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剧《汉武大帝》前20集的观后感(完整版)+几处触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1:57
<P>看完了央视正在热播的《汉武大帝》的前20集,应该说在大的情节上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比如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梁孝王想即位的野心、窦太后的独断专行、汉武帝刚即位时的“招贤良方正”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影响的大事,这些没有大错的话,就可以说是基本尊重历史了。要知道很多人都很推崇的《雍正王朝》,在大的情节上对历史的修改比《汉武大帝》的前20集要多得多。当然,在小的问题上《汉武大帝》的前20集有很多值得商讨的地方,这些在我以前贴的2篇评论中写了一些。主要有3个: </P>
<P>  1、汉朝初期的服色问题。战国时齐人邹衍首先提出的“五行终始”学说把五行和历史上各个朝代联系起来,每个朝代有自己的一套礼仪制度,其中就有服色。秦朝的学者认为秦是属于水的,所以秦的服色主要是水的黑色。汉初沿袭秦制,服色没有改,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有人出来说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水来土掩”,那么汉朝就应该是属于土的,所以汉朝宫廷服装的主色调应该是黄色(土的颜色)。文帝对于这套学说将信将疑,他本人也一直主张“无为”,所以这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最终,在汉武帝时期,服色的问题随着儒家得到重视而最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他手里,汉的服色改成了黄色。到了西汉后期,新的学说出来说秦应该是属于金的,那么汉就应该是能克金的火,应该将皇室各种服装的主色调改成红色(火的颜色)。这套学说在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的时代最终得到确认,终汉一代没有再变过。可是电视剧里一出来就让汉景帝穿着红色的袍子,宫殿、甲胄的颜色也主要是红色,好象老年的汉武帝的衣服也是以红为主,这就是时代错误了。具体的讨论可以参考顾颉刚的《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一书。 </P>
<P>  2、电视剧里的有些用语是不太合时代的。比如“贵妃”(当时的后宫没有这个称呼)、比如皇帝晚上要“翻牌子”、进口货叫“口外货”(这两个都是清朝时才有的用语)、“推敲”(唐代才有的说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国时鲁肃称赞吕蒙的话)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周亚夫在平“吴楚之乱”前誓师的话里有什么“右军不听将令就是右军违反天命,左军不听将令就是左军违反天命”之类的话,有点国学基础的都听得出来这是模仿自《尚书·夏书·甘誓》中的“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的。周亚夫何许人,竟敢以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启自诩? </P>
<P>  3、有些历史事件被编剧改得失实了。比如汉景帝和晁错的师生关系被写得太好了(而历史上的汉景帝不光杀了晁错一人,还杀了他的全家),不过考虑到“削藩”是景帝、武帝父子两代都执行的政策,这样改也算可以。景帝看图册选宫女嫁给匈奴,结果选了之后发现宫女比图上漂亮,有点后悔。这明显是照搬汉元帝嫁王昭君时的故事,这就不太对了。而景帝巡查军队时发现周亚夫的部队军纪严谨,比别人好得多。这是照搬汉文帝时的“细柳营”的故事。汉文帝也是因此认为周亚夫是良将,临终时将太子托付给周亚夫。但景帝却因为周亚夫功劳太大(在电视剧表现的那次没有给周亚夫准备餐具的宴会上,历史上的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非少主臣”,觉得他今后会有异心),终于逼死了周亚夫,他怎么就忘记了周亚夫当初是怎么辅佐自己的呢?而电视剧中将“细柳营”的故事搬到景帝的时代,观众们对景帝的气量狭小也就无法有更好的理解。 </P>
<P>  当然这些都是小毛病,不算太大的问题。真正表现汉武帝的部分要到20集之后才算正式开始,这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部分。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我想可能以下几件事是需要重点表现的。 </P>
<P>  1、开始重用儒生。这应该算是他对后来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历史影响最深的举措了。前20集快完了的时候,几个对他后来“崇儒”有关键影响的人物已经出来了,比如董仲舒和公孙弘。而赵绾和王臧这两位恐怕今天晚上就得被窦太后逼死。说到这里不得不粗略地回顾一下先秦到西汉的中国思想史。 </P>
