原子显微镜测出了“零点能”。科学家们宣称,宇宙空间是广袤无垠而又高度真空的,真空“起伏”蕴含着巨大能量。
      也许,在21世纪,科学家将会给人类带来一个惊喜,宇宙空间将成为人类新的“能源基地”。可以说,宇宙将成为人类的“新油田”,会有无数的“钻井平台”漂浮在宇宙中,“钻取”真空中这种取之不尽的“零点能”,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量子理论预示,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 它在绝对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 称为真空零点能。对卡西米尔(Casimir)力(一种由于真空零点电磁涨落产生的作用力)的精确测量,证实了这一物理现象
       现代科学认为真空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真空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量子真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空间,它充满时隐时现的粒子和在零点线值上涨落的能量场。而与这种现象伴生的能量,被称为零点能,也就是说,即使在绝对零度,这种真空活性仍然保持着

       关于零点能的设想来自量子力学的一个著名概念: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该原理指出:不可能同时以较高的精确度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粒子必定仍然在振动;否则,如果粒子完全停下来,那它的动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时精确的测知,而这是违反测不准原理的。这种粒子在绝对零度时的振动(零点振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零点能。 

      狄拉克从量子场论对真空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把真空比喻为起伏不定的能量之海。J. Wheeler估算出真空的能量密度可高达1095 g/cm^3。

        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提出了一项检测这种能量存在的方案。从理论上看,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态出现,并不断以微小的规模形成和消失。在正常情况下。真空中充满着几乎各种波长的粒子,

        但卡西米尔认为,如果使两个不带电的金属薄盘紧紧靠在一起,较长的波长就会被排除出去。接着,金属盘外的其他波就会产生一种往往使它们相互聚拢的力,金属盘越靠近,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强。1996 年,物理学家首次对这种所谓的卡西米尔效应进行了测定。华盛顿大学Lamoreaux在他的学生Dev Sen协助下,对卡西米尔效应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该测量结果与卡西米尔对这一特殊板间距及几何构形所预测的力相差不超过5%。Lamoreaux在他的实验中,采用镀金石英表面作为他的金属板。另外一块板固定在一个灵敏扭摆的端部。如果该板向着另外一块板移动,则摆就会发生扭转。一台激光器可以以0.01微米的精度测量扭摆的扭转。向一组压电组件施加的一股电流使卡西米尔板移动;而另一电子反馈系统则抵消这一移动,使扭摆保持静止。零点能效应就表现为保持摆的位置所需的电流量的变
化。Mohideen等人在加州理工学院作的实验中,在0.1到0.9μm的范围内,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卡西米尔力进行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相差不到1%。

      1989年3月,弗雷希曼和庞斯在美国宣布他们用钯电极在常温下电解重水,观察到了异常的热量输出和少量的中子。该现象一经公布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于当时的实验用的是重水又是在常温下,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冷核聚变”。

      传统核物理理论认为,只有在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强下,克服库仑势垒才能发生氘核聚变,像常温常电压下的电解过程是不可能发生核反应的。而且若认为过热是由核反应引起的,就应该观察到大量的中子和γ射线,而实验中却未观察到。加之,一些实验室也声称重复实验中未能观察到弗雷希曼和庞斯所宣布的现象。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实验中出现了人为的偏差,“ 冷核聚变”研究渐渐地进入低潮。

       在物理宇宙学中,零点能量对于臆测为正值的宇宙常数提供了有意思的课题。简单说,若此能量真的存在,则其应当会施以重力。在广义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等价;任何一者都会产生重力场。  

      这种关系联结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困难是真空的零点能量是大得荒谬。天真地说,它是无限大的。不过可以辩称说:普朗克尺度下的新物理会让它在那样的尺度下有个截止点(cut-off)。即便如此,仍会有相当大的零点能量使得时空有明显的弯曲,而与现实相矛盾。对于此情形,至今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而将“理论上似乎相当大的空间零点能量”,以及“观测到宇宙常数为零或很小”这两个情形作调和,是理论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也变为对于万有理论候选者评比的一项标准。

