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人在安徽为勾结倭寇的民族败类立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0:46
近闻安徽歙县柘林镇有人为明代勾结倭寇、为虎作伥的大海盗修墓立碑,本报记者立即采访了当地知情人士。


<P>  早年是走私商</P>
<p>
<P>  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屡犯我东南沿海,“攻围劫掠,生灵受害”,“缙绅屠戮,士女蒙污”,民不堪其扰。而当时的徽商故里歙县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墓主王直。据史料记载,王直系徽州歙县柘林人。嘉靖19年(1540年)王直等人趁海禁松弛之机,远赴广东沿海打造巨舰,携明王朝严禁出海的硝磺、丝棉等物品与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互市。</P>
<p>
<P>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卞利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如果说作为一名从事海外贸易的徽州商人,王直的前半期的所作所为,尽管触犯了明代的海禁政策,但它促进了同海外诸国的经济交往与联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王直并未沿着这一条道路继续走下去。”</P>
<p>
<P>  后引来倭寇船</P>
<p>
<P>  卞利说,海上贸易为王直带来的巨大财富,并没有填平他的欲壑。</P>
<p>
<P>  卞利认为,从1548年起,王直原先投靠的同乡人许栋被朝廷翦灭,王直“遂起邪谋,招聚亡命,勾引倭奴”,正式由一名海盗走私商人蜕变为民族败类。据郑若曾(明)《筹海图编》记载:“许栋败没,(王)直始用倭人为羽翼,而倭之贪心大炽,入寇者遂络绎矣。”</P>
<p>
<P>  1552年,王直吞并广东海盗首领陈思盼,以至远近“亡命之徒日益附之,倭船遍海为患。”王直以浙江舟山、象山为据点,与福建漳州、泉州之倭酋相勾结,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掠居民无数,成为与倭寇沆瀣一气为害东南沿海的海盗集团的头目。</P>
<p>
<P>  1556年就任浙、直(徽州)总督的胡宗宪,以“攻谋为上,角力为下”的策略,派遣间谍,诱杀了藏身日本的王直。之后三司(明代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系掌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掌管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集议时,对王直是这样评价的:“王直始以射利之心,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骚。上有干乎国策,下遗毒于生灵。恶贯滔天,神人共怒。”(据《倭变事略》)</P>
<P>  修墓人是“友人”</P>
<p>
<P>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恶贯滔天”的人物,竟然有人为他修墓立碑,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诧。更让人不解的是,这座建于2000年11月18日的墓,是由“日本国长崎县福江市才津为夫”等12名日本“友人”捐资修建的(见图),这就更令人不解了。</P>
<p>
<P>  当地的有识之士认为,对历史人物进行学术研究,弄清史实,是必要的,但是,王直是一个可以盖棺论定的人物,为这样一个民族败类修墓立碑是不妥当的。</P>
<P>●中国青年报 20050125</P>
<P>  “安徽歙县柘林镇有人为明代勾结倭寇、为虎作伥的大海盗修墓立碑。”--1月22日,《新民晚报》这则消息被各媒体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P>
<p>
<P>  墓主是明代安徽人王直,墓与碑均建于2000年11月18日,是由“日本国长崎县福江市才津为夫”等12名日本人捐资修建的。报道中对王直的评价是:“勾结倭寇”的“恶贯滔天”的“民族败类”。在王直的名字前加上这三种定语,又是来历不明的日本人为其修墓立碑,在中日民间关系非常复杂,民族感情极度微妙的当今社会,出了这样一桩“怪事”,这还了得。</P>
<p>
<P>  但是且慢,王直其人其事真如报道所言吗?</P>
<p>
<P>  历史上,王直确有其人,但究竟叫王直还是汪直,史书上有争论,至今存疑。王直自称“王直即汪五峰,直隶徽州府歙县民”。但是,明代的平寇将领编写《筹海图编》时,又称他为汪直,后人修明史时又沿用汪直。到了近代,《辞海》的编写者,又认定明史错了,说他该叫王直。其姓氏尚存争论,有关事略则更是模糊难辨。</P>
<p>