<P>  战国时最流行的学说是儒家、墨家、阴阳家和黄老之学(后来的道家),儒家的重点是“礼制”、要恢复周公的教化;墨家的重点是“尚贤”、“兼爱”、“非攻”;阴阳家就是前面提到的邹衍那一派,他们的学说神话气息最重;黄老之学的重点是“无为”。后来又有主张“一切归于法”法家,秦靠了法家得了天下。 </P>
<P>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战国末年,这几家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很多人都是出入其间的。比如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受了墨家的影响,一心要“君君臣臣”的孔子绝说不出这样的话;比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比如在法家气氛浓厚的秦国任丞相吕不韦却是杂家的代表人物。 </P>
<P>  秦朝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就是儒家和阴阳家的合流。有名的“坑儒”事件的起因是方士们求仙(比如徐福)和制长生药的失败。而历史上称之为“坑儒”,可见方士在那时差不多可以算是儒生的一部分了。 </P>
<P>  秦亡之后,在朝廷上,法家基本上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再提倡了。不过后来一些执法严格的酷吏,都是受了法家的影响的。墨家的影响仅限于民间,因为没有皇帝愿意真正“尚贤”,皇位总是要“传子”的,谁会去民间找一个贤人来传位给他呢? </P>
<P>  所以真正可能在朝廷里有影响的学说就只有黄老之学和儒家了。汉初是崇尚黄老之学的,也就是尽量节俭,对于以前的制度尽量少做改变。这种以“小国寡民”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对于汉初那个百废待兴的局面是有效的,但到了汉武帝这样有大雄心的皇帝这里,怎么可能继续接受? </P>
<P>  而在当时来说,学术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就是国家路线斗争。往小了说,赵绾和王臧被逼死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们向武帝上奏以后有事不必请示窦太后,这是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直接推论,而这岂是窦太后能够容忍的?往大了说,如果继续按黄老之学来治国,则国家永远只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中央政府永远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实现皇帝个人的意愿。董仲舒得第一名的《天人三策》人们都记住了里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却没有注意更重要的一个词“大一统”。 </P>
<P>  这时的儒学和黄老之学之争其实就是是否要加强中央集权的争论。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儒学更象是专制主义,黄老之学还有点民主的意思(当然相比墨家更明确的民主思想还差一些),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匈奴的入侵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县的人、哪一个郡的人可以对抗的,不集中全国的资源与之对抗,中原将永无宁日,所以在一心要解决匈奴问题的汉武帝看来,必须要用儒家的“大一统”取代黄老之学的“无为”。当然这要等到窦太后去世之后,我估计在25集之前窦太后还不会死。 </P>
<P>  2、讨伐匈奴问题。在第20集中,卫青已经出来了。不过真正开始讨伐匈奴,要等到窦婴和田玢的斗争因两人的死而最终平息之后。窦婴和田玢这两个外戚,一个算是比较贤能的(由于窦婴的家教较好,至于他的家教为什么好要牵扯到另一件趣事,这里只有不提了),一个算是比较混帐的。但是居然前者死在监狱里,后者算是寿终正寝。问题就在于他们的靠山窦太后和王太后一个已死,一个还在。可见后来困扰西汉和东汉的外戚问题,在武帝时代就已经显露端倪了。 </P>
<P>  卫青真正开始讨伐匈奴我估计可能要到30集左右才开始,因为在这之前有著名的“马邑之计”,卫子夫和汉武帝的爱情戏也得占去一定篇幅。没有卫子夫得幸,卫青大概一辈子也只是个马夫吧。 </P>
<P>  先得有了卫青的大功,才会有张骞通西域,后来才有霍去病的少年得志,才会有李广的自杀,最后还有李陵的被俘,以及司马迁的被废。这一连串的好戏应该是30集之后的重点。 </P>
<P>  而汉武帝讨伐匈奴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以说一点也不下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该说中国人走出国门、真正认识世界是从这时候才正式开始的。没有这场长达十几年的战争,后来的“丝绸之路”又从何而来呢?东西方文明接触的时间可能要推迟很多。但是表现起来却有难度,因为这场战争充满了太多值得争议的地方。 </P>