         另一个零点能量研究领域是在于如何用它来产生推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英国航太公司(British Aerospace)两个单位都有相关研究计划,不过要做出可用的技术仍有相当遥远的路要走。要在此领域中取得任何的成功,就必须能做到对量子真空制造出斥力效应(repulsive effect);根据理论是可能的,而制造以及测量出这样效应的实验规划在未来要进行。

        Rueda、Haisch及Puthoff三人提出了一个加速中的质量体会与零点场相互作用,制造出一种电磁阻滞力(electromagnetic drag force),而产生了“惯性”此一现象;细节参见随机电动力学(stochastic electrodynamics)。

        卡西米尔效应使得零点能量成为一个没有争议、且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现象。然而“零点能量”一词却已经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领域牵扯上关系:设计与发明出所谓的“免费能量”装置("free energy" devices),概念上与过去永动机(perpetual motion machines)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在发展的成功度也相类似。在外国有许多业余爱好者投入研究,宣称有一定成果,甚至有专门讨论免费能量的网络论坛。这些人自创了一个字用来形容这类装置,叫做OVERUNITY,是指某个装置的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也有许多公司宣称成功研发这类装置。但是目前科学界似乎不接受这类发明与发现,这类公司也被批评为诈骗集团。

如果零点能可以提取,无疑将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最佳能源了。它是洁净,廉价的能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免费的午餐”。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来源于零点电磁涨落能,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物质粒子不停地与真空零点能发生能量交换,也就是,没有任何一个物理体系称得上是孤立体系的。根据物理真空的性质,我们可以从空间任何一点提取零点能,并转换成我们所需要的能量形式。原子中电子绕核转;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转,几十亿年永不停息;超导和超流现象,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关于能源的启示。

       十几年来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放弃这项研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即使用普通的碳电极在轻水以及辉光放电等其他装置中也能观察到“冷核聚变”现象。国际权威刊物《科学》杂志于1998年6月载文称:对冷核聚变不怀疑下列事实,多数装置产生异常能量输

出,有些已投入市场,有些已取得专利。美国核科学协会已于1998年将电化学低能核反应列入了年会的正式讨论内容。由于“冷核聚变”与人类的能源问题密切相关,日本、意大利、法国等资源匮乏的国家已投巨资资助“冷核聚变”类型的研究。但是,目前困扰科学家们的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些异常现象。

       由于当初的实验用的是重水和钯电极,这很容易给人以错觉,认为这种电化学异常现象就是核现象。因此大部分研究者都在寻求“冷核聚变”的核解释,但在理论上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进展甚微。另一方面大多数的理论解释认为“冷核聚变” 是一种体效应,没有分析电极微观结构的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江兴流教授基于实验结果,以电极的尖端效应为突破口,分析了电化学异常现象。江兴流科研组在电解实验中,观察到在电极附近有高度定向的核反应,以及过热、核嬗变、滞后效应(HeatafterDeath)。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气体放电、真空击穿及液体中的放电(电解)现象,有着共同的物理规律:由于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尖端效应产生的聚能过程,在电极表面局部产生气泡和涡旋运动,气泡的产生和坍塌过程将发生动态卡西米尔效应而提取零点能并以热能的方式释放出来;同时涡旋运动与零点能形成挠场相干而提取零点能,一方面释放热能,另一方面形成类星体涡旋结构,在涡旋中心产生高能射线、中子和高能粒子,并伴有高度定向的核反应。可见电极表面尖端处形成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体系,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形成自组织的正反馈涡旋,通过挠场机制提取零点能。从而可以看出“冷核聚变”中的“过热”,在考虑零点能的提取后不应再被视为过热,因为此时它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而且,既然“冷核聚变”过程中主要发生的不是核反应,冷核聚变这个词就已经不再适用了,它仅仅是一个代名词。