<P>  《倭变事略》载王直“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恶贯滔天,神人共怒”。清人修《明史》又说他“少落魄,有任侠气,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不仅非盗而且还是大侠了。在民间,王直又是神秘的东方第一海盗,甚至传说他有藏宝图遗失民间……面对历史的多种表述,今天的人究竟信谁?</P>
<p>
<P>  明代严禁对外通商,既不让人出去,也不欢迎外国人进来,“违者当众刺穿双耳,再犯,立即处死”。但王直所在的徽州,土地贫瘠,民谚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丢的意思,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冒险经商。王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只能混在徽商圈子里学着做生意闯生路。由于朝廷海禁,徽商做海运贸易就需要有一定的武装保护,在朝廷眼里,这种武装亦商亦盗,实属“黑社会”性质。王直后来做得比别人都大,形成庞大的商业军团,建立了私人武装,被尊为头领。当时朝廷的平寇大臣胡宗宪,认定王直是倭寇之首,设计将他诱捕。王直在押两年后才被处斩,因为当时朝廷中对于海商“开与禁”纷争的两派大臣,在对他的生与死的定评上也有不同意见。可见,当时对王直的评价就意见不一。</P>
<p>
<P>  在独尊儒学、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史家要给王直这样的人物立传,能简说事略已经不易,给出公允的评价可能更加困难。大航海家郑和奉旨出洋,尚且在史书中留下毁誉参半的评价,何况王直这样的“刁民”。为此,面对有人为王直修墓立碑这样的事件,有必要提出三点疑问:</P>
<p>
<P>  一,今天的历史学界能否对王直给出一个真实客观的权威评价?今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有关对中国明代海商史的研究现在已成热点,王直应该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二,究竟是些什么人在为王直修墓立碑,是日本的学者、商人,还是海盗爱好者,甚至是不是倭寇的什么后代?希望能对此调查清楚,不要人为制造悬念。三,修墓立碑的目的究竟何在?捐建者究竟是为了纪念王直的什么业绩,还是有什么其他打算?广大读者都愿闻其详。</P>近闻安徽歙县柘林镇有人为明代勾结倭寇、为虎作伥的大海盗修墓立碑,本报记者立即采访了当地知情人士。


<P>  早年是走私商</P>
<p>
<P>  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屡犯我东南沿海,“攻围劫掠,生灵受害”,“缙绅屠戮,士女蒙污”,民不堪其扰。而当时的徽商故里歙县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墓主王直。据史料记载,王直系徽州歙县柘林人。嘉靖19年(1540年)王直等人趁海禁松弛之机,远赴广东沿海打造巨舰,携明王朝严禁出海的硝磺、丝棉等物品与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互市。</P>
<p>
<P>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卞利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如果说作为一名从事海外贸易的徽州商人,王直的前半期的所作所为,尽管触犯了明代的海禁政策,但它促进了同海外诸国的经济交往与联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王直并未沿着这一条道路继续走下去。”</P>
<p>
<P>  后引来倭寇船</P>
<p>
<P>  卞利说,海上贸易为王直带来的巨大财富,并没有填平他的欲壑。</P>
<p>
<P>  卞利认为,从1548年起,王直原先投靠的同乡人许栋被朝廷翦灭,王直“遂起邪谋,招聚亡命,勾引倭奴”,正式由一名海盗走私商人蜕变为民族败类。据郑若曾(明)《筹海图编》记载:“许栋败没,(王)直始用倭人为羽翼,而倭之贪心大炽,入寇者遂络绎矣。”</P>
<p>
<P>  1552年,王直吞并广东海盗首领陈思盼,以至远近“亡命之徒日益附之,倭船遍海为患。”王直以浙江舟山、象山为据点,与福建漳州、泉州之倭酋相勾结,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掠居民无数,成为与倭寇沆瀣一气为害东南沿海的海盗集团的头目。</P>
<p>
<P>  1556年就任浙、直(徽州)总督的胡宗宪,以“攻谋为上,角力为下”的策略,派遣间谍,诱杀了藏身日本的王直。之后三司(明代平行的三个最高权力机构,系掌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掌管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集议时,对王直是这样评价的:“王直始以射利之心,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骚。上有干乎国策,下遗毒于生灵。恶贯滔天,神人共怒。”(据《倭变事略》)</P>