<P>  首先的问题就在于这一仗几乎把汉朝在“文景之治”时期攒下的国本几乎用光了。卖官、苛捐杂税等等弊病后来都出来。后人说汉武帝有穷兵黩武的倾向,就是由于这个。不过也正是因为国家没钱,所以汉武帝更一步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著名的“盐铁官营”就是这时开始的。从前可以私营的制盐、冶铁两项当时最大的手工业被国家垄断了,除非有特许,私人不得经营。他的另一项举措就是“私人不得铸钱”,汉景帝时代吴王就是因为可以私自铸钱才那么有钱。而他废止了这一作法之后,当然一开始人民不习惯,据说因为“私自铸钱”被杀的人有几十万之多。不过国家的财政最后终于统一到他个人手里。从他之后,这两项政策成为历代王朝的国策。一定程度上这也造成了后来中国民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当然,也有象后来的桑弘羊这样超出时代的人物,他的“平准法”非常具有后来的商业主义味道,也就是由国家来经营一些重要商品,一来可以平抑各地高低不等的物价,一来可以让国家从中获利。如果他的政策继续下去的话,也许可以让中国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诸位有空可以找来他和别人在武帝的儿子昭帝时代辩论的记录《盐铁论》来看看。 </P>
<P>  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功臣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广和李陵。当然,如果没有李陵的投降,司马迁也许就写不出那么好的《史记》了。这也算一个有两面性的问题吧! </P>
<P>  因为有了这场战争作为重头戏,恐怕武帝中期很有趣的儒、道、法三家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儒家的公孙弘、学黄老之学的汲黯、酷吏张汤以及后来的赵禹)在朝廷上的斗争的好戏都会被掩盖掉不少光芒。 </P>
<P>  无论怎么说,武帝征伐匈奴是改变历史的重要事件,不管它是利多还是弊多,我希望电视剧的后半部不要用简单的黑白两分法来表现它。毕竟在武帝晚年还是及时醒悟了,自己下的《轮台罪己诏》中承认了“曩者朕之不明”,还算是可以为他的行为加分的。 </P>
<P>  3、卫子夫。从昨天刚出来的成年平阳公主的表现看,电视剧的编导是把卫子夫写成好女人了。(我估计她本人应该很快就会出场了。)不过这样的话,武帝时代最大的冤案,也许是汉朝最大的冤案“戾太子的巫蛊之祸”该怎么办呢?应该说历史上的卫子夫和戾太子都算是好人,那么武帝显然是非常对不起他们的,看来编导如何来为武帝开脱责任是最后几集的重点。 </P>
<P>  4、淮南王作乱的问题。昨天刘陵公主和淮南王都已经出来了。这个淮南王就是有名的《淮南子》(《淮南鸿烈》)的编写者。淮南王还提到了要为他儿子找一个王太后的亲信结婚。(那么是否还要表现武帝找到修成君这段趣事呢?我个人是很期待的。)应该说淮南王的事件应该是30集之后,甚至是将近40集时候的重头戏。在处理这件事上应该说武帝没有什么失误,是可以为他的正面形象加分的,估计编导不会轻易放过。 </P>
<P>  5、方士问题。汉代方士中的头号人物李少君我估计也会在30集之前出现。而正是有了他,武帝才会大兴土木地到处建神祠、求不老药,以及去泰山封禅。武帝的迷信直接影响了西汉后来的“谶纬之学”,几乎要把汉朝亡掉了,也几乎要把我们民族在战国时代萌芽的科学精神亡掉了。这也是后来人对他诸多批评之一。不过当时的人们还是很信这一套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算是大学者了,就是因为没有能随皇帝去封禅才一气之下病死的。对于迷信,这个当时的人们很相信,现在的人们不相信的问题,不知电视剧的编导会不会大力表现武帝的这个负面。 </P>
<P>  6、古文经问题。作为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这是我自己比较期待看到的情节,对历史和国学不熟的人可能不会有什么兴趣,但是这是后来影响2000年中国学术史的大事,一点不表现我想恐怕说不过去,而如果要大加表现就势必要详细地讲到“巫蛊之祸”,不知编导会如何取舍。 </P>
<P>  7、司马相如。按照历史的话,还在讲梁孝王刘武的时候他就该出场了,不知为何他现在还不见踪迹。要知道他也算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哦! </P>
<P>  总之,汉武帝一朝,说英才辈出是不为过的,说影响后世的大事不断也是不为过的,当时的历史本身就是这么多姿多采,编导们更应该好好利用。 </P>
<P>  几点历史方面的补充 </P>
<P>  窦婴的家教好是因为在秦末的战争影响下,窦太后的家里因为太穷,不得已将窦太后的弟弟窦少君卖给别人。当时窦太后才10几岁,窦少君才5岁左右。而当窦太后的丈夫汉文帝当上皇帝之后,窦少君知道姐姐当了皇后就来找她,还拿出了当年临分别时姐姐送他的桑子作为信物,抱头痛哭一场之后,一家人终于团聚。而这时刚刚除掉吕后势力的周勃(周亚夫的父亲)和陈平认为窦家是乍得富贵,决不能让他们成为另一个吕家,于是选了很好的老师来教育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和弟弟窦少君。于是窦家人的家教算是很不错的。 </P>
<P>  武帝找到修成君的故事是讲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在嫁给景帝之前已嫁过人(这点电视剧里好象提到了),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不知所在。田玢在武帝当皇帝之后不知怎么找到了这个女子,告诉了武帝。武帝也不和母亲说,马上就去了他这个异父姐姐家。那家人一看皇家卫队来了,都吓得藏了起来,武帝的姐姐藏在床底下,最后终于被发现。武帝说:“唉!大姐,何必藏得这么深呢!”当夜就带回宫里让王太后认,果然是的。这个女子于是被封为修成君,武帝给了她很多钱,都很关照她。而淮南王给自己的儿子娶的就是这个修成君的女儿。 </P>