江兴流教授认为关于“冷核聚变”研究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取零点能和挠场机制上面来。零点能即物理真空能,它是不确定性原理所要求的最小能量。真空能是开放非线性系统的混沌表现,来源于四维空间的电磁流的三维表现,它可扭曲我们的三维空间,从而改变时空度规。慧勒计算零点能的密度为1095g/cm3,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能源。由真空零点能而带来的可以直接从实验观测的物理结果是卡西米尔效应。挠场理论最初源于爱因斯坦———康顿理论,在广义相对论中,若要考虑物质自旋的作用,需引入非对称的联络,即挠率不为零的情况就会导出挠场的存在,挠场的能量来源是零点能。众所周知,基本粒子的“电荷”对应于电磁场,“质量”对应于引力场,那也应有对应于“自旋”的挠场存在。挠场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它只改变物质的自旋性质;类似于引力场的高穿透性;滞后效应;轴向加速效应。用挠场机制我们就可解释电化学异常现象中的过热、核嬗变、滞后放热等效应。
   研究“冷核聚变”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其本身,它使我们意识到一个新的巨大的能源———真空能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高能粒子的对撞激发真空,也可以通过电化学、涡旋等过程激发真空而提取零点能。而且后面所属的过程并不十分复杂,这一点可以通过美国的许多效率大于一的专利看出。这就是说大规模提取零点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然而一项创新的实现,总是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真空能这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巨大变革,对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都将产生深重影响,传统势力会从学术和经济两方面阻挠新能源研究的发展。

        新能源———真空能的大规模利用为人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由于零点能十分巨大,加上它的利用过程高效且清洁无污染,它的大规模利用将解决目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干旱、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

       不难看出,新能源———真空能的利用是一项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创新工程。而我国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社会各方面应给与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国家应不失时机地从系统工程的高度加强这方面的领导工作,以期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用不尽,取不竭之新能量——真空零点能(科普)



         零点能就是指物质在绝对温度为零度下在真空中产生的能量。
         为什么在真空中会存在“零点能”呢?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了“测不准原理”,认为“不可能同时知道同一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科学家们认为,即使在粒子不再有任何热运动的时候,它们仍会继续抖动,能量的情形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在真空中,能量会继续存在,而且由于能量和质量是等效的,真空能量导致粒子一会儿存在、一会儿消失,能量也就在这种被科学家称为“起伏”的状态中诞生。
       从理论上讲,任何体积的真空都可能包含着无数的“起伏”,因而也就含有无数的能量。 早在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就曾设计出探测“零点能”的方法。 199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奥斯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原子显微镜测出了“零点能”。科学家们宣称,宇宙空间是广袤无垠而又高度真空的,真空“起伏”蕴含着巨大能量。
      也许,在21世纪,科学家将会给人类带来一个惊喜,宇宙空间将成为人类新的“能源基地”。可以说,宇宙将成为人类的“新油田”,会有无数的“钻井平台”漂浮在宇宙中,“钻取”真空中这种取之不尽的“零点能”,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量子理论预示,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 它在绝对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 称为真空零点能。对卡西米尔(Casimir)力(一种由于真空零点电磁涨落产生的作用力)的精确测量,证实了这一物理现象
       现代科学认为真空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真空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量子真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空间,它充满时隐时现的粒子和在零点线值上涨落的能量场。而与这种现象伴生的能量,被称为零点能,也就是说,即使在绝对零度,这种真空活性仍然保持着

       关于零点能的设想来自量子力学的一个著名概念: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该原理指出:不可能同时以较高的精确度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粒子必定仍然在振动;否则,如果粒子完全停下来,那它的动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时精确的测知,而这是违反测不准原理的。这种粒子在绝对零度时的振动(零点振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零点能。 

      狄拉克从量子场论对真空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把真空比喻为起伏不定的能量之海。J. Wheeler估算出真空的能量密度可高达1095 g/cm^3。

        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提出了一项检测这种能量存在的方案。从理论上看,真空能量以粒子的形态出现,并不断以微小的规模形成和消失。在正常情况下。真空中充满着几乎各种波长的粒子,

