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将改变历史的书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13:46
DV将改变历史的书写  
document.title="DV将改变历史的书写";
document.url="/phoenixtv/72928441606864896/20050121/491330.shtml";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928441606864896/20050121/491330.shtml


<P>文/特约撰稿人 雷颐   图/小灵</P>
<P>“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这是“文革”时的民谣,生动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凋敝状况。有好些年,中国没有拍过一部故事片,除了几部经过严格审查引进的越、朝、阿、罗等“真正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电影外,国产片就是没完没了的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制的“新闻简报”。新闻简报的内容首先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广大革命群众”慷慨激昂的“大批判”和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总之全是一片经过精心设计的“莺歌燕舞”,当时破败凋敝的真实状况,镜头中毫无反映。如果查阅当时的影像资料,那一段历史就被如此“记录”下来。除了政治原因,从技术上说,当时个人也不可能有“摄像机”“摄影机”之类,因此对历史的影像记录“只此一家”,不可能“别有分店”。</P>
<P>然而,新技术的发明或多或少总会引起社会生活甚至社会体制的某些变化,数码视频技术,即俗称DV(Digital Video)的普及,却使我们对社会的反映、对时代的记录、历史的书写发生根本性变化,即普通人或曰“民间”也开始夺得历史影像记录的部分“话语权”,“凤凰卫视”曾经播出过的不少民间的DV作品即可说明此点。这些作品都是由普通人从普通人角度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记录,表现了平民百姓生活的“原生态”。如纪录民工、以前被称为“盲流”者在大都市打工求生的《架子工》,纪录一位农村青年艰难娶亲的《严震的婚事》,而引起我格外注意的则是那部纪录一位外来卖花女生活的《像尘土一样飞》,因为我惊讶地发现,这位卖花女正是不久前一家“官办”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被严谴的“主角”。同样的人与事,不同电视台的不同视角、不同诠释,其间的反差确令人回味。</P>
<P>这位卖花女是个已经离婚的中年农妇,只身来京后原本以摆摊贩菜为生,但由于“无照”,终难维持生计。这时,她遇到了一位从河南来京以卖花为生的老头。这个老头看她可怜,就劝她不如以卖花为主卖菜为辅,并教会了她谋生之道,如怎样养花、卖花,怎样与各类戴红袖章的“城管”们周旋。由于这个老头也没有家小,久而久之两人干脆就住在一起,相依为命。或许是因为她特别善于和“城管”“打游击”,不是最先“发现敌情”逃之夭夭,就是能就地藏盖花、菜,伪装成路人,“城管”拿她毫无办法,所以那家官方电视台专门用“偷拍”的手法“揭露”了她的狡猾,并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了义正辞严的批评、谴责。而《像尘土一样飞》看来也对她的“打游击”甚感兴趣,也详细记录了她的各种“高招”。不过它的记录则是客观的、分析的,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那种小人物的艰辛、奋斗、挣扎和他们生命力的旺盛都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来。面对平视的镜头,她坦承嫌那男人太老,根本不想和他结婚,现在只是搭伙过日子。而之所以“无照违法经营”,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也无钱送礼打通各种关节,根本办不下执照。</P>
<P>两种镜头,两种目的,两种叙事方式。一种是俯视的,传达严厉的“规训与惩戒”;一种是平视的,在理性叙述中潜藏些许理解的温情。如果没有DV的普及,我们将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更可怕的是,将只有官方的一家之言、只有权力者的意志。曾记否,“文革”时期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临行的告别仪式上都是哭声一片,生离死别,但官方都要组织一些人身背绿背包、手拿“红宝书”,作“胸有朝阳”满怀激情状,拍成纪录片。这种历史的书写只是权势者的“传声筒”,真相被完全遮盖。真相,将在时间的过程中一点点被吞噬、被忘却。如果后人查阅当时的影像资料,人们看到的只是一段又一段、一幅又一幅、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场景,这种场景将被拷贝、复制、放大、留传。而许多家庭经历过的悲欢离合,许多个人经历过的难以想象的痛苦,都将永远被遗忘。这种虚假的“宏大场景”很可能成为唯一的历史叙事、历史文本。当真实的私人叙事被“宏大场景”彻底铲除、完全消失的时候,真实、具体的历史将被消解,只留下一个貌似宏大,实则空洞无物、残缺不全的“历史”。这将造成一种群体的历史健忘症,一个丧失了记忆的群体同个人一样,不仅可怜、可悲,甚至更加可怕。</P>
<P>了解、认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各种政策、文件、纲领、主张、宣言的“文本”意义,而是这些“文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对千百万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影响,是最大多数人最经常的生活状态。而在DV出现之前,“我们”的镜头只对准领袖、英雄,而群众只是如何“响应”“伟大号召”的陪衬,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无从在镜头中得到反映。DV的出现,使镜头能真正对准普通人,或者说,普通人真正成为叙事主体。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纪录普通人的事情,是大众生活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历史原生态,为青史留痕,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P>
<P>DV终于打破了权力对历史影像书写的话语垄断。以后,任何重大社会事件都将会有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纪录”,如果谁仍想垄断对重大事件的影像纪录与阐释,终会感到无可奈何。或许,这就是数码时代历史写作的特点。</P>DV将改变历史的书写  
document.title="DV将改变历史的书写";
document.url="/phoenixtv/72928441606864896/20050121/491330.shtml";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928441606864896/20050121/491330.shtml