<P>  “巫蛊之祸”讲的是武帝晚年有一个绣衣使者叫江充的,诬陷武帝的太子,也就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用巫蛊来咒武帝早死。结果导致刘据不得已和江充在长安城中以刀兵相见。最后,太子在出逃时自杀,连带着也影响了卫皇后。太子一家被族灭,例外的只有当时才几个月大的、后来让“汉室中兴”的汉宣帝(他是刘据的长孙)。汉宣帝在17、18岁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武帝的小儿子昭帝死后没有继承人,而霍光(霍去病的弟弟,当时的大将军,实际掌权者)找来的昌邑王又太不象样子,所以才从民间找回汉宣帝。这也算是一段传奇。而汉宣帝因为在民间生活过,对百姓的疾苦和贪官的横行颇有切身体会,他当政之后对赋税的减免、吏治的整顿才会让汉朝“中兴”。 </P>
<P>  “巫蛊之祸”时,由于当时很多秦朝“焚书”之后剩余的古代典籍(其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即所谓的“古文经”)被重新发现,一些学者想将之立在学官里让大家来学,而因为这些学者为太子辩白而被杀,所以这些典籍重又回到民间。造成古籍重新失散,甚至后来有人用伪造“古文经”冒充真的“古文经”,一直蒙蔽着历代学者。这些假的“古文经”直到宋代才有人怀疑,直到清代才最终证明他们是假的。
</P><P>看完了央视正在热播的《汉武大帝》的前20集,应该说在大的情节上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比如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梁孝王想即位的野心、窦太后的独断专行、汉武帝刚即位时的“招贤良方正”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影响的大事,这些没有大错的话,就可以说是基本尊重历史了。要知道很多人都很推崇的《雍正王朝》,在大的情节上对历史的修改比《汉武大帝》的前20集要多得多。当然,在小的问题上《汉武大帝》的前20集有很多值得商讨的地方,这些在我以前贴的2篇评论中写了一些。主要有3个: </P>
<P>  1、汉朝初期的服色问题。战国时齐人邹衍首先提出的“五行终始”学说把五行和历史上各个朝代联系起来,每个朝代有自己的一套礼仪制度,其中就有服色。秦朝的学者认为秦是属于水的,所以秦的服色主要是水的黑色。汉初沿袭秦制,服色没有改,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有人出来说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水来土掩”,那么汉朝就应该是属于土的,所以汉朝宫廷服装的主色调应该是黄色(土的颜色)。文帝对于这套学说将信将疑,他本人也一直主张“无为”,所以这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最终,在汉武帝时期,服色的问题随着儒家得到重视而最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他手里,汉的服色改成了黄色。到了西汉后期,新的学说出来说秦应该是属于金的,那么汉就应该是能克金的火,应该将皇室各种服装的主色调改成红色(火的颜色)。这套学说在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的时代最终得到确认,终汉一代没有再变过。可是电视剧里一出来就让汉景帝穿着红色的袍子,宫殿、甲胄的颜色也主要是红色,好象老年的汉武帝的衣服也是以红为主,这就是时代错误了。具体的讨论可以参考顾颉刚的《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一书。 </P>
<P>  2、电视剧里的有些用语是不太合时代的。比如“贵妃”(当时的后宫没有这个称呼)、比如皇帝晚上要“翻牌子”、进口货叫“口外货”(这两个都是清朝时才有的用语)、“推敲”(唐代才有的说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国时鲁肃称赞吕蒙的话)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周亚夫在平“吴楚之乱”前誓师的话里有什么“右军不听将令就是右军违反天命,左军不听将令就是左军违反天命”之类的话,有点国学基础的都听得出来这是模仿自《尚书·夏书·甘誓》中的“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的。周亚夫何许人,竟敢以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启自诩? </P>
<P>  3、有些历史事件被编剧改得失实了。比如汉景帝和晁错的师生关系被写得太好了(而历史上的汉景帝不光杀了晁错一人,还杀了他的全家),不过考虑到“削藩”是景帝、武帝父子两代都执行的政策,这样改也算可以。景帝看图册选宫女嫁给匈奴,结果选了之后发现宫女比图上漂亮,有点后悔。这明显是照搬汉元帝嫁王昭君时的故事,这就不太对了。而景帝巡查军队时发现周亚夫的部队军纪严谨,比别人好得多。这是照搬汉文帝时的“细柳营”的故事。汉文帝也是因此认为周亚夫是良将,临终时将太子托付给周亚夫。但景帝却因为周亚夫功劳太大(在电视剧表现的那次没有给周亚夫准备餐具的宴会上,历史上的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非少主臣”,觉得他今后会有异心),终于逼死了周亚夫,他怎么就忘记了周亚夫当初是怎么辅佐自己的呢?而电视剧中将“细柳营”的故事搬到景帝的时代,观众们对景帝的气量狭小也就无法有更好的理解。 </P>