        但卡西米尔认为,如果使两个不带电的金属薄盘紧紧靠在一起,较长的波长就会被排除出去。接着,金属盘外的其他波就会产生一种往往使它们相互聚拢的力,金属盘越靠近,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强。1996 年,物理学家首次对这种所谓的卡西米尔效应进行了测定。华盛顿大学Lamoreaux在他的学生Dev Sen协助下,对卡西米尔效应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该测量结果与卡西米尔对这一特殊板间距及几何构形所预测的力相差不超过5%。Lamoreaux在他的实验中,采用镀金石英表面作为他的金属板。另外一块板固定在一个灵敏扭摆的端部。如果该板向着另外一块板移动,则摆就会发生扭转。一台激光器可以以0.01微米的精度测量扭摆的扭转。向一组压电组件施加的一股电流使卡西米尔板移动;而另一电子反馈系统则抵消这一移动,使扭摆保持静止。零点能效应就表现为保持摆的位置所需的电流量的变
化。Mohideen等人在加州理工学院作的实验中,在0.1到0.9μm的范围内,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卡西米尔力进行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相差不到1%。

      1989年3月,弗雷希曼和庞斯在美国宣布他们用钯电极在常温下电解重水,观察到了异常的热量输出和少量的中子。该现象一经公布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于当时的实验用的是重水又是在常温下,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冷核聚变”。

      传统核物理理论认为,只有在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强下,克服库仑势垒才能发生氘核聚变,像常温常电压下的电解过程是不可能发生核反应的。而且若认为过热是由核反应引起的,就应该观察到大量的中子和γ射线,而实验中却未观察到。加之,一些实验室也声称重复实验中未能观察到弗雷希曼和庞斯所宣布的现象。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实验中出现了人为的偏差,“ 冷核聚变”研究渐渐地进入低潮。

       在物理宇宙学中,零点能量对于臆测为正值的宇宙常数提供了有意思的课题。简单说,若此能量真的存在,则其应当会施以重力。在广义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等价;任何一者都会产生重力场。  

      这种关系联结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困难是真空的零点能量是大得荒谬。天真地说,它是无限大的。不过可以辩称说:普朗克尺度下的新物理会让它在那样的尺度下有个截止点(cut-off)。即便如此,仍会有相当大的零点能量使得时空有明显的弯曲,而与现实相矛盾。对于此情形,至今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而将“理论上似乎相当大的空间零点能量”,以及“观测到宇宙常数为零或很小”这两个情形作调和,是理论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也变为对于万有理论候选者评比的一项标准。

         另一个零点能量研究领域是在于如何用它来产生推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英国航太公司(British Aerospace)两个单位都有相关研究计划,不过要做出可用的技术仍有相当遥远的路要走。要在此领域中取得任何的成功,就必须能做到对量子真空制造出斥力效应(repulsive effect);根据理论是可能的,而制造以及测量出这样效应的实验规划在未来要进行。

        Rueda、Haisch及Puthoff三人提出了一个加速中的质量体会与零点场相互作用,制造出一种电磁阻滞力(electromagnetic drag force),而产生了“惯性”此一现象;细节参见随机电动力学(stochastic electrodynamics)。

        卡西米尔效应使得零点能量成为一个没有争议、且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现象。然而“零点能量”一词却已经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领域牵扯上关系:设计与发明出所谓的“免费能量”装置("free energy" devices),概念上与过去永动机(perpetual motion machines)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在发展的成功度也相类似。在外国有许多业余爱好者投入研究,宣称有一定成果,甚至有专门讨论免费能量的网络论坛。这些人自创了一个字用来形容这类装置,叫做OVERUNITY,是指某个装置的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也有许多公司宣称成功研发这类装置。但是目前科学界似乎不接受这类发明与发现,这类公司也被批评为诈骗集团。

如果零点能可以提取,无疑将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最佳能源了。它是洁净,廉价的能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免费的午餐”。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来源于零点电磁涨落能,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物质粒子不停地与真空零点能发生能量交换,也就是,没有任何一个物理体系称得上是孤立体系的。根据物理真空的性质,我们可以从空间任何一点提取零点能,并转换成我们所需要的能量形式。原子中电子绕核转;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转,几十亿年永不停息;超导和超流现象,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关于能源的启示。