<P>文/特约撰稿人 雷颐   图/小灵</P>
<P>“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这是“文革”时的民谣,生动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凋敝状况。有好些年,中国没有拍过一部故事片,除了几部经过严格审查引进的越、朝、阿、罗等“真正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电影外,国产片就是没完没了的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制的“新闻简报”。新闻简报的内容首先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广大革命群众”慷慨激昂的“大批判”和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总之全是一片经过精心设计的“莺歌燕舞”,当时破败凋敝的真实状况,镜头中毫无反映。如果查阅当时的影像资料,那一段历史就被如此“记录”下来。除了政治原因,从技术上说,当时个人也不可能有“摄像机”“摄影机”之类,因此对历史的影像记录“只此一家”,不可能“别有分店”。</P>
<P>然而,新技术的发明或多或少总会引起社会生活甚至社会体制的某些变化,数码视频技术,即俗称DV(Digital Video)的普及,却使我们对社会的反映、对时代的记录、历史的书写发生根本性变化,即普通人或曰“民间”也开始夺得历史影像记录的部分“话语权”,“凤凰卫视”曾经播出过的不少民间的DV作品即可说明此点。这些作品都是由普通人从普通人角度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记录,表现了平民百姓生活的“原生态”。如纪录民工、以前被称为“盲流”者在大都市打工求生的《架子工》,纪录一位农村青年艰难娶亲的《严震的婚事》,而引起我格外注意的则是那部纪录一位外来卖花女生活的《像尘土一样飞》,因为我惊讶地发现,这位卖花女正是不久前一家“官办”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被严谴的“主角”。同样的人与事,不同电视台的不同视角、不同诠释,其间的反差确令人回味。</P>
<P>这位卖花女是个已经离婚的中年农妇,只身来京后原本以摆摊贩菜为生,但由于“无照”,终难维持生计。这时,她遇到了一位从河南来京以卖花为生的老头。这个老头看她可怜,就劝她不如以卖花为主卖菜为辅,并教会了她谋生之道,如怎样养花、卖花,怎样与各类戴红袖章的“城管”们周旋。由于这个老头也没有家小,久而久之两人干脆就住在一起,相依为命。或许是因为她特别善于和“城管”“打游击”,不是最先“发现敌情”逃之夭夭,就是能就地藏盖花、菜,伪装成路人,“城管”拿她毫无办法,所以那家官方电视台专门用“偷拍”的手法“揭露”了她的狡猾,并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了义正辞严的批评、谴责。而《像尘土一样飞》看来也对她的“打游击”甚感兴趣,也详细记录了她的各种“高招”。不过它的记录则是客观的、分析的,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那种小人物的艰辛、奋斗、挣扎和他们生命力的旺盛都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来。面对平视的镜头,她坦承嫌那男人太老,根本不想和他结婚,现在只是搭伙过日子。而之所以“无照违法经营”,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也无钱送礼打通各种关节,根本办不下执照。</P>
<P>两种镜头,两种目的,两种叙事方式。一种是俯视的,传达严厉的“规训与惩戒”;一种是平视的,在理性叙述中潜藏些许理解的温情。如果没有DV的普及,我们将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更可怕的是,将只有官方的一家之言、只有权力者的意志。曾记否,“文革”时期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临行的告别仪式上都是哭声一片,生离死别,但官方都要组织一些人身背绿背包、手拿“红宝书”,作“胸有朝阳”满怀激情状,拍成纪录片。这种历史的书写只是权势者的“传声筒”,真相被完全遮盖。真相,将在时间的过程中一点点被吞噬、被忘却。如果后人查阅当时的影像资料,人们看到的只是一段又一段、一幅又一幅、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场景,这种场景将被拷贝、复制、放大、留传。而许多家庭经历过的悲欢离合,许多个人经历过的难以想象的痛苦,都将永远被遗忘。这种虚假的“宏大场景”很可能成为唯一的历史叙事、历史文本。当真实的私人叙事被“宏大场景”彻底铲除、完全消失的时候,真实、具体的历史将被消解,只留下一个貌似宏大,实则空洞无物、残缺不全的“历史”。这将造成一种群体的历史健忘症,一个丧失了记忆的群体同个人一样,不仅可怜、可悲,甚至更加可怕。</P>
<P>了解、认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各种政策、文件、纲领、主张、宣言的“文本”意义,而是这些“文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对千百万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影响,是最大多数人最经常的生活状态。而在DV出现之前,“我们”的镜头只对准领袖、英雄,而群众只是如何“响应”“伟大号召”的陪衬,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无从在镜头中得到反映。DV的出现,使镜头能真正对准普通人,或者说,普通人真正成为叙事主体。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纪录普通人的事情,是大众生活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历史原生态,为青史留痕,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P>
<P>DV终于打破了权力对历史影像书写的话语垄断。以后,任何重大社会事件都将会有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纪录”,如果谁仍想垄断对重大事件的影像纪录与阐释,终会感到无可奈何。或许,这就是数码时代历史写作的特点。</P>
<P>好像广电总局发过通知</P><P>禁止任何电视台播放未经审查的个人DV</P><P>D的喉舌也怕啊~~</P>
我也是DV一族啊。
没有 DV, 普通照相机也可以. 很多历史的一舜间也就是靠照片留下来.
<P>普通照相机也可以. 很多历史的一舜间也就是靠照片留下来!</P><P>确实,效果也不错~DV我总觉得拿的不顺手!</P>[em05][em04][em07]
加上网络的力量,确实改变了历史书写的方式
任何一个政府都会牢牢的抓住舆论工具不放手的
<B>以下是引用<I>peter-ford</I>在2005-1-22 14:09:42的发言:</B>
任何一个政府都会牢牢的抓住舆论工具不放手的

<P>事实不一定是合理的</P>
<P>正是由不合理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变革</P>
<P>最终会改变这个事实</P>