<P>  当然这些都是小毛病,不算太大的问题。真正表现汉武帝的部分要到20集之后才算正式开始,这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部分。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我想可能以下几件事是需要重点表现的。 </P>
<P>  1、开始重用儒生。这应该算是他对后来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历史影响最深的举措了。前20集快完了的时候,几个对他后来“崇儒”有关键影响的人物已经出来了,比如董仲舒和公孙弘。而赵绾和王臧这两位恐怕今天晚上就得被窦太后逼死。说到这里不得不粗略地回顾一下先秦到西汉的中国思想史。 </P>
<P>  战国时最流行的学说是儒家、墨家、阴阳家和黄老之学(后来的道家),儒家的重点是“礼制”、要恢复周公的教化;墨家的重点是“尚贤”、“兼爱”、“非攻”;阴阳家就是前面提到的邹衍那一派,他们的学说神话气息最重;黄老之学的重点是“无为”。后来又有主张“一切归于法”法家,秦靠了法家得了天下。 </P>
<P>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战国末年,这几家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很多人都是出入其间的。比如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受了墨家的影响,一心要“君君臣臣”的孔子绝说不出这样的话;比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比如在法家气氛浓厚的秦国任丞相吕不韦却是杂家的代表人物。 </P>
<P>  秦朝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就是儒家和阴阳家的合流。有名的“坑儒”事件的起因是方士们求仙(比如徐福)和制长生药的失败。而历史上称之为“坑儒”,可见方士在那时差不多可以算是儒生的一部分了。 </P>
<P>  秦亡之后,在朝廷上,法家基本上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再提倡了。不过后来一些执法严格的酷吏,都是受了法家的影响的。墨家的影响仅限于民间,因为没有皇帝愿意真正“尚贤”,皇位总是要“传子”的,谁会去民间找一个贤人来传位给他呢? </P>
<P>  所以真正可能在朝廷里有影响的学说就只有黄老之学和儒家了。汉初是崇尚黄老之学的,也就是尽量节俭,对于以前的制度尽量少做改变。这种以“小国寡民”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对于汉初那个百废待兴的局面是有效的,但到了汉武帝这样有大雄心的皇帝这里,怎么可能继续接受? </P>
<P>  而在当时来说,学术斗争就是政治斗争,就是国家路线斗争。往小了说,赵绾和王臧被逼死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们向武帝上奏以后有事不必请示窦太后,这是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直接推论,而这岂是窦太后能够容忍的?往大了说,如果继续按黄老之学来治国,则国家永远只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中央政府永远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实现皇帝个人的意愿。董仲舒得第一名的《天人三策》人们都记住了里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却没有注意更重要的一个词“大一统”。 </P>
<P>  这时的儒学和黄老之学之争其实就是是否要加强中央集权的争论。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儒学更象是专制主义,黄老之学还有点民主的意思(当然相比墨家更明确的民主思想还差一些),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匈奴的入侵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县的人、哪一个郡的人可以对抗的,不集中全国的资源与之对抗,中原将永无宁日,所以在一心要解决匈奴问题的汉武帝看来,必须要用儒家的“大一统”取代黄老之学的“无为”。当然这要等到窦太后去世之后,我估计在25集之前窦太后还不会死。 </P>
<P>  2、讨伐匈奴问题。在第20集中,卫青已经出来了。不过真正开始讨伐匈奴,要等到窦婴和田玢的斗争因两人的死而最终平息之后。窦婴和田玢这两个外戚,一个算是比较贤能的(由于窦婴的家教较好,至于他的家教为什么好要牵扯到另一件趣事,这里只有不提了),一个算是比较混帐的。但是居然前者死在监狱里,后者算是寿终正寝。问题就在于他们的靠山窦太后和王太后一个已死,一个还在。可见后来困扰西汉和东汉的外戚问题,在武帝时代就已经显露端倪了。 </P>