       十几年来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放弃这项研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即使用普通的碳电极在轻水以及辉光放电等其他装置中也能观察到“冷核聚变”现象。国际权威刊物《科学》杂志于1998年6月载文称:对冷核聚变不怀疑下列事实,多数装置产生异常能量输

出,有些已投入市场,有些已取得专利。美国核科学协会已于1998年将电化学低能核反应列入了年会的正式讨论内容。由于“冷核聚变”与人类的能源问题密切相关,日本、意大利、法国等资源匮乏的国家已投巨资资助“冷核聚变”类型的研究。但是,目前困扰科学家们的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些异常现象。

       由于当初的实验用的是重水和钯电极,这很容易给人以错觉,认为这种电化学异常现象就是核现象。因此大部分研究者都在寻求“冷核聚变”的核解释,但在理论上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进展甚微。另一方面大多数的理论解释认为“冷核聚变” 是一种体效应,没有分析电极微观结构的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江兴流教授基于实验结果,以电极的尖端效应为突破口,分析了电化学异常现象。江兴流科研组在电解实验中,观察到在电极附近有高度定向的核反应,以及过热、核嬗变、滞后效应(HeatafterDeath)。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气体放电、真空击穿及液体中的放电(电解)现象,有着共同的物理规律:由于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尖端效应产生的聚能过程,在电极表面局部产生气泡和涡旋运动,气泡的产生和坍塌过程将发生动态卡西米尔效应而提取零点能并以热能的方式释放出来;同时涡旋运动与零点能形成挠场相干而提取零点能,一方面释放热能,另一方面形成类星体涡旋结构,在涡旋中心产生高能射线、中子和高能粒子,并伴有高度定向的核反应。可见电极表面尖端处形成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体系,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形成自组织的正反馈涡旋,通过挠场机制提取零点能。从而可以看出“冷核聚变”中的“过热”,在考虑零点能的提取后不应再被视为过热,因为此时它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而且,既然“冷核聚变”过程中主要发生的不是核反应,冷核聚变这个词就已经不再适用了,它仅仅是一个代名词。

江兴流教授认为关于“冷核聚变”研究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取零点能和挠场机制上面来。零点能即物理真空能,它是不确定性原理所要求的最小能量。真空能是开放非线性系统的混沌表现,来源于四维空间的电磁流的三维表现,它可扭曲我们的三维空间,从而改变时空度规。慧勒计算零点能的密度为1095g/cm3,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能源。由真空零点能而带来的可以直接从实验观测的物理结果是卡西米尔效应。挠场理论最初源于爱因斯坦———康顿理论,在广义相对论中,若要考虑物质自旋的作用,需引入非对称的联络,即挠率不为零的情况就会导出挠场的存在,挠场的能量来源是零点能。众所周知,基本粒子的“电荷”对应于电磁场,“质量”对应于引力场,那也应有对应于“自旋”的挠场存在。挠场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它只改变物质的自旋性质;类似于引力场的高穿透性;滞后效应;轴向加速效应。用挠场机制我们就可解释电化学异常现象中的过热、核嬗变、滞后放热等效应。
   研究“冷核聚变”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其本身,它使我们意识到一个新的巨大的能源———真空能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高能粒子的对撞激发真空,也可以通过电化学、涡旋等过程激发真空而提取零点能。而且后面所属的过程并不十分复杂,这一点可以通过美国的许多效率大于一的专利看出。这就是说大规模提取零点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然而一项创新的实现,总是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真空能这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巨大变革,对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都将产生深重影响,传统势力会从学术和经济两方面阻挠新能源研究的发展。

        新能源———真空能的大规模利用为人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由于零点能十分巨大,加上它的利用过程高效且清洁无污染,它的大规模利用将解决目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干旱、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

       不难看出,新能源———真空能的利用是一项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创新工程。而我国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社会各方面应给与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国家应不失时机地从系统工程的高度加强这方面的领导工作,以期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说几百遍没实际行动也是白搭。
链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