<P>  修墓人是“友人”</P>
<p>
<P>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恶贯滔天”的人物,竟然有人为他修墓立碑,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诧。更让人不解的是,这座建于2000年11月18日的墓,是由“日本国长崎县福江市才津为夫”等12名日本“友人”捐资修建的(见图),这就更令人不解了。</P>
<p>
<P>  当地的有识之士认为,对历史人物进行学术研究,弄清史实,是必要的,但是,王直是一个可以盖棺论定的人物,为这样一个民族败类修墓立碑是不妥当的。</P>
<P>●中国青年报 20050125</P>
<P>  “安徽歙县柘林镇有人为明代勾结倭寇、为虎作伥的大海盗修墓立碑。”--1月22日,《新民晚报》这则消息被各媒体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P>
<p>
<P>  墓主是明代安徽人王直,墓与碑均建于2000年11月18日,是由“日本国长崎县福江市才津为夫”等12名日本人捐资修建的。报道中对王直的评价是:“勾结倭寇”的“恶贯滔天”的“民族败类”。在王直的名字前加上这三种定语,又是来历不明的日本人为其修墓立碑,在中日民间关系非常复杂,民族感情极度微妙的当今社会,出了这样一桩“怪事”,这还了得。</P>
<p>
<P>  但是且慢,王直其人其事真如报道所言吗?</P>
<p>
<P>  历史上,王直确有其人,但究竟叫王直还是汪直,史书上有争论,至今存疑。王直自称“王直即汪五峰,直隶徽州府歙县民”。但是,明代的平寇将领编写《筹海图编》时,又称他为汪直,后人修明史时又沿用汪直。到了近代,《辞海》的编写者,又认定明史错了,说他该叫王直。其姓氏尚存争论,有关事略则更是模糊难辨。</P>
<p>
<P>  《倭变事略》载王直“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恶贯滔天,神人共怒”。清人修《明史》又说他“少落魄,有任侠气,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不仅非盗而且还是大侠了。在民间,王直又是神秘的东方第一海盗,甚至传说他有藏宝图遗失民间……面对历史的多种表述,今天的人究竟信谁?</P>
<p>
<P>  明代严禁对外通商,既不让人出去,也不欢迎外国人进来,“违者当众刺穿双耳,再犯,立即处死”。但王直所在的徽州,土地贫瘠,民谚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丢的意思,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冒险经商。王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只能混在徽商圈子里学着做生意闯生路。由于朝廷海禁,徽商做海运贸易就需要有一定的武装保护,在朝廷眼里,这种武装亦商亦盗,实属“黑社会”性质。王直后来做得比别人都大,形成庞大的商业军团,建立了私人武装,被尊为头领。当时朝廷的平寇大臣胡宗宪,认定王直是倭寇之首,设计将他诱捕。王直在押两年后才被处斩,因为当时朝廷中对于海商“开与禁”纷争的两派大臣,在对他的生与死的定评上也有不同意见。可见,当时对王直的评价就意见不一。</P>
<p>
<P>  在独尊儒学、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史家要给王直这样的人物立传,能简说事略已经不易,给出公允的评价可能更加困难。大航海家郑和奉旨出洋,尚且在史书中留下毁誉参半的评价,何况王直这样的“刁民”。为此,面对有人为王直修墓立碑这样的事件,有必要提出三点疑问:</P>
<p>
<P>  一,今天的历史学界能否对王直给出一个真实客观的权威评价?今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有关对中国明代海商史的研究现在已成热点,王直应该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二,究竟是些什么人在为王直修墓立碑,是日本的学者、商人,还是海盗爱好者,甚至是不是倭寇的什么后代?希望能对此调查清楚,不要人为制造悬念。三,修墓立碑的目的究竟何在?捐建者究竟是为了纪念王直的什么业绩,还是有什么其他打算?广大读者都愿闻其详。</P>
[em16][em16][em16][em16][em16][em16]
<B>以下是引用<I>wz</I>在2005-1-27 16:53:52的发言:</B>
[em16][em16][em16][em16][em16][em16]


[em13]
当地政府官员的脑子烧坏了??是不是以此为代价来引进外资?原则都哪去了??
麻烦大家弄清原委在发言 别在这诒笑大方!
<P>严重同意楼上的,强烈要求高人上传相干资料,.......现在的小鬼太爱人云亦云了</P>
已经砸掉了
砸掉的新闻看到了,后来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