<P>  卫青真正开始讨伐匈奴我估计可能要到30集左右才开始,因为在这之前有著名的“马邑之计”,卫子夫和汉武帝的爱情戏也得占去一定篇幅。没有卫子夫得幸,卫青大概一辈子也只是个马夫吧。 </P>
<P>  先得有了卫青的大功,才会有张骞通西域,后来才有霍去病的少年得志,才会有李广的自杀,最后还有李陵的被俘,以及司马迁的被废。这一连串的好戏应该是30集之后的重点。 </P>
<P>  而汉武帝讨伐匈奴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以说一点也不下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该说中国人走出国门、真正认识世界是从这时候才正式开始的。没有这场长达十几年的战争,后来的“丝绸之路”又从何而来呢?东西方文明接触的时间可能要推迟很多。但是表现起来却有难度,因为这场战争充满了太多值得争议的地方。 </P>
<P>  首先的问题就在于这一仗几乎把汉朝在“文景之治”时期攒下的国本几乎用光了。卖官、苛捐杂税等等弊病后来都出来。后人说汉武帝有穷兵黩武的倾向,就是由于这个。不过也正是因为国家没钱,所以汉武帝更一步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著名的“盐铁官营”就是这时开始的。从前可以私营的制盐、冶铁两项当时最大的手工业被国家垄断了,除非有特许,私人不得经营。他的另一项举措就是“私人不得铸钱”,汉景帝时代吴王就是因为可以私自铸钱才那么有钱。而他废止了这一作法之后,当然一开始人民不习惯,据说因为“私自铸钱”被杀的人有几十万之多。不过国家的财政最后终于统一到他个人手里。从他之后,这两项政策成为历代王朝的国策。一定程度上这也造成了后来中国民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当然,也有象后来的桑弘羊这样超出时代的人物,他的“平准法”非常具有后来的商业主义味道,也就是由国家来经营一些重要商品,一来可以平抑各地高低不等的物价,一来可以让国家从中获利。如果他的政策继续下去的话,也许可以让中国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诸位有空可以找来他和别人在武帝的儿子昭帝时代辩论的记录《盐铁论》来看看。 </P>
<P>  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功臣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广和李陵。当然,如果没有李陵的投降,司马迁也许就写不出那么好的《史记》了。这也算一个有两面性的问题吧! </P>
<P>  因为有了这场战争作为重头戏,恐怕武帝中期很有趣的儒、道、法三家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儒家的公孙弘、学黄老之学的汲黯、酷吏张汤以及后来的赵禹)在朝廷上的斗争的好戏都会被掩盖掉不少光芒。 </P>
<P>  无论怎么说,武帝征伐匈奴是改变历史的重要事件,不管它是利多还是弊多,我希望电视剧的后半部不要用简单的黑白两分法来表现它。毕竟在武帝晚年还是及时醒悟了,自己下的《轮台罪己诏》中承认了“曩者朕之不明”,还算是可以为他的行为加分的。 </P>
<P>  3、卫子夫。从昨天刚出来的成年平阳公主的表现看,电视剧的编导是把卫子夫写成好女人了。(我估计她本人应该很快就会出场了。)不过这样的话,武帝时代最大的冤案,也许是汉朝最大的冤案“戾太子的巫蛊之祸”该怎么办呢?应该说历史上的卫子夫和戾太子都算是好人,那么武帝显然是非常对不起他们的,看来编导如何来为武帝开脱责任是最后几集的重点。 </P>
<P>  4、淮南王作乱的问题。昨天刘陵公主和淮南王都已经出来了。这个淮南王就是有名的《淮南子》(《淮南鸿烈》)的编写者。淮南王还提到了要为他儿子找一个王太后的亲信结婚。(那么是否还要表现武帝找到修成君这段趣事呢?我个人是很期待的。)应该说淮南王的事件应该是30集之后,甚至是将近40集时候的重头戏。在处理这件事上应该说武帝没有什么失误,是可以为他的正面形象加分的,估计编导不会轻易放过。 </P>
<P>  5、方士问题。汉代方士中的头号人物李少君我估计也会在30集之前出现。而正是有了他,武帝才会大兴土木地到处建神祠、求不老药,以及去泰山封禅。武帝的迷信直接影响了西汉后来的“谶纬之学”,几乎要把汉朝亡掉了,也几乎要把我们民族在战国时代萌芽的科学精神亡掉了。这也是后来人对他诸多批评之一。不过当时的人们还是很信这一套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算是大学者了,就是因为没有能随皇帝去封禅才一气之下病死的。对于迷信,这个当时的人们很相信,现在的人们不相信的问题,不知电视剧的编导会不会大力表现武帝的这个负面。 </P>
<P>  6、古文经问题。作为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这是我自己比较期待看到的情节,对历史和国学不熟的人可能不会有什么兴趣,但是这是后来影响2000年中国学术史的大事,一点不表现我想恐怕说不过去,而如果要大加表现就势必要详细地讲到“巫蛊之祸”,不知编导会如何取舍。 </P>
<P>  7、司马相如。按照历史的话,还在讲梁孝王刘武的时候他就该出场了,不知为何他现在还不见踪迹。要知道他也算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哦! </P>
<P>  总之,汉武帝一朝,说英才辈出是不为过的,说影响后世的大事不断也是不为过的,当时的历史本身就是这么多姿多采,编导们更应该好好利用。 </P>
<P>  几点历史方面的补充 </P>
<P>  窦婴的家教好是因为在秦末的战争影响下,窦太后的家里因为太穷,不得已将窦太后的弟弟窦少君卖给别人。当时窦太后才10几岁,窦少君才5岁左右。而当窦太后的丈夫汉文帝当上皇帝之后,窦少君知道姐姐当了皇后就来找她,还拿出了当年临分别时姐姐送他的桑子作为信物,抱头痛哭一场之后,一家人终于团聚。而这时刚刚除掉吕后势力的周勃(周亚夫的父亲)和陈平认为窦家是乍得富贵,决不能让他们成为另一个吕家,于是选了很好的老师来教育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和弟弟窦少君。于是窦家人的家教算是很不错的。 </P>
<P>  武帝找到修成君的故事是讲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在嫁给景帝之前已嫁过人(这点电视剧里好象提到了),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不知所在。田玢在武帝当皇帝之后不知怎么找到了这个女子,告诉了武帝。武帝也不和母亲说,马上就去了他这个异父姐姐家。那家人一看皇家卫队来了,都吓得藏了起来,武帝的姐姐藏在床底下,最后终于被发现。武帝说:“唉!大姐,何必藏得这么深呢!”当夜就带回宫里让王太后认,果然是的。这个女子于是被封为修成君,武帝给了她很多钱,都很关照她。而淮南王给自己的儿子娶的就是这个修成君的女儿。 </P>
<P>  “巫蛊之祸”讲的是武帝晚年有一个绣衣使者叫江充的,诬陷武帝的太子,也就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用巫蛊来咒武帝早死。结果导致刘据不得已和江充在长安城中以刀兵相见。最后,太子在出逃时自杀,连带着也影响了卫皇后。太子一家被族灭,例外的只有当时才几个月大的、后来让“汉室中兴”的汉宣帝(他是刘据的长孙)。汉宣帝在17、18岁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武帝的小儿子昭帝死后没有继承人,而霍光(霍去病的弟弟,当时的大将军,实际掌权者)找来的昌邑王又太不象样子,所以才从民间找回汉宣帝。这也算是一段传奇。而汉宣帝因为在民间生活过,对百姓的疾苦和贪官的横行颇有切身体会,他当政之后对赋税的减免、吏治的整顿才会让汉朝“中兴”。 </P>
<P>  “巫蛊之祸”时,由于当时很多秦朝“焚书”之后剩余的古代典籍(其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即所谓的“古文经”)被重新发现,一些学者想将之立在学官里让大家来学,而因为这些学者为太子辩白而被杀,所以这些典籍重又回到民间。造成古籍重新失散,甚至后来有人用伪造“古文经”冒充真的“古文经”,一直蒙蔽着历代学者。这些假的“古文经”直到宋代才有人怀疑,直到清代才最终证明他们是假的。
</P>
确实有很多的错误,整体感觉不好,没有《康熙王朝》好
<P>《康熙王朝》好?没觉得.</P><P>记得演到施琅攻台时有一个场景:那个郑X(忘了)的老母亲 跑到阵前 劝儿子 大声急呼“别打了 算了 为了祖国的统一 别打了”。 </P><P>这也太恶心了吧!
</P>
总体感觉不错!
<P>此文作者太较真了,真的把当时重大典故都拍进去剧情就太乱了。</P><P>从电视艺术考虑,这部片子其实已经有点杂乱了,汉景帝,窦太后的戏分过多,有些剧情过渡不自然,还应该剪。</P>
<P>呵呵,作者卖弄学问呢,如果要纠错,那么每一集都可以出一篇文章来论述了。</P><P>一部电影可以出很多影评,相信这么长一部电视剧如此多的议论也是正常的。</P>
<P>呵呵,每一部历史正剧都少不了这些“考证癖”出来指指点点。也就是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关注一些,大多数观众其实对这些“毛病”并不以为然。不信你们可以问问身边的人。</P>
感觉粗糙了些
<P>昨天有一集汉朝卫青军团第一次出征从背后袭击匈奴一部,战马在草原上奔驰,从后向前的一个镜头突然晃过一辆白色面包车,好象是全顺那种,只半秒。</P><P>另外问一下伊掷邪单于身边那个出坏主义的汉人谋士是什么人,史书上有记载么</P>
<B>以下是引用<I>kkyy999</I>在2005-1-24 16:27:47的发言:</B>

<P>先得有了卫青的大功,才会有张骞通西域,后来才有霍去病的少年得志,才会有李广的自杀,最后还有李陵的被俘,以及司马迁的被废。这一连串的好戏应该是30集之后的重点。</P>

<P>这一点你猜错了,剧情中先有张骞通西域(其本意是联络西域大月氏国讨伐匈奴),后有卫青袭击龙城立功,封为关内侯。</P>
<B>以下是引用<I>kkyy999</I>在2005-1-24 16:27:47的发言:</B>

<P>4、淮南王作乱的问题。昨天刘陵公主和淮南王都已经出来了。这个淮南王就是有名的《淮南子》(《淮南鸿烈》)的编写者。淮南王还提到了要为他儿子找一个王太后的亲信结婚。(那么是否还要表现武帝找到修成君这段趣事呢?我个人是很期待的。)</P>
<P>  7、司马相如。按照历史的话,还在讲梁孝王刘武的时候他就该出场了,不知为何他现在还不见踪迹。要知道他也算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哦! </P>

<P>汉武帝找他的姐姐在剧中只有不到而是分钟的时间,武帝不知怎么的就找到那个郭解的家,委托他去找修成君,结果很快就找到了。
<P>至于司马相如,在剧中好象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文君和相如,当垆卖酒,实乃千古美谈,我倒是很期盼啊。</P>[em06]
我看完了全部,觉得整部戏重点写了宫廷斗争和打匈奴两件事情,但是汉武帝对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确立了思想专制,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削弱地方政权,实行大一统的政治体制,这才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事情。但是戏中表现较少,董仲舒应该是个大书特书的人物,但戏分不多。而且戏中的重点表现的人物比较少,其实就是汉武帝一家再加上卫青一家,比起《康》、《雍》二部戏的人物描写要差的多。
昨晚看到张骞历时十三年,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归来,衣衫褴褛,手执节仗走进皇宫的时候,我真的是热泪盈眶,差点要哭出来了。[em39][em39]
<B>以下是引用<I>未央生</I>在2005-1-25 15:01:30的发言:</B>
我看完了全部,觉得整部戏重点写了宫廷斗争和打匈奴两件事情,但是汉武帝对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确立了思想专制,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削弱地方政权,实行大一统的政治体制,这才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事情。但是戏中表现较少,董仲舒应该是个大书特书的人物,但戏分不多。而且戏中的重点表现的人物比较少,其实就是汉武帝一家再加上卫青一家,比起《康》、《雍》二部戏的人物描写要差的多。

<P>《康熙王朝》的错误简直就是不堪入目!《雍正王朝》也有搞错的,乾隆的年龄在里面就搞错了。</P>
感觉对白太过口语化现代化,听起来怪~
<P>看到张骞历时十三年,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归来,衣衫褴褛,手执节仗走进皇宫的时候,我真的是热泪盈眶,差点要哭出来了。</P><P>深表同感!!!面对死亡威胁和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十三年心怀故土忠心不改气节长存!!!</P><P>真正无双国士!华夏大好男儿!!!!</P><P>WW的台独分子看了肯定羞愧而死!!!!</P>
16楼的,要是改成古文,看得人就没几个了
<B>以下是引用<I>bingchen75</I>在2005-1-26 18:02:31的发言:</B>

<P>看到张骞历时十三年,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归来,衣衫褴褛,手执节仗走进皇宫的时候,我真的是热泪盈眶,差点要哭出来了。</P>
<P>深表同感!!!面对死亡威胁和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十三年心怀故土忠心不改气节长存!!!</P>
<P>真正无双国士!华夏大好男儿!!!!</P>
<P>WW的台独分子看了肯定羞愧而死!!!!</P>


我眼睛已经湿润了,这是最感人的一段。
<P>昨天有一集汉朝卫青军团第一次出征从背后袭击匈奴一部,战马在草原上奔驰,从后向前的一个镜头突然晃过一辆白色面包车,好象是全顺那种,只半秒。</P><P>    不是面包车,是白色的北京越野吉普~~~</P><P>                   </P>[em01]
[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
虽说有些不足也粗糙了些,总体仍感觉不错!不管怎么说,总算跳出了对几个末世王朝残阳余光不尴不尬的崇尚。
[em17]
好像给李广一个不错的结局——战死,实际上他是自杀的。
<P>终于有秦皇汉武的片子了,加上先前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再拍拍唐宗宋祖,不要老让人泡在梳着辫子的清宫戏里面。个人认为也可以拍拍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混乱让人民更加明白分裂的结果</P>
<P>
虽说有些不足也粗糙了些,总体仍感觉不错!不管怎么说,总算跳出了对几个末世王朝残阳余光不尴不尬的崇尚。
</P><P>就是,辫子戏那么好看吗?</P>
另外,对虎贲羽林有了了解--是汉军遗孤编成的。心中顿时感触颇多。
<P>cctv的垃圾片</P><P>不值一提</P>
<B>以下是引用<I>时刻准备着的手术刀</I>在2005-1-28 17:09:18的发言:</B>



<P>就是,辫子戏那么好看吗?</P>

<P>顶天立地做我华夏的儿男!
</P>
<B>以下是引用<I>yayokonato</I>在2005-1-24 17:30:14的发言:</B>
确实有很多的错误,整体感觉不好,没有《康熙王朝》好


这是因为辫子戏拍太多了,大家有经验了,拍汉代的大片,还没什么经验.[em03]KAO!
就是给我们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嘛,通俗点、明白点未尝不可
太细了,你不累,人家还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